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

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

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

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

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

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2 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选用8~9号为宜,另外,减少联合用药来减少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减少细菌、尘埃、微生物的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摘要】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肺动脉高压、输液反应等不同程度的危害。

但是,如果能从药液生产,药液的配置,药液的输入三个环节进行严格的防范,就能降低微粒所造成的危害, 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重点综述了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危害,分析了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措施。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控制1输液微粒污染概述1.1.概述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

过去医学界对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很少考虑,近30年来,对微粒进行了广泛研究后认为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应引起普遍关注[2]。

1.1.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有:①引发输液反应。

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

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3]。

②造成血管阻塞。

较大的微粒可直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障碍。

③肉芽肿的形成。

研究表明,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等到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赵翔[4]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在推注 2、10、30和60min 时分别测量肺动脉压,发现不同粒径的输液微粒都可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升高,持续数分钟后恢复,其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

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2.1 液体生产过程药液在生产过程中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 达不到药典规定的限量标准, 就可能造成微粒污染。

静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静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n .Svr esrs r ie r ot l o ui yprclt mae a eteq a t o t vnu jco . a eea m aue o ddf n o pl t nb a i a t r ori uly fnr e os net n l pv o c r l o tu e t t s h i i a i i
进行总结 , 同时比较 了美 、 、 中四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 的检 测方 法及 限度 。针 对各环 节采取 相应措施 控制不溶 性微 英 日、 粒的污染 , 提高静脉 注射剂 的质量 。
关键词
静脉注射剂 , 不溶性微粒 , 预防措施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5 8 (0 8 0 - 6 -4 10 —6 7 20 )50 5 0 0
tr,d tce to s e ee tdmeh d ,men hl o ae ed tcigmeh d n mi o at uaematr fUS ,UK ,J p na dCh— awi e,cmp rdt ee t to sa dl t f ri lt t A h n i p c eo a a n i
K Y W OR S it v n u j t n , a i lt m t r,pe e t e m aue E D n ae o s n ci r i e o p r c a at t u e e rv n v e s r i s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 的不断发展 , 静脉用药是临床 上常用 的 治疗 方 法 。 自 16 92年 澳 大 利 亚 首 次 在 输 液 剂 中发现微 粒 ,9 6年美 国华 盛 顿 召 开 的 “ 全 大输 16 安 液研讨会 ” 上公 开提 出输液 的微 粒 问题 , 从此静 脉 用药 中 的不 溶性 微粒 引起 了医药 界的 重视 。 如何 加强 对 静 脉注射 剂不 溶 性 微粒 的控 制 , 步 减 少 不 溶 性 微 粒对 逐 病人 的危 害 已成 为药 品生 产 、 用 及 国家 管 理 部 门共 使 同关 注 的课 题 。 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与 危害 1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 注 射 剂 不 溶性 微 粒 是 指 除 . 气 泡外 , 机存 在 于 液体 制 剂 包 括 灭 菌粉 针剂 所 制成 随 的液体 中的可流动 的、 不溶性外来物质 , 其粒径 在 5 0 m 以下 , 肉眼看不 见 , 流 动不 溶 性 , 肌体 内 不 能 具 在 代 谢 。注射 剂 中 已经 被 鉴 别 出来 的不 溶 性 微 粒 种 类 有: 炭黑 、 酸钙 、 碳 氧化 锌 、 精 、 土 、 藻 土 、 维 屑 、 糊 黏 硅 纤 纸屑 、 璃 屑 、 菌 、 菌 、 菌 芽 孢 及 药 物 微 晶 等 , 玻 细 霉 真 以 黑、 、 、 白 红 黄等不 同颜 色 出现 。 注 射 剂 中 的不 溶 性 微 粒 可来 源于药 品生 产 、 临床 配 药 操 作及 药 物 之 间 的理 化变 化等 3个 方 面 。 药品生产过程 中的微粒主要来源 于生产原料及生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7 6・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 危害及防治措施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2 . 9 【 摘 【 文献标识码】 7 1 — 8 0 5 4 ( 2 0 1 3 ) o 6 . 0 0 7 6 - - 0 2
要】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微粒来源、 危害和控制措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 分析影响输液微粒的
微粒 污染 明显 减少 。
3 . 1 . 2 器具 因素 一次性输液器具 、 注射器在生产 过 程 中切 割 组装 带 人机 械 性微 粒 , 有 未 塑 化 的离 分 子异物 , 有材料不耐磨而脱落的颗粒。一次性输液 器终端过滤器 , 也 只能 滤 去 ≥1 0 m的微粒 , 较 小 的微 粒 反而有 所 增加翻 。 3 . 1 - 3 药物因素 本身因素 , 药液在生产过程 中受 到污染, 达不到《 中国药典》 规定 的微粒标准。即: 每 毫 升输 液 剂 中直 径 > 1 0 u m 的不 溶微 粒 不 能超 过 2 0 个, 直径 > 2 5 u 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 个。①配伍 不当, 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 虽然每种药物 的不溶性 微粒均符合规定, 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 , 由于药物间的理化特性 、 p H值不同 , 混合后发生化 学反应 , 引起晶体析出造成微粒污染嘲 。②放置时间 与储存条件 , 中草药制剂放置时间长是引起微粒增
3 . 1 静 脉 输液微 粒 的来 源 3 . 1 . 1 环 境 因素 主要 是 配 制 室 的空 气 中含 有 较 多的细菌 、 尘埃等污染物进入药液内生成微粒 。
明, 一支 5 m l 的安瓿, 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 瓶内 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 1 3 0 0 3 0 0 0 个, 如用酒 精棉 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 微粒污染会减少 1 珂 。 实验证 实, 锯割安瓿 1 / 4周较锯割 1 周, 安瓿 内药 液被玻 璃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科室讲稿(共38张PPT)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科室讲稿(共38张PPT)
第31页,共38页。
生物安全柜工作原理
BSC-IIA2(直式)
第32页,共38页。
BSC-IIB2(直式)
静脉输液容器的演变
从全开放的玻璃瓶--全密闭塑料软袋输液系统
开放式、半开放式、全密闭式
第33页,共38页。
严把输液器具关
• 选择合格的输液装置 • 注意管道冲洗 • 一药一针
输液排气时排出初液 30 ~ 50ml 可大大降低微 粒及热原反应。穿刺静脉一次不成功更换针头,避 免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带入静脉。
但对于人体也存在较大的危害的2~ 10μm的微粒却尚未做出限量规定。
第20页,共38页。
药液配制过程中的控制
严格执行无菌 技术操作规程
合理用药, 注意配伍
药液配制过 程中的控制
•把好药液配制关
•建立药物配置 •中心,减少药物 •配置过程的污染。
避免加药时多 次穿刺瓶塞
第21页,共38页。
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
• 二、静脉炎。微粒在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 刺激损伤,使血管壁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引起血小板黏着 ,导致静脉炎的产生。
第13页,共38页。
输液微粒的临床危害
• 三、血管栓塞。不溶性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 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损伤。
微粒形成的静脉血栓影响人们的微循环,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 率升高和年轻化。
避免加药时多次穿刺瓶塞
输液微粒的种类和来源尘
≥ 0.5μm ≤350000 掰开安瓿颈时需倾斜45埃度
药液中直径大于毛细血粒管直径的微粒,会堵塞毛细血管,形成微循环障碍。
≤3500

