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发展史》课件

《社会工作发展史》课件

社会工,定居点运动在英国和美国兴起, 这是现代社会工作的发端。
慈善组织模式
慈善组织模式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成为社会工作的又一种实践方式。
个案工作模式
个案工作模式在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现已成 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1
1950s-1960s
社会工作发展史PPT课件
本课件包括社会工作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着重探讨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意义
定义
社会工作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 家庭和社区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一项人文服务活动。
意义
社会工作通过协助个人和社区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它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和需 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社会工作的未来与展望
社会工作行业的现状
• 社会问题日益复杂, 社会工作任务日益增
• 加社。 会工作的专业化程 度和社会认可度不断 提高。
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趋 势
• 社会工作将更加注重 创新和持续发展。
• 社会工作将更加倡导 人性化服务和人本关 怀。
社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 社会工作需要适应新 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 景的挑战。
• 社会工作将借助新技 术和数字化手段提高 服务质量。
结语
小结
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服务活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和支持。
未来展望
社会工作将朝着更具专业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建议与总结
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和专业提升,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
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服务、社会援助、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

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第一篇: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第二讲: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讲座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一段相对来说漫长的社会工作和小组工作之间的拒绝与接受,不同小组模式之间的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酝酿时期1、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变迁中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

19世纪末的欧洲和北美洲,农民涌入城市,带来财富,也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居住、公共卫生、贫困、失业、疾病、犯罪等。

但当时没有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来解决这诸多问题。

而民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给他们以帮助。

当时热衷社会服务的主要是基督徒,他们献身公益慈善事业,成立了许多社团和机构,回应人类相互支持的需要。

其中睦邻组织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早建立起来的小组。

1884年,撒母耳-巴涅特在英国伦敦东区建立了汤恩比馆,这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巴涅特出身于Bristol钢铁业富豪,毕业于牛津大学Wadham学院,获得历史与法律学位。

1873年,他与新婚妻子罗兰(Henrietta Rowland)一同前往Whitechapel地区的St.Jude’s教会(这个教会正好位于东伦敦区最贫穷的区域)牧会,同时他也利用St.Jude’s教会开设文学课程及讨论会,举办儿童营会、艺术展览,也因此与小区内的贫民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1875年,巴涅特夫妇获母校牛津大学的邀请回校访问八周,并将其在St.Jude’s教会所观察到的贫穷问题以及贫民生活景况与学生们分享,并与学生们讨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住进其牧会的小区与当地贫民共同生活,以改善、提升贫民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理念。

之后他也实际邀请及安排有志从事这项服务的学生亲至Whitechapel地区体会贫民的生活实况,并投入贫民服务的工作,而汤恩比(Arnold T oynbee, 1852-1883)就是其中之一。

探寻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线索和历史品格兼评《中国社会工作史简明教程》一书

探寻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线索和历史品格兼评《中国社会工作史简明教程》一书

在特色方面,本书不仅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详尽性,还强调对中国社会工作历 史品格的深入分析。此外,本书还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生动展示了中国社 会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成果和发展困境。这为读者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 历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历史线索、历史品格、《中国社会工作史简明教程》、本土化、 政治色彩、现实意义、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专业化和职业化
然而,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中国社会工作仍需不断努力,加强专业 化和职业化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和社会。
参考内容
中国禁毒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毒品问题的全球化,我国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禁毒工作越来越重视。禁毒社会工作作为推进禁毒工作的重 要力量,其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值得深入研究。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禁毒社会 工作(1949年以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禁毒社会工作已经开始起步。
历史漫画在中学中国近代史教学 中的运用
历史漫画具有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等特点,将其引入中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可以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效果。具体而言,历史漫画在中学中国近代 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例如,在讲解《辛丑条约》 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历史漫画来呈现该条约的签订场景和相 关细节,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增加学生对于西方世界看待中国历史的视角。《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一书通过分析西方媒体报道和文献资料,呈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 评价。通过阅读该书,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
(3)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一书通过生动 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015210302 +苏小妹+ 社会工作评估

2015210302 +苏小妹+ 社会工作评估

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估摘要:提出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估的目的和指标体系,指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估的特点。

