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综述
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与环境变迁
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与环境变迁于春英(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东北地区自清末以来,随着开禁放荒,移民大量涌入,土地垦殖迅速加快,使区域经济得以开发,同时,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垦的盲目性,使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关键词清末;东北地区;移民垦殖;环境变迁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4-07691-03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尤其是土地垦殖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
东北地区自清末以来,随着开禁放荒,移民大量涌入,土地垦殖迅速加快,使区域经济得以发展,同时,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盲目的开垦,使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的历史进程1.1清末东北地区的移民垦殖历史上,东北长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活跃的地区。
自秦汉至明清,来自北方的牧渔猎民族和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之间频繁的角逐和战争使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经常被打断,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
尽管在某个历史时期有一定规模的垦殖活动,但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当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
到了清朝初年,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根本之地”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划定旗界和民界,禁止旗民混居,又下令禁止关内流民出关出口。
清朝的封禁政策限制了关内移民的大量流入,阻碍了东北土地的开发,使东北地区处于封闭、原始、荒芜状态。
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御沙俄侵略,对东北的封禁政策逐渐松弛。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东北边疆实行弛禁放荒政策,允许关内移民来边境垦荒。
1904年起,黑龙江地区全面开放,吉林、奉天也相继全面开放。
清末“封禁政策”的废除使东北移民迅速增加。
据统计,1850~1910年,东北人口由289.8万增加到2158.2万,平均每年增加30多万人。
清朝的东北开发与满洲移民
清朝的东北开发与满洲移民清朝的东北开发与满洲移民,是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开发动机、移民激励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满洲移民的背后故事。
一、开发动机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有着明确的动机。
首先,东北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对于满足清朝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清朝希望借助东北地区的开发,增强国家财政收入,提升经济实力。
此外,东北地区靠近边境,作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也是清朝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移民激励为了推动东北地区的开发,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吸引大量满洲移民。
首先,清廷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如赐地制度和坐保制度,使得移民可以获得土地产权,从而保障他们的生计。
其次,清朝通过减免赋税等经济政策,降低移民的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清廷还设置了边防军队和移民官员,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以保障移民的生活稳定。
三、影响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满洲移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东北地区的开发大大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满足了国内和军队的需求,提升了国家的自给能力。
其次,移民的到来带动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东北地区的开发也加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起来,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满洲移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通过激励措施,清廷吸引了大量的满洲移民前往东北地区开发,并在经济、人口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清朝在东北地区的开发与满洲移民,为后来东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清末民初移民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影响
简述清末民初移民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影响甲午战争以后,东北开禁放垦政策全面实施,地方州县开始普遍设县招徕移民,黑龙江的将军主动奏请开垦荒地,积极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随着政策限制的解除,这一地区逐渐开始被大规模开发,人口大规模地迁移,移民构成了齐齐哈尔人口增长的主体,从而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清末民初的齐齐哈尔地区从多个方面开始摆脱封建社会,并逐渐跨入近代历史的发展轨道当中。
标签:清末民初;齐齐哈尔地区;移民;影响齐齐哈尔地区处嫩江中游,资源丰富,清初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这里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
近代以后,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开禁东北,清廷以放垦土地、招民开垦、垦荒济饷、充实边防为目的,通过开禁放垦政策的实施,促使移民大量涌入了东北,“凡有一次广大之移民,则东北之开发,必迈进一步”〔1〕。
齐齐哈尔地区也是如此,到了咸丰年间,尤其是1904年(光绪三十年)之后,这里土地开禁,荒野被垦殖,各个方面逐渐向近代化转变。
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日本通过条约开放齐齐哈尔为商埠,实现了日本在黑龙江地区的经济侵略特权;沙俄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东北大片领土,又通过修建的中东铁路扩展势力,将沿线变成殖民地,齐齐哈尔地区就有中东铁路通过的昂昂溪车站、碾子山车站等,沙俄的军队在此毁占田地,欺压百姓,攫取特权,把殖民势力通过铁路渗透到这一地区。
黑龙江省的一些有识之士、爱国地方官吏程德全、朱庆澜等看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指出“江省孤悬绝徼,三面临俄,深以边境空虚为虑”,他们痛感外力侵逼,提出了“欲图保存、莫忘实边”〔2〕的主張,采取了一系列招垦措施。
而且清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俸饷之需、充实边防、抵御沙俄侵略,在封疆大吏奏请之后,提出开禁、招民、垦荒、实边等具体措施,由严禁私垦土地改为招民开垦,使弃之不用的良田沃土得到开发利用。
