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第三节

合集下载

教资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10)

教资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10)

教资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10)理论精讲1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第三节小学生的学习学习的内涵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个体差异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P123-125二、学习的分类单选P124二、学习的分类单选P124-P125二、学习的分类单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020下)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主要依据是()。

A.学生是否主动学习B.学习目的是否为解决问题C.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D.学习内容是否由学生发现小结P125-132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S-R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条件苛勒-完形顿悟说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建构主义: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的知识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的人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P125-128(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基本观点: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S-R)狗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猫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宝宝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P125-126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实验名称:狗进食摇铃实验了解反射无条件反射——本能:狗吃到食物流口水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狗听见铃声流口水P126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3)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单选①获得与消退获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消退:条件反射消失②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泛化: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只对条件刺激有反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2021上)小军因喜欢班主任王老师,所以喜欢她的课和她组织的各种活动。

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泛化B.强化C.分化D.消退2.(2016上)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A.内化B.泛化C.焦虑D.移情P126-127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单选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基本规律①准备律(预习)②练习律(做题)③效果律(反馈)最重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学生做得好时,予以表扬;做的不好时,及时指出使其改正。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
为基础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
教育学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1)特点 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5)教学原则与方法: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6)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7)教师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育
(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 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
对辩和死记硬背; 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
教育
尚武 崇文
教育
(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
学校
课程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私学
以儒、墨为主的显 学盛行;
两汉 官学、私学
中 国
魏晋南北朝
四馆
“独尊儒术”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隋唐
六学二馆 分科教学(经、史、 科举制
律、书、数)
宋元明清
四书五经
西 中世纪欧洲 教会学校 七艺(三科、四学) 培养骑士和僧侣
(八)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①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著作——《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背·选】②最早分别解释“教”“育”的著作——许慎《说文解字》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背·简/辨】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理解】3.教育的构成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理解】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背·选/简】5.教育的社会属性:【理解·选】①永恒性:【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②历史性:【每个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例:新中国成立时的教育不同于现在的教育。

】③社会性:【例: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是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区别。

】④相对独立性:【例: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选择题/考点:某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下列哪个选项?】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源于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法)桑代克(美)沛西·能(英)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美)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苏联)7.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背·选择题/考点:斯巴达和雅典是高频考点】①古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②斯巴达——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③雅典——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封建社会:【理解·选/不是高频考点历年没考过】①中国——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②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8.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口诀:两生三没)【背·简】两生:①为了生产和生活;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集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归纳《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二、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一、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课程论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么有效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对于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形成当代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人本主义课程论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强调要尊重儿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儿童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关心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权威作用。

(二)教学和教学论1.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1)教学即学习在古代汉语中,教学即学习,包括自学和通过人教授而学这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2)教学即教授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自此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3)教学即教学生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极力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 (1)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 (1)

理论精讲 15(上)-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第四节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目录1.能力的定义2.能力的分类3.影响能力的因素4.能力的培养一、能力的定义(P198)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P199)单选构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晶体能力小试牛刀1.长辈们教训晚辈时常用的一句话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这句话体现的是()。

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C.一般智力D.问题解决智力2.画家的绘画能力属于()。

A.再造能力B.创造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三、影响能力的因素(P199)(一)先天素质(二)早期经验(三)教育与教学(四)社会实践(五)主观努力(内在因素)四、能力的培养(P200)简答第一,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第三,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第四,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梳理总结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目录1.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2.中学生性心理特点3.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P201)(一)交往方式的隐蔽性(二)交往动机的多样性(三)交往欲望趋向强烈二、中学生性心理特点(P202)(一)性意识的出现(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三、正确处理异性交往(P203)(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二)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三)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胆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四)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梳理总结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3.第三节压力和挫折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录1.心理健康的概念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心理健康的概述(P211)单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中学教学
17
• 教师不能满足“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强调 教学应该重视( B )(2014下)
• A、传授知识 • B、发展能力 • C、培养个性 • D、形成品德
18
• 简答题(2015上) •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
第一节
教学 概述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意义 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 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 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
A.感知与评价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补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能力是一种心理特 征,是顺利实现某种心理活动的条件。
• 知识与能力的联系: • 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
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水平的高低。 •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
• 优点: •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 对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 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教学任务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 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技巧
相互促进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 审美情趣,奠定学生 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 能力和创造才能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辨析题: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 对立的教育理论:
形式 教育
洛克和 裴斯泰洛奇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第三章 第三节 幼儿智育

