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章-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影响因素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名词术语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名词术语1.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PTS))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是指在全球普遍存在的、具有生物累积性、难以降解、可远距离传输、致癌致突变性和内分泌干扰等特性的一类物质。
这些化合物所引起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
联合国UNEP制订的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TS)目前包括27种有毒化学污染物:1.艾氏剂(Aldrin);2.氯丹(Chlordane);3.滴滴涕(DDT);4.狄氏剂(Dieldrin);5.异狄氏剂(Endrin);6.七氯(Heptachlor);7.六氯代苯(Hexachlorobenzene);8. 灭蚁灵(Mirex);9.毒杀芬(Toxaphene);10.多氯联苯(PCBs);11.二恶英(Dioxins);12.多氯代苯并呋喃(Furans);13.十氯酮(Chlordecone);14.六溴代二苯(Hexabromobiphenyl);15.六六六(HCH);16.多环芳烃(PAHs);17.多溴代二苯醚(PBDE);18.氯化石蜡(Chlorinated Paraffins);19.硫丹(Endosulphan);20.阿特拉津(Atrazine);21.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22.有机汞(Organic Mercury compounds);23.有机锡(Organic Tin compounds);24.有机铅(Organic Lead compounds);25.酞酸酯(Phthalates);26.辛基酚(Octylphenols);27.壬基酚(Nonylphenols)。
2.挥发性氯代烃(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指正常状态下(20 ℃,760 mmHg),蒸汽压大于0.1 mmHg以上的氯取代烃类化合物,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广泛的应用于化工、医药、制革、电子等行业。
第6章 一般毒性(1)
<20
<20
高 毒 5∼
20∼
20∼
中等毒 5∼500 200∼2000
200∼2000
低 毒 >500
>2000
>2000
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小鼠一次经口 LD50(mg/kg) <10 11∼100 101∼1000 1001∼10000 >10000
小鼠吸入2h 兔经皮
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二)染毒途径和方式 (三)剂量选择 (四)毒性反应的观察与检查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1. 物种与品系选择
(1) 敏感动物 (2) 尽可能选择对化学物的反应和代谢特点与人 或靶动物相同或相近的动物。 (3) 多种动物,至少两种,啮齿与非啮齿。
实验动物的选择
4
4. 经注射染毒
常用实验动物给予受试物的体积(ml)
注射方式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腹腔 肌肉 静脉 皮下
0.2∼1.0 0.1∼0.2 0.2∼0.5 0.1∼0.5
1∼3 2∼5 0.2∼0.5 0.2∼0.5
1∼2 1∼5 0.5∼1 0.5∼2
5∼10 0.5∼1 3∼10 1∼3
狗
5∼15 2∼5 5∼15 3∼10
禁食
经口染毒时,染毒前必须禁食,但饮水不限。大 动物一般在每日上午喂食前给与受试化学物。大鼠和 小鼠主要在夜间采食,应隔夜禁食,或停食6~8h。 染毒后2~4h复食。 禁食时间不宜过长,因动物饥饿也可影响试验结果。
实验动物的喂养环境
温度、湿度要适合动物试验要求,光照应12小时 日光,12小时黑暗。 环境、饮水、饲料清洁、保持室内卫生
环境化学第6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体内的许多器官产
生影响 。
2020/10/27
砷 中 毒 肾 病
砷中毒皮肤组织增殖细胞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
大量的有机化学品以各种形式进入 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效应,直接 或间接地危及人体健康。其中以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难降解的、 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有机物的环境行 为最受人们关注。
2020/10/27
பைடு நூலகம்
3、甲基汞脱甲基化与汞离子还原 湖底沉积物中甲基汞可被某些细菌
降解而转化为甲烷和汞。也可将Hg2+还 原为金属汞。
CH3Hg+ +2H
Hg+CH4+H+
HgCl2+2H
Hg+2HCl
2020/10/27
4、汞的生物效应
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 合,如-COOH、 - NH2、 - SH、 - C S - C - 、 - OH等。由于烷基汞具有高脂 溶性,且它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其 分解半衰期为70d),因此烷基汞比可溶 性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大10—100倍。
2020/10/27
卤代烃在大气中的转化
卤代烃的转化
对流层 含氢卤代烃与HO自由基的反应
2020/10/27
平流层
受到高能光子的攻击而被破坏
多氯联苯(PCBs)
多氯联苯的结构与性质
多氯联苯是一组由 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 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 烃类化合物。
由于PCBs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 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 )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有机氯 化合物。他们是两个系列的多氯 化物。其结构式为: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能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健康状况和易感性特征等。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二)剂量或强度1.有害元素和非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因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量的问题,如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2.必需元素这种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较为更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环境中这种元素的含量过多,也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
因此,对于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
(三)作用时间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人群健康效应谱所组成,如下图。
图: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形分布从人群健康效应谱上可以看到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
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呈现出轻度的生理负荷增加和代偿功能状态,但仍有少数人处于病理性变化,即疾病状态甚至出现死亡。