为了鼓励移民,资助移民,招民垦荒章程更加具体,甚至放荒,免税、补助、奖励等措施都有细致的规定,这些政策吸引了无数的关内农民来此垦殖谋生,流民使齐齐哈尔地区人口空前增多。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高强【摘要】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th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so as to be against the aggression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policy guide,the corrupt officials,and many measures was not carried out for some reasons.These problems ob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and did not attain the full purpose.%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作者】高强【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自清朝初年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人烟稀少、满目荒凉,遂使沙皇俄国有机可乘,于19世纪中叶侵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此而引发,之后,沙俄与后起的日本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日甚一日,导致清政府实施以招民开垦边荒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作为应对之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清前期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论清前期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摘要】: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辖管理体制一般与内地的管理体制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一点清王朝体现得十分明显。
清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辖管理明显区别于关内各省及其他边疆地区。
这主要与其在政治上作为王朝的兴发之地、经济上作为满洲贵族的养生地、文化上作为保持满族传统的根据地、地理位置上作为边塞重地等因素密切相关。
清前期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思想, 既是清王朝治理全国边疆思想的组成部分, 也是对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叙述,首先研究清军入主中原前对东北的控制情况,力求全面还原历史,以了解清初东北地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形成的原因。
其次是对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组成予以叙述,了解清军入主中原后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控制,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对清朝的边防治理的影响加以分析,以历史学的角度来评述这一制度,从而对清朝当时的治边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清前期;东北地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目录一、清军入主中原前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一)、女真族的兴起1.女真族的概况2、女真族兴起的原因(二)、后金政权政权的建立过程(三)、清军入关前对东北地区的控制1、清太祖的治边策略2、清太宗的政策措施二、清前期对东北施行的特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清初对东北实行有异于内地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原因1.清初之形势2.满族之心理(二)清代前期东北三将军制度1、将军制度的概述2.盛京将军统辖系统3、盛京将军的机构组成4、盛京将军的管理层次。
5、奉天府尹及其民治系统6、盛京五部陪都系统7、吉林将军及其职权8、宁古塔设防9、吉林将军及其职掌10、将军统辖下的多元管理体制11、黑龙江将军的管理体制12、黑龙江设治的原因及必要性13、以驻城为主的八旗统辖及管理方式14、八旗制下的民人管理三、清前期东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一、清军入主中原前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一)、女真族的兴起1.女真族的概况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
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的建立
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的建立王禹浪;王海波【摘要】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建立比较晚,经历了初期鼓励、中期阻碍、后期发展三个阶段,直到光绪后期行省制度才最终确立,而移民是导致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建立的主要成因.【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清末移民;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建立【作者】王禹浪;王海波【作者单位】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鹤岗 1541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0.1清代黑龙江的设治始于康熙时期黑龙江将军的设治。
为了抗击沙俄势力的入侵,加强北部边防的需要,清政府驻兵黑龙江沿岸地区并设立黑龙江将军驻防中俄边塞以防范沙俄势力的再次侵扰。
黑龙江将军初设时主要承担的是军事职能,随着黑龙江地区的逐步开放和开发,人口的逐渐增多,黑龙江将军也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承担起民政事务。
在黑龙江将军管辖内先后设立了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呼兰副都统衙门、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墨尔根副都统衙门、通肯副都统衙门和布特哈总管,还有吉属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三姓副都统衙门以及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等处理旗务和民务等地方事务,可以说清代黑龙江地区地方机构的设治和移民有重要的关系。
到了清末,随着东北的解禁,民务的增多,黑龙江将军和副都统也相继裁撤,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的建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光绪四年,吉林将军铭安奏准添设宾州厅、五常厅、敦化县两厅一县。
光绪六年,铭安又提出吉林地方亟需添设民官增设道、府、县,但是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到了吉林将军希元时,又提出阿拉楚喀(阿城)、五常堡(五常)、阿克敦(敦化)城不宜添设民官的决定。
而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的广泛建立则是在光绪末期。
一、光绪初期——将军铭安鼓励添设民官黑龙江地区民官的添设首先从整顿吏治着手。
光绪四年(1878),吉林将军铭安对整顿吏治添设民官提出了“窃维弭盗之方,固在整军讲武,而端本之治,要在察吏安民。
清朝关中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
319时代论坛清朝关中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清朝的移民政策有清以来,关中人口便大量向东北地区进行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对待东北开发的问题上,开发与封禁的矛盾贯穿着整个清朝的历史。
清朝的东北移民史大概可以分为招民开垦阶段、封禁阶段和开禁放垦阶段。
明朝末年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辽东地区,清朝初年的辽东地区较明代人口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
导致辽东地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战乱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使东北地区人烟荒芜,所见之处残垣断壁横亘于原野之中,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面对辽东地区的严峻形势和东北地区巨大的容纳潜力清政府下令招民开垦。
1644年(顺治元年)清政府下令对东北地区实行招民开垦政策,东北地区进入了招民开垦阶段,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667年(康熙六年)。
在这个阶段清廷大力提倡移民开垦。
例如,1649年(顺治六年),清廷颁布诏谕:“……著户部都察院传谕各抚按,转行道府州县有司,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俾之安居乐业。
