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忠义观研究
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
忠义大不同--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内容摘要:《水浒传》以史载北宋末年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故事为原型,经过宋元时代说唱艺人的加工,文人的润色渲染,敷衍出一百零八好汉啸聚山林,抗拒官府,最终全伙受招安的悲剧故事。
里面涉及的事件繁多,而且人物形象各异,其塑造的李逵,宋江、武松等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更是令文人和民众感慕不已,这体现人们崇拜英雄的共同文化心理。
本文拟通过对《水浒传》中“忠义”文化内蕴的宏观透视和对鲁达、武松、林冲、李逵、宋江等英雄的微观解读,阐释这种全民共同的文化心理。
本文以“忠”、“义”为切入点,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水浒英雄多层面的视角关照和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以此作为对《水浒传》中人物忠义观异同分析的一个尝试。
窥知水浒英雄人物性格命运嬗变发展和多舛命运背后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市民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进而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思考和反省。
关键词:忠义水浒人物忠义观异同Different loyalty- on the character’s loyalty view in " Tales of theMarshes "Abstract:" Tales of the Marshes "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ongJiang and thirty-six people’s uprising stor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evolves into a Amnesty 's tragic story about one hundred and eight men take to the forest, to resist the government after era rap artist processing during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It relates various event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of the heroic image as Li Kui, Song Jiang ,Wu Song make the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feeling very much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shows the common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eople’s hero worship.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ationalcommon cultural psychology by th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 loyalty" and the Microscopic interpretation of heros such as Lu Da ,Wu Song ,Lin Chong ,Li Kui ,Song Jiang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 Loyalty", " righteousness" are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s the heroes. it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aracter's loyalty in " Tales of the Marshes " by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roes i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multi dimension. with A glimpse of the heroes character destiny evolu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licated life and the behind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the citizen culture which affects people's behavior, it causes some thought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Loyalty, characters, Loyalism outlook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目录一、忠与义的内涵 (4)(一)忠的定义 (4)(二)义的定义 (4)二、《水浒传》中的忠义内涵 (5)(一)《水浒传》“忠”的内涵 (5)(二)《水浒传》“义”的内涵 (5)三、《水浒传》人物忠义分析 (7)(一)、鲁智深与武松形象,忠义之异同 (7)(二)、林冲与杨志的形象及其忠义观分析 (8)(三)、李逵与宋江的形象及其忠义观分析 (9)1、被迫离朝:因“义”而陷“忠”之困 (10)2、落草建业:“忠”“义”两实施 (10)3、回归朝廷:舍义而取忠 (11)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忠义大不同——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一、忠与义的内涵“忠义”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
水浒传中的忠诚观与道义观念
水浒传中的忠诚观与道义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水浒传是一部以英雄豪杰为主题的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中描绘了108位江湖豪杰的生活和事迹,其中忠诚观与道义观念一直是其中核心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水浒传中的忠诚观和道义观念。
首先,忠诚观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故事中,每个英雄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忠诚信仰。
例如,林冲作为梁山泊的领导者,展现了对兄弟的深厚忠诚。
虽然林冲曾受到招安的诱惑,但最终他选择了和兄弟们站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忠诚与义气。
另一个例子是李逵,他作为忠义堂的成员,以义勇为荣,不顾个人安危,为兄弟们挺身而出,展现了他对兄弟的忠诚。
其次,道义观念在水浒传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部小说强调了不仅仅是力量和英勇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是宋江。
尽管他在江湖中领导了一帮豪杰,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正义和公正的原则行事。
当梁山泊的势力逐渐壮大时,宋江秉承着道义观念,努力为百姓谋福利,为天下正义事而努力。
他在水泊操持大事,确保梁山泊的力量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此外,水浒传中也反映了一些忠诚观和道义观念的挑战和困惑。
一些角色在忠诚和道德观念面前常常陷入困境,无法平衡利益与原则。
例如,曾头市难以忍受石勇的背叛,并因此离开了石家庄。
在这个情节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忠诚观念的种种考验都得到了揭示。
这种描绘使得水浒传的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总结起来,水浒传中的忠诚观与道义观念是其重要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对林冲、李逵、宋江等角色的描写,小说强调了忠诚与义气的重要性,也通过宋江的形象表达了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同时,小说也通过曾头市等角色的困惑和挑战,展现了忠诚观和道义观念的复杂性。
水浒传的故事既给人们带来了热血豪情,又让人们思考忠诚与道义的内涵。
《水浒传》中的两种忠义观—以宋江、李逵为例
《水浒传》中的两种忠义观—以宋江、李逵为例《水浒传》是一本以忠义为主题的古代小说,讲述了宋江等108个英雄在困难中团结一致、拼搏不息的故事。
