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胶体化学与表面化学4(共4个)共89页文档

合集下载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汇报人: 202X-01-02
contents
目录
• 表面化学基础 • 胶体化学基础 •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的应用 •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未来发展
01
表面化学基础
表面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表面化学是研究物质表面现象的 科学,主要研究气体、液体和固 体表面上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
表面活性剂
01
02
03
定义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显 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 质,通常由亲水基团和疏 水基团组成。
分类
表面活性剂可以分为离子 型和非离子型两类,离子 型又可以分为阳离子型和 阴离子型。
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清洁、化妆 品、农药、纺织等领域都 有广泛应用。
02
胶体化学基础
胶体的定义和分类
胶体的定义
03
石油工业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业中用于提高采油效率和原油的流动性,同时还可
以用于油水分离和油品净化。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表面活性剂和胶体物质可用于污 水处理,通过吸附、絮凝等方法 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空气净化
利用表面活性剂和胶体物质可以吸 附和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 体等污染物,起到空气净化的作用 。
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将与新技术相结合,如纳米技术、 生物技术等,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生物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研究,探讨生物膜、细 胞、蛋白质等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生物医学领 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环境科学
土壤修复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在土壤修复中 也有应用,如利用表面活性剂和胶 体物质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 污染物。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四章--界面现象与吸附2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四章--界面现象与吸附2

p
r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几点说明
拉 普 拉 斯 方 程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拉 普 拉 斯 方 程
曲率半径越小小,附加压力越大 曲率半径r永为正值, ΔP也总为正值 ΔP的方向总是指向球面的球心(或曲面的 曲心) ΔP是表面张力在曲面上的合力(不是) ,表面张力是产生附加压力的根源,附加压 力是表面张力存在的必然结果。
相同点:
描述系统的同一个性质,是系统的同一个热力 学变量 量纲相同,数值相同
第一节 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关于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的讨论
dx
肥皂膜
F

l
W= - G= σ自由能 A = -σ自由能·2l·dx W=- F·dx= -2σ表面张力·l·dx
第一节 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关于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的讨论
毛 细 现 象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毛 细 现 象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开 尔 文 公 式
小液滴与平液面的挥发性能
•现象 小水滴不见了,它们“跑回”到杯中去了。 •说明 微小液滴比平面液体更容易挥发,或者说 微小液滴比平面液体上的饱和蒸气压高。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开 尔 文 公 式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毛 细 现 象 毛细 液面 现象
由于附加压力而引起的毛细管管内液面与 管外液面有高度差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将毛细管插入液体后, 若液体能 润湿毛细管壁, 两者的接触角θ< 90°, 形成凹液面, 导致管内液 面上升; 反之液面下降
毛 细 现 象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现象
p pg pl

胶体表面与化学PPT课件

胶体表面与化学PPT课件

动态润湿法
通过测量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动态接触线移动 速度,评估表面的润湿性。
05
CATALOGUE
胶体表面化学未来展望
新材料开发
高性能材料
利用胶体表面化学技术,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如高强度 、高韧性、耐高温、耐腐蚀等。
功能材料
探索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如光电转换、传感、催化等,以满足不 同领域的需求。
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鉴别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表面活性剂浓度测定
表面活性剂界面行为研究
利用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定表面 活性剂浓度。
利用显微镜、光谱等技术手段研究表面活 性剂在界面上的行为。
表面吸附研究方法
等温吸附法
在恒温条件下,研究物质在表面的吸附量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吸附动力学法
研究物质在表面的吸附速率和吸附机理。
03
CATALOGUE
胶体表面化学应用
石油工业
石油开采
利用胶体表面化学原理, 通过改变钻井液的流变性 、稳定性等性质,提高石 油开采效率。
油气分离
利用胶体表面化学原理, 通过改变油水乳液的稳定 性、界面张力等性质,实 现油气高效分离。
石油运输
利用胶体表面化学原理, 通过改变油品的流变性、 粘度等性质,提高石油运 输效率。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测定表面吸附物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力显微镜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观察表面吸附物的形貌和分布。
表面润湿性研究方法
接触角法
通过测量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大小,评 估表面的润湿性。
滑移长度法
测量液体在固体表面滑动时的滑移长度,评 估表面的润湿性。
滴液法

