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一)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ada8c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c.png)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掌握《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对比赏析刘邦、项羽形象,了解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方法。
4、认识项刘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一、 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史书,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__________。
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篇, 10表,8书。
鲁迅先生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探索1.项刘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贵族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项梁后被秦将章邯所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令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前,后为项羽所杀)项羽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军主力。
由于秦军主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入咸阳,“欲王关中”。
2.约法三章与驻军鸿门: 刘邦入咸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
(进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且派兵守关,驻军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
两军剑拔弩张。
3.项伯、张良有故: 项伯,名缠,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鸿门宴的座次: 按古代的礼仪,帝王和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6cf9d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d.png)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言《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常引用的故事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由秦朝统治者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策划。
本文将介绍该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提供一份优质的导学案,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
一、背景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建都后经过数年的改革,实现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
但秦朝皇室近亲之间的权力斗争依然存在,秦始皇驾崩后,由太子胡亥继位。
胡亥身边的丞相赵高和大将军扶苏相互倾轧,胡亥感到很难控制局面,因此他先后杀死了两位太监,用“反间计”终于除掉了赵高,但扶苏却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过程在这个背景下,胡亥决定对扶苏进行狙击。
“鸿门宴”是胡亥实施狙击的主要手段。
胡亥邀请同样受到太监迫害的扶苏前来宴会,表示要对他大事商谈。
扶苏这时正处于灰心丧气的状态,又得到消息称自己的亲戚和盟友都已被秦国认定为叛逆,于是决定前往宴会寻求再次制定国家大计的机会。
扶苏到达鸿门后,才发现胡亥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他手下的亲信也已遭到清剿。
扶苏感到危急,但已回天无力。
在举行了几轮酒令后,胡亥意图杀害扶苏,但属下却对扶苏下手失败。
这时,正在鸿门外守候的长安市民发现了异常的情况,扶苏感到时机已到,率领亲信冲到对面的韩国大营,此时的韩将项羽正好在,他马上批准将扶苏收留,并联合楚、赵等国的势力,展开了抗秦的斗争。
三、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经典案例之一,揭示了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形势急转直下的压力和挫折,以及个人情感的干扰。
此外,它还表达了古代中国推翻暴政的意志和民众依靠团结反抗的决心,为整个历史乃至社会手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导学案为了深入学习历史上的“鸿门宴”,学生需要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进行全面的探索。
以下是一份导学案,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
《鸿门宴》导学案1
![《鸿门宴》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98943f3941ea76e58fa047e.png)
《鸿门宴》导学案1版本:人教版必修:一日期:周次:星期:【学习总目标】1、掌握《史记》、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疏通全文,复述鸿门宴的故事。
【自学互学】1、背景资料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2、课外知识(1)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司马迁,字,西汉、、。
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变化而下狱受腐刑。
但仍忍辱负重,秉承其父遗志,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史书。
《》与后来的《》、《》、《》合称“”。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时代,下至,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大事年表)、八(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篇,余字。
《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
![《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5876d8fc4ffe473368abfe.png)
《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鸿门宴》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复习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复习文中人物形象。
二、文学常识回顾:司马迁,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着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字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鲰生()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彘()啖()刀俎()樊哙()数()目项王嗔()目桮杓()()四、课文翻译。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句式:)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句式:),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式:),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79e466011ca300a6c3905f.png)
XXXXXX中学导学案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1)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
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
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项伯泄密、刘邦设计
项羽项伯刘邦
范增张良。
《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aed5852ab52acfc789ebc939.png)
《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预习先锋我先行(一)、请放声朗读2遍,读通读顺课文。
标注生字、难字字音。
1、完成语文必修一《同步解析测评》积累运用第2题。
(二)、自主尝试翻译理解课文:圈点勾画课文注释,自行理解疏通文句,标注疑难词句。
(三)、概括故事情节。
(围绕题目提问,结合语段概括分析,用简洁的短语即小标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文言知识自主发现与归纳:1、关于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①完成课后第三题5、特殊句式:(五)写下自己的发现与质疑。
(如关于《史记》与司马迁,字词知识如通假字的规律,情节内容如刘邦为什么能死里逃生,人物思想性格等等)二、自主探究我能行(一)探究人物形象1、项羽具有哪些思想性格?(依据)2、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依据)3、张良、樊哙、范增、项伯等人任选其一分析。
