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3年第06期--湖南长沙风盘岭汉墓发掘简报_赵晓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题凑与木构棺椁室 墓室内的棺椁木枋均已朽坏,现依据木枋 朽痕判断题凑及木构棺椁室的分布及结构。 题凑位于墓坑壁的内侧,除墓道下端口未 见题凑朽痕外,基本围绕墓室一周,但因墓室 西北角被机械破坏、 墓室东南部被 D2 破坏,故 这两处均不见题凑朽痕。 题凑木枋朽痕均为长 方形,长 0.9~1.05、宽 0.27~0.5 米。 题凑木枋均垂 直于墓壁摆放,部分位置可见至少两层叠置。 木构棺椁室保存情况极差,仅存极少的木 枋朽痕。 从墓室东北角保存的部分木枋朽痕可 以看出,棺椁室底板为南北向并列放置,每根 底板宽 0.45~0.5 米。 从墓室东部残存的部分木 枋朽痕可以看出,靠近题凑的内侧存在南北向 的棺椁室壁板及东西向的隔板,表明题凑内侧 椁室存在隔间。 出土器物的位置也反映了棺椁室的结构 特点。 其中,墓室中部分布有铁剑和铜熏炉,且 其周围有大量漆皮残片和部分棺钉分布,可以 判断为棺室所在。 铁剑南侧出土铁铺首衔环, 推测此处应有门,将棺室与南侧椁室(可能为 前室)隔开。 其他随葬器物围绕棺室西、北、东 三面分布,且同类器物相对集中。 墓室西部出 土铜铎、“中府”铜吊饰、铜弩机部件、玉璜及大 量“半两”泥钱等;墓室东北角集中出土陶器;
B 型 3 件。 直口微敞,卷沿,尖圆唇,束
颈,溜肩,弧腹微鼓,平底微内凹。 M1 ∶ 23,肩部 饰叶脉纹,腹部以下饰方格纹。 口径 15.7、底径 15.2、高 37.2 厘米(图六 ∶ 4)。 M1 ∶ 33,肩部饰 叶脉纹,腹部以下饰方格纹。 口径 14.4、底径 16.4、 高 35.9 厘米(图六 ∶ 5)。 M1 ∶ 43,肩部饰席纹, 腹部饰方格纹。 口径 15.2、底径 15.7、高 41.2 厘 米(图六 ∶ 6)。
模制或手制拼接。
鼎 9 件。根据修复情况及残存的
鼎足判断, 其中 7 件体型较大,2 件较
3
小。 覆钵形盖,子母口相扣,双长方形
附耳外撇,腹部圆鼓,圜底,三蹄形足
较粗矮。 标本 M1 ∶ 27,体型较大。 腹部
起一道较粗凸棱,附耳顶端低于盖顶,
1
蹄形足较 直。 口径 22.2、腹径 23.8、通
高 18.6 厘米 (图五 ∶ 3、 一二)。 标本
图三 墓葬全景(由北向南摄)
29
2013 年·第 6 期
2 1
图四 D2 出土青瓷碗
1. D2 ∶ 1 2. D2 ∶ 2
3
3. D2 ∶ 3 (均约为 1/4)
墓室东部出土铁臿、漆卮等。 结合木枋朽痕推
个对称的桥形纽,纽孔向上;圈足下部饰一道
测,在棺室西、北、东三面存在按类放置随葬器
弦 纹 。 口 径 10.9、足 径 19.8、高 33.3 厘 米 (图
根 据 对 两 个 盗 洞 内 出 土 遗 物 的 分 析 ,D1、 D2 的年代均为隋唐时期。
2. 墓道与墓坑 墓圹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和墓坑组成。 墓道为斜坡式,位于墓坑南侧偏东,由南 向北缓降至墓坑。 墓道已遭破坏,残长 11.5、宽 3.05~3.55、深 0~2.25 米,坡度为 7°。 在墓道两壁上凿有方形竖槽及柱洞, 共 5 对 10 个(ZD1~ZD10),两两相对,分布于墓道两 侧,南北间距 1.8~2.5 米不等。 竖槽为方形或近 方形,上端均在现地表露头,下端与墓道底部 略处于同一平面;竖槽之下为柱洞,呈方形竖 井状,柱洞中部均有圆形木柱朽痕。 以 ZD5 为 例,上方残存方形竖槽高 0.66、长 0.38、宽 0.26~ 0.3 米;下方柱洞中部有木柱腐朽后形成的红褐 色圆形柱状填土,土质疏松,直壁,圜底,直径 0.2、深 0.5 米 。 圆形柱状填土周边为黄褐色夹 杂黑色铁锰结核的碎岩石块,土质紧密,应为 原柱洞内填土。 在 ZD7 的南北两侧墓道壁上各 有一处未及完工的竖槽,均为方形,未至墓道 底部,可能是在墓道施工过程中开凿失误造成 的。 另外,在墓道和墓坑结合部的两侧(题凑和 坑壁之间)各有一圆形浅 痕 ,直 径 分 别 为 0.2、 0.25 米,二者相距 3.3 米,可能其上原有两根对
