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Logistic模型应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2014年影响中国各省城市化水平的经济地理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从经济与地理位置两个因素出发,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在SPSS软件上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仅与经济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地理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地区间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较明显,城市化各方面的因素水平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logistic模型,城市化水平,SPSS软件目录一、引言 (3)二、Logistic模型 (3)1. 基本概念 (3)2. 统计原理 (4)(1)logit变换 (4)(2)Logistic回归模型 (4)(3)统计检验 (4)三、基于logistic模型的我国各省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与说明 (5)2.模型检验 (5)3.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8)一、引言城市化的定义众多,本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包含了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变化的影响。
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反过来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看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而,各地区普遍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目标选择。
当前中国大陆已经进入了城市化水平的持续上升发展时期,此时对这样一个过程实施有效、客观、科学、动态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难题,就必须加强对中国大陆城市化水平质与量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尤为重要。
本文不仅分析影响城市化水平的经济因素,还加入了地理位置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基于结构突变的理论分析
一 、 导言与模型介绍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 段 , 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 、 生活 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 换句话说是一个国
[1]
局进行了研究 。 关 于 城 市 化 与 用 地 规 模 , 文 献 [6] 以 快 速 城 市 化 进程中的部分确定性信息为基础 , 从目标入手而不 再基于历史数据的趋势外推 , 创建了一种目标导向 的、 多尺度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 基于
Logistic 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中国现阶段的城镇
化过程也可以由这一模式描述 , 特别是某些随着时 间发展的系统中 , 多因素的相互替代作用所引起的 系 统 结 构 变 化 均 可 有 式 (2 ) 描 述 。 作 为 区 域 研 究 ,
Rogers 模型 、 扩充的 Keyfitz 模型和 Logistic 模型
dU(t) =BU(t)[1-U(t)] dt
(2 )
式 (2) 就是著名的 Logistic 模型 , 它表明城镇化 速度与城镇化水平和最高城镇化水平的距离有关 。 城 镇化过程具有加速发展的特性 ,其加速为 B[1-2U(t)], 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其速度加快 , 在 U(t)=50% 时 , 加速度为零 , 具有最大的城镇化速度 ; 之后由于 加 速 度 小 于 零 , 速 度 减 慢 , 直 到 饱 和 [14]125。 实 际 上
对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动态计量
其中 ,U(t) 表示城镇化水平 ,U0=U(0) ,B(>0) 称为
分析表明 , 城市化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间存在长 期的均衡关系 , 短期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引起人均第 三产业增加值相同方向的变化 ,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 值是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 ,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 值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要强于城市化对人均第三产 业增加值的反向作用 。 综上所述 , 城市化关系到经济 、 社会发展的方方 面面 , 因此 , 准确的城市化预测是进行经济 、 社会建 设的基础与前提 。 近 20 年来 , 人们先后建立了多个 城市化人口动态模型 , 比较著名的有 Keyfitz 模型 、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仿真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仿真赵璟;党兴华
【期刊名称】《系统管理学报》
【年(卷),期】2012(21)4
【摘要】通过构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Vensim平台与政策模拟方法研究了3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模式,比较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向位序-规模分形分布的演进模式最利于促进城市群经济长期增长。
降低生产要素迁移障碍、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提高城市间贸易强度、扩大政府支出等措施能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但会阻碍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而扩大城市间地价差距、增强风险投资、提高教育投入、增强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知识溢出等措施能同时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和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为了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需要努力培育风险投资和构建有偏向知识溢出网络。
【总页数】8页(P444-451)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模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经济增长;耦合关系
【作者】赵璟;党兴华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N94
【相关文献】
1.福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的思考 [J], 谢菲
2.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J], 沈玉芳;张婧;王能洲;刘曙华
3.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演化特征与机制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J], 王兆峰
4.五大城市群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水平差异及耦合路径 [J], 周迪;周茂湘
5.典型薄膜空间结构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 [J], 荣吉利;刘志超;辛鹏飞;项大林;吴志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通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
交通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
滕素珍;纪青君
【期刊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0(030)001
【摘要】着重用离散型的出行需求模型,即MultinomialLogit模型,对城市交通结构迸行分析。
在概率的意义下推导、论证和解释模型的合理性,说明对选择模型的变量和参数的限制条件。
提出一种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的参数估计算法——BFGS算法。
Logit模型实用性强,便于对交通结构预测。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滕素珍;纪青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12
【相关文献】
1.基于分层Logit模型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J], 姚丽亚;孙立山;关宏志
2.基于巢式Logit模型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J], 杨昌涛;靳文舟;范雪婷
3.基于多元Logit模型的大学生返程交通方式选择行为 [J], 林雨平;伍雄斌;邱美华
4.基于分层logit模型的旅游交通方式选择研究 [J], 孙潇昊;徐亚楠;陈大伟
5.基于动态广义费用的客运通道交通方式选择Logit模型 [J], 孙启鹏;朱磊;陈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增强回归树和Logistic回归的城市扩展驱动力分析
基于增强回归树和Logistic回归的城市扩展驱动力分析李春林;刘淼;胡远满;徐岩岩;孙凤云【摘要】研究城市扩展驱动力对于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规律,剖析演化过程和预测城市未来扩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提供指导.以沈阳市1997-2010年城市建成区变化作为因变量,选取三大类10种驱动因子,利用增强回归树(BRT)和Logistic回归两种方法分析影响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BRT分析得到影响沈阳城市扩展的驱动因子从大到小依次是:距1997年城区距离、距河流距离、数字高程模型DEM、距高速公路和铁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开发区规划、GDP、人口密度、坡向和坡度;(2)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沈阳城市扩展的前8位驱动因子依次是:开发区、距1997年城区距离、DEM、距高速公路和铁路距离、人口密度、距河流距离、农村居民点和坡度;(3)距1997年城区距离、DEM、距高速公路和铁路距离是影响沈阳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均位于主要因子的前四位;(4)总体来说,沈阳城市扩展受邻域因子影响最大,而自然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社会经济因子则只有开发区和农村居民点对城市扩展影响较大.【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03【总页数】11页(P727-737)【关键词】城市扩展;驱动力;增强回归树;Logistic回归;沈阳市【作者】李春林;刘淼;胡远满;徐岩岩;孙凤云【作者单位】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社会转型、人口迁移、空间扩展和经济结构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
改进Logistic模型在城市人口预测中的应用
进 Log istic模型, 式 ( 1. 1) . 环境容纳量为 k1/ , 其积分形式为式 ( 1. 2).
