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浙江优秀教案
浙江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浙江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浙江省的教师提供一份优秀的教案范例,以指导他们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
通过详细的教案撰写,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案标题:浙江省地理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浙江省的地理特点和地理位置对经济、人口和文化的影响。
2. 掌握浙江省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和地理资源。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浙江省的地形地貌和水系。
3. 浙江省的气候和气候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4. 浙江省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5. 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主要产业。
6. 浙江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地图解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浙江省的地理特点和地理要素。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地理调查和实地考察,以加深对地理景观和资源的理解。
3. 问题解决:提出一些与浙江省地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4. 视频观看:选择一些与浙江省相关的地理纪录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来了解地理现象和文化遗产。
评估方式:1. 合作小组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关于浙江省地理特点和资源的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
2. 地理实地考察记录:学生完成地理实地考察后,撰写一份考察记录,包括观察到的地理景观和资源,以及对其影响的分析。
3. 个人思考题:提供一些与浙江省地理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书面回答。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理图片和地图等教学材料。
2. 地理书籍和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和查阅。
3. 视频资源:选择与浙江省地理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
教学扩展:1. 拓展性学习: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浙江省的地理特点和发展。
09浙江优质课评比课件教案-9
A Businessman’s View教学目标:I.语言知识:1. 语音(Phonology):(1)能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本材料中不太熟悉的单词。
(2)能就本教学材料的有关话题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2.词汇(Vocabulary):能理解、运用以下单词和词组unload, pack, nap, eventually, notice, fisherman, millionaire, business, go on vacation, the rest of, take a nap, spend time with sb., run the business, millions of, at least, a number ofII.语言技能:阅读:能获取相关信息(Reading for language,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appreciation, Reading for enriching experience),且进行predicting, skimming, scanning, generalization等阅读微技能训练。
III. 情感态度(Affect)1.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明白:人的快乐来自于对生活的态度,而努力奋斗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们可以从中获取更大的快乐。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及设计说明:1.预习下发预习目标卡。
让学生明白本课时的重点是什么,课上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是什么。
2.上课Step1. Warming-upPlay a song and greet students to get ready for the class.Step2. Lead-inTalk about the teacher’s trip to Hokkaido last year with husband. Show students the pictures.(设计说明:从教师身边的人物和事件引出一系列的新单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贴近生活,有真实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浙江省优质课《雪》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雪》教学设计导读:1、教学理念: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
只要识字,我们都可以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
深一层的,是鉴赏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即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文学活动也就是人们用文字来提升生命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2、教学设想:散文诗《雪》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
文中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对朔方的雪更是倾情讴歌,极力赞美。
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又是怎样的情感在驾驭着这些美丽的文字呢?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本文以后最大的收获吧。
二、教学预设[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②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③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江南的雪对孤独感的衬托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二、把握文章内容,欣赏美的雪景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请静静地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教案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案则是教师教授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以《七年级浙教版科学教案》为标题,探讨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科学教案,以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一、教案的基本结构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以确保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教案结构示例: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计划。
4. 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5. 教学评价:制定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部分,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
在编写七年级浙教版科学教案时,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目标。
例如,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具,提高教学效果。
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反馈的重要手段。
在编写教案时,应设定合理的评价目标,并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
可以采用问答练习、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西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西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名胜古迹以及文化资源;2. 通过了解西湖的历史和故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名胜古迹;2. 西湖的文化资源;3. 西湖的历史和故事。
