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理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比较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其一,伦理思想比较1.1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理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爱、善和美德的统一体,是完美的人性和道德表现。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每一个性格、行为和高尚的品格都应当是人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孔子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孔子强调的道德观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仁义道德应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1.2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柏拉图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的巨人,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其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之上,他认为物体、事物不是实在的,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意志所支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不是自由意志的主宰,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制约。
柏拉图认为,抵抗外在力量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的理智和本性的平衡点,保持理智和道德上的完美。
柏拉图还提出了“审美理念”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还体现在内在,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达到的美。
其二、政治思想比较2.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他认为政治也是道德的产物,好的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之上。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行,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引领臣民,就能够带领国家进步。
孔子认为好的国家政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一样,由大量不同能力的人担任。
孔子鼓励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人来担任职位,并且强调德行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
柏拉图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制也是建立在其形而上学和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性的控制,只能在哲学家控制下才是政治正确的。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简单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简单比较邵会(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滨州256600)摘要: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家庭出身情况、个人经历、人性观、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观、知识观与课程观、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他们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教育遗产,值得承传%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思想一、社会历史背景与家庭出身情况(一)社会历史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彼时周天子失守,礼崩而乐坏,诸侯争霸,政治纷乱,军事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柏拉图生活在古典时代,彼时伯里克利去世,奴隶制民主政权衰落。
由于战败,受斯巴达指使,僭主乱政,雅典陷于政治混乱,经历了尖锐的社会变化。
(二)家庭出身情况孔子祖先为商朝后裔,周朝时被分封于宋国,后在政治动乱中迁居鲁国避难。
551年,孔子出生,失去贵$孔子父,家境贫寒,母亲颜氏家。
柏拉图来自雅典古的。
“柏拉图的父亲阿里斯顿,雅典民主化后斯的后代。
的母亲里克古代雅典的的后代”柏拉图母亲的时治雅典的僭主$民主政权后,柏拉图家落。
二、个人经历主孔子和柏拉图的受教育经历、从政经历、办学经历$(一)受教育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学在四野”,私学渐兴,普通百姓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
“十五有志于学”,孔子接受了私,了、、音乐、礼仪、,倾注了相当的$柏拉图是雅典城邦的民,接受了传统雅典式学校教育:、、乐、唱歌、希腊学、服兵役$跟从苏格拉底学习八年,后游二十年,到过麦加拉、埃及、西西里,曾跟随几何学家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们学习,研究过古埃的东方哲、叙拉古的政府治理……(二)从政经历孔子曾在鲁国任职,做过短期的治安官吏,五十岁时升至高位$后因政局混乱,被迫退职出走,周游列国十三载。
政治、社会改革理想不彰,回到鲁国,于公479年逝世。
柏拉图素有从政的抱负,但受僭主亲戚的牵连,家庭成员们被免去职务。
家道衰落,柏拉图的政治途暗淡。
特别是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深刻影响了柏拉图,越来越转向思维理论。
后在游学过程中三次触叙拉古政府,图的政治理想,战败$(三)办学经历孔子柏拉图在途失后,治国道,的政治理想在子们的$孔子先后两次在国,即为在的曲阜杏园。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1、二者文论思想皆为各自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的政 年纪大些再学哲学。
治理想是“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君
3、孔子诗哲观统一,柏拉图诗哲观对立在孔子的哲学
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理想国。在 世、
理想国里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第一等是统治者,第二等保卫 乐教反而能激发人们的正常健康情绪,培养人们温柔敦厚
二、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当时生活在雅典社会剧烈变化的日期,贵族党 和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失势了, 在学术思想上与诡辩学派针锋相对。他曾几次到塞拉库萨, 都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授传讲 学,企图维护贵族统治制度和思想基础。 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里,柏拉图探讨了统治者的 文学音乐教育,他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教育极为不满:“所以 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的好,我们就选 择;做的坏,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 的故事给儿童讲。让他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 手来形容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 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开。”① 柏拉图指的那些故事是很多史诗和悲剧所描写的神和 英雄对儿童性格发生不良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让年轻人 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是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 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 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的思想有毒,在那里面神和英雄 常常一无是处,他们互相争吵陷害,爱财受贿,贪图酒色 ……史诗要有健康的教训,让与年青人变得真诚,勇敢,镇 定,学会控制自己。因为:“我们也应该取消一些令人毛骨悚 然的字样,象‘呜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之类,听 到这些字样的声音就叫人打寒颤。它们也许有别的用处, 但是对于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我怕它们所引起的寒栗 会使他们的勇气消沉。”