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概述(2014-8-22)
埃博拉出血热 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 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ppt课件
17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可采用IgM捕捉ELISA法。 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
ppt课件
5
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 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 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 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 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 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 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特点: 急性起病、病情 进展快,以发热、出 血和多脏器损害为临 床特征; 病死率50-90%; 以接触传播为主 要途径。
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
但至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 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 科的果蝠,但其在自 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 清楚。
感染埃博拉病毒 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 物为本病传染源。
ppt课件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
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
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 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
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
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 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
脏器受损。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 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原: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 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核酸检测:采用 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 一周内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 细胞进 行病毒分离。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 行。
艾博拉病毒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知识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其它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经皮肤、呼吸道或结膜感染。
潜伏期2-21天;病死率可高达50%~90%。
2014年西非地区发生该病流行,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发生较严重疫情。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改变,如谵妄、嗜睡等;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
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出血倾向,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临床检查:(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2)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3)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
(1)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注意与恶性疟相鉴别。
建议:对来自病例报告国家的发热伴出血、皮疹病例立即向疾控机构报告,在做好防护条件下采集病例生物标本送疾控机构检测;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二、中东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是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所致的严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全球地区分布以中东地区为主,欧洲等地发现输入性病例。
临床表现:急性呼吸道感染,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相似。
起病急,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畏寒、寒战、咳嗽、胸痛、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WHO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旅行建议
埃博拉出血热的国际旅行健康建议一、疫情简介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4日通报,截至8月1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603例,其中887例死亡。
二、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建议: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
有几种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任何疫苗可用于临床。
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1.了解疾病的性质、疾病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如何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的知识。
2.在受疫情影响的雨林地区,减少与高危感染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的接触。
3.食用动物产品(血液和肉)前要彻底煮熟。
4.如对病人进行诊疗或护理,要戴手套并穿戴其他防护装备。
5.到医院探视病人或者在家看护病人后,要常规洗手。
6.处理埃博拉死者时应使用保护性较强的防护装备,死者应立即埋葬。
在疫情期间,WHO定期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并在必要时提出旅行或贸易限制的建议。
由于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
三、世界卫生组织的一般性旅行建议:1.旅客应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
2.前往受影响地区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WHO推荐的感染控制指南。
3.曾在最近报告病例的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疾病的症状,并在出现疾病最初迹象时求医。
4.为从疫区归来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旅行者提供诊治服务的临床医生,要考虑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国际旅行健康建议一、疫情简介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为MERS)是2012年9月发现的,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热呼吸道疾病。
埃博拉病毒课件ppt课件
4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 天,一般为5-12天
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 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 死于病程第8~9天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 畏寒、极度乏力、 头痛、肌痛、咽痛、 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
EBOF
病程6~7天躯干出 现麻疹样斑丘疹并 扩散至全身各部
发病2~3天可出现恶 心、呕吐、腹痛,腹
…… 5、登革热病毒。
…… 6、 马秋波病毒
……
病原学概述
埃博拉病毒:(-)ssRNA 单股负链病毒目
(1) (Mononegavirales)、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
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EHF),此病于
(2)
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得刚果(金)的 埃博拉河地区首次爆发,患者死亡率高达90%,引起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2014年8月
Contents
1
埃博拉出血热简介
2
埃博拉病毒病原学概述
3
埃博拉病毒流行病学特征
4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
5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治疗和报告
6
预防控制措施
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实验室感染
病原学概述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 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出血热ppt课件
2630人丧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非洲联盟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组织、欧洲联盟委 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已投入人力和资金控制 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 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
