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与演化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与演化地貌形态是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特征的总称,是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生物、地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貌形态种类繁多,包括山脉、丘陵、平原、盆地、峡谷等。
它们之间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课题。
首先,地壳构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硬壳,由地壳板块构成。
板块在地壳运动的推动下,不断产生运动和变形。
这种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同时也对地貌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两个板块互相碰撞,会形成山脉;板块相对分离,会形成断崖和裂谷。
这样的地壳构造活动推动了地质力量的释放,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其次,气候和水文现象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风力、雨水等天气现象如影随形地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貌。
例如,风力会搬运沙土,形成沙丘;雨水的冲刷作用则会形成河流、峡谷和溶洞等地貌特征。
就像在人类社会中,河流是形成城市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因素。
通过数千年的侵蚀和冲刷,河床逐渐加深,形成了峡谷。
水文作用是地球变化过程中最常见的景象之一。
另外,生物也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植物的根系可以将土壤稳固在地表,防止土壤流失。
同时,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对地貌形成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森林可以保持大量的降水,防止河流过度冲刷,维持平稳的地貌;而草原则相对更容易被风和水的侵蚀,形成更加平坦的地形。
此外,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也对地貌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地质时间尺度非常长,地球上几亿年的演化和变化造就了今天的地貌。
比如,冰川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融化,将山谷冲刷成峡谷;火山喷发会在大量喷发物的覆盖下形成火山台地;地壳的断裂和抬升,也在植物和动物的作用下形成了大片的高原和山地。
总结起来,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生物和地质演化共同塑造了地貌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才能更好地欣赏地球的壮丽景色,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片宝贵的土地。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5
第二章 地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震的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一般划分为 12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的范围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 的破坏性就越大。 的破坏性就越大。
第二章 地壳
裂 隙 式 喷 发 与 大 洋 中 脊
第二章 地壳
裂隙式喷发
冰岛
第二章 地壳 宁静式喷发
夏威夷
宁静式喷发熔岩流入海 第二章 地壳
夏威夷
第二章 地壳
旧火 山口 中喷 发
斯特朗博利火山 第二章 地壳
“ 地中海灯塔 ”
第二章 地壳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斯 斯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第二章 地壳 熔岩流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二章 地壳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 ②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藏 东南等地; 东南等地; 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 ③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六盘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 ④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京津唐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东南沿海地区。 ⑤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高中地理之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之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1)岩石和地层岩石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类。
岩石呈层状,具有时间顺序的岩层称为地层。
化石:是指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固体地球上层由性质显著不同的两分圈层组成,上部是刚性的岩石圈,下部是塑性的上地幔软流层。
第二、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分割成6大板块。
第三、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由于板块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的地带。
2)分类:①分离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互分离,软流层物质上涌,冷却凝固形成大洋板块性的部分形成洋中脊、裂谷。
②汇聚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而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
③平错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互剪切移动,通常没有板块的生长和消亡。
【例1】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右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图示的板块边界是____。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解:本题考查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根据解读,中间为山地,两侧为相对平坦的陆地,图示板块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故选A。
2、地质构造作用板块运动使岩层变形,形成地质构造。
(1)侵蚀作用1)流水侵蚀①概念:流水能带走地表松散物,溶蚀可溶性岩石,携带的泥沙在流动过程中还能对岩石进行磨蚀。
②分类:❶坡面流水侵蚀:坡面流水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形成许多小股流,冲刷着坡面,形成浅而密的沟槽。
流水不断下切,形成沟谷,坡谷发生滑坡坍塌等,使沟谷不断加宽,最终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典型为黄土高原的流水侵蚀。