在《水浒传》中,忠义观贯穿始终,其中以宋江、李逵两位角色最为代表。
首先,从宋江的忠义观来看,他是一个有着高尚忠义情操的人。
宋江在被困在朝廷的陷阱中时,选择与其他被迫离开朝廷、流落江湖的人联合起来,并且发誓要为民除害、为天下正义而战。
在众人的帮助下,他逐渐成为众人领袖,一路走来尽管受到黑白两方的追捕,但始终坚持用正义感和纯洁的心态对待同伴。
甚至在前往朝廷投降的路上,他宁愿义无反顾,也要维护同伴的安全;他宁愿身死节烈,也要维护天下百姓的安危。
这一点,在水浒传中的众多角色中,是最为突出的。
与宋江不同,李逵是一个性格粗犷、行为豪放的人物。
他并不是一个脑子灵活、处处机敏的人,但他有着无比真挚的忠义情怀。
当他当了官后,一直不忍心看到人民因贪官污吏而苦苦忍受,于是在他认为不能忍受的情况下,宁可违反上级命令,也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百姓解忧。
在他眼中,天下苍生才是天子该守护的对象,任何野心家、奸臣,都是应该被清除的。
因此他在与警察头子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替同伴挡住了箭矢,不惜以身犯险,全部心思都是想保护人民安危。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忠义观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表现出来就是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困境中始终保持正义感和纯洁的心态。
宋江和李逵这两个人物,代表着这种忠义观的两个方面:宋江为大义而背负天下,李逵则是做世上忠义的尽头,用行动证明他自己的道德观念。
这种忠义观,不仅在传统文学中有所体现,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只有始终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并实现自己的道德信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真正的人性光辉。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始于北宋,成书于元朝,以108位忠义之士大闹灵州,拯救苍生的故事为背景。
在这篇小说中,忠义观念贯穿始终,人物们的行为举止总体上体现了忠诚、正义、担责、仁爱等美德,对社会和人自身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义中的“为君”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也正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正流思想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
《水浒传》中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
《水浒传》中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与他手下好汉们的英勇事迹。
在这部作品中,忠义精神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正义、忠诚于情义的传统观念。
尽管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忠义,在《水浒传》中被宋江一行人所代表。
他们本是正直的士人,遭受官场黑暗与冤屈后,迫于无奈而投身于梁山泊。
然而,他们并没有沦为江湖之徒,相反,他们保持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力图为民除害,为官清正。
他们奋力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表现出了对社会公正与个人良知的坚守。
忠诚是忠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义的人们与宋江视义兄弟如命,情同手足。
他们推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忠诚态度。
在现代社会,忠诚的内涵虽有所变化,但忠诚精神的核心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在家庭、友谊还是职场上,忠诚仍然被视作一种宝贵的品质。
忠诚不仅意味着对他人的诚实和承诺,更代表了对于共同目标的坚定奉献。
忠义的现代解释还可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审视。
在《水浒传》中,宋江一行人将义士之心转化为保护百姓的拳头。
他们展现了传统的侠义精神,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英雄。
在现代社会,忠义的现代解释是更广泛的社会责任观。
忠义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责任感,是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关注和奉献精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忠义的表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虽然《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以武力行动表述,但现代忠义精神可以更多地通过行为和言辞来表达。
比如,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志愿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公益组织的慈善活动,都是忠义精神的现代表现。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与呵护,以及对社会正义的维护。
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也需要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
忠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个案,而是应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追求。
一个社会需要有公正、诚信和奉献的价值观,才能使忠义精神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水浒传》中义之我见论文
《水浒传》中义之我见论文俗话说的好:“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呢,怕受其不良影响。
因为水浒中的忠义观不是十全十美的,而孩子的模仿能力有特别强,如果从水浒方面给他们灌输“义气”二字的意思的话,他们照单吸收,那么他们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所以少不读水浒。
由此可见,《水浒传》的忠义观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可赞之处,也有可悲之处。
“忠”与“义”都是相对的,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对《水浒传》忠义观的看法:一﹑忠义观在《水浒传》中的体现1﹑梁山的聚集原因北宋末年政和元年(1111年),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设立“西城括田所”,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梁山泊也被扩为公有,朝廷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
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被逼无奈,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税,阻杀官兵。
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2、《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引自《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水浒传》中众英雄,揭竿而起,占据梁山,反抗朝廷,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其中的“天”实际为老天爷﹑天子的意思。
水浒传的“忠”就包含了在朝廷失道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杀贪官、除恶霸,重建公平的社会秩序。
“忠”字又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水浒传》的义即为忠于朋友,同生死,共患难,为朋友两肋插刀。
3、《水浒传》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忠”(1)以庶民为代表的“忠”。
