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中_边缘人_的孤独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的农村; 另一方面, 对立的城乡二元矛盾又使得他们无法 真正融入到灯红酒绿、 五彩缤纷的城市。因此他们终将在寻 求他乡的艰难道路上陷入了孤独徘徊的境地。 《你怎么也想不到》中薛峰抱着崇高的人生理想踏入大 学校园, 却遭到了同学的无情嘲笑与疏远, 被视为 “怪物” 经 , 历了痛苦的孤独。然而, 城市中的青年才子、 高干子弟、 最新 的艺术流派、 外国的, 古代的, 现代的, 未来的各种话题的沙 龙等等使得他慢慢卷入五光十色的城市文明中。 “我慢慢对 我的两个世界都适应了。我甚至想在这两个世界中间取长 补短, 把自己塑造成另外一种人。我不愿变成纯粹像岳志明 圈子里的那种人, 但我再也不想和过去一样把自己束缚在那 种单纯的意识形态中了。我自信在新的生活追求中, 我也能 掌握自己的命运” 。毕业时, 为能够留在城市, 与青梅竹马的 女友分手。当被城市女性贺敏欺骗感情后, 他开始 “厌恶别 人, 也厌恶自己” 开始逃避城市,我再无心去听什么音乐会 , “ 了,所有的音乐听起来都是噪音” 。但他又无法面对边塞艰 苦、 贫瘠、 单调的生活。尽管最终离开了大沙漠, 但从他在候 车室给小芳的信中可看到他那矛盾的灵魂,或者战胜自己, 重新勇敢的直面人生, 或者继续在已有的生活轨迹上走着。 对城市文明的热烈渴求和对农村文明的依恋使得他永远走 在 “路上” 孤独的灵魂进行着一次次严酷的搏斗。 , 《人生》 中的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 眼界开阔, 富 于才智, 虽然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 但也从没当 农民的精神准备, 十几年的拼命苦读, 为的就是不像父母那 样做一辈子土地的奴隶。他 “热恋城里生活, 即羡慕城里人, 又仇恨城里人; 既珍惜自己的出身, 又拼命的想挣脱黄土地。 ” 在他的身上有着农村人固有的坚韧和执着, 这在作品中主要 表现为高加林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工作丢掉后, 尽管意志 消沉, 心里难受的像无数虫子在咬着, 但在严峻的生活面前 他仍然提着蒸馍篮子, 迈出了重新开始生活的第一步。紧接 着他出山劳动, 把上身脱个精光, 没命地干, 手上, 鐝把上都 染成了红色, 尽管是在向环境示威, 在向命运抱不平, 但更重 要的是在展示一个强者的重要品质, 一个优秀庄稼人最重要 的品质——吃苦精神。也正是这种强者意识使他不愿向命 运屈服, 以一种抗争的姿态展示着生命的强力, 追求着城市 的文明生活。在经济不发达、 政治权利高度集中的城乡二元
经 典 重 释
论路遥小说中 “边缘人” 的孤独感
◎ 崔燕燕
(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Hale Waihona Puke Baidu通 226019)
摘 要 长期耕耘于 “城乡交叉地带” 的路遥塑造了一系列 “边缘人” 的艺术典型。这些既带着 “乡土味” 又有着 “城市味” 的 “边缘人”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社会中呈现出共同的心态, 即强烈的孤独感, 这是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导致的必然结 果, 同时城乡差距也使他们处于一种尴尬矛盾的困顿境地中。但他们能够正视孤独, 享受孤独, 在孤独中完善追求的执着 和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 路遥 边缘人 孤独感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6-126-02
当中世纪犹太区的围墙被拆毁, 一种新型的人格类型即 文化混血儿出现了。他们既不愿意很快地与他的过去与传 统割裂, 也不能很快地被他们正努力在其中寻求一个自我位 置的新社会所接受。他们是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边缘的人, 而这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又决不会完全渗透与融合在一起。 这些犹太人曾经是、 现在也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边缘人。长期耕耘于 “城乡交叉地带” 的路遥在其小说创 作中也塑造了这样一系列 “边缘人” 的艺术典型。 《人生》 中 的高加林和 《平凡的世界》 中的孙少平等这些既带着 “乡土味” 又带着 “城市味” “边缘人” 他们对农村逃避的同时, 的 , 控诉 着城市, 他们留恋农村的同时, 更痴迷着城市, 这些成长在城 乡二元结构的中国社会中的 “边缘人” 呈现出共通的心态, 即 强烈的孤独感, 这是城乡二元关系导致的必然结果, 同时城 乡差距也使他们处于一种尴尬矛盾的困顿境地中。但他们 能够正视孤独, 享受孤独, 在孤独中完善追求的执着和生命 的意义。 一 孤独感是人类生命自始至终的现象,而文学作为人学, 表现的母题之一即孤独感。它是人类的一种深层的心理感 受和明确的自我体验, 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寂寞无聊 的情绪体验, 孤苦无依的心灵感受。