≥ 5μm
≤2000
0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实习)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实习)

输液微粒的种类
• 药物结晶 • 这类微粒是因为湿度变化、pH值变化以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 药物作为化合物的水溶剂,在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会因环境改变而 影响其性状,甚至转变为固体微粒。临床上常见的因违反配伍禁忌而产 生的药液浑浊就是因药液的存在环境发生改变而致。 • 石棉纤维 • 这类微粒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的过滤介质。为尽量防止输液过程中各种 微粒进入病人体内,我国先用的输液器终端都有一个过滤装置,用于对 进入病人体内的药液过滤,尽量减少外界微粒对病人的影响。然而,这 个过滤装置可因生产过程中相关因素及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纤维脱落 ,这些脱落的纤维将随着药液进入病人体内,造成不良影响。 • 其他 • 输液微粒的种类除以上常见种类之外,碳颗粒、细菌、真菌、肉芽肿 、钙及锌等都可以作为输液微粒,对病人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输液微粒的种类
• 橡胶微粒 • 加药时穿刺橡胶塞切下的橡皮塞屑。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器塑料 穿刺针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6倍,并可使药液 中出现可见性胶屑。临床加药时常用20 mL注射器的针头是16号或18号 的,这类较大的针头在穿刺胶塞过程中,很容易切割下大量的橡胶颗粒 ,而且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产生微粒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 • 塑料微粒 • 主要来源于输注装置,有的是塑料管中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有的是因 制造材料不耐摩擦而脱落的颗粒,有的是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 组装等带入的机械性微粒。在我国,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或注射器在使 用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引入微粒的现象。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会随着 输液过程进入病人体内,产生不良影响。 •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据有关报道,长期输液的病人死后解剖发现其肺部有明显的 沉淀物,就是由于长期静脉输液微粒缓慢沉积的结果。过多 的微粒栓塞将会直接影响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不溶性微粒栓塞脑血管可以引发语言障碍、运 动障碍甚至瘫痪,阻塞肾动脉可引发肉眼或镜下血尿及肾血 管球性肾炎。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其预防和处理日益受到医、药、护人员的重视。