k
1/
s= 1+ be- at ,
( 1. 1)
s=
k d+ be- at
1/
.
( 1. 2)
2 模型的参数估计
由于本文应用的种群增长新模型为非线性函数, 对其参数的估计一般难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 为此, 本文对模型的参数估计采用改进单纯形法 [ 10] .
HU X i sheng1, FAN H a i lan2, SONG P ing2, H ONG W e i2, W U Cheng zhen2
( 1. T raff ic Co llege of Fuj ian Ag ricultur e and For es try U niver sity, Fuzhou 350002, C hina; 2. F orest E cology Institu te of Fuj ian Ag ricultur e and For es try U niver sity, Fuzhou 350002, C hina )
型对人口数量的预测精 度更高, 效果更好.
关键词: 改进 L og istic模型; 改进单纯形; 人口预测
中图分类号: TU 981; O 29; C923
文献标识码: A
App lication of U rban Popula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M odified LogisticM odel
设 p( t)表示在 t时刻种群的大小, 当种群很大时, 可以认为 p( t) 是连续的, 甚至是可微的. 其模型为 p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市群人口分布预测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ed population data of China’s megaregions from 2006 to 2018, and utilized the
综上所述,本文将考虑城市群的交通配套设施对人口的吸引力,以公路密度、城市道路密度、轨道 交通密度构建城市群交通吸引因子,拟合该因子与人口的关系。在城市群内外部交通设施逐年增长完善 的情况下,进行城 2019 年,国务院共批复了 11 个国家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并明确各个城市群的定位以及发展 目标。由于哈长城市群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工作缺失,无法通过插值弥补,因此本文将省去该城市群。另 一方面,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较早进行规划,形成一定的城市群形态,本文将这两个城市群纳 入研究范围之内。综上,本文研究的城市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 中原、呼包鄂榆、兰西、北部湾、山东半岛以及海西(具体空间范围见表 1 和图 1),共研究 12 个城市群。
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鹤壁、商丘、周口、安阳、 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
安徽省:毫州、宿州、阜阳、淮北、蚌埠; 山东省:聊城、菏泽 山西省:长治、晋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陕西省:榆林
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 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
Open Access
1. 引言
人口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要素。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节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是人口数 据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研究人口分布,不仅可以了解一定区域人的人口空间特征,还可以分析人口 的空间变化趋势,进而为区域制定相关政策、资源合理分配等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基于Logistic模型青岛常住人口预测论文
基于Logistic模型的青岛常住人口预测摘要:对青岛市常住人口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可以与青岛市快速增长的迁移人口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青岛市常住人口和迁移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出青岛市总人口发展的规律,为青岛市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人口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呈平稳增长趋势,总人口增长主要是迁移人口增长。
关键词:人口预测;回归预测;logistic模型1.人口预测所谓人口预测,就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
这里说的人口状况,首先是指人口的数量,其次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未来人口的地区分布、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进行分析。
它一般需要在充分采集资料、确定预测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预测模型进行。
本文仅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
1. 1人口预测的意义人口是反映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是区域研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发展分析现状和制定规划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我国日前人口政策是有计划的增长人口,包括短期和长期的人口规划。
其中,未来某一时期人口总数是人口规划的重要内容。
编制人口规划离不开人口预测,人口预测是人口规划的基础。
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社会福利、文教卫生、城市发展与建设等,都需要未来各个时期的人口资料;了解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人力资源,做好劳动力分配与平衡也需要未来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结构情况。
由此可见,人口预测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人口规划,研究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经济、福利和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科学制定和顺利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各项战略设想的基础,是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的基本依据。
人口预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提出来的,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它的未来发展状况,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1. 2人口预测的方法预测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是自然增长率法和年龄移算法。
青海省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
也有 一些 学者 对 中 国大 陆 1 4 9 9年 以来 的 城 市 化进 程进 行实 证分 析 , 出 大陆 的城 市 化 进 程 不 符 合 模 得 型 ( ) 存 在 大起 大落 的情 形 的结 论 。本 文认 为 , 1, 这 与我 国城 市化 发 展 历 程 的特 殊性 有关 , 运 用 上述 在
模型 对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进 行 实证 分 析 时 , 需要 对此 模型 加 以修正 。
2 人 口城 市 化 L gsi模 型 及 其 修 正 oi c t
城 市化 是世 界 各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共 同现 象 , 城 市化 是社 会 生 产 力 变革 所 引起 的 人 类 生 产 方 式 ,
P t一再 ()
其 中 : K 均为 积分 常数 , C、 分别 表示 城市 化起 步
的早 晚 、 市化 发展 速度 的快 慢 , () 示 t 间 的 城 P t表 时
人 口城市 化水 平 。
若 R() U() 别表 示 t时 间的农 村 和城市 人 t 、 t分
