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

合集下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运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运动

旁尼发秀 “卡蒂普南” 1896年8月,旁尼发秀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 政权 。埃米略·阿奎那多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分 子夺取领导权。 1898年6月9日,他以革命政府名义发表“独立宣 言”,宣布菲律宾独立。1899年1月,菲律宾共和 国宣告成立,阿奎那多任总统。 1902年,新生的共和国被扼杀,菲律宾沦为美国 的殖民地。
1907年12月、 1908年6月新国王穆罕默德·阿里 在俄国支持下两次发动政变。 恩楚明”(民选委员会)、“穆扎希德”(争取 正义事业的战士)、“费达伊”(敢死队) 1909年7月,革命军南北两路攻占了德黑兰,推 翻了反革命政权。国王逃入俄国使馆。 谢别赫达尔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阿赫默德
历史意义
首先,虽然总体上运动失败了,但仍然争得不少成果。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 政体;印度人民粉碎了英国殖民当局分割孟加拉的阴谋; 伊朗革命迫使统治者在扼杀革命之后仍然保留了宪法; 土耳其革命结束了国内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 宪制政体。此外,各国革命中相继出现的各种资产阶级 团体和组织,也为今后进一步发动和组织斗争创造了条 件。 其次,亚洲觉醒开辟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并为此后各国的斗争 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最后,亚洲的觉醒对帝国主义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 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强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 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因而也鼓舞了正在与帝国主 义进行斗争的西方各国工人及其政党。
三、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已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 机的加深和卡扎尔王朝的专制,激起伊朗各阶层人 民反抗运动的高涨。 1890一1891年反对烟草专卖权的斗争;马尔科姆汗 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1905年12月革命开始。1906年12月,《基本法》 (宪法)颁布。1907年10月,又颁布了补充条款, 这是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 立宪制国家,国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并规定了 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民主权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麦的主持下, 举行了柏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 个国家。会议签署了包括36条的总议定书。会议确认比利时国王利 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今扎伊尔),包括刚 果河河口地带。会议规定: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航行自由;任何国家 以后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而且要通知各缔
柏林会议是 一次赤裸裸地瓜 分非洲的会议, 是列强争夺非洲 的新起点。柏林 会议之后,根据 “有效占领”的 原则,列强对非 洲人民进行残暴 的武力征服;根 据领土占有必须 通知各缔约国的 协议,签订了一 系列双边协议, 划分了势力范围。
―有效占领”规定, 任何国家在非洲占 领土地时,必须通 知其他国家,且证 明其占领“有效”, 否则不予承认。列 强在划分领地时, 这些国家通常的做 法是,先在地图上 画好边界线,然后 派军队沿途插上本 国国旗。据统计, 非洲的国界44%都 由经线或纬线划分, 30%的国界是用直 线或曲线的几何方 法划分,仅26%的 国界是自然边界。 划分的这种随意性 严重损害了非洲的 发展,不仅引发了 极为复杂的民族问 题,还酿成非洲国 家间此起彼伏的边 界冲突与战争。
日本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避 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 (2)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迅速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3)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政治格局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 者,扩大了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范围。 (4)崛起的日本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天皇制, 给东亚和世界带来不稳定因素。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与大西洋, 又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1、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 主要是指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没有实行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 D、没有和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
例2、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成立 D、创办《时务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3、思想文化上:三股进步思潮:①维新思潮; ②民主共和思潮;③民主科学思潮 ①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 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 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社会的沉沦 1、列强侵华的主要事件 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 B、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
例:以下事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促进作 用的是①列强经济侵华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③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A、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B、它导致了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C、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封思想文化运动,动摇了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思想。同时 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维新 主要思想 思想核心 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 代表 或特点
2、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A、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B、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体制 C、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学习西方科技思想文化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 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 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 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 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 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 ‚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外国教育史(现代)

外国教育史(现代)

(二)进步教育实验
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帕克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他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市 的学校教育实验,创立了著名的“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的 主要特征是: (1)强调儿童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2)重视学校的社会职能;
(3)主张学校课程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 被杜威称为“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 学校,作为其进步教育思想的实验场所。
2、成型阶段(1918-1929):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 改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4年创办《进步教育》杂志,日益专
业化,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称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设备为成年人提供专门的夜校课程。 葛雷制曾被认为是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措施 具有经济而高效的特点,其课程保持了儿童的兴趣。
2011年考研真题 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 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 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 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 A 二部制 B 工读制 C 复式教学 D 合作教学 答案:A
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也创办了新学校,一战后
,英国的尼尔和罗素等人也开办新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教育 实践活动。

