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发展及前景
关于豫剧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表现形式上未能适应时代步伐 。 豫剧不能跟 上 时代 的脚步 , 就难以在现代观众 中 得 到传 播, 演 出市场会进一步萎缩 。 5 .政府在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上 不够 重视。 专业剧 团是发展豫剧事业 的中流砥柱, 然而 , 现在多数专业剧 团排练厅 、 演 出设备 陈 旧, 演 出收入低 , 经济效益差。且专业剧 团多隶属于政府 。有时会 花费大量人力、物 力 、财力 为政府宣传政策英模 ,排一些经济 效益一般但是社会效益好 的戏 , 加重了原本 就沉重 的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 就 要在经济给予资助,在政策上 给予扶持 ,给 专业剧 团放权 , 使专业 剧团能够真正走向市 场。 搞活 内部机制 ,渐渐具有市场竞争力 。 二 、豫剧未来发展 的对策 面对豫剧的发展困境 和危机 , 我们应该 如何在 新的 时代形势 下探寻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我以为, 豫剧未来 的发展需要从 以下几 方面加强。 1 .深挖豫剧 内在魅 力 ,贴近当代的审 美需求 虽然我们 现在处在一个 陕节奏的时代 , 但 内心深处 还是有 着对传统 文化根深 蒂 固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的发展及前景分析在河水咆哮的黄河两岸,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原人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即便是身在异地他乡,也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呼唤。
这就是豫剧。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有产生于河南的中原特色民俗戏曲文化。
豫剧在包括台湾和西藏在内的多个省区都有专业演出团体,是全国观众和专业演出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
豫剧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有人说,一部豫剧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
还有人说,不了解豫剧,就不了解中原。
让我们和豫剧一起,了解中原悠久的民俗文化。
豫剧的形成与发展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河南梆子的班社,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蒋门和清河集徐门两家的科班。
豫剧是从民间发展成长起来的,演出活动和演出剧目,多与民俗相关。
旧时最为盛行的,一是迎神庙会的祀神戏。
二是岁时节令的应节戏。
三是还愿祈福的喜庆戏。
四是殡葬亡人的丧葬戏。
这样的风俗至今犹存。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
此后,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剧场。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
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
并开始演编现代戏。
这一时期,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经过改革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并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
近些年,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1. 豫剧的历史背景和起源: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发源于豫剧家乡焦作市,起初是民间艺人在农村和城市的广场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戏曲形式。
2. 豫剧的剧种特点:豫剧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而闻名,它是一种以河南方言演唱的戏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
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和舞蹈等元素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3. 豫剧的剧目和演出形式:豫剧的剧目包括历史剧、魔幻剧、爱情剧等各种题材。
豫剧的演出形式以传统的舞台剧为主,但也有街头表演和电视剧等形式。
4. 豫剧的发展和传承:豫剧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历了起伏,但在现代豫剧家们积极探索、创新,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豫剧的影响和国际传播:豫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也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豫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
总结: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
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更是一个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豫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并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推广现状和对策研究
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推广现状和对策研究河南豫剧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豫剧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然而在海外传播和推广方面却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推广现状以及相关的对策研究。
一、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现状河南豫剧源自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以唱、念、做、打、杂技为主要表现形式,既有唱腔悠扬的曲调,又有生动丰富的表演技巧,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
虽然河南豫剧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渠道,但在海外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语言和文化隔阂是河南豫剧在海外传播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河南豫剧的演出语言为普通话、豫剧,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观众来说存在着语言障碍,这使得河南豫剧在国外的表演和推广受到一定的局限。
