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
兽药磺胺类药物有哪些药
兽药磺胺类药物有哪些药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药物,具有抗菌和抗原虫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兽药磺胺类药物,详细讨论它们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主要应用领域。
1. 磺胺类药物的分类磺胺类药物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短效磺胺类和长效磺胺类。
- 短效磺胺类(如磺胺嘧啶、磺胺乙胺):这些药物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并且需要频繁给药。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早期感染,以阻断病原体的生长。
- 长效磺胺类(如磺胺喹噁啉、磺胺吡啶):这些药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可以更持久地提供药物浓度。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感染或长期预防感染。
2.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通过抑制病原体合成二氢叶酸的酶活性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病原体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合成二氢叶酸,该物质对于合成DNA和RNA非常重要。
磺胺类药物与病原体体内的叶酸代谢酶竞争性地结合,从而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
3. 磺胺类药物的主要应用领域磺胺类药物在畜牧业和兽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畜禽疾病治疗: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畜禽感染性疾病,比如鸡瘟、猪瘟等疾病。
它们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并减轻动物的症状。
- 预防性用途:磺胺类药物还可以用于预防畜禽疾病。
例如,在一些养殖场中,兽医可能会根据动物的暴露风险,周期性地给动物使用磺胺类药物,以减少潜在的感染。
- 临床田间应用:磺胺类药物有时也用于临床田间应用,对患有细菌感染的动物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口服、注射等,应用于不同的动物。
4. 磺胺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检测药物浓度:由于不同动物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浓度,以确保疗效。
- 预防耐药性:由于病原体可能会逐渐产生抗药性,因此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需要谨慎使用,并避免过度使用。
此外,应定期进行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磺胺类药物》课件
欢迎来到《磺胺类药物》PPT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磺胺类药物的定义、 历史、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治疗进展。
磺胺类药物的定义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磺胺类药物的历史
磺胺类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成功应用 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短效磺胺药物
作用短暂,但副作用较轻,适用于轻度感染 的治疗。
复方磺胺药物
含有多种磺胺类药物成分,可提高药物的疗 副作用较多,适用于重度感染 的治疗。
合成磺胺药物
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磺胺类药物,具有多种 不同的结构和抗菌谱。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 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通过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阻断其细胞分裂和生长。
2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透性,导致细菌失去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3 抗代谢作用
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生长和繁殖。
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尿路感染
磺胺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和 尿道炎。
呼吸道感染
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 鼻窦炎。
3 肾功能损害
长期大剂量使用磺胺类 药物可能导致肾功能损 害,应慎重使用。
磺胺类药物的治疗进展
1
新型磺胺类药物的开发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新型磺胺类药物,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
2
药物联合治疗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磺胺类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也有望实现。
磺胺类药物
TMP的作用机理
TMP即磺胺增效剂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它的结构域二氢叶酸相似,是二氢叶酸 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他与磺胺药配合 使用,可使细菌的四氢叶酸合成受到双 重阻断作用,因而严重影响细菌的核酸 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对
氨 基 苯
磺 胺
甲
酸
改作NHR为磺胺类药物
用途
在家庭自备的小药箱里,磺胺 可算是常驻部队中的重要一员。 当人们一有了炎症,就会想到它。 磺胺类药物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及一些阴性菌。对其高度敏感的 细菌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沙 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 菌。对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巴 氏杆菌、炭疽杆菌、志贺氏杆菌、 亚利桑那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危 害家禽的某些原虫也有作用。
• 治疗范围,不利反应(如过敏反应、溶血 性贫血等)……
抗菌增效剂
• 抗菌增效剂(Antibacterial Synerists)是一 类于某类抗菌药物配伍使用时,以特定的 机制增强该类抗菌药物活性的药物。抗菌 增效剂的类型不同,其增效原理亦各不相 同。
• 常用的抗菌增效剂有:三甲氧苄氨嘧啶 (TMP)、二甲氧苄氨嘧啶(DVD)、二甲氧甲 基苄氨嘧啶(OMP)。
• 性状 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微黄
色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变质,色 渐变深,大多数本类药物在水中 溶解度极低,较易溶于稀碱,但 形成钠盐后则易溶于水,其水溶 液呈强碱性。 • 分子式:
C6H8O2N2S 分子量: 172.20 • 密度:
1.08 • 熔点:
164-167摄氏度
磺胺抗菌的作用机理
——竞争性抑制作用
