中国古代名人礼仪礼貌小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十则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十则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际、商务、教育等领域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故事一:孔子的“礼遇”故事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向他请教:“我听说你是著名的教育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我的教育方法是注重礼仪。
”老人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他说:“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懂得这么多礼仪,我非常佩服你。
”孔子谦虚地回答:“我只是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故事二:春秋时期的“三礼”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礼仪成为了很多国家交流的基础。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三礼”故事。
当时,楚国和鲁国进行了一场战争,鲁国的军队被打败了。
鲁哀公非常悲伤,他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帮助鲁国重建。
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鲁肃,但是鲁肃已经去世了。
鲁哀公决定让孔子来担任这个职务。
孔子听了之后,拒绝了这个职位,他说:“礼仪是国家重建的基础,但是战争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我不能为了一个职位而违背自己的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我们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汉朝的“接待”故事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韩安国的大臣,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一天,汉武帝派他前往外地处理事务,韩安国非常兴奋,但是他担心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处理事务。
于是他向汉武帝请求:“请允许我乘坐小车载您前往外地处理事务,以便及时处理事务。
”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对他的忠诚和勇气表示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新整理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下面小编分享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4篇)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4篇)古典名人礼仪故事(通用4篇)古典名人礼仪故事篇1杨香扼虎救亲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
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
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
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
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
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篇2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篇3唐太宗教子尊师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谦逊。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鲁国做官。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是孔丘吧?我听说你很聪明,但是你的衣服穿得太好了,不像一个官员。
”孔子听了之后,立刻回家换上了朴素的衣服。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穿过华丽的衣服。
2. 孟子的孝心。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每天都到坟前去拜祭。
有人问他,“你父亲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每天来这里?”孟子答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天都在忧虑我,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更应该来这里尽孝。
”。
3. 周公的廉洁。
周公是周朝的一位贤臣,他在任官的时候非常廉洁。
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匹名贵的马,周公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他的廉洁品质让人们敬佩不已。
4. 孝文帝的宽容。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弟弟叫刘澜,刘澜品行不好,但是汉武帝却对他非常宽容。
有人问他为什么,汉武帝说,“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宽容,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剥夺他的地位。
”。
5. 韩非子的忠诚。
韩非子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对秦始皇非常忠诚。
有一次,秦始皇问他,“如果你的父亲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韩非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先救您,因为您是国家的君主。
”。
6. 荀子的正直。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非常正直。
有一次,他担任官职时,有人送给他一些贵重的礼物,他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些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
7. 孟子的仁爱。
孟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义者敬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8. 墨子的兼爱。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平等对待所有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9. 孔子的孝道。
孔子曾经说过,“孝顺父母,是为孝。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0. 汉武帝的明君之道。
古人讲礼仪的例子
古人讲礼仪的例子
1. 孔子路遇小孩争辩太阳远近,孔子很虚心地聆听小孩讲的道理并夸赞他,这难道不是一种礼仪吗?体现了孔子尊重他人观点的态度。
2.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是多么真诚的礼节呀!这不也展现了古人对贤才的敬重吗?
3. 程门立雪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杨时为了请教老师,在雪地中静静等待,这种对师长的恭敬,不正是古人讲礼仪的生动例子吗?
4. 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两人的举动,不正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礼仪的理解吗?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宽容与认错的重要性!
5. 孟尝君对门客的尊重与厚待,让那么多贤能之士愿意追随他,这不是很好地体现了古人以礼待人的智慧吗?
6. 岳飞对母亲的孝顺,那可是千古佳话啊!时刻铭记母亲的教诲,难道不是古人讲礼仪的杰出表现吗?