❷河流流水侵蚀:河流流水侵蚀河流的谷地和两岸,形成河流侵蚀地貌。
在上中游和山区,狭窄流急,以对谷低的侵蚀和像源头方向的侵蚀为主;在河流中下游和平原地区,河宽流缓,流水主要侵蚀河流两岸。
五大洲的地质演变
五大洲的地质演变地球的地质演变是一个长达数十亿年的过程,在每个历史时期,地球都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变化,地形逐渐变化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本文将探讨五大洲的地质演变历史,看看它们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和演化,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地球的历史和演变。
亚洲亚洲是地球面积最大的洲,其地质演变历史可以追朔到古元古代,约35亿年前,亚洲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海洋环境中。
在此之后,海洋与陆地的转换不断进行,形成了大陆与岛屿复合体,莫霍界限以上地球壳不断增厚并演化。
古生代时期,欧亚大陆板块从西北方向与北美板块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中生代时期,东亚板块隆起,该板块包含了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大型平原。
新元古代时期,亚洲大量的岛屿和火山岛链开始形成。
北美洲北美洲是地球第三大洲,其地质演变历程也非常复杂。
早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古元古代时期的Laurentia大陆向南移动。
在早期的中生代和晚子古代时期,北美大陆板块变得更加固定。
在晚白垩纪至古第三纪之期间,在板块之间重新形成了海峡和关键事件。
石英砂的放射性测年显示,大峡谷被刽子手沟生物事件划分成两段:晚三叠世的分层和早白垩世的崩溃。
北美洲的太平洋板块边缘是一系列被称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火山带, 环绕太平洋沿岸地区,包括了北美洲的西海岸,该火山带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南美洲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古元古代。
当时,南极洲和南美洲仍未分开,形成了一块大陆,这段历史也因此被称为古代大洲时期。
新元古代时期,大量的火山活动发生在南美洲和南极洲板块的分界面上。
在中生代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南美洲板块也收缩了。
南美洲的高山几乎都在新生界时期价值得形成此时,南美洲和非洲形成了南大西洋。
欧洲欧洲的地质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近44亿年前,在这段时间里,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海洋环境。
在晚古生代时期,欧亚两个大陆板块开始相互接近,明显的地质变形过程开始发生。
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是非洲东 南部的类蓝藻化石和杆状细菌微化石, 其年龄分别为32×108—34×108年和 30×108—31×108年,由此可见,在 30×108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早期的生命 形式——原核生物。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2.4 中生代
中生代各地都有强烈的造山运动,欧洲有旧阿 尔卑斯运动,美洲为内华达运动和拉拉米运动, 中国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时褶皱、断裂 和岩浆活动都极为活跃。 在我国东部形成一系列华夏式隆起与凹陷,许 多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都与这时的 岩浆活动有关,在断陷盆地中也形成煤、石油 和油页岩等矿物。我国大陆的基本轮廓也在这 时建立起来。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现在地壳中存在的最古老的岩石为格陵兰西南部的阿尔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3980±170Ma(Rb-Sr法)或 3620±100Ma(Pb法测定)。 这表明,在30×108—40×108年之前地球就已经有了质 轻的花岗岩地壳。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有的认为地壳的年 龄约为45.6×108年。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壤)和地壳古老岩石所测定的数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46×108年左右。 由此认为,地球的年龄即原始地球形成的时间一般要比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50×108—70×108年。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平均厚度35km,大洋下平均厚5km。
青藏高原最厚。
分沉积层、花岗质壳层(硅铝层)、玄武质壳层(硅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刚性盖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二)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汞大部分矿物呈固态矿物形成的方式: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气体升华、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气态变为固态:火山喷出硫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
液态变为固态: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
如盐类。
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
岩浆冷凝。
固态变为固态: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
矿物的鉴别:根据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作规则的排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这种有规律的排列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杂乱无章,故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造岩矿物绝大多数是晶质矿物。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伸型: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粒状集合体形态: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土状、致密块状、放射状、鲕状、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等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时呈现的外观特征。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由矿物的固有成分决定,他色是矿物杂质的颜色,假色是光线作用造成的。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作用是增强自色、减弱他色、消除假色光泽指矿物的反光能力。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透明度指矿物的透光能力。
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演变是指地球上地壳、岩石和地貌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球面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地质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