建立了社会评估4项一级指标和20项二级指标以及权重和等级系数,同时还提出社会评估的方法以及社会评估中应处理好几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一、引言中共中央对今后一个阶段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对于研究生教育单位来说,应根据我国学位委员会通过的新的学科、专业目录切实进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中,其中心环节和核心问题是质量问题。

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的环节很多,质量评估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质量评估是以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为对象,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利用可能评估技术与手段,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部有关要求,从德、智、体几个方面对教育者、被教育者和培养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从评估工作权限范围看,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学位管理部门组织的评估(宏观);以省、市、部委为单位组织的评估(中观);以学校或数所学校以单项内容组织的评估(微观)。

从评估工作内容看,分为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

从评估工作方式看,分为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

无论哪种评估,都将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估的目的社会评估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地评定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及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能够对评估对象起到其他管理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社会评估就是动用社会力量,客观、公正地对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学位点培养研究生质量及培养单位进行评价。

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研究生教育社会评估的特点及作用(一)研究生教育社会评估具有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1.广泛性—社会评估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专家参加,这就使社会评估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未成年犯罪问题的日益突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旨在通过专业的干预和辅导,帮助青少年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下面将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研究者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目标进行了探讨。

杨海英(2017)在其研究中指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帮助未成年犯罪者重建自我形象、改正错误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的社会工作实践。

该研究强调了重建自我形象在少年司法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干预策略。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效果。

王萍(2018)通过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六个特点,即依法、专业、全面、及时、灵活和合作。

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干预的效果,促进未成年犯罪者的改造和重建。

然后,研究者还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研究。

曾丽芬(2019)在其研究中指出,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支持机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负荷大、经验不足,导致效果不佳;社会对于犯罪少年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他们更难融入社会。

这些困境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研究者还进行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评估和比较的研究。

王子丰(2020)通过对国内外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的比较,发现西方国家在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制度和经验,而中国在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该研究呼吁中国加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借鉴西方经验,提高干预效果。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目前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加强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提高干预效果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2015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项目策划与管理(周松)

2015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项目策划与管理(周松)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策划方案一、服务团队(一)指导老师:刘晓丽团队成员:黄逸弘、李斌、周鑫、周达卫、谢琼、陈建、刘远、苏小妹(二)团队名称:2015级社工研究生班第五组(三)团队口号:“服务学生,提升自我”二、服务对象井冈山大学2016级社会工作本科1班、2班。

三、时间、地点(一)时间:2016年9月23日—10月30日,每次活动的具体时间需与服务对象协商确定,个别服务时间详见活动计划。

(二)地点:吉安市青原大道学苑路四、理论依据及小组模式(一)理论依据1、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具有习得性,并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感情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

2、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3、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舒茨认为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

4、合作学习理论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增进了解,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提高对问题的深思度;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成员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成员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

5、沟通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问题都是出在人际沟通方面。

例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等。

6、ABC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的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二)小组模式互动模式、发展性模式五、服务评估方案(一)需求评估服务项目的主要任务,即实现服务对象状况的改变,要实现服务项目的这一使命,其前提条件就是准确而合理地界定服务对象的需求。

2015210302+苏小妹+社会治理

2015210302+苏小妹+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实践中社会工作介入拆迁安置社区的研究一、引言摘要:城市拆迁关系到城市建设、群众利益、社会稳定、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

拆迁安置成为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本文从中国拆迁安置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介入现状及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拆迁社区治理实践模型的建构及政策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了社工介入拆迁安置社区的现状和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提出实践模式、政策建议,从而为我国社工介入拆迁安置社区提供了更科学、更合理的介入方案。

关键词:拆迁安置;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拆迁关系到城市建设、群众利益、社会稳定、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

拆迁安置成为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城市拆迁安置产生的利益冲突也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由征地、拆迁带来的安置、就业、补偿等问题导致的冲突,占维权式群体利益矛盾总数的 45%左右。

十八大提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新时期社会管理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治理明确为党委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主张,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在我国现有政策和社会环境下,社会自治如何与社会管理相互作用?作为社会力量代表的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原有拆迁系统,以何种身份路径参与共同治理?这些在治理实践场域中的现实问题还很少被研究。