通常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
在多起急性环境污染事件中,老、幼、病人出现病理性改变,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人数比普通人群多,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4000名死亡者中,80%名以上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病患。
应当注意,在任何居民集团中都有高敏感人群,而且医`学教育网整理所有的健康人,在其一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条件下,都有某一时间处于高危险或高敏感状态的可能。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10
三 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一)联合作用的类型 + 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
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 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 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 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 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䀩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 用强度的总和。
11
+ 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 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 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 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 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 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 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 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12
+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 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种环 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称为增强作用 或增效作用。
(二)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 1 联合作用系数法 2 等效应线图法
13
四 毒性作用的机理 + 一、直接损伤作用 + 二、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立体选择性作用 + 三、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 + 四、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 + 五、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蛋白质、核酸、脂质 + 六、膜自由基损伤 + 七、细胞内钙稳态失调 + 八、选择性细胞死亡 + 九、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 十、诱发凋亡(程序性死亡)
14
一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一)结构与毒性 1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 2 烃基 3 分子饱和度 4 卤素取代 5 羟基 6 酸基和酯基 7胺基 8构型 9 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
污染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机制
污染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机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污染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机制是研究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课题。
一、污染物的毒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污染物的毒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浓度、暴露时间、个体差异等。
不同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效应、亚急性毒性效应和慢性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效应是指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污染物,导致生物体短时间内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
例如,空气中的苯、甲醛、氨气等有机气体和硫化氢、氰化物等无机气体均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
短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导致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肺水肿、死亡等后果。
亚急性毒性效应是指接触时间较长、浓度较低的污染物,引起的中等程度的毒性效应。
例如,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可以在长时间内积累在人体内引起神经性疾病、癌症等,而水中亚硝酸盐、铜、氟等化合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
慢性毒性效应是指长期暴露于较低浓度污染物的影响,主要由重金属和某些有机污染物引起。
例如,密切接触铅、汞等重金属可引起妊娠期间胎儿畸形、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障碍等,长期接触有机氯草甘膦、雌激素等可导致癌症和免疫系统失调等后果。
二、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机制生物效应是指污染物对生物体内部生化和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
污染物引起生物效应的机制很复杂,主要包括代谢途径、损伤机制和影响生长发育的渠道。
代谢途径是指污染物通过代谢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通过身体代谢的过程,他们被分解为无毒物质,以及有害物质,引起各种生物效应。
例如,人体内的氧化酶可以将苯分解为苯醇和苯酚,这些无毒的代谢产物很快被体内的代谢途径清除。
然而,以二噁英、苯并芘等有机污染物,往往不能被代谢,而是在生物体内长期沉积,积累到一定浓度,可能会引起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有害生物效应。
损伤机制是指污染物直接对生物体造成的生化和细胞结构损伤。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四、联合毒性作用
(一) 联合毒性作用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 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二)联合毒性作用种类 1、独立作用: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 的毒作用。
M=M1+M2×(1-M1) 或M=1-(1-M1)×(1-M2)
2、相加作用:作用强度是各个化学物质 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M=M1+M2