(二)探究文章写作1、课文选段是怎样表现项羽思想性格的?(塑造刻画人物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技巧)2、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三)开放自主探究:(课后第四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
你认为呢?探究支撑材料:1、项羽自己总结: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刘邦的评价总结: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18f5d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2.png)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是一部历史悠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文艺作品。
它以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故事为主线,围绕着英雄豪杰的忠肝义胆、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达出爱国主义、崇尚英雄、尊重生命等一系列正面主题。
本文将以《鸿门宴》为主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广大高中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文艺素质教育。
一、整体情境预设1.1背景知识概括《鸿门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传统戏剧,产生于明朝末年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和《魏书》中汉献帝劝降曹操的历史故事之基础上。
全剧描写了刘、项两家的恩怨情仇,并通过曹操与汉献帝的心里描写,表达出正义、忠诚、爱国等思想。
1.2阅读目标与任务高一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同时还需要掌握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阅读《鸿门宴》这一文学经典作品,高一学生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3教学方法指导针对本导学案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手段。
例如,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小组讨论、广场演讲、剧本编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阅读心得、文艺评论、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详细教学内容2.1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鸿门宴》描写了汉朝末年吴楚联盟与秦国段家的家族恩怨情仇,其中包括著名的英雄人物有:汉献帝刘协、吴王孙权、楚王刘备、段氏兄弟、曹操等。
此时,豪强地主借助秦王昭阳反汉的事情,兴风作浪,纷纷响应王诩、李傕等反汉集团,造成汉朝内乱,威胁到汉朝的安全。
西北边陲的军阀曹操,三顾茅庐地请将在隐居的草庐中的伟大领袖——孔明从绝境中解救出来,鼓舞了胆怯的汉帝和大臣,聚义团结,以保护祖国的安危为重。
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2072be6bb4cf7ec4afed052.png)
第6课鸿门宴《鸿门宴》是传记文学的典范,无论是文言知识,还是文学技法,都要认真总结学习。
文言知识应加以整理。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以了解更多的不同评价。
1.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宾语前置等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4.探究刘邦、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
3课时(连案)课前活动区1.2.3.4.思考“课堂探究”中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活动区1.(1)皆为龙虎,成五采((2)距关,毋内诸侯((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令将军与臣有郤((7)因击沛公于坐()(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1卮酒安足辞.(今者出,未辞.也(大礼不辞.小让((2沛公起如.厕(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乃令张良留谢.((6沛公军.霸上()从此道至吾军.()为击破沛公军.((7亡去.不义(相去.四十里((8项王、项伯东向坐.()因击沛公于坐.((9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10客何为.者(窃为.大王不取也()我为.鱼肉(为.击破沛公军(吾属今为.之虏矣(何辞为.(军中无以为.乐((11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此其志不在小.((4)素善.留侯张良((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沛公今事有急.((7)项伯杀人,臣活.之((8)吾得兄.事之((9)籍.吏民,封府库((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1)范增数目.项王((12)常以身翼.蔽沛公((13)头发上.指((1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5)道.芷阳间行((16)间.至军中((17)拔剑撞而破.之(4.(1)沛公居山东..时((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再.拜献大王足下(5.(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欲呼张良与俱去(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7)籍何以至此(8)大王来何操(9)客何为者(10)沛公安在(11)具告以事(12)若属皆且为所虏(13)吾属今为之虏矣课堂探究1.2.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鸿门宴 导学案1
![鸿门宴 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405744925c52cc58bd6be9c.png)
鸿门宴(导学案1)高一语文组【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知识。
(基础)(2)读准字音和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文言句式(重点)(3)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1949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4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鸿门宴》,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
【知识链接】1、试品:三首诗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提示: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
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该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作者: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其主要作品《报任安书》《史记》《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12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鸿门宴》 导学案
![《鸿门宴》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7e4f9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0c.png)
《鸿门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4、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2、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复杂语句。
(2)探究项羽失败和刘邦成功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背景介绍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各路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刘邦和项羽就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力量。
刘邦先入关灭秦,但兵力较弱;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大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得知后,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亲自到项羽的军营鸿门谢罪,于是有了这次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四、文本研读1、正字音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给文中的生字词标注读音。
2、通文意(1)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析情节(1)文章围绕鸿门宴叙述了哪些情节?(2)这些情节是如何展开的?(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情节的主要内容。
4、品人物(1)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2)刘邦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同样结合文中描写加以分析。
