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根源及影响回顾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不少于1000字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1.经济增长导致的需求拉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推动了消费需求。
同时,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加剧了大规模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得市场需求急速上涨,导致物价的不断攀升。
2.货币供给过剩货币供应过剩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2009年开始至今,中国货币供应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货币总量已经成倍增加,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没有跟上,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3.外部因素冲击外部因素比如食品、燃油、工业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也会直接推高我国的通货膨胀率。
4.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家进一步提高劳动标准,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使得厂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反过来压缩了厂商的利润,生产成本上升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二、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购物量减少,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人们的消费需求将会减弱,进而影响生活水平。
2.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通货膨胀会使得生产物资的成本上升,而生产厂家的利润将被腰斩。
企业因物价波动而面临的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的失衡问题,企业效益急剧下滑,这将迫使企业裁员、停产。
3.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货膨胀会使商业机构在经营中承担更大的风险,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开销。
因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突出,处理创业风险变得更加困难。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建议1.掌握货币供应政策货币供应政策是控制通货膨胀率的关键。
政府应掌握货币供应政策,以实现适度的货币供应,并防止过度增加。
2.加强物价管制政府应该加强物价管控,将物价的上涨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3. 第三次涨风。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
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
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
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
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后一、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1、通胀概况: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课件

第三次通货膨胀1988-1989 特点:1988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CPI创造了建国近40年以来上涨的最 高记录 • 第一:波及面广 • 第二:涉及50个大类500多种商品, 部分地区抢购粮食食油。 • 第三:盲目性大 • 第四:各阶层群众普遍产生购物保值 心理。 • 第五:零售商品总额增幅高。 • 第六:商品抢购风潮伴随挤兑银行储 蓄存款风潮。
通货膨胀率是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
• 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通 货膨胀率波动幅度很大,出现了几 次很明显的通货膨胀。1994年中国 的通货膨胀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 最高值24.1%,面对严重的通货膨 胀形势,1993年开始适度从紧的货 币政策,并在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 的“软着陆“。
第五次通货膨胀
2003年通货膨胀之前,受亚 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困 扰,经济持续低迷,政府从 1998年连续6年实行扩张性的 宏观调控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
第六次的通货膨胀
• 产生的背景:2007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连续 调高利息6次、存款准备金率10次,但是,中国 的物价并未因调控而下降,一路上扬,直至2008 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1%,创 11年来最高纪录。2008年,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 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 车”般的巨大波。
我国改革开放的首次通货膨胀——1980年
• 原因:投资规模激增,财政支出 的加大致使出现较严重的财政赤 字,以及盲目的扩大进口导致我 国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外贸 赤字严重。
第二次通货膨胀——1984-1985
• 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固定资 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 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 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 升导致成本推动
中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根源及影响回顾

中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根源及影响回顾68经济研究ConsumeGuide?EconomicResearch■陆瑜萍中国⼈民⼤学商学院中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根源及影响回顾[摘要][关键词]最近⼏年中国经历了物价上涨迅速,社会全⾯通货膨胀的过程,对该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有很多,本⽂主要从货币供给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进⽽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这个⽅⾯来回顾这⼀轮通货膨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
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需求拉动⼀、引⾔⼆、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三、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总结⾃2003年初,中国经济已经逐渐摆脱通货紧缩的束缚,但随之⽽来的通货膨胀压⼒却⽇益增强,其加速上升的势头似乎⼤⼤超出了⼈们的预期。
有学者提出中国最近⼏年的CPI上涨主要是⾷品价格的上涨,因⽽它不能代表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主张采取核⼼价格指数(不包含⾷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分析,则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这⼏年的CPI基本保持在⼀个稳定的⽔平上,因⽽不存在通货膨胀的事实。
笔者不以为然,因为中国的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差异甚⼤,⽽且就⽬前实现货币政策⽬标制的国家来说,⼏年来⼀些采取通货膨胀⽬标制的央⾏已经纷纷把货币政策⽬标从核⼼CPI转向整体CPI,即使美联储也是如此。
在CPI中,美国⾷品类及能源类所占⽐重仅为18.6%,⽽中国这两项⽐重却达40%,如果中国使⽤美国核⼼CPI概念,则中国的CPI权重就不⾜60%。
在这种情况下,CPI指数的意义必然弱化。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CPI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候固然有它的不⾜之处,同时我们国家的衡量体系也存在诸多的缺陷,但是它毕竟是⽬前最⼴为认可的衡量通货膨胀的⼀个重要指标,因⽽在衡量通货膨胀问题上我们主张还是采取CPI这个指数。
最近⼏年的这轮通货膨胀表⾯上是粮价上涨带动了CPI的上升,其实质还是货币供给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进⽽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
在货币供应量上,M1,M2的值近⼏年都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同时M1增速明显超过M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通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通胀事件。
这些通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五次通胀。
第一次通胀发生在1988年。
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场开始逐渐开放,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制度缺陷暴露出来,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进一步滞后。
第二次通胀发生在199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投资者纷纷撤离市场,导致了股市崩盘和货币失控。
这次通胀让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步履维艰,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重大损失。
第三次通胀发生在200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中国依赖进口石油,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不得不降低石油消费,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阻碍,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第四次通胀发生在2008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拐点。
第五次通胀发生在2011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中国央行过去一段时间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暴增,引发了通胀。