古人讲礼仪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啦,这些例子都让我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古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呀!。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在古代,文明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古人注重礼仪,既能体现出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也能传承文化,体现传统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古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人物。
据说,孔子年轻时曾为官,被狱吏抓住关进牢房,一家人丧气离家,唯有孔子的母亲在家守着。
当时,孔子在牢房里没有粮食,但每天都有人给他送饭,孔子感觉奇怪,便让他的弟子调查此事。
调查后发现,是孔子的母亲每天早晨做好饭菜送到牢房给儿子。
孔子的弟子去告诉孔子后,孔子感到很震惊,因为他知道母亲冒着危险冒着雨雪寒冬煮饭送饭给自己。
于是孔子决定释放并赎回了被押押的家人。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古代人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故事二: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性,她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信任孟子的才华和能力,为他创造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她在儿子小时候,常常耐心地讲解诗文,让孟子养成优秀品格,并不断强调自律和勇气等自我约束的美德。
但他们住的小镇不够适宜孟子的成长,孟母便带着孟子三迁。
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孟子》中也在多处强调了师道尊重。
从孟母三次迁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注重家教、尊重教育,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典范。
故事三:周文王射箭的小故事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被封为周朝的开国君主,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发扬者之一。
据记载,文王在狩猎时,发现天上一串十分耀眼的流星,便想着以祭礼的仪式去祈祷。
于是他开始在明洪谷修建了一座“崇寿宫”,并在那里祈天乞问,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指示,结果文王成功地扳倒了大象、狗、鹿三只神兽,而在以祭礼的方式上天祷告后,他也成功地拿到了答案,而仪式成为了中国古代祭天主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尊重天文历法,同时也能看到古代的士人都非常注重礼仪,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2篇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欢迎阅读分享。
文明礼仪历史小故事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文明礼仪历史小故事2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文明礼仪历史小故事3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文明礼仪历史小故事4“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中华礼仪小故事
中华礼仪小故事在中国,礼仪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中华礼仪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华礼仪的魅力。
故事一,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提倡礼仪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谦和。
有一次,孔子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行为粗鲁的人,他并没有生气或责备对方,而是微笑着对他说,“你看起来很疲惫,需要休息一下吗?”这种礼貌的回应,让那个粗鲁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和感激。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粗鲁的人,也要以礼待人,用温和的态度来化解矛盾,这正是中华礼仪的精髓所在。
故事二,茶道的故事。
茶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交流心意的礼仪。
在中国,泡茶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活动,它需要细心、耐心和尊重。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第一次参加茶道表演,由于紧张,他在泡茶的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错误。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练习和修正。
最终,他成功地掌握了茶道的精髓,并且在表演中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中华礼仪强调的是过程和心境,而不是结果和完美。
只有在不断的修炼和领悟中,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
故事三,传统婚礼的故事。
中国传统婚礼是一种充满仪式感和祝福的仪式,它融合了许多古老的礼仪和习俗。
在一个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需要进行许多仪式,比如敬茶、敬酒、行三拜等。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长辈和亲友的尊重和感激,也是为了祈求幸福和美满的婚姻生活。
有一对新人,在举办婚礼前,他们特意学习和练习了各种仪式和礼节,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婚礼更加完美和隆重。
在婚礼当天,他们的细致周到和诚挚感人的举止,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中华礼仪是一种对传统和仪式的尊重,也是一种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
只有在这种尊重和感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华礼仪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5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5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1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识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擅长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兴奋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行。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打算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任凭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咆哮,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白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连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其次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打算第三次去访问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视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赶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生怕打搅诸葛亮,不顾路途疲惫,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古人礼仪小故事