一、古代地质演变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频繁,地壳表面皮层不稳定,大量岩浆活动导致陆地的构造变动,陆地的形成也才刚刚开始。
地球的整体气候非常炎热,大气成分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温室效应非常严重,导致地球温度持续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导致了板块的形成和漂移。
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形成了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理特征。
地质学家认为,当时的大陆一个又一个地形出现变动,形成了世界各大洲的雏形。
二、中古地质演变中古时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地质演变过程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相对较为平静,板块运动速度较慢,不再像古代那样频频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在中古时期,全球开始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量的水分被冻结在极地地区形成巨大的冰层,海平面降低。
这导致了大量的陆地暴露出来,海岸线大幅后退。
同时,长期的冰川活动和冻融作用也导致了大规模的物质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盆地。
三、近现代地质演变近现代时期是地质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近现代地质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平面的升高。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加速,大量的冰层消失,融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来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人类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地表的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质演变是地球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从古代到现代,地球的地壳、岩石和地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阐述海陆变迁的演变过程
阐述海陆变迁的演变过程
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方面,涉及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变化和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受到地质、气候、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地球时期:在地球形成初期,表面温度极高,无法存在液态水,大部分物质处于熔化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并凝固,形成了最初的地壳。
2、前寒武纪时期: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逐渐冷却,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形成了最早的海洋。
陆地主要由火山活动和地壳构造形成,但相对较小且分布零散。
3、寒武纪到白垩纪:在这段时间里,海洋逐渐扩张,大陆则逐渐聚集成大陆块。
寒武纪时期开始,多个大陆块开始形成,但它们的位置与今天相比大不相同。
这一时期还见证了生物多样性的迅速演化,形成了早期的生态系统。
4、白垩纪到第三纪:在白垩纪时期,大陆块继续漂移,开始向今天的位置靠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的形态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此同时,气候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影响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
5、第三纪到第四纪:在这段时间里,地球进入了现代构造和气候体系。
大陆的漂移逐渐趋于稳定,但仍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导致海平面周期性上升和下降,影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6、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对海陆变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城市建设、污染物排放以及气候变化加速了许多地区的土壤侵蚀、沙漠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
地理演变过程描述
地理演变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要素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的变化。
以下是地理演变的主要过程描述:
1. 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由多块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下不断移动和变形。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等现象,从而导致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发生变化。
2. 构造抬升与沉降: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如山脉、高原、盆地等可以通过构造抬升和沉降来形成和改变。
构造抬升通常由地壳挤压或板块碰撞引起,而沉降则是地壳下沉或岩石侵蚀产生的结果。
这些过程会改变地形的高度和形状。
3. 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要素,气候变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包括长期的气温、降水、风向等变化,它们影响了地球上的冰川、河流、湖泊、湿地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形态。
4. 水力作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和地理力量之一。
水的流动、侵蚀和沉积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例如,河流的侵蚀形成峡谷和河谷,海浪的冲刷形成海岸线的变化,洪水的冲击导致土地的淹没等。
5.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也对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产生影响。
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可以稳定土壤,防止侵蚀;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如鸟类的迁徙、昆虫的蛹化等。
6.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变化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的建设、道路的开辟、森林的砍伐、水库的修建等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格局。