• 因为磺胺药物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妨碍B族 维生素在肠道内合成,所以,如果需要服用磺胺 药物一周以上,应同时服用B族维生素,以免营 养缺乏。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特别是在家畜和禽类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性感染,如肺炎、胃肠炎、尿路感染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1.磺胺类药物的种类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嘧啶、磺胺吡啶、磺胺甲噶、磺胺苯甲醛、磺胺乙胺等多种。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治疗效果,临床使用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阻断细菌产生二氢叶酸的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些药物通常与另一种类似抗菌性质的药物如氨基苷类联合使用,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细菌的抗菌效果。
(1)磺胺嘧啶:该药物广泛应用于畜禽的肺炎、乳房炎、丝虫病等疾病的治疗。
在猪肺炎、家禽大肠杆菌感染、家蚕NPV病毒病等疾病中有良好效果。
(2)磺胺甲噶:该药物能够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的治疗,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禽酸中毒、家蚕疫霉菌病等。
(3)磺胺苯甲醛:该药物是一种高效的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猪、牛和马的各种感染病,如猪链球菌病、牛黄疸病等。
(4)磺胺乙胺:该药物可用于治疗猪和牛的结核病、猪瘟、家禽感染性腹泻等疾病。
(1)应根据细菌菌株灵敏度选择合适的药物。
(2)磺胺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应注意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耐药性产生。
(3)孕期动物禁止应用磺胺类药物。
(4)对过敏体质动物慎用。
总之,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是一类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对治疗畜禽感染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应该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加强药物的管理和使用规范,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磺胺类药物吸收与分布
磺胺类药物吸收与分布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
菌的代谢和生长,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氨甲噁唑等,这些药物均属于中药制剂,常用于临床治疗肺炎、咽喉炎、脑膜炎、输
尿管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疾病。
磺胺类药物的吸收速度快,且口服后吸收率高,通常在口服后30分钟-1小时达到血
峰浓度。
磺胺类药物在胃肠内吸收后能够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包括胃肠道、肝脏、
肾脏、肌肉、骨髓和泌尿生殖系统等。
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并且磺胺类药物具有较好的组织渗透性,能够穿透细
胞壁进入到微生物细胞内部,在细菌内部发挥作用。
此外,磺胺类药物具有较好的脑膜渗
透能力,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磺胺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代谢缓慢,多数经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这些药物因为其本身
具有较好的蛋白结合力,因此在血中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同时它们也减缓了药物的分解速度,使药物停留时间延长,并且以分子形式排泄。
总之,磺胺类药物是一类特殊的中药制剂,其在人体内具有较好的吸收、分布、代谢
特性,可以快速达到治疗效果。
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格外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
过量或不当使用引起副作用。
因此,在开展磺胺类药物治疗时,应按照医嘱用药,并遵守
药品使用规定。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中的药物,它们具有抗菌和抗寄生虫作用,广泛应用于动物的治疗和预防。
磺胺类药物的应用领域涵盖了家畜、家禽和宠物动物,对维护动物健康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并就其在不同动物种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磺胺类药物的作用原理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对于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和细菌的生长。
磺胺类药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原虫的生长和繁殖,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抗原虫治疗。
二、磺胺类药物在家畜中的应用在家畜兽医临床中,磺胺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比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磺胺类药物在家畜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牛、猪、羊、马等多种家畜动物。
在牛群中,磺胺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由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疾病,比如肠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在猪场中,磺胺类药物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主要用于治疗猪瘟、伪狂犬病和猪链球菌等细菌引起的疾病。
磺胺类药物在羊驼和马医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
四、磺胺类药物在宠物动物中的应用在宠物兽医临床中,磺胺类药物也是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
在犬、猫等宠物动物的医疗中,磺胺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比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磺胺类药物也可以被用于治疗宠物动物的原虫感染,比如犬疫原虫病、猫疫原虫病等。
五、磺胺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虽然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其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磺胺类药物对一些动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动物的不良反应。
磺胺类药物的使用需要按照兽医医嘱进行,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期限,以避免药物滥用导致的药物抗性增强等问题。
磺胺类药物的使用还需要留意其对人体的影响,避免因接触而对人体造成影响。
磺胺类药物有哪些以及其特性
磺胺类药物有哪些以及其特性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时被广泛使用。
磺胺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生长,其广谱抗菌特性使得它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药物介绍磺胺类药物属于“磺胺二氧化嘧啶”类抗菌药物,在其结构中都含有磺胺结构,因此都具有类似的药理学特性。