1921年,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20年代,一直推行以儿童
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到30年代,开始 强调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 动作为一场运动结束。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雷迪与阿博茨霍姆学校(1889)
该校建立标志着新教育的开端,由于了取得巨大成功,被视 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学校基本沿袭传统公学的做法,强调 纪律甚于自由,统一甚于多样,有着更多的斯巴达遗风;学校课 程分为学科课程、体育和手工劳动、艺术类课程、社会教育、道

(简化版)全球现代史阶段特征

(简化版)全球现代史阶段特征

(简化版)全球现代史阶段特征全球现代史阶段特征(简化版)一、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 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大规模工厂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

2. 科技:蒸汽机、纺织机械等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科学方法的确立。

3. 社会:城市化加速,农民成为城市工人,社会分工明确,阶级差距加大,贫富分化明显。

二、帝国主义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1. 政治:殖民地体系的建立,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统治者追求殖民地资源的控制。

2. 经济:殖民地资源的开发和剥削,商品经济全球化,贸易关系密切,资本主义国家对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形成控制。

3. 文化:欧洲文化通过殖民地传播,原住民文化受到冲击和改变,混合文化产生。

三、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1. 政治:两次世界大战重塑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势力削弱,多个新国家的建立。

2. 经济:战争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工业生产,军需工业得到发展,国际贸易受阻,经济恢复困难。

3. 社会:战争带来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妇女地位提升。

四、冷战与全球化(1945年-1991年)1. 政治: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东西两个阵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核武器威胁国际和平。

2. 经济:全球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和扩张,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3. 科技:科技革命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促成了全球信息共享与交流。

五、当代全球化时代(1991年至今)1. 政治:冷战结束后,全球多极化趋势明显,国际合作与跨国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强,国家间的利益纠葛加剧。

2. 经济:全球化加速,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和依存,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 环境:全球资源消耗加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灾难的出现。

外国现代教育

外国现代教育

第五章外国现代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兴起一次影响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成为现代教育的开端。

当时,第二次产业革命(电气时代)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义务教育的推广普及、新兴学科的产生、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都预示着传统教育的日渐衰微和现代教育的日趋演进。

本章共分四个大标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二、现代各主要国家的教育三、杜威的教育思想四、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广泛开展的教育革新运动,在欧洲被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一系列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在欧美各国广泛开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理论流派的欧美实验教育学诞生。

1914年新学校运动传入美国,之后欧美两个教育革新开始合作与交流,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教育革新运动。

1957年进步教育运动结束,1966年新教育运动终结。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通过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进行新教育实验,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自由个性与活动能力为特征。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

后扩展到德、法、比、荷和奥等欧洲国家,形成了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的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是欧洲新学校的典范,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1898年,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1899年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析版)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析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二、具体表现:(1)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2)经济方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能源利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大企业时代);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经济格局,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美德发展迅速并有赶超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印象派艺术流行。

(4)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

三、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四、高考真题1.(2019.4·浙江高考·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

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

这位发明家是( )A.爱迪生 B.莫尔斯C.贝尔D.马可尼【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传播人声的通讯工具为电话,它发明者是贝尔,故选C项;爱迪生是电话的改良者,排除A项;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编码,排除B项;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用以传送文字和数字,排除D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