受制于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戏曲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河南豫剧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很难抓住国际观众的注意。
二、河南豫剧海外推广的对策研究针对河南豫剧在海外传播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必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来改善和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建议:1. 多元化的宣传推广策略针对海外观众对于河南豫剧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宣传推广策略,包括利用视觉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通过翻译和字幕等方式降低语言障碍,增加海外观众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戏剧节和文化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舞台机会,提升河南豫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开展文化交流合作通过与国外文化机构和戏剧团体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河南豫剧与世界各地的戏剧文化相互融合,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邀请国外演员和艺术家对河南豫剧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同时也可以派遣河南豫剧团队赴国外进行演出和交流,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
3. 注重人才培养和传承在海外推广河南豫剧的过程中,重视人才培养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当今豫剧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豫剧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当前豫剧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豫剧的传承与创新传统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行当和表演风格而闻名,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豫剧逐渐面临着观众年龄层次偏高、传承困难等问题。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豫剧需要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
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的推广手段,结合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传播方式,将豫剧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另一方面,通过豫剧剧目的更新与改编,增加时代元素和现代故事情节,以更好地迎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二、豫剧市场的发展与挑战豫剧作为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然而,与其他娱乐形式相比,豫剧市场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豫剧面临着现代娱乐市场多元化的竞争。
随着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多种娱乐形式的兴起,豫剧需要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其次,豫剧的观众年龄层次偏高,对新一代观众的吸引力有限。
为了扩大市场和观众群体,豫剧需要注重年轻观众的培养和吸引。
可以通过剧目的选择、演出形式的创新以及推广和宣传手段的更新等方式来增加年轻观众的参与和兴趣。
三、豫剧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豫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为了推动豫剧艺术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加大对豫剧艺术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豫剧剧团和演员的资金支持,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演出平台和场所。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从事豫剧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其次,可以与其他剧种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剧种的创新方式和经验,使豫剧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此外,豫剧院团应加强内部管理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演员和导演加入。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 总第314期19戏剧研讨豫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朴素大方、奔放嘹亮、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显著等突出特征,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得到极大的发展。
同时,豫剧还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世代创作与传承,应该在保护豫剧的同时,促进其更好传承与发展,使得这门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就豫剧的突出特征与传承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传承发展策略,有效解决古老艺术传承难题。
一、豫剧特点及传承发展困境豫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体系中的古老剧种,产生在明末清初,到目前为止已超过300年的历史。
豫剧之所以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对很多其他兄弟剧种的产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为其具备独特的艺术特征与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乡土气息浓郁。
豫剧创作的题材绝大多数来自民间,拥有浅显的道白,通俗易懂的旋律,恰到好处的表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反映的是普通大众的生活与家长里短,使其极具乡土特色,也决定了豫剧通俗易于传播。
第二,口头传唱。
豫剧是产生于河南民间的戏曲形式,带有民间音乐的特性,无曲无谱,用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
第三,群众基础深厚。