②而应该勾销掉著名英雄的痛哭,把 那些痛苦交给凡庸的女人们和懦夫们,而不让未来城邦保 卫者们知道这种弱点。又如希腊古谚“礼物能说服神,也能 说服可敬的国王”之类的诗也不应该让儿童们听。 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也应有选择。希腊音乐大约分为 四类:第一种,吕底亚式(吕底亚在小亚细亚,这地方音乐柔 缓衷婉);第二种,伊俄尼亚式(伊俄尼亚在小亚细亚西岸,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上的区别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上的区别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那孔子与柏拉图对思想上有什么区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柏拉图思想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柏拉图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本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建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较,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发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构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发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孔子与柏拉图都是公认的先哲,各自擅长的领域有不同侧重点,但都无可置疑的推进了社会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
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
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品德,成为君子之后,就该去做官,为国家政治做贡献,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吴海庆内容摘要:美育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感性鉴赏活动,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状态。
本文以此作为对美育的基本认识,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与孔子的美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1)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2)柏拉图与孔子两种美育倾向的具体化变形。
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柏拉图美育思想产生于城帮制的商业社会中,继承古希腊人的传统,重科学、智慧,美育活动与求知求真紧密结合;孔子美育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中,受封建大一统的社会理想所支配,重道德、伦理,美育活动以政治、道德为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美育思想;比较柏拉图与孔子是中西美育理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人物,研究和比较他们二人的美育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清中西美育理论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有助于现代系统美育理论的建立。
一、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柏拉图与孔子都认为人的美育活动意义重大,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在美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重大分歧。
孔子认为它首先在于开启人的混沌蒙昧的心灵,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
他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这些诗经中的名篇,就不能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只能“犹正墙面而立”。
〔1〕其次,孔子认为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比其他教育更好,更优越,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即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再次,孔子认为,人的教育一开始就应是审美的,最后完成于美育,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可见,孔子在整个人的教育中给予美育以很高的地位和特别的价值肯定。
尽管如此,美育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相反,孔子总是把美育紧密地结合于政治,使美育从属于政治和道德教化。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这两段文字足以表明孔子的上述立场。
柏拉图与孔子近似的地方是他也认为美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智慧和辨识能力。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主要提倡“仁爱”和“礼之用”的思想,反对权力集中和暴力统治;而柏拉图则强调革命和哲学王治下的理想政治。
首先,两者均强调“德治”,即通过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认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动民众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柏拉图则强调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道德品质,只有哲学家能够理性思考、超越权力和私利,实现公正和普遍幸福。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政府不应该过于强大和专制,而是应该依靠礼仪和家庭伦理来调和政治决策。
柏拉图则主张哲学人应该替代传统的统治层次,作为哲学王直接统治人民,使政府更加理性、高效,并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社会。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爱”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式。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都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但他们对于伦理道德和政治治理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孔子和柏拉图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自律。
孔子强调以仁心对待他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和道德品质来达到社会和谐。
柏拉图则重视理性和思考的过程,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发展自己的智慧和真理,以实现灵魂的升华。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从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中受益。
我们可以通过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来提升与他人的沟通和相处能力,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
孔子和柏拉图都对政治治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孔子主张君主有责任以德治国,推崇“君子”为政,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榜样力量,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柏拉图则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哲人王”制度,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真理,因此应该由哲人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哲人的智慧和真理上,以实现公正和智慧的统治。
在现实中,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治理国家。
我们应该重视领导者的品质和能力,注重道德修养和精神教育,同时推崇智慧和真理,以实现更公正和有效的政治治理。
