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论文: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中小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攻击性行为在中小学生中逐渐显露出来,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不小的困扰。
了解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一、成因分析1.心理因素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心理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卑、焦虑、沮丧、不满、挫折感等负面情绪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同学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等问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家庭冲突、家庭矛盾、父母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中,原本温和文静的孩子也有可能变得暴躁易怒、攻击性增强。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影响。
学校暴力、同龄人之间的欺凌、社交媒体的不良影响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
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不良影响,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会增加。
二、预防对策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等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扰,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家庭矛盾和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让学生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清朗。
学校应该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校暴力、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受到积极健康的社会影响。
三、治理对策1.心理疏导一旦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1. 引言1.1 什么是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指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激烈、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言语上的辱骂、威胁,或者实际上的打架、伤害他人等。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在校园中时有发生,其表现形式多样,对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均有不良影响。
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伤害、恐惧、排斥等后果,甚至给受害者留下心理阴影。
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及时干预和防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1.2 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视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视十分重要。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周围同学和老师造成伤害,甚至会对整个学校的秩序和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视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视也有助于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共同关注和重视,才能形成有效的防治机制,共同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视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安全,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2. 正文2.1 心理因素导致的攻击性行为心理因素是导致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面对各种情境下,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其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包括情绪管理不当、自控能力不足、环境压力过大、自尊心受到挑战等等。
情绪管理不当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情绪波动较大,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地管控,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与应对方法
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与应对方法引言:发展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经历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变化。
然而,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本文将探讨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原因1. 生理因素在发展期,青少年的荷尔蒙水平升高,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荷尔蒙的波动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扰。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沮丧、愤怒和无助,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以及社会暴力等问题可能使青少年学习到攻击性行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二、常见的攻击性行为表现1. 言语攻击青少年可能使用侮辱性语言、威胁性语言或挑衅性语言来攻击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还可能引发冲突和争斗。
2. 肢体攻击有些青少年可能会使用肢体来进行攻击,比如打架、推搡或踢人。
这种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3. 暴力威胁一些青少年可能使用暴力威胁来控制他人或表达自己的愤怒。
他们可能威胁要伤害别人或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破坏性行为青少年可能会有破坏性行为的倾向,比如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摧毁公共设施等。
这种行为不仅给他人带来损失,还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
三、应对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1. 提供安全的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是预防攻击性行为的重要一环。
这包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积极的行为。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青少年需要学会正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冷静思考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提供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青少年需要接受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以帮助他们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和不良影响。
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里特征
甚 至 将 这 个 人 全 部 否定 ; 同样 , 当 某 一 成 人 团体 中 的一 个 成 员 不 能 令 他 们 满 意 时 , 他 们 就 倾 向 于 对 该 团体 中的 所 有 成 员 均
予 以排 斥 。
四、 心 理 特 征
一
、
1 、 攻 击 性 行 为 。攻 击 性 行 为 , 又称侵
方 向等 都 发 生 了 明显 的变 化 , 同事 也 渴 望
色下流的坏书 , 给 初 中生 产 生 攻 击 性 行 为
提 供 了效 仿 的 具 体 形 式 。 再 加上 学校 工作
都 包 含 3个 特 征 : 伤 害意 图( 有 意伤害 ) 、
伤害行 为 ( 付 诸 于行 动 ) 、 伤 害后果 ( 造成
行为。
4 、 学校教育因素。 随 着 初 中 生年 龄 的
增长 , 他 们 更 广 泛 地 接 触 到社 会 , 大众媒
当 的评 价 , 引 起 心 理 发 展 上 的 矛盾 。
2 、 性 格 方 面 。从 性 格 来 看 , 这 类 初 中
2 、 初 中生 攻 击 性 行 为 。 攻 击行 为 的定
犯行为 ( a g g r e s s i v e b e h a v i o r ) 。攻 击 性 是 一
种 导 致 人 和 动 物 身 体 或 情 感 受 伤 害 的 行
为 ,或者 是 导 致 财 物损 坏 或 毁 灭 的行 为 。
1 、 认 知 方 面 。从 认 知 方 面 看 , 这类 初
它 可 能 是 言 语 上 的 也 可 能 是 身 体 上 的
( B a n d u r a , 1 9 7 3 ; Ne wma n &Ne wma n , 1 9 9 7) 。
