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学术贡献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
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国文法之研究》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
讲稿
《马氏文通》讲稿一、作者简介《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
通晓拉丁文、英文、法文。
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
曾当过一段时期的招商局总办,与西方国家接触较多,后被诬陷罢职。
赋闲在家,遂“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写成不朽之作《马氏文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马建忠还是位杰出的外交家,参加平定朝鲜壬午兵变,韩国国旗图案即是马建忠的提议。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二、历史背景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氏文通》是马氏本人学贯中西的结果,更是受当时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
更是马氏对中西语言文字比较后的认识。
他说: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方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1).译书的目的性 梁启超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强国”之道。梁启超“翻译强国” 的目的性极为明确,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 强国的成功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2).译书“当首立三义”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深人地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目 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故今日而言译书, 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 1)择当译之本 这是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梁启超指出:西人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 科学技术。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 西对照表,以为参照;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 可沿用。 3)养能译之材 这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华文和西文, 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才是好译本。
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译者 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而滥。 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他的译文一 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 专门知识。
主要贡献:
严译八著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社会学等诸多 社科领域。 1931年,商务印书馆汇集上述八种,出版《严译名著丛书》,在翻 译史上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或严译“八经”。 严复所选择的这些书都是西学的精髓,都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名著,这些著作合在一起, 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国的思想体系。所以,严复的翻译有着 明确的政治目的。总体服务于“救亡图存、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他的八大名著的翻译意义,已远远超过翻译本身,而成为中国资产 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些译著即当时所谓的“西学”,宣 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勒振聋发聩的 启蒙作用。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 化、制度的第一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简述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简述李玥摘要:本文以笔者阅读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为基础,依照各个历史时代的划分,对书中阐述的翻译理论、学说进行评述。
关键词:按照年代;主要学说;代表人物;主要特点一、书籍简介《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是由文军教授主持编写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系列图书中的一册。
书中共收录了1894年-2005年中国出版物中有关翻译理论论文相关信息两千五百余条,每条均按照:序号、作品名、作者、刊名、刊期/起止页码;摘要;关键词的顺序编写。
特别适用于外语教师、研究生、翻译工作者以及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人士使用。
本书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本书按照大的年代归纳论文信息,这对整理各个年代的翻译理论有清晰的分界;第二,收录的每一篇论文,都会提供摘要和关键词,便于理解论文的主旨,提高索引效率;第三,论文按照出版时间顺序编排序号,便于数据整理。
二、各时代翻译理论评述(一)十九世纪该书共收录19世纪翻译理论论文3篇:分别是1894年马建忠先生的论文《拟设翻译书院议》(下称《拟》);1986年梁启超先生的论文《论译书》(下称《论》);以及1898年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的《天演论》(下称《天》)。
三篇论文均是19世纪末出版的文章,清朝末年,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为谋求救国图强的道路,爱国先驱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将西洋先进文化技术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其中,马建忠的《拟》首次提出了翻译标准的思想,即“善译”,指出“善译”的条件是具备“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的能力,阐述了“善译”的过程“一书到手,经营反复”。