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政治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孔子的仁爱和和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推动建立更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柏拉图的哲学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的困扰,以及如何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构建更智慧和真实的社会。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他们都提出了重要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思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浅论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之比较
浅论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之比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伦理比较论文摘要: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为推动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他们的教育伦理思想存在相似之处,但在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的选择和态度、教育的内容及其地位等方面又各具特色。
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都生活于奴隶社会末期的没落的贵族家庭,都是学校教育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大规模讲学的人;柏拉图创办的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以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咨询、培养贵族子弟成为上层统治者的综合性学校),都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都为推动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通过对他们的教育伦理思想在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的选择和态度、教育内容及其地位等方面的比较,发现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一、教育作用方面孔子与柏拉图都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
孔子一方面认为有“生而知之者”他自称“天生德于予”另一方面又强调“学而知之者,主张“学以致其道”,体现了他在知识和德性来源上的先验论倾向。
但他又指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肯定人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对人的改变作用。
他认为,尽管人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但在一定范围内,借助教育的启发、诱导,可以使人化恶为善、化愚为智。
他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就是说,教育能对改变人的本性和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作用,能使好学的人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只有好学,才能使人对处事有分寸,才能使人及时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一、引言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哲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巅峰。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思想家的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各自独特之处。
二、柏拉图与孔子背景比较1. 柏拉图背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并深受师父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
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柏拉图对于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反思。
2. 孔子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贵族家庭,但他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三、思想内涵比较1. 柏拉图思想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理念论为核心,他认为理念是真实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认为人类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实现灵魂的升华,并通过哲人王来建立一个理想国家。
他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统治者”概念,认为只有具备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哲学家才能成为合格统治者。
2. 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规范。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才能达到内心平衡,并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概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共通之处1. 对人性的思考柏拉图和孔子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柏拉图认为人性是由灵魂构成,灵魂中包含了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他认为理性是最高层次的部分,只有通过追求智慧才能实现灵魂的升华。
孔子也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人性的完善。
2. 对社会秩序的关注柏拉图和孔子都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问题。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引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其教育主张“学以致知”,如“爱智慧”;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则更强调“学以致用”,如“学而优则仕”。
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各自文明的思想及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都有著作留世,反映柏拉图主要思想的著作是《理想国》,而孔子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论语》这本书中,这两本著作都对各自文明的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意义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则从时代背景、教育理念等方面介绍了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摘要本文主要从产生教育思想的背景,教育思想所依据的哲学体系,教学结构,教育方法,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教育的对象七个方面阐述了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教育思想区别一、成就两位思想家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柏拉图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雅典各城邦群龙无首,城邦之间内战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民主制度也几度废易,毫不例外,每一次的政局变动都对雅典民众意味着一场深重灾难,逮捕、审判、没收财产、放逐、处死。
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就是这场灾难的一个牺牲品。
在古希腊那个时代,柏拉图可以说是名门望族的后代,柏拉图曾一度是雅典当权者的亲属,他的母亲家机器肌肤都是当时的政要,所以他自幼养尊处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当权者甚至曾拉拢柏拉图入伙,。
我们再看看孔子的资料吧。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在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治理。
而柏拉图则是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理想国的构想,认为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必须实现哲学王的统治,实现公平正义的管理。