本文以拆迁领域的社区治理为目标,构建一个拆迁安置领域社区治理框架,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全面推进提供典型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对拆迁安置的研究,法律、政策研究者一般持有“利益博弈”的宏观思辨文化视角,将拆迁视为地方政府、开发商(拆迁人)、被拆迁人三方利益冲突博弈场域,研究重点是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如何完善政策减少冲突。

而从社会工作介入和社会治理视角看,拆迁场域是一个集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为一体的居民社区生活场域,老旧社区更是有着浓厚地缘文化特征的社区共同体。

城市拆迁意味着区域移民过程的发生,被拆迁人将要远离曾经生活的熟人社区,远离原来出行等较方便的设施环境。

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注于提供社会服务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专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社会工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为目标,致力于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一、古代社会工作的起源社会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社区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帮助,参与共同目标的实现。

例如,古代部落中的长者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庇护和保护,部落成员会共同照顾孤儿和弱者。

这种互助和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可以看作是古代社会工作的雏形。

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出现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古代的宗教机构经常提供救济和福利服务,帮助弱势群体。

在希腊罗马时期,例如,一些神殿充当了社会服务中心的角色,为贫困人口和旅行者提供食物、住宿和医疗服务。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活动已经初步体现出了公益性质。

二、近代社会工作的兴起社会工作在近代开始真正成为组织化的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如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这引发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19世纪末,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

在这一时期,慈善机构、教会和社工组织兴起,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开始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如何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同时,社会工作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等,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单纯的救济活动发展为包括心理咨询、社区发展、社会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

三、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与挑战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国际间的社会问题和人权保障。

中国社会工作史简明教程笔记

中国社会工作史简明教程笔记

中国社会工作史简明教程笔记摘要:一、前言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1.社会工作专业的创立2.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变革3.社会工作的新时期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现状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2.社会工作职业发展3.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四、中国社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1.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2.社会工作的政策环境3.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五、结论正文:【前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过程。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和挑战,以期展望未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前景。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1.社会工作专业的创立】自20 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传入中国。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社会福利工作,到后来的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等领域的拓展,社会工作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

【2.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工作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一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度的完善、服务领域的拓展和社会组织的壮大等方面。

【3.社会工作的新时期】进入21 世纪,中国社会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高度重视,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融入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现状】【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为社会工作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此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与国际影响力。

【2.社会工作职业发展】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职业也逐渐崛起。

如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力量。

社会工作小组发展历程 示例

社会工作小组发展历程 示例

社会工作小组发展历程示例社会工作小组发展历程,作为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小组的成立旨在集中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和效果。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小组发展历程,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小组工作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小组工作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社会工作小组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逐渐转向合作共享的模式。

有了小组的支持和资源,社会工作者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发挥个人优势,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工作小组发展历程的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萌芽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们开始意识到小组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其潜力和影响力还缺乏深刻理解。

小组成员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往往是单打独斗的状态。

然而,有一些积极向上的社会工作者开始尝试组建小组,探索合作共享的模式。

通过共同研讨、交流经验,他们逐渐认识到小组工作的优势,开始尝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随着社会工作小组实践的不断发展,进入了成长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们逐渐形成了小组合作的共识,开始大规模地组建小组开展工作。

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共同制定工作计划、目标和措施,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

不仅如此,社会工作者们还意识到小组工作的影响力和效果,逐渐形成了一种“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工作氛围,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工作小组发展历程的不断推进,进入了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小组成为社会工作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组工作不仅成为社会工作者的首选模式,也被纳入到社会工作的规范体系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方式。

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更加高效、精准,不仅可以共同解决问题,还可以相互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社会工作小组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社会工作者们的工作效果和满意度,也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二讲: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讲座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一段相对来说漫长的社会工作和小组工作之间的拒绝与接受,不同小组模式之间的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酝酿时期1、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变迁中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

19世纪末的欧洲和北美洲,农民涌入城市,带来财富,也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居住、公共卫生、贫困、失业、疾病、犯罪等。

