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整理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该方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比较适用。如人们常将我国土地按照地貌类型划分为山

地、高原、丘陵、平原和川泽等土地类型。
系 (2)以地貌、土壤因素为依据
如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提供的平地潮土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土水浇地、 台地褐土水浇地等,即是采用这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
(3)以地貌、土壤、地下水因素为侬据。

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也可以叫作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
土 (三)土地生态分类

土地生态分类即是在考虑了以上土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资源持续利

用管理的需求,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建立一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生态性的土地分类

系统是依据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

特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国 2、土地评价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土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地 (一)土地自然分类

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也可叫作土地形

态分类系统。
分 (1)以地貌因素为依据


主要考虑土地生产利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评价

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
利 用 分
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它们在地域上不一定连片, 同一类型可重复出现,同类单元具有相似性,不同单元则存在差异

性。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现状,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从土地资源的规模、质量、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与评价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首先要进行土地资源的规模调查,即了解土地的分布情况、面积分布、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域面积等,从宏观角度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规模和分布特征。

通过采用遥感技术、测绘数据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是进行土地资源的质量调查,即了解土地的肥力、排水情况、土壤类型等质量指标,为农业生产和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土壤质量分析,评估土地的肥力状况,确定土地适宜的农作物种植类型,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调查中,可以了解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特点,如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草地面积等,进一步评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通过采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意见建议。

最后需要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和专业知识,对土地资源的具体特点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可以采用专业评价模型和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为土地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资名词解释

土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土地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方法
第一章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评价所用资料
第一节 土地评价的类别
一、按评价途径的类别区分
1.直接评价: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
2.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 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3.间接评价的步骤:
(2)定量方法,即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 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途径
两类主要的途径: 定性途径:根据土地对各种农作物或土地利 用方式的自然限制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 生产潜力分为若干等级或类别,美国的土地 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定性评价途径; 定量途径:依据一定的数理模型(统计的或 机制的)来定量表达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途径…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
(二)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两种情况: 1.在评价开始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已有明 确的具体规定; 2.评价开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只有大致的 了解。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
(三)调查研究区的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与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平行开展的是自然资源 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相对一致的单元,以此 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二是获得每个这种相对一致性单元的有 关信息,用其对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
4 >25 <25 <30 粗 <4. 切 <30 积 无保

四、评定潜力等级
包括两级控制:
(1)第一级控制,是分别对各限制因素评定相 应的潜力等级,可称为单项评级;
(2)第二级控制,是据各限制因素所相应的潜 力等级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可称为综合评级。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两个方面。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在不同的利用目的下的分类,包括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而土地质量等级则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对土地质量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果地等;林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的土地;草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牧草生长和放牧的土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区域;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要求和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进行评定的。

一般来说,土地的肥力越高、排水条件越好、坡度越小,其质量等级就越高。

一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高、排水条件良好、坡度较小的土地,适宜用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二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一般、排水条件一般、坡度适中的土地,适宜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三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低、排水条件较差、坡度较大的土地,适宜用于林果、牧草等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对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之,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民和土地经营者能够按照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题名词解释)一1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水文、土壤、岩石、地貌、动植物群落等一切影响土地利用性能的自然因素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成果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广义: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使用土地,也包括行政上所管辖土地狭义:仅指人类社会各项生产用地,有明显经济价值,强调经济价值及人类可利用性总: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二1土壤:指地球表面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资源:能够产生生物性产品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第二章土地类型(2题单选;1题单选)一土地分级系统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A土地分级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合并而来的土地分类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根据土地低级单位属性归纳而来的B土地分级系统的不同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进行合并土地分类系统的归纳不要求地域上的相邻,而是同类的概括C土地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土地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属性越复杂D由低级单位合并成较高级单位的根据:土地分级系统主要是地球物理学联系和地球化学联系土地分类系统主要是特征和属性的相似性2联系A都是以地表自然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地域的系统化的方法B同一层次的划分一般都采用统一的划分标志C分级是分类的基础,分级单位有几个相应的分类系统就有几类二土地分类的方法1发生法发生法:以形成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依据:以气候和地质构造为依据优缺点缺点:对土地类型的具体划分在尺度上和精度上都嫌粗略优点:适合于自然区划研究,在土地类型研究中,有助于土地类型结构层次性的认识,科学的进行土地分级2景观法景观法:是指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途径景观:地表各种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自然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内部相互一致,而与相邻综合体的特征有明显差异依据:主要依据土地的各组成要素在地表具体地段的结合方式及作用强弱不同,形成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各异的土地个体,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这些个体,并进行分类归并。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利用图表达。
四、土地分类方法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即土地分级;二是在土 地等级划分基础上,对同一等级土地中的类型进行的划分,即土地分类。土地分级 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主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 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

