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社会_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_李洁
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陈宗敏;周冬梅;张军;韩娇;吕啸
【期刊名称】《热带农业工程》
【年(卷),期】2024(48)1
【摘要】为及时了解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并客观掌握其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敏感性-生态适应性-生态暴露度(VSD)概念模型,构建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5~2020年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性为主,脆弱性程度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增加;(2) 2005~202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83、2.75、2.62、2.51,呈逐渐减小的趋势;(3)微度脆弱区以林地为主,轻度脆弱区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中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以耕地和草地为主,极度脆弱区逐渐转为
以城市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未利用地为主。
总体上,2005~2020年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程度有所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朝好转趋势发展。
【总页数】9页(P148-156)
【作者】陈宗敏;周冬梅;张军;韩娇;吕啸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6
【相关文献】
1.渭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
2.渭河流域甘肃段近60年降水时空分布及特征分析
3.基于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干支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渭河流域甘肃段径流演变特征与生态流量评价
5.干旱—半干旱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_张龙生
图1
脆弱度与降雨量关系
2. 2
生态脆弱性与森林覆盖率的关系 甘肃是一个内陆干旱省份, 森林总量较小, 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 甘南高原、 陇东子午岭和祁连山
第3 期
张龙生等: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7
区,其余地区林木覆盖率较低。甘肃生态脆弱性与森林 ( 植被 ) 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 即森林覆盖率大、 脆弱度小,森林覆盖率小、脆弱度大。
元) 的生态Βιβλιοθήκη 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强度脆弱县 3 个,高度脆弱县 16 个,中度脆弱县 35 个,轻 度脆弱县 19 个,微度脆弱县 8 个,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后列,而生态脆弱性居全国前列 。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测试分析了甘肃生态脆弱性与降雨量 、森林覆盖率、垦殖率、 人口密 度、人均 GDP 等 5 个主要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以期对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脆弱性 影响因素 相关关系
加,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增加 ,当其开发强度超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时 ,必然造成生态系统 的破坏,使土地产生退化。根据联合国 1977 年内罗比召开的沙漠化会议的标准, 干旱区土地对人口的承
生态脆弱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以民勤地区为例
生态脆弱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以民勤
地区为例
李佳;吴军年;杜哲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2007(27)1
【摘要】在分析生态脆弱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以民勤地区
为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用协调发展程度计算模型,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对该地
区过去及未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并预测。
结果表明,民勤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其未来10a协调发展程度呈下滑态势;从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三方面采取措施后,对主要影响因子重新预测后其协调
发展程度呈上升趋势,最后提出民勤地区协调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页数】6页(P117-122)
【关键词】生态脆弱地区;协调发展度;灰色系统方法;预测;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作者】李佳;吴军年;杜哲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旅游开发——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J], 安智海;叶静颖;
2.针对我国近九成煤炭资源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国家环保总局将规范煤矿环境评价 [J], 章珂
3.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以西藏为例 [J], 孙继琼;封宇琴
4.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云南省西畴县为例[J], 崔东文;郭荣
5.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以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为例 [J], 李丁;王生霞;苗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xx年xx月xx日•引言•甘肃环境现状分析•甘肃环境保护对策•甘肃企业环保现状及责任目•甘肃个人环保行动倡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和西部荒漠化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甘肃省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对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甘肃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搜集、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了解甘肃省环境状况和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针对甘肃省境内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限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时部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研究范围与限制02甘肃环境现状分析PM2.5和PM10超标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PM2.5和PM10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由于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偏重,甘肃部分地区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空气质量现状甘肃部分河流湖泊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等。
河流湖泊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
地下水污染水质现状土壤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是由于工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引起的。
重金属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于采矿、冶炼和化工等企业的排放。