察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清政府下令招徕各地流民,并将所招徕的流民编入保甲组织。
而且允许流民开垦荒地为永业田,吸引流民移居开垦。
1653年(顺治十年),清廷又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将招民开垦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招民开垦饶有成效者加官晋职。
此外还颁发给所招徕的流民口粮和耕牛,以此来吸引各地流民定居东北。
而此时正值关中灾害频仍,百姓生活困苦,这些优惠政策对关中的百姓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此后清廷多次颁发谕令招民开垦,这极大的促进了关中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
在清政府的号召下,大量关中流民进入东北地区,“燕鲁穷氓闻风踵至”,纷纷奔赴到东北地区。
1668年(康熙七年),清廷发布禁令,禁止汉民自由进入东北,以保护满族习俗、防止旗民汉化。
杨宾在《柳边纪略》中曾有记述,“凡出关者,旗人须本旗固山额真送牌子至兵部,起满文票;汉人则呈请兵部,或随便印官衙门,起汉文票。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基于招垦章程的分析
史志鉴研究一、招垦章程初步制定与修订清代东北地区开发先后经历了顺治初年的辽东招垦,康乾时期封禁,再到咸同时候的弛禁,但大规模的移民进入东北地区,应当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俄国人开始修筑东清铁路始。
“据尼克莱夫氏调查,北满人口从19世纪末年至现在,其增加之数目为:1900年1500000;1908年5700000;1919年9000000;1926年13000000。
1900年南满人口为三百万左右,合北满人口一百五十万,时满洲人口为四百五十万,现在(1927)满洲人口,约二千二百万左右(或二千六百万左右)。
所以二、三十年间,满洲人口之增加,由四百五十万至二千二百万,差不多增了五倍,而北满人口则由一百五十万增至一千三百万,至于八倍以上。
”[1]十九世纪末期东北地区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清政府才无奈地改变消极的驰禁为积极的招垦,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而东清铁路和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的修筑的完成,不仅吸引了华北的劳动力,也为移民开辟了快速便捷的路线。
如果说铁路的修筑及完成是为东北移民解决了自然条件的一个限制的话,那么移民招垦章程颁布实行则是吸引东北移民的重要社会因素。
因此作为移民政策中最主要部分的招垦章程的制订实行直接影响移民的成效。
1897年东清铁路开始修筑以后,东北移民逐年增加。
针对这一情形,很多东北地方官员相继上书条陈讨论移民招垦问题。
光绪三十二(1906)年十月,吉林将军达桂上“为吉林田赋按照续放荒地赋额征收”折,其折奏称“……将查出浮多地亩无论粮地、租地概免交价,均照大小租钱六百六十文征收。
……陈地新地不分上、中、下、新四则,不计银米兼征旧制,并将应丁耗银一并拟入,一律改照荒地赋额,每晌征收大租银一钱八分,使其同条共贯整齐划一”。
[2]这就承认了吉林地区民户私垦土地(即浮多地亩)的合法,并且将丁银统一征收简化了地赋的收取。
光绪三十三(1907)年,黑龙江督(徐世昌)抚(赵尔巽)上“奉请宽免迁民路川两费”书。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移民述论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移民述论范立君;袁雪【摘要】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Nuerhachi and Huangtaiji unified the Jurchen tribes by means of war amnesty. They migrated the Mongolian, Han and Korean people to the Liaoshen region, which made the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reached the record high. The large migration population was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Manchu community, enhanced the later Jin (Qing) regime's military strength, but at the same time led to the stagn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migration region.%明末,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通过战争和招抚等手段,使女真诸部得到统一,并将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迁移至辽沈地区,辽沈地区人口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大量人口向辽沈地区的聚集,有利于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增强了后金(清)政权的军事实力,也导致了人口迁出地社会发展的停滞。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清;入关前;东北;移民;影响【作者】范立君;袁雪【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明朝中晚期,东北地区社会动荡不安。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蒙古和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矛盾重重,即便是蒙古和女真内部也战争不断。
从流徙到发遣:清代东北流放制度的演变
收稿日期:2019—01—06基金项目:2017年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清代东北发遣刑司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1023212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流人与东北地域社会变迁研究———以满文档案资料为中心”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ZSD01;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流人对嫩江流域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SX2017-3JL 。
作者简介:郑海悦(1997—),河北唐山人,学生,研究方向:东北地方史。
从流徙到发遣:清代东北流放制度的演变郑海悦,魏友林,张勇一,李德新(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清代承袭明代流放制度,并结合本民族历史传统与特点进行了修改,创制了独具的发遣刑,将之用于司法实践中。
清前期,发遣主要行用于东北地区,这与东北地区“龙兴重地”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关联。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维护民族特质的需要,清政府不断对流放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体现了流放政策的灵活性。
关键词:清代;东北地区;流放制度;流徙;发遣中图分类号:K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9)01—0005—03流刑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中国古代历朝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流刑。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全面承继了明代流放制度,并根据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独特性,对传统流刑进行了改变,创立了新的发遣刑,清前期主要行用于东北地区。
有清一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东北流放政策也经历了从流徙到发遣的演变历程。
一、清初东北流放刑司法实践的必要东北地区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政府在这里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式。
东北地区的行政体系与内地各省不同,实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分治旗民。
同时,为保证旗民双重管理体制的有效实行,维护“国语骑射”的传统,保证满族的利益,清政府还实行了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严禁汉人、蒙古人进入封禁区。
从清朝“闯关东”到“移民实边”聊聊东北移民史
从清朝“闯关东”到“移民实边”聊聊东北移民史
文/浮云君侃史
1.古代帝王为什么要移民实边?