常用的磺胺类药物有硫唑嘌呤、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它们的名称中,通常都包含着“磺胺”二字,容易被辨识出来。
磺胺类药物的特性磺胺类药物具有许多特性,包括:广谱抗菌特性由于磺胺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特性,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磺胺类药物的使用非常普遍。
特殊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
它们能够干扰病原体的二氧化嘧啶合成,从而抑制其生长、繁殖,达到抗菌的目的。
适应范围广磺胺类药物适应范围广,可以应用于多种感染病原体。
尤其是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方面,其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仅在高剂量使用时才会引起不良反应。
磺胺类药物在药效性和治疗费用方面也表现出了不俗的优势。
磺胺类药物的副作用磺胺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磺胺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与人体中的许多物质相似,因此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在使用磺胺类药物后会出现荨麻疹、瘙痒、皮疹、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
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胃肠道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为轻度,不会引起太大的影响。
可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磺胺类药物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尤其是在大剂量使用时影响最为明显。
这一点需要注意。
磺胺类药物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具有广谱抗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但是,其副作用包括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以及组织细胞变性等,并需要特别注意。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抗菌活性。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合成必需的细菌物质,如核酸和蛋白质,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主要适用于治疗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磺胺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可以对多种细菌感染有效。
磺胺类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寄生虫引起的感染病,如球虫病、心丝虫病等。
磺胺类药物有多种形式,包括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
不同形式的药物适用于不同动物和不同疾病的治疗。
片剂适用于大动物如牛、马的治疗,颗粒剂适用于小动物如猫、狗的治疗,而注射剂适用于严重感染疾病的快速治疗。
虽然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应根据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
不同的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来确定最有效的药物。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磺胺类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动物的体重和病情来调整,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使用时间也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来调整。
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过敏反应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动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磺胺类药物是兽医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对多种疾病和感染病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选择,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磺胺类药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保障动物的健康。
磺胺类常见药物
磺胺类常见药物磺胺类常见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那么磺胺类常见药物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磺胺类常见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磺胺类常见药物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新诺明) 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嘧啶银联磺甲氧苄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磺胺异恶唑磺胺脒琥珀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等。
复方制剂百炎净(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明磺,菌特灵,抗菌优,增效磺胺,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增效剂)磺胺类常见药物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在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国家标准方法在食品检测和进出口检验检疫中广泛应用。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磺胺类残留样品前处理多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操作比较繁琐。
张素霞等(1999)以基质固相分散(MSPD)和高效液相色谱为基础,建立了猪肌肉组织中磺胺类药物多残留快速分析法。
将肌肉组织与适量填料混合研磨,制成半固态装柱,磺胺类药物经二氯甲烷洗脱后直接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使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化。
研究者又对固相萃取的方法做了改进,制成固相萃取小柱来替代了上述方法。
Naoto(200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3种磺胺(SMM、SDM、SQ)在鸡蛋和猪肉中的残留,此方法大大缩短了样品前处理时间。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最早主要应用于药物制品的检测,自1979年Armstrong等开创胶束薄层色谱以来,由于其特殊的选择性,无毒、价廉等优点而获得较大发展。
后来逐渐被应用于动物性食品的药物残留检测。
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局曾用荧光胺衍生的薄层色谱(TCL)作为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筛选方法。
Gerry等(1991)用薄层色谱法检测沙丁鱼中5种磺胺类药物残留,5种磺胺类药物最低检测限量SDZ、SMTZ、SDMX和SP为0.04mg/kg,SMRZ为0.10mg/kg。
