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灌木林林地碳密度及其分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灌木林林地碳密度及其分配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土地利用的转变,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加剧。人工造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因此成为世界各国碳减排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1]。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Fang等[2]的研究表明,我国森林碳储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人工林。灌木林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占到陆地面积的1/5,是我国现阶段森林面积的近2倍。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土丘陵区大面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3],作为乡土物种的沙棘、柠条和山毛桃成为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的退耕还林灌木种[4-8]。因此,对该地区灌木林碳密度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准确评估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目前,对沙棘、柠条固碳能力的研究不多[9-12],对山毛桃碳固碳能力的研究更少,目前仅见极少的报道鉴于此,本实验对宁南黄土丘陵区相同林龄的沙棘、柠条和山毛桃3种灌木林林地的碳密度及其分配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人工灌木林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属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区,春季温度低且降雨少,夏季时间短暂且冰雹较多,秋季阴涝且霜旱,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长。年平均气温全区最低,仅5.1 ℃,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最低为-25.7 ℃;7~8月份平均温度最高,最高为30.4 ℃。年平均日照时数2 128 h,无霜期124 d,最少94 d。年平均降水400~700 mm,主要集中夏秋二季,特别是7、8、9月。持续干旱年时,降水量大大下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冻、冰雹、干旱和大风等。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
本试验中,沙棘(H. rhamnoides)人工林样地设在张程乡(105°50′E, 35°35′N),海拔1 868~1 932 m,坡度大多在13°~18°,造林前为坡耕地,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类型,造林前后土壤类型均为黄绵土,造林后禁牧,几无人类干扰,林龄为26年,灌木层平均盖度55.11%,平均基径为1.30 cm,平均株高为155.2 cm,林下草本主要以铁杆蒿、冰草等为优势种,草本盖度4.23%;柠条(C. korshinskii)人工林样地设在张程乡(105°50′E, 35°34′N),海拔1 793~1 854 m,坡度大多在13°~18°,造林前为坡耕地,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类型,造林前后土壤类型均为黄绵土,造林后禁牧,几无人类干扰,林龄为26年,灌木层平均盖度43.67%,平均基径为2.76 cm, 平均株高为170.6 cm,林下草本以白羊草、硬质早熟禾等为优势种,草本盖度2.41%;山毛桃(P. davidiana)人工林样地设在张程乡(105°52′E, 35°37′N),海拔1 893~2 013 m,坡度大多在16°~1

9°,造林前为坡耕地,为典型的黄土
丘陵地貌类型,造林前后土壤类型均为黄绵土,造林后禁牧,偶有果实采摘,林龄为26年,灌木层平均盖度33.67%,平均基径为3.22 cm,平均株高162.4 cm,林下草本以长芒草、铁杆蒿等为优势种,草本盖度2.52%。
所有样地调查均于2011-08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张程乡进行,分别选择26年生沙棘、柠条和山毛桃代表性样点各1个,每个样点在坡顶、坡中、坡底分别选取10 m×10 m样地1块,每个样地沿对角线选取3个2 m×2 m的样方。
在每块样地内的样方中,采用收获法测定灌木林分生物量。先收获并测量叶、枝和根等组分的鲜重,然后分别采集各组分的分析样品,在105 ℃杀青后于80 ℃恒温箱中烘至恒重,求出含水量,将各个组分的鲜重换算成干重(W)。按公式W总=W叶+W枝+W根计算灌木总的生物量。同时,采用全挖法测定林下草本层的鲜重,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取混合样品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计算其生物量。
样地内用5 cm土钻取土样,取样深度为按0~100 cm,其中0~30 cm每隔10cm取样一次,30~50cm取样一次,50~100 cm取样一次。每层随机取3个土样,混合成一个混合样。同一样地3个灌木样方的同层次土样组成该层次混合样品,土样自然风干、磨碎并过孔径0.25 mm筛用于测定有机碳含量。在样地内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挖掘1个100 cm深的土壤剖面。之后,沿剖面用环刀采集各层土壤作为原状土,带回实验室测定土壤体积质量。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植物样品的碳含量,用K2Cr2O7容量法测土壤样品的碳含量[13灌木器官的碳密度等于灌木器官单位面积(hm2)的生物量与其碳含量的乘积,各器官碳密度相加得出灌木层碳密度;草本层的碳密度等于草本层单位面积(hm2)的生物量与其碳含量的乘积;灌木层碳密度与草本层碳密度相加得出植被层碳密度;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密度相加得出林地的碳密度。其中,土壤碳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体积质量×采样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面积。
由表1、表2可知,灌木各器官碳密度与其生物量总体上呈正相关。在3种灌木中,枝的碳密度均为最高,分别占总碳密度的76.42%,65.35%和56.84%;其次是根,分别占总碳密度的16.38%,31.22%和39.46%;叶最小,分别仅占7.20%,3.43%和3.70%。所以,枝是灌木层碳密度的主体。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灌木林其植被层生物量和碳密度的分布格局存在差异。植被层碳密度的主体是灌木层,沙棘、柠条和山毛桃灌木层的碳密度分别为8.46,18.66和17.62 t/hm2,分别占到整个植被层碳密度的94.47%,98.59%和98.86%;草本层