1.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1.1橡胶微粒:由于穿刺胶塞产生;1.2 塑料微粒:产生于药物包装;1.3 玻璃微粒:源于安培的切割;1.4 结晶体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置放与配伍;1.5 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来源于室内环境、配药环境与输液器的自污;1.6 碳黑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1.7 脂肪微粒:置放乳剂乳化不完全。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2.1可导致肺功能低下及局部组织栓塞或是坏死:输液微粒的直径大多在30um以上;而生理上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 12u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 5um,这些微粒通过血液循环经过肺组织时,沉积下来,轻则可致肺功能降低,重则可致肺组织纤维化。

当微粒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轻则致血管堵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若长时间不通,或微粒在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

2.2可导致静脉炎,尤以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明显:当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夜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聚集,导致静脉炎。

严重者在体表可见一条沿静脉输液血管分布的红色线痕,伴有较剧烈的疼痛。

2.3 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

2.4 产生输液反应:药品从厂家生产到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慎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或将未灭活的致病菌带入人体内,刺激脑下垂体的发热中枢,而可生输液反应。

2.5 其他严重者可导致肉芽肿,引起肿瘤样反应或是引起肿瘤。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课件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课件

输液微粒的检测方 法
操作步骤:将输液液体置于透 明容器中,用肉眼仔细观察, 记录微粒的数量和大小
定义:通过肉眼观察输液微 粒的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无需特殊 设备
缺点:主观性强,容易漏检, 对微粒数量和大小判断标准不
统一
原理:利用显微镜观察输液微粒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 步骤:将输液液体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优点:直观、简单易行 缺点:主观性强,容易漏检
定期检查:对输液器具 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 无菌、无微粒,避免使 用过期或破损的器具。
清洗消毒:对输液器 具进行严格的清洗和 消毒,确保其清洁无 菌,减少微粒的产生。
规范操作:医护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规范,避免操作 不当导致微粒污染。
正确配置药液,避免微粒污 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输液前检查药液有无沉淀、 变质等情况
输液微粒的定义
输液微粒的危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输液微粒的来源:溶液本身、输液 器具、输液操作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药品质量、提 高输液器具质量、规范输液操作
橡胶微粒:橡胶管和针头在输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空气微粒:输液过程中空气进入输液溶液产生的微粒 玻璃屑微粒:输液瓶和橡胶塞在切割和穿刺过程中产生的玻璃屑 纤维微粒:输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药物和添加剂产生的纤维微粒 塑料微粒:输液袋、输液管等塑料制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输液过程中保持药液温度适 宜,避免产生气泡
严格控制输液操作过程,确保无菌操作。 定期对输液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对输液微粒的监测和记录。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加强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输液安全培训,提高对输液微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输液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普及安全知识:向患者普及输液安全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来源、危害和预防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来源、危害和预防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危害和防范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注液体中存在的不溶于水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

这种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主要由外界引入,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

静脉输液装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10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25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

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危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隐患。

因此,控制输液微粒污染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来源微粒污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环境因素。

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药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药物因素。

药液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输液中加入药物及配伍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微粒的产生及增加。

3、输液配制因素。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1)玻璃安瓿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

切割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可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此外,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也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

注射器针头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药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静脉输液微粒危害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血管栓塞。

在静脉输液中会出现一些大于微毛细血管的微粒,这些微粒会滞留在微毛细血管内而引起栓塞,进而影响到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致使细胞损坏以及组织坏死。

