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课件影像解剖

合集下载

胸部影像技术及解剖 PPT课件

胸部影像技术及解剖 PPT课件
胸部影像技术及解剖
一. 胸部X线检查摄影常用体位影 像资料及解剖定位
1.胸部后前正位
1.胸部后前正位
a. 解剖定位 b.肺的分野及分带
3.胸部左前斜位片
4.胸部右前斜位片
二.胸部CT检查技术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结技术与参数 1.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角。 2.窗宽:肺窗采用1000~2000HU,纵隔 窗采用300~500HU。 3.窗位:肺窗采用 -500 ~ -800HU ,纵隔 窗采用30~50HU。 4.常规扫采用8~10mm层厚,螺距1.5。
(二)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前准备:告知及帮助病人去除金属 饰品及异物及更换衣服。并耐心给病人 讲解CT机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声音 及教病人如何听提示音和如何屏气。让 病人在扫描检查过程中保持扫描前摆放 的体位及姿势不动。 2.扫描中应注意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及病人 情况。
三.胸部CT的影像断层解剖
(一)双肺的分叶(实体解剖示意图)
1.纵膈窗()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1.纵膈窗()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1.纵膈窗()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1.纵膈窗()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1.纵膈窗()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二)各肺叶及肺段的CT横断层剖
1. 肺窗(主动脉弓层面)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2.肺窗(气管杈层面)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3.肺窗(肺动脉分叉层面)
•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4.肺窗(右上肺静脉层面)
• (1)CT断层像 (2)解剖位置及名称

胸部正常X线解剖PPT课件

胸部正常X线解剖PPT课件
胸部正常X线解剖PPT课件
目录
• 胸部X线解剖基础 • 肺部正常X线解剖 • 纵隔正常X线解剖 • 心脏正常X线解剖 • 胸膜腔正常X线解剖
01
胸部X线解剖基础
X线成像原理
01
X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穿透性、 荧光性和摄影效应,能够穿透人 体组织并留下影像。
02
X线成像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对 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通过对比度 差异来呈现人体内部结构。
肺部的正常形态
01
02
03
两肺形态对称
人体有两个肺,左右两侧 形态对称,呈圆锥形,底 面向上,尖端向下。
肺野广阔
肺野是充满空气的肺部区 域,在X线片上表现为高 透亮、低密度的影像,占 据胸腔的大部分空间。
肺门结构清晰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和淋 巴管等结构进出肺部的开 口,在X线片上表现为结 构清晰的影像。
纵隔的正常形态
纵隔的正常形态可分为前、中、后三 个部分。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方,中纵 隔位于心脏和大血管的周围,后纵隔 则位于胸椎前方。
在前后位片上,前纵隔表现为心影后 方的三角形透明区,中纵隔则呈现出 心脏和大血管的形状和位置,而后纵 隔则与胸椎影像重叠。
在侧位片上,前纵隔表现为心影后方 的一条浅沟,中纵隔则呈现出心脏和 大血管的轮廓,而后纵隔则表现为胸 椎前方的致密影。
了解这些血管和器官的位置和形 态对于诊断和治疗胸部疾病具有
重要的意义。
谢谢观看
心脏的血管和心腔
主动脉发自左心室,向右前上至 主动脉弓转折为升主动脉,经肺 动脉起始部至肺动脉分叉处为左、
右肺动脉。肺静脉自肺门Fra bibliotek心房汇入左、右 心房。
腔静脉窦位于右心房的后部,接 受上、下腔静脉回流入心。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肺泡管(20~22级):一个呼吸性细支气管至 少有40个肺泡管和囊,每个肺泡管约有20个肺 泡,成人肺泡直径约300um。
➢肺泡囊(23级):最后一级分支,为盲端。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 气管以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 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 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管腔衬以粘膜, 表面覆盖纤毛上皮,粘膜分泌的粘液可粘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 粒,纤毛不断向咽部摆动将粘液与灰尘排出,以净化吸入的气体。
胸廓
• 胸廓(thoracic cage)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础和支架。胸廓由12个胸椎, 12对肋(ribs),和1个胸骨(sternum)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
• 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胸廓入口由第1胸椎体、第1肋和 胸骨柄上缘围成,是颈部与胸腔之间的通道。胸廓下口较大,由 第12胸椎体、第12肋和11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 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共11对。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新生儿的胸廓呈桶状;老年人的胸廓则扁长;成年女性的胸廓短 而园。
• 上纵膈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 胸导管等。前纵膈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 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膈内含有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 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纵膈
T8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四)纵隔 Mediastinum Definition and structure
医学影像解剖学

