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社会_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_李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
共享服务网上中国地面气象资料日值数据集,水文 数据来源于 2012 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17],环境数 据来源于 2012 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18],社会经 济数据来源于 2013 年《甘肃发展年鉴》[19]。 1.2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内涵
Gumming 提出社会—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与 人类社会互相影响作用下的复合适应系统,兼有未 知性、稳定性、组织性、阙值效应、历史性等不同特 点[20]。Turner II 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和组成它的下 属系统及系统的各个部分在暴露于风险时可能遭 受损害的可能性[8]。
本文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且 联系多变的关系网络,它由自然、社会和人类共同 构成并受各组成部分的制约和影响,是一个巨大的 人地耦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一个子系统发 生改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局部变化乃至整体构 成[21]。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指区域社会—生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of Gansu Province
LI Jie,ZHAO Rui - Feng,XIE Zuo - lu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Gansu,China)
21 世纪以来,有关脆弱性的研究日益增多且呈 快速增长的趋势[1-2],对于这一领域的讨论,逐渐成 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为止,许多国际权 威组织和机构都在各个地区展开了对“脆弱性”的 不同研究,内容多涉及到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 地耦合系统作用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例如,在地 理学界,自 Timmerman 在 1981 年首次提出“脆弱性” 的概念以来[3-4],IPCC、IGBP、IHDP 等国际组织和国 际计划也开始关注有关脆弱性评估的多方领域,并 将它视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6]。2001 年 4 月,Sci⁃
态系统遭受外界不利影响时将风险转化为灾害的 概率大小,但是系统具有抵御和降低风险并且自我 恢复的能力[22]。 1.3 脆弱性的构成因素
造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有很多,但 评价脆弱性时,主要依据研究区域自身的特殊条 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总结起来,影响甘肃省社会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种:①甘肃省生 态系统的特殊性造成其内部结构具有不稳定因素 及对外界有较强的敏感性;②来自甘肃省社会系统 的外界压力,造成对系统内部结构的扰动,使得本 身敏感的内部结构在遭遇干扰时,受到损失或伤 害。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
收稿时间:2015 - 05 - 15;修回时间:2015 - 09 - 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47、41201196);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1213007);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计划骨干项目(NWNU-LKQN-11-11) 作者简介:李洁(1990—),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生态。E-mail:394638850@qq.com。 ※通讯作者:赵锐锋(1976—),男,甘肃漳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及资源环境变化。E-mail:zhaoruifeng@126.com。
ence 杂志在 Sustainability Science 一文中,将不同区 域在自然—社会系统作用下的脆弱性研究视为可 持续性科学的 7 个关键问题之一[7],IHDP 第三份通 讯报告中也鲜明地指出了脆弱性研究的重要性并 将它视为一个可持续关注的新领域[8]。
脆弱性研究起初开始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灾害 研究[9]。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科的发展,它逐渐演 变成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科学研究方向。近年来, 科学家从较为关注由生态系统恶化导致的脆弱性 研究逐渐发展为重视人地系统相互渗透引起的脆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特征。生态环境脆弱性 的构成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甘肃省地处内陆腹 地,但气候类型却复杂多样,南北气温、降水差异巨 大,导致了景观格局和农业条件在地域上有明显的 差异性;其次,甘肃省共 3 Biblioteka Baidu流域及 15 条主要河流, 祁连山区内还广布冰川,水资源的分布和径流量的 大小直接影响了流域附近的工业发展条件和农业 灌溉模式;第三,森林对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的甘 肃在涵养水源、构建生态屏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但从整体现状来看,甘肃省森林覆盖率极低且 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等地区;第四,土壤是农业的 基础,而甘肃省荒漠化程度高,土壤肥力贫瘠,不利 于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最后,甘肃省地貌类型多 样,高山戈壁兼而有之,是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和发 展模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Abstract: Vulnerabilit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ot issues. The article takes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tar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vulnerability, uses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assessment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vulnerability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explores the space of distribution of vulnerability and driving mechanism in Gansu Provinc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arrier in Northwest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vulnerability of Gansu Province shows in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largest area accounted is moderate vulnerability, up to 36.1%. Social and natural factors both effect the vulnerability, But the social factors 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The geographical division in Gansu Province keeps the consistent in space with vulnerability divis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put forward the beneficial opinions to reduce the vulnerability. Key words: regional;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vulnerability; driving factor
甘肃省产业经济发展落后,社会系统也具有明 显的脆弱性特征。主要敏感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 甘肃省不同区域在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有 很大差别,例如,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提出“以 兰(州)白(银)核心区率先发展为一体,天水、酒泉 促进能源产业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全面促进区域 功能协调发展;其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 高,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向城镇转移,使 得城镇人口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水平有很大的提 高,但相应的人居环境压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三,甘肃省贫困人口多且少数民族分布较广,教 育水平和医疗条件还比较落后。
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 略通道,对稳定和支持全国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 用。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甘肃省 的发展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进一步的 大力扶持[16]。在其重要的定位下,研究甘肃省社会 —生态的脆弱性程度及空间格局,对于甘肃未来走 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 35 卷第 12 期 2015 年 12 月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35,No.12 Dec.,2015
甘肃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李 洁,赵锐锋※,谢作轮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以甘肃省为例,从脆弱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探寻甘肃省 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区域脆弱性程 度呈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中等脆弱性地区占甘肃省的面积最大,达到 36.1%;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对脆弱性起共同 作用,但社会因素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甘肃省的地理分区与脆弱性分区在空间上基本保持一致。最后依据不同区域 各自的特点提出了降低脆弱性的有益意见。 关键词: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因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5)12 - 0168 - 08 DOI:10.15957/j.cnki.jjdl.2015.12.024
第 12 期
李 洁,赵锐锋,谢作轮:甘肃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169
弱性研究,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类活动对脆 弱性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上,从传统的脆弱性定 义发展为全面的、细致的、更加注重复合系统之间 互相作用的脆弱性评价[9-10]。在这个学术大背景下, 我国学者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李博等人对大连沿 海地区的脆弱性做了分析,评价了在人类活动扰动 下的海岸带脆弱性[11],窦玥等人讨论了土地利用变 化会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判断出这种改 变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会产生影响[12]。在这些研 究中,许多专家虽然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对区域 的人地系统如何互相作用展开了细致的探讨[13-14], 但内容多集中于因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 系统脆弱性[14-15],较少涉及到除自然驱动因子之外 的其他驱动因素。脆弱性研究不能单一地集中在生 态灾害领域,系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脆弱性也应 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
根据以上甘肃省社会—生态特征,为保证准确 地反映甘肃省各区域的脆弱性特点,本文选取了如
170
经济地理
第 35 卷
表 1 所示的 20 项指标构建了甘肃省社会—生态系 统脆弱性评价指标。 1.4 评价方法
暴露性( EI )—敏感性( SI )—适应性( AI )是组 成脆弱性的基本要素[22]。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 在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用下逐渐形 成的。暴露性反映了区域最容易遭受风险的因素; 敏感性表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在遭受暴露性不 利事件过程中可能转变为灾害事件的概率大小;适 应性是指区域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够抵御风险 且自我修复的能力。其中,脆弱性与暴露性和敏感 性成正比关系,与适应性成反比关系,暴露性、敏感 性 越 大 ,脆 弱 性 越 高 ,反 之 ,适 应 性 越 大 ,脆 弱 性 越小。
表 1 甘肃省区域社会—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Tab.1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social ecology vulnerability of Gansu Province
领域层 主题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