2、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的病人中大概有60%会因为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而应发静脉炎。

3、肉芽肿。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容易刺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

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可编辑ppt
பைடு நூலகம்
6
临床准备及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切割安琣的方式和步骤不当:每支 安琣可产生一万个微粒,一经进入 人体无法消除.
可编辑ppt
7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对药液产生污染,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会与药液中的 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
可编辑ppt
8
❖胶塞的橡胶微粒脱落:污染率高达 56%-73%,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 前比较,药液中2um的微粒增加5-7 倍,5-10um的微粒增加20-27倍;
入液体中。
可编辑ppt
25
❖ 建立药物配制中心 ❖ 减少药物配制过程的微粒污染
可编辑ppt
26
静脉输液过滤系统的应用
❖ 普通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20um,滤过率约 80%.
可编辑ppt
27
❖ 精密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3um,滤过率约 95%。
可编辑ppt
28
❖ 独立终端过滤器:独立包装,可与无终端过 滤装置的普通输液器连接使用,也可直接与 注射器相连,用于静脉推注时微粒滤过首选。
❖ 小针剂比输液剂中的含量高15倍 ❖ 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
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 ❖ 添加药物的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
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
可编辑ppt
14
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 时间: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微粒也多 ❖ 存储条件的变化:温度、湿度、避光
❖ 聚氯乙稀塑料袋每袋(500ml)约含有150 万个微粒;
❖ 带胶塞的玻璃瓶含有10-40万个微粒;
可编辑ppt
12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
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

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

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

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

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

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

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

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

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

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

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

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

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

接受大量输液的儿童可导致肺肉芽肿。

微粒作用于红血球导致血液凝结。

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血球可粘附于微粒四周形成血凝甚至结块。

造成血液流速下降,影响氧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血液粘稠度较高的老年患者及婴幼儿更易造成严重危害。

微粒引起变态反应。

羟乙基淀粉不溶性微粒、右旋糖酐、细菌的尸体、霉菌的孢子等作为异性蛋白质多次刺激机体可引起变态反应。

导致药疹、血管红肿、血管炎、哮喘、呼吸困难等疾病。

长期依靠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由于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在某些部位堆积,造成血管栓塞,妨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该组织甚至器官的严重损伤。

如眼、脑、心肌、肝、肾等,引起系列严重疾病。

由于这些疾病没有明显病因,很难诊断治疗。

3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不符合药典规定的注射剂、输液操作及输液过程污染、输液治疗中增加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等3个方面。

注射剂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操作污染。

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甘露醇、右旋糖酐、血液制品等由于其质量不同,可残存不溶性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微粒。

电解质类输液剂原料可残存不溶性无机盐微粒。

各种溶媒中也可能有不溶性杂质。

生产过程中各包装容器由于原料不同可粘附各种微粒,如尘埃、玻璃屑、有机物、无机盐等。

生产设备长期磨损、相互推擦撞击都可造成微粒脱落于药剂中。

另外生产环境的净化程度不符合规定、可形成微粒的再污染。

过滤设备粗糙、检验简陋可导致大量含不溶性微粒的药剂冒充合格药品流通临床。

输液器具、输液操作及输液治疗环境的好坏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很大。

对近百例输液前药液及输液后残留液进行微粒检查表明,平均每ml增加201粒。

其增加微粒数无疑是伴随输液过程污染的5。

输液治疗过程中,治疗药物间以及治疗药物与输注药液间接理化变化也是产生不溶性微粒的重要原因。

溶媒的变化可引起沉淀。

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注射液以乙醇、丙二醇、甘油为溶媒。

如果将氯霉素稀释到不足量的输液中,可因溶解度太小而产生沉淀。

氢化可的松等也存在类似问题。

输液酸碱度的变化可引起沉淀。

有些药物为增强稳定性、增加溶解度往往制成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

如新生霉素、头孢哌酮钠、磺胺嘧啶钠等注射液为弱酸强碱盐。

当加入到葡萄糖注射液时,由于葡萄糖液的弱酸性而析出磺胺嘧啶结晶或使液体变混浊。

盐酸罂粟碱为强酸弱碱盐,如遇碱性输液则变混浊。

生成溶解度小的盐而产生沉淀。

如红霉素为乳糖酸盐,如果静脉点滴时将其溶解到含氯化钠的液体中则生成红霉素盐酸盐沉淀。

另外钙盐、含钙的输液(林格氏液)遇到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生霉素、磷霉素等阴离子型药物可与Ca2+产生沉淀。