第三章 胸 部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第一节 肺与纵膈
医学影像解剖胸部
呼吸系统临床解剖和生理功能

读懂胸部X光片PPT幻灯片课件.ppt

读懂胸部X光片PPT幻灯片课件.ppt
• 8、察看胸廓软组织情况。判定乳房、乳头、肌肉 影像。特别是胸大肌与胸锁乳突肌情况,其容易 造成假象。
• 9、察看是否有胸膜影,正常胸膜在X线片不显影。 偶尔在肺尖及心膈角尖后纵隔胸膜反折条影。
12
胸片读片方法
• 10、察看膈肌下方结构。注意膈下病变。有无膈 下游离气体或膈肌形态、位置改变。
• 11、观察侧位片注意判定纵隔阴影。 • 12、侧位片注意察看胸骨后间隙后心后间隙。
13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14
游离性胸腔积液
15
液气胸
16
肺部空腔性病变(慢支肺气肿肺大泡)
17
肺部渗出与增殖性病变(肺结核)
18
肺炎(大叶性肺炎)
19
间质性肺炎
20
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
21
thank you attention!
22
• 4、胸部正常变异X线表现。
2
正常胸部解剖结构
3

肺 叶 及 气 管 分 段
4

肺 小 叶 结 构 图
5
肺段分布(A前/B后面观)
• 肺段
6
气管壁7Βιβλιοθήκη 叶间裂(水平裂/斜裂)8
阅看胸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1、X光片的局限性: • 1)胸片表现正常,不能否定胸部疾患的存在;如
早期结核、炎症。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小面积肺栓塞以及2mm以下病变等。 • 2)单独一张胸部正位片容易遗漏心影后病变。对 怀疑占位的病变或要求严格定位病变应加摄侧位、 斜位等部位。
10
胸片读片方法
• 4、察看肺野。首先两侧对比,次将肺野分区域察 看。注意有无阴影,注意阴影位置、大小、形态、 密度,边界及边缘,以及邻近病变组织改变情况。

2024年度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2024年度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2于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等肺部疾病的诊断,通过
观察肺部阴影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特征进行判断。
心脏与大血管疾病诊断
02
X线平片可以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轮廓、大小和形态,对于心脏
增大、心包积液、主动脉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胸壁与胸膜疾病诊断
03
X线平片可以观察胸壁和胸膜的形态和厚度,对于胸壁肿瘤、胸
2024/2/2
肺囊肿
胚胎发育障碍引起的先天 性疾病,X线和CT表现为 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壁 较薄。
先天性支气管闭锁
支气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疾 病,X线和CT表现为支气 管截断征和远端肺组织不 张。
12
03
胸膜及胸壁疾病影像诊断
2024/2/2
13
胸膜疾病概述
胸膜解剖与生理
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和胸壁内侧的薄 膜,分为脏层和壁层,具有分泌和吸 收功能。
2024/2/2
5
胸部正常解剖结构
胸壁
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肋骨和 肋间肌等。
02
胸膜腔及胸膜
位于胸壁与肺组织之间,分为脏层和 壁层,正常情况下两层胸膜之间有少 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01
03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分为左肺和 右肺,具有呼吸功能。
纵隔
位于两侧胸膜腔之间,包含心脏、大 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结构。
胸膜疾病分类
影像检查方法
X线、CT、MRI等影像检查方法可用 于胸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胸膜疾病包括胸膜炎、胸膜肿瘤、气 胸等,临床表现多样。
2024/2/2
14
胸壁疾病概述
胸壁解剖与生理
胸壁由软组织、肋骨和胸 骨构成,保护胸腔内器官 。