土地利用分类,是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的划分,因此,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应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历史条件综合影响 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分类首先应考虑各地区土地利 用方式和结构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建立能够反映不同地 区土地利用现状基本特征和本质差异的科学的土地利用类型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3.过程法
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特点的研究,以土地 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 限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线。这样在一定单位内,有一定过程发生 并与其过程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过程法依据的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的综合方 法,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的定量分析才能采用。
4、实用性原则
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要与应用目的紧密相连。例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 调查与制图主要是为大农业生产布局服务的,因此所采用的划分指标也相应地 是与发展农、林、牧、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另外,土地类型划分还要与 区域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譬如,在可垦荒地较丰富的东北温带湿润半 湿涧地区,坡度7°可以作为划分平地(种植业为主)和山地(林业为主)的阈 值;而在人口稠密、可垦荒地极其稀缺的南方丘陵山区就不适用,规定在坡度 20°或25°以下地区都可有限制地,适度发展种植业。

土地评价——精选推荐

土地评价——精选推荐

⼟地评价第⼋章⼟地评价第⼀节⼟地评价概述⼀、⼟地评价的概念⼟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产⽬的对⼟地的⾃然、经济及⽣产性能进⾏评定的过程。

⼟地评价的基础是⼟地分类,⼟地类型是⼟地评价的对象,⼟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产⽬的对各种⼟地类型再次进⾏评价分类的过程。

⼟地评价也称⼟地质量评价,⼟地分等、⼟地资源评价、⼟地潜⼒分级等。

⼟地两重性——⾃然属性:客观存在的⾃然综合体。

经济属性:可供⼈类开发利⽤,能为⼈类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重要⾃然资源。

1.⼟地资源——⽬前或将来可供⼈类开发利⽤,能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财富的⼟地。

强调:能为⼈类所⽤①现在能⽤②现在不能⽤,但将来在⼀定技术条件下经改造可以⽤,如⽯灰岩粗⾻⼟低⼭地。

注意:将来不能⽤的不是⼟地资源⼴义的⼟地资源——⼈类社会各项⽣产和⽣活所利⽤的⼟地。

如农业⽤地、⼯矿、旅游、交通等。

狭义的⼟地资源——农林牧⽤地。

2. ⼟地评价(⼟地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的下对⼟地⽣产⼒⾼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地质量好坏。

⼟地类型——侧重研究⼟地综合体的形成、特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地资源评价——作资源后,质的变化。

⼟地资源不是指⼟地这个客观⾃然体,⽽是指能为⼈类创造财富的实体,不能⽤的不是资源。

评价内容:①⼟地资源适宜什么⽤途?②⼟地⽣产潜⼒有多⼤?其发挥程度如何?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产潜⼒?评价意义——是⼟地利⽤规划的基础。

⼟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段也是⼟地利⽤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

⼆、⼟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地评价的⽬的、⽬标、对象、⽅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1. 按评价⽬的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地适宜性评价、⼟地潜⼒评价和⼟地经济评价。