1、直接刺激与腐蚀作用 2、抑制机体对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3、抑制机体酶系统的活性 4、对细胞组织结构的损伤作用 5、干扰机体的代谢功能 6、影响抗体免疫功能 7、与基因的相互作用
三、毒作用的方式及种类
• (一)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 1、可逆性毒作用 :停止接触外源化合物后, 可逐渐消退的毒作用。 • 2、不可逆性毒作用 :停止接触化合物后, 继续存症 体细胞失去控制的生长现象称为癌症。
2 致癌物 在动物和人体中能引起癌症的化学 物质叫致癌物。 3致癌物的分类 :
(1)根据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分类
(2)常见的致癌物主要涉及以下11类
六、影响毒性的因素
• (一)个体差异 高危险人群对污染物作用敏感的原因: (1)发育 :一些特定时期对某些环境因素 的有害作用特别敏感。 (2)遗传因素 (3)营养状况 (4)健康状况 (5)生活习惯
1、致死剂量或浓度: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 而确定的外源化合物剂量 ①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 :能引起所观察个体全 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 ②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实验总体中引起动 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③ 最小致死量或浓度 :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 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④ 最大耐受量或浓度 :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 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或阈浓度(最小有作用剂量):能 使机体产生某种轻微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 或浓度称为阈剂量或阈浓度 。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与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与生态效应第一章污染物理解环境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它们可以来自于人类生产和活动,也可以来自于自然界本身的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污染物主要分为四类,即气体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和噪音污染物。
气体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氯气、一氧化碳、甲醛等。
水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
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大量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和农药等农业用品。
噪音污染物是指超过人体耳蜗耐受范围的声音。
任何一种污染物都会严重损害环境和生物系统健康。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和生态效应是环保工作的中心问题。
第二章污染物的毒性(一) 毒性的概念毒性(toxicity)是指其在一定物理、化学或生物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程度。
毒性是用于描述有害物质对人体或动/植物的影响的一种普通术语。
(二) 污染物的毒性影响因素1.剂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毒物质的毒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直至最大毒性,超过这个剂量将毒性减弱。
2.时间有毒物质对生物的侵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影响毒性的时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方法有毒物质能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如皮肤吸收、口腔吸收、呼吸道吸入等,毒性的程度也与不同进入途径有关。
(三) 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1.急性毒性作用急性毒性是指短时间内吸入、接触、服入等途径摄入有毒物质导致的对人体生命体征和机体功能的直接影响。
2.慢性毒性作用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接触、吸入、进食等途径摄入有毒物质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一) 生态效应的概念生态效应(ecological effect)指某一种物质、能流、水循环或物种间互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
(二) 污染物的生态效应1.影响生物种群的生存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过度侵害将导致生物种群的减少、衰弱、灭绝,而且极可能会引起整个食物网的瘫痪,最终对人类产生危害。
2.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环境污染物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从而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分布的改变、生态平衡的破坏。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实验动物的预检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
化可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 存留量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 的干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实验动物 染毒途径 染毒剂量 观察周期 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主要原则
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易于饲养、操作方便 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小鼠:昆明种、NIH、ICR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 一般毒性的实验方法分为:
❖ 急性毒性 ❖ 短期重复剂量 ❖ 亚慢性毒性 ❖ 慢性毒性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In 1984, 5,000 people died and 30,000 were permanently disabled due to exposure to methyl isocyanate ( 异 氰 酸 甲 酯 , MIC )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in India
(三) 染毒方法
模拟实际接触的途径和方式 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结果的比较 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
染毒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
工业毒物:经呼吸道、皮肤 农用化学物:经口、皮肤、呼吸道 药品:经口、注射、皮肤 食品:经口 环境污染物:经口、呼吸道、皮肤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机制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机制当我们开车行驶在城市的马路上时,我们时常被那浓厚的尾气所包围,感到呼吸困难。