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 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 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 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 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 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 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特点: 急性起病、病情 进展快,以发热、出 血和多脏器损害为临 床特征; 病死率50-90%; 以接触传播为主 要途径。
埃博拉病毒分型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
尔埃博拉毒有高达90%的致死率
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扎伊 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平均死 亡率为53.76% 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 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
但至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 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 科的果蝠,但其在自 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 清楚。
感染埃博拉病毒 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 物为本病传染源。
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 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 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 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 重要因素。 已有100多名医务人 员在诊疗护理病人的过 程中感染埃博拉病毒, 其原因可能是未穿戴个 人防护用品,或在诊疗 护理病人时未严格执行 感染控制措床表现。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法规类别】传染病防治【发文字号】国卫发明电[2014]56号【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08.27【实施日期】2014.08.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发明电[2014]56号 2014年8月27日)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咄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O0/0。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南非、乌干达、刚果、几内亚t 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及时发现、诊断和严格隔离控制病人、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加强个人防护与感染控制等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 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Ⅴ0r。
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
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不同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 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 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
该病毒对紫外线、Υ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2014年全球的重大灾难事故综述
2014年全球的重大灾难事故综述2014,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不少家园在地震台风等灾害中顷刻被毁,世界民航客机遭遇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噩梦,埃博拉病毒的肆虐让整片非洲大地陷入惶惶不安……灾难面前,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是如此渺小。
在这里,本刊将2014年全球的重大灾难事故做一个罗列,记住这些灾难的发生,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为了让广大民众能更清楚地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在灾难中学会成长。
地震新疆和田7.3级地震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共造成45万人受灾,20余万间房屋塌损,直接经济损失为10.8亿元,属于较大破坏性地震。
智利北部发生里氏8.2级强震4月2日7时46分45秒,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发生8.2级强震。
地震引发的第一波海啸抵达智利沿岸后,形成的海浪高达 2.11米,造成沿岸建筑大面积毁坏。
智利当局要求全海岸线进行“预防性撤离”,大约有90万人被疏散。
此外,地震还造成玻利维亚和秘鲁部分地区建筑摇晃。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造成407人遇难,房屋倒塌4.2万余间,损失惨重。
四川康定6.3级地震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
截至23日20时,四川康定“11·22”地震已造成5人死亡,54人受伤。
滑坡阿富汗山体滑坡阿富汗当地时间5月2日上午11点左右,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的一处偏远山区发生山体滑坡,大量碎石和泥土涌入一座村庄,已经造成数百人死亡,超过两千人失踪。
据当地媒体报道,2日的山体滑坡共发生两次。
第一次灾害发生后,众多居民自发前往事发地点救援,随后山体滑坡再次发生,导致大量人员被埋。
(完整版)埃博拉病毒课件
1、埃博拉病毒 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埃博拉病毒能 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个毛孔都会 往外渗血。高达90%的被感染者死亡。 2、拉沙热病毒。 医生们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注意到该病 毒。一旦染上这种病毒,人的内脏会大 出血。每7个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3、马尔堡病毒。 这是又一种致命性病毒。25%的感染者死 亡。 4、西尼罗河病毒。
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
(6)
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 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
溶剂敏感。
埃博拉4级病毒
1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流行病学特征
➢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 ➢ 非人灵长类动物 ➢ 自然宿主: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 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 ➢ 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
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 各级医疗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符合埃博拉出血 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当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病 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 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
电镜下丝状埃博 拉病毒正在从坏 死细胞上脱离
埃博拉病毒 侵入组织
眼部粘膜 出血
诊断和治疗
诊断
埃博拉出血热潜 伏期为2-21天,常 为5-12天;一般急 性起病、病情凶险; 其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
治疗
无特效治疗措施 ➢主要是对症和支持 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平 衡 ➢预防和控制出血及 继发感染 ➢治疗肾功能衰竭和 出血、DIC等并发症
埃博拉出血热及疫情简介
47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对象: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调查目的:
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 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
来自疫区人员+21天内疫区旅行史人员 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 方案》 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
45
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
密接者:接触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者(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 员)。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 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 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 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灵长类和蝙蝠野生动物的检疫
对前往疫区的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
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
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
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高度关注流行地区的疫情情况
临床表现(略) 实验室检测(略)
38
留观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发热(体温>37.3℃)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 • • 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 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 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 “哥德巴赫猜想”。 ——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
游戏中幻想的埃博拉患者活死人状态
