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刚度及承载能力计算
钢管支撑刚度及稳定性计算
件段范围的最大弯矩M x 的计算 备注
考虑5kN施工荷载
M1
1.35*
gAl 2 8
1 4
*5l
取 1 偏心弯矩与0.02m的较大值
1000
M 2 Ne0 M x M1 M2
备注
Wx
2I D
N Ex
2 EA 1 .1 x 2
式中 An A, Wnx Wn
N Mx f
A 4
I ix A
x
l ix
n
x
fy E
Hale Waihona Puke 按b类截面计算:当λn ≤0.215时:
x 1 0.65n 2
当λn >0.215时:
x
1 2n 2
(0.965
0.3n
n 2
)
(0.965 0.3n n2 )2
4n 2
0.810
计算参数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的最大弯矩M x 的计算 计算数值
自重及施工荷载产生的最大弯
176.31
矩M 1(kN.m)
附加偏心距e 0(m)
附加弯矩M 2(kN.m)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的最大弯矩 M x (kN.m) 等效弯矩系数βmx
0.0200
119.44 295.75
1.00
M 2 Ne0 M x M1 M2
)
205
稳定性验算
通过
钢管计算长度 l (m) 16.47
钢管密度 ρ(kg/m3)
7850
钢管弹性模量 钢管抗拉强度设计值
E(N/mm2)
f (N/mm2)
钢管架承重支撑荷载计算
钢管架承重支撑荷载计算采用Φ48×钢管,用扣件连接。
1.荷值计算:钢管架体上铺脚手板等自重荷载值㎡钢管架上部承重取值 KN/㎡合计: KN/㎡2. 钢管架立杆轴心受力、稳定性计算根据钢管架设计,钢管每区分格为×1=㎡,立杆间距取值米,验算最不利情况下钢管架受力情况。
则每根立杆竖向受力值为:×= KN现场钢管架搭设采用Φ48钢管,A=424㎜2钢管回转半径:I =[(d2+d12)/4]1/2 =㎜钢管架立杆受压应力为:δ=N/A=424= ㎜2安钢管架立杆稳定性计算受压应力:长细比:λ=l/I =1500/I=;查表得:ø=δ=N/ ø A=424*= ㎜2< f = 205N/ ㎜2钢管架立杆稳定性满足要求。
3.横杆的强度和刚度验算其抗弯强度和挠度计算如下:δ=Mmax/w=(2400*1500)/(10*5000)=132/ ㎜2< f = 205N/ ㎜2其中δ----横杆最大应力Mmax-------横杆最大弯矩W-------横杆的截面抵抗距,取5000㎜3根据上述计算钢管架横杆抗弯强度满足要求。
Wmax=ql4/150EI=(2200*15004 /1000)/(150*2060*100**1000)= ㎜< 3㎜其中Wmax-----挠度最大值q---------均布荷载l----------立杆最大间距E---------钢管的弹性模量,×100 KN/ ㎜2I---------截面惯性距,×100 ㎜4根据上述计算钢管架横杆刚度满足要求.4.扣件容许荷载值验算。
本钢管架立杆未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只对直角、回转扣件进行演算,计算时取较大值(×1=㎡),立杆间距取值米,验算最不利情况下钢管架扣件受力情况。
1.5×= KN< 5 KN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可知每直角、回转扣件最小容许荷载5 KN,满足施工要求。
钢管支撑刚度及稳定性计算
稳定性验算
通过
钢管计算长度 l (m) ϕ 16.47
钢管密度 ρ(kg/m ) 7850
3
钢管弹性模量 钢管抗拉强度设计值 E(N/mm2) 206000 f (N/mm2) 215
内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x 的计算
I
A
D2 (D 2t)2
4
I A
D 4 ( D 2t ) 4 ) 64
计算数值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对较大受压 纤维的毛截面模量W x (m3)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23044.6
M x N An x W nx
强度验算
165 通过
N
xA
mx M
x
x W 1 x (1 0 . 8
N ) ` N Ex
205
件段范围的最大弯矩M x 的计算 备注 考虑5kN施工荷载
M1 1.35*
gA
1 l 2 * 5l 8 4
取 1 偏心弯矩与0.02m的较大值
1000
M 2 Ne0 M x M1 M 2
备注
Wx
2I D
N Ex
2 EA 2 1 . 1 x
式中 An A, Wnx Wn
备注
ix
x
l ix
n
x
fy E
按b类截面计算: 当λn ≤0.215时:
x 1 0.65n 2
当λn >0.215时:
2 1 (0.965 0.3n n ) x 2 2n (0.965 0.3n n 2 ) 2 4n 2
基本参数 钢管直径 D(m) 0.8 钢管壁厚 t(m) 0.018 ϕ
高支模专项方案计算
一、前言高支模工程在建筑施工中是一项常见的施工技术,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对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至关重要。
为确保高支模工程的安全施工,必须对高支模专项方案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
以下是对高支模专项方案的计算分析。
二、计算依据1.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2. 工程设计图纸:包括模板、支撑体系、钢筋等设计图纸。