这些过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地理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进行。
人们通过研究地理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和规划。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解析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解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总称,包括山脉、丘陵、河流、平原、湖泊等。
地貌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
1. 地壳构造:地貌形成首先受到地壳构造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由板块构成,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形成了地震带、断裂带和火山带等特殊地质现象。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板块运动还会导致地壳的隆起或下陷,形成了各种山脉和盆地。
2. 气候和风化:气候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地理现象。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高湿,雨水充沛,容易形成热带雨林地貌;而沙漠地区则常年干燥,缺水,形成了流动沙丘和沙漠地貌。
此外,风化作用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使得岩石破碎和溶解,从而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在地表的侵蚀和运输作用下,形成了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
河流的冲刷作用会形成峡谷和河谷地貌;湖泊的堆积作用会形成湖盆地貌;海洋的海浪和涨退潮作用则会形成海岸地貌。
此外,水文作用还会形成溶洞、喀斯特地貌等特殊地貌类型。
4. 冰川和冻土:冰川和冻土是地貌形成的特殊因素。
冰川是由积雪在高山或极地区域逐渐形成的巨大冰体,它的移动和融化会造成地表的冲刷和堆积,形成冰川地貌。
冻土则是指地下土壤或岩石内的含水层遭遇寒冷气候而冻结,导致地表下部分土壤或岩石膨胀、融化等现象,从而产生坍塌、沉陷等地貌现象。
5.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作用会改变地表的特征。
例如,植物的根系会侵蚀岩石、土壤,对地表产生影响;动物的活动和生物体的分解也会改变地表的化学性质和地貌形态。
综上所述,地貌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受到地壳构造、气候、水文、冰川、冻土和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的多样化地貌。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一、地质年代
(一)古生物和化石
• 划分地质年代和恢复地史旳工作,很主要旳根据是化石。 •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旳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旳遗址。
• 但并不是全部古代生物都能保存成化石旳,多数遗体被腐 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有一定旳条件:
• (1) 必须有不易分解旳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 质纤维等;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 宇
界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 当代旳地质年代表不但按时代旳早晚顺序进行地质年代编年, 而且加上世界各地不同步代岩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旳数据, 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3.13)。
二、地球上生物旳演化与发展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
1、生命起源旳孕育条件
• 原始大气圈和水圈旳形成,是生命起源旳孕育 条件。
(2) 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根据生物旳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朴 到复杂、从低档至高级不断进化旳,是不可逆旳。地质时代越早旳生物, 越简朴、低档;时代越晚旳生物,越高级、复杂。这么,我们就能够根 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旳种类来拟定其相正确新老关系,进而拟定 其相正确地质年代(尤其是原则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 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能够进行地层对比,当不同地域旳地 层中具有相同旳化石时,不论其相距多远,都属于同一时代。如莱氏三 叶虫只出目前早寒武世,所以不论哪里,凡含莱氏三叶虫化石旳地层必 属早寒武世。
• →原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长久旳生物化学作用与复杂旳演变,使其内部构造复 杂化,逐渐进化成具有细胞形态旳生命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摄取无机物质作为 营养。→之后,又逐渐演化为群体单细胞旳原始生物,井具有运动、营养和生殖 功能。
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是指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海洋、地质、水文、生物、土壤、地形等各种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从而为人类提供科学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包括:1.大气过程:大气过程是指大气层中各种气体、水汽、尘埃、微粒等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过程。
2.海洋过程:海洋过程是指海洋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过程,包括海水的循环、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海水的化学反应、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殖等。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构造变化过程,包括地壳的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资源的形成和消耗等。
4.水文过程:水文过程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动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流、潮汐等。
5.生物过程:生物过程是指生物的生长、繁殖、迁徙、适应等过程。
6.土壤过程:土壤过程是指土壤的形成、变化、演化过程,以及土壤中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包括:1.大气层的结构和流动规律:大气层的结构是由海平面上至太空的气体层次组成的,大气流动规律是指大气中气体、水汽、尘埃、微粒等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规律。
2.海洋的结构和流动规律:海洋的结构是由海水、海底、海岸等构成的,海洋流动规律是指海水的循环、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海水的化学反应、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殖等规律。