口数 量 , t 间的人 口城 市化 水平 计算 公式 为 : 则 时
析, 拟合 得到 不 同 国家 或地 区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动 态模 型 。据此 , 进行 城 市 化 的发 展 阶段 、 展 速 度 、 力 发 动
机制 以及 与之 相 关 联 的城 市 化 问题 研 究 。在 国 内 ,
学强 等进 一 步论证 了这 种对 数关 系并 进 行 了时 空 分 段L 。本 文 基 于 现 有 研 究 成 果 和理 论 分 析 基 础 之 4 ] 上 , 用 L gsi 模 型 对 青 海 省 人 口城 市 化 进 行 尝 运 oi c t
基于多核模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_以武汉城市圈为例_王珺
A eB 5r t5 5
( 3)
an > 0, bn < 0( n = 1, 2, ,, 5); An > 0, Bn < 0( n= 1, 2,, 5), 其中: M ID Ut 为第 t 个城市的人口密度; GDP t 为 第 t个城市的 GDP; rt1, rt2, rt3, rt4, rt5代表的是第 t 个城市分别到武汉、鄂 州、黄石、仙桃、汉 川的距
间结构量化模型的效果明显好于单核模型。原因 有二, 一是尽管单核心空间结构量化模型的理论 框架更为明确, 但多核空间结构量化分析模型更 加符合区域网络实际情况, 推导结果更加精确; 二 是城市的空间扩张, 城市群的发展, 使得实际研究 对象本身具有多核结构的基础特征, 多核城市结 构量化分析模型更加适用。
结果将武汉定义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节点城市, 将鄂州、黄石、仙桃、汉川定义为亚核心节点城市,
并将其代入到多核空间结构模型中去, 其具体的
模型表达式如下:
M ID Ut =
a eb1r t1 1
+
a2 eb2r t2 +
a eb3r t3 3
+
a eb4r t4 4
+
a eb5rt5 5
( 2)
GDP t = A e1 B 1r t1 + A e2 B 2r t2 + A e3 B3rt3 + A e4 B 4r t4 +
城市群空间结构可视 为一种复杂的 人类社 会、经济及文化活动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地域投 影。它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且该影响反 馈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城市群中采用适当的地域 空间组织模式, 以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等发展目 标的多重耦合优化, 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经济及行 政管理等各界关注的热点。采用现代工具和方法 推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对于剖析城市 群的人口空间、经济空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了解 城市群内部区域城市化、经济一体化的相互作用, 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基于巢式Logit模型的城际交通方式研究
基于巢式Logit模型的城际交通方式研究江登英;余玲【摘要】针对城际交通方式合理规划问题,对交通方式分担率进行了研究.首先,结合非集计理论与随机效用理论建立效用函数,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效用函数权重,并考虑不同收入出行者对权重的影响;其次,考虑不同交通方式间存在相关性,用相对效用代替绝对效用,建立了改进的巢式Logit模型;最后,结合分担率模型和武汉至咸宁旅客的调查结果,计算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通过计算结果与巢式Logit模型及实际客运分担率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今后城际交通方式的划分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7)008【总页数】7页(P96-101,111)【关键词】交通工程;城际交通;分担率;效用函数;巢式Logit模型【作者】江登英;余玲【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0 引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辽中南、武汉、江淮等城市群[1],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将影响着我国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
因此,分析城际轨道交通方式划分,对城际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起到关键作用。
在现有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非集计方法对交通方式划分进行研究[2]。
非集计模型是基于效用最大和随机效用原理,将出行者特性与交通方式特征进行结合,对交通方式划分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彭辉等[3]利用非集计Logit模型对城市群城际运输通道的旅客运输方式进行了研究;杨利强等[4]运用Mixed Logit模型主要研究了轨道交通出行旅客的时间价值;孙启鹏等[5]运用随机效用理论和非集计理论,基于Logit模型建立了基于动态广义费用的交通方式;陈喜春等[6]考虑了出行目的、旅客收入等多因素影响下铁路旅客出行时间价值的确定方法,建立了基于不同目、不同收入的效用函数;安文娟等[7]利用MD模型法对区域交通方式进行了研究;张宁等[8]运用多项Logit模型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建模;T.SATIENNAM等[9]利用BRT公交系统,对城市内汽车和摩托车进行评估,建立划分模型,对出行者选择进行分析。
基于统计模型的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分析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基于统计模型的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分析系统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方创琳,于晓华,杨俊宴
申请号:CN201710680230.0
申请日:20170810
公开号:CN107527293A
公开日:
2017122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分析系统。
该系统包括:经济联系强度子系统模块、城市流强度模型子系统模块、城市通达性模型子系统模块和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模型子系统模块。
本系统基于经济联系强度、城市流强度和城市通达性的统计模型来测算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相对于相关技术中仅采用重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的测算方式而言,本发明采用的测算方式维度更多,研究结论更为全面,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测度采用的维度单一、研究结论存在片面性的问题。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址: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李涛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巢式 Logit 模型的城市交通结构演化建模与仿真