免疫色谱法快速免疫色谱法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免疫渗滤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简易快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并已经显示出其它免疫学诊断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药理学磺胺类全篇
本节重点:
• 呋喃妥因 • 呋喃唑酮 • 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
磺胺米隆(SML)的抑菌作用不受 PABA影响,主要外用于绿脓杆菌 等创伤感染。
需自行合成叶酸的细菌受磺胺药的 抑制,不需叶酸或可直接利用叶酸 的细菌不敏感。
[耐药性]
细菌对磺胺类较易产生耐药性,尤其在 药量不足,用法不规则或疗程过久时更 易产生。
产生耐药性原因,可能与细菌改变代谢 途径有关。在各类细菌中,较易产生耐 药性的是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肺 炎球菌等。
•过敏反应 以皮疹、药热较常见,偶致剥落性 皮炎和多形性红斑等。各种磺胺药之间有交叉 过敏反应。因此,对某一磺胺药过敏时,需改 用其他类抗菌药。
• 黄疸 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造成新生儿早 产儿黄疸,故近产期或临产期妇女慎用。
• 其他反应 如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等。一 般反应较轻,无需停药。
甲氧苄氨嘧啶(TMP)
呋喃唑酮 (furazolidone,痢特灵)
•口服后很少吸收,胃肠道内浓度高。 •主要用于菌痢、肠炎等消化道感染的治疗。 •不良反应与呋喃妥因相似,但轻而少见。
小檗碱(berberine,黄连素)
• 黄连、黄柏或三棵针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 口服用于治疗胃肠炎;外用治疗疥疮、湿疹及慢
性化脓性中耳炎。 对幽门螺杆菌也有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胃炎、
各种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耐药性 产生后使疗效降低,与甲氧苄氨嘧啶 (TMP)合用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谱]
抗菌谱广,对多种G+和G-均有抑制作用。 • G+:高度敏感的有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链 球菌;中度敏感的有葡萄球菌和产气荚膜杆 菌等。 • G-:高度敏感的有脑 淋 鼠 流感;其次为 大 痢 变 布 肺、 霍乱弧菌 、沙眼衣原体也 较敏感。 • SML与SD-Ag对绿脓杆菌有效。 • 对立克次体、病毒、支原体、螺旋体无效。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一、定义:磺胺类药,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氨苯磺胺衍生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二、性状: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变质,颜色逐渐变深,大多数本类药物不易在水中溶解,但易溶于稀碱。
形成钠盐后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
三、发现过程:最早的磺胺却是染料中的一员,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
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
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
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
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
其实,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过这种化合物,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
磺胺的名字很快在医疗界广泛传播开来。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这样,医生就可以在一个“人丁兴旺”的“磺胺家族”中挑选适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的药了。
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四、用途磺胺类药物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一些阴性菌,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在兽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感染的各种畜禽疾病。
五、作用机理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有些细菌生长时需要的一种“生长物质”—对氨苯甲酸(PABA ),而磺胺类药的化学结构与氨基苯甲酸很象,它可以与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形成从而最终影响细菌核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磺胺类药物用途与禁忌
磺胺类药物用途与禁忌磺胺类药物,又称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菌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体内的代谢酶活性,干扰细菌合成核酸和蛋白质,从而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磺胺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然而,由于其特殊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也存在一些禁忌。
磺胺类药物的主要用途包括:1. 治疗尿路感染:磺胺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
这些感染通常由细菌引起,而磺胺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杀灭或抑制感染的细菌,减轻症状并促进康复。
2. 治疗呼吸道感染:磺胺类药物还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这些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而磺胺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细菌,抑制其生长和复制,从而消除感染。
3. 预防中耳炎:磺胺类药物在小儿中耳炎的预防方面也有应用。
由于小儿中耳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磺胺类药物的使用可有效预防感染,减少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此外,磺胺类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结核病、淋病、布鲁氏菌病等感染性疾病。
然而,尽管磺胺类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还是存在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磺胺类药物对于某些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由于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磺胺类药物之前,需要进行相应的皮肤试验。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磺胺类药物,并及时就医处理。
其次,磺胺类药物在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中的应用需要格外谨慎。
