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重难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误 区
警示
诗歌鉴赏的五个失分点
以下面一诗为例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21
命 误 题 区 误区警示 警示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 的平静的。
2 、试从“动 ” 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 歌进行赏析。
22
误 区
警示
1 、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 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 面的平静。 2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 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 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动态,也写 出了静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 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3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重难点突破
1
知 识 回览 一、诗歌类型: 从内容上分,可分为: 写景诗、咏物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 赠别诗、羁旅行役诗、咏史怀古诗等; 从性质上分,可分为: 抒情诗、言志诗、明理诗、讽谕诗、闲适诗等。 2
知 识 回览
边塞诗: 大漠、孤城、飞雪、狼烟、 常用意象: 胡笳、羌笛等 基本情感: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思乡 盼归等 意境特点: 雄壮、苍凉等
33
效 能 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 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 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 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7
知 识 回览 (五)观点态度型 设问方式: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 看法。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 合全诗简析。 答题模式:表态+分析+评价
8
温馨提示
各类诗歌均有其常用意象、基本情 感、常用手法及术语,各考查类型也都 有其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模式。这两方 面的常识是大家复习诗歌鉴赏之最基础 最重要的积累,请大家谨记。 在考与练中,每涉及到本考点,针 对文本与题目,大家首先从这两个角度 对其加以确认。
误 区
警示
二是回答问题概括化,不能作具体分析。 如有的考生回答第(2)小题时答成:这首 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 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 主旋律是静,写动是为了烘托池塘的静,并 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在这回答中没有分别对动与静进行具体分析, 没有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动与静。写雨来 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 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 轻松的心情。 25
误 区
警示
(一)漏掉信息
一是对诗歌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把握,在 回答问题时不能把问题所涉及的信息表述出来。 如有的考生对第( 1)小题这样回答:“直接 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一句直接描写池塘的 水面平,二句通过写水面如明镜表现出其平 静。”此题要求回答“怎样”,而“怎样”中 包括“照檐楹”,却被作答者漏掉了。 24
29
误 区
警示
(四)要点不全
犯此种错误的考生在答题时常常层次不清, 把各种信息一股脑地凑在一起,这样的后果有两 点,一是容易把必备的要点漏掉,二是给评卷者 造成障碍,常会影响得分。(温馨提示):答题 层次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答题时 最好用 序号把几点标示出来。
30
误 区
警示
(五)术语欠缺
效 能 训练
答: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 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 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9
(过渡)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 , 虽然各有各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但其基本思路和步骤则是大致相同 的,这也体现为一种共性。下面我 们来看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首先请大家看这首诗歌。
10
典 题 精析
秋夜闻笛
(元)萨都剌 何人吹笛秋风外, 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 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是雁门关下 的荒漠地区。 11
效 能 训练
答: ①网,网子,网罗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 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用了想象、比喻 拟人。④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 春天的思想感情。
效 能 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警示
(二)添加信息
一是牵强附会。如对第(2)问的回答 为:“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内心向往, 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杨舞”写出动态,忽来的 东风扰乱心绪 ,但还是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 答者仅凭主观想象给本诗附会了“诗人不愿涉 入官场”“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等信息,而 对题干要求无作答。 27