三、教学难点1. 西湖的文化资源的挖掘;2. 西湖的历史和故事的深入了解。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一个相关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相关知识;3. 讨论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相关问题;4.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感受西湖的美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西湖的图片或问一个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听说过西湖吗?它有着什么特别之处?”2. 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名胜古迹(15分钟)通过地图和讲解,介绍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名胜古迹,如雷峰塔、断桥、三潭映月等,引导学生了解西湖的美景。
3. 西湖的文化资源(20分钟)讲解西湖的文化资源,如西湖文化、龙井茶文化等。
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西湖的文化底蕴。
4. 西湖的历史和故事(30分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西湖的历史和著名故事,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故事的意义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5. 组织实地观察(30分钟)带领学生到西湖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西湖的美丽,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所见所闻,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和讨论(10分钟)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如:“西湖为什么被誉为‘人间天堂’?你对西湖有什么新的了解?”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小组讨论、问题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提出的问题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执教: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谢晓静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
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
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
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第二部分:认识风化。
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
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平时知识积累中,他们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多通道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
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读准生字、带读字的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养蜂人艰辛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使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来自劳动。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养蜂人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懂得幸福的生活来自劳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小诗,请大家一同来欣赏。
2、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养蜂人的文章。
(板书:赶花)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一下赶花生活,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1)出示生字新词:你们看看,哪个字音最难读?指读,正音(帐篷:读准后鼻音,紫苜蓿花:蓿读轻声)——齐读(2)刚才,经过初读课文,你们印象中养蜂人的赶花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艰辛、诗情画意)——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两个词。
三、精读品味,入情入境1、自学理解:艰辛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中,选择艰辛或诗情画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养蜂人的艰辛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词语及读句子) (1)出示句子: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a、谈体会,朗读这句话。
(板书:一年四季、天南海北、千里迢迢)b、“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这两个词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自由读,建议联系这张地图四人小组合作,来画一画路线图,说一说养蜂人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赶什么花。
浙教版数轴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浙教版数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理解数轴上的正负数表示以及数轴上的数的大小比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数轴上进行数的位置定位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轴运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合作、互助学习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理解数轴上正负数的表示以及数的大小比较。
2. 教学难点: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数轴运用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自主探究(1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数轴,向学生介绍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让学生自主观察数轴上的标记和刻度,并讨论数轴上的正负数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轴上如何表示正数和负数。
2. 概念讲解与实例演示(15分钟)(1)教师讲解数轴上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并举例进行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 合作探究与讨论(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数轴运用的练习,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数轴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轴的使用方法。
4. 案例分析与拓展运用(15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数轴应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解决数轴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5. 小结与巩固练习(15分钟)(1)教师为学生总结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并强调数轴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课后布置的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2. 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数轴进行数的位置定位,能够理解和运用数轴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并能够解决数轴应用问题。
语文:浙江省青田县各中学优质课评比《老王》教学设计3
《老王》教学设计温溪高级中学夏忠南【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品味作者语言。
2、初步学会抓住“文眼”,探究挖掘文本较深层意义的方法。
3、感受文中所体现的人性,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反思精神,感受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抓住“文眼”,探究挖掘文本较深层意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反思精神,感受知识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教学方法】文本探究法,文章剖析法【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
当时作者已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
伛、荒僻、攥、塌败、骷髅、滞笨、惶恐、取缔、愧怍“愧怍”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找到其所在句子。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三、感知课文,了解“不幸者”和“幸运的人”。
(一)不幸者——老王的“苦”与“善”(不幸而善良)1、老王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自由出声读1-4段。