豫剧艺术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强的特征,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吸引了大量群众和民间业余团体进行豫剧表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
第四,以唱为主,音乐柔美。
豫剧的音乐极具特色,而音乐的核心与灵魂在于演唱技法。
在市场化经济的巨大冲击之下,豫剧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大众娱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使得很多人不再关注戏曲的发展。
目前豫剧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豫剧文化资源开发不能够有效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无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得豫剧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第二,缺乏对豫剧传承人的保护,没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豫剧艺术传承发展环境,从而影响到豫剧的传承发展效果,也让豫剧遭遇到了极大危机。
豫剧调研报告
豫剧调研报告一、引言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进一步了解豫剧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豫剧调研。
本报告旨在对豫剧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以促进豫剧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我们对豫剧的调研结果。
二、豫剧的历史传承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多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演进,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艺术。
经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豫剧的历史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传承,其中包括家族传承和学院传承两种形式。
家族传承是指豫剧艺术家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形成艺术家家族,如豫剧名家傅全香家族。
学院传承则是指豫剧艺术家通过开办学校、培训班等形式,传授艺术技巧和知识,培养新一代豫剧艺术家。
三、豫剧的现状分析1.市场需求:豫剧在中国古典戏曲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面临着日益减少的市场需求。
这主要由于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新一代观众对豫剧的接受度降低。
2.演出形式:豫剧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有大戏和小戏两种。
大戏以长篇剧目为主,演出时间较长,观众参与度相对较高;小戏则以短篇剧目为主,流行于农村和乡镇地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快速,观众对长时间演出的接受度下降,这对豫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传承与创新:豫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难题。
一方面,豫剧需要传承和保护其独特的艺术传统和技巧,以保持其传统魅力;另一方面,豫剧也需要积极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四、豫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出和支持,豫剧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豫剧的发展。
2.文化交流:豫剧可以通过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并借鉴其他地方戏曲的成功经验,提升豫剧的艺术水平。
3.社会认同: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豫剧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培养新一代豫剧观众,是豫剧发展的关键。
豫剧现状
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同时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它以河南话为语言基础,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
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整体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当地媒体这样与国剧京剧比较“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
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便欢迎。
不仅在本省,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且一度是全国第一大剧种。
无论剧团数量、剧团分布,还是从演出人员、演出场次上来讲都一直是全国之最。
而就是这样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在这个经济迅速增长,意识形态飞速变化的时代又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处境呢?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于宏渤,张博,陈宇,谢文飞,王一航六人来到河南郑州、开封,进行为期两周的豫剧调查,通过采访了三个剧团,郑州开封的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做了共617份问卷调查,对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分成五个方面说明如下:一,从豫剧团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来说明在我国剧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隶属于政府,一种属于民营。
隶属于政府的又根据财政上是否完全依靠政府分为全供和差供两种;民营的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团体,一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剧团。
我们实践期间一共采访了三个豫剧团,一全供,一差供,一民间非营利组织。
现一一说明:先说河南省豫剧三团,它是省级剧团,以排演现代戏为主,以锐意改革著称,在全国享有盛誉。
它属于前面所说的差供类型,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团的经济效益并不好,而我们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
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也是最为根本的一方面,是因为豫剧身为传统戏剧在现代市场中薄弱的竞争力,演出少,演出收入低。