这是因为,磺胺类药物穿过胎盘屏障和乳汁,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在这些特殊人群中,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此外,磺胺类药物还与一些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磺胺类药物与糖尿病治疗药物苯磺酰脲类药物共同应用时,可能导致血糖降低,需要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总结起来,磺胺类药物是常用的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然而,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需要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并遵循相关的使用说明。
常见磺胺类药物有哪些
常见磺胺类药物有哪些磺胺类药物已经用于临床已近50年了,但是有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常见磺胺类药物有哪些。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常见磺胺类药物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常见磺胺类药物有哪些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新诺明) 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嘧啶银联磺甲氧苄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磺胺异恶唑磺胺脒琥珀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等。
复方制剂百炎净(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明磺,菌特灵,抗菌优,增效磺胺,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增效剂)常见磺胺类药物的药效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可以治疗禽霍乱、禽伤寒、禽副伤寒、禽白痢、鸡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盲肠肝炎、火鸡亚利桑那病等,此外对家禽各种球虫病、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等,也有较好效果。
常见磺胺类药物的中毒原因1、搅拌不均。
2、用药时间过长 ---用药时间超过7天,可致蓄积中毒。
3、用法不当----- 把一些不溶于水的磺胺药通过饮水投药,水槽底部沉积了大量药物,鸡喝了后会中毒。
4、用药量过大-----由于计算失误、称量错误等原因,导致饲料或饮水中含药量太高,引起中毒。
5、如果发现鸡中毒应立即停药,供给充足的饮水,并在饮水加1%~2%的小苏打,每公斤饲料中加维生素C 0.2克、维生素K3五毫克,连续数日。
常见磺胺类药物的抗药性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抗药性,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
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丛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传播。
当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
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交叉抗药性,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另一种磺胺药也无效。
但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抗药现象。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故要保证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一、引言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基本结构为磺酰胺
结构。
本文将对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二、磺胺类药物的定义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含有磺酰胺结构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代谢途径中对叶酸的合成而达到杀菌
效果。
三、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1. 磺酰氨基团:磺胺类药物中最为重要的结构特征就是含有磺酰氨基
团(-SO2NH-)。
这个结构特点使得该类药物具有了广泛抗菌活性。
2. 芳香族环:大多数磺胺类药物还含有芳香族环,如苯环、噻唑环等。
这些环可以影响分子的电子密度和空间排布,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3. 偶极性: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极性官能团,因此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
解度。
4. 可酸性:磺胺类药物的磺酰氨基团可以与水分子发生酸碱反应,因
此在不同的pH值下其溶解度也会发生变化。
四、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根据其分子结构和抗菌谱,磺胺类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短效磺胺类药物:如甲氧苄啶、乙硫异噻唑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度感染和预防手术感染。
2. 中效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甲氧苄啶钠等。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
3. 长效磺胺类药物:如长效甲氧苄啶、长效乙硫异噻唑等。
这些药物具有长时间的抗菌作用,适合治疗慢性感染和预防复发性感染。
五、结论
总之,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基本结构为磺酰胺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十分复杂,需要临床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中的药物,它们具有抗菌、抗炎和抗寄生虫等多种作用,被广泛用于兽医临床中的各种疾病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其药理作用、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以便兽医临床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又称硫胺类药物,是一类含有磺胺基的药物,包括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脒等多种成员。
这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阻断其细胞代谢,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磺胺类药物还具有抗炎和抗寄生虫等作用,因此在兽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被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对于家畜和家禽的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磺胺类药物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对于猪、羊等动物的球虫病、弓形虫病等寄生虫病,磺胺类药物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被广泛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磺胺类药物还被广泛用于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
在畜禽养殖中,通过给动物添加磺胺类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的预防保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当注意到,磺胺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长期或过量使用磺胺类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效。