胶体与表面化学(4)

胶体与表面化学(4)

亲水基多为聚氧乙烯基构成,由所含氧乙烯基数目控制其亲水性。 稳定性高,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好,可混合使用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R-O-(CH2CH2O)nH
俗称平平加系列,具良好湿润性能 Tween O H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R-(C6H 4)-O(C2H4O) n O 俗称 SpanOP系列,化学性质稳定,抗氧化性能强
Ch3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按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 通式(RCOO-)n Mn+ (2)硫酸化物 通式ROSO3-M+ (3)磺酸化物 通式 RSO3-M+
碱金属皂:O/W 碱土金属皂:W/O 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 良好的乳化能力, 但易被酸破坏, 一般供外用 乳化能力很强, 较稳定。主要 用作外用软膏 的乳化剂
无水时锯齿形态
H O O O CH2 O O H
O
O
O
O
水中曲折状态
Ch3 表面活性剂
----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表面活性剂都是两亲分子,由于亲水和亲油基团的 不同,很难用相同的单位来衡量,所以Griffin(1949年) 提出了用一个相对的值即HLB值来表示表面活性物质 的亲水性。对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HLB的计算公 式为: 亲水基质量 HLB值= ×100/5 亲水基质量+憎水基质量 例如:石蜡无亲水基,所以HLB=0 聚乙二醇,全部是亲水基,HLB=20。 其余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介于0~20之间。
高分子专业选修课程(2400540)
胶体与表面化学(四)
1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
2
Ch3 表面活性剂

胶体与表面化学 第四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胶体与表面化学 第四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1胶粒的结构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聚结形成胶粒的中心,称为胶核;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荷的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与胶核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胶核不易溶解。

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弱的负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胶粒大多带负电,如泥浆水、豆浆等都是负溶胶。

多少粒径属于胶体?1-100nm例1:AgNO3 +KI→KNO3 + AgI↓过量的KI 作稳定剂胶团的结构表达式:胶团的图示式:例2:AgNO3 +KI→KNO3 + AgI↓过量的AgNO3作稳定剂胶团的结构表达式:胶团的图示式:2胶粒的形状作为憎液溶胶基本质点的胶粒并非都是球形,而胶粒的形状对胶体性质有重要影响。

质点为球形的,流动性较好;若为带状的,则流动性较差,易产生触变现象。

例如:(1)聚苯乙烯胶乳是球形质点(2)V2O5溶胶是带状的质点(3)Fe(OH)3溶胶是丝状的质点3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范例毒气与毒剂的吸附: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一种强烈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作用,可将某些有机化合物吸附而达到去除效果。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很快而有效地去除水族箱水质中的有害物质、臭味以及色素等等,使水质获得直接而迅速的改善。

人工降雨: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由于高空水蒸气压力对于将要形成的小水滴来说尚未饱和。

加入凝结核心,如AgI小晶粒,使凝聚水滴的初始曲率半径加大,由Kelvin公式得出,对凸面,r越小,液滴蒸气压越高,因此使蒸气压小于空中已有水蒸气压力,使水蒸气从大水滴开始,形成人工降雨。

4思考:与界面现象相关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气泡比液滴更容易破裂?答:半径极小的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远小于外压,因此在外压的挤压下,小气泡更容易破裂。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课件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课件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所以也称为增加单位表面积时增加的Gibbs函数, 单位 J.m-2。
2013-8-18 4
注:表面张力:
F / 2l