建立合众政府。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

建立合众政府。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十九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十九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 二、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 • 菲律宾是东南亚的群岛国家,素有“东方 海洋中的明珠”之称。从1521年,西班牙 殖民者开始侵入菲律宾,1565年在这里建 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占领了菲律宾最大的 岛屿-吕宋岛,于1571年宣布马尼拉为首都, 建立了总督府,到19世纪70年代最终占领 了整个菲律宾群岛,菲律宾完全沦为西班 牙的殖民地。 • 在西班牙统治下,菲律宾最高权力属于西 班牙国王任命的总督,在总督下设立了省、 市镇和村的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方面,马 尼拉的最高法院拥有极大的权力。总督亡 缺时,最高法院暂行总督权力。
1909.7-1911.12第三阶段。 • 建立了以谢别赫达尔为首的地主、资 产阶级政权。新政府恢复了宪法,宣 布废黜国王阿里,由14岁的王子亚赫 麦特继位,并召开了第二届议会。 1911年7月,前国王阿里率领3万军队 进入伊朗,向首都进攻,但被爱国军 民击溃。同年11月,俄国和英国军队 分别从侵入北部和南部。
• 三、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 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俄两国就已通 过各种途径将势力渗入伊朗,大体上形成 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 南部:英国 北部:俄国 • 英国作为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侧重于 经济侵略。 • 俄国则主要通过政治军事渗透来干预和支 配伊朗。1862-1901年,英国强加给伊朗许 多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
• 自知大势已去的素丹于7月24日下诏,答应 恢复宪法,召开议会,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土耳其党掌 握了政权。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 和各被压迫民族提出的正当要求。在这种 情况下,以哈米德二世为首的反动派于 1909年4月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政变在爱国 军民的反击下被粉碎。重掌政权的青年土 耳其党废黜了哈米德二世,把穆罕默德五 世立为素丹。此后,青年土耳其党走上了 投靠德国的道路,使土耳其逐渐沦为德国 帝国主义的附庸。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可以谈谈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初德国经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德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一是投资不断增加;第二,科技现代化发展快速,三分之二的工业企业拥有近电气化的机器和工厂;第三,出口迅速上升,五大出口港口货物出口增加了3.3倍;第四,生产力不断提高,铁路设施得到了改善;第五,经济发展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政策,减轻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还有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经济是建立在强制垄
断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又渐渐走向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社会趋向精英统治,自由民主性被社会上有经济、政治影响力的精英以及特权阶层所取代;军事上又提出了快速扩张及外交手段来维持德国首脑地位;文化则主要靠着独立的概念,鼓励语言、音乐、艺术及才艺的发展。

由此可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德国帝国主义的特
征固然是互相关联的,但也各有不同。

德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提升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德国帝国主义以强制垄断经济以及依靠帝国外交等多种特殊手段作为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依托。

外国教育史_3

外国教育史_3

三、欧洲新教育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以 反对传统教育为特色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包括蒙台梭利、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 等人的教育思想。
1.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玛丽娅·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 最初对智力缺陷儿童的教 育感兴趣。 1901年,蒙台梭利把教 育研究转向普通的幼儿教 育,并把3~6岁幼儿作为 研究的对象。创办了“儿 童之家”。 她的著作有《蒙台梭利方 法》、《童年的秘密》等。 1952年,蒙台梭利在荷 兰去世。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三、欧洲新教育思想 四、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是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它的主 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 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 运动”。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


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强调:教育实验应与
心理实验分开;重视教育者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者应当参与心理学、医学和人类学等多方面 的研究。

总的来说,拉伊和梅伊曼的区别就在于:梅伊曼 强调对研究教育应当在实验室进行,拉伊强调可 在教育实践中和课堂教学中进行。
智力测验


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英国教育 家斯宾塞(H.Spencer)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 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 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此后,智力一词随 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 智力测验是 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高尔顿从遗 传决定论出发,用统计方法研究人的智力差距 而首次提出的。20世纪初在法国诞生,20—30 年代在盛行于美国,以后在各国流行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汇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汇总

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背景:(1)独立战争以后,拉美国家普遍取得民族独立, 建立了共和国,但没有铲除封建主义,经济发展十 分缓慢:( 国内因素) ①经济上 封建大地产制盛行 ②政治上 考迪罗制,即大地主的独裁专制制度 ③文化上 天主教传统的影响
(2)在列强的经济和军事侵略下,拉丁美洲实际 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际因素)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以农民战争形式出现 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斗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
(C)
3、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 (C) 相同点是 A、农民或封建王公掌握领导权 B、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 C、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 革命 风暴
旧式农 民战争
亚洲觉醒
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
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封建王 公或农 民领导
5、印度民族反英斗争 (1)背景: 19世纪下半期,印度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组织了印度国民大会党,要求民族平等 和自治。
(2)时间: 1905年--1908年 (3)领导者: 以提拉克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
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 相结合;
二、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1. 背景: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民族矛盾尖锐
2. 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3、重大事件: 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 亚抗意战争
(1)埃及的抗英斗争
①背景 ②领导 ③结果
1882年
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单独控制埃 及,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阿.阿拉比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设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设计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

这支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莫里斯,主张“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

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

19世纪初,欧洲全面爆发了工业革命,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工业革命促使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产生,人类的生产方式从手工劳作发展为机械化大生产,设计和制造出现了分工,手工艺人无法胜任机械化在生产,技术和艺术出现了分离,这导致工业产品粗制滥造、艺术品味严重下降、装饰不伦不类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1851年的英国世界博览会上集中暴露出来,引导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