梁启超的《论》强调译书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忠实译入语,而丢失原文的意义;二是过于忠实原文,而造成译文生涩梗读。
也就是翻译的“度”的问题。
严复在《天》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及其相关问题。
严复的“信达雅”思想至今对翻译标准讨论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本文介绍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汉语词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解决词类研究中的不足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重点讨论了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是迄今為止能解释汉语词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认为该理论为今后的词类研究甚至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汉语词类名物化名动包含一、引言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多年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一直贯穿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个历史,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王力(1985:11-18)、吕叔湘(1979:40-53;1982:16-27)、高名凯(1953;1986:65)、朱德熙(1982:37-54)、陆俭明(2013)等众多学者为汉语词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如此,在词类研究中我们始终面临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一,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第二,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中心扩展规约”,满足“中心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沈家煊,2007、2009)。
为了解决汉语词类研究的上述两大困境,学界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尤其是沈家煊(2007,2009,2010a,2010b,2012a,2012b,2013)通过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名动包含”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为处于两大困境之中的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对一直在传统观念之下亦步亦趋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下文将回顾汉语词类研究从初创到深入发展的概况,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其中重点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尤其是沈家煊的“名动包含”模式。
二、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一)“词类”的提出汉语词类研究肇始于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
作者马建忠(1983:19)首先根据意义划分出了实字和虚字两个大类。
《文通》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德、功、言三立的大学者——缅怀徐复先生
德、功、言三立的大学者——缅怀徐复先生鲁国尧【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2页(P1-2)【作者】鲁国尧【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徐鸣谦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大家,他的道德、功业、文章永昭国史。
今年是他百岁诞辰,我们应该纪念这位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作过重大贡献的学者。
我的记忆引领我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32年前。
那年10月底,在武汉东湖的一个宾馆,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成立大会。
晚上,徐复先生由我陪同,拜访周祖谟先生,两位先生欢谈约一小时之久。
那时有一种特别兴奋的气氛洋溢于整个会议之间,显现于每个与会者之面,这是现在的青年学人所不知道、所不能体会的。
1966年到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学术完全陷入沙漠化状态,好多老专家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进过牛棚,挨过批斗。
到了1980年,徐复先生和周祖谟先生都年近七旬,好不容易盼来了“科学的春天”,老友相逢,群英聚会,重理旧业,再绘新图,自然使他们十分兴奋,青春焕发。
古稀之年再次焕发青春,徐先生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学术做了许多许多,作出的贡献很大很大,委实难以枚举,姑就我现在所能说出的略述于下:1983年高邮王氏纪念馆的建立、1985年金坛段玉裁纪念馆的建立、1998年镇江师专马建忠纪念室的建立,都归功于徐先生的热心倡议及后续的坚持不懈的推动。
江苏省语言学会、南京师大古文献研究所、古文献专业等,徐先生都是缔造者。
徐先生历任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成立伊始,徐先生就是顾问。
他是《广雅诂林》的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高邮王氏四种《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的倡导者、推动者。
至于徐先生自己的多本著作,如《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等都是他的心血结晶。
马建忠
马建忠从小学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科举。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 海躲避战乱。马建忠与四哥就读中西学并重的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College of St. Ignace),学习法文和拉 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后与其四哥同为该校首届毕业生。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刺激 了少年的马建忠,对那些“绝口不谈海外事”的士大夫非常不满,“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他搜寻 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如痴如醉地研读。又入耶稣会在上海设立的初学院作修士,继续学习法文、拉丁文、英文、 希腊文等外语。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 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学术贡献
