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
武 侯 祠 图 片
-22-
武 侯 祠 图 片
-23-
武 侯 祠 图 片
■ 称颂诸葛亮的诗句
-2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知
——杜甫《八阵图》
识
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累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修身名言,请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4-
·
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胸怀大志方能成才。
分
层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两
赏
句话有什么作用?
析
点明“淫慢”“险躁”的不利之处,从反面补充论述
,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二
■“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什么?
诸葛亮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有所作为。
■ “静”与“俭”关系是怎样的?。
文题解读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 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简洁明了。
诫子书
-7-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诵
读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文
4.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言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版)16 《诫子书》课件 (共30张PPT)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朗 上口,便于记忆。
重点探究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 效果。
示例: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 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 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 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熟。这两句 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 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重点探究
探究二:分析双重否定句式的好处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请根据上题说说原句式的使用有什么效果。
重点探究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重点探究
1.本文运用了许多对偶的句子,请找出并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品德高尚的人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 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重点探究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 效果。
示例: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 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 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 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熟。这两句 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 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重点探究
探究二:分析双重否定句式的好处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请根据上题说说原句式的使用有什么效果。
重点探究
1.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请摘抄出来,然后把 这些句子换成另外一种句式,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2.回顾我们所学的诗词文章,指出一处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重点探究
1.本文运用了许多对偶的句子,请找出并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品德高尚的人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 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1张PPT)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 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❷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 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做人治学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 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
课堂检测
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一直很担心,随即和兄长 说道:“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年少成名,在诸葛亮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聪明过早外露, 容易心浮气躁,自我满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文章思路总结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 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是人生价 值的体现。
合作探究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 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 价值的最高体现。
15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 表示发端。
行为操守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用
夫 君子 之 行,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 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宁静无以 致 远 达到 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 才
增长 才干
❷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 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做人治学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 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
课堂检测
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一直很担心,随即和兄长 说道:“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年少成名,在诸葛亮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聪明过早外露, 容易心浮气躁,自我满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文章思路总结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 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是人生价 值的体现。
合作探究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 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 价值的最高体现。
15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 表示发端。
行为操守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用
夫 君子 之 行,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 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宁静无以 致 远 达到 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 才
增长 才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PPT课件
课文研究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 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 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 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课文研究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 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 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 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课文研究
总结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 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 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 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心灵宁静了,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汇 报 人
部 编
诫 版
七 年
: XXX
子 级
语 文
书 上
册 课
件
目 录
01.
02.
03.
04.
作
课
课
课
者
文
文
文
简
解
解
研
介
释
释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共24张PPT)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阅读《巴蜀英才》P73《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阅读《巴蜀英才》P72《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第15课 《诫子书 》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9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 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 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0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
习有所成就。
11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
18
居舍,将来悔恨就来不及了!
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 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 性、 淡泊名利、珍惜时间。 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
19
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 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 具备哪几个条件?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14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 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 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5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作者资料我清楚
❖ 诸葛gé亮,字孔明,
号卧龙,琅琊láng yá
(今山东临沂市沂南
县)人,蜀汉丞相,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在世时
被封为武乡侯,谥shì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淡泊 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立志 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惜时 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20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 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 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0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
习有所成就。
11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
18
居舍,将来悔恨就来不及了!