⼟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地的⾃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评定⼟地对农、林、牧各业⽣物⽣长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
2)土地区位理论
区位是决定城市土地利用价值的重要因素
区位是衡量地租地价的主要标尺
3)地租地价理论
绝对地租是土地价格存在的根源, 级差地租的存在是决定土地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 垄断地租是导致特殊地段土地价格高的主要因素。土地价值来源于收益,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估价就是根据土地质量优劣、生产率高低确定其价值的经济评价。
3)降水条件:水是土地资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土地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和物质的转化都需要水的参与。
(2)地形因素:
1)地貌类型一般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类型,它们在土地质量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别。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较大。
2)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
3)地面坡度:对土地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同时对于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都有直接影响
8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是指人们为了提高土地收益而在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密集程度。
9土地利用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10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15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1)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
2)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
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
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
16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1)土地生产力理论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土地生产力存在着分异。土地生产力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1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评价指标和分析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一、土地资源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高空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覆被等数据,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

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主要包括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现状等内容。

地面调查可以直接获取土地资源的详细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指标1、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土壤肥力、土地水分状况、土地适宜性等内容。

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持续利用能力。

2、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是评价土地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林地面积等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可以直观地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潜在问题。

3、土地类型土地类型是评价土地资源的基本指标之一,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收集土地资源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等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制定评价指标体系3、进行分析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土地资源的分析评价,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4、提出建议和措施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案,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土地评价是指对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揭示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和途径。

土地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1、以物质资源为基础的评价; 2、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评价; 3、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评价; 4、综合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包括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综合评价主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分析土地评价区内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状况及其结果,综合评价土地潜在的生产能力,并以此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综合评价成果是一种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

单项评价又称土地评价,它只运用土地评价区的某一种土地评价方法,着重评价单个要素或某一要素某一侧面,如土地的数量、质量、空间组合特征等。

土地评价中的定性分析常用比较法、因果法等,它既有定量分析的计算过程,也有非定量分析的判断、描述过程,但不能像数理统计那样做定量分析。

而土地评价中的定量分析,必须通过定性分析来加以推导。

土地评价中的定性分析,是采用经验判断法,通过与评价区已知实例的比较,推断评价区土地资源未来变化趋势的方法。

土地评价所使用的土地评价方法有许多种,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比例尺分析法、现势性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等,应根据评价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目标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2、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评价:包括以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为基础的评价。

土地评价包括3种类型: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不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评价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由于定性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难免带有局限性,这就需要通过定量分析来弥补,以便更好地评价土地利用问题,这就形成了定量评价。

一般说来,定量评价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统计学中的统计指标、公式和参数体系,根据各种定量评价的方法、规则及步骤,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另一种是利用数学模型,把系统的定性信息通过函数关系表达出来,使系统呈现出定量性质的方法。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土地质量评价第一节概述一、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土地评价:指当土地用于特定目的时,对土地进行的质量鉴定。

包括土地质量诊断、分类或分等、土地制图、数量统计等。

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一般只表示土地的相对适宜性;后者以数值指标来规定土地间的质量差别。

案例: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二、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4、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6、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的基础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三、土地评价类型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分类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与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匹配过程,称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当前的、潜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单宜性(如橡胶)、双宜性(如苹果、板栗)、多宜性(如农林牧多种用途)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

其评价因子用土地特性,但由于土地特性都具有各自的量纲,使得土地特性之间以及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很困难,因此,使用土地特性作评价因子,首先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

实际上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将土地特性转化成土地质量,只不过土地质量仍使用土地特性的名称。

三、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

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1983年参照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8个土地适宜类;⏹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质量等级;⏹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型;⏹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是指属于国家的、用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对外开放的土地资源总和,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旨在揭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类型调查土地资源类型调查主要是对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地理属性等进行详细调查。

通过对土壤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布局提供依据。

对地貌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特征,为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数据。

对地理属性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位置,为土地利用的选择提供参考。

2.土地资源数量调查土地资源数量调查是对土地的面积、比重等进行精确测量和估算。

通过对土地资源数量的调查,可以掌握土地的总量和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是对土地的肥力、水质、气候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

通过对土地质量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了解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了解气候状况,为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将土地资源的价值进行量化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土地资源经济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在农业、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利用价值,评估其经济效益。

通过经济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效益和价值,为土地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2.土地资源生态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评估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通过生态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指导。

3.土地资源社会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社会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估其社会效益。

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次全国调查土地分类.

第二次全国调查土地分类.