《极度恐慌》1995 (以非洲真实的埃博拉 病毒传播情况为背景拍 摄的科幻动作惊悚片)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 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 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 环方式尚不清楚。 ——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 病例的传染源,但多数暴发无 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首发 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 源而造成流行。
预防控制措施-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 死亡病例
–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 规定处理 –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
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医院感染控制
• 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避免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任何接触,以及在没有防 护的情况下与可能受到感染的环境发生直接接触。 –当与埃博拉病毒病人密切接触(一米之内)时,应佩戴 面部保护用品(面罩或者医用口罩和防护眼镜)、干净 但非无菌的长袖罩衣以及手套(有些操作程序需要无菌 手套)。 –除非已经恰当消毒,否则个人防护装备不应重复使用。 –应在诊疗护理每一例疑似病例后都更换手套。
病原学
EBV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长丝状体,可呈杆
状、丝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
• 分为扎伊尔型(EBOV)、苏丹型(SUDV)、本迪布焦型 (BDBV)、塔伊森林型(TAFV)和莱斯顿型(RESTV)。莱斯 顿型对人不致病。扎伊尔型致病性最强。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 力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病死率 51% 57% 71% 100% 44% 25% 71% 83% 41% 83% 90% 75% 82% 53% 100% 75% 68% 81% 0% 60% 65% 100% 53% 88%
(二)病原学特征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 等多种形态,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 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 物细胞中增殖。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
项检测阳性者
2、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 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 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 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 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一)
国家 2012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12 乌干达 2012 乌干达 2011 乌干达 2008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7 乌干达 2007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5 刚果共和国 2004 苏丹 2003(11-12月) 刚果共和国 2003(1-4月) 刚果共和国 2001-2002 刚果共和国 2001-2002 加蓬 2000 乌干达 1996 南非 1996(7-12月) 加蓬 1996(1-4月) 加蓬 1995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94 1994 1979 1977 1976 1976 科特迪瓦 加蓬 苏丹 刚果民主共和国 Sudan 刚果民主共和国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 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 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伊波拉病毒
病毒简介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
埃博拉病毒首次暴发就夺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刚果(金)让100多人命丧黄泉,2004年5月下旬苏丹南部疫情再发,已有4人死亡,同时俄罗斯一实验室女科学家因针刺感染而丧命,这一病毒杀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视。
病毒名称(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埃博拉病毒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
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 和苏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发的地方。
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
其中扎伊尔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4例感染,117例死亡。
病毒分型目前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
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生物学性状“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
重大传染性流行病历史一览
重大传染性流行病历史一览
本文档旨在提供对过去重大传染性流行病的简要概述。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传染性流行病的例子:
1.黑死病(14世纪):黑死病是中世纪欧洲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估计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
它由鼠疫杆菌引起,并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2.西班牙流感(1918年):西班牙流感是20世纪最致命的流感大流行之一,全球范围内导致数千万人死亡。
这种流感由H1N1病毒引起,特点是病程急剧,可导致肺炎和多器官衰竭。
3.非典型肺炎(2002年):非典型肺炎,也称为SARS,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
它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爆发,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4.埃博拉病毒(2014年至2016年):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在西非暴发,造成了数万人感染和数千人死亡。
5.新冠病毒(2019年至今):(COVID-19)引起的流行病自2019年底开始,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截至目前,已经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感染和数十万人死亡。
请注意,上述只是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传染性流行病实例,我们还有许多其他重大传染性病例,但无法在本文档中逐一介绍。
对于每个流行病,其具体病因、病理学和治疗都有详细的研究,但这超出了本文档的范围。
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防控措施,并持续做好预防重大传染性流行病的准备。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内容都经过确认或广为接受。
请您在引用时进行核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出血热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
根据2014年8月8日《WHO关于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会议的声明》,疫区国家暂定为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
2014年1月1日至8月21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共报告2473例病例,1350例死亡。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
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
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
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
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
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4.性传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三、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
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长期观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
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
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
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
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五、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监测,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的人员信息,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方案》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追踪、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
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
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转运工作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要求执行。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留观病例后,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病例转运工作。
(嘉兴市疾控中心供稿201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