3. 材料性能参数:包括模板、支撑材料、钢筋等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4. 施工方案:包括高支模工程的具体施工步骤、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
三、计算内容1. 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计算(1)支撑体系整体稳定性: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计算支撑体系整体稳定性系数,确保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整体失稳。
(2)支撑体系局部稳定性:计算支撑体系在荷载作用下的局部稳定性,确保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局部失稳。
2. 模板及支撑体系承载能力计算(1)模板承载能力:根据模板材料性能参数和施工荷载,计算模板的承载能力,确保模板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破坏。
(2)支撑体系承载能力:根据支撑材料性能参数和施工荷载,计算支撑体系的承载能力,确保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破坏。
3. 模板及支撑体系刚度计算(1)模板刚度:根据模板材料性能参数和施工荷载,计算模板的刚度,确保模板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
(2)支撑体系刚度:根据支撑材料性能参数和施工荷载,计算支撑体系的刚度,确保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
4. 模板及支撑体系安全系数计算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计算模板及支撑体系的安全系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四、计算结果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高支模专项方案进行如下分析:1. 支撑体系整体稳定性系数满足要求,局部稳定性系数满足要求。
2. 模板及支撑体系承载能力满足施工荷载要求。
3. 模板及支撑体系刚度满足施工要求。
永磁向心轴承承载能力与刚度的计算
永磁向心轴承承载能力与刚度的计算永磁向心轴承在许多应用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与传统的机械轴承相比具有磨损小、摩擦小、寿命长等显著优点。
为了有效地设计和使用永磁向心轴承,需要准确计算其承载能力和刚度。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永磁向心轴承承载能力和刚度的计算方法。
1. 永磁向心轴承的基本结构永磁向心轴承是由永磁体和轴承套组成的,在轴向方向上分别有一个磁极,用于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磁场。
在轴承套和永磁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隙,使得轴承可以在气体或液体的介质中工作。
永磁向心轴承的磁场可以在轴向和径向方向产生较强的力,可以承受一定的载荷。
2. 永磁向心轴承的承载能力计算永磁向心轴承的承载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磁体的磁场强度、气体或液体的介质、轴承的材料等。
以下列举常见的永磁向心轴承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1) 基于轴向力和径向力的计算方法在一个永磁向心轴承中,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合力是轴承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因此,可以根据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大小计算永磁向心轴承的承载能力。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F_{B}=C_{1}\sqrt{F_{R}^{2}+F_{A}^{2}}$$其中,$F_{B}$表示永磁向心轴承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F_{R}$为径向力的大小,$F_{A}$为轴向力的大小,$C_{1}$为常数,一般在1.4到2.0之间。
(2) 基于材料强度的计算方法永磁向心轴承的承载能力也与轴承材料的强度有关。
如果轴承材料的强度比所承受的载荷大,则轴承会疲劳损坏。
因此,还可以根据轴承材料的强度来计算永磁向心轴承的承载能力。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F_{B}=\frac{P_{b}\times d_{2}}{K_{f}\times S}$$其中,$F_{B}$表示永磁向心轴承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P_{b}$为轴承的基本动载荷,受轴承材料、轴承尺寸及精度等因素的制约,通常在轴承出产厂商的宏观力学实验中得到;$d_{2}$为内径直径,$K_{f}$为可靠性系数,$S$为轴承的静态强度。
圆形支撑刚度计算方法
圆形支撑刚度计算方法
圆形支撑的刚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其中一种常用的
方法是使用弹性力学的理论来计算圆形支撑的刚度。
在这种方法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圆形支撑的刚度:
K = (E A) / L.