第三章 第三节 幼儿智育

9

3.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探究能力, 促进幼儿与外部世界积极互动 (1)发展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2)发展动手能力
(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游戏材料)
(3)发展思维能力 (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
10
(4)学习有关智力活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认识能力) (观察、记录、操作实验) (5)了解事物间的基本联系,尝试解决生活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
24
(3)地位: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 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 (4)要求: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并融入幼 儿的实际生活、游戏中进行长期培养,孤立的专 项训练是违背幼儿学习品质成长规律的
25
3.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充分了解幼儿所需、所爱,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集体教学不能成为一种形式,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开展 思考:幼儿何时需要教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获取知识? (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瞄准需由集体教学来完成的任 务)
14
15
(3)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尝试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智力, 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知识
16
2.日常生活活动中融入智育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幼儿生活中开展发展幼儿智力的 教育)
3.积极开展符合幼儿需要与实际的集体教学活动
(1)含义: (2)优势:教师将幼儿自发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幼 儿知识经验更加系统,便于幼儿迁移和运用(高效、全面系统) (3)劣势:忽视个别差异
17
思考:幼儿园有哪些智育教育活动适合采用 集体教育形式?
(认识天气、交通信号、文化习俗等)
18
知识结构化程度高的(抽象、复杂 的“前学科”知识体系,让幼儿能够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的形态:P4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完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偏向;2.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61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3.选择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

P8小学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教资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教资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52、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3)封建社会中国:战国——清末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口诀: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由来(单选,次重点)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2、狭义:就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重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次重点)1、永恒性:教育永远存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阶级社会教育有阶级性。

3、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单选,次重点)(一)教育者-主导(二)受教育者-主体(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工具、手段四、教育的起源(单选,次重点)(一)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神创造的(不考)(二)生物起源说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观点: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本能生利息)(三)心理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心理仿梦露)(四)劳动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单选、次重点)(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1、奴隶社会(单选)(1)中国①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序、校)。

②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礼(伦理道义教育)乐(音乐)射(射技)御(军事技术)书(写字)数(计算),核心是礼乐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2)欧洲(单选)①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②雅典: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2、封建社会(1)中国(单选)①西汉:文教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宋代: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内容(2)欧洲(单选)①教会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僧侣教育内容:三科四学(七艺)②骑士教育:教育目的:培养骑士教育内容:骑士七技3、古代教育的特点(单选)(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简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单选)(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单选、简答)1、教育的终身化: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单选)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口诀:全民多现身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非重点)(一)我国古代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二)我国近现代1、近代小学的开端:1878 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最早公立小学:1897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2、清末小学3、民国小学七、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2 上已考简答,简答备考)(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口诀:意面特饥渴本节简答题汇总1.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由来与定义★单●(一)教育一词的由来●(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单辨●(一)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2020下.辨析)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二)教育的社会属性●(2021上.辨析)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018上.辨析)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单●四、教育的基本形态★单●五、教育的基本功能★★单辨●(一)(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二)(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2018下.辨析)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三)(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六、教育的起源★★单●七、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简●(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单简●(三)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单●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中国的教育思想★★★单●(二)西方的教育思想★★单●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单●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单●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单●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单简●(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单辨简●(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2018下.简答)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单简●(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2020下/2015下.简答)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单简●(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的人口功能)●五、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单●(一)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育的生态功能)●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互补性●(五)个别差异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由来: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教育三合力或者教育的基本形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1.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1.3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中介,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等教育手段:讲授法、演示法等4、教育的属性(单选、辨析)4.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比如:父母教育子女要孝敬老人。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及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考点:有目的——说明偶然习得的行为不属于教育。