这些思考成为现代设计产生的理论源泉,也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约翰·拉斯金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社会评论家。

1869年任牛津大学美术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评论和艺术史研究,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主要著作有《现代画家》(1846年)、《建筑的七盏明灯》、《艺术的政治经济》、《艺术讲义》、《威尼斯的石头》等。

1、约翰·拉斯金的设计思想(1)认为艺术是由“大艺术”(绘画、雕塑)和“小艺术”(建筑、工艺美术)共同组成,号召艺术家应关心“小艺术”。

(2)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认为设计应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3)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结合。

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艺术也最发达。

(4)认为设计发展只有两条路可走,即“对现实的观察和具体表现现实的构想和创造”,设计形式强调“回归自然”,设计师应该“向自然学习”,主张以自然形式代替复古主义的装饰样式。

2、对约翰·拉斯金的评价约翰·拉斯金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

他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戊戌变法背景:1.社会危机严重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

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

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

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

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

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

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第三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 社会福利思想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对德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第三节 英国的社会改良主义 一、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改革,是在上层阶级道义的反省之下,以
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动阶级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
的受益者。”
“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经济生活的干涉及地方自治团体统
治权的扩大,会渐渐接近社会主义的门口。所谓实行部
分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的分配不均现象加以调整。” 。
——瓦格纳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浦鲁东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等。另外,传统的资产阶级自 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又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分支。实际上,社会民主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有着 更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广泛
1871 年俾斯麦在给他的阁僚的一封信中就写到:“( 1 ) 生产、交易,及价格等诸关系中,对于具有正当理由的劳 动阶级的要求,只要在能与国家利害相调和的范围内,政 府应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予以满足;但( 2 )对于有危害 国家之虞的煽动,在不萎缩健全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内,应 用禁止或刑罚法规以制止。” 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也说:“社会恶害的矫正,只靠镇压 社会民主党的煽动骚扰是不够的;还要渐次寻求方法,积 极增进劳动者的福祉。┄对于祖国,应谋求国内和平秩序 的永续保证;对于贫者,应谋求他们生活上的更安定与更 丰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