但当时没有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来解决这诸多问题。

而民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给他们以帮助。

当时热衷社会服务的主要是基督徒,他们献身公益慈善事业,成立了许多社团和机构,回应人类相互支持的需要。

其中睦邻组织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早建立起来的小组。

1884年,撒母耳-巴涅特在英国伦敦东区建立了汤恩比馆,这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巴涅特出身于Bristol钢铁业富豪,毕业于牛津大学Wadham学院,获得历史与法律学位。

1873年,他与新婚妻子罗兰(Henrietta Rowland)一同前往Whitechapel地区的St. Jude’s 教会(这个教会正好位于东伦敦区最贫穷的区域)牧会,同时他也利用St. Jude’s教会开设文学课程及讨论会,举办儿童营会、艺术展览,也因此与小区内的贫民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1875年,巴涅特夫妇获母校牛津大学的邀请回校访问八周,并将其在St. Jude’s教会所观察到的贫穷问题以及贫民生活景况与学生们分享,并与学生们讨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住进其牧会的小区与当地贫民共同生活,以改善、提升贫民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理念。

之后他也实际邀请及安排有志从事这项服务的学生亲至Whitechapel地区体会贫民的生活实况,并投入贫民服务的工作,而汤恩比(Arnold Toynbee, 1852-1883)就是其中之一。

汤恩比出身于医生世家,父亲是耳鼻科的权威医师。

2015210302+苏小妹+高级社会统计

2015210302+苏小妹+高级社会统计

[摘要]为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课题小组设计了一份有关社会工作就业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对已就业的四位社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

对问卷的分析及个案的访谈将有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状况和学生的就业状况,这有助于改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就业情况一、引言1986年,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中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端。

2009年增设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教育,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33所,2010年新增社会工作硕士授予单位一共25所。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业,社会工作硕士培养单位共计有58所,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约为10000人。

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中的不完善之处也就愈加暴露。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等重要红头文件中都强调了关于加大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至关重要性。

中共中央已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纳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及社会责任,其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状况如何,不仅仅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未来,而且关乎着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能否满足。

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正处发展初期,专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专业地位也不够稳固,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必然曲折且艰难,因而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也更加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因时间、精力及实际条件的制约,笔者很难做到对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的全面调查,因此本调查仅以某学院的2013届社会工作本科及2014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两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试从就业状况中进一步发现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期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更好的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2015210302+苏小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专题文献摘录

2015210302+苏小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专题文献摘录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专题文献摘录苏小妹2015210302目录一、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二、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国家政权、长期巩固执政地位、持续获取执政资源、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展开的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各项工作。

从 1921 年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在 90 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群众工作的理论阐释为基点,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形成了系统的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内涵、目标任务、特点规律、工作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学说,同时也为党做好群众工作、夯实执政基础、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他们阐明了人民的重要作用与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并成为领导者的合理性、界定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群众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观点为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1、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群众”又被称为“人民”、“公民”、“大众”,主要指除国家统治阶级外的数量众多并且占大多数的被统治者,更多的是指中下层平民大众,居于附属地位。

18 世纪,以卢梭为代表的少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首次提出了“人民”是主权者的理念,认为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这两个天赋人权,主权以代表人民公共利益的公意为基础,具有神圣性、至高无上性、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代表等特点。

”①(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98.)但以约翰·洛克、托克维尔、加塞特、勒庞、卡内提、莫斯科维奇等为代表的大多数资产阶级思想家, 他们对群众的认识则是负面和消极的,其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关于“群众”特性的认识。

2015210302+苏小妹+社区社会工作

2015210302+苏小妹+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对城市拆迁冲突的介入研究摘要:城市拆迁中的冲突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强势的政府和开发商面前,社区居民沦为弱势群体。

为此,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对城市拆迁冲突的介入以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是一条可行的方法。

将揭示社区工作与拆迁冲突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社区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城市拆迁冲突中的介入途径和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社区社会工作;拆迁冲突;介入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地方的拆迁事宜陆续落实,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拆迁方与拆迁户诸多方面的矛盾升华,成为各方利益的冲突爆发点。

拆迁户涉及城市人口的一成、二成甚至三成以上,拆迁事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情况复杂,问题丛生,应引起高度关注。