这次通胀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了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通过对中国五次通胀事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通胀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通胀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价上涨,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挑战和考验。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来避免通胀的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通胀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我国近几十年的通货膨胀与紧缩问题分析一.通货膨胀: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1. 中国近几十年通货膨胀情况:95100105110115120125788082848688909294969800 1.52.02.53.03.54.078808284868890929496980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2,通胀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①第一次通胀(1979-1980)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针对此次通胀,虽然政府强调基本建设必须积极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不可一哄而上,但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不统一,在1979年停建、缓建了一批大中型项目,1980年继续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的情况下,基建总规模仍然没有减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最终在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不得不在1981年采取“急刹车”措施,进一步大幅压缩基建投资规模。
这一阶段宏观调控主要采取了行政和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整顿。
②第二次通胀(1985-1987)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
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浅论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及治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担忧。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过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针对我国通货膨胀问题,其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了需求过热。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人们的购买力增强,需求持续旺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应,导致了物价上涨。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际市场上,部分重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如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这对我国能源、建筑业、制造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成本造成了巨大压力,从而推动了价格上涨。
第三,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我国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包括放水冲击,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了货币超发,物价上涨。
最后,一些市场垄断和价格操纵的行为也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或个别经营者通过掌握垄断地位或操纵市场供求关系来牟取暴利,导致物价过高。
为了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从根本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避免货币过度流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适时进行逆周期调节,稳定货币供应量。
其次,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和调控。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打击价格操纵和市场垄断行为,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有序,防止物价过高。
第三,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缓解供需失衡问题。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通过多边贸易协定,稳定和调控国际原材料市场,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总之,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包括需求过热、原材料价格上涨、宏观调控政策宽松以及市场垄断等因素。
治理通货膨胀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它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每次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以下是对建国以来主要通货膨胀阶段的分次整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 1952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长期的战争破坏导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而大量的货币发行使得物价飞涨。
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战争导致的财政赤字、货币超发以及物资短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统一货币发行,整顿金融秩序,打击投机资本。
其次,通过加强物资调配,组织物资供应,稳定物价。
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增加商品供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 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业生产急剧扩张,农业生产大幅下降,物资供应紧张。
加上错误的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货币发行量过多,引发了通货膨胀。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加强农业生产,控制货币发行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停滞,物资短缺。
同时,由于管理混乱,财政赤字增加,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再次出现。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虽然相对较为温和,但也对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整顿,通货膨胀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 1988 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以及价格改革等因素引起的。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几个原因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几个原因通货膨胀是指一种普遍上涨货币价值的现象,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几个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货币供应过多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实行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政府大量投资和采取了诸如降息、降准等措施来提供大量的货币供应。
然而,这种过度的货币供应导致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迅速上升,从而推高了物价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供应过多不仅是由政府的金融控制政策造成的,还与外部因素如石油和黄金价格等有关。
其次,供求关系失衡也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由于中国的供应链问题,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上,供求关系紧张。
农业供应链的失衡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从而带动了通货膨胀。
此外,中国人口庞大,消费需求量大,而供应侧的不足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供给。
第三,成本上升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国内企业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生产和服务业的成本也随之上升,进而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尤其是在一些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中,成本上升的压力更为明显。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劳动力技能和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最后,外部因素也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全球化的发展使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外国经济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也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等都会对中国的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外部因素,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外贸易监管,提高投资和储蓄水平,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针对中国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避免过度印制钞票,以稳定物价。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发行超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与整理。
本文将从经济背景、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整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回顾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是一片废墟和极度贫穷的国情。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
在初期,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通货膨胀并不是主要问题。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引入,通货膨胀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需要探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首先,政府过度发行货币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特定时期,为了完成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往往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措资金。
然而,当政府无法通过贷款或债券筹集足够的资金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发行货币来满足财政需求,这就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次,供求失衡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生产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最后,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比如,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都可能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