单位面积表面功:
wr
dAs G ( )T . P As
单位面积表面Gibbs函数:
三者虽为不同的物理量,但三者单位均可 化为 N.m-1 。
因为: N.m-1 = N.m/m2 = J/m2
2 cos 2 0 h g r g r
0
2013-8-18
12
3、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
(1)毛细管上升法 ( capillary rise )
液体沿毛细管上升的力与液体的重力平衡。
2r cos r gh
2
所以:
ghr 2 cos
定义铺展系数为: S
2013-8-18
Gs s l ls
25
第四节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solid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按吸附质与吸附剂间作用力本质的不同, 可将吸附分 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时,两者分子间以范德 华引力相互作用;在化学吸附中,两者分子间发生部分或 全部的电子转移,是以化学键相结合。
(1)沾湿( adhensional wetting )
(2)浸湿(immersional wetting)
(3)铺展 (spreading
2013-8-18
wetting)
22
沾湿:气-固,气-液界面消失,形成液-固界面的过程。
气 液 固


对单位面积沾湿过程:
G ls l s l (1 cos )

胶体与表面化学

胶体与表面化学

英国:1829年Brown发现了Brown运动
四、胶体化学的发展史
❖ 1861年,英国科学家Graham系统研究。
1861年 溶 液
半透 膜
水 Thomas Graham 实验
I:一些物质,如氯化钠等无 机盐,可以透过半透膜,溶 液蒸干后,溶质以晶体形式 析出。 晶体
II:如氢氧化铁、蛋白质等, 其溶液不能透过半透膜,蒸 干后,以粘稠形式出现。
胶体
Thomas Graham 实验
实验现象
1)糖、无机盐、尿素等溶液,扩散快,易从羊皮纸渗 析出来; 2)明胶、氢氧化铝、硅酸等,扩散慢,不能或难以渗 析出来。
Thomas Graham 实验
若将待测溶液蒸去水分后:
• 前者 (扩散快者):易于成晶体析出; • 后者 (扩散慢者):大多成无定型的胶状物;Graham首先 提出这种胶状物为 “胶体”,其溶液叫作 “溶胶” 。
光学性能 流变学性能 纳米材料 润湿、摩擦、粘附 吸附现象 界面电动现象 界面层结构
溶液中的有序分子组合 体、生物膜与仿生膜、 有机无机混合膜、有序 组合体中的理论化学反 应
体系
理论
气溶胶、憎液溶胶、亲液溶胶、 成核理论,DLVO 与 HVO
粗分散体系(悬浮液)、智能流 稳定理论、高分子溶液
体,电磁流变学、单分散溶胶、 理论、胶束理论、光散
六、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发展
❖ 1、自然科学带动胶体与表面化学的提高:
☆现代物理化学理论,解决胶体化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现代精密仪器和方法解决胶体化学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胶体知识应用广泛,丰富了科学内容,促进了对知识的探索。
❖ 2、工农业飞跃发展对胶体表面化学提出新要求:
❖ 5、油水井的正常维护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其他领域
此外,乳化技术还应用于农药、医药、纺织等领域。例如 ,农药乳油的生产需要添加乳化剂以提高药效和稳定性。
04
纳米材料在表面和胶体化 学中应用
纳米材料特性及制备方法
尺寸效应
纳米材料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 质。
表面效应
纳米材料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易于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 用。
生物医药
药物传递、基因治 疗、生物传感器等。
其他领域
纳米材料制备、涂 料、油墨、陶瓷等。
03
界面现象与乳化技术
界面现象简介
界面现象定义
界面现象是指不同相态物 质间接触面上发生的各种 物理化学现象。
界面类型
包括液-气、液-液、固-气、 固-液等界面。
界面性质
界面具有不同于体相的特 殊性质,如表面张力、界 面电势等。
胶粒表面吸附的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阻止胶 粒相互接触,从而起到稳定作用。
溶剂化作用
溶剂分子与胶粒表面分子或离子发生溶剂化作用,形 成一层溶剂化膜,阻止胶粒相互接触聚集。
胶体性质及应用领域
工业生产
利用胶体性质进行 分离、提纯、催化 等。
环境科学
污水处理、大气污 染治理等。
胶体性质
丁达尔效应、电泳 现象、聚沉作用等。
3
接触角与润湿性关系
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越好;接触角越大,润湿性 越差。
吸附作用及吸附等温线
01
02
03
吸附作用
物质在相界面上的浓度自 动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吸附等温线
描述在一定温度下,吸附 量与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 曲线。
吸附等温线类型
根据吸附剂和吸附质的不 同,吸附等温线可分为五 种类型,分别反映不同的 吸附机制和特点。