2019/7/28
5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 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 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 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 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2019/7/28
14
104 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 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105 机场用地: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 106 港口码头用地: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 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 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 107 管道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 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113 水库水面: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的 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114 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 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2019/7/28
Hale Waihona Puke 16115 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包括海岛的沿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
2019/7/28
3
01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 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 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 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 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 耕地。
2019/7/28
13
10 交通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 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土地评价的分类

土地评价的分类

系统分析原理
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的集合(jíhé),具有一定的 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 统的功能,即决定了
的关系。土地评价的 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 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 地利用,如图。在土地评价
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 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 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 出与投入之比。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鉴于土地评价因素与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复杂(fùzá)关系, 模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我国最近的土地评价中已开始 被采用。其研究始于昌纬在河南目县山区的土地评价,通过 计算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并结合权数分配得到各评价单元的 “质量指数”,据其综合评定土地级别。
要选择那些较长时间影响(yǐngxiǎng)土地质量或适宜性的不易改变的稳定因 素作为评 价项目。如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侵蚀状况、盐碱化及改良条件、 排水性能等;
要选择那些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作为评价项目。如黄壤 或紫色土种植茶叶的土宜评价。
评价指标中的度量指标要能满足划分适宜性或限制性等级的需要,使之相互吻 合。>25°的耕地应退耕还林,则以25°为临界值。
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第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参照(cānzhào)FAO《土地评价纲要》
在适宜性评价时应遵循(zūn xún)以下原则:
提出的土地评价原则
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jìnxíng)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
自然属性的考察与经济条件分析相结合:土地评价要求对不同的土 地类别在可以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
防护措施等可变动,该法可在较短时间内 提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第十八页,共四十八页。

第三章土地质量评价

第三章土地质量评价

C、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以田间末级固定工程(路、渠、沟、坎等)所 包围的地形、土壤、水利状况基本一致,生产 环境、管理水平,常年产量的范围也相对一致的 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优点: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单 位的应用。缺点:对土地自身的性质考虑较少, 另外自然地块很破碎,一般只适合大比例尺或 详细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要点
➢ 什么是评价? ➢ 评价的类型? ➢ 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现实中的评价
食品质量评价 人的评价 教学质量的评价 环境的评价 ………等等。
共性?
评价指标 级别划分 评价方法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 的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质量如何 衡量?
土地质量高低可以是土地对一定用途的 适宜性,也可以是土地在一定用途时土地 生产力的大小
评 实质: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价
方 法
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分析比较得 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评价方法
最 小
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
因 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
子 法
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最小因子法
i. 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 有效土层厚 度(cm)
S1
≥100
S2
60-100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条件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 这类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 适宜的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拟定了 《土地评价纲要》草稿,1975年1月在罗马有 召开一个小型专家讨论会,对《纲要》草稿 提出了修改。1976年FAO正式颁布了《土地 评价纲要》

土评资料

土评资料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水文、土壤、岩石。

地貌动植物群落等,一切影响土地利用性的自然因素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成果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土地类型:是指将由土地分级所划分出的属于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指标,按其综合特征的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分级:指土地个体单元的划分和合并,从而区分出一些等级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别的具体的土地地段。

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限区、地方。

相、限区、地方的比较:P30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1、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果2、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3、土地类型的演化结构数量指标:1、面积比2、频率比3、分异度4、多样性指数5、优势度。

定量指标:1、平均面积2、形状指数3、分割度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1、递变型组合结构2、重复型组合结构3、扇状结构4、树枝状结构。

土地类型调查方法:1、路线调查法2、综合剖面分析法P7土地评价的特点:1、有特点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得土地用途3、破解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评价要求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要素分析5、评价的结果应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土地评价的作用: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2、为顾及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3、为徒弟交易服务4、为土地税收服务5、为土地管理服务。

土地评价的类别:按性质分有:1、土地潜力评价2、土地适宜性评价3、土地经济评价按途径分有: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按评价方法分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目标分有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

土地评价的原则: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2、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相比较的原则3、对多宜性土地多用途比较急综合评价原则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5、因地制宜原则6、相邻性原则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是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续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做出等级划分。