然后,需要明确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
当人们发现物价上涨时,就会选择消费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而不愿意持有货币,从而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的程度。
其次,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物价上涨会导致人民购买力下降,生活负担增加。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最后,需要整理一些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抑制过度发行货币。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等手段吸纳过多的货币,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打击价格操纵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来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另外,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稳定国内人民币汇率,也是应对通货膨胀的一种方式。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历次通货膨胀是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通货膨胀现象。
自1978年中国采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问题。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后的几次通货膨胀事件进行探讨。
首先,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入和价格机制的改革,商品的供需关系发生扭曲,导致物价上涨。
同时,企业也面临着较高的成本压力和盈利欲望,不断提高产品价格。
此外,金融体系的改革不完善也加剧了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中国物价飞涨,社会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
随后,上世纪90年代中国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开始的“钞票政策”,即通过扩大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
虽然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通货膨胀。
1994年全年通货膨胀率飙升到了24.1%。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包括提高利率、调整金融政策等。
这些措施很快起到了作用,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再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又面临了一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全球流动性的大量涌入,加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推动了物价上涨。
此外,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也对通货膨胀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
需要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削弱消费者购买能力,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适度的通货膨胀也有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通货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市场扭曲、金融改革不完善等。
中国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紧缩政策和宏观调控等。
但要注意,在书写文章时,除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之外,还需要注意排版和语句的整齐和美观。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丶影响丶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丶影响丶原因及对策分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影响、原因和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呈现出温和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2020年同比上涨2.5%。
虽然通胀水平相对较低,但对于一些特定行业和个人来说,通胀仍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物价的上涨,人们的购买力减弱,生活负担加重。
其次,通货膨胀还会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在高通胀环境下,企业往往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通胀的压力上,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升。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富人更容易抵御通膨对生活的冲击,而中低收入者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那么,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需求拉动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投资和高消费会刺激需求增长,进而推高物价水平。
其次,供给约束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供给的不足会导致市场上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从而推高了整体价格水平。
再次,货币政策的宽松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应过多,超过了市场需求,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针对当前通货膨胀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保持货币供应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
适度收紧货币政策,防止过多的货币投放,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
其次,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减少供给方面的约束。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民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从而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此外,还应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打击价格操纵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遏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总之,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仍然相对温和,但对特定行业和个人依然带来一定的影响。
9分析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类型成因和影响

9.分析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类型成因和影响,并从货币政策角度提出治理的措施。
答:(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1992年底- 1993年底,经济生活出现乱投资、乱集资、乱拆借等混乱现象,在投资膨胀、消费基金膨胀的情况下,加之农业歉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等原因,使1994年全国物价上涨幅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
对于世界各国的每一轮通货膨胀的类型和成因可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轮通货膨胀,其类型与成因也有可能不同,现就近年来通货膨胀现象,具体分析类型成因。
①从1992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就清楚地显示出由最初的需求拉动型向最终的成本推进型转化的轨迹。
1992年,在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刺激下,国民经济扭转1991年攀升乏力的局面而跃人急速增长期,当年GN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迅速增长。
这一年货币投放量和信贷规模也迅速增长。
地方政府、企业、外商甚至居民个人投资信心增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开发区建设活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猛扩张,拉动了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上扬。
1993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外贸进大于出,人民币市场汇价迅速下跌。
经济结构矛盾再次突出,能源、原材料特别是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趋强,农业等基础投资增长缓慢,国家重点建设、农产品收购等正常需用的资金却严重短缺,迫使银行追回贷款,致使货币供应量急速加大。
由于当时的金融秩序混乱,全国普遍出现了乱集资乱拆借现象,而且大部分资金流向沿海和发达地区用于炒作投机,形成泡沫经济。
正是在上述过热的需求拉动的形势下,从1992年第四季度开始,物价攀升速度开始加快。
1993年1—8月继续攀升,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类型和成因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②针对上述问题,1993年6月,中央采取了以整顿金融秩序,控制信贷和投资规模为主要内容,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法律手段的16条宏观调控措施,平抑过热的经济。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成因及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成因及应对措施论文报告目录:一、前言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三、通货膨胀的成因四、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五、5个案例分析六、结论一、前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平稳,但随着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成因及应对措施,并通过5个案例分析来进一步说明。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近几年来,我国通货膨胀整体走势较为稳定。
但是,2021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断演化,国内生产、物流、消费等多个方面受到巨大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也随之发生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6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1%,涨幅较5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涨幅在三个月内首度超过1%。