《水浒传》中以庶民为代表的“忠”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如:阮氏兄弟对晁天王的“忠”林冲之妻对林冲的“忠”但在《水浒传》中不能不提的是景阳岗的打虎英雄——武松,武松和兄长自幼相依为命,无意在景阳岗打虎成名以后,被知县雇佣当捕头,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几天之后便于离别多年的哥哥相遇,从此一部“忠”与“不忠”的斗争上演,武大郎之妻潘金莲本来就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先是对丈夫不忠,勾引自家的小叔子,遭到武松的拒绝后更是奈不住寂寞与情夫——西门庆上演了一出“奸夫淫妇,杀死亲夫”的罪恶勾当,而身为“忠”的化身的武松,在其心中早有一套“忠”的形象和对“忠”的崇拜,他怎能容忍这种“乱纲常,杀亲夫”的事情,最终他怒杀了西门庆、潘金莲,潘金莲和武松对比,不忠将死在武松“忠义”的屠刀之下,而武松为抱兄仇,查案情,杀凶手,“忠”的可贵,“忠”的人人敬佩,是英雄所为,大快人心。
探寻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
探寻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忠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美德之一,而《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展现了许多忠义精神的典型形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寻《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
忠义精神是《水浒传》的核心主题之一,无论是梁山好汉的义举还是他们对自己家族的忠诚,都彰显了他们对忠义的追求。
首先,武松所体现的忠义精神可谓经典。
他为了报复李逵刺死自己嫂子的仇恨,不惜放弃熟悉的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报仇之路。
他对李袖的绝对信任,以及他对兄弟情谊的执着追求,都成为了忠义的表现。
其次,晁盖也是《水浒传》中一个充满忠义精神的角色。
虽然他当初是因为被冤枉才投身到梁山,但一旦加入梁山后,他始终坚持为民除害的信念,积极帮助百姓,还积极劝缓,遵守规则,能够关心伙伴,对待兄弟情义极其重视。
除了主要角色之外,《水浒传》中的其他众多人物也都展现出了忠义精神。
从黑旋风李逵的大刀下山到豹子头林冲的一身正气,再到忠良智勇的宋江等等,这些梁山好汉无一不是出于对忠义的坚持而加入梁山。
与此同时,《水浒传》也向读者展示了忠义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描绘这些忠义人物的生动形象以及他们的英勇事迹,小说试图告诉读者,在一个社会中,忠义是无价之宝,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高尚情操。
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们为了报仇雪恨,采取了对抗、反抗的方式,实质上是在追求反主流价值观,即以暴制暴,这与忠义似乎并不相符。
另一些人则认为,梁山好汉所追求的是正义和公平,他们的行为虽然具有反叛性质,但也是出于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和不满。
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忠义精神应该被理解和肯定。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水浒传》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蕴含的忠义精神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人格追求。
通过探寻忠义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总而言之,忠义精神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多个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忠义的价值和意义。
_水浒传_的忠义观浅论_刘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义说,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以上所说的几种思想倾向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就《水浒传》的“忠义观”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水浒传》忠义观的内涵《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统摄全文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忠”和“义”。
“忠义说”最早的代表是明代的李贽,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序》。
这篇文章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作者身在元代,心系宋朝,出于对当时朝廷那些文武大臣缺少忠义以及宋代灭亡的愤怒写了《水许传》。
这是他立论的一个根据。
第二点,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认为“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尤其“忠”,主要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由于后期人们对忠义的强调,忠义《水浒》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明刻本几乎都冠以“忠义”二字。
其实《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也就叫作《忠义传》。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忠义精神是《水浒传》中一种突出的价值观念,它代表了人们对忠诚、正义以及齐心合力的追求。
在小说中,108位好汉以及其他人物通过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这种忠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本文将探讨《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在主要人物身上的体现及对社会的影响。
正直的忠义精神是《水浒传》中许多角色的核心特征之一。
例如,梁山泊的首领宋江被描绘成一个充满了正义感和忠诚度的人物。
在替天行道的过程中,宋江展现了他的忠义精神,他追求的不仅仅是建立自己的势力,更希望通过集结众人来消除社会的不公。
忠义精神也在其他梁山泊的好汉中得到了体现,比如林冲、卢俊义和吴用等。
这些好汉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忠诚立场,无论是对朋友、家人还是对社会,他们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忠心。
他们不仅仅是以武力作为表达忠诚的手段,而是展现了在团队合作、公正决策和对帮助他们的人心存感激的过程中忠义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水浒传》中,忠义精神的体现也不仅仅局限于梁山泊的好汉们。
比如,宋江的妻子杨志、卢俊义的妻子潘金莲以及其他妇女们也展示了她们自己的忠诚和勇敢。
她们在面对危险和困难的时候,不退缩也不背叛,以她们独特的方式为丈夫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并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了他们的决策和行动。
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质,它也与整个社会伦理和道德体系紧密相关。
小说中的人物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忠义精神成为了一个包容性概念。
比如,虽然有些人物参与了盗匪活动,但他们依然持有自己的忠义理念。
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小说通过展现忠诚和正直的力量,呼吁人们在团结一致的基础上为社会正义而奋斗。
通过强调团结合作、忠诚友善和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小说传达了忠义精神对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忠义精神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展示了忠诚、正直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这些角色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忠诚和正直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水浒传》中的忠诚与义气
《水浒传》中的忠诚与义气介绍《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宋江等108位英雄好汉为主角,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带领众多忠义之士在梁山泊聚义反抗统治者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忠诚与义气的精神,展现了人性中高尚的品质和价值观。