而连省剧团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可想其他的市级剧团、县级剧团境况恐怕更糟了。
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作为一个行政部门,豫剧团在很多时候是政府的代言人,很多时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政府宣传政策,反应时政,来排那种经济效益不好但社会效益好的戏,这便加重了剧团原本就沉重的经济负担。
河南采风
河南采风——豫剧现状刘晓琳200911112024摘要:豫剧是河南最大剧种,其历史久远,派别众多,在中国戏曲艺术界有着辉煌的成就。
但如今,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豫剧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局面?本文通过对安阳和鹤壁两个城市的豫剧发展现状做了一个概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此次在河南省安阳市及周边一些县城的采风过程中,对于豫剧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方面并无太大成果,但对于豫剧目前的发展状况却有了些了解,并有些深刻感悟。
首先,在高度城市化的影响下,安阳市虽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如今想找到纯粹的戏班演出也是很难了。
据长辈说,在五六十年代,汤阴县有个大平调剧团,在当时影响力很大,举行过几次大型演出,但因后来学大平调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团也就解散了。
原剧团里的演员后来也会在一些庙会或节日庆典中被请来表演,但机会也是很少了。
老人感到的是可惜,因为那时也没留下一些录像,现在也慢慢很少有人提及了。
我感到的是遗憾,因为此时正当农历五月,很难赶上一个庙会,对于别人的讲述,还有一些资料的记载,更多的只能靠想象来感受当时场面。
我们都知道,戏曲这个行业的人才培养是很艰难的长期过程,训练艰苦残酷,就业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这个逐渐物质化的时代,当老一辈演员退休后,晚辈很难再继续接班,这也不得不让人心生遗憾。
其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也不再有太多闲暇时间来切磋技艺,或再组织一些新的像样的戏班演出,所以,人们更多的是用现成的音响伴奏来代替搭台唱戏。
另一方面,大到豫剧团,小到散落民间的业余戏班,他们的经济效益并不好,很难维持生存。
这一现状就导致豫剧团体出现两个形式,一是迎合商业市场,对戏曲的表演形式做出一些改革。
所谓的改革是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为豫剧配上极不和谐的摇滚鼓点,这已然不再是我们所说的豫剧了,因为人们欣赏的不再是戏剧故事内容,也不是什么腔与韵,而是简简单单的热闹或显示某个层面上的气派。
二是坚持传统的演出形式,但被现代市场冷漠,竞争力薄弱,演出机会也减少,收入更是难以留住演员,最后多半转行,一些愿意进行传承教育的师傅也是很难收起徒弟,因为人们自以为已经有更好的团体可以代替他们了。
浅谈今日豫剧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
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这个剧团。 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
许 多地方 剧团经济效益不好, 地方 财政补贴跟不上 的话就难免合 并或解散。 应该说,政府一直在豫剧发展 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定 方针引导豫剧事业发展, 从财政等方面扶 持豫 剧团的发展・ 在经 济发展、社会变革、豫剧渐 处弱势的过程 中,通过合并重组剧 团 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作, 豫剧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更采取了不 少措施来推广豫剧 ,其 中不乏有显著成效的 。 这其中最值得一 提的要数河南省 电视 台 《 梨 园春》栏 目的推 出了 它于 1 9 9 4年 创办, 那几年全省 的豫 剧发展事业正处于低潮 , 大家都忙着 改革 开放 ,抓经济增长 ,听戏关注戏 曲的人越来越少 。而 《 梨 园春 》 的强势 出现改变 了这样 的状况 ,多少有些力挽狂澜 的意味 。 特别 是在 1 9 9 9年全面改版后 ,以特色 的戏迷擂 台赛 引起 了全社会 的 轰动 ,收视率最高可达 3 5 . 7 %,繁荣 了豫剧市场 。 它提供 了一个 平 民舞 台,并以丰厚的奖品吸 引着社会大众 的参 与,《 梨 园春 》 成立 期 间收 到观众来 信数百万封 ,报名参 加擂 台赛 的有五万 余 人 ,其 中不乏 民间高手 ,豫剧界一下 子变得热 闹起 来。随后又推 出少儿擂 台赛 ,更是 聚集 了一 大批 有才 华有 天赋的少年 。如此 ,
应该说政府一直在豫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方针引导豫剧事业发展从财政等方面扶持豫剧团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豫剧渐处弱势的过程中通过合并重组剧团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作豫剧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浅谈今 日豫剧 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
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豫剧 是河 南的第一大剧种,不仅在本 省,在全 国甚至海外都
国内豫剧发展现状
国内豫剧发展现状豫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剧莍王村。
豫剧的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中原地区非常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魏文侯艺术之乡的代表。
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步、壮大、黄金时期和低谷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是豫剧从莍王村发展至河南省和全国各地的过程,这一时期豫剧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壮大阶段是在豫剧传统戏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
豫剧黄金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豫剧逐渐崛起并成为国内主流的戏曲剧种,豫剧演员纷纷登上国家级舞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爱。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豫剧进入了低谷期,观众人数减少,演员数量也逐渐减少。
如今,豫剧的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豫剧剧团成立,为观众提供精彩的演出。
同时,一些著名的豫剧演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使豫剧焕发出新的活力。
他们将传统的豫剧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豫剧形式。
豫剧的舞台艺术也得到了更加细致的呈现,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制作也更加注重细节,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享受。