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行为,中职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内的多发事故,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和针对这种行为的应对措施,都是现在教师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中职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分析;对策一、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1.青春期叛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般会出现自卑、焦躁、消极、逆反等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不服管的阶段,所以一般的攻击性行为是出于冲动导致的行为过激。
2.误解个性化发展文章所指的个性化发展一般是个人特有的心理、思维以及行为的发展。
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住校的,所以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因为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个性发展的理解不到位,往往是看到社会上某些怪异的着装打扮,就将其理解为时尚,加上他们处在青春期,有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越不让他们学,他们就越要学。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职学生开始顶撞教师,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曲解社会认同感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所接收到的负面信息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了极大影响。
而且网络上经常传播一些负面新闻,比如,非主流传媒以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会造成不小的冲击,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这些负面信息的不断增加,有些中职学生可能会以为这才是社会的主流,然后开始模仿,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4.从众心理很严重一个思想、经验、自制力都不足的中职学生,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我们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在什么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就会观察其他人怎么做,中职学生也不例外。
比如,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到网吧去上网,或者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抽烟、打架,这时如果不和他们一起,就显得很不合群,所以这些学生就会出现从众心理,跟随那些学生做出很多不良行为。
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中很常见。
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与预防策略
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与预防策略摘要: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青少年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在事件的不良后果上认为对方应承担完全责任,其行为策略的选择不灵活,偏争斗性;关注攻击产生的正效应而忽视负效应,尤其会忽视受害者的痛苦。
可以采取的认知预防策略包括:1)冷认知预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归因方式。
2)热认知预防:培养青少年的过错担当感,增强责任心;开展生命教育,加强移情训练;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对攻击行为负面效应的了解。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预防策略校园攻击暴力事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有学者曾对北京市海淀区校园暴力犯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四年时间共受理校园及其周边暴力犯罪案件238件,涉及大、中、小学,而且每年的数据呈现持续稳定的态势。
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研究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基于认知的过程解释攻击行为,认为认知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果能明晰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就能及时把攻击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认知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实证研究该研究分以下两个步骤:1)采用问卷调查法区分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类型。
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和江西省萍乡市共三所中学的505名学生(初中202,高中203)作为调查对象。
研究工具采用的是Buss&Perry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调查组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最终确定了19题、两个因子(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
修订后的问卷信度为0.89,两个因子与问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76。
研究显示,非攻击型有372人,占73.7%,外部攻击型有77人,占15.2%,关系攻击型有56人,占11.1%。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学生约占总数的30%,而且他们更多地使用外部暴力攻击,这应引起教育者的警惕。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归因及其控制对策
学教育2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轉翮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归因及其控制对策□徐"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其恶劣的影响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
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引起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原因主要有学校教育目的功利 化、学校安全管理不完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
从学校角度出发,控制中学生攻击性行 为的对策主要有改变学校教育目的,丰富学校教育内容 学校安全管理,学校 制;强化教师师教育,教师 素质等。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校归因控制对策近年来,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频 起,各种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它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 展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 行,而且还对社会造成了不少负面 影响。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研 究是学校管理学和学校心理学中 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
本文就是致 力于从学校角度来分析中学生攻 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控 制对策的。
一. 何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又为行为,是 社会性发展中 出的种 社会行为 它 出期。
心理学上,人们一般把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对人的敌性行为。
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 人 利的 人 人人 人的 [1#。
年中学生身上频 发生的校园 力是 种攻击性行为 于其性起了学校 社会 各 的。
二.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校归因学校是校园暴力的发生地,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学校发生。
影响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学 校因 有 面学校教 的利 。
行教的影响 成 和分成了 学生和学校教 的分中学面 学的。
其 ,一是 教 和学生 了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诱发力性事件;二是这种教的引导下的教更照成的学生,而对成较差的学生缺少人文关怀 造就进生的偏激心理;三是学校智轻法制与规则教忽生命尊及心理健康非硬性教致使学生法律意识不足、道德观念浅薄,这诱发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思考
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思考1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社会破坏。
青少年有较高的攻击行为概率,他们的攻击行为可能对家庭、社会、学校和未来世代的成长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到社会、心理和生物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家庭环境要注意言传身教,要用爱和尊重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而不是用暴力。