学术贡献
学术思想
马建忠《马氏文通》 马建忠主张废除厘金,收回关税主权,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营工商业,致力推行洋 务,并称许西方议会制度。同时建议开设翻译书院,提倡国人多学洋文,汲取外国科学文化知识。
《马氏文通》与日本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
《马氏文通》与日本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李无未【摘要】日本广池千九郎的<中国文法>晚出于<马氏文通>4年,并尝试对<马氏文通>进行学术批评.二者文言语法研究内容体例编排特点突出,语法理论体系各自有差异,但或多或少都与西方语法理论有关,同时也注意吸收中国传统训诂成果,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在语法研究方法上,二者划分词类皆以词义为标准,注意语法意义标准,同时也都考虑了汉语文言语法词类划分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马氏文通>一样,广池的比较法也有共时比较、历时比较、中英比较、中日英比较等几类,甚至比前者更为明显.<中国文法>和<马氏文通>文言语法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汉语文言语法和白话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功绩巨大,对当今文言语法研究也有诸多启示.【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8页(P133-140)【关键词】《马氏文通》;《中国文法》;汉语文言语法体系【作者】李无未【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受“西学东渐”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清末出现了像马建忠《马氏文通》(以下称《文通》,1898)那样的经典语法学著作,开创了中国学者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科学时代。
《文通》不仅带动当时中国汉语语法学的迅速发展,而且名声也远播国外,其中,对日本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冲击也不小。
日本称为“支那文典”的语法书有几部,比如大槻文彦《支那文典》(1877)、村上秀吉《支那文典》(博文馆,1893)、广池千九郎《支那文典》(译为《中国文法》,简称《文法》,1905),都是以研究汉语语法而闻名于世。
前两部语法书以研究汉语口语语体语法为主,而后者则以研究汉语文言语体语法为主。
就当时日本的学术风气来看,“中国语”研究是“非正统”的学术,而“汉学”中“汉文”语言研究才是“正统”的学术。
许国璋文集5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
5 《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①5·1马建忠接触西学的两段时间和探求“文通”的时间1.《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生于1845年。
1852年,七岁,入上海天主教会所办徐汇公学,是他接触西学的开始。
他后来对少时读书,有如下回忆:“于汉文之外,乃肆意于辣丁文字,上及希腊,并英法语言。
盖辣丁乃欧洲语言之祖,不知辣丁文字,犹[学]汉文之昧于小学,而字义未能尽通。
故英法通儒日课辣丁古文字,转译为本国之文者此也。
”[如是者五年。
1857,建忠十二岁。
]“少长,又旁涉万国史事,舆图,政教,历算,度数,与夫水,光,声,电,以及昆虫,草木,金石之学,如是者五、六年。
”[1863,建忠十八岁]“进读彼所谓性理、格致之书,又一、二年。
”③[1865,建忠二十岁]“而后于彼国一切书籍,庶几贯穿融洽,怡然理顺,涣然冰释,遂与汉文无异。
”④(以上引文均见《适可斋记言》⑤四,“拟设翻译书院议”,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版,页九一)这十三年的学习进程可以概括为:④1852—1857,共五年:学古汉语经籍,拉丁文,英、法语言;②1857—1863,共六年:学各国历史、地理、政治、教育、天文、物理、数学、生物、地质诸科;⑧1863—1865,共二年:读英文或法文课本,学西方哲学、科学通论(性理、格致)。
以上是马建忠接触西学的第一段时间。
2.马建忠从徐汇公学结业后(1865),入李鸿章幕府,参与洋务。
1877年,李派马到法国修习外交业务,兼任法英使馆翻译。
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马建忠的第二次接触西学。
马在法国不到两年,但是由于他在国内已经有扎实的准备,顺理成章,考上五张学科文凭。
“举曩所习者在法国考院与考其文字格致两种而幸获焉;又进与考律师之选,政治之选,出使之选,亦皆获焉”(前引书,同文,同页),即指此。
前一段时间(十三年),他学到了读西方书籍能“贯穿融洽,,的本领;后一段时间(二年),他对西方作了实地观察,“自维于各国政事,虽未能窥其底蕴,而已得其梗概,思汇为一编,名日c闻政’”(前引书,“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页三,1877年)。
有关中国留学教育研究的著作
有关中国留学教育研究的著作有:舒新城的《近代中国留学史》,此书作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有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最早的专著。
舒氏本人并非留学生,引发他研究留学问题的动机是现实生活的刺激:"现在的中国,留学问题几乎为一切教育问题或政治问题的根本。
从近来言论发表的意见,固然足以表示此问题之重要,从国内政治教育实业诸事业无不直接间接为留学生所主持,所影响的事业看来,更是足见留学问题关系之重大。
"舒氏看到了"留学问题关系之重大",开创了研究留学问题的先河,一部《近代中国留学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此书第三章 "欧洲留学之始"主要叙述了晚清福州船政学生留学情况,比较简略。
书中除了对留学基本情况的研究之外,还辟专章研究留学资格与经费、留学管理、留学奖励以及留学思想之变迁,还分析了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书虽不是专门讨论福州船政留学教育问题,但福州船政留学教育也包含在内,为福州船政留学教育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留学教育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了重视,相关论著越来越多。
首先是中国台湾留学教育研究著作的刊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76年1月林子勋的《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年)》,林子勋的留学教育研究更加突出了留学教育的阶段性,分析了留学教育中的大事。