其中,K代表支撑的刚度,E代表弹性模量,A代表支撑的横截
面积,L代表支撑的长度。
这个公式适用于简单的圆形支撑,比如
弹簧或者柱状支撑。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工程计算
方法,通过将结构分割成许多小的有限元素,然后对每个元素进行
力学分析,最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得到整个结构的行为。
通过有限元
分析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圆形支撑的刚度,考虑到了材料的非线性和
几何形状的复杂性。
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圆形支撑的
刚度,比如试验测定法、理论推导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
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考虑到支撑的具体形状、材料特性、工
程要求等因素。
总的来说,计算圆形支撑的刚度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支撑的形状、材料特性、工程要求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计算。
井圈混凝土模板计算公式
井圈混凝土模板计算公式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井圈混凝土模板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用于支撑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支架。
井圈混凝土模板的设计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井圈混凝土模板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井圈混凝土模板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模板支撑的承载能力、模板板材的强度和刚度、模板连接件的承载能力等。
首先,模板支撑的承载能力是井圈混凝土模板设计的关键。
一般来说,模板支撑的承载能力需要考虑其受力情况、材料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根据结构力学原理,模板支撑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 A ×σ。
其中,F表示模板支撑的承载能力,A表示支撑截面的有效面积,σ表示材料的抗压强度。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支撑结构和材料性能来确定A和σ的数值,以得到准确的承载能力。
其次,模板板材的强度和刚度也是井圈混凝土模板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模板板材需要满足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以确保其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会发生变形或破坏。
模板板材的强度和刚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S = M / I。
其中,S表示模板板材的强度,M表示受力矩,I表示惯性矩。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模板板材和受力情况来确定M和I的数值,以得到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的模板板材。
最后,模板连接件的承载能力也是井圈混凝土模板设计的重要内容。
模板连接件的承载能力需要考虑其受力情况、材料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模板连接件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P = A ×τ。
其中,P表示模板连接件的承载能力,A表示连接截面的有效面积,τ表示材料的抗剪强度。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连接件结构和材料性能来确定A 和τ的数值,以得到准确的承载能力。
除了以上的计算公式外,还需要考虑一些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井圈混凝土模板的尺寸和布置方式,以确保其能够满足结构的要求。
支撑刚度及强度计算
支撑刚度及强度计算一、理论基础1.支撑刚度:支撑刚度指结构在受力作用下,支撑的刚度程度。
通过支撑刚度的计算,可以确定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以及刚度不足等问题。
2.支撑强度:支撑强度指支撑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支撑强度的计算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结构的荷载能力,以及保证结构安全稳定的能力。
二、计算方法1.支撑刚度计算方法:(1)静力方法:静力方法根据固定边界条件和材料力学性质,通过平衡方程计算支撑的变形和刚度。
(2)刚度矩阵法:刚度矩阵法是一种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方法,通过将结构离散成小单元,计算各个单元的刚度矩阵,最后组装成整个结构的刚度矩阵,并求解结构的位移和刚度。
(3)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是一种近似求解结构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结构分割成若干有限元,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迭代计算得到结构的位移和应变,从而求解支撑的刚度。
2.支撑强度计算方法:(1)静力法:静力法是最常用的计算支撑强度的方法。
通过计算结构各部分的静力平衡和变形情况,确定支撑的强度。
(2)极限平衡法:极限平衡法是一种基于结构的理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分析结构的受力分布,确定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从而计算支撑的强度。
三、实际应用1.结构设计:支撑刚度和强度的计算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结构的大小、形状和材料,从而满足结构受力和稳定性的要求。