基于巢式 Logit 模型的城市交通结构演化建模与仿真宋成举;张亚平【摘要】巢式Logit模型是交通方式选择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通过对居民出行方式对比较分析,结合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习惯,给出多种巢式层次划分方案,通过分析比较并确定将城市交通结构划分为公共交通巢、非机动交通巢和非公共机动交通巢等3个,引入疲劳度系数,结合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构建不同巢的效用函数,结合哈尔滨客运交通结构的现状数据,分析不同单位时间价值量和出行距离条件下,各种出行方式分担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城市交通结构演化特征,为制定交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T he Nested‐Logit model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for transport modes selection studies , compareing and analysis on residents travel modes ,combined with residents travel mode choice behav‐ior ,four nested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programs are given ,The nest struct ure program is deter‐mined and is divided into public transport nest ,non‐motorized transport nest and non‐public motorized transport .The fatigue factor is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the time cost and monetary cost ,the utili‐ty functions for different nests is establishe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ata of passenger traffic structure in Harbin .The sharing rate changing trends of various transport modes is analyzed ,in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travel distance and V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ca n describ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port policy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305-310)【关键词】NL模型;交通结构;效用函数;时间价值量;分担率【作者】宋成举;张亚平【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90; 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116交通结构与城市的发展是个辩证的统一体,交通结构往往引导着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影响着交通的结构.交通结构优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芝加哥都市圈交通规划(CATs)中的“交通方式分担比例”观点,该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为确保城市交通顺畅,就应当依据不同的场合、目的、时间,使各种交通方式的利用达到适当的平衡.经济学理论的引入为深入探讨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理论和模型研究开创了新领域,使得这一研究方向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1].S.Alumur等[2]对枢纽选址的各种模型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近年来就枢纽站点选址所开展的研究的总体趋势;周翊民等[3]对比了上海与东京在客运交通方面的差距,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上海发展综合客运交通的建议.进入了21世纪后,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取得了不少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性成果 [4-5].杨明等[6]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吕慎等[7]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陈爽等[8]以突变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客运交通结构演化的模型.刘爽[9]研究了大城市的交通结构的演变机理,建立了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结构演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比较了不同政策情景下的交通结构发展趋势和政策实施效果.张陆[10]提出了城市群客运交通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客运交通结构优化配置模型,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按照是否机动化可分为机动化和非机动化,其中机动化按使用范围又可划分为个人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城市综合客运交通系统客运方式分类见表1.一般情况下,选择者选择交通方式的效用确定项可以表示为个体特性和选择项特性的线性函数[11],即式中:xik为选择项i的确定项第k个影响因素的效用值;θk为第k个影响因素的待标定值;m为确定项中影响因素个数.则根据研究假设,针对虚拟层中某个巢j,可计算求得选择者n选择巢Cj中选择项i的条件概率.式中:λj为巢j中各选择项相关性的的模型参数,且0≤λj≤1,当λj=0时,表示巢j中选择项效用随机项完全相关;当λj=1时,表示巢j中选择项效用随机项完全独立.lA为巢A中选择项的个数.根据NL基础理论,Pn(A)可以表示为式中:Nj为巢j中的选择项集合;N为系统中巢的集合. 则选择者选择选择项i的概率如下:3.1 层次方案确定应用NL模型需要将城市综合客运交通系统微观结构中的交通方式按照相关或相似的原则进行层次划分,从而构造虚拟层,而虚拟层的建立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根据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所考虑的角度及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虚拟层.也就是说选择者在选择客运方式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尽相同.现有的研究对于交通方式的划分方法主要依据经济性指标、服务性指标和主观感受指标等.基于此,本文给出如下4种方案,见图1.尽管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但上述4个方案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出行者的选择情况.4个巢式层次结构划分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要确定哪个划分方案更切合实际,这正是NL模型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3.2 巢式层次方案分析常规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出租车均属于城市公共交通的范畴,各自的管理主体明确,均归属于当地政府直接管辖,应划分为同一巢内;一般而言,在短距离出行方面,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属于典型的非机动出行.因此,应划分为同一巢内;在长距离出行方面,私人小汽车由于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且对于道路交通资源消耗严重,与公共交通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同时,私人小汽车方式又不同于自行车、步行等非机动化出行方式.因此,私人小汽车应单独归属一巢.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居民在出行方式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出行时间和出行成本及舒适性感受等三种因素,单一指标的划分原则不能得到较好的支持.综上,本文选择的巢式层次方案为方案四.4.1 公共交通巢的效用函数建立城市居民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方面主要与下列影响因素有关.1) 出行者的广义出行成本.包括时间成本t和货币成本p,而时间成本则取决于交通方式服务时间t1和等待时间t2.2) 乘客的主观感受.包括可达程度、舒适度、安全度等定性指标,用来表示乘客对于交通出行方式的主观感受.本文中用疲劳度指标ξ表征乘客的主观感受的量度. 则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效用包括3个部分,考虑不同居民出行的偏好程度,引入α1为时间偏好系数,α2为成本偏好系数,显然α1+α2=2.则居民公共交通巢中的出行方式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式中:λ为单位时间价值量,元/h;t1取决于乘客到达站点的时间t0和车辆到达频率f,t2取决于乘车距离l和营运速度v,则t1,t2可表示为而疲劳度指标ξ是一个取决于公共交通服务时间效率的变量,且随着服务时间与承受时间比例的增长,其疲劳度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支付.