胸部断层影像解剖学ppt课件

胸部断层影像解剖学ppt课件
1.支气管
右肺:上叶支气管:尖段 (BⅠ)、后段(BⅡ)和前段(BⅢ)支气管; 中叶支气管:外侧段(BⅣ)和内侧段(BⅤ)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上段(BⅥ) ,内侧(BⅦ) 、前(BⅧ) 、 外侧(BⅨ)和后底段(BⅩ)支气管
左肺:上叶支气管:尖后段(BⅠ+Ⅱ) 、和前段(BⅢ)支气管; 上舌段(BⅣ)和下舌段(BⅤ)支气管
3.肺 肺泡内含有气体,故CT断层肺组织为明显低 密度,肺窗下可清楚衬托出肺内的血管、气管和一些间隔结 构。高分辨率CT可以显示次级肺小叶中央的小叶核,其为伴 随小叶支气管的小叶中央动脉的横轴位投影。正常小叶间隔 很薄,在高分辨率CT上也难以显示。
4.纵隔 纵隔结构要用纵隔窗观察, CT断层可以 显示纵隔内的心、大血管、食管、气管和支气管等。正常大 小的淋巴结短径不超过10 mm,CT断面偶尔可以显示为点状影。 胸腺位于胸廓入口的血管前间隙,青春期以前显示为软组织 密度,类似三角形,以后逐渐萎缩变小,老年人可完全被脂 肪组织取代。纵隔内的脂肪组织密度很低,可衬托纵隔内各 结构;增强扫描利于血管、心腔的识别。
7.胸壁 由胸廓构成骨、胸背部肌、肋间肌及其周 围软组织构成,胸壁的最外层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胸壁的前 部女性可见乳房结构,腋窝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淋巴结。 CT纵隔窗可显示上述结构,骨骼的观察需用骨窗。骨骼密度 最高,易于识别,肌为等密度,脂肪组织为低密度。脂肪组 织的低密度可衬托胸壁肌等软组织结构外形影像。
一、胸部结构的配布特点
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腔的两侧容纳肺和胸膜囊,中 部为纵隔,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食管、气管等。纵隔内 结构向上经胸廓上口通向颈部及上肢,两侧肺尖和胸膜顶经 胸廓上口突向颈根部;在胸廓上口处,胸部结构与颈根部结 构互相交错、重叠。胸部结构与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由于 膈向上隆凸,肝、胃、脾等上腹部的器官不同程度地被胸壁 下部所覆盖,胸部与腹部的结构在膈区上下错落,表现为肺 和胸膜囊的下部居胸腔外周。

胸部影像解剖 ppt课件

胸部影像解剖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ppt课件
25
ppt课件
26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纵隔 (mediastinum)

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介于两肺之间,上为 胸廓入口,下为横膈。两侧为纵隔胸膜和肺门。 其中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主支气管、 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等。
胸部影像解剖
ppt课件
1
常用检查技术

普通X线检查 胸部透视和摄片(正位 、侧位 ) CT检查
平扫 (肺窗、纵隔窗、骨窗) 增强(纵隔窗)
高分辨扫描(观察病灶微细结构)
动态扫描、灌注成像


MRI检查 常用SE序列、 FSE序列
超声检查 用于胸腔积液定位及定量
ppt课件
2
ppt课件在胸部应用

价值:能够较好的显示位于胸壁、胸膜、肺组织表浅部位 及纵膈内的病变。在诊断胸壁软组织、胸膜、胸膜腔、接 近胸壁的肺内病变、纵膈病变及膈肌疾病等方面有一定价 值。

不足:由于含气肺组织和胸部骨骼可将部分入射超声束全 部反射,致超声检查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大的限制。
ppt课件
13
正常X线表现
ppt课件
14



(一)胸廓 骨骼——肋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椎 软组织——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上皮肤褶皱、胸大肌、女性 乳房及乳头、伴随阴影 (二)气管及支气管 (三)肺——肺野、肺叶、肺段、肺门 (四)纵膈 (五)胸膜 (六)横膈