中国古代国与国之间是没有领土界定,更没有界线的划分,做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影响,自然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贵为“天子”,带天行使管理天下的权力,那天下的土地自然都是“天子”自己家的土地,都由“天子”一个人说的算。
每当中原王朝开疆拓土或者抵抗外族侵略,与周边国家之间,与游牧民族之间设立重镇用边塞的来证明对土地所有权,皇帝为了维护边塞地区的安定,能够长期控制占领的地区,往往都是从中原地区征调大批人口,到边塞地区建城,派兵驻扎,进行生产生活,这种迁移活动又称“移民实边”。
对于这种人口大迁移,在我国古代书中就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初期的楚国,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管理,曾经迁移国内的贵族,到边境地区开荒生活,发展边疆经济,加强国防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动南征,攻打百越等少数民族,并实施“移民实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派兵占领南越地区,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迁罪犯、商人等到南越边疆生活驻守。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东北关内移民问题研究综述
边疆 经济 与文 化 2 0 1 5 年第 1 1 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 o n o m y A n d C u l t u r e N o . 1 1 , 2 0 1 5
樊磊 在其文章 中充分论述 了民国时期 中央政 府 移 民政 策 的出台 ,如 有 荒地承 垦条 椤 ! 等重 要 政令 的颁布 以及 拓殖协会 在 中央 以及地 方的设立 状 况。而且还论述了政府之所以鼓励移民的用意 ,即 移 民实 边 ,解决边 疆危机 ;解 决关 内难 民 ,稳定 时 局 ;还 可以进一步解决政府财 政赤字 问题 。 其 次是东 北地方政府 的移 民政策研 究 。 张 士尊在其文 章 中详 细阐述 了晚清 时期鸭 绿江 流域 、盛京 围场 、吉林 、黑龙 江 以及 科 尔沁蒙 地开 发 过程 中 的地 方政 府政 策指 导 。董全 军 也从 奉 天 、 吉林 、黑龙江 、东 北蒙地 四个 地 区人手 ,论述 了地 方政府 的政策 。民 国时期 东北地 方政府 对移 民的政 策支 持更加深入 。崔立 波认 为这 种深人 与 当时 国内
但这些政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强就指出清末政策初期清政府虽然招徕汉民以开垦边荒但对汉族垦民仍然有或多或少歧视心理为数不少的荒地仍被列为汉族垦民无法涉足的禁樊磊在其文章中充分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移民政策的出台如国有荒地承垦条例等重要政令的颁布以及拓殖协会在中央以及地方的设立状况
2 0 1 5年 第 l 1 期
各种 因素考虑不 到的情况 。
二 、关于政 府对 于关 内移 民政策 、措施 的考察
十年 来相关 研究 成果 进行梳 理 和总结 ,以期 对 推动 该领 域 的研 究进一 步深化有 所借鉴 。
一
在前文 中 ,我们提 到政府鼓 励 、政 策宽 松是 关 内移民进入东北的强大推力 ,那么这个推力的作用 到底有多大 。学界对 此问题进行 了研究 。 首先是对 中央政 府政策 的研究 。
清代乾嘉时期东北地区移民清查升科落籍方式探析
清代乾嘉时期东北地区移民清查升科落籍方式探析褚宏霞; 姜泓仰【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东北地区; 移民; 清查升科; 落籍方式【作者】褚宏霞; 姜泓仰【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北京 10009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1在清代,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一直备受清廷“呵护”,享受着特殊的保护政策。
清朝入主中原后,曾一度对辽东地区实行移民招垦政策,但未久便停。
乾隆朝始对东北地区实行人口封禁政策,以阻止关内移民迁居东北。
虽然乾嘉时期此禁令高悬,但关内移民涌入东北的浪潮始终未停歇。
这些来自不同省份的移民,尽管属于不同的移民群体,但最后多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落籍东北,其中清查升科是移民落籍的主要方式,以此方式落籍的移民在乾嘉时期数量最多。
学界关于清代东北移民的论著颇多,但对于移民落籍问题的讨论甚少,本文主要考察乾嘉时期移民的清查升科这一落籍方式。
一、乾嘉时期东北地区的移民政策与移民历程清代东北地区指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地,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在清朝多省中居于特殊地位。
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使清廷在关内汉民迁居东北的态度上一直存在着默许与禁止的矛盾。
大体来说,清代对东北的移民政策呈现出清初积极招徕、中期封禁、清末鼓励迁移三个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乾嘉时期的封禁政策实施时间较长,对东北地区的移民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初至乾隆五年(1740),清廷对移民迁居东北基本持鼓励和默许态度,此为东北移民的开始阶段。
从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清廷采取了各种鼓励措施以吸引关内汉民到辽东等地落居。
但康熙六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后,停止了有计划、有规模的招民授官措施,但当时未严厉禁止关内人民出关,移民行为并没有因招垦令的废除而停止,迁居辽东的移民人数依然不少。
康熙在五十一年(1712)曾谕大学士言,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达十万余[1],从山海关、海路到东北的移民料必不少。
清末东北移民政策转变动因探源
中都实行 , 城市中实行禁夜制度 的例证 ,汉 而通饮食兢麒之 , 《 与同罪 ; 弗智( )黥为城 完善时期 , 知 , 其城市除了在两汉末期战争的破
“ 如有贫 民出 口者 ,门上不必拦 阻,即时放 流民 29户 ,2 5口, 4 14 只逐出王顺等 6 户 , 1 五、 禁止通行饮食与禁止群饮规定 罚金 四两。 嘱 民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聚众饮 ”
、