填表格。
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的劳动者。
2、生活如此艰难,老王却依然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具体表现在哪里?快速浏览5-16段,分点概括。
(1)送冰(2)送先生看病(3)给平板三轮装上边缘(4)送香油鸡蛋。
透过这些细碎的小事,道出了老王的善良质朴,老实厚道,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是一个善良的人。
3、进一步理解老王的善良。
或许同学们觉得这些事很平常,但理解人物应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出示资料。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但在那一个黑白颠倒的混乱年代,钱氏夫妇也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下放“干校”接受改造。
干校即为“文革”中建立的接收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其劳动有多种形式,如种豆、种麦、造屋、烧砖、养猪等。
浙江初中化学优质课教案
浙江初中化学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净化原理,掌握过滤、吸附等基本操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水的净化原理及过滤、吸附等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吸附原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解决水质问题的?2. 学生分享各自的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水的净化主题。
二、探究水的净化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水的净化过程中,哪些物质会被去除?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水的净化原理。
三、实验操作:过滤(20分钟)1. 教师演示过滤操作,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过滤原理。
四、实验操作:吸附(15分钟)1. 教师演示吸附操作,介绍活性炭的吸附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吸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吸附原理。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
2. 学生思考:除了过滤和吸附,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净化水?3.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创新。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了水的净化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020年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温州实验中学杨聪(一等奖)多么有“意思”的语文课! ——杨聪《云南的歌会》课堂教学初品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童志斌324000,qztzb@126. 真的很开心,仗着“地利”之便,能够有机会参与这项浙江省顶级的语文活动并领略选手们的风采。
对我来说,是实实在在地享用了一回语文的“盛宴”!与那么多语文界精英同仁一道品享这一道道制作精美的美味,更是一种无伦的享受。
本以为看过了、品过了,也美过了,抹抹嘴角的油便可拍拍屁股走人了。
一边窃喜:天下“的午餐”虽不多,却还是有的。
却不料,事情还未了,还有下文呢。
前日中午,正在品尝学校简单的“午餐”时,蔡少掌门打来长途。
于是毕恭毕敬地得令:也给本次活动写几句话。
而且蔡少明确指定,专门品品那道公认的好菜,细细品品那带着独特的瓯江气息的“杨聪”味。
不过,要做这件事,心里还是觉得发虚。
虽然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站了15年,可直接与初中教学接触却并不多。
说起初中语文教学来,虽不至于说就是“门外汉”,却总还是难称“局内人”。
——那么,权当是“旁观者”之一孔之见吧。
而况,对于这“云南的歌会”,我自己真的是击节叫好的。
对于杨聪老师,如果不觉得唐突的话,我很愿意这样说: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我好喜欢。
并且,能够再回过头来对这道好菜再细细的品味一番,也真的是一件美事。
不过,真拿起这笔管来,却感觉并不轻松。
说起来真的是惭愧之至,虽忝列“仙气与儒气完美结合的城市”(杨聪语)之一员,去并未能因近水楼台而带上些许“仙气”,难以做到过耳不忘。
不过,笨人也自会有办法。
得了本次活动总管家钟云姣老师的支持,我很方便地就获得了《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录像。
于是,昨晚又静下来将课堂过程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并且仔仔细细地作了摘录,光实录文字我就写了满满的五大页。
部分环节,还专门反复地看好几遍。
慢慢慢慢地,感觉渐渐渐渐地清晰起来。
《西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西湖教案一、引言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人间天堂”。
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
西湖以其秀美的山水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人文传统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西湖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制定适合各类教学活动的西湖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2. 了解西湖的历史文化背景;3. 能够欣赏西湖的自然风光;4. 学习西湖相关的诗词和文学作品;5. 培养学生对西湖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a. 介绍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b. 介绍西湖的面积、湖泊数量等基本情况;c. 介绍西湖的地形特点和水质情况。
2. 西湖的历史文化背景a. 介绍西湖的历史由来和文化积淀;b. 介绍西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c. 展示西湖上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迹。
3. 西湖的自然风光a. 展示西湖四季的美景;b. 介绍西湖周围的名山大川;c. 分析西湖的自然生态和动植物资源。
4. 西湖相关的诗词和文学作品a. 学习西湖相关的古代诗词;b. 欣赏西湖所启发的文学作品;c. 创作西湖题材的诗歌或散文。
5. 西湖的保护意识a. 分析西湖面临的环境问题;b. 引导学生提出对西湖的保护建议;c.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导入法:通过展示西湖的美图和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西湖的兴趣;2. 讲授法:使用幻灯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西湖的地理知识和历史文化;3. 观察法:组织学生到西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西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4. 阅读法:通过诗词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激发学生对西湖的美景的感受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西湖景观的感受和理解程度;2. 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西湖的欣赏和对诗词创作的表达能力;3. 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学生提出的保护建议,评估他们对西湖的保护意识。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寡人之于国也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基本落实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通读并翻译本文。
2、深入探究文本,理解梁惠王“民不加多”的执政之惑,孟子对此提出的解决之法,重点解读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3、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研读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点拨教学法。
3、讨论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邹忌妙语连珠,推己及人,使齐王广开言路;烛之武能说会道,因势利导,智退秦师;蔺相如对答如流,据理力争,完璧归赵。
孟子……(二)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思想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列传》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他重视民心向背,主张“民贵君轻”。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