关于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关于医学影像解剖胸部课件

肺段命名
右肺 尖段S1 上叶 后段S2 前段S3
中叶 外侧段S4 内侧段S5
尖(上)段S6 内侧(心)底段S7 下叶 前底段S8 外侧底段S9 后底段S10
尖段S1 后段S2 上叶 前段S3 上舌段S4 下舌段S5
左肺
尖后段S1+2
尖(上)段S6 内侧底段S7 下叶 前底段S8 外侧底段S9 后底段S10
呼吸系统概观
1
1.鼻
2
2.咽
3
3.喉
4
4.气管
5
5.主支气管
6
正常支气管
支气管分支示意图
气管 主支气管 肺叶、肺段支气管 亚肺段支气管 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肺泡囊
肺泡
结构和功能:
✓ 全肺约3亿个肺泡,总面积70m2,有扩张性和弹性。
✓ 肺泡-毛细血管膜:厚度1um,通透性大,肺水肿、肺炎时 因液体量增多,厚度增大,气体交换减少。毛细血管内皮的胞 浆突起间存在裂隙,血容量增多,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时 ,裂隙可以扩张,液体外渗增加。肺泡上皮的胞浆突起间的裂 隙远较前者小,可有效防止间质内液体进入肺泡。
Horizontal fissure (水平裂)
叶间胸膜(图)
膈(diaphragm)
• 正常位置:右高左低,约1-2cm,一般9-10后肋骨水平 。
• 肋膈角:膈肌与胸壁之间的夹角。 • 心膈角: • 变化:局限性膈膨升、波浪膈、幕状粘连、胸腔积液及肺
不张、肺纤维化等影响膈肌位置,腹腔内压力改变也会影 响
主支气管,其组织硬韧,有软骨支撑,管径 受呼吸影响小) ✓ 大气道和小气道(吸气状态下管径小于2mm者 , 包括部分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胸部影像解剖医学PPT课件

胸部影像解剖医学PPT课件

重 建 技 术 ( S S D )
25
CT对胸部疾病的诊断评价
主要不足: 1)只能横断位成像,空间分辨率低于X线, 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但大多数情况下 胸部CT优于MRI; 2)不注射造影剂不易分辨肺门血管与软组 织结节; 3)肺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26
三、 MRI
(MAGNETIC RESONANCE
8
X线平片投照方法
后前位
9
X线平片投照方法
左侧位
10
X线平片-正常男性
11
X线平片-正常女性
12
★ 透视与摄片的优缺点
透 视

摄 片



A) 方便、快捷、经济 B) 可随意变换体位, 多角度观察病变 C) 可动态观察膈肌运 动和心脏搏动 D) 清晰度不及胸片 E) 不能保留永久记录

肺间质:肺的支架组织,分布于支气管周围、血管周 围,小叶间隔及脏层胸膜下
正常时,肺间质不能显示,当间质间隙内有病理 组织积聚时(液体、肿瘤、纤维),方可显示其 异常影像
33
气管、支气管
气管起自环状软骨下缘,11~13cm/1.5~2cm

为中线结构,在主动脉弓水平常稍偏向右侧,不应该 误认为移位 在正常后前位像上,气管两侧壁走行平行;但在气管 分叉处上方,气管左侧壁处常可见到由主动脉引起的 平滑压迹
5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人体结构
密度 厚度
6
放射学密度
在离子射线穿过身体的过程中,厚度不同 和密度不同的组织对射线的吸收也不同 放射学密度主要是X线被吸收的结果

《胸部解剖+图谱》课件

《胸部解剖+图谱》课件

胸部的骨骼结构
胸骨
位于胸部正中,是一块长条形的扁骨,分为胸骨 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肋骨
位于胸部的两侧,呈弓形,共12对,主要起到保 护胸腔内脏器和辅助呼吸的作用。
脊柱
位于背部中央,是身体的支柱,由颈椎、胸椎、 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
胸部的肌肉和筋膜
胸大肌
位于胸部前外侧,起自锁骨、胸骨和肋 骨,止于肱骨结节间沟,主要作用是使
胸部的感觉神经主要来源于胸段的脊髓 神经,这些神经将胸部皮肤、肌肉、关 节等组织的痛温觉、轻触觉等感觉信息 传递到大脑。
胸部的感受器包括痛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 和轻触觉感受器等,它们分布在胸部的皮肤 、肌肉和关节等部位,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 并产生神经信号。
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通过脊髓传递 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接收到的 感觉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从而产 生感知和意识。
胸部的运动神经
胸部的运动神经主要来源于胸段的脊髓神经,这些神经支配着胸部的肌肉,使肌肉 能够产生收缩和舒张等运动。
胸部的运动神经纤维通过脊髓传递到肌肉,产生肌肉收缩和舒张等运动,从而完成 各种动作和功能。
胸部的运动神经还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大脑皮层通过发出神经信号来支配 肌肉的运动,从而协调和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饮酒是预防胸部疾病的重要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胸部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
预防感染
预防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避免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THANKS
感谢观看
05 胸部疾病的诊断 与治疗
胸部疾病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MRI等 影像学检查,观察胸部 结构的变化,发现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人体结构
密度 厚度
放射学密度
在离子射线穿过身体的过程中,厚度不同 和密度不同的组织对射线的吸收也不同 放射学密度主要是X线被吸收的结果
X线图像特点
灰阶图像,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 叠加图像,X线束穿过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 和厚度组织结构后 的投影总和 放大和失真,锥形 透射造成图像的放 大和形状失真
肺门
肺门
肺门
肺门-正位片
左肺门分上、下两部
上部:左肺动脉弓、左上叶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
部、左上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起始部及上肺静脉 分支构成 下部:下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部构成,由于心影 遮盖不能显示其全貌 左肺动脉弓与引流左上叶尖段静脉相交处称为左肺 门点
肺门
肺门
肺门-侧位片
平片很少能辨认
胸部X线应用解剖
纵隔
纵隔
位置
胸骨后、胸椎前、两肺间 上为胸廓入口,下为横膈
内容
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胸腺、
淋巴组织、神经、脂肪等
在X线平片上,除气管和支气管可分辨外, 其余结构均因缺乏对比而只能观察其与肺 部邻接的轮廓
左、右主支气管:第5~6胸椎平面 隆突