大量汉族移民出关的既成事实 , 是 出” 的窘境 , 乾隆帝只好行文密谕边 口官弁 : 年 )在“ , 三姓( 今黑龙江省伊兰县 ) 地区查m
迫使统治者改变封禁政策的主要原 因
罪犯 者要 处 以死刑 , 大 了对 舍 匿罪 犯 者 的 加
打击力度。 从汉初的按罪量刑到武帝时期的 死刑 , 可见汉代对舍匿犯罪的处罚逐渐加重
和对 此 问题 的重 视 程 度加 深 。 四、 夜巡 和 禁 夜 制度
一
通行饮食是汉代为加强治安而设立 的 酒 , 过 关后 , 在对东北的开发上 , 对他
清初以来 , 内各省在“ 关 滋生人丁 , 永不
们的“ 龙兴之地”始终存在着开发与封禁 的 加赋 ” , 政策刺激下 , 口激增 , 人 加上 日益剧烈 双重矛盾 。他们想开发东北 , 使之成为经济 的土地兼并 , 使关内北方诸 省人满为患。关
富庶地区, 又怕 关 内汉 人 的移 人 破 坏 满人 的 内各地贫苦农民为 了生存 , 出关谋生者 日益
垦, 允许移民进入。咸丰及其 以后清廷在移 口官弁等 ,仍照 向例拦 阻, “ 不准出 口” 面对 年春天仍有流民携眷 出关 。据《 。 i姓 副都
民政策上 的转变 , 绝非偶然 。
一
贫苦流 民“ 在原籍失业离家 , 口又不 准放 统衙 门档案》 记载 ,乾隆 五十 四年 (7 9 边 18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三、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一)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新状况1.内地移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奉系军阀时期对内地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民国时期移民运动的发展。
正如时人所讲,“1894年中日战争以前,全东三省之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至现在(1930年)止,仅三十余年,己达三千余万,比中日战争前已增加十倍矣。
此十倍之当中,虽原居民之生殖者,然移居者最少亦占五、六倍以上。
积三十余年不断之迁移入境,致成今日之现象,是移民大有造于东三省也”1。
表3-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人口统计表2由上表可以看出,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三省的人口总数由21,694,193增至29,073,049人,人口总数达到了近3千万人。
短短的20年,人口增长了700多万,增长指数为3.41%,比清末增加了1倍多,远远超出了人口自然增殖的速度。
显然,这700多万增加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来自关内的移民。
又据赵中孚先生统计,沈阳事变前夕(1930年),东三省人口为2,995万,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时,人口约为1,440万,也就是说,从1907年到1930年的23年间,东三省增加了1,500万人口。
按自然增殖部分占50%即750万人估定,那么,另外的750万人当为移民3,这与上面的统计数据大体一致。
当时,东北人口增加的数量和速度在全国居首位。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
“九一八’夕事变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曾派人赴东北调查移民问题,在被调查的1,149户移民家庭中,在1878-1911年来东北者占10%,其余90%均是1912-19301南阳:《如何开发东三省》,《中东经济月刊》第6卷第9号,1930年,第10页。
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511页。
3赵中孚:《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62页。
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
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清代东北移民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摘要:清朝末年,中国东北地区出现边疆危机,使得人们把目光转向东北,众多学者开始研究东北历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区域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
因此,对清代东北地区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东北移民;行政管理体制;变迁清代集历代王朝统治经验之大成,在社会控制、民族关系、边疆开拓与治理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其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显著特点,适应了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及人口发展的状况。
清代旗民双轨并行制度是在移民不断涌入的前提下逐步建立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而清末州县行省制的确立,又体现了行政体制的发展性与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强调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清代东北地区行政管理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1国内研究现状1.1建国前的研究状况建国以前,由于资料等诸多条件不足,对于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制度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也不乏相关成果的出现,主要侧重于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有:中国学者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依据大量数据资料对奉天、吉林、黑龙江之垦务与移民做了详细分析。
除此之外,王成敬在《东北移民问题》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东北移民的原因、移民的路径及移民的经济状况,具有直观性和很强的说服力,为进一步研究清代移民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打下了基础和开拓了空间。