2.施工监测:支撑刚度和强度的计算还可以用于施工中的结构安全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和损坏,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
3.工程验收:支撑刚度和强度的计算也是工程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计算支撑的刚度和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从而确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结:。
钢支撑刚度
钢支撑承载力计算
D=
609
mm
t=
16
mm
g=
7.85E+03
kg/m^3
钢弹性模量
E=
2.06E+05
N/mm^2
钢支撑内空 直径
DN=
577
mm
支撑面积 转动惯量I
A= [(D/2)^2-(D/2-t)^2]*3.142
=
29811.296
mm^2
I= (D^4-DN^4)*3.142/64
=
29811.296
mm^2
KT
2a Ez LS
Az
(
1
1 a Ez Az x4
) sin
12 L S E j I j
式中,a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数,取0.5~1.0;
1
Ez 支撑构 件的弹性模 量;
C30-30000/stell-206000
Az 支撑构件断面积; L 支撑的长度; S 支撑的水平间距;
BETA
GA GAA
LL NN
MZ
IK LAM
FAI
f=
215
NEX
f=
215
钢支撑直径 钢支撑壁厚 钢构件容重
D=
609
mm
t=
16
mm
g=
7.85E+03
kg/m^3
钢弹性模量
E=
2.06E+05
N/mm^2
钢支撑内空 直径
DN=
577
mm
支撑面积 支撑刚度计算
A= [(D/2)^2-(D/2-t)^2]*3.142
2.10E+05 N/mm^2
支撑体系支锚刚度及材料抗力计算
钢管支撑支锚刚度计算
钢管内撑材料抗力计算
矩形混凝土支撑支锚刚度计算
矩形混凝土内撑材料抗力计算
钢管截
矩形混凝土
钢管截面特性
混凝土截面特性
Kt=[(2×α×E×A)/L]×(Sa/S)
Kt:支撑结构水平刚度系数
α: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数,取0.8~1.0
E: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模量
A:支撑构件断面面积
L: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
S:支撑水平间距
Sa:规程第4.2.1条确定的计算宽度(排桩水平荷载可取其中心距)
在不考虑塑性设计前提下,柱的λ限值为150,如考虑塑性设计,柱的λ限值为130*sqrt(235/fy)
T=φ×ζ×A×fy
T:支撑结构材料抗力
φ: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ξ:与工程有关的调整系数,取1.0
fy:钢材抗压强度设计值
λ=L/√(I/A)=l/i
hd+2r(b-d)+0.8584(r2-r12)L*7.85*1/1000
t1(H-2t2)+2Bt2+0.858r
圆形断面:A=Πd2/4(1-α)2
b2(3h-b)/6
Ix=ab3/12方管钢材Ix=(BH3-bh3)/12
圆管钢材Ix=[π(D4-d4)]/64
qrt(235/fy)。
钢支撑承载力计算
钢支撑承载力计算钢支撑是一种常用的承重元件,用于提供结构的支撑和稳定性。
在工程设计中,钢支撑的承载力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支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钢支撑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钢支撑是由钢材制成的支撑柱或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和传递结构的荷载。
在进行承载力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钢材的强度、支撑的几何形状、连接件的刚度和结构的荷载。
下面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钢材的强度是钢支撑承载力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钢材的强度可以通过屈服强度或抗拉强度来表示。
在计算中,我们需要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钢材类型和规格,并将其强度值作为计算的输入参数。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钢材的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剪切强度等因素。
支撑的几何形状对其承载力有重要影响。
通常,钢支撑可以分为柱状支撑和框架支撑两种形式。
柱状支撑是指由单根钢柱组成的支撑,而框架支撑是由多个钢材组成的框架结构。
钢支撑的几何形状对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都有重要影响。
在计算中,我们需要根据支撑的具体形式去确定其截面形状和尺寸,并基于这些参数进行承载力计算。
连接件的刚度是钢支撑承载力计算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连接件通常用于将钢材连接成支撑结构,如焊接、螺栓连接等。
连接件的刚度对支撑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在计算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连接件的材料、规格和数量,并将其刚度作为输入参数计算。
结构的荷载是钢支撑承载力计算中的最后一个关键因素。
荷载包括静载荷和动载荷两部分。
静态荷载通常是由物体的自重和外部施加的荷载引起的,如建筑物的重量、风载和地震荷载等。
动态荷载通常是由动力荷载引起的,如振动、冲击等。
在计算中,我们需要对这些荷载进行分析,以确定钢支撑所需的承载力。
综上所述,钢支撑的承载力计算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它需要考虑到钢材的强度、支撑的几何形状、连接件的刚度和结构的荷载等因素,并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设计规范来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以确保钢支撑的安全和可靠。
钢支撑、锚索刚度承载力计算
2 2
12
钢支撑
构件材料弹模E 构件断面A 构件受压计算长度L 支撑水平间距s 钢管的刚度 桩距或连续墙单位宽sd 支撑松弛系数α 水平刚度系数 2α E*A*sd/L*s
206000 0.01085184 12.400 6 360561.1355 1 0.85 51079.49419