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应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并避免滥用。
磺胺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动物的肝肾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造成不良反应。
磺胺类药物在不同动物种类之间的代谢和排泄差异较大,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动物种类的特点进行调整。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良好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能够对兽医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更好地应用磺胺类药物,提高药物的临床效果,保障动物的健康。
(医疗药品)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其通过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而发挥抑菌作用,后者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物质叶酸的组成部分。
自20世纪30年代研究证明了SAs抑菌的基本结构后,相继合成了各种SAs,由于其抗菌谱广,价格低廉,目前仍是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最常用的药物添加剂之一,但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
研究表明与其它常用抗生素相比,SAs可能更易诱导菌株应选择压力而产生耐药性。
此外,SAs药物还会导致过敏反应、尿和造血功能紊乱等副作用。
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可能诱发啮齿类动物如鼠的甲状腺增生,对其激素样效应和潜在致癌性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由于SAs在体内作用和代谢的时间较长,通过任何途径摄入的磺胺都有可能在人体中蓄积,蓄积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将对人体机能造成损害。
因此,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许多国家规定,食品和饲料中SAs总量以及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单个SAs的量均不得超过011mg/kg。
而且伴随兽药残留毒理学的发展和风险分析手段的进步,各国对SA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做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如日本对食用动物肌肉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为方法检测低限,即0101mg/kg。
关于SAs残留的检测从早期的分光光度法、荧光法、薄层色谱法到近些年的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几乎所有的分析理论和技术在SAs残留分析中都得到了研究和应用,其中采用最多的筛选方法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后来发展的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方法(ELISA)作为筛选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些检测方法都存在处理方法繁琐,操作时间长及只能检测单个磺胺类药物的问题。
基于细菌受体分析的CharmⅡ放射免疫法的样品前处理提取方法简便,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并且可以检测磺胺类残留总量,已经为欧盟国家和美国FDA认可并且应用于初筛分析,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鳗鱼的检测报道。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药物化学课件)
磺胺类药物显酸碱两性(磺胺脒除外),可溶于酸
或碱(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但其弱酸性小于碳酸的 H
酸性(磺胺类药物的pKa一般为7~8,碳酸pKa为
N R1
6.37),所以其钠盐注射液与其它酸性注射液不能配
OH
SN
O
R2
伍使用。
芳伯氨基的反应
磺胺类药物一般含有游离的芳伯氨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另由于芳伯氨基的存在会导致磺胺类药物
按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 ➢长效磺胺如磺胺甲噁唑 ➢中效磺胺如磺胺嘧啶 ➢短效磺胺如磺胺
按作用部位可分为: ➢肠道磺胺如磺胺脒 ➢眼部磺胺如磺胺醋酰等
二、磺胺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性状 磺胺类药物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
末,无臭,几乎无味;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 酮,具有一定的熔点。
具酸碱两性
磺胺类药物
简介
对氨基苯磺酰胺及其衍生物统称为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是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的阐明时 间短、种类多的合成抗菌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 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
一、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通式与类型
磺胺类药物的结构通式为:
H N
R1
O
H
SN
O
R2
由于磺胺类药物N1、N4上含有不同的取代基,所以分 类方法可有三种分别是:按N1、N4上的取代基的不同分 类,按作用时间长短分类,按作用部位分类。
NH2
化学名:2,4-二氨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 甲基]嘧啶,又名甲氧苄啶,简称TMP。
磺胺抗菌增效剂作用机制
•可逆性的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 酸还原为四氢叶酸,影响细菌DNA、RNA的 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氢喋啶焦磷酸酯+谷氨酸+PABA
复习总结磺胺类药物
复习总结磺胺类药物篇1:复习总结: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结构:具有芳氨基和磺酰胺基,多为两性化合物,药物具有一定酸性。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的n4上无取代基,为芳伯氨基。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n1上的含氮杂环,具有碱性,可以和有机碱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
鉴别:1.芳伯氨基的反应重氮化-偶合反应。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都有此反应。
与芳醛的缩合反应。
本类药物的芳伯氨基可和芳醛(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香草醛、水杨醛等)在酸性溶液中缩合为有色的希夫氏碱。
如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在酸性溶液中生成黄色希夫氏碱。
2.与硫酸铜的成盐反应。
本类药物磺酰胺基上的氢原子比较活泼,具有酸性,可以和金属离子(如cu2+、ag+、co2+等)生成难溶性沉淀。
磺胺甲噁唑:草绿色。
磺胺嘧啶:黄绿色→紫色。
3.n1取代基的反应。
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n1上均为含氮杂环取代,有一定碱性,可以和有机碱沉淀剂生成沉淀。