(三)文本解读主问题一:梁惠王为什么特别关注“民不加多”的问题?1、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一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为什么梁惠王特别关注百姓增多?明确:增强国力—称王3、梁惠王为了增加百姓采取了哪些措施?明确:移民移粟南宋•朱熹:“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4、梁惠王对自己执政的评价是什么?明确:“尽心焉耳矣!”主问题二:孟子是如何回答梁惠王之问的?1、孟子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了吗?明确:没有直接回答,“王好战,请以战喻”(从梁惠王擅长熟悉的事情入手,使他易于接受)(论辩技巧:洞察对手,引君入瓮)2、孟子是如何评价梁惠王治国的?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穷人》穷人【教师简介】汪玥,男,1980年6月出生,就职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
从教8年来,一直追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教学风格,在区、市及省教育学会举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所撰写论文也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设计说明】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等课程要求。
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活动描写”“尝试心理活动描写”,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相对透彻。
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穷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
本课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忐忑不安”、“揍”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3.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桑娜抱走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凭借反诘、比较,进一步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第二课时1.能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感受渔夫的善良品质。
2.体会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抄写容易写错的生字并组一个词;抄写值得积累的新词;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浙江省青田县各中学优质课评比《风筝》教学设计3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2、感受鲁迅的自省精神。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中描绘了春天时分小孩子爱玩的一种活动——放风筝,你能从中感受到孩子怎样的心情?然而有一个人却不喜欢放风筝,甚至也不让他的弟弟放风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题目)风筝。
二、新课一)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个的故事。
(提示学生,可以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概况)如:这是一个发生在20多年前的故事。
2、文章哪几段写哥哥毁坏弟弟风筝这个故事的?(3-4段)3、齐读3-4段,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我和弟弟各有怎样的表现?小结:弟弟:惊惶失色瑟缩绝望哥哥:愤怒满足狂暴傲然4、对于哥哥的残暴,弟弟为什么毫无反抗呢?小结:自己是弟弟。
教师补充材料:鲁讯的介绍,鲁迅幼年丧父,自己是家中的长子,长兄为父的思想使弟弟不敢反抗。
材料1: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896年父亲去世,鲁迅年仅15岁,身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不得不过早的承当起家庭的重担5、既然哥哥毁坏弟弟的风筝时天经地义的,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弟弟写得如此弱小,而把自己写得如此残暴?小结:形成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写出自己的自责,愧疚,悲哀的心情。
6、哥哥只是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有必要如此自责、悲哀吗?小结:哥哥毁坏弟弟的不只是一只风筝,而是儿童游戏的天性,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
7、20多年前,哥哥毁了弟弟的风筝,弟弟毫无反抗,那20年后,两人对于这件事又有怎样的表现呢?齐读7-10段思考。
小结:哥哥还依然记得这件事,并想通过各种办法向弟弟道歉,自说自己当年的糊涂,而弟弟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完全忘却,毫无怨恨。
语文:浙江省青田县各中学优质课评比《风筝》教学设计4
风筝教学设计船寮镇中黄小燕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造成“精神的虐杀”的社会根源。
2、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体会本文蕴含的浓浓亲情,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造成“精神的虐杀”的社会根源。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1、屏显风筝图片,谈话题,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飞翔的五颜六色的风筝时,心情怎样?(生答)看来同学们对于风筝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愉快的,可是文中的一个小孩却被剥夺了放风筝的权利,他是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风筝》)二、事件回眸(一)回首当初自由朗读第三、四两段,概述:这两段回忆了一件什么事?点拨概述事件的方法:抓住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把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踏扁了。
(二)、深入其境1、自由朗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或不同颜色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之后师组织学生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例:①从“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天真活泼(神态、动作描写)。
②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③“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2、齐读第四段:用不同颜色圈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与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例:弟:①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神态、动作描写)②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
)我:①从“伸手折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动作描写)②“我”为什么敢毁坏弟弟的风筝,弟为何不反抗?我”认为管得对,弟弟应该认真读书,做有出息的事。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教师简介】鲍丹丹,女,1979年出生,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情趣语文课堂,逐渐形成了亲和自然、质朴本真的教学特色。
2010年获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设计说明】课文讲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有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结果可爱的小葫芦全都落光了。
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积累。
考虑到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
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教学目标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6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区别“挂、哇”等形近字。
正确书写“挂、哇、怪、慢”等8个生字。
2.通过看图、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葫芦、葫芦藤、盯着、邻居”等词语。
3.借助画面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结合板画,在读中积累语言,明白寓意。
二、教学准备1.以全文注音的方式打印教材。
2.课件、田字格及葫芦叶、小葫芦等板画教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认识“葫芦”,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识记生字。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二、师生共读初读启思1、自由读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借助画面,师生合作讲读故事,随机点拨:(1)正音“盯着”、“邻居”。
理解词义。
(2)点拨“感叹号”与“问号”的读法。
3、交流初读感受。