社会环境要有良好的道德氛围,传播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比如青少年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正确发展。
在生物因素方面,激素水平以及神经和肌肉发育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发生。
3 改变攻击性行为为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必要改变攻击性行为。
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的早期发展和安全成长。
家长应该提供良好的指导和环境,为孩子们提/供正确的帮助,注重言传身教,利用爱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帮助他们把握工作、学习,交朋友,乐于助人。
此外,学校也应该加强青少年期间的道德教育,改变他们的错误思维,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4 总结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社会破坏。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心理因素也可以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
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家长要言传身教,正确引导青少年;学校也应该加强青少年期间的道德教育、改变他们的错误思维等等。
关于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的探讨
中学生作文指导关于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的探讨因徐佳摘要: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发展,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情绪波动较大,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此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一些过激反应,比如本文中所谈到的攻击行为倾向现象。
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对于学生自身以及周遭他人都有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本文探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成因,并指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探讨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导致他人身心受到伤害的不良行为。
通常情况下攻击性行为会出现在青少年时期,因为此阶段青少年恰处于叛逆期,价值观念不成熟,未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情绪容易波动,所以易受外界影响会导致冲突出现攻击性行为倾向。
为了杜绝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的出现,我们必须要从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角度进行分析,从根本出发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一、中职生出现攻击行为倾向现象的主要原因(一)家庭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分析中职身攻击行为倾向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入手。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以及笔者长年的教学经验,处于家庭良好家庭氛围的学生,父母经常与其进行沟通,这类学生更加外向开朗;如果学生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下容易出现极端行为,比如不少中职生家庭属于不健全的,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家庭争吵不断,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交流,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孤僻或者焦躁的极端性格,是出现攻击行为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影响学生在学校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某校出现攻击行为倾向的中职生中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校园欺凌,遭到了教师、同学的冷漠对待,因此才不得不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之前已经出现过攻击行为的学生,其中仅有20%左右的人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严厉批评,因此变本加厉。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对策分析
知识文库 第23期224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对策分析胡 晴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类型特点结果发现:(1)中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
(2)本研究分析了中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干预的对策。
1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是青少年中学生的一种较为显著的社会行为,其包含直接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更多了解攻击性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分布、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的多种原因和对策提出等,以期为学校及咨询师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
2调查过程与结果 2.1调查过程采用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从全国多所中学中共抽取10个班级,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中随机地抽取1~2个班,各年级人数基本接近,共800人,其中女生420人,男生400人,被试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2~18岁,平均年龄15岁。
本研究采用了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法及与对当事人的面谈和家庭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2调查结果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高于常模;中学生总体上攻击性行为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表明中学生采用直接殴打的攻击性行为相对言语攻击低,间接攻击的发生率在整个攻击行为发生频率中占最低。
同时,对中学生是否具有某类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来看,中学男生直接身体攻击和间接攻击均显著地高于中学女生,在言语攻击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 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通过进一步对教师评定、家庭访谈和与学生面谈的结果分析,发现导致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3.1遗传和激素影响近期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中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
调查发现,有些儿童具有神经过程过强、情绪容易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只要遇到适宜的诱发刺激就会滋生攻击性行为。
解读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方法
解读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方法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对他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其心理和生理背景,并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以敌对的方式对待他人,并可能对其造成伤害。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包括言语威胁、肢体冲突、物品破坏等形式。
这些行为可能是在家庭、学校或社交环境中发生。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生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的增加。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困惑,他们可能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挑战权威。
3. 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冲突、家暴、缺乏父母监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
4. 社交环境:同伴关系的紧张、学校暴力、社区犯罪等因素也可能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和生理背景1. 心理背景:攻击性行为可能是一种应对机制,青少年通过攻击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不适。