另外,豫剧也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使其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例如,豫剧影片的拍摄和放映,通过电影院和电视台的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豫剧,并对其产生兴趣。
此外,豫剧还通过各种艺术节、演出活动和文化交流展览等形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国际观众展示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
总的来说,国内豫剧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
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娱乐选择下,豫剧面临着观众减少和演员流失等问题,但通过创新与进取,豫剧正在走向复兴的方向。
国内各地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发展,加强豫剧的宣传和推广,为豫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豫剧必将再次成为国内戏曲艺术的瑰宝。
豫剧的艺术价值
豫剧的艺术价值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4年第06期豫剧,是一个由中原文化孕育、滋养的地方戏剧种,又称“土梆戏”“河南讴”“河南梆子”。
其从清代乾隆年间见于文献记述,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在中国诸多剧种中,豫剧在剧团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和观众数量方面,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从艺术角度审视,豫剧是一个极具艺术性的剧种,是一个与广大民众文化心理相适应的剧种,是一个具有强大艺术辐射力的剧种,在中原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豫剧秉承了中原文化“有容乃大”的核心理念,具有很强的包容和吸纳能力。
早期的豫剧与本地的罗戏、卷戏同台演出,罗戏和卷戏的剧目、表演技巧、音乐语汇被豫剧大量吸纳。
豫剧还从流布到河南的外地剧种如昆曲、弋阳腔等中借用了大量艺术语汇。
本地的民间说唱、民间舞蹈、武术、杂技等,也都是豫剧吸纳艺术营养的对象。
由此,豫剧积累了大量的传统剧目。
据1957年统计,河南地方戏拥有传统剧目4000多部,豫剧占有很大比例,其中多为征战戏、公案戏、宫廷戏,也有生活伦理戏、婚姻爱情戏。
依照艺人们的说法,豫剧既有大量的“一国之戏”,也有大量的“一家之戏”,如“三国戏”“水浒戏”“包公戏”“杨家将戏”“打朝戏”等,多角度地再现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为观众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活经验和启示。
自清末开始,豫剧出现了不少现实题材的剧目,而且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剧受到加倍关注,发展日益成熟。
豫剧题材多贴近生活,演出现代戏具有先天优势,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李双双》《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剧目,长期为观众喜闻乐见,成为豫剧艺术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洛阳令》《血溅乌纱》《风流才子》《半个娘娘》《西湖公主》等新编古代戏的创作都延续了豫剧传统。
不同类型的剧目为豫剧受众提供了多样的人文熏陶和艺术享受。
在积累大量剧目的同时,豫剧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语汇。
豫剧的唱腔构成有四大板式: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每一个板式都可以称作“板类”,包括许多变体板式、附属性板式,还有一些特殊的“腔调”。
论文
豫剧的溯源、变革及明天发展豫剧又名河南梆子,出生时间大体就在清乾时期。
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其个性特点,粗犷豪放,大气磅礴,质朴通俗,节奏明快,热闹红火,北方观众大都能接受并喜爱它。
河南梆子很像一个黄河汉子,身强体壮,胃口极好。
既能吃苦,在穷乡僻壤,广场高台演出,又善于吸收其他相邻艺术的艺术语汇,这一特点使得它成长迅速,很快发展为引人嘱目的大剧种,占据了全省,流布到全国过半的省份,成为喜受戏曲的人们注意的目标。
对于它的出生地,以往有不少说法,有的说,它原本是东路秦腔,跑到开封落了户,有的说它就出生在河南、山西、陕西交界的三角地带,辗转到了河南。
可是近些年来,随着它越来越受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都说它的原籍就是河南开封,很难找到它具体出生时间的确切记载,最早透漏出它的蛛丝马迹的是乾隆十年(1745)编修的《杞县志》,其中的《风土风俗》说,愚夫愚妇,多好鬼尚巫,烧香候佛,又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尤鄙恶败俗,直到民国时期,河南的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梆锣卷”戏班,就是河南梆子戏,直到民国时期,河南的一些地方也还存在着“梆锣卷”戏班,就是河南梆子戏与锣戏、卷戏同台演出的戏曲班社,老百姓把这不同剧种的同台演出称为“三下汤”,意思是说这乐中演出把梆子戏、锣戏、卷戏一锅煮。
豫剧得天独厚,它不仅融合多种艺术形成锻铸了它那茁壮的身躯,而且在中原文化的渗沃土中生存繁衍,因而形成了它特有的艺术特性,和不同一般的影响力、辐射力。
河南的平原面积占全省面55.7%,而且开发较早。
大平原一望无际,浩浩荡荡,让人舒展,旷达,在这样的环境长期生活的人们,其性格像大平原一样豪华坦荡。
所以在河南能够流行全省的艺术往往是这两种特征的综合:粗犷豪华,大气磅礴。
汴梁即今日之开封,简称汴,有汴州,汴京,东京等称调,战国的卫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金都建于此,又有“七朝都会”之称,在这时,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的娱乐需求增强“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九家夜宴”(《东京梦华录·序》)。
豫剧发展现状
豫剧发展现状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剧种。
它起源于河南省,流行于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动作和戏曲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豫剧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
在那个时候,豫剧还只是在民间流传,演出场所多为土坡子、破庙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豫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规的艺术形式。
豫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伏和挫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豫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打压,许多传统戏曲演员被迫放弃了他们的艺术梦想。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豫剧又逐渐复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今,豫剧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表演形式。