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

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

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

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

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

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雷制
为杜威学生渥特 (W.A.Wirt,1874~1938) 1908年在印 第安纳州首创 葛雷制的目的:在教育设施贫乏的地区普及 教育,同时用最经济的手段来培养适合工业 生产需要的技工
葛雷制的特点
1. 减少各科教学时间,增加游戏和劳作时 间,将学校改成Work Study Play School 2. 不分年级,只按能力分组,并选习学科 内容 3.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废除寒暑假及星期日 4.实行两重编制法教学
(3)使儿童天赋自由施展; (4)鼓励儿童自制;
(5)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6)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 (7)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与民族保持个人尊严。
3. 后期发展阶段 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 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强 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突出了教育改良社会 的要求。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 标志着新教育的发展已经扩大了它的范围,为儿童权利 的保障和义务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1966年,新教 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Education Fellowship),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 结。
设计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废除班级授课,打破学科界限,要求儿童 从生活中选取主题,在自已设计、实行的单 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2.设计活动的种类:创作、欣赏、问题研究、 技能练习等 3.一般程序为:决定目的、订立计划、实行、 评价
道尔顿制
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 1887~1973)1920年在马 萨诸塞州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试行 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不能照顾个别差异等) 而创立 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其社会 经验的积累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集中体现了自由、合作和独立的时代精神 帕氏主张9岁以上学生均可采用此制
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 南北战争(1861~1865)结束后,资本主义经济处于 大发展时期,对于改革教育提出要求 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进化论和实验科学、实 证科学的发展,致使许多人开始用观察、描述、假设、 推断等科研方法思考教育问题,并运用于实践 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包括阶级矛盾、种族矛 盾、移民问题尖锐,化解有关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卢梭的儿童本位思想) 传入美国,成为进步教育的思想渊源
2.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
一所罗斯新学校。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
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
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3. 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创办了“生活学 校”。学校注重教育环境的设置,要求学校为学生的智 力、体力、社会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课程注重以儿童“兴趣中心”为中心。认为人有四种原 始的需要:即供养自己;保护自己免受自然力的伤害; 防卫自己对抗危险和各种敌人;以及活动的需要。与之 相联系,提出人有四种主要的兴趣中心:即食物;躲避 自然灾害;防御敌人;以及劳动和相互依赖。据此把课 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 注重 “单元教学”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学习分为三段: 观察、联想和表达。
昆西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重视发展儿童个性,学校以儿童为中心 2.教材:取消教科书,代之以报纸杂志 3.课程:增设手工游戏及各种活动课程 4.方法: (1)反对机械背诵,强调领悟与理解 (2)地理与自然的教学着重于户外观察 (3)废除强制威胁,将教师因势利导作为 教学的最高原则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不能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强权政治的需要始终保持同
步; 2.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实现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 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 的决定作用。
3.改造主义和其他保守主义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
进步主义教育的衰落。
对美国进步教育的评价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 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时代背景
自然科学—特别是与人体有关的科学得到长足发展, 推动了对儿童的研究及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的探索 传统教育的弊病(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呆读死记, 儿童无地位)更加显露,而以卢梭为代表的新教育 观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酝酿、传播,,吸引了更多的 信徒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工业化的进程,对培养大批有一 定素养的劳动者及政经人才提出了要求 教育革新运动因此应运而生,欧、美大陆分别称之 为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 不应让学生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关心 儿童现在的生长 2. 尊重儿童的人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按其自然而安排教学过程 3. 教学中强调儿童的兴趣 4. 引进各种手工作业和活动 5. 废除背诵、强迫作业、考试、升留级制 度 6. 学校不分年级,只根据进步教育无疑在西方教育史尤其是美国现代教
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反对落后的传统教 育方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给美国学校教育
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研究与实验教育
儿童研究及实验教育学问世的背景 在西方历史上,儿童一直被认为是小大人, 直至《爱弥尔》问世,才引起改变,人们开 始研究儿童的特点 19世纪中叶后,由于落实义务教育,要求根 据儿童身心特点更有效地实施教育 到19世纪末,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及其他与 人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科学地研究儿童 提供了一定手段及可行性
道尔顿制的主要做法
1. 废除班级授课制及年级制 2. 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在作业室陈 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 3. 各作业室配教师一名,作为顾问 4. 将各科学习内容安排成按日划分的作业大纲 5. 学生与教师订立公约,规定学习进度,学生按 作业大纲,根据自己兴趣,自由支配学习时间 6. 学业进度允许快慢。进度快者可提前毕业
一、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
1908年有人在农业教育中使用这一方法 最著名代表人物是克伯屈(William Head Kilpatrick, 1871~1965) 1918年发表《设计教学法》,使之流行
这是由学生自动自发的、有目的、有计划, 在实际中进行的,手脑并用,并获得一个完 整经验的学习活动
三、约翰逊与有机教育学校
约翰逊(Marriatta Johnson, 1864~1938) 于 1907年 在阿拉巴马州创办该校 约翰逊将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发展身 体、感觉和智力,培养完整的人 学校中的一切都应是自然的
约翰逊有机教育体系的特点
新学校的特点
1.培养资产阶级需要的事业家及实业家 2.由私人或教育团体开办,靠私人捐款及高昂学费 维持运作 3.设在风景优美的农村 4.学校规模一般不大,但设施豪华完善 5.学生均为住宿 6.重视体育运动及卫生健康、饮食营养 7.开设多种自然及人文科目,重视手工 8.实行学生自治
2. 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1921 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
《新时代》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 年正式颁布
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 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
教育目标,这7 项原则也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新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
(1)增进儿童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2)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杜威与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教育实验
始末:创办于1896年元月,1904年停止 宗旨:解决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直接经验与间 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以儿童的4种本能(社交、制作、探究、艺 术)为基础 作业(手工劳动)是课程连接的中心环节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一切活动都从儿童的生活需要中引出 儿童的经验成为课程及教材的依据
进步教育的兴起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特点: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 各自为政,在美国各地开办以改革旧教 育为宗旨的实验学校或进行教育实验 影响最大的有帕克的昆西教学法、杜威 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 教育学校
一、帕克和昆西教学法
帕克(F.Parker,1837—1900)早年曾参加内 战,屡建战功。战后到欧洲游学 1875年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开 始教改 昆西教改的原则是: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 是儿童适应学校
(20世纪初~20年代末) 1916年,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发表, 从此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成为进步教育的指导 思想 各种进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1919年进步教育协会(PEA)在华盛顿创 立 1920年PEA公布了进步教育七原则
进步教育七原则
1.自由发展学生本性 2.兴趣作为一切作业活动的出发点 3.教师只是教学中的指导者而不是工头 4.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5.研究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6.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 7.确认进步教育在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亦 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 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
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一)新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1. 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阿博茨霍尔 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 育运动的开始。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 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尼 尔的夏山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乡村教 育之家。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