13
命 典题 题 揭秘 精析
2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 分析“吹笛”作用,要结合两首诗的情感作答。 答:《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 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出一种悠远面清 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 则对向他们问路或与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 吹着短笛,畅游于山水间,“笛声”营造了一 种闲适、恬淡、自由的意境氛围。 14
温馨提示 以上三点,在做的过程中,有一个原 则性的要求,即做到: 用语简洁 表意通顺 习惯用专业术语。
19
(过渡) 有了知识储备,也有思路与方
法,是不是就能高效得分了呢?答案 是未必,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方面的问 题需要讨论。什么问题呢?那就是诗 歌鉴赏的失分点的了解与认知。如果 能够再做到这一步,相信是能更有效 地全局统筹,高效得分的。
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等 常用手法:
知 识 回览 二、.考查类型: (一)分析形象型 设问方式: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某形象具有 怎样的特点?试说说诗中某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模式:形象+分析+表达
4
知 识 回览 (二)分析意境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 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题模式:图像画面+景物特点+思想情感
5
知 识 回览 (三)分析语言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语言特点 +具体分析 +思想情感 (炼字型)答题模式:释含义+描形象+点情境
6
知 识 回览 (四)分析技巧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 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 感的? 答题模式:手法+原因+感情
误 区
警示
二是无中生有。如对第(2)问进行了 这样的发挥:“到处空气清新,水面上的 叶子更加苍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绿了,偶 尔也能见几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一阵风过处池塘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回 荡在池塘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波纹。”这 位很有想象力,可惜劳而无功。
28
误 区
警示
(三)答非所问
有这种失误的类考生往往不会分析题目的 要求,找不出题目的关键词。回答时就随便诌 一些内容凭运气撞上一些算一些。如第(2)小 题,已明确规定了从“动”“静”的角度进行 赏析,却有考生偏偏这么回答:“池上,杨柳 飘扬,其上残留的水滴飞落在荷叶上发出嘀哒 的声响。可谓诗中有画,诗中有音。”此回答 对“动”与“静”不着一笔,有得分的可能吗?
命 典题 题 揭秘 精析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 的妙处。
2、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 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与本诗中的“吹笛”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请加以分析。
12
典 题 精析
1、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妙处。既要答 出字的表层意思,又要答出诗歌的深层意思, 且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 月色给诗人内心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 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 同时也引出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17
类 题
指津
(三)组织答案,客观合理表述
很多考生前两步的工作做得也颇有思路与方 法,但有时到真正下笔回答时却因有所欠缺而不 能高效得分。这里提示大家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则可以做到文从字顺。 1 、定 —— 即从文本出发,采取叙述的方式引出 题目中的考查点。 2 、析 —— 即在前期叙述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简析其作用。这时,不得乱分析,务必要紧扣题 目。 3 、评 —— 即对作者寄予在诗中的情感作出自己 的评价。 18
误 区
警示
(二)添加信息
一是牵强附会。如对第( 2 )问的回答为 : 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内心向往,不愿 再涉入官场;以"杨"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 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答者仅凭主观 想象给本诗附会了诗人不愿涉入官场不愿放弃 心中的向往等信息,而对题干要求无作答。 26
误 区
类 题
指津
综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题, 尽管考查方式不同,但究其实质, 并没有质的变化。下面从三个角 度作宏观意义上的阐释(亦体现 为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步 骤。
15
类 题
百度文库
指津
(一)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把握诗歌 大意。 1、看题目,宏观把握 2、看作者,知人论世 3、看注释,接近文意 4、看背景,探幽知微 5、看意象,了解情感 6、看情眼,走近主旨
很多考生答题时因没掌握一些诗 歌鉴赏的常术语,在答题时往往不能 准确表达,这也是被扣分的原因之一。
31
误 区
警示
小结: 诗歌鉴赏的五个失分点 (一)漏掉信息 (二)添加信息 (三)答非所问 (四)要点不全 (五)术语欠缺
32
课堂总结
这一节我们回顾了古代诗歌鉴赏的 相关知识,认识了解答的基本思路和步 骤、模式,重点分析了大家解答此类题 的失分点。相信这会在以后的练与考中 对同 学们有所帮助。再布置两个训练 对象,大家运用我们这一节所谈的内容 加以训练,做到学以致用。
16
类 题
指津
(二)审清题干,明确考查方向
第一步做好了(即通大意,了背景,知情 感),但认真审读题干亦不可忽视。因为很多 题干的表述是在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相应的考 查类型及角度的,而这关系到考生能否准确而 有效地把握问题的思考方向及相关知识信息的 调动与迁移,即关系到有效作答——能否真正 把应该拿的分拿到手。