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系统分类: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汇总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汇总资料

概念:1、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2、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3、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4、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6、农用地利用等指数:7、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8、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判断:1、当几种诊断因素并行影响土地质量时,可采用最小因子律原理估算土地质量,即土地质量是由相对值最大的,也就是限制性最大的那个诊断因素决定的。

P199(X)1)根据单一的诊断因素估计土地质量:有些土地质量可以由单一的诊断因素决定: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将诊断因素的值转化为土地质量的值。

表9-15是根据洪水记录估计洪涝危害程度的例子(分为4个等级)。

表9-15洪水记录与洪涝危害程度2)利用最小因子律估算土地质量:当几种诊断因素并行影响土地质量时,可以采用最小因子律原理估算土地质量,即土地质量是由相对值最小的,也就是限制性最大的那个诊断因素决定的。

例如,养分有效性:最后得到的养分有效性的适宜性等级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特定地域,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结果组成的综合体。

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

具体地讲,土地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地球表面;②地球表面以上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简称地上空间);③地球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简称地下空间)。

第二章土地类型概述土地类型:狭义的土地类型是指在土地分级所划分出的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具有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合并所产生的一系列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前苏联土地分级系统:地方县区相土地分类:是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分类标准将具有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土地单位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

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类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类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实用性原则;(简答)土地分类的方法:景观法,参数法,过程法。

(概念以及优缺点)(简答)土地类型的命名: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针叶林漂灰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针阔叶混交低山地第二种方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以及深山、浅山;第三种方法,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我国土地:一级:农用地;二级:建筑用地;三级:未利用土地;土地分类的原则(简答)土地分类的方法第三章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所谓土地类型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在该区域内有哪些土地类型,它们的属性差异如何;所谓土地类型量的对比关系,是指每一种土地类型在该区域内所占的绝对和相对面积比例。

而所谓的土地格局或图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级土地群体重复出现的组合关系,它既包括土地的空间结构格局或图式,也包括士地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一、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1)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又简称为土地的空间组合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1.递变型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

2.重复型组合: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

梅成瑞在宁夏北部干旱区的研究实例他根据土地类型的组合及地貌、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差异,在该区划分出以下5种土地结构:(1)带状结构;(2)环状结构;(3)扇状结构;(4)树枝状结构;(5)网状结构。

最后应指出的是,土地的空间结构往往随地而异,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土地空间结构往往不甚明显。

在丘陵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水系切割的影响,土地空间结构则比较明显,常可根据地形和水系的排列形式加以识别和判断。

二、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实际是指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

确切地说,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

1.面积比指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占区域或样区的总面积的百分比,2.频率比是指各土地类型在区域或样区内的出现频率,也称频度。

结果也可用直方图表示3.分异度它表明一个区域或样区内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分异度越大,土地类型的组合关系越复杂。

4.多样性指数指在一个区域或样区内土地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这是量度土地类型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项指标。

根据信息论原理,并参考shannon-Weaner指数,5.优势度用于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样区)内的土地类型的程度,它与多样性指数成反比。

对于土地类型数目相同的区域(样区)多样性指数越大,其优势度越小会公式: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1.按演替性质分从演替性质上可分为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两类。

土地类型的时间演替,是指发生在同一地段、不同性质的土地类型沿时间序列的有规律更替;土地类型的空间演替,是指沿着一定的方向各种性质不同的土地类型呈现有规律的更替,通常包括水平演替和垂直演替两类,它们分别受到土地类型的形成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水平或垂直变化规律的制约。

2.按演替原因分从演替原因上可分为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两类。

土地类型的自然演替,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

土地类型的人为演替,是指在受到人为因素干预下发生的演替。

3.按演替方向分从演替方向上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

土地类型的正向演替又称顺向演替或进化性演替,是指在顺应自然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这种演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类型的逆向演替又称退化性演替,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类型向破坏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退化性演化,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结构与功能变得愈益简单,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

4.按演替过程分从演替过程上可分为节律性演替和非节律性演替。

节律性演替又称周期性演替,是一种正常进行的土地类型演替过程。

非节律性演替即非周期性演替。

土地类型演替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地类型演替,需要采用定位观测和实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和分析,以阐明演替的机制、过程、类型及原因等。