这是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的一个例子。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污染物的毒性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机制。
污染物来源环境污染物可以来自多个来源。
例如,空气污染物包括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和燃烧柴油等。
水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和人类排放的废水。
土壤污染物包括工业废弃物和有害废弃物等。
污染物可以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相互传播和转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的生物效应当生物暴露在环境污染物中时,会受到许多不同的生物效应,这取决于暴露时间、剂量和毒性。
暴露于污染物的生物可能会遭受短期或长期健康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例如,长期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并加重心血管和代谢问题。
水中常见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和硝基苯类污染物可影响水生生物和人类的生殖系统。
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可以在食物链中积累,对动物和人类产生危险。
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由于毒性和修复能力不同。
这些反应可以分为3种类型:生物化学、细胞和组织、器官和系统级别。
暴露于污染物的生物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包括生物转化、代谢和解毒。
此外,污染物还可以导致细胞和组织水平的损害,同时也可能产生多种器官和系统性影响。
这种复杂的生物反应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从轻微的过敏症状和呼吸问题到严重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污染物的毒理学机制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机制在预测它们的生物效应方面至关重要。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预测和描述毒性。
污染物的毒理学机制可由以下几个层面来考虑:1.分子与信号级别毒理学在分子和信号级别上研究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与生物体互动的关键。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
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
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
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1、致死剂量或浓度: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 而确定的外源化合物剂量 ①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 :能引起所观察个体全 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 ②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实验总体中引起动 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③ 最小致死量或浓度 :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 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④ 最大耐受量或浓度 :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 亡的最高剂量。
四、联合毒性作用
(一) 联合毒性作用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 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二)联合毒性作用种类 1、独立作用: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 的毒作用。
M=M1+M2×(1-M1) 或M=1-(1-M1)×(1-M2)
2、相加作用:作用强度是各个化学物质 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M=M1+M2
1、直接刺激与腐蚀作用 2、抑制机体对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3、抑制机体酶系统的活性 4、对细胞组织结构的损伤作用 5、干扰机体的代谢功能 6、影响抗体免疫功能 7、与基因的相互作用
三、毒作用的方式及种类
• (一)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 1、可逆性毒作用 :停止接触外源化合物后, 可逐渐消退的毒作用。 • 2、不可逆性毒作用 :停止接触化合物后, 继续存在毒性效应,甚至危害进一步发展 的毒作用。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及其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 二、毒性作用机理 三、毒作用的方式及种类 四、联合毒性作用 五、三致作用 六、影响毒性的因素
一、基本概念
(一)毒物(toxicant):一定条件下,较小剂 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 学物质。 (二)毒性(toxicity):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 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三)剂量(dose):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 的外来化学物的数量。
毒作用及影响因素
自由基的危害
A 自由基对脂质的攻击 ➢ 自由基与膜脂接触,攻击多不饱和脂肪酸,使细
胞膜和细胞器发生脂质过氧化,损害细胞膜的结 构和功能 ➢ 危害: 改变膜的流动性
改变膜镶嵌蛋白的活化环境:酶、受体、 离子通道
线粒体、溶酶体肿胀和解体 B 自由基对蛋白质的攻击 ➢ 酶:分子交联或断解 ➢ 膜蛋白:干扰细胞内离子稳态,特别是钙稳态
(3)S-形曲线(Logistic growth curve):
四、毒性作用的类型
1、部和全身毒作用:
局部毒作用:在接触部位引起局部性直接损伤 比如:接触强酸和强碱等所造成的皮肤损伤; 吸入NOx、SO2等刺激性气体引起呼吸道损伤等
全身性毒作用: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 于全身而呈现的毒作用,主要危害靶组织和靶器 官。比如:如CO引起的全身缺氧而导致的中毒或 死亡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毒物与中毒
➢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
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 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 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 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称为毒物 ➢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 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相对危险度:比值 可接受的危险度 危害性:化学物质对人群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5. 剂量(Dose):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多种表示 方法 6. 效应(Effect)与反应(Response) 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 学变化 反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 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 所占的比例