如磺胺嘧啶可和碘化铋钾试液、碘-碘化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
4.红外光光光度法。
磺胺甲噁唑的含量测定:亚硝酸钠滴定法。
滴定前加溴化钾2g作为催化剂,可加快滴定反应速度。
为避免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形成的亚硝酸挥发和分解,滴定时应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2/3处。
永停法指示终点。
磺胺嘧啶片、磺胺二甲嘧啶片的片剂要检查溶出度,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的含量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关键是选择测定波长(λ2)和参比波长(λ1)。
波长选择的原则是:干扰组分在λ2和λ1处的吸收度应相等。
测定组分在两波长的δa尽量大……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的含量测定:测定波长(λ2):257nm,在304nm波长附近(每间隔0.5nm)选择等吸收点波长作为参比波长(λ1),要求δa=aλ1—aλ2=0.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公式为:tmp的测定是以盐酸-氯化钾溶液为溶剂,以239nm作为测定波长(λ2),用smz对照液的稀释液在295nm附近选择等吸收波长作为参比波长(λ1)。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 SAs) 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其通过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而发挥抑菌作用, 后者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物质叶酸的组成部分。
自20世纪30年代研究证明了SAs抑菌的基本结构后, 相继合成了各种SAs, 由于其抗菌谱广, 价格低廉, 目前仍是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最常用的药物添加剂之一, 但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
研究表明与其它常用抗生素相比, SAs可能更易诱导菌株应选择压力而产生耐药性。
此外,SAs药物还会导致过敏反应、尿和造血功能紊乱等副作用。
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可能诱发啮齿类动物如鼠的甲状腺增生, 对其激素样效应和潜在致癌性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由于SAs在体内作用和代谢的时间较长, 通过任何途径摄入的磺胺都有可能在人体中蓄积, 蓄积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将对人体机能造成损害。
因此, 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和许多国家规定, 食品和饲料中SAs总量以及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单个SAs的量均不得超过011mg/kg。
而且伴随兽药残留毒理学的发展和风险分析手段的进步, 各国对SA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做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 如日本对食用动物肌肉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为方法检测低限, 即0101mg/kg。
关于SAs残留的检测从早期的分光光度法、荧光法、薄层色谱法到近些年的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质谱法、液相色谱- 质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几乎所有的分析理论和技术在SAs残留分析中都得到了研究和应用,其中采用最多的筛选方法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后来发展的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方法( EL ISA) 作为筛选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些检测方法都存在处理方法繁琐, 操作时间长及只能检测单个磺胺类药物的问题。
基于细菌受体分析的CharmⅡ放射免疫法的样品前处理提取方法简便, 具有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并且可以检测磺胺类残留总量, 已经为欧盟国家和美国FDA 认可并且应用于初筛分析, 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鳗鱼的检测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 SAs) 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其通过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而发挥抑菌作用, 后者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物质叶酸的组成部分。
自20世纪30年代研究证明了SAs抑菌的基本结构后, 相继合成了各种SAs, 由于其抗菌谱广, 价格低廉, 目前仍是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最常用的药物添加剂之一, 但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
研究表明与其它常用抗生素相比, SAs可能更易诱导菌株应选择压力而产生耐药性。
此外,SAs药物还会导致过敏反应、尿和造血功能紊乱等副作用。
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可能诱发啮齿类动物如鼠的甲状腺增生, 对其激素样效应和潜在致癌性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由于SAs在体内作用和代谢的时间较长, 通过任何途径摄入的磺胺都有可能在人体中蓄积, 蓄积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将对人体机能造成损害。
因此, 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和许多国家规定, 食品和饲料中SAs总量以及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单个SAs的量均不得超过011mg/kg。
而且伴随兽药残留毒理学的发展和风险分析手段的进步, 各国对SA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做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 如日本对食用动物肌肉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为方法检测低限, 即0101mg/kg。
关于SAs残留的检测从早期的分光光度法、荧光法、薄层色谱法到近些年的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质谱法、液相色谱- 质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几乎所有的分析理论和技术在SAs残留分析中都得到了研究和应用,其中采用最多的筛选方法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后来发展的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方法( EL ISA) 作为筛选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些检测方法都存在处理方法繁琐, 操作时间长及只能检测单个磺胺类药物的问题。
基于细菌受体分析的CharmⅡ放射免疫法的样品前处理提取方法简便, 具有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并且可以检测磺胺类残留总量, 已经为欧盟国家和美国FDA 认可并且应用于初筛分析, 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鳗鱼的检测报道。
本研究建立了鳗鱼中磺胺类残留CharmⅡ放射免疫检测方法。