这一时期对于东北行政制度研究只是在相关著作中略有提及,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具体,具有“通史”的特点,主要论著有:罗志渊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1]、程幸超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等。
1.2建国后的研究状况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档案资料的翻译影印及地方志、家谱资料的挖掘运用,对于移民及行政体制变迁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度。
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考辨
作者: 张光华
作者机构: 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23604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方志
页码: 56-5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东北史纲》;学术价值
摘要:萧一山撰《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是傅斯年主编《东北史纲》的一部分,但因印刷延误、违背当局的对外妥协政策而未获出版。
目前,方壮猷、徐中舒所撰二、三卷可能已经失传,蒋廷黻所撰第五卷部分留存,唯有萧一山所撰部分完整收录于《非宇馆文存》。
这是日本强占东北,傅氏学术思想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两人进行的唯一一次学术合作。
该著作较早地开展了东北区域经济史和人口史研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揭露日寇侵略行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论清代东北的旗、民管理体制
再论清代东北的旗、民管理体制任玉雪【摘要】清代东北管理体制是东北史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探讨中,产生了旗、民分治、合治,以及军府建置等众多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莫衷一是,实际上,并不存在200多年不变的制度.笔者认为,清代东北三将军辖区的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并不能一言以蔽之.简单地说,黑龙江将军辖区,以军府体制从始至终;在吉林将军辖区,雍正及乾隆初年,旗、民分治的体制乍现即逝,亦演变为军府体制;盛京将军辖区以旗、民分治为管理的根本原则.但即使是在盛京地区,也不排除旗、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扩大.【期刊名称】《学术界》【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10页(P183-192)【关键词】清代;东北;管理体制【作者】任玉雪【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有清一代,东北旗、民杂处,管理体制十分复杂。
20世纪 40年代,金毓黻先生在《清代统治东北之二重体系》一文中,阐述了清代东北旗民分治的二重管理体制,〔1〕认为清末改革以前,东北一向实行旗民分治政策,二重系统各有区划,不相混淆。
〔2〕台湾学者赵中孚先生的观点则截然不同,认为“就官僚行政体制而言,奉天旗民行政组织与结构的变化,可以作为东三省的代表。
就其时间区分言,由顺治元年到光绪元年,可视为八旗驻防与民官合治阶段。
而自光绪元年起奉天变通吏治,则促成传统双元行政体制进一步制度化”。
〔3〕赵先生更强调的是东北旗、民两个系统的合作关系。
清代东北的管理体制,被赵云田先生称为军府建置。
认为盛京将军“节制奉天府尹,会商盛京五部”,“清朝建立后,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是以军府建置统治东北,只是到了晚清光绪年间才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4〕强调将军在东北旗、民两个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上述论点互相矛盾,甚至针锋相对,莫衷一是。
清代东北管理的体制,是东北史研究的关键与基础,故笔者不惜笔墨,从旗、民管理体制产生的源头理清演变的脉络,可能其义自现。
清代辽宁沿海地区的行政沿革
清代辽宁沿海地区的行政沿革辽宁地区是临海的最北省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清代“奉天沿海,南自牛庄至金、盖各州,转东至鸭绿江口,西则自山海关至锦州,地皆滨海,口岸凡三十九处。
”[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的发展为当今的六大港口城市,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发展基本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很多城市都是从明朝时期的军事卫所发展而来。
明朝初年,辽宁地区主要实行都司卫所制度。
洪武八年(1375),原定辽都卫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下辖卫所。
在辽宁南部地区设立的卫,由北向南分别是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和金州卫。
“金、复、海、盖并称沃饶”,四卫构成了辽宁南部城镇的主体。
明朝后期的辽东苑马寺逐渐兼管金、复、海、盖四州兵备及海运和边防。
在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多由定辽右卫管辖,嘉靖年间卫治移驻凤凰城,凤凰城成为辽东都司东部首府。
辽宁西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卫所有广宁卫、广宁左、中、右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中、左屯卫、后屯卫、宁远卫、前屯卫等,这些卫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分布在沿海地区。
在明清战争期间,后金先后占领了沿海的辽东、辽南、辽西的广大区域。
清入关初期,盛京总管是东北地区的最高的行政长官,之后盛京总管多次更改名称,先后改为“昂邦章京”、“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奉天将军”、“镇守盛京将军”等。
将军下设副都统以及城守尉、防守尉(城守尉级别高于防守尉),分驻在不同的驻防城内。
顺治元年(1644)清入关时,在辽宁地区留下十余座驻守城,“又以傅喀纳为雄耀城城守官。
仍设满洲章京三员。
汉军章京一员。
以梭木拜为锦州城守官,额蒙格为宁远城城守官,拜楮喀为凤凰城城守官,每城仍各设满洲章京二员、汉军章京一员。