土壤现状交通噪音甘肃部分城市的交通噪音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噪音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施工噪音也较为严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噪音污染现状甘肃部分地区存在核辐射设施,可能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核辐射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电磁辐射强度较高,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基于“成因—结果”指标的甘肃各县区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
以黄土高原为主 的黄河流域 , 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 5 o .4亿 t , 占黄河( 陕县 以上 ) 年均输沙 量 1 . 的 3 %。南部 为以陇南 5 7t 2 山区为主的长江流域 , 年输 沙量 0 5亿 t占长 江宜 昌以上段平 . , 均输沙量 5 1 .4亿 t 9 7 , 的 . % 已演变 为( ) 6 个 县 ( ) 市 辖 区按 1 水 发 0个 州 的 1 区 ( 个
生态脆弱性 , 国民 等研究 了祁连 山生 态系统 脆弱性 , 晓 丁 王 峰 等研究了陇南地 区的生 态脆 弱性 动态 变化 , 李栋 等评 价了定西 市安 定 区生态 环境脆 弱性 等 。姚 玉璧 “ 马金 珠Ⅲ 、 等虽然对 甘肃 省生态脆弱性进行 了评价 , 但都 是 以地级市 为单
在于扰作用下 的表 现 。关 于生 态脆弱 性 ( cl ia V lea E oo cl u r— g n
bly 的 研 究 , 早 源 于 2 it) i 最 0世 纪 初 , 国 学 者 Ce ns提 出 了 美 l met
林 和水域 等生态系统极度退化 。具 体表现 在 : 是水资源 匮乏 一
环境 比较 脆 弱 。 近 年 来 , 甘 肃 省 生 态 脆 弱 性 研 究 逐 渐 活 跃 , 对 但 多 是 区 域性 的 , 赵 雪 雁 ” 、 如 陶希 东 ” 等 评 价 了 河 西 地 区 的
绝大部分分 布在 河西地区 , 该地 区沙漠化 土地总 面积达114 9 7 .
且 地 域 分 布 不均 , 地 沙 漠 化 严 重 , 尘 暴 频 繁 发 生 ; 是 森 林 土 沙 二
生态过渡带 ( ctn ) 2 E ooe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领域 成 为生 态 该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脆弱性问题。
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准确评估,并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内涵生态系统脆弱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且难以恢复到原有状态的特性。
这种脆弱性既包括生态系统自身的内在属性,如物种多样性低、生态结构简单等,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
例如,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由于水资源匮乏,其物种组成和生态过程相对单一,对降水变化等干扰因素的适应能力较弱,表现出较高的脆弱性。
而在人类活动方面,过度的开垦、放牧、城市化进程等都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其脆弱性。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方法1、指标体系法通过选取一系列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外界干扰的指标,如物种丰富度、植被覆盖率、土壤质量、气候变化幅度等,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程度。
2、模型模拟法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如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景观生态模型等,模拟生态系统在不同干扰情景下的响应和变化,以评估其脆弱性。
3、实地调查法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观测和采样,获取第一手数据,了解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而评估其脆弱性。
这种方法直观准确,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三、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案例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在评估其脆弱性时,研究人员选取了植被覆盖度、土壤肥力、降水变化等指标。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土壤肥力减弱,降水波动较大,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处于较高的脆弱状态。
又如,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海平面上升、城市化扩张和工农业污染等多重压力。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系,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系统脆弱性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和冲击的抵抗能力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保护和水质状况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水平。
脆弱性评价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有很多种。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法和模型模拟法。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现有的生态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脆弱性评价结果。
模型模拟法则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模型,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模拟实验,得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结果。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使用。
在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中,常用的指标有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景观连通性、土壤保护和水质状况等。
物种多样性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生物量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
景观连通性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土壤保护和水质状况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土壤和水体的质量状况。
这些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并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
三、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对于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至关重要。
首先,研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
此外,研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为生态系统修复和恢复提供科学指导。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摘要:甘肃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幸福美好新甘肃既是科学发展的甘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甘肃,更是生态文明的甘肃。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省,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重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行动幸福美好新甘肃生态文明一、甘肃的生态环境状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居黄河、长江上游,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源头,是我国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
甘肃地域狭长,分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四大生态类型区。