1 材料和方法1.1 设备和材料Charm 6600 /7600分析仪: 美国Charm公司生产; IEC离心; 均质器; 涡旋混合器; 恒温孵育器( 65 ±1℃; 80 ±2℃) ; 闪烁液加液器;50mL离心管; 硼硅玻璃试管及试管塞; pH 试条; 药片压杆。
1.2 样品和试剂1.2.1 检测基质鳗鱼1.2.2 检测试剂磺胺类CharmⅡ检测试剂盒;闪烁液(Op tifluor) ; 阴性对照液; 多抗标准品。
以上试剂均由美国Charm公司提供。
1.2.3 磺胺类药物标准品磺胺甲基嘧啶( SM1) 、磺胺二甲基嘧啶( SM2) 、磺胺间甲氧嘧啶( SMM)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SDM) 、磺胺喹噁啉( SQX) 、磺胺甲噻二唑( STZ) 、磺胺吡啶( SPD ) 、磺胺异噁唑( SIZ) 、磺胺甲基异噁唑( SMZ) 、磺胺嘧啶( SD) 、磺胺噻唑( ST) 、磺胺甲氧哒嗪( SMP) 、磺胺氯哒嗪( SCP) 。
以上标准品由Sigma公司提供。
1.2.4 恩诺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四环霉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标准品。
以上标准品由Sigma公司提供。
1.3 方法1.3.1 测试原理测定的基础是竞争性受体免疫反应。
用[ 3H ] 标记的磺胺二甲嘧啶(示踪剂) 与样品中磺胺类药物的竞争结合试剂(微生物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上的磺胺结合位点, 当样品中残留磺胺类药物时, 残留物与受体上的结合位点结合, 从而阻止了[3H ] 标记的磺胺类药物与结合剂位点的结合。
样品中的磺胺类药物含量越高竞争的结合位点越多, [3H ] 标记磺胺二甲嘧啶的则越少, 用Charm Ⅱ分析仪测定样品中的[ 3H ] 含量的cpm (每分钟脉冲数) 值, cpm值越低则样品中的磺胺类药物残留量越高。
1.3.2提取步骤(1) 取50mL离心管, 加入10g均质好的鳗鱼糜样。
(2) 加入30mLMSU提取缓冲液, 强力振荡离心管10min后进入步骤(3) 。
(3) 将离心管臵80 ±2℃孵育器内孵育45min。
(4) 再将离心管臵冰水内10min。
(5) 于1750g ( IEC离心机313 ×1000 rpm)离心10min。
(6) 吸出上层液用于测试。
注意不要将漂浮的脂肪颗粒混入上清液内。
1.3.3测定步骤(1) 用药片压杆的平端, 将白色药片(受体试剂片) 压入一洁净的玻璃试管内。
(2) 加300μL 蒸馏水到试管内用涡旋混合器振荡10 s至药片破碎。
(3) 用加样器加4mL样品到试管内。
(每一样品用一新加液吸嘴) 。
(4) 用笔的平端, 压入粉红色药片( [ 3H ]标记的磺胺二甲嘧啶) 。
用振荡器振荡大约15 s。
(5) 臵65 ±1℃孵育器内, 孵育3min。
(6) 1750g ( IEC离心机313 ×1000 rpm) 离心3min。
(7) 离心停止后立即取出试管, 倒掉上层液, 用棉签清除试管内的脂肪环并吸干管壁内的残渍, 不要接触沉淀物。
(8) 加300μL 蒸馏水到试管内, 振荡使沉淀物完全破碎。
(9) 加3mL闪烁液到试管内涡旋混匀至试管内没有不均一的云絮状物。
(10) 试管放入CharmⅡ/7600分析仪内。
(11) 按Charm Ⅱ/7600 分析仪操作程序选项(检测控制点需预先设定并输入仪器) , 读[ 3H ] 项的cpm值。
1.3.4 阳性结果的确定样品的cpm <控制点时, 需要重新检测样品及同时测定一个阴性质控和一个阳性质控, 以确定试剂和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通常情况下:(1) 测试的阴性质控应该是阴性质控平均值±20% (每一试剂盒都会给出阴性质控平均值, 平均值一般为运行三份阴性质控液的cpm值的平均数) 。
(2) 测试的阳性质控应该小于控制点。
如果重测样品的cpm <控制点且( 1) ( 2)两条件符合, 则判定样品阳性。
1.3.5 控制点的建立在6份已知无磺胺类残留的鳗鱼样品中加入测试所要求的抗生素浓度(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
按照分析程序运行(见11313 方法) 。
得出6个cpm值, 计算其平均值。
平均值的130%即为此类样品的控制点。
2 结果与分析211 抗原抗体竞争性反应标准曲线将浓度为1000μg/L的多抗标准品添加入阴性鳗鱼样品中, 添加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80、100、150、200μg/kg, 按11313测定步骤检测其cpm值, 结果如图1和图2。
任何受体分析的灵敏度都存在限制, CharmⅡ放射免疫分析中细菌受体和[ 3H ] 的磺胺二甲嘧啶抗原的量是固定的。
从图1可以看出, 当样品中竞争性磺胺二甲嘧啶浓度达到50μg/kg时, 浓度继续增加则其竞争效率下降, 表现为斜率绝对值变小, cpm 值读数变化很小。
抗原质量浓度达到200μg/kg时, 分析体系已接近饱和。
在磺胺二甲嘧啶添加浓度为10~50μg/kg的范围内, 以质量浓度对数为横坐标, 以相应质量浓度的cpm数值的相对值(即其cpm读数与阴性样品cpm读数的比值, B /Bo) 为纵坐标, 得到半对数曲线, 如图2。
因为是以细菌细胞壁受体作为抗原的结合位点, 其亲和性不均一, 而且抗原抗体反应的复杂性使得不能得到相关系数很高的线形拟合, 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在添加浓度为10~50μg/kg的范围内, 分析体系是比较灵敏的。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检测限时, 考虑到分析相对标准偏差, 一般要求空白加标样品与空白样品的cpm相对值小于016, 即鳗鱼中磺胺二甲嘧啶检测浓度须大于11129μg/kg。
2.2 特异性验证实验本实验室选取阴性鳗鱼样品, 分别加入13种磺胺类药物标准品[分别为磺胺甲基嘧啶( SM1) 、磺胺二甲基嘧啶( SM2) 、磺胺间甲氧嘧啶( SMM)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SDM) 、磺胺喹噁啉( SQX) 、磺胺甲噻二唑( STZ) 、磺胺吡啶( SPD ) 、磺胺异噁唑( SIZ) 、磺胺甲基异噁唑( SMZ) 、磺胺嘧啶( SD) 、磺胺噻唑( ST) 、磺胺甲氧哒嗪( SMP) 、磺胺氯哒嗪( SCP) ] ,添加水平为50μg/kg, 测定加标后cpm值, 与控制点cpm值1357相比较, 结果添加13种磺胺类标准品的样品测定结果阳性率为100%。
另外添加恩诺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的混合标准品, 添加水平为1000μg/kg, 样品测定结果均为阴性。
上述实验验证了Charm II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鳗鱼中磺胺类残留的特异性能满足检测要求。
2.3 最大残留限量MRL验证现在日本等一些国家把磺胺类最大残留限量从100μg/kg 降为50μg/kg, 我们对放射免疫法在此水平的检测灵敏度做了加标验证。
首先按11315控制点的建立方法确定鳗鱼中磺胺类检测限为50μg/kg的控制点cpm值是1357。
选取阴性样品, 添加13种磺胺类药物标准品, 添加水平分别为40μg/kg、50μg/kg 和80μg/kg, 测定出的cpm值与控制点cpm值1357进行比较。
如样品的cpm值大于1357, 则结果为阴性; 如样品的cpm值小于1357, 则结果为阳性。
实验结果如表1。
2.4 实测结果分析我们应用本方法对600余份鳗鱼样品进行了磺胺类的初筛分析, 筛选水平为50μg/kg, 对其中筛选阳性的4 份鳗鱼进行HPLC /UV 的分析,均未检出磺胺类残留, 可见初筛有假阳性可能。
原因可能是鳗鱼生长的环境复杂如: 水源、土池的土壤、饲料、用来杀菌的中药等干扰物质造成的影响。
另取十份初筛阴性的样品, 经HPLC /UV确认均为阴性, 假阴性率为0%。
3 结论应用Charm II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鳗鱼样品的磺胺类药物残留, 该检测方法可靠, 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快速简便, 达到了日本、欧美等国磺胺类最大残留限量的检测要求, 能够进行大批量样品的初筛。
但是, 该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有假阳性的可能, 因此, 初筛阳性的样品必须用其它方法确证。
福建省是中国最大的出口鳗鱼养殖、加工基地, 年产量近七万多吨, 占世界鳗鱼产量的三分之一。
作为福建经济的支柱产业, 鳗鱼的出口却受到了农兽药残留问题的考验。
恩诺沙星、孔雀石绿残留等事件造成的损失还历历在目。
Charm II放射免疫分析方法作为目前一种快捷可靠的检测手段, 是目前福建大批量出口鳗鱼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初筛方法, 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