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 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 性、 淡泊名利、珍惜时间。 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
19
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 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 具备哪几个条件?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14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 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 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5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作者资料我清楚
❖ 诸葛gé亮,字孔明,
号卧龙,琅琊láng yá
(今山东临沂市沂南
县)人,蜀汉丞相,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在世时
被封为武乡侯,谥shì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淡泊 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立志 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惜时 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2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堂小结(3分钟)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 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 从淡泊宁静下功夫,最忌险躁。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
治学:静-学 才-学
( 正 面)
对
子 书 证明论点
(静)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比 论
修身: 淫慢-不励精
( 反 面) 证
(躁) 险躁-不治性
例: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引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例:可以为师矣
可译为“凭借”“依靠”
(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年与时驰(时间,岁)月
(1)时 元方时年七岁( 当时 )
(2)意 意与日去( 意志 )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3)行 夫君子之行( 品行,品德 )
三人行( 同行 )
(4)志
教师点拨(5分钟)笔记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为一个和氏璧的缘故违背了强 大秦国意愿,是不行的)
2.引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例:辄以水沃面 静以修身
以 译为“拿”“用”。
(就用冷水来洗脸)
3.表目的, 译为“来”、“用来”
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 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 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 “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 则学无目标,必然学无所成
课前提问(3分钟)
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珍惜光阴,勉励他刻 苦学习。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30张PPT)
第三层: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 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这 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 能悲伤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快速抢答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夫君子之行
(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 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 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放纵 懈怠
振奋 精神
轻薄浮 躁
修养 性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第二层: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 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 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
达到远大
非宁静/无以致远。 目标
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第一层: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以宁静专 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 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
才干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
增长才干
学业
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
目标。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四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1)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2)个人展示朗读。
用课文《诫子书》原句填空
研读探究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 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和古诗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
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 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自读课文
读出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 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 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 一带饱学之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课件(共43张PPT)
C.孙叔敖之知/知之为知之
D.知不以利为利矣/尊君在不
A.告诫 B.迷信/讲信用; C.通“智”,智慧/知道; D.否定词/通“否”
2.断句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
故至今不失。
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 了什么道理?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 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 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 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 长久保有等)。
2.文言词汇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 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B.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意与日去/去后乃至
解析:志向(A.品行/并行;C.时光/当时;D.消失/离开)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诫子书:诸葛亮劝诫儿子诸葛瞻的书信。
• 写作背景: •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
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 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 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 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 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 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 武乡侯。
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第15课《诫子书》 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接世:接触社会。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 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一千八百年前, 一位传奇人物横空出世,他足智多谋,神机妙 算,他上至天文下晓地理,他精通阴阳之道,能呼 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百战百胜,决战千里之外。
苏轼见此人惊呼:人也?神也?仙也?
然而,他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拳 拳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 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一篇——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几方面进行
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如何理解诸葛这提出的“学与静”,“才与学”,“学 与志”的关系。
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以:连词,来,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来修 养身心,依靠节俭的作风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致,达到。
这 篇 文 章 当 作 于 蜀 汉 建 兴 十 二 年 ( 公 元 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接世:接触社会。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 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一千八百年前, 一位传奇人物横空出世,他足智多谋,神机妙 算,他上至天文下晓地理,他精通阴阳之道,能呼 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百战百胜,决战千里之外。
苏轼见此人惊呼:人也?神也?仙也?
然而,他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拳 拳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 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一篇——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几方面进行
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如何理解诸葛这提出的“学与静”,“才与学”,“学 与志”的关系。
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以:连词,来,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来修 养身心,依靠节俭的作风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致,达到。
这 篇 文 章 当 作 于 蜀 汉 建 兴 十 二 年 ( 公 元 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 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 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 余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静 以修身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 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 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要求: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清节奏,缓急有致;
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着那穷困的屋舍,
又
来得及
将复 何 及!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 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 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一课时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字孔明,号卧龙,琅 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改革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 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 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6张PPT).ppt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 别有怎样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 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 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读出情韵
我们如何读出文中这位慈父拳拳爱子之心呢?
这封书信虽历经千年,闪耀 着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谆谆告 诫,也是一位慈父殷殷叮嘱 与期望。所以这不仅是一封 告诫书,也是一封爱的遗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父亲是充满智 慧、立意深远、用心良苦的, 应该读得字字铿锵,读出慈 爱柔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合作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 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 是成才的关键。
肆
明事理,读情韵
伍
知家训,抒胸臆
读出情韵
除了本文,还有哪些家训的力量鼓励着你呢?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训资料。 2.以书面的形式推荐你们小组喜欢的名家家训,谈谈你的理 解并阐述推荐的理由。 3.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古人家训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课件(幻灯片46张)
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 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 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 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凝听先哲教诲,汲取精神养料。
作者简介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的人?
(1)品行高尚的人 (2)志存高远的人 (3)博学多才的人 (4)珍惜时间的人
2.文章环绕哪个字展开?为什么?
因为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 绩也取决于静,作者在论述治学与修身 时都强调一个“静”字。
3、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环,绕学习 警告儿 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
(互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 达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 使学习有所成绩。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感知性情的力量(原句)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警告孩子:轻薄浮躁就不能够 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 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情,性情影响 命运。”
我们有必要提升自己性情的品质吗?
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资料链接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
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 师表》《诫子书》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凝听先哲教诲,汲取精神养料。
作者简介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的人?
(1)品行高尚的人 (2)志存高远的人 (3)博学多才的人 (4)珍惜时间的人
2.文章环绕哪个字展开?为什么?
因为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 绩也取决于静,作者在论述治学与修身 时都强调一个“静”字。
3、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环,绕学习 警告儿 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
(互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 达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 使学习有所成绩。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感知性情的力量(原句)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警告孩子:轻薄浮躁就不能够 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 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情,性情影响 命运。”
我们有必要提升自己性情的品质吗?