本文将通过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就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而言,两者都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孔子认为,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必须先从个人修身做起,提出了“修己以安人”的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对社会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问题最终是道德问题,只有让人们懂得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柏拉图则主张通过哲学王统治来实现理想国的构想,认为真正的政治领袖应该是具有哲学智慧的人,能为整个社会谋求合理的秩序,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治体制的构想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君主立国,认为只有君主具备仁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提出了“君子六艺”和“君子十才”来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与职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义和仁爱来感化百姓,使其自发地遵从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以哲学王为核心的统治体系,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足够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来管理一个理想的国家,他们应该通过思想的引导和智慧的统治来实现国家的治理。
他主张通过精英统治来实现国家的理想。
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了和睦相处与相互尊重,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对社会的影响,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治理思路。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提出了通过哲学王统治来实现公平正义的国家治理模式,这对于现代社会建立公平正义的体制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地教育思想地异同比较郑州五中薛丽娜.柏拉图和孔子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和核心地位置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始终把加强学生地道德修养作为首要任务.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所讲地典制、德行、忠诚、守信四项内容,道德占了三项,典制与德行互为表里,也有密切地联系.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地知识.善地理念是最大地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地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地才是有用和有益地.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地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在孔子和柏拉图地心目中,政治、道德和教育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地.建立一个理想地国家,由圣人或哲学王用道德来统治,可这些理想地实现最终需要诉诸于教育这个途径.因此二人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并把教育放在一个很高地位置上来加以论述.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教育对于一个人地一生起到决定性地作用,教育地不同造成人地发展地巨大差异性.他曾明确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赞同“学而优则仕”,把受教育就是为了从政地这个目地表达得很清楚.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通向正义地唯一道路.当政者只需注意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孔子和柏拉图都赞同政教合一所谓政教合一,从狭义上理解指地是政治、宗教合一,当政者同时也是宗教首领.从广义上来看,这里地“教”除狭义地“宗教”含义外,还有“教化”地意思,因此政教合一也指国家利用官方地意识形态对国民实行思想文化地控制.我们这里讨论地主要是后者.柏拉图认为城邦首先是个教育机构,他是个典型地政教合一论者.孔子虽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明确主张政教合一,但他内心深处也是赞同政教合一地.学者启良认为:古代中国就是典型地广义地政教合一地国家,周公“敬天”、“保民”之思想,制礼作乐之举措,实应视为“政教合一”之雏形;孔子和孟子乃至其他地先秦诸子,都可看作是为“政教合一”而构建他们地思想体系;他们不论持何种观点,都是为了一个目地,即希望他们地思想为各诸侯国君所采纳,从而使之成为国家地意识形态..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地差异之处孔子和柏拉图地教育思想尽管有上述地共同点,但因二人生活地环境及思维模式地不同,他们地教育思想呈现出诸多差异.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作为基本教材,辅之以《六艺》.在教育方法上,侧重于启发式,对不同性格地弟子施以不同地教育,讲究因材施教;然后通过内心地觉悟、反省,以达到对仁地认识.在教育地表现形式上则是“礼”,通过日常生活上地礼仪修养,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实现高度地统一,以达到培养一个个彬彬有礼、以仁义道德为圭臬地贤人地目地,并由此建立一个等级有序地德治社会.值得指出地是孔子教育思想有其可贵之处,即有教无类,他地弟子确实也来自社会地各个等级,这样地教育模式给社会地不同阶级尤其是劳动人民出身地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地可能,社会因此也就有了一定地流动性.相反,为了培养优秀地国民,柏拉图地理想国采用地是共产、共妻共子、共同教育制(当然只是在当政者、护卫者这两个等级内部实行).在儿童刚出生时便进行筛选,有缺陷地、体弱地便抛弃;为了培养共同地德性,让他们在相同地条件下,按相同地规则,玩相同地游戏,从相同地游戏中得到同样地快乐.按天性和社会分工地不同,教育分为几个阶段.第三等级只接受普通地教育;第一、二等级则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算术、几何等综合科学知识.到岁时,有天资地人接受辩证法地教育,年以后可以担任一般地官吏,其后再经历各种各样地考验,岁之后地品学兼优者,则是城邦地最高统治者,哲学王也就诞生了.这种等级森严地教育模式显然有利于极权主义地国家制度.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地性格应相同地固定下来,尊重现实地国家制度,不喜欢变革;因为变革,除非在某种坏地情况下,是极端危险地.这样地教育方法,“不是为了唤醒批判和自我批判地思维,而毋宁说是灌输——如对大脑和灵魂进行塑造,使他们‘经过长时期地习惯,变得根本不能独立地做任何事情.有意思地是较之于孔子,柏拉图地教育思想有一个先见之明,那就是男女教育平等.三、影响柳治征曾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波普尔不无夸张地说:“柏拉图著作地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地.人们可以说,西方地思想或者是柏拉图地,或者是反柏拉图地;但是在任何时候不能说是非柏拉图地.”[]可见他们地思想对后世地影响颇深.他们地贤人政治、靠道德来统治一个国家地思想在闪出光芒地同时,却更多地暴露出弊端.人治无常治,孔子把希望寄托在贤人身上地理由,反过来也说明了人治地弊端,即使出现圣人统治“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人治也缺乏一定地准则,随心所欲,治理国家缺少一定准则约束,国家常处于不稳定之中,人们对生活中地事情缺少预见性.中国两千多年靠人治导致地无人权地专制社会便是最好地说明.柏拉图地“哲学王”统治也引来一些非议.后来很多人认为“哲学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容易导致一种极权统治.·波普尔把柏拉图这种城邦正义称之为“极权主义地正义”,并指责柏拉图把整个国家地命运和统治阶级地命运等同起来.“柏拉图地这些及许多类似地经历——他可以吹嘘至少有个僭主出自他同一时期地学生和同事——这就使将赋予他们以绝对地权力地人选问题产生地特殊困难清楚地明现出来.很难找到其品格不被绝对权力所腐蚀地人.诚如阿克顿爵士所言——一切权力都要导致腐败,而绝对地权力导致绝对地腐败.”[]“国王成为哲学家,或者哲学家成为国王,似乎是不可能发生地,也不需要发生,因为权力之位将不可避免地降低理智及独立地判断力.然而,一位国王或是如国王般地人,也即自我管治地人及人民,不应压制哲学家,而应留给他们公开言论地权利,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地.”[]政教合一地特点是将道德教化地权力控制在国家地手里,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人民没有思想地自由,以正统与异端地二分模式来看待一切思想与学术[].政教合一通过“软”、“硬”两个方面来实施.“软”就是控制人们地精神世界,主宰人们地灵魂.通过德治思想协调社会关系,利用人们心理依赖感、归属感地需要,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密切联系起来.他们都相信人类地道德可以自我完善,相信人类依靠自己地努力创造出一个至善至美地世界,相信历史地背后有一种绝对地必然性,保证理想社会一定能实现,设立一种违背人性地“理想人格”作为全民道德实践地范本.“硬”地方面则是指无论是学校地设立(尤其是大学),还是其教育方针地确定,都是出于国家地强力意志.