3.地质的构造和变化规律:地质的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构造,地质变化规律是指地壳的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资源的形成和消耗等规律。
4.水文的流动规律:水文的流动规律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动规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流、潮汐等。
5.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是指生物的生长、繁殖、迁徙、适应等规律。
6.土壤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土壤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是指土壤的形成、变化、演化过程,以及土壤中物质的循环过程。
了解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对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形态和演变历史的科学。
地质演变是指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和现象,包括地壳的形成、变迁,地球内部的运动和活动,以及地表地貌的塑造等。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多次剧烈变革,塑造了地球丰富多样的地理面貌。
古生代地质演变古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在5.4亿年前至2.5亿年前。
古生代初期,地球的地壳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大陆地块。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陆地植被和动物,生命开始向陆地适应。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地球事件,如奥陶纪-志留纪末的大量生物灭绝,晚泥盆纪和白垩纪初期的地壳运动和构造调整等,这些事件对地球的地质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生代地质演变中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在2.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许多古生物逐渐灭绝,新的生物种群开始出现。
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消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地球气候的变化等地质事件频繁发生,对地球的形态和地幔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生代地质演变新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大约在6,600万年前至今。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断漂移,构造活动频繁,地球气候和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新生代时期,新疆盆地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北美冰川时期和洪水泛滥等地质事件塑造了当今地球的地理形貌和地质构造。
总结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变迁和演化。
地球的地质演变史是地质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对地球的地质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字数已超出要求,全文表达流畅,符合题目描述需求】。
地质地貌形成顺序
地质地貌形成顺序一、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应力导致地壳发生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这种运动是地球地质历史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它不仅影响地壳的构造,还决定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的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升降;另一种是地壳的水平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板块移动。
板块构造理论是当前对地球构造和运动机制最广泛和最科学的模型之一。
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数块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进行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等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地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岩石的形成与演变岩石是构成地球的主要物质,它们的形成和演变与地壳运动和地球历史密切相关。
岩石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固化形成的,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而变质岩则是由其他类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岩石的演变主要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作用实现。
这些作用不仅改变了岩石的形态和成分,还为地表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岩石的演变还受到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为了准确研究和描述地质年代,科学家们建立了地层系统,即将地球上所有年代的地层按照其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通过研究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并推断出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岩石形成与演变等地质事件的发生顺序和规律。
四、构造地质与地貌形成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及其对地表地貌影响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中的应力、应变、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地貌形成的机制,还能帮助我们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构造地质作用下,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伍光和ppt课件
(三)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斑杂构造
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三 沉积岩
1,定义:由堆积于海洋或陆地中的碎屑,胶
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 石。
2, 特征:
①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 并有生物化石。
②具有碎屑结构
③岩层波状起伏
3,沉积岩主要类型: ①碎屑岩类;②粘土岩类;③生物化学岩类。
4,沉积物类型:
碎屑沉积物—砾,砂,粉砂,粘土。 化学沉积物—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 硫酸盐,卤化物。
3、矿物