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表面张力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液体表面 有,固体表面也有,而且在固-液界面、 液-液界面以及固-固界面处也存在相 应的界面张力。界面张力是表面化学中 最重要的物理量,它是产生一切表面现 象的根源。 影响表面张力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一般 是温度升高,表面张力降低。
表面功和表面自由能: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 逆地增加系统的表面积时所做的功叫表面功, 是非体积功,用Wf 表示。定义增加1m2表面积 时需要地表面功,即1m2 表面上的分子比同样 数量的内部分子所多出的能量叫表面自由能, 符号也用 γ 表示,单位为J·m-2 。表面能,若一 个系统的表面积为A,其整个表面所多出的能 量为γA,这部分能量称表面能。应该注意的是, γA并非系统表面上的能量,而是表面上的分子 比同量的内部分子所额外超出的能量。
2.6 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表面的研究对象是相界面,研究它的性 质、结构及所发生的各种现象,所以表 面化学又叫界面化学。胶体是一类具有 巨大相界面的系统,它的行为与界面性 质往往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 可分割的整体。
表面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处于表面上的分子 与相内部的分子,无论是受力情况还是能量状 态,都是有差别的,表面上存在着一种不平衡 力场,具有巨大相界面的体系是一种热力学不 稳定体系。这种不平衡力场的表现形式就是表 面张力的存在,所以表面张力是一切表面现象 产生的根源。如附加压力,小液滴的饱和蒸气 压增大,小颗粒固体的溶解度增大,胶体颗粒 的聚结不稳定性等等。但由于尺寸效应,胶体 又有一些常规颗粒不具有的性质,如丁达尔效 应,沉降平衡等。
(2)胶体的结构
如由下述反应制备AgI溶胶 AgNO3 +KI = AgI + KNO3 其中KI过量,则AgI胶体的结构为 [(AgI)m nI—,(n-x)K+]x-xK+ 其中,①(AgI) m 为胶核,m表示胶核中含 AgI的分子数,通常是一个很大的数值(约在 103 左右)。胶核是固体粒子的集合体,它是 胶粒的中心部分。

胶体与表面化学4-2

胶体与表面化学4-2
LOGO
第四章 界面现象与吸附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第四章 界面现象与吸附
第一节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一些现象
第三节 润湿和铺展
第四节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第五节 吸附等温方程式

