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湖心亭看雪

合集下载

29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

是日,更(gēng)定日,余拏(ná )一 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hà ng)砀(dà ng),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gè ng)有此人?”拉余 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 “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 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 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 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 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 大至小,突出“小”字。
字宗子,明末清初 张 文学家。清兵南下 岱 灭亡了明朝,他入 : 山隐居、著书,作 品中时时流露出明 亡之后怀旧的伤感 情绪。
课文介绍:
ān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 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 隐逸之思。
chó ng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 月,余往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湖 心 张亭 dà i岱 看 雪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湖 心 亭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 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 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 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 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2、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 怎样的情怀?
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作者 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 俗的生活方式。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 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一幅湖山夜 景图就展示在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 对长提、湖心亭、舟和舟中人之小的渲 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3、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
(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 白色的。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别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 和背景。交代事件以示不忘故国之意。 同时,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 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 萧杀的冷寂景象。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
相对而坐
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哪能 还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痛饮 酒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
到了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 面对面的坐着,一个书童正在烧酒,酒 炉里的酒烧的滚沸。(他们)见到我, 十分高兴,说道:“湖中怎么可能还有 (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拽 着我一起喝酒。我痛饮了三大碗就(和 他们)告辞。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 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碟 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擅长写景和表 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 活泼,趣味盎然。主要作品有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班级:姓名:座号:第29课湖心亭看雪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â) 舟子喃喃曰( nán )2.文学常识填空(1(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2)(3(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

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

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手法范例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导入】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

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生听读)(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

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

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你同意吗?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游记张岱教、学案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难点】1、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2、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读懂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常考字词。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作品背景: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âng)有此人强(qiǎng)饮2、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入课学习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四、展示、评议五、课后作业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读懂课文,感知文意。

2、研读课文,探究内容。

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

2、“是日更定矣”“是日”是那一日?3、大雪三日后环境如何?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你知道什么是白描手法吗?请写出来,告诉大家。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解析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解析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解析第29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课文导读】《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际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这种情感须自己通过阅读、明白得、体验、感悟就能明白得。

【学习重点】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领会作者迷恋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迷恋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怀。

【学法指导】古代优美的散文必须充分地读,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文是一山水小品,学习它要做好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反复阅读,在诵读中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情形交融的境域,体会作品简练朴素的语言特色。

在这篇游记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

因此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最能打动人的地点表现出来,从而体会白描这一手法的精妙。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依照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雾sōnɡ( ) hnɡdnɡ( )( ) 拏( )一小舟草芥( )cu衣( ) 铺zhān( ) 长堤( ) 更( )定强( )饮2. 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2)雾凇沆砀(3)与余舟一芥(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舟子喃喃曰(6)是日更定(7)余挐一小船(8)是金陵人,客此3. 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

(1)本文选自《》,作者,字宗子,号,(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2)大雪三日,。

(3)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专门多,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张岱) 名师获奖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张岱) 名师获奖

宝坻区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生齐读课文
三遍,试背课
文。

师生共同品读
文中描写雪景
的文字,学习白
描手法,体味作
者的语言风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
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
的文字: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
画面。

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
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
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
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
了白描手法。

什么是白描呢?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
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
文句。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
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
用这种方法。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
面。

《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
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直写山“连”;“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
江水汪洋。

而其他大部分的
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
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
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
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
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
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
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29课《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第29课《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 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 浑然一体,全都白茫茫。
我尽力饮下三大杯而后告别。
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 相公更痴迷的人!
朗读蓄势
一读,读出情味。 二读,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 后矛盾的“错误”。 三读,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三“痴”解意
说“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初读感知
认真听读、用心跟读。 大声朗读,标画字音,注意停顿和感情。
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g zhēn) (gēng) (cuì)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gèng) (qiǎng) (nán nán)
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三“痴”解意
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 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 写作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 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的描写方法。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 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 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 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 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 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 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把握白描写景的 手法。 2. 品味探究,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感悟其遗世独立 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湖心亭看雪》文本分析:视角最重要——情思涌动的写作状态,就是一个人很自我的状态。