其中"清末赴欧留学概况"(第一章,第四节)、"清末留学生的出路" (第一章,第五节)、"有关留欧学生之其他重要事项"(第二章,第五节)都以福州船政学生赴欧留学为主进行研究,列举了福州船政留欧生如沈同祉等在国外取得的学业上的重大成就,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人才。
书中最后一章还专门检讨了我国的留学教育问题。
1978年汪一驹著、梅寓生译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留学生与近代中国(1872--1949年)》,汪一驹的中国近代留学生研究着重于讨论留学生与西方的关系以及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认为福州船政留欧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了西方的教育风格。
汉语语法学简史
《新著国语文法》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对现代汉语进行 系统而完整研究的第一部语法力作,作者黎锦熙,出版于 1924 年。它主要是依照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r 的 《英语语法》。与《马氏文通》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 1、区分了“词”和“字”的概念。 ? 2、建立了“句本位”理论的语法体系框
总结起来,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研 究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划分词类标准的变化。 由传统语法的意义标准,转为结构分布(即功能)标准。
② 句法分析上引进了层次分析法。 ③ 增加了“语素”这级语法单位。 ④ 重视语序分析。
如主语宾语的确定,传统语法以意义为标准,而在结构 主义语法影响下,以语序为主要依据。
(1)人脑好像一部电脑,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当输入 一定的语言材料,它就会自动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 统,然后用这套规则系统产生出无数新的合法的句子来。
(2)语言学家要研究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语法就是 要对这种语言生成的能力进行描写。这种描写不仅是静 态的,而且是动态的,即要探索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3)把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 部分,并且找出从深层结构如何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 以及制约转换的条件。
⑤ 对某些语法现象认识的改变。 如:“今天晴天。”这个句子在传统语法中认为是省略了
“是”这个动词,因为主观规定名词不能作谓语。结构主义语 法认为这就是一个名词谓语句,名词可以做谓语。
80年代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吸收了较 多结构主义语法的观点。
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回避意义、排斥意义的做法,又难免 使其研究陷入纯形式化和缺乏实用价值的境地。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脉络易经;谢楚【摘要】中国的翻译研究经过古代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雏形。
到鸦片战争以后,在翻译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
近代中国的翻译研究表现为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翻译“科学论”的萌生与翻译“艺术论”的确立。
从此,中国翻译研究者初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两大基本属性,触及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学在中国开始逐渐具备较为完整的轮廓。
%Some rudimentary theoretical models of translation had come into being after ancient timesin China. After 1840, when the Opium War broke out,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expanding tremendously, people in China stud- ied translation more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mod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re were two obvious themes:"sci- entific approach" and "artistic approach". For the first tim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 realized thetwo basic char- acters of translation, thus getting close to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began to show its own bluenrint.【期刊名称】《武陵学刊》【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126-130)【关键词】中国近代;翻译学;发展脉络;“科学论”;“艺术论”【作者】易经;谢楚【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轰开。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的评价自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到现在,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马氏文通》问世以后,不少人对它作过评论和估价,毁誉不一。
但经过一个世纪,回顾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的历程,重新认识《马氏文通》,评价可能会客观些。
首先《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这是中国语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宣告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诞生,意义价值重大。
表现在:第一,《马氏文通》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词类系统和句子成分系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
马氏的贡献,是使我国语法学同世界接轨。
《马氏文通》首创了“字”“词”等语法分析单位,首先把汉语的词分成实字和虚字两大类,虽然也是从意义上进行分类,但与传统的语文学中的实字虚字已有本质的不同,这已经是语法学的研究了。
无论怎么说《马氏文通》是第一个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
