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考小说情节考点解读与答题策略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结合文本答题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答题规范;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1、环境“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能分析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第一种考查角度——情节【考查角度】:梳理概括小说情节【解题规律】:①划分情节②概括归纳③语言表形式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解题规律】:1、掌握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④错位法;⑤巧设误会)2、答题时,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解题规律】: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

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暗示了社会环境。

⑤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解题规律】:①表明观点②从情节安排本身、人物身份性格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第二种考查角度——人物【考查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解题规律】: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来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为:具体语句分析+性格特点或性格特点+具体语句分析。

即:作为什么人,他有怎样的性格。

【考查角度】: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解题规律】:a.正面描写:语言、行为、外貌、心理、细节b.侧面描写:①对比、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 情节知识+结构技巧)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 情节知识+结构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第一部分情节知识一、开头的类型与作用1.一般开头:(1)开门见山,点名题旨;(2)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1)造成悬念,埋下伏,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2)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3.写景开头:(1)交代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环境。

(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

4.倒叙式: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文章开头的特点及作用二、中间情节的作用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三、结尾的类型及作用1.出乎意料的结尾(1)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1)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3)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的结尾(1)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戏剧性的结局与主人、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意味深远,令读者思考、回味。

5.结尾突转式“突转”是指剧情突然急剧变化,往往在顺,逆之间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这种大起大落,能对观众产生强烈刺激,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因而最富于戏剧性。

结尾巧设突转,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因而最富于戏剧性。

6.写景结尾①照应开关头、深化主题;给读者相像空间,耐人寻味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暗示主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套路及答题规范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套路及答题规范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套路及答题规范小说类超实用答题模板一、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情节的技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形象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三、注意环境描写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环境分类及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语文阅读答题套路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热点素材:情节设置解读高考小说考点突破-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素材实用写作技巧

热点素材:情节设置解读高考小说考点突破-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素材实用写作技巧

热点素材:情节设置解读高考小说考点突破01【考情分析】在20162022七年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中,直接涉及情节设置的有两次。

对于小说重要的要素,变身提问的情况比较多,属于基础考点延伸设题,要灵活运用。

02【考点归纳】1.分析文章情节设置的特点。

2.分析某段情节安排的作用。

3.分析以……为中心布局谋篇的好处03【考点突破】一、概括梳理故事情节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

3.按照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来梳理。

4.按照细节描写来梳理。

二、设置情节(结构)手法(1)设置悬念。

有时候是全篇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有的时候是悬念迭出,制造紧张的气氛。

(2)埋下伏笔。

(3)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4)延迟: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5)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6)留白式: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题。

(8)误会法:制造误会,结尾解开误会。

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9)巧合法:“巧”字是关键,“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

(10)小段叙写:文笔简洁,节奏发展快,强化了紧张程度。

(11)双线结构:小说中双线结构有两种:明暗线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并列双线。

明线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可以是时间、地点或者文章中贯穿前后的物品、人物等。

暗线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作用:①暗线为明线的展开提供背景。

②明暗线可以串连起历史和现实,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凸显主题。

③双线交织相互补充,相互映衬,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高考小说阅读的考点及常规答题思路

高考小说阅读的考点及常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 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 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节(细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 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 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 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 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 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 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3.从小说精巧的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1、“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 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 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 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 人本质的揭露。
【考点六】分析艺术手法
题型有: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 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 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 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 ;二、修辞手法;三、表现手法; 四、结构方式。
根据上面节选文段内容简要分析林黛玉的性格 特点。
①敏感多疑。她见宝玉也有麒麟,便担心宝玉同史湘云 也做出些风流佳事来。 ②多愁善感。容易伤感流泪。 ③孤傲任性。要是别人冒犯了她,她不依不饶,又是哭 又是闹。(或 “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 的怎么样呢” ) ④尖酸刻薄。她讽刺宝玉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 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 ⑤具有叛逆精神。她从来不劝宝玉关心仕途经济的学问。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课件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情、追求、爱好。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 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 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 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 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 薄。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 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 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 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 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小说主题
• 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 2.常见题型: ⑴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 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⑵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本文对你有何启发?谈谈你的体会);
⑶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 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 “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 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如借项链时主人 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 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6、小说语言特色
请写出语言表达艺术类考查题的答题模式。
一、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
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 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重视审美 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会内涵,分 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应的社会生活和 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 精神。
二、高考小说的考点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 出波涛,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 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五)语言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主要从哪三个层面入手?请分