胡世塔为兴京城守官,爱汤阿为义州城守官,丹达礼为新城城守官。
伊勒慎为牛庄城守官、青善为岫岩城城守官。
每城复合设满洲章京一员,汉军章京一员。
东京、盖州、耀州、海州、鞍山、广城,每城各设满洲章京一员、汉军章京一员,率兵驻防。
”[2]其中,雄耀城、锦州、宁远、凤凰城、义州、牛庄、岫岩、盖州、耀州、海州都是临近沿海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 研究范畴方面: 以往对于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的 研究,一方面夹杂于移民史研究著作中,侧重方向 为移民。 另一方面夹杂于制度史研究领域中,偏重于政治体制探讨。 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则少有涉及。 4 未来研究展望及拓展方向 4. 1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
随着移民的不 断 进 入 关 内,相 较 民 属 的 建 立,旗 属 的 职 能由清初的统治地位到清末逐渐萎缩。说明随着移民的进 入,民属的社会职能逐渐增强,旗属的职能逐渐衰弱,因而人 口的变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要符 合社会与人口发展的形势,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人 口是行政治理中的基层因素,这一因素的变化对行政机构的 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清代移民的数量、规模、安 置的研究是进一步分析清代东北地区行政管理制度变迁的 新视角。梳理不同时期旗属及民属机构在数量、范围上的变
西方学者对于东北移民及行政制度研究,较之日本则稍 逊一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移民过程,缺少深入研究与具 体探讨,但也有一定的成果。如 1928 年美国学者 WalterYoung 在《东方杂志》第 25 卷发表的《美报之华人满洲移民运 动观》就东北移民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美籍华裔学者何 炳棣的《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 1368—1953) 》就 明清以来 6 个世纪的中国人口问题做 了精彩论述。罗伯 特·李( Robert H. G. Lee) 的《The Manchurian Frontier in Ching History》一书深入地讨论了清代汉族移民开拓东北的过 程。 3 以往研究呈现的特点分析
[7]论清代以来东北地区行政沿革及其变化[J]. 牡丹江大学
学报,2009,( 2) .
[8]姜守鹏. 清代东北建制的特点[J]. 东北史地,2004,( 3) .
参考文献:
[1]罗 志 渊. 中 国 地 方 行 政 制 度[M]. 北 平: 独 立 出 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 1644—1911[M]. 长
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范 立 君. 近 代 关 内 移 民 与 中 国 东 北 社 会 变 迁 ( 1860—
2016 年 1 月 第 29 卷第 1 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6341. 2016. 01. 061
这一时期,一些 研 究 成 果 在 史 料 运 用 方 面,也 是 成 就 斐 然。台湾学者林士铉的《清季东北移民实边政策之研究》运 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东北移民实边问题进行了多角度 的考析,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刁书仁的《论清代吉林地区行 政管理体制的变迁》[5]一文,立足于实录、档案,从清初雍正 朝以前八旗一元化体制、清中叶后流民涌入与旗民双重体制 并行、清末旗民双重体制向行省制转变三个阶段,对清代吉 林行政机构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探讨。在研究 方法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赵 英 兰《清 代 东 北 人 口 与 社 会 研 究》[6]一书,该书运用了生态环境学、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 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清代东北人口的社会形成、变迁和 发展的内在逻辑,将清代人口社会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142 —
化,能有效论 证 二 者 在 职 能 上 主 导 地 位 的 变 化 及 矛 盾 的 显 现,为进一步论证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 4. 2 研究时空的整合化
变迁主要是反映不同时期群体特征的变化,对于以往清 代移民与行政管理制度变迁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学者主要 将时间限定为康雍乾时期或是清末新政时期,并没有一个系 统的、全面的从清入关( 1644 年) 确立三将军驻防体制至清 朝灭亡( 1912 年) 行省制确立的整体变迁研究。从空间上, 随着清朝移民的不断涌入对行政体制所产生的影响,以往研 究成果中,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及盛京地区的研究,吉林地区 研究相对较少。总而言之,缺乏对整个东北地区及整个清朝 的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分析。只有时间空间达到 一定的深度、广度,才能更明了地展现出变迁的过程及特点。 4. 3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区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整合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东北移民; 行政管理体制; 变迁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41( 2016) 01-0141-02