定义: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 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 合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
4、主要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
主要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 辉石,橄榄石,角闪石。(七种)
常见矿物:石墨C,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 赤铁矿,磁铁矿,硬石膏,石膏,磷灰石。
二 岩浆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当岩浆侵入地壳便成为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浅成侵入岩 其产状:整合侵入体:岩盆、岩盖、岩床、岩鞍等;
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等。
喷出地表即成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三)岩浆岩类型
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岩浆岩可分为酸性、中性、 基性和超基性岩四类;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又可 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其综合分类见P33 表2-2。 岩浆岩构造: 块状构造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 化学成份与矿物
1,自然界元素构成: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 界存在92种,还有300多种同位素
2 ,地壳的主要构成元素:O;Si占74% ;Al、Fe 、 Ca、Na、 K、 Mg占24% ;1924年,F.W.克拉 克对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 16Km 厚度内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 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所获数据后来被称 为克拉克值。
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过程分析
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过程分析概述: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是地球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地质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探寻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
本文将以地质变迁阶段及环境演化过程为主题,分析地球历史中的几个重要地质变迁阶段,并探讨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一、原始地质时期原始地质时期是地球形成后的最初时期,大约距今45亿年至35亿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岩石,包括基性岩、火成岩和沉积岩。
地球表面的温度高、大气稀薄,没有大规模的植被覆盖。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物非常简单,只有少量的微生物存在。
环境条件极不稳定,海洋中没有富含氧气的生命,但是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为今后的地质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元古代地质时期元古代地质时期大约从35亿年前开始,持续到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大规模的板块构造活动开始进行,形成了最早的大陆和洋壳。
同时,海洋中也有了最早的多细胞有机物,包括浮游生物和藻类。
古生物的进化演变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和陆地植物。
三、古生代地质时期古生代地质时期大约从25亿年前持续到2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等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陆地的变化非常剧烈,森林覆盖率逐步增加,多种多样的植被开始出现。
同时,古生代地球环境中的生物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包括了无脊椎动物的大发展和硬骨鱼的出现。
同时,地球上开始出现了最早的爬行动物和昆虫。
四、中生代地质时期中生代地质时期大约从2亿年前持续到6500万年前,包括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主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出现了巨大的飞跃,恐龙统治了陆地,同时形成了最早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此外,地球上出现了陆地之间分离和重组的现象,形成了现代大陆的雏形。
五、新生代地质时期新生代地质时期大约从6500万年前开始至今,包括了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主要的时期。
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
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地球是由数十亿年的自然力量和环境变化所塑造而成的。
地质学通过探究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等过程,揭示了地球历史上的种种奥秘,也指引着人类对地球未来的探索。
一、地球演化地球演化是指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的演变过程。
在地球演化史上,不同时期的地球表面、气候、岩石、生物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地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当时整个太阳系都处于原始云气块时期。
随着原始云气块的收缩,原始太阳系里的各种天体逐渐形成,从而诞生了我们所知道的地球。
地球主要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熟知的地球表面,是最薄的一层,但也是人类生活的区域。
地幔是地球的中层,温度较高,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而地核则是地球的内层,温度极高,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球在演化过程中,也经历了三次大的地质时代:前寒武纪、古生代和中新生代。
每个时代都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生物和化学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为后续环境变化留下了先驱。
二、环境变化环境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地球环境变化的过程是全球性的,一段时间内不同的环境变化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地区,反之,相同的变化也可以出现在远离地区。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全球变暖、酸雨、干旱、飓风等气候变化,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威胁。
除气候变化外,还有其他的环境变化,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海平面上升等。