假定其函数形式为式中:ξi0为第i种交通方式的初始疲劳度水平;tmax为居民乘坐公共交通所能承受的时间上限,本文假定为1 h.4.2 非机动交通巢的效用函数建立在非机动交通巢中,包括两种交通方式,即自行车和步行,二者均受制于出行距离和气候条件,其中自行车出行还是典型的条件出行方式.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步行交通的优势出行距离通常在2 km以下;自行车优势出行距离在4.5 km以下.因此,非机动交通巢的效用函数的构建基于如下假设:(1) 每种非机动交通出行方式均不宜超过最大出行距离,若超过最大出行距离,则疲劳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 在各自的优势出行范围内,其出行效用呈增加趋势;(3) 假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均不需要支付出行费用.非机动交通巢的效用函数形式如下.式中:ljmax为第j种交通方式出行的最大优势距离;ξj0为第j种交通方式的初始疲劳度水平;其余参数含义同上.4.3 非公共机动巢效用函数建立私人小汽车是典型的机动化出行方式,具有出行速度快、出行距离长、出行舒适度高等优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小汽车获得了较快的增长,驾驶与乘坐私人小汽车正变得越来越时尚,这也大大的降低了长时间驾驶或乘坐而带来的疲劳感.针对非公共机动巢的效用函数构建基于如下假设:(1) 私人小汽车的疲劳度水平随着行驶里程和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几乎保持不变;(2) 私人小汽车的使用成本仅包括燃油成本,且与行驶里程成正比.式中:oj为私人小汽车的单位距离的燃油成本,元/km;ξ0为私人小汽车的疲劳度水平.5.1 模型参数确定2013年末,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开始试运营,使得哈尔滨市综合客运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更加全面,为了仿真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将各种客运方式的特征参数汇总至表2.本文是对各种交通方式的效用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前文所述,为了简化计算,不妨假定各种交通方式对于出行者的初始疲劳度均为1.在初始时单位时间价值量(VOT)对于不同收入的出行者来说,其取值是不同的,根据定义,单位时间价值量为年劳动报酬与年工作时间的比值.其中年工作时间按50周计算,周工作小时为40 h,参照2010年黑龙江省政府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哈尔滨市区的最低工资为840元/月,年最低收入为10 080元,则单位时间价值量为5.04元/h.因此,本文单位时间价值量的取值范围为5~100元/h;此外,根据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调查,拟定居民出行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20 km.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私人小汽车的平均燃油成本取0.68元/km.为了便于计算,假定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为300 m,按步行的速度5 km/h计算,则步行至公交站点的时间最长为3.6 min;假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半径为500 m,同样按照步行速度计算,步行至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最长时间为6 min.5.2 仿真结果分析根据模型需要可以对城市综合客运系统微观结构的模型变量及控制变量赋予一定初值,由于各运输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客流运输方面存在复杂的竞争协作关系,不同的出行需求和不同的居民属性决定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复杂作用.根据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规划,远期发展中,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可达40%以上,出租车的分担率可达8%,进一步约束限制私人小汽车发展,远期私人小汽车的出行分担率约为15%,鼓励非机动化出行,远期出行分担率可达37%.在模型中,公共交通巢的特征参数λ1=0.5,λ2=0.35,λ3=0.15.采用Matlab编程,取时间偏好系数与成本偏好系数相同,即α1=α2=1,分析不同出行距离和不同单位时间价值量条件下,各种交通方式的变化趋势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低出行距离、低单位时间价值量的条件下,公共交通巢中仅出租车保持一定的分担率,步行与自行车的分担率相对较高,而常规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私人小汽车均维持较低水平;在低出行距离、高单位时间价值量条件下,非机动化出行虽然仍然维持较高分担率,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出租车分担率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他交通方式仍然维持较低水平;在高出行距离、低单位时间价值量条件下,出租车的分担率明显降低,非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下降较快,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分担率上升明显,私人小汽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一定出行距离内,私人小汽车的时间优势较为明显,而在较长出行距离内,公共交通巢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在高出行距离、高单位时间价值量条件下,城市公共交通仍然是居民出行的主要选择.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时间和成本的偏好并不相同,这与出行目的、出行者个人属性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本文对比不同偏好系数条件下各巢中典型出行方式分担率变化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当时间偏好增加时,常规公交分担率的整体趋势为降低,这主要与常规公交的运行速度低有关,且发车间隔较大,尤其在冬季,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而步行分担率的整体趋势相对稳定,在低单位时间价值量时,出行距离对于分担率的影响不大,但在高单位时间价值量时,步行分担率随着时间偏好系数的增加而降低;对于私人小汽车而言,时间偏好系数的增加降低了其在高单位时间价值量条件下的出行分担率.1) 在公共交通巢中,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分担率随着出行距离和单位时间价值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出租车分担率随着单位时间价值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总体来说,公共交通巢的分担率优势较为明显.2) 在非机动交通巢中,步行和自行车的分担率均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也随着单位时间价值量的增加而降低.3) 在非公共机动交通巢中,私人小汽车的分担率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随着单位时间价值量的增加而增加.4) 随着时间偏好系数的增加,常规公交在长距离和高单位时间价值量条件下均有所降低,而步行分担率在短距离出行和低单位时间价值量条件下有所升高;私人小汽车分担率均有所下降,且随着单位时间价值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文献】[1]EILFRED O.The new highways: Challenge to the metropolitan region.The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1956[M].Washington,D.C.: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5-20. [2]ALUMUR S,KARA B work hub location problems:the state of the ar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90(1):1-21.[3]周翊民,孙章.上海与东京的城市客运交通比较研究[J].上海铁道学院学报,1994,15(4):88-92.[4]詹运洲.城市客运交通政策研究及交通结构优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5]马荣国,刘洪营.