误 区
警示
诗歌鉴赏的五个失分点
以下面一诗为例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21
命 误 题 区 误区警示 警示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 的平静的。
2 、试从“动 ” 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 歌进行赏析。
22
误 区
警示
1 、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 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 面的平静。 2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 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 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动态,也写 出了静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 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3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重难点突破
1
知 识 回览 一、诗歌类型: 从内容上分,可分为: 写景诗、咏物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 赠别诗、羁旅行役诗、咏史怀古诗等; 从性质上分,可分为: 抒情诗、言志诗、明理诗、讽谕诗、闲适诗等。 2
知 识 回览
边塞诗: 大漠、孤城、飞雪、狼烟、 常用意象: 胡笳、羌笛等 基本情感: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思乡 盼归等 意境特点: 雄壮、苍凉等
33
效 能 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 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 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 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7
知 识 回览 (五)观点态度型 设问方式: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 看法。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 合全诗简析。 答题模式:表态+分析+评价
8
温馨提示
各类诗歌均有其常用意象、基本情 感、常用手法及术语,各考查类型也都 有其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模式。这两方 面的常识是大家复习诗歌鉴赏之最基础 最重要的积累,请大家谨记。 在考与练中,每涉及到本考点,针 对文本与题目,大家首先从这两个角度 对其加以确认。
误 区
警示
二是回答问题概括化,不能作具体分析。 如有的考生回答第(2)小题时答成:这首 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 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 主旋律是静,写动是为了烘托池塘的静,并 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在这回答中没有分别对动与静进行具体分析, 没有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动与静。写雨来 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 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 轻松的心情。 25
误 区
警示
(一)漏掉信息
一是对诗歌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把握,在 回答问题时不能把问题所涉及的信息表述出来。 如有的考生对第( 1)小题这样回答:“直接 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一句直接描写池塘的 水面平,二句通过写水面如明镜表现出其平 静。”此题要求回答“怎样”,而“怎样”中 包括“照檐楹”,却被作答者漏掉了。 24
29
误 区
警示
(四)要点不全
犯此种错误的考生在答题时常常层次不清, 把各种信息一股脑地凑在一起,这样的后果有两 点,一是容易把必备的要点漏掉,二是给评卷者 造成障碍,常会影响得分。(温馨提示):答题 层次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答题时 最好用 序号把几点标示出来。
30
误 区
警示
(五)术语欠缺
效 能 训练
答: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 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 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9
(过渡)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 , 虽然各有各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但其基本思路和步骤则是大致相同 的,这也体现为一种共性。下面我 们来看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首先请大家看这首诗歌。
10
典 题 精析
秋夜闻笛
(元)萨都剌 何人吹笛秋风外, 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 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是雁门关下 的荒漠地区。 11
效 能 训练
答: ①网,网子,网罗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 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用了想象、比喻 拟人。④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 春天的思想感情。
效 能 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警示
(二)添加信息
一是牵强附会。如对第(2)问的回答 为:“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内心向往, 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杨舞”写出动态,忽来的 东风扰乱心绪 ,但还是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 答者仅凭主观想象给本诗附会了“诗人不愿涉 入官场”“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等信息,而 对题干要求无作答。 27
13
命 典题 题 揭秘 精析