目前有关于拆迁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成果。

许多学者从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在各自的学科理论层面上对拆迁现象展开分析。

本文主要从社区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拆迁户的维权行动的角度出发,从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和目标、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拆迁冲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社区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城市拆迁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在城市拆迁冲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拆迁户维权行动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析。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和目标1.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社区社会工作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比有其独特性。

首先,分析问题的视角注重结构取向。

社区社会工作认为问题的产生并不完全是个人自身的原因,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及社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社区社会工作较多涉及社会层面,牵涉到社会政策分析以及政策的改变,注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

再次,具有一定政治性。

社区社会工作者有些时候会采取多种行动为社区居民争取合理的资源分配。

最后,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社区社会工作总是在关注问题,并且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由此引发出对现存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反思。

2.社区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第一,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2022-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综合能力练习试题提供答案解析

2022-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综合能力练习试题提供答案解析

2022-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综合能力练习试题提供答案解析单选题(共20题)1. 社会工作者小韩拟采用标准化的方式收集社区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和服务需求等信息。

在收集资料时,小韩适宜采取的方法是()A.文献分析法B.访问法C.问卷调查法D.观察法【答案】 C2. 社会工作者小汪采取个案研究法,探索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对其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的影响。

关于小汪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更多地体现该联合会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经验B.研究需按照限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开展各项研究工作C.研究结果反映该街道所在市辖区的所有联合会发展情况D.研究所手机的资料只能是该联合会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答案】 A3. 社会工作者小胡计划对受虐妇女群体进行研究,并决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此研究方法应侧重于( )。

A.发现所研究的受虐妇女群体的特征B.推论受虐妇女群体的总体特征C.验证有关妇女受虐的理论假设D.归纳提炼出有关妇女受虐问题的理论【答案】 A4. 社区工作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让社区成员(),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有能力、更和谐的社区。

A.建立对家庭的归属感,培养自助、助人与自决的精神B.建立对社区组织的归属感,培养他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C.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D.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助人、互助与自决的精神【答案】 C5. 为促进农村的发展,社会工作者与经济学家、发展规划专家一起同当地政府、居民一起从事经济发展、教育和卫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这是( )。

A.社区社会工作B.农村社区发展工作C.农业发展工作D.农村扶贫工作【答案】 B6. 下列社会工作计划中,突出体现社会工作“促进发展目标”的是( )A.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计划B.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计划C.老年人自杀危机干预计划D.新居民子女成长向导计划【答案】 D7. 某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存在已久,居民之间因抢占停车位时有冲突,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停车管理项目。

挖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经验——《社会工作学术文库》丛书第一辑述评

挖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经验——《社会工作学术文库》丛书第一辑述评

挖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经验——《社会工作学术文库》
丛书第一辑述评
王长征;李建军
【期刊名称】《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3
【摘要】1912年,美国人步济时创办北京社会实进会,目的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以改造社会与救治中国。

就这样,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来到中国,随后开启了第一次本土化进程,直到1952年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被取消。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王长征;李建军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法政学院,河北衡水053000;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回望历史中探寻通往现实的路--《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述评
2.发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资源--《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简评
3.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为例分析
4.学术品牌图书如何对接大众市场?--《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出版实录
5.挖掘社会工作的本土历史经验——《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选题策划实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谢庐明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5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时期所从事的卓有成效的妇女工作实践,不仅对苏维埃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还深刻影响了加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进步进程.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妇女工作方针;坚持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妇女组织,保障妇女人权;坚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妇女工作,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坚持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妇女干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对当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谢庐明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2.0;K263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经验与启示 [J], 欧阳月明
2.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J], 舒芳
3.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J], 谢庐明
4.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的经验及其启示 [J], 谢庐明
5.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J], 谢庐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历史进展专题文献摘录苏小妹2015210302目录:一、群众工作的历史进展二、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变化三、和谐党群关系的现实路径四、社会工作的历史进展五、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差异、互补性分析一、90年群众工作的历史进展90 年来,党的群众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 民主革命时期( 1921—1949 年)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群众特色.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中,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