忠诚与义气的定义忠诚和义气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
忠诚指的是对于人际关系和责任的坚守,无论面对困难还是利益冲突都能保持一种真挚、坚定的态度。
义气则是指朋友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情感纽带,共同面对困境并互相支持。
水浒传中的忠诚与义气1. 忠诚表现在《水浒传》中,众多人物体现了深刻而具体的忠诚品质。
例如宋江,担任杭州提辖期间遭受冤屈,但他坚守正义的原则,不向压力低头。
其他像鲁提辖、柴进等也表现出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家族、职责的忠诚。
2. 义气体现《水浒传》中展现了许多充满义气的情节,比如108位英雄好汉在梁山泊结义,肝胆相照,羁绊众生。
在这个故事中,即使面临艰难困境和生死考验,他们始终保持着互相扶持、决心共同奋斗的精神。
3. 忠诚与义气的价值忠诚与义气的价值不仅在《水浒传》这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
忠诚与义气作为一种高尚道德观念,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使人们能够保持信任和团结,并促进友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论《水浒传》中的忠诚与义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
通过宋江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示了忠诚和义气在人性中的高尚品质。
这些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保持对朋友、亲人和社会的真挚承诺和奉献精神。
水浒传对忠义观念的塑造
水浒传对忠义观念的塑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水浒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对忠义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水浒传通过塑造一系列忠义的英雄形象,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宋江等人以忠诚和义气为核心价值观,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同时也忠于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他们为了保护百姓、为了正义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抗腐败官僚的斗争中。
这种忠诚和义气的塑造,使得读者们对于忠义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水浒传通过描绘英雄们的忠义行为,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力量。
在故事中,水浒英雄们为了维护正义和保护弱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甚至牺牲自己来实现忠诚和义气的价值。
他们的行为不仅给予了读者们启示,也激励了他们去追求忠诚和义气的道德标准。
这种力量的塑造,使得忠义观念在读者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此外,水浒传通过展示忠诚和义气的冲突和挑战,揭示了忠义观念的复杂性和困境。
在故事中,水浒英雄们常常面临着忠诚与私欲、义气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抉择。
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时,必须在忠诚和义气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种冲突和挑战的描绘,使得读者们对于忠义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也让他们认识到忠诚和义气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道德准则。
最后,水浒传通过对忠义观念的塑造,提供了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道德的参考和指引。
在现代社会中,忠诚和义气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淡化,而水浒传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得忠义观念得以重新被人们关注和思考。
这种塑造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读者们了解和认识到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总之,水浒传对忠义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塑造忠诚和义气的英雄形象,强调了其重要性;通过描绘忠诚和义气的行为,强调了其力量;通过展示忠诚和义气的冲突和挑战,揭示了其复杂性和困境;通过提供道德的参考和指引,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念。
水浒传中的忠义文化解读
水浒传中的忠义文化解读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绘108位英雄豪杰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忠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水浒传时深入探索了其中所蕴含的忠义文化,并对其进行了解读。
水浒传中的忠义文化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故事中的108位好汉,都是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背景,但却都具备了忠诚和义气的品质。
例如,宋江作为水泊梁山的领导者,他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同时也忠于自己的兄弟们。
他们在梁山聚义时立下的誓言“同气连枝,共命连心”成为了他们忠义精神的象征。
而其他好汉如林冲、鲁智深等人也都以忠诚和义气为核心价值观,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背叛朋友和信任。
其次,水浒传中的忠义文化还体现在对待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态度上。
水浒传中的人物,无论是好汉还是反派,都对家庭和社会关系非常重视。
他们对待家族和亲人的态度充满了忠诚和义气,对待社会责任和义务也非常认真。
例如,李逵在故事中一直忠于自己的妻子,并为了保护家人不惜与梁山好汉作对。
而武松则是为了为哥哥报仇,义无反顾地打败了恶霸董平。
这些人物的行为无不体现了忠义文化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此外,水浒传中的忠义文化还体现在对待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上。
故事中的好汉们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们仍然秉持着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为百姓伸张正义。
他们对抗贪官污吏,保护弱者,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秩序。
例如,梁山好汉们在梁山泊设立的军事组织中,严格遵守军纪,对内部纪律要求严苛,对外则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为百姓争取利益。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忠义文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总结起来,水浒传中的忠义文化是一种以忠诚、义气、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故事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待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态度以及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忠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也影响了后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水浒传忠义精神
水浒传忠义精神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宋江等梁山英雄抵抗封建统治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忠义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忠义精神是水浒传的灵魂,奠定了这部作品的深远影响和人们对其的敬仰。