2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 分析“吹笛”作用,要结合两首诗的情感作答。 答:《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 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出一种悠远面清 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 则对向他们问路或与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 吹着短笛,畅游于山水间,“笛声”营造了一 种闲适、恬淡、自由的意境氛围。 14
温馨提示 以上三点,在做的过程中,有一个原 则性的要求,即做到: 用语简洁 表意通顺 习惯用专业术语。
19
(过渡) 有了知识储备,也有思路与方
法,是不是就能高效得分了呢?答案 是未必,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方面的问 题需要讨论。什么问题呢?那就是诗 歌鉴赏的失分点的了解与认知。如果 能够再做到这一步,相信是能更有效 地全局统筹,高效得分的。
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等 常用手法:
知 识 回览 二、.考查类型: (一)分析形象型 设问方式: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某形象具有 怎样的特点?试说说诗中某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模式:形象+分析+表达
4
知 识 回览 (二)分析意境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 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题模式:图像画面+景物特点+思想情感
5
知 识 回览 (三)分析语言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语言特点 +具体分析 +思想情感 (炼字型)答题模式:释含义+描形象+点情境
6
知 识 回览 (四)分析技巧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 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 感的? 答题模式:手法+原因+感情
误 区
警示
二是无中生有。如对第(2)问进行了 这样的发挥:“到处空气清新,水面上的 叶子更加苍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绿了,偶 尔也能见几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一阵风过处池塘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回 荡在池塘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波纹。”这 位很有想象力,可惜劳而无功。
28
误 区
警示
(三)答非所问
有这种失误的类考生往往不会分析题目的 要求,找不出题目的关键词。回答时就随便诌 一些内容凭运气撞上一些算一些。如第(2)小 题,已明确规定了从“动”“静”的角度进行 赏析,却有考生偏偏这么回答:“池上,杨柳 飘扬,其上残留的水滴飞落在荷叶上发出嘀哒 的声响。可谓诗中有画,诗中有音。”此回答 对“动”与“静”不着一笔,有得分的可能吗?
命 典题 题 揭秘 精析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 的妙处。
2、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 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与本诗中的“吹笛”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请加以分析。
12
典 题 精析
1、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妙处。既要答 出字的表层意思,又要答出诗歌的深层意思, 且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 月色给诗人内心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 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 同时也引出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17
类 题
指津
(三)组织答案,客观合理表述
很多考生前两步的工作做得也颇有思路与方 法,但有时到真正下笔回答时却因有所欠缺而不 能高效得分。这里提示大家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则可以做到文从字顺。 1 、定 —— 即从文本出发,采取叙述的方式引出 题目中的考查点。 2 、析 —— 即在前期叙述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简析其作用。这时,不得乱分析,务必要紧扣题 目。 3 、评 —— 即对作者寄予在诗中的情感作出自己 的评价。 18
误 区
警示
(二)添加信息
一是牵强附会。如对第( 2 )问的回答为 : 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内心向往,不愿 再涉入官场;以"杨"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 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答者仅凭主观 想象给本诗附会了诗人不愿涉入官场不愿放弃 心中的向往等信息,而对题干要求无作答。 26
误 区
类 题
指津
综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题, 尽管考查方式不同,但究其实质, 并没有质的变化。下面从三个角 度作宏观意义上的阐释(亦体现 为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步 骤。
15
类 题
百度文库
指津
(一)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把握诗歌 大意。 1、看题目,宏观把握 2、看作者,知人论世 3、看注释,接近文意 4、看背景,探幽知微 5、看意象,了解情感 6、看情眼,走近主旨
很多考生答题时因没掌握一些诗 歌鉴赏的常术语,在答题时往往不能 准确表达,这也是被扣分的原因之一。
31
误 区
警示
小结: 诗歌鉴赏的五个失分点 (一)漏掉信息 (二)添加信息 (三)答非所问 (四)要点不全 (五)术语欠缺
32
课堂总结
这一节我们回顾了古代诗歌鉴赏的 相关知识,认识了解答的基本思路和步 骤、模式,重点分析了大家解答此类题 的失分点。相信这会在以后的练与考中 对同 学们有所帮助。再布置两个训练 对象,大家运用我们这一节所谈的内容 加以训练,做到学以致用。
16
类 题
指津
(二)审清题干,明确考查方向
第一步做好了(即通大意,了背景,知情 感),但认真审读题干亦不可忽视。因为很多 题干的表述是在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相应的考 查类型及角度的,而这关系到考生能否准确而 有效地把握问题的思考方向及相关知识信息的 调动与迁移,即关系到有效作答——能否真正 把应该拿的分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