以此为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出版刊物,揭露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诉说工人的要求,并注重提高工人文化,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注重培养工人骨干。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87.)这样很快迎来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4 年国共合作形成以后,各类群众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密切党群关系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在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土地革命的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2]。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47.)正是认识到群众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期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陕甘宁边区,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形成了新模式,为抗战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顽固坚持独裁、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军事打击。

同时,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发展解放区生产,领导和推动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在形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二) 建国初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49—1978 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鲜明指出:“在城市工作中,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

”[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28.)建国初期,国内一穷二白,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异常困难,而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军事力量、大量土匪、特务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以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和捣乱,企图复辟; 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政治上不承认新生的共和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实行包围。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群众进行有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生政权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等,进一步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地方各级政权的巩固。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时期的群众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956 年 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号召全党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

1956年 4 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和 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了新的总结,提出群众工作的重心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群众工作的方法是民主,群众工作的重点是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人民信访制度。

毛泽东在1951年6月16日就信访问题对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作出批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2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65.)这份批示直接影响了人民信访制度的创建。

1951年6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标志着人民信访制度的初步形成。

1957年11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工作的指示》,使信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反右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群众工作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些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而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

(三)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和组织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行动起来,同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进行有效的斗争。

”[5](邓小平。

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371.)这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破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坚决消除腐败的基础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江泽民要求“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批评,精简会议和文件,办实事,求实效,把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6](江泽民.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M]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9.)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制定了一套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中国共产党在强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基础上,将民生建设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增强了群众工作的实效性。

各地创新民主决策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干群联系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党中央还进一步完善了既有的信访工作机制,于2005年出台《信访条例》,推动了信访工作的法制化。

2011年初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为党做好群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董文兵,中国共产党 90 年群众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27)6.1-2;董文兵,男,中共东营市委党校教授)二、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变化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的要求和挑战,可以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理解:工作环境的变化;工作对象的变化;工作主体的变化。

(一)党的群众工作环境的变化1.执政地位发生变化执政地位的变化是党的群众工作现实环境变化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我们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这一变化,给我们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众所周知,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始终是被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的,而且国民党反动政权还天天妄想和叫嚣着要“剿灭”我们党。

此时,我们党面临的国内政治环境是非常严峻和残酷的,而且这种残酷性和严峻性是异常明显的。

如果党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生存环境,那么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失败的危险。

这也是我们党当时面临的最大的现实环境。

执政以后,国内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成了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的政党,处在了国家权力的中心。

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不再面临被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就没有任何压力。

恰恰相反,这种压力和风险比民主革命时期更严重,且更易于被人们所忽略,即脱离群众的危险。

执政后,由于没有了战争年代直接关乎生死存亡的环境压力,而且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又掌握了大大小小的权力,很容易使党产生脱离群众的危险。

对执政党而言,这种危险有隐性的特点。

同时,党的群众工作的动力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主革命时期残酷的现实环境对我们党进行群众工作形成了强力的倒逼力量。

由此也决定了我们党在革命党时期做群众工作的动力是“双轮驱动”: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性质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党残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现实要求。

但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这种表面宽松的生存环境极大的麻痹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党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压力顿减,在这种情况下,党做群众工作的动力就由“双轮驱动”转变为“单轮驱动”。

在党的群众工作缺少现实压力的情况下,也就缺少了现实动力。

这种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动力就主要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性质内在要求的动力了。

历史实践一再证明,把开展党的工作建立在主要靠个人自觉的基础上是非常不稳定,非常不科学,非常危险的。

所以,笔者认为,由党的执政环境变化带来的党的群众工作动力机制的变化既是执政条件下的一大问题,也是当前党的群众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随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的功能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政党阶级性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政党的阶级性,这是符合政党自然属性的。

显然,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更多是强调党的阶级性。

“在不执政的情况下,政党履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能,往往是为了把本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力量凝聚正在一起,形成与执政党和其他政党的对抗,以争取和维护本党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作为‘斗争’工具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

”②执政以后,我们党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执掌的是公共权力,所以,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要代表所属阶级的利益,同时还需要兼顾不同阶级、阶层群众的利益,以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阶级属性更加明显,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相对较为单一和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