培养人——说明动物界不存在教育社会活动——教育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先天本能不属于教育。

比如:婴儿吸奶属于先天本能,它不属于教育;4.2教育的社会属性(6种)✧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持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例如: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

例如:汉代崇尚儒家思想,独尊儒术;秦代崇尚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例如:“长善救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并未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

✧长期性: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周期上,时间比较长,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洛克【答案】C。

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将心理学和哲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体现了( )师生关系。

A.尊师爱生B.民主平等C.教学相长D.心理相容【答案】C。

3.“学生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和优异的成绩等报偿”,持这种观点的学习动机理论是( )。

A.归因理论B.麦克里兰德的学习动机理论C.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D.强化理论【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是通过奖励、等级评定等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强化理论。

4.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 )。

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②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获得体验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④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⑤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答案】B。

解析:张国庆、马嘉友主编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和人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和儿童的发展:把握儿童个体身心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②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

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题干中的①②③符合题意。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是( )。

A.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公务员B.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公务雇员C.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雇员D.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的产生发展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的产生发展

考情综述1.考试时间中学10月30日上午 9:00-11:00下午 13:00-15:00下午 16:00-18:00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专业知识报名网站: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 /2.题型梳理21*2'=42’(28%)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4*8'=32’(21%)4*10'=40’(27%)2*18'=36’(24%)95内容详解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第二章 中学课程第三章 中学教学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八章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章节分值比例教育基础知识2819%中学课程128%中学教学149%中学生学习心理4429%中学生发展心理43%中学生心理辅导107%中学德育3422%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43%2019年下各章分值分布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第五节 教育制度第六节 教育目的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的含义1教育的基本要素2教育的属性3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功能4教育的起源5教育的发展6孟子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最基本的两个?小试牛刀1.【2019上】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A.阶级性B.生产性C.目的性D.相对独立性2.【2017下】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

这表明教育具有( )。

A.阶级性B.历史性C.永恒性D.平等性对象个体(本体功能)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个体谋生与享用社会(派生功能)变迁政治、经济、文化流动区域、职业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呈现方式: 显性功能or 隐性功能性质: 正向功能or 负向功能呈现方式: 显性功能or 隐性功能性质: 正向功能or 负向功能猜一猜王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竞赛活动。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三章教育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含义(一)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1.“教”和“育”的字源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第一,教育;第二,教导,指点;第三,告诉;第四,教练,训练;第五,政教,教化;第六,通“效”,相仿。

(2)“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第二,抚养;第三,培养,教育;第四,生长,成长。

(3)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二)西文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烁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1.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4.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5.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6.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直观性
含义: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名言: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
虽博必谬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地球仪)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2)启发性原则
含义: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名言: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贯彻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3)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名言:《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
孟子:盈科而后进
贯彻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巩固性原则
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名言: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含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够接受)
名言: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6)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含义:品德+知识
名言:赫尔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
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名言: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因材施教
含义:有的放矢
名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

地位:运用最多、最广的教学方法
分类: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优点:效率高,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
确定:不利于因材施教与发挥学生主体性
2、谈话法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
知识的方法
类型: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主动性
缺点: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
优点:集思广益
缺点:需具备一定基础,多在高年级使用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
(2)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1、演示法主体是教师
老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
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
2、参观法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分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3)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1、练习法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
识、形成技能
2、实验法主体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仪器和设备,引起事物
和现象产生变化
3、实习作业法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程度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内外进行实际操
作和其他活动
4、实践活动法综合能力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和多方面实践能力
(4)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1、欣赏教学法知道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
2、情境教学法入情入境角色扮演
教师引入或创设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
情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