1. 填土与盗洞 因墓坑坑口被破坏, 墓葬封土已不存,仅 见墓内填土。 墓内填土又可分为墓道填土和墓坑填土。 平面上,两处填土间有较明显的分界线,说明 两处的覆土回填是分开进行的。 二者的分界线 位于墓道与墓坑交接处。 墓道填土呈红褐色, 含黑色颗粒,夹杂少量黄褐色土块,夯筑,夯层 厚 约 0.05~0.1 米。 墓坑内填土可分为 2 层:第 ①层为黄褐色土,土质紧密,黏性重,易板结, 主要分布于墓坑内北部,又以墓坑内中北部较 厚;第②层为红褐色土,含黑色颗粒,土质松 散,不易板结,与墓道填土接近,主要分布于墓 坑内南部。 在 填 土 中 发 现 2 个 盗 洞 , 分 别 编 号 D1、 D2。
27
2013 年·第 6 期

D2
ZD9
ZD7
ZD5
ZD3
ZD1
机械破坏部分
ZD10
ZD8
ZD6
ZD4
ZD2
0
3米
图二 墓葬平、剖面图
D1 位于墓坑内填土东部, 紧靠墓坑壁, 应未至椁室内。 洞口呈不规则长方形,长 1.08、 宽 0.48、残深 0.5 米。 盗洞内填土可分为 2 层: 第①层为红褐色网纹红土, 夹杂大量炭屑,较 疏 松 , 厚 0.2 米 ; 第 ② 层 为 黄 褐 色 土 , 夹 杂 淤 泥,土质较纯净,厚 0.3 米。 盗洞内出土有青瓷 器残片。
D2 位 于 墓 坑 内 填 土 东 南 部 , 紧 靠 墓 坑 壁,掘穿墓坑底部的垫土直至风化岩层。 洞口 呈不规则椭圆形,至底部呈方形,洞口长径 1.48、短径 0.72 米。 盗洞内填土为黄褐色,略紧 密。盗洞内出土青瓷碗 3 件及青瓷器残片若干。 D2 ∶ 1,直口,方唇,口沿中部有一周浅凹槽,弧 腹内收,饼足内凹。 口沿部施青釉。 口径 14.3、 底径 4.5、高 6.4 厘米(图四 ∶ 1)。 D2 ∶ 2,敞口, 尖圆唇,弧腹内收,平底略内凹。 施青绿釉不及 底 。 口 径 16.2、底 径 5.2、高 5 厘 米 (图 四 ∶ 2)。 D2 ∶ 3,敞口略外翻,方唇,曲腹内收,饼足略内 凹。 口沿部施青绿釉。 口径 17.4、底径 5.5、高 5 厘米(图四 ∶ 3)。
28
■ 湖南长沙风盘岭汉墓发掘简报
称的立柱。 墓道底部由上而下依次有 3 条东西向长
方条形浅槽,长 2.4、宽 0.4~0.45、深 0.1~0.15、间 距 3.65~3.75 米。 其中,最北侧浅槽距墓坑入口 约 2.25 米。 浅槽内有残断朽木,原应放置有方 形木枋。 在最靠近墓室的浅槽北侧,有两处方 槽东西相对。 其中,东侧方槽长 0.5、宽 0.45、深 0.45 米;西侧方槽长 0.4、宽 0.25、深 0.4 米。 两 处方槽间距 2 米。 方槽内填土与墓道填土相 同,无其他包含物。 在墓道靠近墓坑入口处,底 部有一层混杂木屑、树皮的踩踏面。
口 径 19.8、底 径 18.4、高 39.4 厘 米 (图 六 ∶ 1)。 M1 ∶ 51,肩 部 饰 方 格 纹 ,腹 部 饰 模 印 的 矩 形 纹 饰,矩形纹饰大小相套,矩形的对角线亦连接 成为纹饰的一部分。口径 20.4、底径 19.4、高 40.1 厘米(图六 ∶ 2)。 M1 ∶ 50,肩部饰方格纹,腹部 以下饰席 纹 。 口 径 19、底 径 16.8、高 34.7 厘 米 (图六 ∶ 3)。
墓道在接入墓坑后,内收成窄斜坡继续延 伸 3.7 米至墓坑底部。 除这部分斜坡外,墓坑底 部其余部分(包括斜坡东、西两侧)均水平开 凿,较墓坑入口处低约 0.85 米。 墓坑底部为风 化岩层, 在此基础上又铺加 一 层 垫 土 , 垫 土 最 厚 约 0.6 米,为风化岩土石碎块。 垫土 整 修 平 整,其上挖掘南、北两 条东西向枕木沟, 南侧残长 5.25、北 侧 残 长 4.4、宽 0.4、深 0.16 米。 其中,南侧枕木沟距 南侧墓坑壁 2~2.2 米, 北侧枕 木沟距北侧墓坑壁 2~2.1 米, 两条枕木沟间距 4.78 米。 在 南侧枕木沟北侧有一圆形柱 洞,直径 0.25、深 0.5 米。 在垫 土中出土 1 件铁锄,可能为造 墓工具。 垫土及枕木沟之上 即放置题凑与木构棺椁室。
陶器主要分布于墓室东北部。 陶器多破 碎,经修复可辨器形有鼎、锺、壶、钫、罐、坛、
A 型 3 件。 侈口,平沿,尖唇,束颈,鼓肩, 深腹斜直,平底内凹。 M1 ∶ 40,通体饰方格纹。
瓮、熏炉等,计 34 件。 另出土泥钱数万
枚。 除罐为印纹硬陶外,其余多为泥质
灰陶, 少量为夹砂灰陶。 器物多为轮