高考小说考点∣小说情节

高考小说考点∣小说情节

高考小说考点∣小说情节一、小说常见情节设置安排的技巧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铺垫:积蓄气势,突出主旨伏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照应:呼应前文,情节连贯抑扬:前后抑扬对比,使文势曲折,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对比:对事物进行比较,突出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衬托:描绘某事物,表现另一事物,突出形象,凸显主旨突转:结尾形成巧合,使结局反转,画龙点睛,表现主旨二、小说情节线索设置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作用:使情节更清晰,结构更紧凑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作用:双线呼应,推动情节发展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作用:更深刻地展现小说主旨拓展作品广度和深度,丰富内容三、小说情节的叙述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优点:叙述真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缺点:受时空局限,非亲历之事无法叙述第二人称:优点:给人以亲切感,便于交流情感缺点:受环境限制,需有明确的叙述对象第三人称:优点: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客观缺点:缺乏亲切感,不利于情感的表达四、小说情节特点和技巧情节突转:开篇单向铺陈,结局逆向突转巧设悬念:开头设置疑团,结局揭示真相抑扬反差:借褒贬造成反差,以对比揭示主旨巧合兴波:制造多个巧合,使矛盾得以解决误会铺陈:以误会设置矛盾,以解开误会化解矛盾情感起伏:通过情感起伏展现情节起伏效果:化简单为复杂化直白为含蓄化单调为丰富变平铺直叙为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五、小说线索设置的立足点①以时间为线索②以空间为线索③以事件为线索④以人物为线索⑤以物品为线索⑥以情感为线索作用: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六、小说常见情节的叙述方式①顺叙: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效果:使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②倒叙:先写事件结局或某一片段,再从开头叙述效果: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效果:使情节更完整;使结构更严密;使内容更充实④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情况作必要的补充效果:补充交代内容;使结构更清晰;有出人意料的效果⑤平叙: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效果:条理清晰,便于读者了解来龙去脉七、小说不同位置的情节的作用开头:①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情感基调②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为情节展开作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④开篇点题中间:①表现人物性格,强化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呼应前文或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③暗示或深化主旨结尾:①表现人物性格,强化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②总结或呼应前文,使情节更完整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④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⑤卒章显志,深化或升华主旨《朗山宇宙》。

高考小说阅读必备知识及答题思路

高考小说阅读必备知识及答题思路
②揭示或暗示主题。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次要人物柯瓦连科兄妹,他们是小说中敢作敢为的人物,显示了外来新派人物的力量,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希望。
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如初中教材上的小说《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和高中教材上《祝福》中的“我”。
分析环境描写,赏析艺术技巧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
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祝福》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
3.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答题思路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湖北省广水市实验高级中学肖立俊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类题型的解答能力和答题的规范性,现在结合实例探究归纳一下这类题型的规范答题策略。

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前三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抓线索,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小说阅读《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第四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三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一)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主要形象,次要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塑造人物的方法:(1)正面描写:肖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注意概况介绍)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对比:环境,景物描写(2)典型细节:肖像、语言、行动、神态(3)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答题: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或人物形象概括的注意事项:1.用四字词语概括(天真善良等)2.全面客观:圆形人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扁平人物:单一,片面(中国神话人物):性格特点:脾气秉性、品行操守、态度价值观(四字词语)形象特征:性格特点加肖像,身份地位职业(小知识分子,小市民)(用句子)(二)情节:①(序幕)②开端(矛盾冲突的开始,主人公出场)③发展(矛盾冲突发展到激烈的过程)④高潮(命运、矛盾即将解决)⑤结局⑥(尾声)1、小说情节的作用:一、推动情节发展二、使情节出现起伏,陡起波澜,吸引读者三、使内容更完整,(首尾圆合)蒙太奇手法(片段组合法):使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2、情节安排的基本方法(特色特点,艺术技巧,怎样讲的故事):第一人称:我:①真实②充分融入人物情感与心理刻画,使小说更具感染。

③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第二人称:你:亲切,更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上帝视角他:可以更直接客观全面地展现人物与情节,不受时空限制2.叙述的顺序(倒叙,补叙,插叙,顺叙)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引人深入设置悬念(避免平铺直叙与结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出必要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内容充实;与上下文形成对比补叙:有助于更好的表现主题,使文章更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必不可少)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3.情节特点/情节安排特点:叙事人称,叙事方式,情节安排技巧①贯穿全文的线索(往往带标题中),可以作为线索的事,物,人,时间,空间,情感②全文情节一波三折(突转/误会)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加故事,戏剧性可读性③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4.行文是否有线索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和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活动等),社会关系等四、标题含义:表层:实质的字面理解深层:虚指的象征意义。