许多优秀的豫剧演员被选入国家级和省级文艺院团,他们的演出不仅在国内得到了赞誉,还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豫剧也已经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常驻剧目,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传播给了更多的观众。
豫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豫剧的唱腔以高亢激昂和慷慨激越为特点,舞蹈动作矫健优美,表演技巧高超。
豫剧的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用声音、姿态和表情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世界。
同时,豫剧的剧本也在不断改编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然而,豫剧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豫剧演员的年龄结构偏大,后继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个难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另一方面,现代观众的兴趣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喜欢新颖、多元化的演出形式,需要豫剧与时俱进,保持创新。
因此,豫剧需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参与和喜爱。
总而言之,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它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在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但是,豫剧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不断努力和创新,以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doc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
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豫”。
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
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音乐朴素大方、高亢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基本声腔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这四大正板,但在这四大正板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本剧种的前辈艺人无数次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四大正板的各自的变化板。
一、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
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
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
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
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豫剧简介介绍
代表性剧目
《穆桂英挂帅》
该剧目是豫剧的经典之作 ,讲述了女英雄穆桂英率 领杨家将抗击敌军的故事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
《花木兰》
豫剧版本的《花木兰》讲 述了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 的故事,展现了女子的勇
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七品芝麻官》
该剧目以一位小官吏的升 迁经历为主题,揭示了封 建社会的官场黑暗和民间
豫剧简介介绍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03
CONTENTS
• 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 豫剧的艺术风格 • 豫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 • 豫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与影响 • 豫剧的传承人及代表人物 • 豫剧的未来展望与思考
01
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背景
产生背景
豫剧起源于河南,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语言、曲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 豫剧主要是以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流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自20世纪以来,豫剧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艺 术形式进行交流和碰撞。
对外交流的现状
目前,豫剧已经走向世界舞台,与各国文化展开互动和融 合。
豫剧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豫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01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国际舞台上赢
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豫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02
学院派对豫剧的历史、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 为豫剧的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
民间团体发扬
草根豫剧团体
各地活跃着大量的草根豫剧团体 ,他们自发组织排练、表演,将 豫剧艺术传播给更广泛的观众。
民间艺术节
一些地方举办民间艺术节,为草根 豫剧团体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推动了豫剧在民间的普及和传播。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豫剧,又称河南河南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特有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豫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豫剧,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承豫剧的重要性豫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传承豫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文化遗产。