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综合评价[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2(3):103-107.[6]杨明,谢辉.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23-27.[7]吕慎,田峰,等.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4(7):117-120.[8]陈爽,赵月.突变理论在客运交通结构演化分析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20):286-287.[9]刘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城市交通结构演变机理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10]张陆.城市群客运交通结构优化配置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引力模型应用于城市群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引力模型应用于城市群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研究的适用性分析李海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深圳518055)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并借助ROST CM6软件对中国知网中1 858篇应用引力模型的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引力模型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起源及应用偏好,以及对引力模型中质量M的思考,并探讨引力模型在城市群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研究上的适用性问题。
研究发现,城市体育产业质量对城市群体育产业空间结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质量的形成具有动态性,提出在应用引力模型分析城市群体育产业空间结构时,要考量参与分析的体育产业质量是否具有经济联系,并基于时滞性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与改良。
关键词:引力模型 城市群 体育产业 空间结构 文本分析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17-0094-04Analysis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Applying the Gravity Model to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of UrbanAgglomerationsLI Hailong(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Guangdong Province,518055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ROST CM6 software to conduct text analysis of 1858 documents that applied the "gravity model" on CNKI, sorts out the origin and application preference of the gravity model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inks about the quality M in the gravity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gravity model" in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sports industry has a lagging effect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quality is dynamic. It is propos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whether the qualit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volved in the analysis has economic connections when applying the "gravity model" to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gravity model" should be revised and improved based on the time lag.Key Words: Gravity model; Urban agglomeration; Sports industry; Spatial structure; Text analysis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是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集合体系。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交通系统演化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交通系统演化研究刘新民;孙峥;孙秋霞【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1【摘要】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具有生物学中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特征,并与其他子系统如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以及政府调控之间相互作用下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有序结构.通过对交通系统演化机理的分析,构建交通系统演化过程的Logistic模型,通过仿真模拟,研究经济、资源、环境、政府等因素对交通系统演化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青岛市交通系统的演化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计算出青岛交通系统演化的logistic方程,进而预测青岛市直至2050年的交通系统演化曲线,为青岛市交通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总页数】7页(P156-161,166)【作者】刘新民;孙峥;孙秋霞【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121【相关文献】1.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图景和结构研究 [J], 诸葛承祥;邵春福;高健;孟梦;计寻2.基于logistic模型的企业生态系统演化分析 [J], 赵树宽;郝陶群;李金津3.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演化研究 [J], 姚冠新;赵阿祥4.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研究生学术产出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 [J], 赵靖;韩印5.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演化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J], 宋泽明;宁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群轨道交通方式划分非集计logit模型
城市群轨道交通方式划分非集计logit模型
朱顺应;李军;李安勋;王红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年(卷),期】2008(032)006
【摘要】以城市群轨道交通方式划分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群轨道交通特点,提出将城市群客流分为城区客流和城际客流,分别预测其轨道交通分担率.利用非集计模型的基础理论,选取时间、费用与个人收入的比值作为效用函数的特性变量,以交通行为调查的RP和SP联合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应用于城市群交通方式划分的非集计模型.并以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方式划分为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轨道交通分担率的预测.