本文将就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梁山好汉的忠义精神在水浒传的故事中,梁山好汉们对忠义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出身各异,有贫苦农民、豪杰之士、流亡官员等等,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无辜百姓的关爱。
宋江作为梁山的领导者,他率领梁山好汉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维护百姓安定。
在他们的行动中,不仅展现出应有的勇气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为私利,心怀正义,准确地把握了忠义精神的内涵。
在战斗中,他们绝不投降,毫不犹豫地为正义而战。
第二部分:水浒传中的正义观忠义精神是建立在正义观之上的。
在水浒传中,正义观通过对封建统治的揭露和对正义行为的赞扬而得以表现。
故事中的梁山好汉们为了维护百姓的权益,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他们并不是为了个人恩怨而出现,而是因为对正确社会秩序的追求,因为对天下人民的担忧与付出。
他们不计较自己的生死,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正义的战斗中,为了维护天下人民的利益而战。
第三部分:忠于朋友的精神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不仅表现在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上,还表现在对朋友的忠实。
在故事中,宋江与他的好朋友们结成“梁山好汉帮”,他们视朋友如兄弟,相互忠诚,互相扶持。
即使在面对逼迫与诱惑时,他们也始终相互支持,维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力量。
第四部分:水浒传对忠义精神的影响水浒传中对忠义精神的崇尚,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种忠义精神不止在中国文化中有影响,还传播到世界各地。
忠诚,正义,友情,这些原则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梁山好汉们的英勇与忠诚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崇高的精神榜样,而他们对忠义的一生追求也坚定了人们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与追求。
总结: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通过对梁山英雄的描绘,展现了忠义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私的奉献,抵抗封建统治和维护社会公义,成为了后世人们最崇拜的英雄。
水浒传忠义之道的重新思考
水浒传忠义之道的重新思考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绘宋江等七十二位好汉的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强调忠义观念一直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价值的变化,对于忠义观念的理解也需要重新进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水浒传中忠义之道的内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忠义之道的精神内涵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念。
忠,指的是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
义,指的是对朋友、对家人、对同伴的忠诚和奉献。
忠义之道强调了忠诚、正直、信义等美德的重要性,并倡导个人为了正义和公益的事业奋斗不息。
水浒传中的好汉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和经历,但是他们都以忠诚、正直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姿态为人民服务。
二、忠义之道的当代阐释尽管水浒传所描绘的是一个古代社会,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忠义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忠诚和正直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底线,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被抛弃。
当今社会,忠诚可以体现在个人对家庭、对职业的忠诚,正直可以体现在对法律、对社会公义的坚守。
同时,忠义之道也要求人们勇于担当,勇于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中,我们都可以借鉴水浒传中人物的精神,以忠诚和正直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三、忠义之道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忠义观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程度也日趋增加。
忠义之道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类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忠诚和正直是保持人际关系稳定的基石,也是社会秩序健康发展的保障;而勇于担当和回报社会,则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忠义之道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国家和社会层面。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能秉持忠义之道,将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国家首脑的忠诚于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将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忠义之曲。
在这个故事中,忠义成为了主题之一。
故事中的英雄们以他们的忠诚和义气闻名于世,他们为了正义和公平而战斗。
本文将探讨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从故事情节、人物表现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从故事情节来看,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贯穿始终。
故事围绕着一群被逼成江湖豪杰的英雄展开,他们原本是朝廷的忠臣,但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离开朝廷,成为了江湖上的盗匪。
然而,尽管他们在江湖上犯了法,他们的心中却依然怀有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百姓的义气。
他们以忠义为准则,为正义而战,保护百姓不受欺压。
他们在水泊梁山上建立了一个义军,成为了朝廷的忠诚战士,为社会带来了安定与和谐。
其次,水浒传中的人物表现也反映了忠义观念的重要性。
在整个故事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忠诚和义气赢得了读者的赞赏。
例如,林冲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将领,他为了保护百姓而反抗朝廷的腐败和暴政;李逵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汉,他保护朋友不被迫害,同时也表现出对朋友的忠诚;宋江则是一个有智有勇的领导者,他建立了梁山泊义军,通过打击贪官污吏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些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了忠义观念的力量和价值。
最后,水浒传中的社会背景也为忠义观念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土壤。
在宋代,社会腐败和贪官污吏盛行,百姓饱受压迫。
水浒传通过描写英雄们的故事,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对抗腐败和不义的解决办法。
英雄们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百姓们的希望,他们在水泊梁山上聚集,形成了一个抵抗不义的力量。
忠义观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贯穿了整个故事,从故事情节、人物表现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展现出来。
故事中的英雄们以他们的忠诚和义气为世人所敬仰和崇拜。
他们为了正义和公平而战斗,保护百姓不受欺压。