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遏制环境恶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力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认识地球演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各个层次的变化以及生命的历程;关注环境变化,能够让我们提前预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为未来的地球造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质年代
1.1 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相对年代法主要根据岩层的沉积顺序( 相对年代法主要根据岩层的沉积顺序(按地层剖面中 的上新下老及整合与不整合相互关系) 的上新下老及整合与不整合相互关系)和古生物化石 按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按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找出标准化石和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和划分。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和划分。这种方法又称古生物地 层法。 层法。 通过古生物地层法并结合地壳运动和古地理等特征, 通过古生物地层法并结合地壳运动和古地理等特征, 对全世界的地层进行对比研究, 对全世界的地层进行对比研究,把地质历史划分为两 大阶段:老的叫隐生宙;新的叫显生宙。宙以下分代, 大阶段:老的叫隐生宙;新的叫显生宙。宙以下分代, 代以下分纪,纪以下分世, )。宙 代以下分纪,纪以下分世,……(表2-3)。宙、代、 ( )。 世是国际统一定名的时代划分单位。 纪、世是国际统一定名的时代划分单位。每个时代单 位都有相应的地层单位,它们称为: 位都有相应的地层单位,它们称为:宇、界、系、 统……。 。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综上所述,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的几种年龄为: 综上所述,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的几种年龄为: 地球物质(尤其重化学元素) 地球物质(尤其重化学元素)形成的年龄早于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 地球形成的年龄约为50× 地球形成的年龄约为 ×108—70×108年; × 地壳形成的年龄约为46× 地壳形成的年龄约为 ×108年; 现有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30× 现有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 ×108—40×108年; × 已知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龄为30× 年左右。 已知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龄为 ×108年左右。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思考题: 思考题: 识记各地质年代名称以及相应年代的主 要特征。 要特征。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1 地质年代 1.1 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1.2 绝对年代法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2 地壳演化简史 2.1 太古代 2.2 元古代 2.3 古生代 2.4 中生代 2.5 新生代
2.1 太古代
太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既广泛又强烈;火山喷发 太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既广泛又强烈; 频繁,故使大气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 频繁,故使大气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 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现在大,但平均水深则浅得多。 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现在大,但平均水深则浅得多。 现在世界各地蕴藏丰富的海相层状沉积的变质铁锰矿床 和岩浆活动形成的金矿等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和岩浆活动形成的金矿等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当时的 大气圈可能富含碳酸气、水蒸汽和火山尘埃, 大气圈可能富含碳酸气、水蒸汽和火山尘埃,只有少量 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海水也是酸性矿化水( 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海水也是酸性矿化水(后来才 逐渐被中和),陆地是灼热的,荒芜的。 ),陆地是灼热的 逐渐被中和),陆地是灼热的,荒芜的。在某些适宜的 浅海环境中,有些无机物质经过化学演化跃变为有机物 浅海环境中, 蛋白质和核酸),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 ),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 质(蛋白质和核酸),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 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 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这只 是出现于太古代的后期。 是出现于太古代的后期。
2 地壳演化简史
2.1 太古代(距今约 太古代( 25×108年前) × 年前)
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 古老、 古老、历时最长的一个 代,即原始地壳以及原 始大气圈、水圈、 始大气圈、水圈、沉积 圈和生物的发生、 圈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的初期阶段。 的初期阶段。
2.1 太古代
太古界的地层由变质深的正、副片麻岩组成。已 太古界的地层由变质深的正、副片麻岩组成。 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龄为40× 据此认为, 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龄为 ×108年。据此认为, 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现了小型的花岗岩质地壳。 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现了小型的花岗岩质地壳。由 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现, 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现,说明当时有 了原始大气圈和水圈,并有单纯的物理化学风化。 了原始大气圈和水圈,并有单纯的物理化学风化。 据推测, 据推测,太古代早期地球表面有许多小型花岗质 陆块,它们之间为深浅多变的古海洋。 陆块,它们之间为深浅多变的古海洋。后来各小 陆块在移动中结合成面积较大的大陆板块。 陆块在移动中结合成面积较大的大陆板块。这些 最古老的陆块现在已散布于各大陆中, 最古老的陆块现在已散布于各大陆中,即通常所 说的稳定陆块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说的稳定陆块的核心 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2.3 古生代
2.3 古生代