气管分叉部下壁,60~85度 吸气时略大(<90度)
右侧:20~30度(更加陡直) 左侧:30~45度
主动脉结压迫气管右移,老年人更明显
气管、支气管
两侧主支气管逐级分出叶、段、亚段、小支气 管、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 泡囊 终末细支气管以上的支 气管仅有空气传输作用 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呼 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 和肺泡囊则兼有气体传 输和交换作用
– 第2、4肋骨前端下缘 的水平线
肺纹理
肺纹理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由
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主要成分为肺 动脉及其分支 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延伸,逐渐变细 正常立位由于重力作用,下部血流量较上部大, 下肺野纹理较上肺野粗;卧位则上、下肺野相 差不多 观察多少、粗细、分布及有无扭曲、变形和移 位(正常粗细和多少无明确标准)
肺纹理
肺纹理
胸部X线应用解剖
胸膜
胸膜
壁层衬于胸壁内面,脏层包绕肺表面,两者 密切接触,其间为一潜在腔隙(胸膜腔) 胸膜在X线平片上的显示
菲薄,厚度约0.2mm,不易显示 胸膜反折处 走行方向与X线平行
薄层状或线状致密影
伴随阴影
肺尖区肋骨下缘表现为与肋骨下缘平行的线
副裂
奇叶副裂
由奇静脉两侧的四层胸膜形成 自肺尖部向奇静脉方向走行的弧线状阴影,以
小圆点状(泪滴状)的奇静脉为终止点 奇裂在胸片上的 发生率为0.5%
副裂
上副裂
将下叶背段与各基底段隔开 右侧多见,平片和CT很少能辨认
副裂
下副裂
将下叶内基底段与下叶其它部分隔开 右侧多见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背左 段肺 、下 内 前叶 、 外 、 后 基 底 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次级肺小叶
具有纤维间隔的最小肺组织,小叶间隔内有静
脉和淋巴管穿行 呈多角形,大小不一,边长约1~2.5cm 中心为小叶细支气管和小叶动脉 包括小叶细支气管发出 的3~5支终末细支气管所 属肺组织(腺泡/4~7mm) 正常情况下,上述结构 均不能显示
叶间裂
副裂
副裂
可将任何一部分肺组织与其邻近肺组织部分或
完全分开 这些副裂在发育程度上变异很大,从不到1cm 深度的表面裂隙,到一直延伸至肺门的完整裂 最常见的副裂
奇裂、下副裂和上副裂
副裂
奇叶副裂
肺发育过程中,奇静脉被包入发育中的右肺芽 奇叶副裂内侧肺组织即为奇叶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TOMOGRAPHY) 体层摄影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它可使某一选定层面 清晰显影,而使非选定层面模糊不清,为疾病诊断和 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 (2)高千伏摄影(HIGH KILOVOLTAGE RADIOGRAPHY) 由于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等对肺 内病变的干扰,并可使肺纹理显示清晰,对比较好, 气管及肺门区支气管影显示较清楚,对中心型肺癌、 纵隔病变以及尘肺等诊断有帮助。(次高千伏摄影)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单个肺小叶实变表现为直径1~2cm的片状阴影 单个腺泡实变表现为
类圆形结节状致密影, 称为腺泡结节样病变, 是X线平片上能识别 的最小肺实质单位, 因而可视为肺实质的 基本解剖单位
肺门
肺门
解剖学定义:肺内侧面(又称纵膈面)贴近纵
隔和脊柱,其中央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 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右肺上叶
尖段 后段 前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右肺中叶
外侧段 内侧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右肺下叶
背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内右 、肺 前下 、 外叶 、 后 基 底 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尖左 后肺 段上 、 前叶 段 、 上 、 下 舌 段
左肺空洞体层摄影片
(三)造影检查
(1)支气管造影(BRONCHOGRAPHY)
为通过支气管导管注入造影剂,非选择性或选 择性的使两肺或某肺叶支气管显影的方法。 (2)血管造影(Bronchial arteriography) (Pulmonary arteriography)
主要有肺动脉造影和支气管动脉造影,用于检 查肺血管性疾病及不明原因的咯血。
两肺门大部分重叠,右肺门略偏前,表现似拖
长尾巴的“逗号”
前缘:上肺静脉干
后上缘:左肺动脉弓 尾巴:两下肺动脉干
肺门
肺门增大
肺野
肺野
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肺野透明度与摄片时的吸气幅度有关
肺野的划分(描述病变位置)
内、中、外三带
– 纵行三等分
上、中、下三野
形阴影,以第2肋最常见
胸膜
伴随阴影
叶间裂
斜裂
正位片,一般不能显示 侧位片,自第4、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的线状
阴影,在前肋膈角后数厘米处与膈肌相交
水平裂
正位片,70%正常人可见,从腋部第6肋骨水平
向内止于肺门外1cm处 侧位片,自斜裂中点,向前水平走行达前胸壁
斜裂和水平裂位置变化可判断肺体积变化 (同时帮我们定位肺叶)
气管、支气管
气管、主和叶支气管在X线平片上可显示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肺叶
右肺:上、中、下三叶
(斜裂和水平裂) 左肺:上、下两叶 (斜裂) X线平片上,除非叶间胸膜 显影借以分辨肺叶外,并不 能显示各肺叶界限,但结合 正侧位胸片可推断各叶大致 位置以确定病变所在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胸部X线应用解剖