忠义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和希望。
水浒传以其独特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让人们深受启发,并使忠义观念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得以延续。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剖析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剖析《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剖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它独特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壮丽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元素之一便是忠义精神的描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进行剖析,以展现其中深刻的道德观念和对人性的思考。
一、水浒英雄的忠义品质《水浒传》以108位英雄聚义梁山泊为主线,他们各具特色,但共同点是对忠义精神的彰显。
梁山泊的英雄们都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在世道混乱、冤屈横生的时代里,不甘被压迫,选择了以劫富济贫的方式来维护正义。
他们不畏强权,奋不顾身地保护弱小,表现出了强烈的忠诚和义气。
例如,李逵、武松等人在面对残暴的长官和不公正的待遇时,毅然站出来为正义发声,并积极为受苦受难的人们争取利益。
二、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不仅体现在英雄们的个人行为上,还与对家国的情怀紧密相连。
作为古代士人的楚留香,他在被冤枉之后,利用自己的智谋帮助梁山泊解难,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使其具有忠于王朝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洗脱自己被冤枉的耻辱,同时他的行为也是对自身家族的维护,在《水浒传》中,楚遂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他身上所具备的家国情怀的力量。
三、忠义与江湖正邪之争江湖正邪之争是《水浒传》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忠义精神是两者对决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无论正义力量还是邪恶势力,都有各自的忠诚信仰。
忠义的英雄们以自己的力量保护善良、打击邪恶,是江湖中的正义化身。
例如,宋江和晁盖等人率领梁山英雄联盟,不但与朝廷势力斗争,也与一众山寨恶霸对抗,保卫江湖的和平。
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公平、正义和安定的江湖环境,为此奋斗不息,表现出了坚守忠义的高尚品质。
四、忠义的涵义和现代意义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涵义,它超越了狭义的义气情谊,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忠义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忠诚是一种对工作、对朋友和对家庭的承诺,是对信仰和价值观的坚守。
《水浒传》中的义胆忠诚与英雄精神的突出与发展评析与研究评析
忠义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在先秦时期,忠君观念逐渐形成, 同时义气观念也开始萌芽。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忠义观念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价值观,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倡导。
《水浒传》中忠义观念的具体表现
忠诚于国家和民族
在《水浒传》中,许多英雄人物都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 诚。如林冲、杨志等人在遭受迫害后,仍然心系国家安危, 最终选择投奔梁山泊,为抗击外敌、维护国家统一而奋斗。
04
义胆忠诚与英雄精神在《水浒传 》中的内在联系
义胆忠诚对英雄精神的影响
塑造英雄形象
义胆忠诚是《水浒传》中英雄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得英雄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让读者对英雄产生更深的认同感和敬仰之情。
激发英雄行为
义胆忠诚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更是一种行动的驱动力。在《水浒传》中,英雄们为 了维护正义和忠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精神激发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行为。
研究视角的单一性
本研究主要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未能充分结合历史、社会、心理 等多学科视角,未来可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
研究深度的不足
对于《水浒传》中义胆忠诚与英雄精神的具体表现、内涵挖掘等方 面,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究。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拓展研究范围
未来研究可将《水浒传》与其他 古典名著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 同作品中义胆忠诚与英雄精神的 异同及其文化根源。
二者共同构成的《水浒传》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忠勇精神
《水浒传》通过塑造一系列忠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表达了 忠勇精神这一核心价值观。这种精神既包括对正义事业的 坚定信仰和勇敢追求,也包括对朋友、家人的深厚情感和 无私奉献。
道德批判
《水浒传》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的细 腻刻画,进行了深刻的道德批判。它呼吁人们坚守正义和 良知,鞭挞邪恶和贪欲,体现了对社会道德的高度关注和 强烈责任感。
探究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
探究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其中,“忠义精神”是其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作品中众多角色的共同追求。
本文将探究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并分析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在水浒传中,忠义精神贯穿始终,并贯穿于众多人物之中。
首先,宋江作为“水泊梁山”的领袖,展现出了极高的忠义之心。
虽然他因冤假错案而落草为寇,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以反抗不公的方式,保护苍生。
其次,晁盖、林冲等梁山好汉也以忠诚正直的品质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他们有着坚定的立场和对忠义的高度执着,虽身陷逆境,但从未背离初心。
最后,水浒传中的反派角色如曾头市、李逵等也展现了一定的忠义精神,尽管他们方向有偏差,但对于自己所信仰的东西同样坚守不移。
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通过表现人物对家庭、国家、友情等的忠诚,作者让人物形象具备了内在的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对其产生共鸣和理解。
其次,忠义精神赋予了人物形象更高尚的品质。
作品中,忠义精神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动上,更体现在其思想和品格上。
水浒传中的角色往往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会选择相信正义和坚守原则,这使他们成为读者眼中的榜样之一。
最后,忠义精神也给人物形象赋予了一定的戏剧性。
在面对艰难抉择和困境时,人物的忠义之心会与诱惑和考验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成为情节发展的驱动力,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悬念和紧张感。
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也对故事情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在作品中,人物的忠义精神使得他们敢于反抗暴虐的官府和豪强,组织起来对抗社会不公,并最终成为拯救苍生的英雄。