据研究, 据研究,我国北方的中朝古陆与南方的扬子古 陆的性质很不相同, 陆的性质很不相同,后者与南半球冈瓦纳古陆 的许多情况极为相似。 的许多情况极为相似。 他们认为, 他们认为,扬子古陆在早古生代曾是冈瓦纳古 陆的一部分,后来分裂并向北漂移, 陆的一部分,后来分裂并向北漂移,至晚古生 代才与中朝古陆碰撞合并在一起, 代才与中朝古陆碰撞合并在一起,两者之间的 秦岭-淮阳山地是个地缝合线 淮阳山地是个地缝合线。 秦岭 淮阳山地是个地缝合线。近年来在这里也 发现了蛇绿岩套岩层(由蛇纹岩、橄榄岩、 发现了蛇绿岩套岩层(由蛇纹岩、橄榄岩、辉 长岩及枕状基性火山岩等组成的、 长岩及枕状基性火山岩等组成的、属于洋壳和 地幔喷出的岩层, 地幔喷出的岩层,它是代表大陆缝合线的指示 岩层)。我国古地磁的研究也认为, )。我国古地磁的研究也认为 岩层)。我国古地磁的研究也认为,元古代后 扬子古陆大致位于现在印度洋北部, 期,扬子古陆大致位于现在印度洋北部,与北 方的中朝古陆远隔重洋。 方的中朝古陆远隔重洋。
1.1 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1.2 绝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并按放射性 蜕变定律计算出其具体年龄,用数量时 蜕变定律计算出其具体年龄, 间单位来表示。 间单位来表示。 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多种, 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多种,如U-Th-Pb法、 法 K-Ar法、Rb-Sr法、Sm-Nb法、14C法等。 法等。 法 法 法 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2.2 元古代
原核生物已进化为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已进化为真核生物,嫌气生物转化为 喜氧生物(这个转折点称尤里点, 喜氧生物(这个转折点称尤里点,发生于大气 中氧含量增至当前大气中氧浓度的千分之一的 时候) 物种数量也增多。 时候),物种数量也增多。这时地球上的植物 界第一次得到大发展, 界第一次得到大发展,出现了数量较多的能进 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较原始的低等植物, 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较原始的低等植物, 如绿藻、轮藻、褐藻、红藻等。 如绿藻、轮藻、褐藻、红藻等。这些微古生物 已可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元古代晚期, 已可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元古代晚期, 原始动物也出现了。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动物群, 原始动物也出现了。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动物群, 其中有海绵、水母、节虫、 其中有海绵、水母、节虫、扁虫及软体珊瑚等 水生无脊索动物化石。 水生无脊索动物化石。在北美还发现有海绵骨 针化石。 针化石。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现在地壳中存在的最古老的岩石为格陵兰西南部的阿尔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3980±170Ma(Rb-Sr法)或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 ± ( 法 3620±100Ma(Pb法测定)。 法测定)。 ± ( 法测定 这表明, 这表明,在30×108—40×108年之前地球就已经有了质 × × 轻的花岗岩地壳。 轻的花岗岩地壳。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有的认为地壳的年 龄约为45.6×108年。 龄约为 ×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壤)和地壳古老岩石所测定的数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46× 年左右。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 ×108年左右。 由此认为, 由此认为,地球的年龄即原始地球形成的时间一般要比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50×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 ×108—70×108年。 ×
2.2 元古代
元古代有多次地壳运动, 元古代有多次地壳运动,较广泛的有我国的 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澄江运动、 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澄江运动、蓟县运动 北美有克诺勒运动、哈德逊运动、 等;北美有克诺勒运动、哈德逊运动、格伦 维尔运动、贝尔特运动等。 维尔运动、贝尔特运动等。历次造山运动形 成的褶皱带都使原有的小陆块逐渐拼合在一 起成为古陆, 起成为古陆,后来都成为各大陆的古老褶皱 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纪陆台(或称地台), 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纪陆台(或称地台), 现在出露的只占陆地面积的1/5。 现在出露的只占陆地面积的 。
2.1 太古代
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 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 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 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水域是生命孕育和发源 之地。 之地。当时地壳与宇宙之间以及和地幔之间的 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 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
太古代34亿年前古细胞化石 太古代34亿年前古细胞化石 34
2.2元古代(距今25×108—6×108年) 元古代(距今 × 元古代 ×
在元古代,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从薄增厚, 在元古代,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从薄增厚, 火山活动相对减少, 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岩性也从偏基性向偏酸性转 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积, 化。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积,有利于强烈的 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 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由于大 气中CO2浓度降低和水中 、Mg离子增多,开 浓度降低和水中Ca、 离子增多 离子增多, 气中 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 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它将直接影响到 岩浆过程的演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 岩浆过程的演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随着 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 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 生物的出现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 生物的出现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所以在元古界 无大量的生物化学沉积。 无大量的生物化学沉积。元古代末还发现有冰碛 这是全球性第一次大冰期的产物。 岩,这是全球性第一次大冰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