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5%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占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缺水,土壤沙化;甘南草原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密度大,开发过度,交通不便,泥石土流严重。
“风吹草地见牛羊”、“蓝天碧水”、“风调雨顺”已成为人们的期盼和祝福。
多样的生态类型,恶劣的立地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多难的省份,频发的沙尘暴、持续干旱和地震、泥石流、暴雨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二、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原则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共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
2.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省,核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
忽视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37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7No.2 Apr.,2021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赵玉田1,杨庚霞1,王玉业2(1.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生态脆弱地区面临日益严重的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
甘肃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研究旨在构建甘肃省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计现状延续型、农业发展优先型、环保优先型、综合协调型四种方案,模拟刻画2019—2028年甘肃省农业水资源承载力。
结果表明:农业发展优先型方案会造成农业水资源急剧恶化,为最劣方案;现状延续型和环保优先型方案在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压力上有所建树,为非劣方案;综合协调型方案在改善农业水资源现状方面表现优异,为最优方案。
四种方案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表现为:综合协调型>环保优先型>现状延续型>农业发展优先型。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图分类号:TV213.4;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465(2021)02-089-08一、研究背景生态脆弱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热点讨论议题。
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诅咒效应频发(胡援成等,2007)[1]。
而水资源问题表现最为突出,鉴于其影响深远,因此,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而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根据《甘肃省2019年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甘肃省已成为重度缺水地区。
水资源承载力不仅与甘肃省的农业发展紧密相关,也关系到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是指维系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水资源(Hunter,1998;Ofoezie,2002)[2-3],是水资源维持人类活动的最大门槛(Harris等,1999;Li等,2000)[4-5]。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
龙源期刊网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作者:牛叔文李永华马利邦孙红杰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03期
摘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甘肃省地域跨度大,自然地理背景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
生态重要性的定量评价困难。
该文基于分区评价单元内各类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来核算其生态服务价值,并把这种服务价值作为生态重要性的依据来划分生态保护区域。
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核算了森林、草地、荒漠、农田、湿地和城市6大类生态系统在气体和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产品产出、文化娱乐7个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
评价结果表明。
全省84个评价单元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明显,较好地表现了各地区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分区指向,其结果可为省级主体功能分区提供基本依据。
作为一种思路和方法,在完善主体功能分区中是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3-0119-06。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马金珠;安新平;赵华【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04(011)001【摘要】利用因子分析法、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26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自然生态系统由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4个次一级系统组成,包括降水量等16项指标;社会经济系统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环境压力构成,包括人口密度等10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定量各指标的权重,表明水土流失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降水量与水资源.通过综合评价表明,甘南州、陇南地区、张掖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甘肃中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次之,河西走廊的武威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环境质量最差.【总页数】5页(P1-5)【作者】马金珠;安新平;赵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庆阳市水土保持局,甘肃,庆阳,745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2【相关文献】1.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法制保障——甘肃省第一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实施。
[J], 包昌林;2.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 [J],3.甘肃省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疗服务质量综合评价 [J], 石秀娥;裴泓波;王斌雄;方亚琼;张艳;陈兆全;王波;王满侠;张婷;黄朝荣4.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AHP分析 [J], 邵波;陈兴鹏5.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打好生态环境宣传主动仗——《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意见》解读 [J], 雷思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西北地区分布着许多生态脆弱区,这些脆弱区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放牧B、过度开发C、水资源短缺D、地壳活动频繁2、在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以下措施不属于生态恢复范畴的是:A、植树造林B、退耕还林还草C、建设人工湿地D、建立自然保护区3、题干:下列关于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措施,错误的是()A. 加强水源保护,实施节水措施B.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C. 限制人类活动,禁止开发D.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4、题干:在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时,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生物措施()A. 植树造林B. 种草固沙C. 治理土壤污染D. 建设生态涵养林5、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核心目标是()。