高考小说解题方法归纳

高考小说解题方法归纳

高考小说解题技巧归纳一、理清故事情节(一)概括故事情节⑴常见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⑵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三个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矛盾);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⑶叙述角度①以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以线索为中心概括③以人物形象角度概括(何人何时何地何境何事何情)(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

(“四对关系”)常见题型:⑴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⑵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1.考虑情节与所处位置的关系⑴全文:①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先抑后扬式:突出人物性格。

(2)首尾(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开头:①倒叙式:起制造悬念作用。

②引起下文式,起铺垫作用。

(4)中间行文(伏笔铺垫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结尾:①出人意料的结局:结构安排——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主题——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引人思考;人物性格——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读者的情感——主人公、作者、读者意愿一致,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主题——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给读者反思,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2.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

4.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分析人物形象(一)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考前指导】2024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小说解题指导

【考前指导】2024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小说解题指导

【考前指导】2024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小说解题指导【考题须知】1、注重教材篇目的学习及迁移《课程标准》中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任务群都有与小说阅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大对这些任务群作品及其衍生物的研读力度,可以在提升阅读品质的同时,对作品思想整体把控大有裨益。

如研读《哦,香雪》可以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山村的巨变,了解人物看似平静而又波澜起伏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去阅读《表妹》,其主题思想、心理变化也就不言而明了。

再如我们研读《老人与海》,充分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么再去分析《越野滑雪》中提到的“冰山理论”也就手到擒来了。

2、注重对文化、社会、自然、人性四大母题的研读与思考从近三年的阅读选文不难看出命题者对以,上四大母题的关注与青睐。

当然,这四大母题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对于四大母题的挖掘与思考,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

3、以分析要素为解读作品的关键抓住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要素,对分析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当阅读理解受阻时,要素分析便成为突破理解的关键之处。

反套路题型多样,形式新颖。

反套路是建立在套路基础之上,题目没见过,但是背后的知识点“我”学过。

这就是“以生考熟”。

在近年的高考题中,小说阅读主要考查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考生和老师也总结出了“3+2”(即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旨、读者)的答题套路,行之有效。

反套路挑战1、消解模式,细化切入口,侧重具体内容分析2、强化内容理解,淡化技巧赏析:倒逼回归文本,真读、真懂3、避开热点,不拒冷门;全面考察,深度鉴赏4、增强试题开放性;引导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5、整本书节选,横向关联;掺入课本、生活等灵活因素,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

[建议分配时间:20~25分钟]【温馨提示】增分技巧【增分意识】1.得分意识。

高考语文 小说情节题 特点和解题方法 精品实用

高考语文 小说情节题 特点和解题方法 精品实用
文章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使叙述曲折有致,结构富于 变化。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 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 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补叙的作用: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
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结尾段的作用
★欧亨利式(出人意料式)结尾 (1)情节结构上:结局出人意料,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 撼人心的力量 (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伏笔相照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 之中 (3)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精神、品质) (4)主题主旨上:突出(揭示、暗示、升华)作品主题
3、结尾段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 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 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 不能在篇末。
3、情节的结构特点
(1)从开头看
★倒叙式: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设疑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 ★写景式: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 心情
(2)从结尾看
(参见结尾段的作用)
(3)从全文看
★一波三折式:(摇摆式) 情节波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作品的戏剧性、 可读性; ★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情节结构方面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 下伏笔 总领全文,揭示作者某种情感 (3)表达效果方面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指出(暗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4)艺术手法方面 与下文做对比、衬托,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细致分类明晰章法——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张忠森“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

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

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

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意图而通过作品来讲述的事件”。

对于阅读小说而言,情节把握是关键。

因此,高考小说阅读就常常把这作为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高考“情节类”的考题,如此才能更好地去迎接考试。

对于情节类的题目,复习时,不能过于笼统抽象,而应该对出现过的高考真题进行深入的题型分析,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策略,尽力做到高效的应考复习。

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八个字:细致分类,明晰章法。

一、题型分析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情节类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概括故事情节类。

常见的设问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国共产党写了几件事”、“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等。