2. 生理背景:攻击性行为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有关,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四、矫正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方法1. 家庭干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该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2. 学校支持: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处理冲突。
3. 心理治疗:青少年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探索和解决内心的问题,提高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4. 社区参与:社区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娱乐和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结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探析摘要: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给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通过对小民的心理个案分析和疏导,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当前学校教师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成因;对策;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本文通过对一名14岁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的观察分析和疏导,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一、案例介绍小民,男,14 岁,初中一年级,智力正常,脾气暴躁。
家庭结构完整,父母都是在工厂打工,父母文化水平都不太高,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较少。
父亲性格暴躁,在家中是权威,对孩子多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
母亲比较懦弱,在父亲的权威之下尽管疼惜儿子,也没有太过干涉父亲的教育方式。
小民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调皮大王,随意骂脏话、打架、捣蛋无所不干,每一次“事件”基本上都与他有关。
不要说老师看见小民头疼,就连同学也拒绝和他一起玩,因为他“老是欺负人”。
一天上课,他趁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拿尖尖的铅笔头使劲同桌的手指,痛得同桌大叫起来。
在课堂上他喜欢随意插嘴,甚至有时与同学吵起来,还喜欢做小动作,揪前排女生的头发,将废纸团扔到别人桌上,起立时故意将旁边同学的椅子拿开,好让同学坐下时摔跤出洋相,惹全班发笑。
下课后,也非常喜欢恶作剧,如有人从自己身边路过时,装作不注意把脚伸出去绊倒别人等。
受了欺负的同学要是敢跟老师告状,他便怒目而视,咬牙切齿,一副“你等着瞧”的架势。
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通过和小民及其家人的交流,结合我们的观察,我们初步认为小民表现出来的是攻击性行为。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也日渐增多。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给学校安全和教育管理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探究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生物因素: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性激素水平高,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小学生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负责任或家庭暴力,都会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引发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例如,媒体宣传的暴力色情影视作品和恶性案件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4.自我因素:自我因素也是导致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对自我价值的过高要求,培养了一种攻击行为作为抵抗的方式;过度自以为是,傲慢自负,容易产生与人发生冲突的行为。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一种情感上的自卫反应。
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聆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
2.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要密切合作,协助学生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家长应该重视和照顾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则应当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制,介入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规范行为标准: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标准,使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状态,避免不必要的与人发生冲突。
同时,建立行为惩戒和引导机制,对于攻击性行为实施严厉的惩罚,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冲动。
4.加强监控和管理:学校管理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安全系统,对于学生的攻击行为实现及时发现、防范和处置,同时加强社会对学校的服务和保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结论通过分析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防治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强化预防与打击意识,尽快引起重视和控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简论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与预防策略
简论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与预防策略"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预防策略一、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实证研究1.攻击型青少年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2.攻击型青少年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3.攻击型青少年尤为关注攻击带来的正效应而忽视其负效应,尤其会忽视受害者的痛苦二、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预防策略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攻击型青少年呈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认知特征,其中有些是纯粹的冷认知特征,如归因方式、注意特点、策略选择等,有些则是由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热认知特征,如责任判断、痛苦体察、结果价值等。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以下预防策略。
1.冷认知预防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青少年会做出敌意性归因,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
针对这两个特征,家长、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归因方式,可以模拟一定的情境,训练青少年学生采用无意归因或亲社会归因的方式,减少敌意成分,同时教给他们一些良好的社交技巧和解决冲突的策略,如真诚的表达、沟通、协商、合作、寻求帮助、让第三者参与等。
具体方法包括言语指导、榜样示范、结果反馈和积极强化等。
目前,国内外有较多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如1998年Hu~ey等提出的针对六年级攻击性男孩进行的归因再培训方案,也称脑力计划,包括归因和问题解决训练两方面内容。
结果显示,脑力计划可以培养男孩的积极社会行为。
2.热认知预防(1)培养青少年过错担当感,增强责任心调查显示,攻击型青少年缺乏过错的承担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对过错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在现代教育中,不论青少年学生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样在以后的伤害情境中,他们会自然而然从自己身上找责任,从而减少对他人攻击的欲望。
就家庭教育的方式而言,应特别注意对孩子过失的处理问题,父母不应大包大揽,应及时让孩子道歉,同时要让其为自己的失误买单。