孤独感是作为游离于主 流社会的 “边缘人” 的独特感受, 如影随形、 挥之不去。古今 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 “边缘人” 形象。 《红与黑》 中 的于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中保尔・柯察金等他们都是英 俊少年, 富有才智, 对女性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但他们游离 于主流社会的边缘, 心灵深处有着强烈的边缘感和无归属感。 他们敏锐的意识到距离、 差异的客观存在, 既存在于物质世 界又存在于精神世界。因此要求缩短距离的强烈意愿促使 他们站在了抗争者、 求索者的行列, 孤独感也就如影随形, 而 社会的挤压和现实的捉弄使他们无法超脱这种孤独。路遥 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 “城乡交叉地带” “边缘人” 他们深深 的 , 的烙上了这种拓荒者的孤独命运。处于转折时期的他们接 受了高中教育, 农村之外广大世界里的精神生活, 城市的繁 华使得他们再也不愿意按照父辈们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现 代都市文明的召唤使得他们终将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站在 “农村与城市” 的连接体上的他们, 一方面不愿生活在闭塞落
126
2010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经 典 重 释
结构的中国社会里, 希望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到城市, 从乡村 人变为城市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唯有丢掉人格,抛弃自尊, 甚至牺牲无辜的人才有机会。当高加林通过 “走后门” 担任 县委通讯干事后, 他对事业的向往和追求, 对城市文明的痴 迷迫使他遗弃了巧珍, 选择了黄亚萍。他几乎是牺牲了一位 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踏进城市的, 尽管他最终失败了, 但他 也经历了一次次痛苦的蜕变, 一次次痛苦的人格断裂和道德 沦丧的过程。他离开乡村, 又回归乡土, 城市没有他的位置, 故乡已被他抛在身后, 心灵永远背负着十字架, 陷入孤独尴 尬的困境中。 《平凡的世界》 中孙少平少了一份狂躁, 多了一份沉重, 在追求理想与未来的艰辛的 “朝圣” 途中孤独的前行。小说 开篇写了由于贫困买不起饭菜的孙少平, 为了避免被人耻笑 的局面, 故意挨到最后才来打饭, 这种生活困苦的刻骨铭心, 这种寒酸的尴尬让他陷入了成长的孤独痛楚之中。课堂和 书本不仅给了他知识, 而且给他撑起了一个想象的天空。他 不再甘心在小小的双水村刨一辈子黄土, 常常做着远行的梦, 心系着远方的城市。他无论是在黄原城做小工还是当井下 工人, 都一直坚持不懈的行走在漫漫求索的人生征途中。作 为黄原城中的打工族, 他体会到更多的是漂泊无根的边缘感 和无归属感。在黄原城只有依靠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才能维 持生计, 但吃苦、 奋斗的精神可以克服身体的困苦。可是当 他发现小翠被欺负后, 精神上的痛苦让他开始逃避, 城市不 再是以前的一盏 “诱惑” 的灯。因此, 当妹妹的男友吴仲平帮 他往省城调工作时, 他意识到他和他们的处境是那样的不尽 相同,大城市对妹妹和仲平们也许是合适的, “ 但他在这里未 必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不同生活处境的人应该寻找不同 的归宿, 孙少平拒绝了妹妹的帮助。不甘心于农村, 但又不 放心于城市, 他终究无路可走, 最终选择了大牙湾, 选择了慧 英嫂, 选择了一个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的 “交叉地带” 。 理想是明媚的, 现实是严峻的, 孙少平最终在寻求城市文明 的道路上陷入了尴尬。 二 孤独是路遥小说中 “边缘人” 的一种生存姿态和生活方 式, 已浸润为一种孤独意识, 成为他们的生存哲学。城乡间 的巨大鸿沟促使他们走进了一种孤独尴尬的困境中, 但他们 却始终没有停止、 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们正视孤独, 享受孤独, 在孤独中完善生命的意义和追求的执着, 散发出熠熠生辉的 人格力量。 苦难是路遥人生的主题词。童年生活的贫困、 饥饿和过 继经历让路遥比同龄人更加早熟, 懂得了只有自我奋斗才能 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然而当一个人过早成熟超越自己的 同龄人离开群体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 便陷入了奋 斗者巨大的孤独之中。他比别人更精确的体会到 “世界上最 孤独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他 正视孤独, 享受孤独, 在孤独中完善着个人的奋斗之路。 “情 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 思维 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 昂的和伤感伤痛的激情。孤独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遥远更 深邃的地方伸展, 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作更透彻的认识和 检讨” ,这段话可以说是路遥个人奋斗精神支配下最清醒的 道白。 因此, 他作品中的 “边缘人” 往往都喜欢这美丽的孤独, 孤独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存姿态和生存哲学, 这种孤独支撑着他们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前行。 “我感到, 纠缠在路遥心中的大痛苦主要是两点: 第一, 历史……。第 二, 精神劳动所需的漫长的孤独和他强烈的参与意识之间的 冲突造成的痛苦。 ”路遥本人在创作中精神上的孤独和战胜 孤独的精神构成了他作品中 “边缘人” 的内在品质。高加林 作为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却难以有所作为, 得失荣辱, 跌宕 起伏, 似在反掌之间。当他被顶掉职务返回农村之后, 精神 上承受着无比的压抑和痛苦,加之又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 陷入孤立状态, 但他却闹起了 “卫生革命” 改变农村落后的 , 面貌, 而且大胆地公开自己和巧珍的关系, 以一种挑战者的 姿态向传统习俗进行坚决的斗争, 赢得了 “大能人” 高明楼的 认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与巧珍相恋, 尽管彼此都陶醉于爱 河之中, 但高加林却得不到精神上的交流, 他与巧珍的谈话 也纯粹是拉家常; 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接受了都市女性黄亚 萍, 但他在对黄亚萍忏悔的时候说:亚萍, “ 我知道, 你对我的 感情是真诚的……但现在我才猛然感到, 从感情上讲, 我实 在更爱巧珍, 尽管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这表现出当高加林 , 获得了现代文明后, 仍然感到精神上的孤寂。无论是传统的 农村姑娘还是现代的都市女性都无法给予他精神上的慰籍, 排遣他内心的孤独。但也正是这种孤独力量促使他在无法 把握、 主宰自己命运的改革浪潮中仍然拥有昂扬不屈的求索 与奋斗精神。尽管他最终回归黄土地, 最终失败了, 但不是 简单的原地返回, 而是注入了一种新的血液, 是对自我的一 种超越。 路遥对自己所钟爱的文学抱着宗教般的虔诚和热情, 他 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作为抵押来创作 《平凡的世界》 为了成 , 功, 孤身挑战, 陷入巨大的孤独之中。他在创作之初对故乡 毛乌素沙漠进行神圣 “朝拜” 在创作过程中 , “艰辛的跋涉在 朝圣旅途上” 他的这种孤独的殉道色彩映照在孙少平身上。 , 每当少平意识到他与晓霞间的巨大鸿沟时, 他的眼前都会浮 现出: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里, “ 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一步一 跪的教徒们, 眼睛里闪烁着超凡脱俗的光芒, 艰难地爬蜒着, 走向圣地麦加……” 此时的他便会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在 黄原揽工期间, 他不忘读书, 不忘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命的 思考, 决没有沉溺在世俗的欲望之中; 为了正义, 解救小翠; 在铜城煤矿, 用劳动征服了富有者; 师傅遇难, 他以自己的赤 诚帮助慧英嫂和明明; 晓霞突遭厄运, 他虽然悲痛欲绝, 但仍 没有向命运屈服, 反而更加坚强、 成熟, 成为矿区的 “青年突 击手” 在矿中遇难, ; 脸上留下了伤疤, 但却拒绝妹妹提供的 城市工作, 依然走向大亚湾, 走向孤独, 与高加林接受 “走后 门” 而得到的工作相比, 孙少平更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他 在孤独中不断蜕变, 不断成熟, 面对苦难、 面对命运展现出不 屈不挠、 昂扬向上、 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他的不断奋斗不 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之中, 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 层次, 尽管他依旧处于孤独奋斗的状态, 但他的精神却从这 种艰辛孤独中得到了升华, 心灵得到了充实, 更有着一种豪 迈和超然之气, 清远高华和不着尘烟之感, 在寻求他乡的孤 寂道路上映照出美好的人情和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