豫剧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传承豫剧,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2. 促进文化交流。
豫剧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3. 增强民族自信心。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传承豫剧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提升国家软实力。
传承豫剧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传承豫剧的现状与问题尽管豫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其传承和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传承人才不足。
由于豫剧表演技艺的复杂性和传统性,传承人才不足一直是豫剧传承的难题。
目前,豫剧老艺术家大多已年迈,新一代传承人尚未成熟,传承人才缺乏是豫剧传承的现实问题。
2. 观众群体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豫剧表演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不高,导致豫剧传统观众群体日益老龄化,传统观众流失是豫剧传承的重要问题。
3. 缺乏现代化传播手段。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豫剧在传播方式上面临着新的挑战,缺乏现代化传播手段是制约豫剧传播的重要问题。
4.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豫剧面临着来自其他文化形式的竞争,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豫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豫剧调研报告
豫剧调研报告豫剧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豫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豫剧的现状和问题,并为豫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次调研对豫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针对豫剧团、演员和观众进行了调研。
调研范围涵盖了河南省内的几个重要豫剧表演地点和豫剧团,以及观看豫剧演出的市民。
三、调研结果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以下是豫剧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人才匮乏:目前豫剧演员的培养和传承面临困难,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豫剧,导致年龄层次过大,人才逐渐减少。
2.剧本创新和现代化的不足:现有豫剧剧本大多数是传统故事和历史题材,对于现代观众来说缺乏吸引力和共鸣。
3.市场需求下滑:由于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观众对于豫剧的需求逐渐下滑,导致演出数量和观众规模减少。
四、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豫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重大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2.豫剧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出更多符合现代观众需求和口味的剧目。
3.豫剧需要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增加观众对豫剧的了解和兴趣。
四、调研建议基于上述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豫剧团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豫剧事业,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豫剧的艺术水平和表演质量。
2.豫剧剧本需要创新和现代化,推出更多生活化和现实题材的剧目,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3.豫剧团应积极与专业广告公司合作,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告、宣传片等方式提高豫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政府应加大对豫剧的支持力度,提供经济资助和政策支持,鼓励演出机构和豫剧团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和支持。
五、总结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豫剧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剧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在河水咆哮的黄河两岸,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原人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即便是身在异地他乡,也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呼唤。
这就是豫剧。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有产生于河南的中原特色民俗戏曲文化。
豫剧在包括台湾和西藏在内的多个省区都有专业演出团体,是全国观众和专业演出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
豫剧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有人说,一部豫剧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
还有人说,不了解豫剧,就不了解中原。
让我们和豫剧一起,了解中原悠久的民俗文化。
豫剧的形成与发展
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河南梆子的班社,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蒋门和清河集徐门两家的科班。
豫剧是从民间发展成长起来的,演出活动和演出剧目,多与民俗相关。
旧时最为盛行的,一是迎神庙会的祀神戏。
二是岁时节令的应节戏。
三是还愿祈福的喜庆戏。
四是殡葬亡人的丧葬戏。
这样的风俗至今犹存。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
此后,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剧场。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
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
并开始演编现代戏。