如果条件不许可,也可采用一种比较宏观的分析方法。

主要步骤:第一步:进行土地类型演替影响因素分析;第二步:研究和阐明土地类型演替过程;第三步:是进行土地类型演替的调控.第三节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研究的意义➢ 促进大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一个地区的大农业生产构成,即农、林、牧、副、渔等业的生产构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区域的水热条件;二是区域的土地类型结构。

水热条件决定了大农业生产构成的方向,包括最适宜发展的作物组合,最适宜饲养的牲畜种类及其品种组合,等等;而土地类型结构则使由水热条件决定了的大农业生产构成方向更加具体化。

➢ 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土地生态设计在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促进土地向正向演替的角度出发,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促进,从而可合理地不断从土地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这就是土地生态设计的含义。

➢ 土地类型结构与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表一定区域划分为级别高低不同的区域单元,并对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自然利用和整治作出分析。

土地类型结构是自然区划的基础。

怎样演替?为什么这样演替?如何调控演替?第四章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的任务和意义:任务:运用各类调查方法和各种调查手段,查明一个地区的土地分类分异规律,揭示各种土地类型的特性,形成机理及分布、结构和动态演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1)开展土地类型调查与分析,非常有利于深化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时空分异规律的研究。

2)土地类型调查也是系统收集编纂、存储土地类型信息的主要手段。

3)土地类型调查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或前提。

4)土地类型调查是农作物布局、宜林地选择和牧草地规划等众多实践任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土地类型调查的类别:根据土地类型调查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两大类。

一般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是从土地本身的综合属性出发,揭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特殊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如某种作物的栽培、荒地开发、水土保持、城市或开发区建设、自然保护等。

土地类型调查的步骤:(P76图4-1)土地类型的野外调查方法1、路线考察法路线考察或称路线调查,是野外考察阶段的重点,也是大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基本方法。

路线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摸清土地类型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分类指标,从而建立恰当的土地分类系统,为土地类型制图奠定基础。

在路线考察之前,要对收集到的图件、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以及有关文字资料进行全面和认真的阅读、分析,以求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土地类型分异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如果有小比例尺航空像片或航空像片镶嵌图,或者大比例尺卫星影像,还可对相当于土地系统这一级的土地类型单位作出大致的划分,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等等。

然后,以它们为框架,对其内部的土地分异状况作进一步的研究。

考察路线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1)考察路线的密度应满足调查制图的比例尺和任务的要求,并与调查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复杂程度相适应。

结构越是复杂的地区,考察路线的密度应越大。

2)在整个调查区域内,考察路线的分布应较均匀。

既要避免路线疏密悬殊导致调查的集约程度不一致,又要遵循土地类型制图对考察路线走向的要求。

3)考察路线应尽可能穿越所有的,至少是大多数的“像片图式”或土地类型分布区。

如果一条路线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则可选择几条路线。

4)考察路线在基本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也要适当考虑到交通的方便情况,尽可能离公路或乡间道路不远,以便进行考察。

综合剖面分析法: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比例尺有关。

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判读航空像片或大比例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

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愈大。

土地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首先,要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

选线时,应根据对地形等高线系统和航空像片的影像特征,弄清楚水系网的格局、分水岭的走向、地貌类型特征、坡向与坡度、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等。

其次要研究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的相互关系,并与土地类型联系起来。

剖面线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尽可能通过当地各种土地类型。

接着,要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是指综合剖面图横坐标的缩尺,它表明剖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距离;垂直比例尺是综合剖面图纵坐标的缩尺,它反映剖面上任意一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也表明地表起伏和切割的程度。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可与土地类型图(平面图)的比例尺一致,以便于两者的比较;它也可大于或小于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一般而言,水平比例尺如果大于1:1万,则综合剖面图可详细地表示出较低级的土地类型。

普通的大比例尺土地类型综合图,常采用这种大小的水平比例尺。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的确定,要考虑到它与水平比例尺的匹配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