碳密度所占比例很小,沙棘、柠条和山毛桃林草本层的碳密度分别
仅占植被层碳密度的5.53%,1.41%和1.14%。
除了植物地上部分枯落物能增加土壤有机碳之外,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也向土壤输入有机碳,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肖复明等,2007)。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林地土壤一般会形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会因土壤深度的不同而不同。
由表4可已看出,3种灌木林土壤层的碳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由表3和表5可以看出,土壤层是林地碳密度的主体,其次是灌木层,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30年生沙棘、柠条和山毛桃林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47.35 t/hm2,55.27 t/hm2和99.61 t/hm2,分别占总碳密度的83.25%,74.10%和84.80%;植被层碳密度分别为8.95 t/hm2,18.93 t/hm2和17.83 t/hm2,分别占总碳密度的16.75%,25.90%和15.20%;植被层与土壤层碳密度之比为分别为1:4.97、1:2.86和1:5.58。以上结果均说明,土壤层是一个极大的碳库。
沙棘、柠条和山毛桃林地碳密度分别为56.30 t·hm-2,74.20 t·hm-2和117.44 t·hm-2,其中土壤层是林地碳密度的主体,分别占到83.25%、74.10%和84.80%的比例;植被层次之,分别占到83.25%、74.10%和84.80%的比例;草本层最低,分别占到83.25%、74.10%和84.80%的比例。山毛桃林地碳密度较高,其中土壤碳库贡献值很大,很可能是因为退耕前土壤碳密度基底值较高。灌木层碳密度占比不高,主要因为和乔木林相比,灌木林生产力较低[15],生物量较小,对应的碳密度也低。沙棘植被层碳密度为8.95 t·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8 t·hm-2[16],而柠条、山毛桃的植被层碳密度分别为18.93 t·hm-2和17.83 t·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是因为柠条、山毛桃的生长速度较快。三者的碳密度均高于同地区7a生沙棘、柠条和山毛桃人工林植被层碳密度[8],很可能是因为生物量和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另外, 林分生长阶段[17]、造林密度[18]等多种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影响林分碳密度。本次研究中,林下草本层碳密度普遍较低,可能的原因是灌木层生物量较高、体积较大、盖度高、生活能力较强,占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林下草本层生物量,也就降低了草本层碳密度。
除了山毛桃土壤碳密度和李克让研究估算的全国平均碳密度(91.7 t·hm-2)较为接近外,沙棘、柠条的碳密度都低于全国平均值,主要原因还是黄土丘陵区土壤基底碳含量普遍较低。本研究中,沙棘、柠条林地土壤碳密度与杨玉娇等[19]对黄土丘陵区23年生油松林的研究结果接近,油松林土壤层碳密度为

66.85 t·hm-2,也与刘迎春等对黄土丘陵区27年生油松林和17年生的刺槐林的研究结果接近,27年生油松林和17年
生刺槐林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为64.06 t·hm -2、53.09 t·hm -2。另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三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与国内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20-22],可能是因为上层土壤生物归还量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