这一时期,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经过改革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并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
近些年,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角色行当、音乐结构,流派及代表人物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
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
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
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
但随女演员的逐渐增多与耀眼发展,旦行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在苦难深重的乡村,在空旷苍茫的田野上,在洪水过后的残垣断壁间,在一场大战后埋葬亲人尸骨的坟墓旁,一曲高亢而哀伤的旋律响起来,或是祭祀对敌作战中英勇牺牲的父兄;或是求祈老天开眼,年年都是风调雨顺;或是驱逐邪祟恶魔,让家人健康平安;或是讲述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让弯腰劳作的脊背生出幻想的翅膀;或是来一段泥土味的幽默,让苦难的人暂时放下愁绪,开怀一笑。
这样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
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等
豫剧流派可分为因流传地域、语音不同形成的区域性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表演、唱腔风格、弟子传承不同形成的风格流派。
第一,音乐和地域流派。
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第二;艺术家风格流派。
旦角以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最为影响广泛。
其他旦角及生、净、丑行的卓越艺术家也开创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等板式,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
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
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
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
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发展前景及对策
观众是戏曲的上帝,在近一二十年内戏曲的观众不断减少,这与现在整个文化欣赏多元化有关。
豫剧现在的不景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多媒体影响。
一般人在家就可以看电视上网,大都不会去剧院看;戏剧不能与时俱进,大多都是以前唱滥了的曲目,与生活不贴近;耗费成本太大。
拿成本大来说,以前只要有十多个左右的演员包车去演出就可以,至多二辆车。
而现在包一场戏,光拉幕布就二、三辆车。
而且现在河南豫剧团生存挺困难,戏团日子好过的占少数,不好过的占大多数。
最好的就是省剧团,地市剧团稍次,那么县剧团就是风雨飘摇,名存实亡了。
豫剧想要有个好的前景,必须改变现状。
对于推广豫剧发展的努力,最值得一提的要数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推出了。
它是1994年创办的,在1999年全面改版后,以特色的戏迷擂台赛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收视率最高可达35.7%。
它提供了一个平民舞台,并以丰厚的奖品吸引着社会大众的参与,《梨园春》成立期间收到观众来信数百万封,报名参加擂台赛的有五万余人。
随后又推出少儿擂台赛,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有天赋的少年。
这几年来,《梨园春》更是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将豫剧再次强势的推向了全国各省,更通过《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成功举办将豫剧首次推向海外。
最近,河南政府提出豫剧发展前景的三个方向:必须占领城市舞台;必须征服青年听众;必须与国际接轨。
个人认为是不够切合豫剧的发展实际的。
首先,现在的豫剧倾向于“高雅化”。
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复杂,包装太好,功力太少。
戏剧的灯光设备等都达到了高水平,但是进剧场的看戏的观众也很少,而且票价
不菲,专家看,领导干部看,公务员这个阶层看。
农民却没有了。
我觉得这是一种怪现象:豫剧的起源地和兴盛地都是在农村,大部分听众也是在农村;而城市的听众群体相对比较小,且很多是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组成。
所以,我觉得豫剧的发展重心仍旧应该放在农村上,不灭亡的戏剧,不是现在讲排场的豫剧,而是过去有老百姓口味的老豫剧。
现在其实连农村的豫剧发展都很不景气了,谈何搞好城市呢?其次,关于必须征服青年观众,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提法,但是我觉得仍旧要认识到豫剧的听众绝大部分仍只是中老年,青少年观众少这样的现实。
在发展青少年听众的同时,也要致力于保住中老年听众对豫剧的热情,不能只顾一面,到最后鸡飞蛋打两头空。
关于与国际接轨,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想法。
有句话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把民族特色推向世界,提高豫剧的知名度,也有利于在国内外争取到更多的听众。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觉得豫剧的发展要注意一下三点:第一,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是传播与弘扬豫剧的选择之一。
尤其是受众广泛的电视,更应成为我们宣传的平台。
如果一打开电视不是所有的娱乐节目都是超女的歌唱,不是所有的访谈栏目对象都是歌星、影星,而是一些传统经典剧目时不时能进入大众视野,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能成为大众的粉丝,那么,豫剧的社会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了。
第二,观众的参与也很重要,这是《梨园春》的成功经验,也是所有民俗文化成功的根本。
戏曲诞生于民间,是一种很质朴的艺术,而今许多剧团不再高高在上,能主动到农村寻找市场,不能不说是振兴戏曲的手段之一。
戏曲只有走进民间,真正与观众接触,才能赢得广泛的市场。
第三,豫剧要想发扬光大,要不断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大众欣赏与审美意味的经典作品。
近些年,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和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剧目受到好评,许多经典段落家喻户晓,很多人还能哼唱。
综上所述,豫剧作为一种有中原独特风格的民俗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未来,都是同广大人民分不开的,豫剧的最终发展前景只应该是回归普通民众。
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才是豫剧发展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