【总页数】4页(P1063-1066)
【作者】朱顺应;李军;李安勋;王红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武汉,430063;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北京,100081;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518172;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非集计-弹性模型在公交出行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J], 倪亚洲;薛运强;刘彤;巩丽媛;周欣
2.基于非集计的交通枢纽站客流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研究 [J], 欧冬秀;叶圃菲;张伟
3.基于非集计MNL模型的轨道交通方式预测 [J], 何明;过秀成;冉江宇;吴才锐;祝伟;刘超平
4.考虑拥挤收费的非集计交通方式分担模型研究 [J], 许旺土;何世伟;宋瑞;李娟
5.基于非集计MNL模型的城际铁路需求预测 [J], 李莉;丁宏飞;李斯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三峡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作者: 王珍;谢五洲
作者机构: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2-6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Logistic模型;三峡区域;物流产业;回归分析
摘要:选取地区GDP和货运周转量作为区域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运用Logistic模型来确定三峡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针对三峡区域的核心城市宜昌市2001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借助Eviews6.0软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测定出了当地物流业的单位增长带来的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最后指出了三峡区域物流业转型的建议。
城市群交集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综合引力模型的分析
城市群交集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综合引力模型的分析
王萌;王艳
【期刊名称】《商展经济》
【年(卷),期】2022()14
【摘要】本文基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分析我国7个城市群构成的5组“城市群——交集城市”空间联系特征,归纳城市群交集城市的发展模式,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城市群组中的交集城市发展模式相似的可能性较高,交集
城市大都以均衡融通型为主要发展模式,少数城市以极化型为主要发展模式。
据此,
可对一些城市群的交集城市做出一定的政策探究,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准施策。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王萌;王艳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2.基于
引力模型的黔中城市群城市间经济吸引力研究3.基于综合引力模型与首位度的城
市群分析4.基于综合引力模型的交集城市发展模式研究5.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联系
分析——基于综合引力模型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和专业化协作等途径引起交易成本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工
作效率的提高、减少整体污染排放量,从而促使城市效益的
增长得到解释[8][9]。 同理,可以得到城市 n2 的效益协同共生方 程:
dN2/dt=r2N2(1-N2/K2+σ2N1/K1)
(4)
式(4)中 σ2 的内涵同 σ1。 由此可以得到该城市群内 n1、n2
化又影响着该物种的进化,最终促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相互
依赖、相互调节的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整体。 在经济社会
中,几个城市之间组成城市群的目的不只是由于几个城市在
地理上的集中而组成的一个简单的集合体,而最关键的是不
同城市之间的关系正如自然界中不同生物按照类别、地理条
件等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并在一定的食物链下共同生存和
简单的单向线性模式,形成了相互流动的非线性结构,城市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废料或副产品在相互利用中被消化,
并且降低了基础设施的重置率,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及
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共生关系对双方效益的增长都有促进作
用 ,可 以 合 理 地 在 因 子(1-N1/K1)中 再 加 上 一 项[6],该 项 与 对 方 效益自然增长 饱 和 度 成 正 比[7],所 以 群 内 的 城 市 n1 的 效 益 协
统计与决策 2011 年第 3 期(总第 327 期) 55
决策参考
其中,K 表示一段时间和某一地域空间内 , 在一定的条
件(包括人类的生活及生产中的所需的基础设施、原材料、技
术 、劳 动 力 、资 本 等)下 ,每 个 城 市 所 能 产 生 的 效 益 的 最 大 值 ;r
表示城市效益的自然增长率, 它与区域本身的固有特性有
当 σ1>1,σ2<1, 且 σ1σ2<1 或 σ1<1,σ2>1 且 σ1σ2<1 时 ,由 计 算 式 (6)的 结 果 可 知 ,N1>K1,N2>K2,进 一 步 来 看 ,如 果 (N1K1)-(N2-K2)的 绝 对 值 大 于 0 是 显 著 的 ,则 表 示 其 中 一 项 的 值较大,其中一项的值较小,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可以认为, 城市 n1、n2 中存在一个核心城市,σ1 和 σ2 的取值表示核 心 城 市与卫星城市相互之间效益贡献的大小。 σ1>1 (则 σ2<1)或 σ2>1(则 σ1<1)表 示 核 心 城 市 对 卫 星 城 市 效 益 的 贡 献 相 对 来 说比较大。 与这一共生关系相对应的是单核空间结构模式, 它是指城市群的发展以一个超级城市为核心,形成一定的发 展区域(如图 1 所示)。 单核型城市群是最常见的,这种城市群 的城市体系呈金字塔式结构。 姚士谋等认为这种模式以超级 城市为核心,以极强的带动辐射功能影响着城市群内的每一 个城市,周围有几个中等城市围绕,这些中等城市再联系若 干个小城市或更多的小城镇,塔顶是核心城市、塔身是中等 城市、塔基是 中 小 城 市 或 小 城 镇[10]。 这 种 模 式 的 主 要 特 征 表 现为:(1)区域城市集 中 的 空 间 因 素 十 分 突 出 ,社 会 化 、生 产 集约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化的现象很明显,区域内的人口 集中,物质要素的集聚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也是很高的。 人和许多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科学活动逐 步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的核心城市里,从而扩大了城市化的区 域范围,增加了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2)城市群体的区域结 构,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与本区其他大中小城市、郊区工业 点、县城镇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系。 城市等级主次分 明,核心城市突出,居绝对主导地位,是整个地区城市相互作 用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 城市首位度高,城市间联系密切但以 向 心 联 系 为 主 ,同 级 规 模 城 市 间 的 横 向 联 系 较 为 薄 弱 (3)区 域 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出现城市郊区化现象。 随着城市生活 方式将不断社会化,核心城市的郊区将实现农村城市化,进而 逐步实现城乡的一体化格局。 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我 国长三角城市群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内,上海的核心地位是毋庸质疑的,上海的发展必定带动群内 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上海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下,长三角城 市群基本上形成了以南京为二级中心的城市带和以杭州、宁 波为二级中心的城市带,城镇等级齐全,城市化率高。 2.3 双核空间结构模式