在选官用人等制度上以道德作为依据.显然,政教合一只会导致专制与极权,而不可能建成自由民主地社会.为政以德强调地是道德理想主义,那么它在政治实践中如何张扬自己地价值呢?我们看到地是中西历史上用完美地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地圣人、哲学王只存在于乌托邦里,因为“‘有德’和‘无德’虽然有客观地标准可以裁定,但到了统治者手里,却变成了一团橡皮泥,由他们根据自己地需要而捏塑”[].现实社会地君主只是借着道德来当遮羞布,用来作为欺骗和麻痹人民地统治工具.“我们回顾中国地历史,会惊异地发现,凡是新登台地统治者都要宣扬自己是如何地顺天意,得民心,如何地救天下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但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或者比前朝统治者更为糟糕,更为不道德,更为天所怒人所怨.”[]以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对于人地约束只存在于人内心之中,缺少实际上地约束.统治者借着自己是最具美德者,便有权指责任何一个臣民无道德,以道德来分层,形成了国民地二重人格.当政者也很难在处理事情时做到不偏不倚,以道德为依据,所有地事情非黑即白,容易导致极权主义地产生.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或政府是完全以道德来统治地.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没有道德是不可想象地,而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秩序地文明社会同样是不可想象地.在建设政治文明国家地道路上,应由法律作为先锋主角,道德作为帮手、作为润滑剂,二者共同推进文明社会地进步.。
孔子与柏拉图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之比较历史的长河中,即使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都为人类的发展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圣人这个称号不是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可以担当得起的。
说到这个词,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照耀在东方苍穹的孔圣人以及闪烁在西方长河中的柏拉图。
这两位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了人类数千年,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现在,就简要将两位哲人从生平、教育理念、政治理念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一个比较。
一.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二.教育理念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
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
即克己复礼为仁,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
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
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风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准考证号码:013510211735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马雅婷二○一二年四月【内容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是打破“学在官府”,开创私人办学的第一人,有了“万世师表”的成就。
而另一位与孔子在政治上同样不得意,同样为教育奉献一生,为世界留下来了宝贵财富的是生活在古代希腊的柏拉图。
作为中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当时的年代,更对我们后人产生莫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尝试对两位先哲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行回顾,并对他们在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体系内涵进行分析比较,也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点,为现代的教育更完善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目的教育体系一、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背景孔子①和柏拉图②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已经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是孔子当时生活的春秋末期鲁国实行分封制、世袭制,“礼”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
而柏拉图生活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则是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了民主政治,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相应的,和古希腊民主政治相伴随发展的是在思想文化上着重对自然规律探求。
而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受长期社会奴隶制的影响,孔子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人事、社会、伦理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孔子与柏拉图形成了全乎不同的两种哲学体系: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另一个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他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主体的个人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
孔子虽然是圣人后代,但是到他已经是家境贫寒,靠母亲劳作维持生计,十五岁才志于学,拜能师,虚心好学,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柏拉图也是贵族之后,不同的是他从小就养尊处优,接受良好的教育。
后来又从师苏格拉底,经过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后,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不同的成长环境往往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体现出平民性,而柏拉图提倡的则是贵族的教育。
孔子和柏拉图都生活在乱世,目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们都满怀救国意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出口。
不同的是孔子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强者为王,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他一心想恢复周朝式的礼制社会。
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像其在《礼记〃礼运》中所言的:“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指望通过正名、尊王、从周、复礼、德化的路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柏拉图则是融雅典的理性精神和斯巴达的勇士气概为一体,虚拟了“理想国”③。
这个理想国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首先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个条件。
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一个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个三下西西里,尽管就曾在政治上获得短暂的成就但是最后都化为乌有。
就在屡遭打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时候两位圣人都选择了教育。
希望通过培养治国之才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想。
为此,孔子创办私学,柏拉图则创办了学园。
可见,孔子和柏拉图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各自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
但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又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性格命运,正是这些相同又不同的种种,形成了他们相似又相异的教育思想。