A、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B、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恢复区域生态环境D、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6、在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过程中,下列哪种措施对于恢复当地生态最为关键()。
A、大力发展畜牧业B、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C、扩大工业生产规模D、增加农业灌溉面积7、在下列哪些地区中,生态脆弱区面积较大,环境问题突出?A. 黑土地地区B. 沙漠地区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喀斯特地貌区8、我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措施中,既能够增加水分入渗又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的是:A. 施肥B. 种草C. 植树D. 建筑蓄水设施9、在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时,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物措施?A. 植被恢复工程B. 人工造林C. 建设大型水库D.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10、在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中,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范畴?A. 植被重建B. 土壤改良C. 水资源调配D. 水土保持11、下列哪一项不是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A、退耕还林还草B、加强水土保持工程C、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D、推广节水农业12、生态脆弱区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后,最直接的生态恢复目标是?A、显著降低碳排放量B、增加生物多样性C、恢复土壤肥力D、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3、【题目】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措施?A. 退耕还林B. 人工造林C. 河道Slash and BurnD. 治理水土流失14、【题目】以下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仅适用于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B. 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产值C. 通过市场机制调和生态系统服务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D. 侧重于短期经济效益15、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措施?A. 退耕还林还草B. 封山育林C. 沙漠化治理D. 大规模移民16、在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时,以下哪项工作不属于生态恢复措施?A. 植被重建B. 水土保持C. 建设垃圾填埋场D. 恢复湿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对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
C N O U A I N, E OU C SA D E I ON N Vo.9 No3 20 HI A P P L T O R S R E N NV 系统重 要性评价
“ 生态 重要性 ” 为 省级 主 体 功 能 区划 中的 重要 评 价 作 指标 之一 , 在划分 限制 开发 区和 禁止 开发 区时 具有 主 导性 的作 用 , 是 划 分 这 二 种 区域 类 型 的基 本 依 据 。什 么 是 即 “ 生态重 要性 ” 呢?我 们 认 为 应从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功能 和 自 然资 本存 量 的价 值方 面来 解 读 。G. a y 19 ) 出 了一 D i (9 7 提 l
l 甘肃省的生态 系统类型
价单元 即一定 国土 空 间范 围 内生 态 系统 类 型的 构 成 及 其
定 量化 的服务 价值 来确定 生态 系统 的重 要性 , 一种 值 得 是 探 讨 的方 法 。 当评 价单元 内生 态 系统 的服 务价 值较 大 时 , 可 视为生 态重 要性 高 , 之 则低 。甘肃 地 域 跨 度 大 , 反 自然 地理 背景 复杂 , 生态 系统 的类 型 多样 , 土 流 失 和土 地 荒 水 漠化等 生态 问题 突 出 。以 定性 为 主 的方 法 评 价生 态 系统 的重要 性难 以满 足 要求 。本文 通 过 核 算 生 态 系统 的服 务
个描 述 、 度 和 评 价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的 细 化 纲 要 l 。 测 l j
4 。7间 , 土 面 积 4 . 8万 k l 25 国 25 n 。在 我 国 一 级 行 政 区 划 2 中 , 肃省 是我 国唯 一兼 有三 大 自然 区( 部 季风 区 , 北 甘 东 西 干旱 区 , 藏高 原 区) 一部 分 的省份 , 青 各 也是 地理 版 图最 不 规则 的省 份 。甘肃 西 部 从 阿 尔金 山 、 连 山、 南 高 原 到 祁 甘 岷 山 , 成 了一个 巨 大 的 弧 形带 , 西 南 部 属 于我 国地 势 形 其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甘肃省区域经济韧性评价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甘肃省区域经济韧性评价
陈若冰
【期刊名称】《质量与市场》
【年(卷),期】2021()22
【摘要】经济韧性研究在当前应对外界冲击的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尤为重要。
但经济韧性的评价方法目前仍未形成统一体系。
本文借鉴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研究领域通用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拓展应用于区域经济韧性评价,以2004-2018年甘肃省为例,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区域经济韧性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协调关系。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陈若冰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失地农民生计资本分析--基于贵州都匀的调查
2.多维贫困“行动-结构”分析框架的建构--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三种分析框架的融合
3.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贫困农户脆弱性研究\r——以甘肃省岷县坪上村为例
4.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
5.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Urban Vulnerability: Taking L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作者: 王录仓;史凯文;梁珍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生态经济
页码: 137-14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9期
主题词: 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兰州市
摘要: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
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综合脆弱性指数不断下降,抗脆弱性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城市脆弱性正从生态环境主导型脆弱性向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
较低的经济水平制约着交通、人口、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等的健康发展,使城市社会发展受到掣肘。
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民生,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科学构筑甘肃生态安全屏障