肺实质、肺间质 气管、支气管 肺野 肺门 肺纹理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 叶、腺泡
胸膜 纵隔(心脏、大血管) 胸壁

骨性胸廓 胸壁软组织

胸部X线应用解剖

肺实质和肺间质
肺组织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

肺实质: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 (以肺泡为主)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肺段
肺段间无胸膜分隔,但各有单独的支气管和血
管供应,其命名与相应支气管一致 正常时,X线平片不能显示肺段界限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上叶
右 肺 中叶
下叶
尖段S1 后段S2 前段S3 内侧段S4 外侧段S5 背段S6 内基底段S7 前基底段S8 外基底段S9 后基底段S10

肺间质:肺的支架组织,分布于支气管周围、血管周 围,小叶间隔及脏层胸膜下
正常时,肺间质不能显示,当间质间隙内有病理 组织积聚时(液体、肿瘤、纤维),方可显示其 异常影像
气管、支气管
气管起自环状软骨下缘,11~13cm/1.5~2cm

为中线结构,在主动脉弓水平常稍偏向右侧,不应该 误认为移位 在正常后前位像上,气管两侧壁走行平行;但在气管 分叉处上方,气管左侧壁处常可见到由主动脉引起的 平滑压迹
胸部影像解剖
胸部影像解剖
相关检查技术
胸部常用检查方法
X线检查
胸部透视 常规X线平片
血管造影
CT检查 MRI检查
投影(projection)
断层(tomography)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人体结构
密度 厚度
1、横断成像不重叠
2、密度分辨率高易发现小病变,显示病变细节; (CT值)。
3、增强扫描鉴别血管性病变
4、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
高 分 辨 率 薄 层 扫 描
增 强 扫 描
螺 旋 C T 的 三 维
重 建 技 术
螺 旋 C T 的 三 维
重 建 技 术 ( S S D )
由于肺内含有大量气体,MR信号很弱, 对肺部病变检查效果较差,但对纵隔及大 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各种影像检查的优点



普通平片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CT 扫描 具有无前后影像重叠的特点。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MR 检查 适用于纵隔肿瘤和心脏大血检查。 超声检查 对胸水和纵隔肿瘤有一定诊断价 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