制,鼎、锺、壶等器物的附加部分则为


银 星路 东
风篷岭汉墓


风盘岭一号汉墓
长沙
市政府

陡壁山汉墓 象鼻嘴汉墓
望城坡西汉渔阳墓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县文物管理局)联合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 发掘。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风盘岭汉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 坑墓。 墓葬平面呈“甲”字形,方向 169°。 在正式 发掘前,墓葬封土、部分墓道及墓坑坑口等已 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墓葬残长 21.2、宽 7.6、深 0~3.65 米。 整座墓葬由墓道、墓坑、题凑和木构 棺椁室组成(图二、三)。
物的多个隔间。
五 ∶ 2、一三)。
综合而言,根据木枋朽痕和出土器物的位
壶 2 件。失盖。盘形口,平沿,圆唇,束颈,
置可以推测,风盘岭汉墓的墓室可能为题凑环
球形腹,高圈足外撇。 口部饰两道弦纹,腹部饰
绕的前、后室(即棺室,且周围存在隔间)结构。
两兽首,兽首下饰两道弦纹,圈足饰两道弦纹。
二 出土器物
标 本 M1 ∶ 39,口 径 17.1、足 径 19.2、高 37.4 厘 米(图五 ∶ 1、一四)。
湖南长沙风盘岭汉墓发掘简报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长沙市望城区文物管理局
风 盘 岭 汉 墓 (M1)位 于 湖 南 省 长 沙 市 望 城 区(原望城县)星城镇戴公庙村 15 组,东距湘江 约 5 公里,南距谷山主峰约 2 公里(图一)。墓葬 中心地理坐标为 E112°53′47.5″、N28°16′58.6″, 海拔 80 米。 墓葬处于谷山北侧支 脉一座小山 丘顶部,地势高敞,山麓下东、北两面现为公 路,西、南两面为农田。 2008 年 5 月,当地建设 水泥搅拌厂时发现此墓。 同年 5~7 月,长沙市 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望城区文物管理局(原望城
4
M1 ∶ 35,体型较小。 盖饰三道细弦纹,
腹部起两道细凸棱, 附耳顶端低于盖
顶 , 蹄 形 足 略 外 撇 。 口 径 19.8 、 腹 径
20.2、通高 15.6 厘米(图五 ∶ 4)。
锺 1 件(M1 ∶ 36)。 失盖。 子口微
敛,颈部较长,溜肩,圆鼓腹,高圈足。 颈部上端饰两道弦纹, 另饰两个对称 的桥形纽,纽孔向上;肩部饰两道似叶 脉纹的弦纹带, 两道弦纹带之间有两
墓坑平面呈长方形,竖穴式。 墓坑遭严重 破坏,坑口及坑上部已不存,仅余近底部的部 分坑壁及坑底,尤其是墓坑西北角,残存墓坑 距底部仅 0.4~0.6 米。 墓坑残长 9.7、宽 7.6、深 0.4~3.65 米。
墓坑四壁垂直,表面光滑平整,为褐色风 化岩层。 墓壁上残留有部分工具痕迹,可见在 开凿过程中经过打磨。 墓壁多处垮塌,坍塌土 石堆积于四壁底部,为灰褐色、红褐色或黄褐 色的风化岩碎块,质软,稍压即为粉尘。
风盘岭汉墓出土器物有陶器、泥钱、铜器、
钫盖 2 件。覆斗形,侧面均用红漆沿底边
漆器、玉器、铁器等数十件(泥钱按 1 件计)。 现
相同方向彩绘, 顶面对角线亦施彩绘。 标本
将其中部分器物简介如下。
M1 ∶ 52,底边长 12.4、高 3.1 厘米(图五 ∶ 5)。
源自文库
1. 陶器与泥钱
罐 14 件。 其中 7 件修复完整,分 3 型。
2
5
图五 陶 器 1. 壶(M1 ∶ 39) 2. 锺(M1 ∶ 36) 3、4. 鼎(M1 ∶ 27、35) 5. 钫盖(M1 ∶ 52) (均为 1/8)
30
■ 湖南长沙风盘岭汉墓发掘简报
7 4 1
5
8
2
3
6
9
图六 陶 器 1~3. A 型罐(M1 ∶ 40、51、50) 4~6. B 型罐(M1 ∶ 23、33、43) 7. C 型罐(M1 ∶ 34) 8. 双沿坛(M1 ∶ 38) 9. 瓮(M1 ∶ 42) (均为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