LOGO
第二节 弯曲界面的一些现象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弯曲界面的一些现象
很好地润湿时,毛细管内液面就呈现凹
半球面。此时:R=r/cosθ
2 p gh R
2 gR
h
h
R r / cos
2 cos gr
四、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汽压
pa
p0
平 面 液 面
Px
弯 曲 液 面
如图:设液面为平面时,液体内所受的压力为px(与外压相等),
而气相中平衡的蒸气压力为po,即正常蒸气压。当外压不变,把液体
W pdV dA
由于
A 4R ;
2
dA 8RdR
V
dV 4R 2 dR
代入得:
2 p R
此式即为球形液滴的附加压力与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间的定量关系。
2、Young-Laplace方程推导
2、(任意形状曲液面)如图:在任意弯 曲液面上取小矩形曲面ABCD(红色面),其 面积为xy。曲面边缘AB和BC弧的曲率半径 分别为R1和R2 。作曲面的两个相互垂直的 正截面,交线Oz为O点的法线。令曲面沿法 线方向移动dz ,使曲面扩大到A’B’C’D’(蓝色 面),则x与y各增加dx和dy。移动后曲面面 积增加dA和dV为:
' 化简得dy xdz/R21 1 p ( ' ' ) R1 R2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做“分子筛”。
固体如何降低表面能? 从外部空间捕获气体分子(吸附)
○ ↓g
s
(1)吸附剂与吸附质 当气体或蒸汽在固体表面被吸附时,固体称为 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
为了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常用的吸附质有:氮 气、甲醛、CO、水蒸气、苯或环己烷的蒸汽等。。
1)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由结构上不对称的 两部分组成, 为双亲化合物。
亲水基: 极性基团。 易溶于水,具有亲水性质。
常见的亲水基有羧基、磺酸基和羟基等。
亲油基: 非极性基团。 易溶于油,具有亲油性质。
(憎水基) 一般为长链烃基。
结构特点—双亲性
极性基团
易溶于水,具有亲水 性质。常见的亲水基 有羧基、磺酸基和羟 基等。
q f (T, p)
通常固定一个变量,求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 关系,例如:
(1)T =常数,q = f (p),称为吸附等温式 (2)p =常数,q = f (T),称为吸附等压式 (3)q =常数,p = f (T),称为吸附等量式
● 吸附等温线
对指定的s-g,固定T不变,考察吸附量与压力 的关系——吸附等温线
非极性基团
易溶于油,具有亲油 性质。一般为长链烃 基。
亲水基
亲油基
O H2 H2 H2 H2 H2 H2 H2 H2 C C C C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OH H2 H2 H2 H2 H2 H2 H2 H2 H2
2)表面活性剂分类
按亲水基团的结构分类 阴离子
离 子 型 阳离子
☆ c为溶液中某溶质的浓度。 ☆ Γ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为正值表示正吸附,为负值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0年Gouy和1913年Chapman修正了平板型模型, 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
后来(1924年)Stern又提出了Stern模型。
在固体表面的带电离子称为定位离子 固体表面上产生定位离子的原因如下:
(1)吸附 胶粒在形成过程中,胶核优先吸附某 种离子,使胶粒带电。
例如:在AgI溶胶的制备过程中,如果AgNO3过量, 则胶核优先吸附Ag+离子,使胶粒带正电;如果KI过 量,则优先吸附I -离子,胶粒带负电。
另一部分离子按一定的 浓度梯度扩散到本体溶液中, 离子的分布可用Boltzmann 公式表示,称为扩散层。
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层构 成。移动的切动面为AB面
§7.3 Stern模型
Stern对扩散双电层模 型作进一步修正。
他认为吸附在固体表 面的紧密层约有一、二个 分子层的厚度,后被称为 Stern层;
'
x
b
外加电解质对 电势的影响
c
'
§7.4 动电现象
又称电动现象,是将运动与电场联系在一起的 现象。包括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的运动以及固面 附近异电离子携带介质分子的运动现象,前者称为 电泳,后者称为电渗;另一类是粒子的运动和介质 (携带异电离子)的运动而产生的电场,前者称为 沉降电位,后者称为流动电位。
第九章 乳状液 第十章 凝胶 第十一章 大分子概说
第七章 带电界面
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可以是固体从溶液中选择 性吸附某种离子,也可以是固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作 用而使离子进入溶液,以致使固液两相分别带有不同 符号的电荷,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的结构。
早在1879年,Helmholz提出了平板型模型;
(2)电离 对于可能发生电离的大分子的溶胶而 言,则胶粒带电主要是其本身发生电离引起的