科学构筑甘肃生态安全屏障牛瑞雪【摘要】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交会处,是黄河和长江重要水源补给区、高原湿地和荒漠湿地的重要分布区,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等大沙漠会合南移的阻挡区,东西绵延约1600km,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一道天然屏障. 就甘肃生态现状、生态问题、建设情况进行概述,并针对重要生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5(031)022【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甘肃;生态;屏障;对策【作者】牛瑞雪【作者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从传统的农业省份,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再到建设生态文明省,三种人类文明发展的形态同时聚集在甘肃这片古老的土地上[1,2]。
长期以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自然灾害等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甘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实转变生态系统脆弱复杂的现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甘肃省在国家的支持下制定了《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总体方案》,努力使国家的这道西北屏障屹立不倒、严守关口。
2.1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2.1.1 森林系统结构简单化甘肃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质量下降的局面。
2014年全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林地面积达1042.65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23.18%,其中森林面积达507.45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1.28%[3]。
与2001年的9.9%比较,增加了1.38个百分点。
但森林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简单化,且主要林区的林线上移、病虫害蔓延、活立木总蓄积量呈现减少的趋势。
2.1.2 草地退化甘肃拥有天然草地1780万hm2,草地面积巨大,但受人为破坏、超负荷利用及其鼠虫害等频发的影响,草地资源出现严重退化。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评估与预测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评估与预测许静;刘慧【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24(44)4【摘要】以甘肃省为研究区,通过耦合GMMOP与PLUS模型预测2030年4种不同发展情景下甘肃省土地利用状况,利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动态变化,分析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甘肃省碳储量减少0.081×10^(8)t,产水量增加3.086×1010m3,土壤保持量增加33.857×1010t,生境质量下降0.009.自然发展情景(ND)下,碳储量、产水量和生境质量均有下降,仅土壤保持量增加0.310×1010t;生态保护情景(EP)下,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情景(ED)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有降低;综合发展情景(CD)下,碳储量增加1.307×10^(8)t,其余3种服务均有下降.整体上,除白银市和嘉峪关市外,甘肃省各市州的四种生态系统服务间均呈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4种情景下,大部分地区碳储量和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间的协同关系无显著变化,而在ND、EP和CD情景下生境质量与碳储量及产水量的协同关系增强,与土壤保持的协同关系减弱.【总页数】12页(P1863-1874)【作者】许静;刘慧【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相关文献】1.闽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权衡协同关系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的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3.中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权衡协同关系分析4.基于InVEST模型的王快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权衡/协同关系5.双尺度下广东韶关市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及社会生态驱动因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广河县为例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广河县为例董晓媛;胥德泽;施小斌;杜森【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24(47)4【摘要】为探究适用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论与方法,解决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选取适合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价广河县生态敏感性,并选取GDP、人均GDP、人口密度等6项社会经济指标,结合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探究生态敏感性与其的耦合协调关系。
研究表明:(1)水体、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类型对广河县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强烈。
(2)生态敏感性子系统与各社会经济指标子系统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互相依存关系明显,耦合度水平均处于较高状态。
(3)耦合协调度研究中生态敏感性子系统与人均GDP、矿产资源指标子系统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生态敏感性子系统与GDP、人口密度、工业指标与养殖业指标子系统处于拮抗发展状态。
研究生态敏感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为该区域提供差异化的发展与保护协调路径,并为同类型区域提供借鉴。
【总页数】13页(P599-611)【作者】董晓媛;胥德泽;施小斌;杜森【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以甘肃段为例2.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渭河流域天水段为例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利用评价4.黄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定量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研究——以渭南地区为例5.黄河流域上游企业参与生态补偿行为研究——以甘肃段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of Gansu Province
LI Jie,ZHAO Rui - Feng,XIE Zuo - lu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Gansu,China)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
共享服务网上中国地面气象资料日值数据集,水文 数据来源于 2012 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17],环境数 据来源于 2012 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18],社会经 济数据来源于 2013 年《甘肃发展年鉴》[19]。 1.2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内涵
Gumming 提出社会—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与 人类社会互相影响作用下的复合适应系统,兼有未 知性、稳定性、组织性、阙值效应、历史性等不同特 点[20]。Turner II 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和组成它的下 属系统及系统的各个部分在暴露于风险时可能遭 受损害的可能性[8]。
本文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且 联系多变的关系网络,它由自然、社会和人类共同 构成并受各组成部分的制约和影响,是一个巨大的 人地耦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一个子系统发 生改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局部变化乃至整体构 成[21]。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指区域社会—生