[工学]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价方法1
此法剂量准确。灌胃法是用灌胃器将所应投给 动物的药灌到动物胃内。 小鼠的灌胃针长约4~5cm,直径为1mm,大鼠 的灌胃针长约6~8cm,直径约1.2mm。 灌胃针的尖端焊有一小圆金属球,金属球为中 空的。焊金属球的目的是防止针头刺入气管或 损伤消化道。针头金属球端弯曲成 20°左右的 2/24/2019 角度,以适应口腔、食道的生理弯曲度走向 41
2/24/2019 23
依据GB149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 及监测》划分的实验动物等级,并与寄生虫 学等级对应:
1,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等级分为清洁 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三个 级别,普通级的实验小鼠和大鼠原则上不再 使用; 2,豚鼠、地鼠和兔分为普通级、清洁级、SPF 级和无菌级四个级别。 3,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二个级别。
同一批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平均
体重的20%。
2/24/2019 27
二、急性毒性实验
3.实验动物的性别:
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求LD50,除特殊要求外,
一般急性毒性实验对动物性别要求为雌雄各半。 如果在预实验时发现化学毒物(如农药)对雌、雄 动物毒效应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则应单独分别 求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如果实验是为致
②动物易于获得
③品系纯正 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2/24/2019 17
实验动物-蛙和蟾蜍
2/24/2019
18
实验动物-鸡、鸽
2/24/2019
19
实验动物-小鼠
2/24/2019
20
实验动物-猴
2/24/2019
21
普通实验动物
遗传学分类: 1,近交系(inbred strain) 2,封闭群(closed colony) 3,杂交群(hybrid stock) 4,突变系(mutation gallery)
环境毒理学
毒理学: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是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是2010年6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政。
内容简介:《环境毒理学(第2版)》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微生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编写,涵盖了环境毒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大部分内容。
《环境毒理学(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毒理、安全工程和环境保护工作专业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第1章概论1.1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及学科地位1.1.1 概念1.1.2 学科地位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1.2.1 研究对象1.2.2 主要任务1.2.3 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3.1 毒理学溯源1.3.2 现代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3.3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1.4 环境毒理学发展趋势第2章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2.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1.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2.1.2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和分布2.1.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2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2.2.1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2.2.2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2.2.3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2.2.4 外源化学物的排泄2.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2.3.1 基本概念和一般机理2.3.2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2.3.3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转化酶的诱导和抑制2.3.4 生物转化的物种和个体差异2.4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蓄积与放大2.4.1 生物蓄积和生物浓缩2.4.2 超量蓄积2.4.3 生物放大2.5 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2.5.1 概述2.5.2 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2.5.3 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第3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作用3.1 基本概念3.1.1 毒物和毒性3.1.2 危险性与危害性3.1.3 剂量3.1.4 效应和反应3.2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3.2.1 毒性作用的类型3.2.2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分级3.2.3 剂量与毒性3.2.4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3.3 外源化合物的毒性效应3.3.1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3.3.2 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3.3.3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3.4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3.4.1 分子水平的毒性作用3.4.2 化学污染物的三致作用3.4.3 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3.5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3.5.1 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3.5.2 生物因素3.5.3 非生物因素3.5.4 接触条件第4章环境毒理学方法论4.1 生物学指标的概念及应用原理- 4.1.1 生物学指标的概念4.1.2 生物学指标的选择与应用基础4.2 生物耐受性与指示作用4.2.1 生物耐受性机制4.2.2 敏感性指示种和耐污性指示种4.3 生物学指标4.3.1 