里的效益是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总和。 此时,每个城市
效益的变化与其所处环境 (指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条件)间
的关系表现为如下的 Logistic 方程:
dN/dt=rN(1-N/K)
(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9YBB159);湖 南 省 教 育 厅 项 目 (09C431);湖 南 省 软 科 学 重 点 项 目 (2007zk3026);湖 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决策参考
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 城市群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赵瑞霞 a,胡黎明 b,刘友金 a
(湖南科技大学 a.商学院;b.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也逐渐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建立城市群的目的是通过群内成员间的协同共生产生集聚
当 σ1<1,σ2<1 且 σ1σ2<1 时 , 由 计 算 式 (6) 的 结 果 可 知 , N1>K1,N2>K2,并 且 N1-K11 和 N2-K2 的 值 较 小 ,进 一 步 来 看 ,
同共生方程为:
dN1/dt=r1N1(1-N1/K1+σ1N2/K2)
(3)
(3)式中 σ1 表示城市 n2 的自然增长饱和度对城市 n1 的
效益增长的贡献。 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城市群内)的城市,
彼此的存在对另一方效益的增长起促进作用,这方面可以通
过共享信息和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规模效益、外部效益、分
1 城市群成员间协同共生模型的构建
1.1 基本的 Logistic 模型 在自然界中,物种在生态系统内的生存包括了生物与生
物之间、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利用和相互制约的两种机制,
在竞争的同时,表现的更重要的是一种互补性进化[3]。 即在生
态系统中,更本质的是种群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物种通
过自身进化来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与此同时其他物种的进
效益,从而达到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文章借助生态学中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 Logistic 方程,建
立了描述城市群各成员间协同共生关系的数学模型,依据模型分析,探讨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模式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协同共生模型;Logistic 方程
中 图 分 类 号 :F205
文 献 标 识 码 :A
实现的效益的最大值的比例,称为自然增长饱和。 (1-N/K)称
为 Logistic 系数, 即为城市的效益尚未实现部分在最大值中
所占比例,反映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自然增长饱和度对城市自
身效益增长的阻滞作用。 从(1)式可以看出,Logistic 系数对城
市效益的变化起着一种阻滞作用,使城市效益总是趋向于极
关,假设为常数;N 表示城市的效益,它是时间 t 的函数;这里
的时间 t 不仅包含日常意义上的含义,而且还含有城市中人
们的生产活动(如技术、信息、专业化和分工、交易成本等)和
生活(如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的方式和习惯等)等方面影
响效益的各种因素变化的含 义 ;N/K 表 示 城 市 的 效 益 占 能 够
文 章 编 号 :1002-6487(2011)03-0055-03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以较大的规模和较快 的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形态开始由单体型城市向城市 群 等 组 合 城 市 形 态 转 换 [1],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城 市 群 显 示 出 了 很 大的优越性和明显的区域竞争力,逐渐成为各个层面区域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及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城市 群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高级城镇空间组织形式 [2],它 最基本的含义是多个城市聚集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各城 市之间在一定的关系和作用下,通过建立密切的社会和经济 关系,互惠共生和协同进化,从而产生集聚效益,从而达到城 市群内各成员效益及城市群总体效益提高的目的。 即多个城 市在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达到相当的密度,从而使得各城 市相互作用、相互组合,产生单个城市所无法取得的经济、社 会和效益。 实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强大的城市 群必将成为一个国家获取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然而,由于城 市群内各成员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各成员常常从自身的 利益出发,导致整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的不稳定,从而削弱 了城市群的竞争优势。 城市群各成员间的这种竞合关系类似 于生态学中种群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生的关系。 因此,本文 将借助生态学中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 Logistic 方程, 来构建 城市群内成员间关系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群的空间结 构模式。
物种群增长规律的 Logistic 方程来描述。 为了分析的方便,在
此我们先假设城市之间没有相互竞争,并假定在地理位置上
相对集中的城市之间相互独立。 同时,将处于动态演化过程
中的城市所经历的内生的和外生的变化 (如资源、 技术、信
息、制度安排、地 域 等 变 化 )典 型 地 抽 象 为 城 市 的 效 益[4][5]。 这
K2
由 式 (6)可 知 :σ1σ2<1。
2 模型的分析
根据上面模型中求得的 n1、n2 两城市效益的平衡点的结 果及各参数的内涵可以得到, 城市 n1、n2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协同关系,并由此形成四类典型的空间结构模式。 2.1 空间孤立结构模式
当 σ1=0,σ2=0 时 ,由 计 算 式 (6)的 结 果 可 知 ,在 这 种 情 况 下,两城市各自效益的增长都符合 Logistic 方程,并达到其平 衡 状 态 :N1=K1,N2=K2,即 城 市 n1、n2 的 效 益 增 长 率 互 不 相 干 。 也就是不存在共生关系,当然也不会产生协同共生效应。 这 与弗里德曼城市群理论中的工业化前期的城市空间结构具 有类似意义,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只是一种纯粹的 理论存在。 2.2 单核空间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