(2)开展生命教育,加强移情训练(3)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深对攻击行为负面效应的了解攻击型青少年认为攻击行为可以使他们树立威信,提升能量,却忽视了学校、社会的惩罚及同学的排斥等,说明其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感欠缺。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韩晓楠河北栾城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话动n 本文主要分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 的原因,一方面基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中学生所.处_的情德出发,晴述家處、#较、社会三方面对中学生攻击 性行为的.响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必要的教育对策.3关键词:中.学生攻击性#为;心理分析;教育对策* 科教论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技风2〇18年4月D 01:10.19392/j . cnki . 1671-7341.201812012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 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
攻击性行为是中学 as 经常发s 前一种心理行为何题,对他们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不 良影响d 同时,中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为教育他们提供 了良机。
1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1.1中.学生独特的年龄特征导致攻击性行为多皮(1_)生_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中学生E 好处-青春期 内,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上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身体外形 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以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2]。
这 些生親上的剧魏变此绘心理活动翁―夫影晌。
A 于身体外 形拥变化,产生了:成人感4然而由:#心理食展乘平有限,许_:期 :囊本能实现,容易产S ■挫折感,从而产處攻击性行为;由于第二 ■性征的发育,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并表现,会 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击祖压抑… g 克制不住时,很可能通过暴 力行为抒发出来。
(幻情绪波动大,易意气域事d 中学生尚且不善于自我控 制,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产生积极或消 极的情绪。
《解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及其管理》
《解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及其管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面对挑战和压力,一些青少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自多种因素:家庭环境:家庭纷争、暴力或缺乏支持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失控。
社交压力:面对同龄人的挑战、排斥或欺凌可能引发攻击性反应。
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等心理问题可能表现为攻击性行为。
学业压力:学业负担沉重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愤怒。
管理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策略沟通和倾听倾听青少年的感受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和青少年建立信任,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情绪管理教导青少年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鼓励他们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帮助,学会正确处理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艺术或志愿活动,转移注意力并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提升自我认同感。
制定规则和界限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青少年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对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但也要注重正面激励和奖励。
家庭支持家长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理解对于青少年的行为管理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管理策略并保持一致性。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和环境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情绪管理、兴趣培养、规则制定和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策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
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共同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矫治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矫治一、案例案例(一):男生叶某,平时特别喜欢欺负同学。
比如在各类比赛中有谁胜过他,他就会怀恨在心,暗自不服,无端找人麻烦,惹是生非。
谁在一些小事上不经意与他发生冲突,他就以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
既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伤害,也使他与其他同学不断疏远而孤立无助。
案例(二):男生于某,因其父母平时工作较忙,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教育,他在校学习成绩中下,言行举止不够文明,造成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人际关系较差,学习生活中常有下列行为: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发笑的恶作剧,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他毫无不悦。
课间还无故欺负其他同学。
甚至还鼓动其他同学结帮打架,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感觉他的存在。
二、具有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特征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
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常常喜欢在同龄人或异性面前显示自己是多么英勇的男子汉。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
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原因(一)家庭因素1、家长素质、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在家中经常大发雷霆。
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敏。
2、专制型、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
天长日久,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绪一旦无处发泄,就会转嫁到别人身上,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最终版]
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最终版]第一篇: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最终版]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摘要:中职阶段学生正处在个体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
近年来,中职学生攻击性事件频繁发生,一些中职生对他人和自身的攻击行为往往超出了学校和社会的意料。
因此,对中职生群体的攻击行为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干预策略,可以帮助中职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关键词:攻击行为;成因分析;干预措施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针对中职生的攻击行为来说,它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或身体行为,并且其指向的对象在知晓的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攻击行为不仅包括了直观的身体攻击,也包括了其他形式,比如:言语伤害、情感上的敌意情绪等。
大量研究显示,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青少年一生的发展。
一、中职生攻击行为的成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有的父母离异或是单亲,有的父母忙于生意撒手不管,有的父母文化层次低教育无方(或溺爱或粗暴对待),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但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成长,而且使他们逐渐形成性格暴躁,情绪不稳定等不良表现。
有时一旦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了攻击行为的产生。
有些学生受家庭暴力的影响,会模仿父母对他们的暴力行为去施加给其他同伴。
2.学校环境学校是育人的环境,影响学生的最主要方面就是教师。