最是特别。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发现别人眼里不能发现的东西。

这才会冲动,才能创作,才有创造。

很多时候,我们要让灵魂复位,要让自我从现实中游离。

而能保持这种状态,随时记录,就地思考,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

可以这样说,记录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几乎就是夜游现场的苏轼。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我世界是个动态的概念。

此时之我,常非彼时之我。

当下之我,常非当时之我。

很多时候,回到事件最初发生的情境中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要跟着各种感官的记忆慢慢沉淀,慢慢识别。

不断重历重温。

就这样,我们的心神常穿游于自我和现实之间、当下和当时之间。

当下和当时的差异,就是新我旧我的差异。

差异引发能量的流转。

就这样,故事成了与自我对话的载体,写作成了生命成长的平台。

任何作品,多多少少,都着染了当下之我的主观印迹、主体色彩。

一般来说,越陈久的往事,新我旧我的体验就越不相同,情感能量的释放就越是强烈(比如“怅惘”、“遗憾”),对话就越是激烈。

而当下之我的强势介入,又往往造成作品的双重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散文,便是如此。

“入境”的同时,不断“出境”。

潜意识里,不断用今天的眼光,关怀旧事,关照曾经的自我世界。

也正因如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并不是我的童年,而是童年的我,童年的我的世界;离开了“我”,所有的往事与故人,都变得毫无意义。

《湖心亭看雪》的道理相同。

然而,它却走到了一个极致!作者完全是在用现在的魂魄,去游历西湖,去走昨日走过的路。

双重视角非但没有出现,而且把当日之我压制到几可忽略不计。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惊人的!原本的回忆成了实在的重回。

探究过程:一、痴中见疑:1、从“拥”字说起——“拥毳衣炉火”的“拥”,注释里是“穿”;能否从字的本意出发,给出更合适的解释?——围裹。

由此可见,天有多冷!这么冷的冬夜独往湖心亭看雪,难怪舟子说他——“痴”。

29湖心亭看雪讲解

29湖心亭看雪讲解

崇(chóng)祯 ( zhēn ) 毳( cuì )衣
雾凇( 更(
sōng
)
沆. (
hàng)砀( dàng zhān )
)
gēng)定
铺毡(
更( gèng )有此人
.
强( qiǎng )饮
播放 上一页 下一页
再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一年有四季 四季景不同
上一页
下一页
春之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朗读
上一页
下一页
夏之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预习与交流 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朗读 上一页 下一页
秋之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内容预览:29 湖心亭看雪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第一交代看雪的时刻、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刻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出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现在去赏雪,可见他现在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乐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通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一辈子彻悟之感。

现在湖上冰花充满,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犹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确实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现在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为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形,如此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表达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如何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表达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判呢?他迷恋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迷恋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际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
【基础练习】
1.填空。

(1)_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________________ 。

是日 _,
余拿一小船,拥_______ 衣炉火, _________ 往湖心亭看雪。

(2) ____________ .天与_ 与______ 与____________ ,上下一。

湖上影子,
惟长堤
一 _、湖心亭一____________、与余舟一________ 、舟中人两三 ________ 而已。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余,大喜曰:
“ ! ”拉余同饮。

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三大_______而
别。

(4) ____________ .舟子_______ 曰:“ ,!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是日更定()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上下一白(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自我表白( )
【综合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 •阅读课文,然后问答问题。

(1).课文中量词的运用历来为人所称道。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好处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课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3.作者于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为什么?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酒逢知己干杯少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君向潇湘我向秦
【拓展练习】
一•阅读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卫伏而就罪。

[注]①藉(ji e):垫、衬。

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徐喷以烟
D .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二.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

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

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亨达
表店买到了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们高兴得不亦乐乎。

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请你以“实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

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