同时,《马氏文通》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句子成分系统,马建忠把句子成分叫做“词”,分为起词、语词等。
《马氏文通》对古汉语词类的划分,句子成分的设立以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总体构建目前看来是大体合理的,这样的分析研究,是植根于古汉语事实而对前人成说的一种发展。
第二,发现了汉语的一些特点及许多文言文的结构规律。
在建构语法框架时,充分注意汉语的特点。
1.发现了汉语特有的虚词--助字这一字类。
助字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表达语气,而语气是形成句子的必要条件。
印欧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句子的语气,汉语则常常借助于助词(语气词)。
马建忠能发现汉语所特有的助字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2.发现汉语“介字”与西方介词的区别。
印欧语以“格”来表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介词的有无有时并不重要,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在实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时,介词就必不可少。
另外汉语中的动字和介字可以互相转换,汉语中的多数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中国文字无变化,乃以介字济无穷。
”3.指出古汉语中的无主句,汉语的主语不是必须的。
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语法学著作
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实用版】目录1.介绍《马氏文通》的背景和作者2.阐述《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3.分析《马氏文通》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讨论《马氏文通》的局限性和影响正文《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语法学著作,由清代学者马建忠于 1898 年创作。
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研究汉语语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字伯言,号幼博,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博学多才,擅长经史子集,尤精于音韵、训诂、语法之学。
在创作《马氏文通》之前,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学术成果。
《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从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研究转向现代语法研究。
在书中,马建忠试图运用西方语法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和阐述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规律。
他借鉴了拉丁语系的语法体系,结合汉语的实际,创立了一套适合汉语的语法系统。
这一创举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后来的语法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马氏文通》的主要内容包括: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
在词法部分,马建忠详细地分析了汉字的构造、意义和功能,对汉语词汇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探讨;在句法部分,他运用西方语法学的概念和术语,对汉语句子的构成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在篇章结构部分,他探讨了文章的组织和表达方式,为后世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尽管《马氏文通》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语法分析中过于依赖西方语法体系,忽视了汉语自身的特点;此外,书中的部分观点和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之处。
尽管如此,《马氏文通》仍然对中国语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
总之,《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语法学著作,无论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还是学术成果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汉语语法的奠基人——马建忠
汉语语法的奠基人——马建忠
赵志强;王冬梅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 马建忠(1845-1900),又名斯才、乾,字眉叔,出身江苏丹徒(今镇江市)的一个商人家庭.他兄弟五个,其中的一个哥哥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赵志强;王冬梅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 [J], 邓文彬
2.马建忠语法观优劣论 [J], 俞允海
3.试论马建忠的语法思想 [J], 林玉山
4.汉语语法的奠基人—马建忠 [J], 赵志强
5.古汉语语法特点在壮语中的存留——古汉语语法特点与壮语语法特点的同一现象比较 [J], 覃晓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 事业
1880年,马建忠回到天津,重新在李鸿章幕下 办理洋务。翌年,奉李鸿章之命赴英属印度,与 印度总督里蓬交涉鸦片专卖及税收问题。1882年 ,李鸿章又派他去朝鲜协助朝鲜政府与英、美、 德签订商约。同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闵妃请求 清朝出兵,直隶总督张树声和李鸿章派淮军将领 吴长庆平乱。马建忠设下诱擒叛乱头目之计,参 与了抓捕大院君李是应得行动。同年10月18日, 李鸿章派马建忠赴天津与法国公使宝海达成越事 草案三条,即中国撤兵、通商、中法分巡红河南 北。
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 留学
1870年,经二哥马建勋引荐,他也成为李鸿章 的幕僚,随办洋务。因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受到 李鸿章的赏识。1876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 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 嵩焘的翻译。1877年,他通过了巴黎考试院的文 科和理科考试,成为第一个取得法国高中会考毕 业证书的中国人。1879年,他取得政治私立学校 (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法学学位。
“善译”者,理想的翻译,理想的译者,理想 的境界是也!