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也是中职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方面,教师采用玩游戏的方式,但在游戏前,没讲清楚游戏规则,没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导致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
又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严厉的批评方式,也会产生学生顶撞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中职生影响最深刻。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众媒体中不健康内容已经成为危害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攻击性行为论文: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
攻击性行为论文: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摘要:通过注意偏向实验、bpaq攻击问卷与barratt 冲动量表的施测,探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冲动控制性别差异不显著;低攻击性与高攻击性中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在冲动控制上差异也极其显著;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注意偏向、冲动控制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词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注意偏向;冲动控制1 前言攻击性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不仅严重影响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和社会交往,也关系到周围人的身心安全及学校和谐环境的建设,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1]。
以往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认知心理学家anderson等人提出了关于攻击性行为研究的一般攻击模型(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即gam模型[2],从社会认知的视角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或刺激情境下个体攻击性行为的特征,揭示个体对身边情境的关注及其人格特质可能会对其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行为,常常发生在具有挑衅或威胁信息的情境中,并伴随着负性情绪信息。
dolan r j[3],matthews g和wells a[4]等人的研究指出:情绪信息对注意会产生特殊影响。
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包含情绪意义的刺激更易引起个体注意或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探索注意偏向的特征及其变化,点探测范式、cue实验范式等实验范式也被广泛运用于相关研究之中。
而情绪stroop范式是注意偏向研究中使用最早、最普遍的实验范式。
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情境是学校和家庭,学生生活的情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但不同学生对情境信息的注意特征可能是不同的。
相对于一般中学生,具有攻击倾向的中学生可能会对环境中的部分信息更加关注,表现出对这些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击性行为论文: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摘要:通过注意偏向实验、bpaq攻击问卷与barratt 冲动量表的施测,探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冲动控制性别差异不显著;低攻击性与高攻击性中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在冲动控制上差异也极其显著;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注意偏向、冲动控制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词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注意偏向;冲动控制1 前言攻击性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不仅严重影响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和社会交往,也关系到周围人的身心安全及学校和谐环境的建设,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1]。
以往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认知心理学家anderson等人提出了关于攻击性行为研究的一般攻击模型(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即gam模型[2],从社会认知的视角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或刺激情境下个体攻击性行为的特征,揭示个体对身边情境的关注及其人格特质可能会对其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行为,常常发生在具有挑衅或威胁信息的情境中,并伴随着负性情绪信息。
dolan r j[3],matthews g和wells a[4]等人的研究指出:情绪信息对注意会产生特殊影响。
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包含情绪意义的刺激更易引起个体注意或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探索注意偏向的特征及其变化,点探测范式、cue实验范式等实验范式也被广泛运用于相关研究之中。
而情绪stroop范式是注意偏向研究中使用最早、最普遍的实验范式。
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情境是学校和家庭,学生生活的情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但不同学生对情境信息的注意特征可能是不同的。
相对于一般中学生,具有攻击倾向的中学生可能会对环境中的部分信息更加关注,表现出对这些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
基于anderson的一般攻击模型,冲动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控制[5]。
当前国内关于冲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冲动性购买行为方面,seagate和zhou(2007)把冲动性消费行为定义为“感受到一种突然意外的冲动,以一种取乐的方式行动,这种行动方式基于冲动,没有仔细考虑随后的不良后果,但该行动能带来立即的满足”[6]。
也有研究指出,冲动性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存在密切联系。
关于冲动控制与自杀态度的相关研究发现,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个体冲动控制越弱,即越冲动的人对自杀越持肯定或宽容的态度[7]。
攻击性行为很多时候是冲动的外在表现,当易冲动个体的愤怒、敌对等情绪得不到良好控制与约束时,就会表现出具有破坏性和伤害性的行为——攻击性行为。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者虽对攻击性行为及注意偏向均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却缺乏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注意偏向特征的关注。
而国内关于冲动控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随着人们对攻击性行为及注意偏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冲动控制研究的关注,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在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上会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因此,探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有助于丰富关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2 研究方法2.1 被试从宁波市某中学随机抽取25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施测,其中男生133人,女生97人。
对回收的256份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26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89.84%。
按照自愿原则,从参与问卷施测的230名有效被试中,随机抽取78名参加注意偏向实验,要求参与该实验的被试色觉、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并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根据格林伍德(1998,2000)等人建立的计分规则[8],将反应时大于3000 ms的测验结果以3000 ms计,小于300 ms 的测验结果以300 ms计,删除错误率超过20%的结果,剩余的则为有效实验结果。
最终实验剔除无效被试11人,获取有效实验数据67份。
2.2 测验工具1)攻击性问卷:中学生攻击性的测量采用arnold h.buss 和mark perry (1992)编制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
问卷共29个项目,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身体攻击(9题)、言语攻击(5题)、愤怒(7题)和敌对性(8题)。
问卷采用5点计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攻击性越强。