生化标志物的选择原则4.3.2 常用分子生物标志物4.3.3 指示生物4.3.4 种群和群落指标4.4 环境毒理学模型4.4.1 毒理学模型的分类4.4.2 常见的模型种类4.4.3 环境毒理学模型的优点和不足4.5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方法4.5.1 中宇宙和微宇宙4.5.2 全系统操控4.6 研究方法的选择4.7 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4.7.1 研究的技术路线4.7.2 试验材料的选择4.7.3 实验方法的选择及条件确定4.7.4 实验设计第5章无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5.1 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l.1 汞5.1.2 铅5.1.3 镉5.1.4 铬5.1.5 铜5.1.6 镍5.1.7 铊5.2 非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2.1 硒5.2.2 磷5.2.3 氟5.2.4 砷5.2.5 臭氧5.2.6 氯气5.3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3.1 一氧化碳5.3.2 二氧化硫5.3.3 氮氧化物5.3.4 氰化物5.4 颗粒物5.4.1 性质5.4.2 污染源5.4.3 颗粒物的毒性第6章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6.1 农药6.1.1 农药的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6.1.2 有机氯农药6.1.3 有机磷农药6.1.4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6.1.5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6.1.6 二吡啶基除草剂6.1.7 三嗪类除草剂6.2 多氯联苯6.2.1 理化性质6.2.2 吸收、分布与排泄6.2.3 毒性效应6.3 多环芳烃6.3.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6.3.2 理化性质6.3.3 环境行为6.3.4 吸收、分布与排泄6.3.5 毒性效应6.3.6 致癌机理6.4 二噁英类化合物6.4.1 环境中二噁英的来源6.4.2 理化性质与环境行为特征6.4.3 吸收、分布与排泄6.4.4 毒性效应6.4.5 分子毒性机理6.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5.1 来源与分类6.5.2 毒性作用机制6.5.3 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6.5.4 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6.5.5 致癌毒性6.6 石油6.6.1 石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6.6.2 石油污染的环境效应6.6.3 原油及石油馏分的毒性效应第7章辐射与超声波的毒性效应7.1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7.1.1 辐射源7.1.2 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7.1.3 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7.1.4 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7.1.5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7.1.6 生态效应7.1.7 实例研究——切尔诺贝利事件7.2 光辐射的生物效应7.2.1 光辐射及其生物吸收7.2.2 组织损伤效应7.2.3 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7.3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7.3.1 生物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7.3.2 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7.3.3 三致作用及对植物的诱变作用7.3.4 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7.3.5 电磁辐射对基因的影响7.4 超声波与噪声的生物效应……第8章生理毒素与病原微生物的毒理学作用第9章环境毒理学分论第10章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第11章生态风险评价参考文献。
《环境化学》第6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一节 重金属元素(Heavy Metals)
一、汞
Mercury
二、镉
Cadmium
三、铬
Chromium
四、砷
Arsenic
6-3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一、汞 (Hg) Mercury
1. 环境中汞的来源、分布与迁移
6-22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一节 重金属元素(Heavy Metals)
一、汞
Mercury
二、镉
Cadmium
三、铬
Chromium
四、砷
Arsenic
6-23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三、铬 Chromium
1. 来源与分布
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发现一种 中枢神经性疾患的公害病,称为水俣病。经过十年研究 于1963年从水俣湾的鱼、贝中分离出CH3HgCl结晶。并 用纯CH3HgCl结晶喂猫进行试验,出现了与水俣病完全 一致的症状。1968年日本政府确认水俣病是由水俣湾附 近的化工厂在生产乙醛时排放的汞和甲基汞废水造成的。 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大重金属污染事件。
6-11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甲基钴氨素的再生:水合钴氨素(H2OCoB12+)被辅 酶FADH2还原,使其中钴由三价降为一价,然后辅酶甲 基四氢叶酸(THFA-CH3)将正离子CH3+ 转移给钴,并从 钴上取得两个电子,以CH3-与钴结合,完成了甲基钴 氨素的再生,使汞的甲基化能够继续进行。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其分析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其分析方法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污染物质不断释放进入环境中,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是对生物的影响,其研究对于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其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是环境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对环境市场贡献重大。
污染物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长期接触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其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 对生物的毒性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于生物产生毒性影响,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体被危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有机物质等破坏了生物体的正常身体机能,认为地影响到其发育、免疫等方面。
2. 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环境污染物的释放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植物和动物之间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各种生态问题。