4、启发思考: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他觉得可以不要什么?这些真的可以不要吗?三、补充画面积累理解(一)随文识字,指导写字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随机点拨:(1)发现含多音字的词语“细长、长满”,正音。
(2)认读“葫芦藤”。
三年级美术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浙江
三年级美术教案浙江引言: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与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本教案旨在介绍三年级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重点关注浙江省美术教学标准和课程要求,以及适用于三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一、教学目标:1.了解浙江省美术教学标准和课程要求,明确三年级美术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2.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发展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浙江省美术教学标准和课程要求的概述,包括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评价要求和教学原则等。
2.三年级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包括色彩、造型、图案、立体作品等。
3.针对不同主题或教学单元,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如风景画、动物造型、口号海报等。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式教学法:通过模仿、观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游戏式教学法:利用游戏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如利用卡片游戏让学生学习颜色搭配和形状组合等。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小组活动,鼓励同学们共同探索和讨论,相互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资源:1.教材和教具:根据浙江省的教育标准,选择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美术教材,如《美术艺术》等,并准备相应的教具,如颜料、画笔、纸张等。
2.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使用投影仪或者电脑等设备,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外部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画廊,参加相关的美术竞赛或展览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或者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授:以小组形式或者整体讲解的方式,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法,如颜色的基本概念、颜色的组合方法等。
3.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如使用颜料和画笔完成一幅简单的风景画或立体造型作品等。
浙江初中优秀英语教案设计
浙江初中优秀英语教案设计标题:浙江初中优秀英语教案设计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浙江初中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案将涵盖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浙江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语言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正确使用本课时的目标语言。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交流。
2.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正确使用本课时的目标语言。
- 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仪。
- 教学课件和学生练习册。
-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时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呈现(10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目标语言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听力训练(15分钟)- 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4. 口语练习(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对话练习,鼓励他们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
5. 阅读理解(15分钟)- 分发阅读材料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6. 写作练习(15分钟)- 提供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7. 总结和拓展(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 建议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估:- 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估,检查学生对本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穷人》穷人【教师简介】汪玥,男,1980年6月出生,就职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
从教8年来,一直追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教学风格,在区、市及省教育学会举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所撰写论文也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设计说明】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等课程要求。
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活动描写”“尝试心理活动描写”,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相对透彻。
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穷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
本课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忐忑不安”、“揍”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3.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桑娜抱走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凭借反诘、比较,进一步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第二课时1.能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感受渔夫的善良品质。
2.体会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抄写容易写错的生字并组一个词;抄写值得积累的新词;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故事梗概。
1.揭题导入,学生读题。
2.完成预习检查作业(课堂作业单1—4题)。
3.作业交流,反馈。
(在交流第三题时,顺势交流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二)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
1.浏览课文,关注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几处句子。
(2)通过比照心理描写的特别之处,聚焦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2.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
(1)根据字形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2)认真默读语段,读懂复杂心情: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试着写旁注。
(学生默读,写旁注,交流)(3)自由朗读,以读促悟:学生自由选择一、两处句子,反复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放大)【预设关键句】句1: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①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②辐射描写桑娜家非常穷的心理描写,读出忧虑之情。
句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①感受桑娜“害怕”的情绪;读懂桑娜的“下定决心”。
②师补充时代背景,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
(4)整体朗读,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看谁能读出“忐忑不安,心情起伏”的感觉。
(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师范读——生自由练读——师生配乐合作读)(5)师小结: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