古人礼仪小故事在古代中国,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社交行为。
古人们非常注重礼仪,他们把礼数视为一种聚集人心、增进感情的妙方。
在古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精彩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讲究礼仪,展现出了古人的风范和智慧,下面就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礼仪小故事。
1、齐宣王接见孔子公元前490年,孔子得到齐国宣王的邀请前来齐国,在前往的路上,孔子多次遭到齐国士兵的阻挠与恶意对待。
但孔子并没有因噎废食,在面对齐宣王时,他没有抱怨和诉苦,而是表现出了一位大家风范。
当孔子进入宣王宫殿时,他端坐在座位上,而没有像其他客人那样跪拜。
这种表现迅速引起了宣王的注意,他问孔子为什么不下拜,孔子微笑着回答道:“拜见大王,座位已经安排好了,请问我还需要下拜吗?”这时候齐宣王恍然大悟,他感叹孔子这种礼貌与文明的表现,立即拿出几个重要问题向孔子请教,并派遣使者送孔子道别。
2、周公谦虚接見商朝贵族周公是周朝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有着无比崇高的声望。
但是,周公从来不将自己的地位视为绝对,而是常常以一种很低调的方式来接见贵族和官员。
在一次接见商朝贵族时,周公让所有人都跪拜等待,只有自己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门前。
商朝的贵族几乎都不敢抬头看周公,只有一个名叫史温的商朝大官,他认为周公的这种态度过于过分了,于是他对周公嘲笑道:“我看不出来你究竟有什么本事,但是你却使得其他贵族如此恭敬,这只能表明你欺骗了他们。
”周公听到这个人的嘲讽就开始讲道理,他告诉史温自己所做出的一切,包括停战抗暴,以及各种美术文化的推广,以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
正是这种以谦虚为基础的接见方式,才触动了史温的心灵,而且也赢得了周公更多的声望。
3、庄子教训鲁缙鲁缙是古代的一个有名客人,他经常因为自卑而向着更高的品质奋斗着,但是他所作所为却丝毫不关心别人的利益。
因此,在庄子看来,鲁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他的礼仪行为非常虚伪。
庄子最终决定要教训鲁缙,于是他开始表现出高尚的礼节,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有礼待人的名人典故
有礼待人的名人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把最小的梨分给了自己,把最大的梨分给了长辈,表现了他尊敬长辈、以礼待人的品质。
2、曾子避席:曾子听到孔子要传授学问时,他马上离开座位,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
这个故事体现了以礼待人的精神。
3、孔融让梨:孔融是汉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从小就懂得尊敬长辈,把家里最好的梨子拿出来让给客人吃,自己则挑选小的梨子。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谦虚和尊敬长辈的美德。
4、倒履相迎蔡邕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和他的女儿蔡文姬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有一次,他听到门外有马车的声音,便急忙出门迎接。
但是车上的客人并不认识他,他也不计较,仍然热情款待。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热情好客之道。
5、百度教育商务合作,合作方向:产品代理销售或内容合作等。
6、孔子让路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传说中,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位行人,那位行人非常尊敬地向他行礼,并请他先走。
孔子见状,急忙回礼,并让出路来。
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以礼待人。
7、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人公是孔融。
孔融的父母让他把最大的一只梨子拿出来给客人吃,但孔融选择了把最小的梨子送给客人,把大梨留给自己的兄弟。
父母对此表示赞赏,客人也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彰显了尊重长辈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礼让精神。
8、居里夫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两次诺贝尔奖得主。
她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还以优雅和谦逊的举止而闻名。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是一位学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礼貌的女性。
”这句话充分展示了她在追求科学事业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自己的礼仪修养。
9、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被人称赞。
有一天,他的父亲让他选一个梨子,他毫不犹豫地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把最大的梨子留给了哥哥。
父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融回答:“树梨有大小,但礼让无分高低。
”这个故事流传了千古,成为了中国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
古人讲礼仪的故事在古代中国,礼仪文化一直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基石。
为了崇尚礼仪,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它们不仅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现代人学习尊重他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讲述了古人讲礼仪的经典故事。
故事一:《晏子使楚》晏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被齐国派往楚国访问,目的是借楚国的力量来帮助齐国对抗鲁国。
晏子在楚国逗留期间,一直秉持着尊重礼仪的原则。
有一天晏子听说楚国君王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他立刻向君王请辞并表示自己不能参加。
君王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参加宴会呢?”晏子答道:“齐国君王正在受困,为了尊重他的困境,我不能在这个时候参加宴会。
”君王听后深为感动,对晏子产生了极高的好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晏子把对他国君王的尊重放在个人享乐之上,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关系。
故事二:《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典籍《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
这个故事以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臣曹刿用权谋和巧妙策略来达到自己国家的利益。
曹刿在迎娶妻子的婚礼上,齐国的大臣田单前来探望。