集中在某一区域污染物的释放对于当地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很有影响。
3. 对医学造成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物中的毒性物质会进入人体,对医学也造成负面影响。
尤其是致癌物,在长期接触后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人们应该关注环境的卫生问题,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污染物浓度。
二、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是整个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只有准确了解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才能确定侵害程度,进而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1. 生物监测法生物监测法是指通过一种生物体来监测其中污染物浓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无创的,可以直接从生物体内提取或分析生物体的污染物质。
生物体的选择要与污染物种类相对应,常见的有鱼类监测、海洋贝壳、羊等动物。
2. 土壤监测法土壤监测法是指检测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浓度,以确定土壤受污染程度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准确度较高、响应速度快、花费较少等诸多优势。
3. 物理化学监测法物理化学监测法指在物理化学方法条件下,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测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要求对污染物进行物理、化学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分析。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途径、毒性效应、剂量-效应关系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途径、毒性效应、剂量-效应关系摘要: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途径复杂,毒性效应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对人体造成的毒性效应以及剂量-效应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介绍了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包括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消化道摄入等。
接着,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环境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毒性效应,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等。
最后,分析了剂量-效应关系,探讨了不同剂量水平下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并强调了环境污染物致病的阈值效应和非阈值效应。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的重视。
关键词:环境污染物,人体健康,影响途径,毒性效应,剂量-效应关系一、引言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对人体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因此,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途径、毒性效应、剂量-效应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二、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呼吸道吸入: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2) 皮肤接触: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接触环境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例如,接触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导致皮肤炎症、皮炎等。
(3) 消化道摄入: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和水进入人体。
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化学添加剂等都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对消化系统造成损害。
(4) 其他途径:除了以上三种主要途径外,环境污染物还可以通过注射、输血、母乳喂养等途径进入人体。
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毒性效应环境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毒性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致癌:一些环境污染物具有致癌性,如苯、甲醛、石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3)卤代烃 CCI4、氯仿、溴化苯、氯乙烯是常见的肝毒素, 可能先经代谢活化引起中毒和致癌作用的。(酶 的诱导剂3-MC或苯巴比妥可加强卤代烃的肝毒性, 抗氧化剂则减弱其毒性) 4)汞甲基化 H+ 甲烷 细菌 甲基钴胺素
Hg 2+ 甲基汞
厌氧条件下汞的甲基化产物为二甲基汞易 挥发和光解;好氧条件下主要是一甲基汞属于水 溶性物质。
14
乙酰结合
甘氨酸结合 谷胱甘肽结合 甲基结合
外来污染物
高脂溶性 代谢稳定 脂 溶 性
积累在脂肪中
极 性
相Ⅰ反应
极性
水 溶 性
相Ⅱ反应
水溶性
细胞代谢
胆汁排出 肾脏排出
体 液 循 环
15
污染物生物转化的不同阶段(Niesink1996)
三、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biological validity)---是指进入机体 的污染物与受体结合,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能力,
29
第四节
生物因子的作用
植物: 1)不同植物种类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量差异很大。 植物对镉的富集量: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单 子叶植物。 2) 生态类型之间存在差异。同种植物生长在污染区 和非污染物,其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有所不同。 3)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桑叶表面吸收氟的变化幅 度,第一位桑叶明显大于第五位桑叶,其他部位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水稻对镉的吸收主要在 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
化学物对老年的毒性作用有1)动物健康状况亦会影响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特别是肝、肾疾患问题。
肾脏疾患可使外源性化学物排泄障碍,从而改变 外源性化学物代谢分布,特别是对一些在肾脏中进 行结合中毒的物质影响更大。
35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严重的肝病患者的葡糖 醛酸及硫酸结合功能明显减弱,但一般氧化代谢与 正常的相近。从肝癌细胞分离出来的微粒体几乎完
④水解反应:酯类、酰胺类、含酯式键的磷酸盐 化合物易被水解。水解酶主要存在于血浆、肝、 肾、肠粘膜、肌肉和神经组织、微粒体内。其中 酯酶和酰胺酶最为常见。 如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及普鲁卡因酰胺可分别经酯 酶及酰胺酶催化水解而失去药理作用。