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资料链接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
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 师表》《诫子书》等。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 诸葛瞻的作为是否和《诫子书》的“淡 泊”“宁静” 相冲突?
诸葛瞻履历
景耀六年(263),魏国大将邓艾率军 攻蜀,兵至四川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 艾的劝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诸葛瞻 之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
诸葛瞻一门忠烈,其中未尝没有《诫子
书》的作用。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4.如果从《 诫子书 》中选一句做座右铭, 你会选哪句?说明原因。
诸葛亮关心儿子的成长,曾在 给兄长诸葛谨的家信中说:“瞻今 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 不为重器耳。”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 葛亮第五次挥师北伐。北伐中,他 心系儿子,写下了《诫子书》。
同年8月,病逝于陕西五丈原。
诸葛瞻虽然少年早慧,但当时才8岁,读这封 书信会有难度,让我们来帮帮他。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ຫໍສະໝຸດ 诫体文诫体文是古代实用文体之一,如家诫、女诫,一般 用于长对幼、上对下。
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据载, 汉高祖有《手敕太子》,东方朔有《诫子》,都是临终 时所作。从东汉马援《诫子书》开始,逐渐作为家训传 给子孙。
诸葛亮(181—234), 字 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 沂南县南)人,号 卧龙先生 , 三国时 蜀汉丞相,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
放纵
克制
懈怠
勤勉
轻薄
沉稳
浮躁
专注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正面论证
非学无以广才
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
才须学也
夫学须静也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反面论证
躁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颓
诸葛瞻履历
景耀六年(263),魏国大将邓艾率军 攻蜀,兵至四川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 艾的劝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诸葛瞻 之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
诸葛瞻一门忠烈,其中未尝没有《诫子
书》的作用。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4.如果从《 诫子书 》中选一句做座右铭, 你会选哪句?说明原因。
诸葛亮关心儿子的成长,曾在 给兄长诸葛谨的家信中说:“瞻今 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 不为重器耳。”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 葛亮第五次挥师北伐。北伐中,他 心系儿子,写下了《诫子书》。
同年8月,病逝于陕西五丈原。
诸葛瞻虽然少年早慧,但当时才8岁,读这封 书信会有难度,让我们来帮帮他。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ຫໍສະໝຸດ 诫体文诫体文是古代实用文体之一,如家诫、女诫,一般 用于长对幼、上对下。
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据载, 汉高祖有《手敕太子》,东方朔有《诫子》,都是临终 时所作。从东汉马援《诫子书》开始,逐渐作为家训传 给子孙。
诸葛亮(181—234), 字 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 沂南县南)人,号 卧龙先生 , 三国时 蜀汉丞相,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
放纵
克制
懈怠
勤勉
轻薄
沉稳
浮躁
专注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正面论证
非学无以广才
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
才须学也
夫学须静也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反面论证
躁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诫子书/
①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主语,谓语+也。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③主语+者,谓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主语,谓语+者也。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⑤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15 诫子书/
(3)考查形式
①翻译句子。 ②判断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 ③ 与 “ ……” 句 式 相 同 ( 或 “ 不 同 ” ) 的 一 项 是 ( )。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5 诫子书/
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自己的理解从略,能结合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成理即 可)
15 诫子书/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 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自己的理解从略,能结合 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1)概念
命题点 判断句式
15 诫子书/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 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 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即 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15 诫子书/
(2)判断句式的类型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 句末用“也”。它的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句 中不用“者”,句末用“也”;句中用“者”, 句末不用“也”;句末用“者也”; “者”“也”都不用。
积累拓展
15 诫子书/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朗读示例】
真题演练
15 诫子书/
(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 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 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 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15 诫子书/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 “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 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 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 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 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
15 诫子书
思考探究
15 诫子书/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
课文。
【译文示例】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 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 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 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 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 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真题演练
15 诫子书/
(中考真题)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
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
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
五、背诵全文。
15 诫子书/
【提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将会事半功倍。
15 诫子书/
再见
…… ——戴名世《慧庆寺玉兰记》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天子为动,案解析】 题干中的句式为被动句。文言句式“…… 者”“……也”为判断句式,所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式,D为被动句。故选D。
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A.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5 诫子书/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判断错误的答 案为C。改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为:我求学时的勤 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之间划开。
15 诫子书/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方法拓展
15 诫子书/
如何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一般按照意义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需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5)“也”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其后应停顿;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8)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后面应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