田单知道曹刿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便向他请教对付强敌秦国的方法。
曹刿提出了一个有关礼仪的谋略:“眼下秦国野心勃勃,渴望一统天下,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以礼待之。
在正式交战之前,我们把赵国的公主和秦国的君王联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保持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可观察他们的动向。
”田单听后立即回去执行,后来果然把赵国与秦国成功地结成了联姻关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曹刿利用了婚姻这一司空见惯的礼仪制度,达到了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礼仪制度。
故事三:《礼仪的力量》南宋时期,有个叫张耳的年轻人,常常因为骑着马在街上左冲右撞,骚扰市民。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据传,孔子小时候曾经在家里偷吃肉,被母亲发现后,母亲没有责骂他,而是教育他说,“做人要懂得分寸,要懂得礼仪。
”这件小事让孔子铭记终身,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思想和行为。
2. 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政。
据传,孟子小时候曾经在家里玩耍,不小心打破了花瓶,母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温和地告诉他,“做事要小心,要懂得礼仪。
”孟子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对礼仪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3. 周公旦的故事。
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他在周文王时期曾经担任重要职务,他提倡礼乐制度,倡导礼仪之道。
据传,周文王曾经让周公旦去处理一起家族纠纷的案件,周公旦在处理案件时,不仅公正无私,而且讲究礼仪,最终成功化解了纠纷,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 古代宴会的故事。
在古代,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在宴会上不仅可以享受美食,还可以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在古代的宴会上,人们讲究礼仪,比如进餐时要注意用餐姿势、言谈举止,以及对长辈的尊敬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文明素养和修养。
5. 古代婚礼的故事。
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人们在婚礼上讲究礼仪,比如新郎新娘要穿着整齐,家长要行三拜九叩之礼,亲友要送上祝福和礼品,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6. 古代祭祀的故事。
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祭祀活动中讲究礼仪,比如要穿着整齐、言谈举止要庄重、祭品要精美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敬。
7. 古代官员的故事。
古代的官员在处理政务时,也要讲究礼仪,比如要遵守朝廷规章、言行举止要庄重、对待百姓要公正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廉耻和公正。
8. 古代学子的故事。
古代的学子在求学时也要讲究礼仪,比如要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礼让同窗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学子的文明素养和修养。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在古代,礼仪文明一直被视为高尚道德的象征,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基础。
名人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和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名人文明礼仪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闪光的一面。
故事一:孔子的仁德之风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不仅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以其高尚的礼仪文明风范而著称。
据传,孔子曾经有一次与一位学生共乘一辆马车。
当时,孔子在车里,而学生则在车外拉车。
突然下起了大雨,学生浑身湿透却没有抱怨,继续为孔子拉车。
孔子看到这一幕,深为学生的勤恳和忍耐所感动,立刻邀请他上车与自己并肩坐。
孔子的这个举动彰显了他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他身为伟大思想家的谦逊和仁爱之心。
故事二:尼尔斯·玻尔的贵族风度尼尔斯·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拥有贵族风度的他时常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有一次,尼尔斯·玻尔来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在一个会议上,他发表了一段对同行学者研究的建设性评论。
不料,这段评论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并对他进行了反驳。
尼尔斯·玻尔丝毫没有动怒,反而千方百计地给予对方最大限度的尊重和理解,并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专门表达了对反驳对方的赞美。
尼尔斯·玻尔的这一举动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风度和胸怀,彰显出他对学术界的尊重和包容。
故事三:奧黛麗·赫本的随和谦逊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电影女演员之一,她不仅以演技获得了众多奖项,同时也因其优雅的仪态和高尚的品味而备受赞誉。
据说,她曾经参加一次公开拍卖会,在一位竞拍者不慎失手摔碎了拍品时,赫本立即上前帮忙清理,并亲自道歉。
她以自己的谦逊和大度向众人展示出一个名人应有的文明礼仪,将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融入到平凡的行动中。
故事四:乔治·华盛顿的宽容与和谐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国父之一,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总统,也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领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仪故事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四则: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
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
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
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
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
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
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
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
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
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