例如蛋白质分子,当它的羧基或胺基在水中解离 时,整个大分子就带负电或正电荷。当介质的pH较 低时,蛋白质分子带正电,pH较高时,则带负电荷
当蛋白质分子所带的净电荷为零时,这时介质的 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的 移动已不受电场影响,它不稳定且易发生凝聚。
固体与液体总的电位差即等
于热力学电势0 ,在双电层内,
热力学电势呈直线下降。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和
反离子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
这模型过于简单,由于离子 热运动,不可能形成平板电容器
§7.2 扩散双电层模型
Gouy和Chapman认为,由于正、负离子静电吸引 和热运动两种效应的结果,溶液中的反离子只有一部 分紧密地排在固体表面附近,相距约一、二个离子厚 度称为紧密层;
第七章 带电界面 §7.1 双电层模型 §7.2 双电层理论——Debye-Huchel近似式 §7.3双电层理论——Gouy-Chapman近似式 §7.4双电层理论——Stern 公式 §7.5 动电现象 §7.6 动电理论 §7.7 影响ζ电位的主要因素及ζ电位的测定
第八章 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8.1 带电粒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8.2带电粒子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8.3 分散体系稳定的DLVO理论 §8.4 电解质对胶体分散体系的絮凝作用 §8.5 影响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8.6 絮凝过程动力学
物镜观察位置选在静止层处(即电渗流动与反流 动刚好相消),这时观察到的胶粒运动速度可以代表 真正的电泳速度。
界面移动电泳仪
首先在漏斗中装上待测溶胶,U型管下部活塞内径 与管径相同。
实验开始时,打 开底部活塞,使溶胶 进入U型管,当液面 略高于左、右两活塞 时即关上,并把多余 溶胶吸走。在管中加 入分散介质,使两臂 液面等高。
例如:将AgI制备溶胶时,由于Ag+较小,活动能 力强,扩散快,比I-容易脱离晶格而进入溶液,使 AgI胶粒带负电。
§7.1 平板型模型
Helmholtz认为固体的表面电荷与溶液中的反 号离子构成平行的两层,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
++-
+-
+-
0
++-
+-
+-
+-
+-
Helmholtz双电层模型
整个双电层厚度为
(3)同晶置换 黏土矿物中如高岭土,主要由 铝氧四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组成,而与周围4个氧的电 荷不平衡,要由或等正离子来平衡电荷。
这些正离子在介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电离并扩散,所以使黏土 微粒带负电。如果被或同晶置换,则黏土微粒带的负 电更多。
(4)溶解量的不均衡 离子型固体物质如AgI, 在水中会有微量的溶解,所以水中会有少量的银离子 和碘离子。
测定电泳的仪器和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类,即显微电泳、 界面移动电泳和区域电泳。
从电泳现象可以获得胶粒或大分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 等有关信息。
显微电泳仪
该方法简单、快速,胶体用量少,可以在胶粒所 处的环境中测定电泳速度和电动电位。但只能测定显 微镜可分辨的胶粒,一般在200 nm以上。
装置中用铂黑电极, 观察管用玻璃毛细管。 电泳池是封闭的,电泳 和电渗同时进行
由反号离子电性中心 构成的平面称为Stern平面。
Stern模型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胶粒在移动时,紧密 层会结合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一起移动,所以滑移 的切动面由比Stern层略右的曲线表示。
从固体表面到Stern平面,电位从0直线下降为 。
电势
带电的固体或胶粒在移动时,移动的切动面与液
体本体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电势。
在扩散双电层模型中,切动面AB与溶液本体之间
的电位差为 电势;
在Stern模型中,带有溶剂化层的滑移界面与溶液
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电势。
电势总是比热力学电势低,外加电解质会使
电势变小甚至改变符号。
只有在带电质点移动时才显示出 电势,所以它
又被称为电动电势。
影响 电势的因素
a
a
d
d'
d''
b''' b'' b '
最重要的电泳现象最早为人们所认识。1809年 俄国科学家卢斯就发现了电泳现象(将充满溶液的 玻璃电极管插入浓粘土悬浮液中,然后加上电压)。
流动电势示意图
胶粒
胶粒表面双电层结构示意图
一、电泳
带电胶粒或大分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带相反电荷的电 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粒子表面 电荷的数目;介质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值和黏 度;电泳的温度和外加电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