二、试论孔子与柏拉图论教育目的上文已经提到孔子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在那样的大同社会中人们是要行大道的,从私人到大众再到整个社会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要达到孔子心中的理想要求就一定需要一群集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一身的君子来构建。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小到为身边人而服务,大到为国家而执政贡献。
其实孔子的教育也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春秋末期,中国的现实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人的真正作用,他希望君子的到来来统一社会。
那么在孔子心目中到底对君子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在《论语》一书中不难看出,“女为君子懦,不为小人懦。
”(《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子夏提出的培养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士培养成君子。
孔子曾赞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在孔子的眼里,最高理想的“贤士”,是达到了“自知”、“自爱”、“自乐”的境界,从而与“天道”冥契无间、浑然一体的人。
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作为一名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有颜回这样豁达的心理状态。
因为在成就一番作为的过程当中势必会经历万千阻碍,也可能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即豁达的心态。
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基础要求,这已经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视名利为浮云,拿得起放得下。
但是孔子心目中得君子绝不止步于此,在他心中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这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有所体现。
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方面,注重“仁”,“礼”的培养。
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除了要做到修己之外,还强调能够“安人”,“安百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者兼济天下”(《论语〃雍也》)。
孔子保持着以上的教育目的,引导着他的教育之路,在其私学中为各诸侯国培育了不少有用的治国之才,也会后人树立了不少学习的榜样。
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
如果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主体是人,他在政治上也主张人治,当然这存在着“人在政兴,人亡政息。
”的弊端,那么柏拉图的教育主体是“理念”。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
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
所以,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统治者和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认为这两种人经过三十五年的的培养,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成为精英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
和孔子相同的是,柏拉图也把道德作为教育的重点,培养一个有德的哲学家也是他教育目的的归宿。
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的知识。
“……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
……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
”因此,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王一定是理性的化身,有睿智的头脑,强烈的武士意志。
但是柏拉图不把工、农、商列入教育的目标之中,因为他的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执政的哲学家,这点显然柏拉图带着个人的思想情感,相必这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导致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带有政治烙印。
由此可见,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在乱世之中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巩固各自所在国的统治的统治人才。
在培养人才方面,两人都将政治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也都非常强调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孔子追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心系天下、智勇双全的人才,他心中的君子是美德的化身,道德的典范,就算君王也要受到约束,服从道统,并且由此来检验一个君王的统治。
而柏拉图追求的哲学王除了有高尚的道德以外,还要精通数理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天才,并且他认为在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中,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
这些不同也正反应出两者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三、试论孔子与柏拉图论教育对象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一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接受教育的不同,学习情况的不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也是在这个人性论的基础上,作为教育者的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登门求教,表示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学问传授给你。
而在我们中国古代向来都是贵族垄断教育的,一些贫民却无法受到正规的教育,这就严重导致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放慢了中国的发展进度。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的著名教育思想,他认为只要有心学习,“洁己已进”者,都来者不拒,兼并收纳就算是贫贱之士。
这点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弟子的身份可以看出,从史籍资料的记载来看,他们来自广泛的地域。
孔子弟子的国籍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郑等诸侯国,而在古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种族;孔子的学生家庭出身也十分驳杂,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比如,有出身于奴隶主贵族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和司马牛等;有“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颜渊;有被称之为“卞之野人”,食黎霍、百里负米养老母的子路;有身着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有亲自耘瓜,帮母织布,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有家无臵锥之地的仲弓;有“鄙家子弟子张,衣若悬”的子夏;在“缧绁之中”的犯人公冶长;曾为大盗的颜涿聚;还有“家累千金,结驷连骑”的大商人子贡,商人在春秋时期没有地位,仍属“鄙人”之列,为官学所不容。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的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在教育思想必定也会有些许的漏洞和欠缺。
例如,孔子将人分为三种人,上等人是天生的知者,是不需要接受教育的;中等人是受教育者;下等人就是愚笨之人,要用刑法来管制他们,这样的观点未免显得不当,当然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再者,孔子的教育对象有年龄和性别的局限,这跟中华名族历来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更是脱不了关系,这种观念至今依然无法彻底改变,孔子受其影响也不足为奇,这也成了孔子教育体系中得一个缺陷。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
但是偏偏在中国没有重视起儿童的教育,而柏拉图就在当时提出了幼儿教育。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
他说:“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
从幼儿开始一直到30岁的教育,柏拉图都有一定的教育对象规定。
把教育对象锁定在幼儿体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