压杆稳定计算 说明 工作条件系数m 钢管抗压设计强度fy 钢管外径D 管内径d 钢管净截面Aj 钢管毛截面Am 截面回转半径 r 构件计算长lo 长细比λ 惯性矩 I λ *sqrt(fy/235) 纵向弯曲系数φ 轴向力(强度) 轴向力(稳定) 支撑力安全系数 构件计算长度l0/r 0.049(D -d ) 钢结构规范查表c-1 mfyAjφ
4 4
单位 0.9 215 N/mm2 300 mm 276 mm 10851.84 mm2 mm2
1/4(D +d )
2
2 1/2
101.9117265 mm 12.400 121.67393 112563634.2 mm4 116.38120 0.52 2099.83 KN 1091.9 KN
刚度的计算公式
刚度的计算公式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刚度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正确计算材料刚度和构件位移、变形等参数。
在此,本文将阐述刚度计算的常见方法和公式。
一、刚度的概念
刚度是指一个物体受力时结构的阻力,它是一个测量材料强度和形状的比值(一般单位是MPa/mm),这个比值越大,材料耐受力越大,可以承受更大的应力,形状也更加稳定。
二、刚度计算公式
(1)有偏力的情况下:
刚度=支撑力/位移
其中,位移是指支撑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距离变化量,支撑力是指根据正常荷载或指定力介质施加的所有外力。
(2)无偏力的情况下:
刚度=应力/应变
其中,应力是指物体在正常荷载或指定力介质作用下受到的外力,应变是指按照特定外力情况下物体形变量。
三、刚度计算实例
假设一个圆形截面受到一个偏载,半径为20mm,偏载作用时,
物体位移为8mm,刚度计算公式为:
刚度=支撑力/位移=0.25MPa/mm
四、刚度计算的实际应用
刚度的计算是机械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准确地估算机构的可靠性、精度及构件的位移变形,以及它们抗载荷的能力。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准确地估算材料的强度和形状,以便采用最合适的材料来构建机构。
另外,刚度计算也可用于估算滑动系统动态性能,以及振动、噪音等。
以上就是有关刚度计算公式的详细介绍。
总之,在机械设计中,刚度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用于确定材料和机构的力学性能,以及估算滑动系统的动态性能和振动噪音。
一建市政 模板支架强度 刚度计算
一建市政模板支架强度刚度计算市政工程中的模板支架是指一种用于支撑和固定混凝土模板的临时结构,其设计和计算是市政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模板支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严谨的计算方法和严格的规范要求。
模板支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是根据混凝土浇筑的特点和支撑模板所需要承受的荷载条件来确定的。
在市政工程中,模板支架的强度通常是指其在承受荷载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能力,而刚度则是指支架在承受荷载作用下保持稳定性和不产生明显变形的能力。
模板支架的强度计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承载能力计算:根据支架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强度,计算支架在承载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能力,包括弯曲承载能力、剪切承载能力和轴向承载能力。
通常采用极限承载能力的设计方法,确保支架在荷载作用下不产生破坏。
2.稳定性计算:考虑支架的稳定性问题,包括支架整体的稳定性和局部节点的稳定性。
通过结构分析和适当的稳定性计算来确定支架在承载荷载下的稳定性,确保支架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倾倒或者失稳的情况。
3.受力分析:对支架的各个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包括杆件、节点和连接件等部分的受力情况。
通过受力分析确定支架的受力状况,包括受力大小和受力方向,以便确定支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模板支架的刚度计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刚度确定:根据模板支架结构的形式和荷载条件,确定支架的刚度要求。
刚度计算是指在承受荷载作用下,支架保持稳定性和不发生明显变形的能力,包括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
2.变形计算:对支架的变形进行计算和分析,考虑支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情况,包括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
通过变形计算来确定支架的刚度要求,确保支架在使用过程中满足规定的变形限制。
3.挠度控制:对支架的挠度进行控制,考虑挠度对支架结构和使用的影响,通过挠度控制来确定支架的刚度要求,确保支架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过大的挠度变形。
在进行模板支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时,需要根据国家和行业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计算,包括《建筑模板支架与脚手架技术规程》(JGJ130-2011)和《模板支撑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9-2012)等。
支架结构设计计算公式
支架结构设计计算公式在工程设计中,支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通常用于支撑和固定各种设备和构件。
支架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承载能力、稳定性、刚度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和分析,以确保支架结构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本文将介绍支架结构设计中常用的计算公式,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应用。
1. 支撑承载能力计算公式。