其次,忠义精神也造就了作品中的许多感人的情节。
忠诚的兄弟情谊、对妻儿的执着、面对死亡依然坦然接受等一系列情节都使读者深受触动,感受到了忠义精神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力。
最后,忠义精神使得作品散发着正能量。
通过展现人物的忠诚和正直,作品传递出了对公正和善良的赞美,引导着读者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社会。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水浒传》及其主题
2.忠义的含义:解释忠义的概念及其在《水浒传》中的体现
3.忠义的体现:分析《水浒传》中人物及事件的忠义表现
4.忠义的价值观:讨论忠义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5.结论:总结《水浒传》对忠义的诠释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北宋末年的民变领袖的事迹为主线,描绘了一群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其中,忠义是《水浒传》的主题之一,它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读者。
忠义,指的是忠诚和义气。
在《水浒传》中,忠指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义指的是对朋友、对社会的义气。
这种忠义观念,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梁山好汉的身上,成为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在《水浒传》中,忠义的体现无处不在。
无论是梁山好汉的团结抗敌,还是他们对朋友生死与共,都充分体现了忠义的精神。
以宋江为例,他为了救出被官府迫害的朋友,不惜冒险,甚至最后被逼上梁山。
他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忠诚和义气的精神。
忠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忠诚是指对事业、对家庭的忠诚,义气则是指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
这种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水浒传》通过对忠义的深刻诠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角度。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水浒传》是一部以宣扬忠义观念为主旨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长篇小说,多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忠义观念产生了一定错误的理解,本文将对此做一分析论述,从而达到更加客观地评价《水浒传》的目的。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忠义观;愚忠;非义一、概述《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一部细致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奠定了英雄传奇小说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丰碑式的巨著。
20世纪50年代,《水浒传》的地位突然被空前地提高。
1952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校订出版了《水浒传》, 10月27日,被看做是‚党的喉舌‛的《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指出,出版《水浒传》‚是具有历史意义与世界意义的事情‛。
之后,由于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水浒传》的评论逐渐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轨道。
当时《水浒传》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最伟大的杰作‛,甚至被称作‚农民起义的教科书‛,而没有对其中存在的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性质理念进行梳理和批判,尤其是书中对忠义观的描述与阐释偏离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忠义观念的轨道,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将所谓的‚劫富济贫‛、‚唯头领是命‛乃至为帮派私利而滥杀无辜都看做是忠义的表现,严重影响了读者对《水浒传》的认识和理解,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与价值观的确立起到了消极作用。
本文将对书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忠义观念加以分析论述,以期有助于对《水浒传》的正确评价与接受。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忠‛、‚义‛观念是我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也在随封建社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以下试分论之:‚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忠,敬也。
‛可见,忠的最初本义是尊敬。
然而至晚于春秋时期‚忠‛与‚敬‛的意义已经有所区别,《论语〃为政第二》中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宋〃朱熹注云:‚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
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
‛①可见此时的‚忠‛在意义上已经与‚敬‛分离开来,并且已经具备了类似今天‚忠诚于‛的意思。
另外,此时的‚忠‛亦已经发展出第二个引申义,即‚尽心竭力‛,如《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到西汉,作为‚忠‛的专指意义:‚忠君‛也已经出现,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由以上可知,‚忠‛的意义在汉代以后已经开始逐步固定,即狭义的‚忠‛专指忠于皇帝,而广义的‚忠‛则意为忠诚,尽心竭力。
‚义‛: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具有‚适宜,合理‛的意思,如《易经〃乾》:‚利物足以和义‛,《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后逐渐衍生出‚正义‛之意,如《新唐书〃颜真卿传》:‚真卿叱曰:‘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
‛此外,‚义‛字还有‚意义‛、‚好的‛、‚议论‛、‚外加的‛等义,但若‚忠‛‚义‛并举时,‚义‛当为‚适宜、合理、正义‛之意。
由于‚忠‛、‚义‛观念倡导人民忠诚、行合理正义之事,因此历代君主无不大力推崇、宣扬忠义观念以巩固其封建专制的统治。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关羽,由于其忠义形象在民间深入人心并不断被神化,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群众影响力。
因此历代统治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以宣扬统治阶级的忠义观念②。
另一方面,忠义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封建社会的大批官员,成为他们敢于当廷直犯龙颜,拼死直谏的精神支柱。
与统治者宣扬的忠义观念相比,民间的忠义观念显得更为纯粹,也更富有号召力。
它一方面表现了小私有者在受剥削压迫下扶危救困、互相支援、见义勇为的积极品德。
历代游侠之士那种讲义气、重诺言、感恩遇、报知己的壮烈行为都是‚忠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历代农民反抗暴政的起义,也往往以忠义为号召。
然而,这种忠义行为往往以个人的利益、恩怨作为行动的根据,因此也历来为世人所争议。
三、《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作者在《水浒传》中大力宣扬了其所谓的‚忠‛、‚义‛思想,并使这种思想在小说的主要人物宋江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水浒传》中的‚忠‛既包含统治阶级宣扬的忠君思想,又带有江湖间属下绝对服从于头领的忠诚。
所谓‚忠君‛就是忠于大宋皇帝,宋江深受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即便是在不得已落草为寇之后仍在期盼朝廷早日招安,他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