此外,食品等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也进一步推高了我国通货膨胀压力。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1. 市场需求超过供给: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市场需求超过供给。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超过该商品的供给时,就会推高该商品的市场价格,进而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
2. 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还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关。
如果一种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没有相应增加,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3. 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也会推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当劳动力、原材料和物流等生产成本上涨时,企业生产的成本就增加了,进而将商品售价上涨。
4. 外部因素:除了市场需求和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外,通货膨胀还可能与外部因素有关。
如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会导致我国部分能源和化工制品价格上涨,进而推高物价水平。
四、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1.政策干预:政府可以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干预政策。
如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借贷规模;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增加消费税和所得税的税率,削减消费支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根源及影响回顾
作者:陆瑜萍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经历了物价上涨迅速,社会全面通货膨胀的过程,对该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货币供给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进而步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这个方面来回顾这一轮通货膨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
一、引言
自2003年初,中国经济已经逐渐摆脱通货紧缩的束缚,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却日益增强,其加速上升的势头似乎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有学者提出中国最近几年的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因而它不能代表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而主张采取核心价格指数(不包含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分析,则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这几年的CPI 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因而不存在通货膨胀的事实。
笔者不以为然,因为中国的CPI 指数体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下的CPI 体系差异甚大,而且就目前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制的国家来说,几年来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央行已经纷纷把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CPI 转向整体CPI ,即使美联储也是如此。
在CPI 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比重仅为18.6%,而中国这两项比重却达40%,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 概念,则中国的CPI 权重就不足60%。
在这种情况下,CPI 指数的意义必然弱化。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CPI 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候固然有它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们国家的衡量体系也存在诸多的缺陷,但是它毕竟是目前最广为认可的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在衡量通货膨胀问题上我们主张还是采取CPI这个指数。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最近几年的这轮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粮价上涨带动了CPI 的上升,其实质还是货币供给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进而步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
在货币供应量上, M1, M2 的值近几年都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同时M1 增速明显超过
M2 。
自2006 年11月以来,M1增速一直超过M2增速,反映出我国企事业单位投资冲动和意愿进一步增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
同时,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持续加大, 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
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我国目前存在着持续的流动性过剩。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国内如此高的流动性过剩背景之下,货币供给过多是本轮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而笔者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主要由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使外汇占款增加所导致的。
在高资本回报率推动下,外资涌入和巨额贸易顺差持续攀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压力,在稳定币值,缓慢升值的目标下,人民币的基础货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和增加,中国外汇储备大增,而同时人口红利也带来了连续多年的高储蓄,在这两方面的推动下,便直接导致了中国持续的流动性过剩。
而流动性过剩对各个产业的影响又是不一样。
由于中国目前处于产能过剩,与之前的短缺型生产能力不同,加工制造部门的提价能力有限,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通胀压力很难到达这些部门,而只能在供给弹性小的农业部门和资产部门推生价格。
这也可以从CPI 和资产价格上涨,而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市场运行平稳看出。
在流动性过剩推动下,资产价格上涨,带来股票,房地产资产价值的重估,这意味着企业抵押物价值的上升及盈利预期的增强,从而直接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在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下,导致银行信贷增加,引发货币供应总量增加,由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重估,从而形成正反馈,出现贷款扩张的自我增强。
上述的流动性过剩直接推动了总需求的上升,从而产生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主要反映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方面。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CPI指数可以看出,这几年的通货膨胀属于温和型的通货膨胀,且并没有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
同时,对我国来讲,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由产品价格增长率=劳动成本增长率-劳动生产率这一等式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两个出口,一个是保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升值;另外一种是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成本上升,这就会导致消费的升级。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有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以前靠“低价工业化”竞争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然要受到以“高价城市化”为动力“要素价格重估”增长模式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物价上涨的压
力将长期存在。
对中国而言,在加快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况下,选择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二:CPI 与失业率的反向变动,表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存在。
据有关研究,如果使用非农就业作为我国就业水平的指标,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在我国较明显,即使不用非农数据,而是单纯的使用城镇失业率也可以多少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存在,所以对较高通货膨胀的容忍将可能提高目前的就业率。
而且,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涨幅大于物价涨幅,居民价格承受力强。
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高于物价指数。
但是,当时的通货膨胀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这主要来自于通货膨胀预期。
通货膨胀预期是通货膨胀持续化与加剧化的重要催化剂,从理论上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不知道自己产业的价格上升,是由于该产业本身需求的上升,还是由于通货膨胀,因而人们做出的决策肯定是非理性的,从而整个市场一定不处于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通货膨胀可能因此愈演愈烈,同时持续化。
从具体来说,通货膨胀预期可能会通过推升工业成本从而推进通货膨胀的全面化,通过促使银行存款向投资部门转移,加剧结构性膨胀,通过人们寻求供给弹性小的物品保值从而使通货膨胀持续化,由于存在上述风险,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四、总结
中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进而步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
而该通货膨胀属于温和型,结构型通货膨胀虽未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但也存在内在的风险,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刘鹤,中国通货膨胀:特征、逻辑与趋势策略探讨金融前瞻 2007年10月
[3]梅新育,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根源及其影响观察 2007年9月
[4]唐毅亭,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宏观经济研究 2007年9月
[5]徐田江,陈丹丹,中国经济高位运行对近期通货膨胀压力的实证分析财经科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