12
第二阶段反应
结合反应---进入机体的毒物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 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需 要辅酶和转移酶,消耗代谢能量)
22
毒 激 活 的 影 响 因 素
环境因子 单因子作用 生物因子
营养因素 相加作用 多因子联合作用 协同作用 独立作用 拮抗作用
23
第三节
环境因子 温度 湿度 光照 环境pH值
环境因子的作用
引起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高温促进毒物的吸收使毒 性增大,温度下降可使毒性减小。 大气相对湿度与机体受害程度成正比, 与植物体的抗性成反比。 强日光的照射下可转化为光化学烟雾, 对人体有较高毒性。 因作用对象不同而不同
26
③光照:某些化合物(氮氧化物、醛类)在强日光 的照射下可转化为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有较高毒 性。 机理: 1)光照影响动物的代谢过程。一般认为是由于动物 内分泌功能的昼夜节律变化而引起(大鼠)。 2)影响植物气孔开闭。光照直接影响污染物进入植
物体内的数量,实验表明,植物受害程度最终决
定于植物吸收光量子的数量。
25
②湿度:大气相对湿度与机体受害程度成正比,与 植物体的抗性成反比。 机理: 1)高湿,特别是伴随高温时,化合物(特别是水溶 性化合物)经皮肤吸收加快。 2)延长化合物与皮肤的接触时间,使吸收量增加。 3)使某些化合物如HCL,HF等的刺激作用增大。 4)高湿加速毒物的水解作用,影响其毒性。 5)高湿条件下,冬季易散热,夏季易不散热,增加 机体的体温调节负荷,影响毒物毒性。 6)通过气孔表皮的渗透作用直接植物的受害程度。
主要包括4种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
第一阶段(phaseⅠ)或第一相(相Ⅰ)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阶段(phaseⅡ)或第一相(相Ⅱ)反应:
结合反应。
6
第一阶段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
微粒体混合 功能氧化反应
微粒体外 的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7
①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反应---是指在微粒体混合功 能氧化酶(MFO)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反应。生物体 内反应多属于此种类。 MFO:镶嵌在细胞内质网膜上的一组酶,是毒物代 谢反应的主要酶系。 细胞色素P450:含有一个铁原子的卟啉蛋白,可以 进行氧化与还原反应的酶。例如:
全丧失其生物转化功能,再生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也比正常组织差。因此肝病患者对各种外源性化学 物敏感性特别高。
36
2)遗传缺陷或遗传病与毒作用敏感性的关系。 XP病、AT、Bloom氏综合症和FA等病的杂合子对 于紫外线、烷化剂或某些化学致癌物作用的敏感性 就异乎常人。 3)免疫状态对于某些毒作用反应的性质和程度有直 接影响,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水平都可能带来不 良的后果。
环境氧化还 原电位
24
第三节
环境因子的作用
①温度:一般情况下,高温促进毒物的吸收使毒性 增大,温度下降可使毒性减小。 机理: 1)高温环境中,温血动物皮肤扩张,血液循环和皮 肤吸收加快,加速毒物经皮肤和呼吸道的吸收。 2)大量出汗,胃液分泌减少,影响胃对弱酸性化合 物的吸收。 3)汗多减少尿液量的排泄,增加毒物在体内的停留 时间。 4)改变代谢过程。例如:SO2高温下氧化成SO3形成 硫酸雾。
酶、黄嘌呤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 例如:乙醇可以在醇脱氢酶作用下和受氢体NAD存
在下脱氢氧化成酸;在过氧化氢存在下由过氧化氢 酶催化成乙醛和水。
10
③还原反应:毒物在生物体内可被还原酶催化还原的 反应。 易被还原对象:含硝基、偶氮基、羰基的外来化合 物及二硫化合物、亚砜化合物、链烯化合物。 例如:
11
亲水性物质,降低其通透细胞的能力,加速排出,
属于解毒过程。但有些却会形成毒性更强化合物。
4
决定污染物是否能被活化的影响因素:
(1)污染物本身的化学结构。
(2)体内酶系统的差异。 (3)受体的存在。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与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酶 活性及其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理效应的综合作用密 切相关。
5
二、污染物的生物转化过程
一般情况下,结合反应使毒物分子上某些功能基 团失去活性或丧失毒性;使水溶性强脂溶性降低, 加速排泄过程。但是有些结合反应的产物可与蛋 白质、DNA、RNA结合导致细胞死亡或肿瘤。
13
结合反应类型
反应机理
UDPGA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化 葡萄糖醛酸结合 学物基团结合,生成β-葡萄糖醛酸苷
为毒激活。 ①通过亲电子基团的中间代谢物产生毒性。亲电子 基团可与生物大分子的亲核基团结合,形成致癌 作用的基础。
②通过有反应性的化合物与机体组织的大分子物质 形成共价键而产生毒性。
③通过形成环氧化物产生毒性。
18
④N-羟基化作用。与硫酸或乙酸的结合产物具有 致突变、致癌和强毒性作用。
⑤胃肠道内的活化作用。
⑥肾脏内的活化作用。
⑦其它方式。
二、致癌物在体内的激活方式
1)微生物酶的代谢活化。例1
2)化学方式的代谢活化。(无酶反应)例2
19
例1 苏铁素是一个葡糖苷,本身不致癌,但被肠 道中葡糖苷酶的细菌水解而产生假基偶氮氧化甲 醇,即能在结肠致癌,或被再吸收而在肝肾致癌。 例2 烷基亚硝基脲类或烷基亚硝基脲烷类在中性 条件下能够水解释放出亲电子性的致癌物,这些 反应能在含-SH物质的作用下加速进行。
即污染物的实际毒性。
生物有效性因不同生物个体和生物指标不同而
不同。最常用的指标为 “致死性”。
16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激活过程
二激活方式
毒激活过程 一 机理
三常见致癌物举例
17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激活过程
一、毒激活及其机理 毒激活—某些致癌物本身并不致癌,但在代谢转化
后形成的中间代谢物才具有致癌作用。这一过程称
硫酸结合
PAPS在磺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酚类、醇类或 胺类结合为硫酸酯 乙酰辅酶A将乙酰基转移到含有伯胺、羟基或 巯基的化学物上,形成酰胺、酰肼结合物。 羧酸、芳香羟胺由N-酰基转移酶催化与甘氨 酸的氨基反应,形成酰胺键。 GSH可在GST催化下与含有亲电原子C、N、 S、O化学物生成结合物。 由S-腺苷蛋氨酸供给甲基。
28
⑤环境氧化还原电位 1)影响重金属的结合形态。在还原条件下有机结合
镉最稳定。
2)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硫化物是重金属难溶化合
物主要的形态,随Eh的降低,硫化物大量形成,
重金属离子相应减少,使多数重金属被固定,减 少其毒性。 3)对稻田砷形态的影响。水淹(缺氧)条件下易形 成三价砷,旱地常以五价砷存在。
20
三、常见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1)多环和杂环芳烃 ①K区理论—分子的电子密度高的反应区同致癌有关 ②致癌芳烃的关键活化理论在于环氧化物的形成。
2)芳香胺及偶氮染料 芳香胺代谢活化的关键为在N上的羟基化形成相应 的羟基氨基衍生物。衍生物与芳香胺的致癌性往往 相同。偶氮染料的活性致癌代谢物可能也含一个 N-O-酯。
32
动物---发育因子 1)新生动物缺乏毒物代谢酶,老年动物由于蛋白质 合成受抑制同样缺乏代谢酶。
2)新生动物膜(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强。
3)肝和肾对毒物清除率的差异。
4)新生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对兴奋剂的敏
感性较差。
33
不同化学物质对成年动物与新生动物LD50的比值 波动在0.002-16之间。 总之:生物转化能力随年龄而变化,人和实验动 物都符合这一规律,凡经代谢后毒性降低或消失的
第六章 污染物的毒激活及其影响因素
一、污染物的形态转化与生物有效性 二、污染物的毒激活过程 三、单因子作用(环境因子、生物因子、 营养因素) 四、联合作用(多因子、污染物联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