‛③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一回中九天玄女还曾特地告诫宋江‚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甚至宋江在被赐饮毒酒之后仍然坚信是‚天子听信谗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并将李逵毒死以免‚坏了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
‛另外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宋江的梁山军并非是在形势对他们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出于走投无路,才被迫投降朝廷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辉煌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主动接受朝廷招安的,这反映出宋江等人的起义只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与书中宣扬的忠君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其下属对他的绝对服从又明显带有江湖气息,宋江仗义疏财,讲情重义,曾经冒险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在江湖之上赫赫扬名,连柴进这样有着丹书铁券的贵族见到宋江都‚立即拜倒在地‛,后来的许多头领亦是闻宋江之名而投奔梁山。
宋江的名字在江湖上早已成为一种精神凝聚力。
晁盖在时,宋江就已经将这种凝聚力发挥出来,使梁山军的规模迅速扩大,由一支几千人的队伍逐步发展成为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的正规军,从而使他的威望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而他对人谦恭有礼,不图名利,轻生死,重义气也使他极富人格魅力。
因此众头领虽然各怀绝技,有的还是朝廷大员,名门之后,但对宋江无不心悦诚服,唯马首是瞻。
而《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中为天下社稷之义有很大不同,书中的‚义‛主要是江湖之中的‚义气‛,更多的是被压迫者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晁盖劫生辰纲事发,宋江则‚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前去通报;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捕,晁盖率众人在江州大劫法场等,都是江湖义气的具体体现。
而这种江湖义气的产生与流传则有着相当久远而深刻的原因。
‚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下层人民,迫切盼望能够得到救助。
这种十分自然的心理需求,在动乱年代必定变得更加强烈……‘义气’成为人们彼此信任,依靠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道义力量‛④在《水浒传》中,这种‚义气‛已经成为维系梁山众头领的一个主要精神力量,所谓‚讲义气‛,就是指好汉之间能输肝沥胆地互相救助;所谓‚结义‛,就是指‚好汉‛之间突破血缘关系的界限,结拜成超越骨肉的‚义兄义弟‛;所谓聚义就是指同心同德地干‚于法度上饶不得‛的冒险勾当。
四、‚愚忠‛与‚非义‛(一)愚昧而无可奈何的‚忠‛宋江对朝廷的忠心,以当时统治阶级的观点来看,无疑是一种楷模式的忠心,就是一个‚忠义之烈‛(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然而,以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宋江的‚忠‛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愚昧和盲目。
《水浒传》记载的故事时间自宋仁宗嘉佑三年洪太尉误走妖魔起,至宋徽宗宣和六年宋江被御酒赐死止,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发生在宋徽宗时期,宋朝自建国以来,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加之历代皇帝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宋朝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战斗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到宋徽宗时期,民族矛盾已经非常激烈,宋徽宗在大观四年时,改元政和,接着又改元重和、宣和,接连三个年号都带有‚和‛字,可见其对和平渴望至极。
然而宋徽宗并没有将精力投入到振兴国家中去,反而任用高俅、杨戬、蔡京、童贯等奸臣,自己则耽于淫词艳曲,丹青笔墨之中。
宣和七年,辽国灭亡,金国取代辽国成为宋朝最大的敌人,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军逼进北宋首都开封,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即宋钦宗,自己称太上皇,慌忙向南方逃窜。
靖康元年,宋徽宗见形势有所好转,于是回到开封,第二年四月,金军攻入开封,俘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大臣三千余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在国家倍受外敌威胁之时仍然任用奸臣,不理朝政,以至国家灭亡,宗室被俘,实在是昏庸至极。
究其失国之原因‚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
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
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
‛⑤然而宋江却没有看到北宋王朝极度腐败的实质,仍然坚持是‚奸臣蒙蔽了圣上‛,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高俅、蔡京等人。
甚至在临死之际仍不忘效忠朝廷,其愚忠可见一斑。
然而其最大的愚忠,就是使梁山军在斗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放弃来之不易的局面而归顺朝廷。
但朝廷当然不会轻易信任他们,将梁山军消灭的意图自始至终地存在。
因此从梁山军投降之日起,就不断地为朝廷南征北战。
固然征讨辽国的确是为国为民的忠义之举,然而接下来的征讨方腊之役却使梁山军陷入镇压同是农民起义的内战之中,通过此役,朝廷不仅借宋江之手消灭了占据六州五十二县,有百万之众的方腊政权⑥,而且更重要的是梁山军在此役中伤亡惨重,精锐尽失。
朝廷终于达到了消灭梁山军的目的。
这种一石二鸟的计策在久经沙场的宋江看来恐怕是心知肚明,然而他仍然不予以反抗,反而抱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信念在这条可以清楚预见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终于被彻底消灭。
由于时代所限,宋江不可能意识到超越封建专制统治的其他政治形态,他只能选择忠于皇权,但他却没有像刘邦、朱元璋等人揭竿而起、再造河山,而是选择了沉默地迎接死亡,在腐败透顶的北宋王朝行将崩溃之时为其做一陪葬品,这是其愚忠的最大表现,也是其个人乃至整个梁山军的悲剧。
宋江手下的众位头领在招安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愚忠,他们之间不乏关胜、呼延灼这样归顺的朝廷大员,也有如卢俊义、柴进之类的富士名流,甚至还有可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公孙胜,他们之中也许早已有人料到归顺之后的下场,然而他们却一味地效忠宋江,任由他将梁山起义的大好局面付之东流,而至于李逵这样‚眼中只有宋江‛以至被宋江下毒,命在旦夕之时仍然说:‚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其愚忠至此,实在令人可悲。
梁山包括宋江在内的众头领多数都受到了忠义观念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忠‛的意义却被他们不自觉地误解,认为忠诚就应该忠诚于皇帝,忠诚于首领,哪怕明知他们做出了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决定也要义无反顾地服从。
众头领在清楚地看到招安后的梁山军必然会被朝廷消灭的结果后仍然选择了忠于宋江、忠于朝廷而不是加以阻拦。
他们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盲目的忠诚已经背离了‚忠‛的根本意义。
孔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墨子曰:‚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墨子〃公输》),‚忠‛的最高境界应是竭尽全力使自己辅佐的领导者走向成功,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纵容和执行领导者的错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忠臣与奸臣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