马建忠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本 人正是一位深谙数国“洋语洋文,兼善华 文,而造其堂奥”的典范,他能洞察翻译 的本质,能掌握翻译的内在的客观规律, 故而能提出“善译”这一科学译论,成为 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 里程碑。
1884年,马建忠加入唐庭枢主持的轮船招商局 。中法战争后,他升任轮船招商局会办。1890年 ,开始撰写《富民说》,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 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国强民,并将之呈与李 鸿章。
不久受李鸿章委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后
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去职回籍。1895年甲午战争失 败后,应李鸿章之邀到北京,襄助李赴日本马关 议和。翌年,与上海《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 ,并出版了《适可斋记言记行》。此后一直埋头 整理《文通》,于1898年出版。该书以西方语文 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 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 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建忠《马氏文通》
一、学术思想
马建忠主张废除厘金,收回关税主权,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营工商业,致力推行洋务,并称许西方议会制度。
同时建议开设翻译书院,提倡国人多学洋文,汲取外国科学文化知识。
二、烟税第一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封建保守的统治阶级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外国的“利器”对中国“自强”、“求富”的重要性,于是纷纷筹办洋务。
在筹办洋务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提出了征收烟草税的主张,这个人便是马建忠。
马建忠长期奔走域外,经常写一些文章,论说古今中外的兴衰事,并在1897年将其结集为《适可斋纪言纪行》。
在其中一篇名为《上李相伯覆议何学士奏设水师书》的文章里,他提到建水师筹款的第二项建议时说:“水烟、旱烟饥不可粟,寒不可衣,前明本在例禁;近日吸者,不论男女,十有六七。
统计天下户口,扯计大县不下百万,中小者约五六十万。
每县吸食以十万人计,每人日捐钱半文,一县得钱五十千,一年得钱一万八千串……西国重征旱烟而不征食盐,盖食盐为贫富所用,故弛其禁,若水旱烟非日用所需,故征析秋毫。
查英国岁收烟税二千余万,法国近四千余万,其他各国,少亦至数百万,此事之可为者二也。
”马建忠的主张虽不成熟,其中提到烟税对于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却是十分有道理的,显示了他深厚的学识。
洋烟、洋酒初入中国时,洋人把持海关,对此皆免征税,而对中国的大宗出口产品丝茶之税予以重征。
针对这一点,马建忠在《适可斋纪言纪行》之《富民说》中写道:“吕宋烟、葡萄酒等货,外洋征税甚重,有值百抽百者;而通商税则皆以为洋人自用之物,概皆免征。
修约则可重征其税,而减轻出口税之数,亦可因以取偿矣。
倘使总署王大臣(王文昭)坚持其议,各国必能就范。
”他又一次强调了征收烟草税的重要性。
《适可斋纪言纪行》被收入近代学者沈云龙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马建忠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征收烟草税的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并为清末民初筹办烟草专卖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海军军官的养成制度
马建忠所拟海军军官的养成制度,可以说是现代理工商医人才培育的场所,它较诸福州船政局及江南制造局附设的学校更加完备,颇有寓理工商医人才于海军之意,如再加上他欲寓文法政人才于外交学堂及翻译书院,则已具备现代教育内涵。
他寓人才于海军的构思的另一面,则在提升军人的地位,以达到文武合一的地步,“西国仕途,武重于文。
盖能武者必能文,而能文者未必能武;合文于武,故第以武名而武重矣。
中国初设水师,官员多居武职,以其职掌武事故也。
夫因其职掌武事而授以武职可也,授以武职而令文武兼全之才士同于引重挽强之粗人不可也。
中国重文轻武之风,积重难返,凡居武职者,不复问其才学者何,即睥昵
而不屑为伍,甚有数年充当管驾之员,一二语与长官龃龉立受扙责,反不如从九,未入班者,习其俗使然也”。
马建忠海军大学院的设置在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在提升学习理、工、医、商者的地位,换言之也是从另立一途来为学习与洋务运动相关学科者谋取出路,企以文武合一的观念来变中国重文轻武轻,轻工商的观念。
四、外交活动
马建忠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
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在晚清涉外活动中起过一定作用,实际效果则毁誉参半.他经手的鸦片增税专卖、中法交涉主和及“暂售”招商局船产、米建威计划等外交活动所引起的种种争议,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接受新知的先觉者与守旧士大夫之间的观念冲突。
晚清风气不开、务虚不务实的积习,或许是马建忠个人及同类群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社会根源,亦即当前外交积弱、国势不振的原因之一。
五、学术研究
《马氏文通》(原名《文通》,1898年出版,马建忠著)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
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
《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全书分10卷。
卷一讲正名,介绍主要的术语,相当于本书的语法大纲。
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
汉语语法的问题在书中基本上都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