支架结构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和承载设备或构件,因此支撑承载能力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支架结构的承载能力通常由支撑材料的强度和结构的稳定性决定。
常见的支撑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包括:F = A σ。
其中,F为支撑的承载能力,A为支撑的横截面积,σ为支撑材料的抗拉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支撑的承载能力与其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抗拉强度成正比。
2. 支架稳定性计算公式。
支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以防止发生倾斜或者倒塌的情况。
支架的稳定性通常由其结构形式和材料的稳定性决定。
常见的支架稳定性计算公式包括:P = k π^2 E I / L^2。
其中,P为支架的临界压力,k为支架的端部系数,E为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I为支架的截面惯性矩,L为支架的长度。
这个公式表明,支架的稳定性与其端部系数、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和长度有关。
3. 支架刚度计算公式。
支架结构的刚度是指其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刚度越大,支架的变形越小。
支架的刚度通常由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截面形状决定。
常见的支架刚度计算公式包括:k = E I / L。
其中,k为支架的刚度,E为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I为支架的截面惯性矩,L为支架的长度。
这个公式表明,支架的刚度与其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和长度成正比。
4. 支架挠度计算公式。
支架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这种变形称为挠度。
支架的挠度通常由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截面形状决定。
常见的支架挠度计算公式包括:δ = F L^3 / (3 E I)。
其中,δ为支架的挠度,F为支撑的外力,L为支架的长度,E为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I为支架的截面惯性矩。
支撑刚度计算(理正)
((2*α *E*A)/L)*(Sa/S)
kT
——
支撑结构水平刚度系 数;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 数,取0.8~1.0; 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 2 模量(N/mm ); 支撑构件断面面积 (m2); 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 长度(m); 支 撑 的 水 平 间 距 (m); 计算宽度(m),
支撑结构水平刚度系 数;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 数,取0.8~1.0; 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 2 模量(N/mm ); 支撑构件断面面积 2 (m ); 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 长度(m); 支 撑 的 水 平 间 距 (m); 计算宽度(m),
1572.5 0.8 210000.0 0.0234 5.0 4.0 1.0 5.704
kT =
混凝土支撑 ((2*α *E*A)/L)*(Sa/S)
kT
——
支撑结构水平刚度系 数;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 数,取0.8~1.0; 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 2 模量(N/mm ); 支撑构件断面面积 (m2); 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 长度(m); 支 撑 的 水 平 间 距 (m); 计算宽度(m),
1570.9 0.9 支撑宽 (m)
s
——
E
——
30000.0
A
——
0.64
0.8
L s sa
—— —— ——
22.0 6.0 6.0
支撑高 (m)
0.8
496.4 0.9 钢管直 壁厚 径(m) (m)
s
——
E
——
210000.0
A
——
0.0297923
0.609
0.016
L .0
型钢支撑 kT =
((2*α *E*A)/L)*(Sa/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
g=
7.85E+03
kg/m^3
E=
2.06E+05
N/mm^2
DN=
577
mm
A= [(D/2)^2-(D/2-t)^2]*3.142
=
29811.296
mm^2
I= (D^4-DN^4)*3.142/64
=
1.31E+09
mm^4
W= 0.0982*[(D^4-(DN)^4]/D
=
4.31E+06
N
=
7.30E+06
考虑受弯作 用稳定性
σ2=
βmx×Mx/〔γx×W1x(1-0.8× N/NEX)〕
=
48.3
Mpa
(考虑钢 稳定计算 支撑自重
影响)
σ=
σ1+σ2
f=
215
NEX
钢支撑承载力计算
压弯构件的整体稳定性 数据代名
钢支撑直径 钢支撑壁厚 钢构件自重 钢弹性模量 钢支撑内空
直径 支撑面积
转动惯量I
截面抵抗矩
塑性发展系 数 等效弯矩系 数 钢支撑单位
长度重量
钢管的截面类型
钢支撑长度 钢支撑轴力 钢管自重及 初偏心引起 跨中最大弯 矩
求λ
查表C-1
D=
609
mm
t=
16
=
210
mm
λ= =
sqrt(215/235)*L0*1000/i 87
φ=
0.641
DD TT GG EE DN AA II
WW GAMA BETA
GA GAA
LL NN
MZ
IK LAM FAI
求稳定1 欧拉临界力
σ1= =
N*1000/(φ*A) 154.1
Mpa
<
NEX=
π^2×EA/(1.1×λx2)
γx=
1.15
mm^3
βmx=
1.00
GA=
A*g*1/1E6
=
2.34E+02
kg
=
2.340
KN
根据《钢 结构设计 规范》 GBJ17-88 表5.1.2 按b类构 件考虑
L0=
19.05
m
sLeabharlann N=2943.8kN
MZ= qGA*L^2/8+L*N*0.001
=
162.2
KNm
i=
SQR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