收稿时间:2015 - 05 - 15;修回时间:2015 - 09 - 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47、41201196);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1213007);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计划骨干项目(NWNU-LKQN-11-11) 作者简介:李洁(1990—),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生态。E-mail:394638850@。 ※通讯作者:赵锐锋(1976—),男,甘肃漳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及资源环境变化。E-mail:zhaoruifeng@。
第 35 卷第 12 期 2015 年 12 月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35,No.12 Dec.,2015
甘肃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李 洁,赵锐锋※,谢作轮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以甘肃省为例,从脆弱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探寻甘肃省 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区域脆弱性程 度呈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中等脆弱性地区占甘肃省的面积最大,达到 36.1%;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对脆弱性起共同 作用,但社会因素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甘肃省的地理分区与脆弱性分区在空间上基本保持一致。最后依据不同区域 各自的特点提出了降低脆弱性的有益意见。 关键词: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因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5)12 - 0168 - 08 DOI:10.15957/ki.jjdl.2015.12.024
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 略通道,对稳定和支持全国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 用。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甘肃省 的发展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进一步的 大力扶持[16]。在其重要的定位下,研究甘肃省社会 —生态的脆弱性程度及空间格局,对于甘肃未来走 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 12 期
李 洁,赵锐锋,谢作轮:甘肃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169
弱性研究,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类活动对脆 弱性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上,从传统的脆弱性定 义发展为全面的、细致的、更加注重复合系统之间 互相作用的脆弱性评价[9-10]。在这个学术大背景下, 我国学者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李博等人对大连沿 海地区的脆弱性做了分析,评价了在人类活动扰动 下的海岸带脆弱性[11],窦玥等人讨论了土地利用变 化会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判断出这种改 变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会产生影响[12]。在这些研 究中,许多专家虽然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对区域 的人地系统如何互相作用展开了细致的探讨[13-14], 但内容多集中于因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 系统脆弱性[14-15],较少涉及到除自然驱动因子之外 的其他驱动因素。脆弱性研究不能单一地集中在生 态灾害领域,系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脆弱性也应 引起足够关注和反映甘肃省各区域的脆弱性特点,本文选取了如
170
经济地理
第 35 卷
表 1 所示的 20 项指标构建了甘肃省社会—生态系 统脆弱性评价指标。 1.4 评价方法
暴露性( EI )—敏感性( SI )—适应性( AI )是组 成脆弱性的基本要素[22]。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 在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用下逐渐形 成的。暴露性反映了区域最容易遭受风险的因素; 敏感性表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在遭受暴露性不 利事件过程中可能转变为灾害事件的概率大小;适 应性是指区域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够抵御风险 且自我修复的能力。其中,脆弱性与暴露性和敏感 性成正比关系,与适应性成反比关系,暴露性、敏感 性 越 大 ,脆 弱 性 越 高 ,反 之 ,适 应 性 越 大 ,脆 弱 性 越小。
态系统遭受外界不利影响时将风险转化为灾害的 概率大小,但是系统具有抵御和降低风险并且自我 恢复的能力[22]。 1.3 脆弱性的构成因素
造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有很多,但 评价脆弱性时,主要依据研究区域自身的特殊条 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总结起来,影响甘肃省社会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种:①甘肃省生 态系统的特殊性造成其内部结构具有不稳定因素 及对外界有较强的敏感性;②来自甘肃省社会系统 的外界压力,造成对系统内部结构的扰动,使得本 身敏感的内部结构在遭遇干扰时,受到损失或伤 害。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
21 世纪以来,有关脆弱性的研究日益增多且呈 快速增长的趋势[1-2],对于这一领域的讨论,逐渐成 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为止,许多国际权 威组织和机构都在各个地区展开了对“脆弱性”的 不同研究,内容多涉及到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 地耦合系统作用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例如,在地 理学界,自 Timmerman 在 1981 年首次提出“脆弱性” 的概念以来[3-4],IPCC、IGBP、IHDP 等国际组织和国 际计划也开始关注有关脆弱性评估的多方领域,并 将它视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6]。2001 年 4 月,Sci⁃
ence 杂志在 Sustainability Science 一文中,将不同区 域在自然—社会系统作用下的脆弱性研究视为可 持续性科学的 7 个关键问题之一[7],IHDP 第三份通 讯报告中也鲜明地指出了脆弱性研究的重要性并 将它视为一个可持续关注的新领域[8]。
脆弱性研究起初开始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灾害 研究[9]。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科的发展,它逐渐演 变成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科学研究方向。近年来, 科学家从较为关注由生态系统恶化导致的脆弱性 研究逐渐发展为重视人地系统相互渗透引起的脆
甘肃省产业经济发展落后,社会系统也具有明 显的脆弱性特征。主要敏感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 甘肃省不同区域在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有 很大差别,例如,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提出“以 兰(州)白(银)核心区率先发展为一体,天水、酒泉 促进能源产业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全面促进区域 功能协调发展;其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 高,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向城镇转移,使 得城镇人口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水平有很大的提 高,但相应的人居环境压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三,甘肃省贫困人口多且少数民族分布较广,教 育水平和医疗条件还比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