该问卷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研究应用,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
在研究中,攻击性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2)冲动控制量表:使用jim h.patton等人(1995)编定的barratt冲动量表(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测量中学生冲动控制特征。
bis-11量表共30个项目,包含三个因子,即无计划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注意冲动性。
量表采用4点计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总分越高,说明个体冲动性水平越高,个体冲动控制越弱[10]。
在研究中,barratt冲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
3)注意偏向实验程序:实验是以刺激线索类型为核心的单因素设计实验,采用情绪stroop任务范式,测量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特征。
其中线索类型包括攻击词和中性词两类,因变量为对色词命名的反应时。
实验材料的确定,即攻击词和中性词的选取。
通过半开放式问卷,请26名中学生从研究者挑选出的30个攻击词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体现攻击含义的10个词语,最终确定频率最高的10个词语(谋杀、侮辱、杀死、掐死、挑衅、诬陷、打死、强迫、袭击、痛打)作为实验攻击词。
选取国外关于注意偏向相关研究中最常使用的10个家庭设备类词语(椅子、衣柜、沙发、电视、台灯、冰箱、电脑、空调、书桌、茶几)作为实验中性词。
另再选取常见交通运输工具类的6个词语(卡车、火车、轿车、轮船、摩托、飞机)作为练习阶段的学习材料。
disrupter,mc ghee和greenwald等人研究表明[8],刺激词熟悉程度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故实验中未规定词频。
采用美国inquisitor专业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呈现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时,屏幕中间出现一个白色的“*”300ms,提示被试集中注意;“*”消失后,在出现“*”的位置出现一个蓝色或绿色词语,要求被试尽可能又快又准地对词语颜色做出判断。
若按键反应出错,屏幕中间将出现一个红色的“x”予以提示,被试作出正确操作之后“x”消失;按键反应正确,则按键之后刺激消失,计算机自动进入下一个trail。
正式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先向被试介绍实验程序,阐明实验任务,指导被试接受足够次数的练习。
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按键反应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问卷及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研究结果3.1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性别特征1)表明,女生在攻击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男生,但总体而言性别差异不显著(t=-0.431,p>0.05)。
3.2 中学生对不同类型刺激色词的注意偏向特征根据攻击问卷施测结果,将参与注意偏向实验研究的67名中学生的攻击总分由低到高排序,按照被试的攻击性水平差异,取前27%被试作为攻击性低分组,后27%被试作为攻击性高分组。
以被试对中性词的颜色命名反应时作为反应基线时间,将被试对攻击词的颜色命名反应时减去基线时间作为被试对攻击词的注意偏向反应时,即“攻击词注意偏向=rt攻击词-rt中性词”作为因变量,比较两组被试对攻击性色词的反应差异。
结果(表2)表明,对于攻击词的反应,攻击性低分组与攻击性高分组相比具有极其显著差异(t=-4.136,p 参考文献1 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2):57-63.2 anderson c a,bushman b j.human aggress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27-51.3 dolan r j.emotion,cognition andbehavior.science,2002,298:1191-1194.4 matthews g,wells a.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attention and emotion.in:t dangles,m j power.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chi chester:john wiley & son press,1999:171-192.5 周亮,何晓燕.冲动性测量的方法学问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455-457.6 segesta j,zhou r.understanding impulsive’choice behaviors:the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f regulatory focu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7,44(2):297-308.7 张婷.大学生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相关研究.科技与社会,2007,4:45-46.8 disrupter n,mcghee d e,greenwald a g,et al..automatic preference for white americans:eliminating the familiarity explan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0,36:316-328.9 付亚亚,罗琴.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及其控制措施.科技信息,2006,10:91-93.10 李飞,苏林雁,耿耀国.barratt冲动量表用于儿童的信度和效度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15-117.11 david o sears,jonathan l,freedman l,et al..社会心理学.黄安邦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784-787.12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100-103.13 高桦.被攻击者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科学,1997,4:26-29.14 williams j m g,watts f,macleod c,etal..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emotionaldisorders.second edition.john willey & sons,2001:106-133.15 pillory s,gruber s a,ragusa j,et al..tmri of fearful facial affect recognition in panic disorder:the cingulated gyms-amygdalate connectio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6,94(1-3):173-181.16 averill j r.studies on anger and aggression.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emo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1983,38(11):1145-1160.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tion bias and impulse control on high-school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zhang lin wu xiaoyan(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 of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abstract:through the bpaq aggressive questionnaire,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and an experiment about attention bias,we choos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to investigate thecharacters of attention bias and impulse control about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the results show that sex differences about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impulse control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not significant.students of low and high aggressive levels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ttention bias to the aggressive stimulu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ulse control.there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aggressive behavior,attention bias and impulse control.also,attention bias of the aggressive stimulus and the impulse control has a significant forecast to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high-school students.key words:aggressive behavior;attention bias;impulse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