第二类是分析故事情节类。

常见的设向形式有“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为什么”、“某一情节这样安排,合理吗”、“某一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等。

第一类题,就是直接概括故事情节。

这类题难度不大,主要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也仅属于C级。

比如2013年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这种题意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也是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的能力。

第二类题,其实就是赏析情节、分析情节作用的一类题。

这类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主要考查情节的理解,以及它在小说叙述中的作用分析,能力层级属于E级。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高考阅读2014-01-19 0550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一、情节类(一)情节概括:简要概括小说情节。

概括小说情节发展过程(线索+情节)。

(二)情节作用:结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折;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内容作用(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探究:1首先明确观点(情节更曲折),然后分析某情节对全文结构的作用和前后的关联性(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一波三折、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铺垫后文等、);2某情节对环境的作用(环境更典型)(影射、暗示、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3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化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等);4对主题的作用(点明或深化、丰富主题);5对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符合生活逻辑,合乎艺术规律)二、形象类(一)形象概括;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一般是单句(形象特点:性格+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

性格特点: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价值观等)(二)形象分析:列点+分析(三)形象塑造方法:描写手法(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细节);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等);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四)形象探究:主要人物探究:1、人物与主题表现;2、描写角度和用墨(谁正面谁侧面);3情节地位(在情节发展中的地位)4、人物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物形象塑造意图:1、对于情节的作用(线索人物、联系人物、见证人等)2、对于主题(通过人物批判、赞扬什么、揭示社会特征等。

)对于人物(烘托、对比、陪衬)人物性格心理行为举止(形成原因)的探究:结合情节,社会环境、以及细节描写三、环境类、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一景三考:景物特点+描写手法+作用分析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白描细描)、衬托手法(衬托、烘托)作用分析:自身审美价值+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心理、性格)+推动情节+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主题社会环境:作用:交代任务活动或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社会关系、交代任务性格身份、揭示社会特征深化主题四、主题主题概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专题05 小说情节考点分析(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专题05 小说情节考点分析(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题05 小说情节考点分析(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题05 小说情节考点分析情节是小说的核心局部,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根底,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方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根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方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表达顺序、情节开展中“开端、开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开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高考小说情节考点解读与答题策略高考小说情节考点解读与答题策略
张志先
小说是主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把握好故事情节,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读懂一篇小说的关键,也是阅读整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把握小说情节的含义
小说的情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谋篇布局。

小说通过设计新颖独特、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的情节,使中心思想和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

小说的情节结构往往讲究“尺水兴波”,在有限的篇幅内制造出扣人心弦的波澜。

情节好的作品会吸引人,能够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情节不好,小说就难以吸引读者。

好的情节如同一个合适的“容器”,可以容纳见闻和情绪意念,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丰富的姿态。

二、理清情节的四个部分
具体到一篇小说,在分析情节时,我们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部分。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开端是小说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发展是主要矛盾冲突从开始到逐步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情节的最后部分,交代故事的结果。

当然,有些小说除了这四个部分外,在开端前还有序幕,结局后还有尾声。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情节主要是这四个部分。

三、解读情节的四个维度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是生活片段的剪辑组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分析小说的情节,我们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小说故事的来龙去脉,善于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当然,我们尤其要注意分析、理解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会故事情节中蕴含的深刻生活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二是鉴赏小说的情节要多关注细节刻画。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篇小说的情节就是由很多个场面和细节组成的,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才显得更加真实、自然。

小说往往以写好生活的“一朵浪花”为己任。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朵浪花”就是一个细节,整篇文章围绕细节来谋篇布局。

虽然是细节,却能映照出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

三是把握情节上的起、承、转、合。

高考所选小说一般比较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这样的安排往往引人深思。

我们要关注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

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四是知晓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感受人物性格的过程,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过程。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解答分析小说情节的题目时,下面四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常考题型示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该如何来理解?
3.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该如何理解?
4.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5.文中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二、答题思路点拨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三、答题角度分析
1.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

答题角度为: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分析中间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为: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分析小说结局的作用。

如果问“小说的结局令人伤感,我们该如何来理解”,答题角度为: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果问“小说的结局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我们该如何来理解”,答题角度为: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来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以下内容我们要格外注意,答题时应该根据需要灵活组合,组织顺畅的答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四、答题术语呈现
组织答案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使用术语。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術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此外,以下几点我们也要引起注意: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略)。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