寥寥几笔,加上几处特别的标点,就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3.提炼人物形象:完成课堂作业单第5题,用一个词来形容桑娜。
(生填写——交流)(三)尝试心理描写,升华人物品质。
1.尝试心理活动描写。
桑娜来到西蒙家,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两个孩子却睡得香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尝试着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桑娜想:想到这儿,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2.交流心理活动描写。
3.教师反诘,探寻小说主题:为什么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一个字也没有写?4. 师总结提升:托尔斯泰曾说“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
”抱回孩子的一刹那桑娜什么也没想,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一个将善良深深刻进灵魂的桑娜。
(四)学生课堂小结,教师下挂任务。
1. 生小结本堂课学习的收获(机动)2. 师总结全课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要求及任务。
【板书设计】桑娜(忐忑不安)善良穷人?渔夫?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回顾矛盾冲突。
1.听写词语:心惊肉跳、自言自语、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2.根据听写的词语,回忆课文矛盾冲突,唤起学生记忆。
(二)研究对话,揣摩人物心理1.呈现桑娜与渔夫的对话。
2.紧扣“熬”字,感受渔夫的品质。
3.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表达效果。
(三)想象续写,拓展阅读视野。
1.结合课文内容,续写《穷人》。
2.以托尔斯泰的作品集为依托,交流书中的人物。
我的舞台【教师简介】王彧钊,男,1977年9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现任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副校长。
曾获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努力追寻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
【设计说明】《我的舞台》,作者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
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
抓住这一语言现象,通过速读、填表、写批注等有效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学习课文的语言,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
一、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表”,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欣赏课文语言,学习做摘录,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
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一)运用速读的方式,梳理文章内容。
1.带问题读课文。
(1)“我”指谁?“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2)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重点词。
(3)学生交流。
2.再次速读,学做摘录。
(1)“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呢?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认真找一找,读一读,填在表格里。
(2)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
(4)师生引读。
(5)出示吴霜资料吴霜,我国当代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学美国学习西乐。
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吴霜在说》等。
(二)感受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语言特点。
1.在作者成长的舞台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意思?(1)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2)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
板书:艰辛——轻松(3)学生赏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3——8自然段,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1.读课文3——8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重点词,把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
2.学生认真圈词,写批注,教师随机指导怎样写批注。
3.选择部分学生交流。
4.学生赏读课文第七自然段重点句。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样轻松的描写在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同学们的作文中都见过。
能回忆出来吗?Ppt出示:林海音《窃读记》、《夜莺的歌声》、毛泽东《七律.长征》,秦文君《女生贾梅》,顾嘉静《烦人的痘痘》。
2.出示对比材料,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面对艰辛的经历,有的可以用轻松的笔调来表现,有的——Ppt出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3.小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它们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板书设计】28 我的舞台吴霜艰辛轻松我要的是葫芦【教师简介】鲍丹丹,女,1979年出生,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情趣语文课堂,逐渐形成了亲和自然、质朴本真的教学特色。
2010年获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设计说明】课文讲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有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结果可爱的小葫芦全都落光了。
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积累。
考虑到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
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教学目标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6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区别“挂、哇”等形近字。
正确书写“挂、哇、怪、慢”等8个生字。
2.通过看图、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葫芦、葫芦藤、盯着、邻居”等词语。
3.借助画面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结合板画,在读中积累语言,明白寓意。
二、教学准备1.以全文注音的方式打印教材。
2.课件、田字格及葫芦叶、小葫芦等板画教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认识“葫芦”,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识记生字。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二、师生共读初读启思1、自由读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借助画面,师生合作讲读故事,随机点拨:(1)正音“盯着”、“邻居”。
理解词义。
(2)点拨“感叹号”与“问号”的读法。
3、交流初读感受。
4、启发思考: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他觉得可以不要什么?这些真的可以不要吗?三、补充画面积累理解(一)随文识字,指导写字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随机点拨:(1)发现含多音字的词语“细长、长满”,正音。
(2)认读“葫芦藤”。
联系生活,看图说话。
(3)发现形近字“挂—哇”。
儿歌律动,区分形近字。
3、指导写字:挂、哇引导观察,说说发现;教师范写,学生练习;随机点评,再次练习。
(二)还原画面,读中积累1、刚才我们合作读连环画的时候,你发现了吗?少了一幅图!(板画葫芦架)葫芦架搭好了,接下来,该在上面画些什么呢?2、学生自读圈画。
3、汇报交流,完成板画:(1)根据反馈,随机板贴:小葫芦、葫芦藤、小花、绿叶(2)给词卡摆序,说说理由,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3)师板画,引导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
(4)指导朗读句子。
迁移说话。
4、指导朗读。
四、质疑存疑1、(出示插图2)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鼓励质疑,存疑。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课堂练习。
二、回顾问题,读中解疑1、聚焦“那个人”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