同样Ca还可与某些阳离子药物的硫酸盐、磷酸盐(如硫酸卡那霉素等)生成硫酸钙、磷酸钙等不溶性沉淀。

同离子效应亦可造成沉淀。

如盐酸金霉素在水中可缓慢溶解,但用生理盐水为溶媒则由于氯离子的存在而不溶。

4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
欲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首先必须保证输液药剂质量符合规定。

各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G MP要求筹建厂房、引进安装生产检测设备、执行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检验标准。

确保生产车间的洁净度符合要求。

对医药原料、辅料、溶媒、容器要严格检验标准,严禁不合格原材料混入。

尤其要经常检验过滤装置完好无损,确保成品质量。

按照药典标准对100ml以上输液剂进行澄明度和不溶性微粒检验,杜绝不符合规定产品流通医药市场。

另外药品生产、销售及应用单位均应按G MP要求对输液药剂合理仓储。

防止由于高温、冷冻等原因形成新的微粒。

提高输液器具质量、严格输液操作、确保输液环境的洁净,是防止不溶性微粒再污染的重要措施。

输液瓶、胶管、注射器、针头甚至某些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均可能粘附玻璃屑、纤维、炭黑、橡胶微粒及聚丙烯等杂质,如直接灌进药液,肯定会造成再污染。

输液器具除必须无菌外,不溶性微粒检验也必须符合规定。

另外某些医院至今仍应用可重复使用的输液吊瓶,这种装置没有终端滤器,输液中只要比针头细小的微粒可全部输入人体,危害极大。

而某些一次性输液器的终端滤器孔径过大甚至破损,对微粒没有任何滞留效果,形同虚设6。

研制既保证输液流速又能截留微粒的新型终端过滤装置迫在眉捷。

输液前要对全部应用器具作严格检查。

电镜检查表明,玻璃注射器的抽推摩擦、安瓶的磨锯敲击、输液袋的挤压等均可产生微粒。

输液中当需要加注药物时,锯安瓶后先用酒精棉球擦试再行打开,微粒可降低7。

国外医疗单位规定,输液中的药物必须由安装微型滤器的注射器加注,并在洁净间或层流洁净台上操作。

输入体内的药液的体积等于病室中空气进入输液器的体积。

病室中空气污染,不仅带入大量细菌,而且有大量浮动微粒,进入药液后无疑是祸端。

因此保证配液室及输液室空气洁净、防止被褥抖动、人员走动、室外空气急骤流通十分重要。

应在输液器的上方安置输液进气净化管、阻止空气中微粒进入。

国外的先进病室已经具备了恒温、恒湿和空气净化的程度。

药物配伍变化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

医护人员进行输液治疗时要严格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防止药物失效、药液混浊沉淀。

必须应用有配伍变化的药物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有效。

例如对于氯霉素、氢化可的松等有机溶媒制成的药剂,要根据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计算出输液需要的最低体积,确保药物充分溶解。

对于新生霉素、头孢哌酮钠等弱酸强碱盐,由于葡萄糖液的弱酸性而析出游离酸变混浊,当预先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注射液时,可改变其弱酸性环境而澄明。

红霉素在氯化钠溶液中可析出其盐酸盐胶状沉淀,但若将其先溶于注射用水,然后再加到氯化钠溶液则可得到澄明药液。

注射剂中一般都有添加剂,甚至1种注射剂本身就含有几种药物,药物的配伍变化随药物的增加而呈等比上升,有时很难发现。

因此同一输注的液体中不易加入过多药物,以安全有效。

5 参考文献
1 韩宗林1不锈钢终端滤器的性能及使用1临床药学,1985,3
(4):12
2 卫生部药政局1中国医院制剂规范1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89116
3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59
4 徐爱文1输液配伍时应注意微粒量的叠加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5):207
5 王伟芳1输液中微粒的控制预防1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1998,增刊:15
6 刘 伟1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考察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0):464
7 姚连初1注射器对头孢哌酮钠输液微粒影响1现代应用药学, 1995,12(5):33
(1999-12-22收稿,责任编辑 徐 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