清代集历代王朝统治经验之大成,在社会控制、民族关 系、边疆开拓与治理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东北地 区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其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显著特点,适应 了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及人口发展的状况。清代旗民双轨并 行制度是在移民不断涌入的前提下逐步建立的,具有一定的 特殊性。而清末州县行省制的确立,又体现了行政体制的发 展性与适应性。近 年 来,随 着 现 代 化 的 发 展 需 要,强 调 对 行 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清代东北地区行政管理研究取 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1. 1 建国前的研究状况
收稿日期: 2015-11-17 作者简介: 林春晓( 1990—) ,女,吉林人,中国史专业研 究生。研究方向: 满族历史与文化。
书《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 变 迁 》[2] 中 对 吉、黑、蒙 古 地 区 移 民 和二元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也做了详细的分析。范立君对 于清代移民与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也颇有成效,特别是 在研究资料方面,有关满铁的调查统计和论著对于研究东北 移民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文章《清代流民与东北双重 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清代流民与东北双重行政管理体制 的终结》,从清廷对汉族流民的态度及管理角度,详细阐述了 东北州县的置废变迁。同时论证了清末以来,由于流民大量 涌入东北地区,使旗民双重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最终 导致双重管理体制的终结。在其专著《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 东北社会变迁》[3]中将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发展,在充分研究 清代东北移民的基础上,对东北双重体制解体的原因加以详 细论述。任玉雪的《清代 东 北 行 政 制 度 研 究 》[4] 以 清 代 东 北 的社会流动为切入点,讨论社会流动与地方行政制度的相互 作用,是研究东北行政制度的一部力作。
— 141 —
于清末新政及官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有高月的《清末东北新 政研究》、姜艳 的《清 末 东 三 省 行 政 设 置 与 社 会 变 迁 》[9]、李 泽昊的《徐世昌与东北新政研究》等。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日本、前苏联学者研究概况
日本学者对我国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也突 显一定的成就。其中涉及清初驻防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主 要有: 间宫林藏的《东鞑纪行》,该著作具体记录了黑龙江下 游一带的地理、风俗及见闻,客观上反映了吉林将军对该地 区的管理[10]。稻叶岩 吉 的《满 洲 发 达 史 》一 书,重 点 涉 及 了 清朝封禁政策的演变,为从事东北移民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 宝贵的线索。前苏联学者麦利霍夫著《满洲人在东北》对清 代历史做了论述,其中涉及清初一元管理体制三将军设置的 问题。而川久保悌郎的《清末吉林省西部的开发》则论述了 清末汉人移民对吉林地区开发,为研究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及清末一元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料[11]。 2. 2 西方学者研究概况
建国以前,由于 资 料 等 诸 多 条 件 不 足,对 于 东 北 移 民 及 行政管理制度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也不乏相关成果的 出现,主要侧重于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有: 中 国学者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依据大量数据资料 对奉天、吉林、黑 龙 江 之 垦 务 与 移 民 做 了 详 细 分 析。除 此 之 外,王成敬在《东北移民问题》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 东北移民的原因、移民的路径及移民的经济状况,具有直观 性和很强的说服力,为进一步研究清代移民与行政管理体制 的变迁打下了基础和开拓了空间。这一时期对于东北行政 制度研究只是在相关著作中略有提及,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具 体,具有“通史”的特点,主要论著有: 罗志渊的《中国地方行 政制度》[1]、程幸超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等。 1. 2 建国后的研究状况
在研究领域方 面,一 些 学 者 力 求 拓 宽 研 究 领 域,着 眼 于 近代化发展趋势及体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赵爱伦的《东北 地区行政机构近代化轨迹》论证了八旗军府制度的终结及州 县民治体制的确定,促进了东北地区行政机构的一体化; 张 龙的《论清代以来东北地区行政沿革及其变化》论述了清代 以来东北的行政沿革[7]。对于体制发展特点研究,姜守鹏的 《清代东北建制的特点》[8] 将东北建制分为三个时期,并对 每一时期的建制特点进行了分析。还有一些研究成果着重
在研究方法上,应 立 足 于 原 始 文 献 等 第 一 手 资 料,结 合 东北地方志及档案文献资料,还可以从相关族谱、宗谱中挖 掘移民线索或相关旗、民属设立的线索; 在研究过程中,加强 对史料的挖掘与整合,注意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的运用,保 证其准确性; 重视历史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整合。清代移 民与东北行政管理体制变迁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历史学、 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单一的研究方法,做不 到深入系统的研究,只有建立在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相结合 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更深入更广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