(3)除了项羽和刘邦,文中还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探主旨(1)作者通过鸿门宴这一事件,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2)从鸿门宴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五、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项羽或刘邦,在鸿门宴之后,你会怎么做?请写一篇短文,阐述你的想法。
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54364fd3bed5b9f3f90f1cfa.png)
鸿门宴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本节要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成五采(2)距关,毋内诸侯(3)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5)不可不蚤来(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7)令将军与臣有郤(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10)不者(11)沛公奉卮酒为寿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沛公居山东时(2)约为婚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籍吏民(2)范增数目项王(3)若入前为寿(4)刑人如恐不胜(5)道芷阳间行(6)沛公欲王关中(7)于是项伯复夜去(8)吾得兄事之(9)日夜望将军至(10)常以身翼蔽沛公(11)头发上指(12)道芷阳间行(13)项伯杀人,臣活之(14)从百余骑(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6)拔剑撞而破之(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18)樊哙侧其盾以撞(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1)素善留侯张良(22)秋豪不敢有所近(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24)君安与项伯有故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此亡秦之续耳。
(11)今日之事何如?(12)大王来何操?(13)沛公安在?(14)客何为者?(15)籍何以至此(1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17)贪于财货(18)具告以事(19)长于臣(20)因击沛公于坐(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22)得复见将军于此(23)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导学案1
![《鸿门宴》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d6bfeb5f3b3567ec102d8afd.png)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鸿门宴》1新授学习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学习重点难点:1、完成古汉语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的积累。
教学手段: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 (约前145—约前90),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背景介绍“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下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bd790052ea551810a687b4.png)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一、新知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3.掌握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并归纳方法;4.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5.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对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6.探究塑造人物手法,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和描写人物。
(二)【重难点】1.掌握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并归纳方法;2.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3.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塑造人物手法;4.深入探究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对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知识清单】1、识记字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项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i)击破沛公军⑤道芷阳间(jiàn)行⑥为(wéi)龙虎 (变成、化作)2、通假字⑪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⑫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⑬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⑭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⑮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⑯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
⑱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⑲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3.古今异义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词语: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语:非常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
③而听细说词语: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④沛公居山东时词语: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4.词类活用⑪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⑫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⑭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⑮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归纳:以上用法为名词作状语⑯吾得兄事之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⑰道芷阳间行道: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⑱籍吏民,封府库籍: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⑲范曾数目项王目: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⑳刑人如恐不胜刑: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归纳:以上用法为名词作动词⑴素善留侯张良善: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归纳:以上用法为形容词作动词⑵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归纳:以上用法为形容词作名词⑶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之)为王⑷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之)活下来⑸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百余骑)跟从⑹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使(他)停止下来⑺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使(关中)被攻破归纳:以上用法为使动用法5、重点词语(1)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就)(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唯恐,只怕)(3)杀人如不能举.(“尽”的意思)(4)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请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致谢,道谢,答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为之.奈何?(代词,代这件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7)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任)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表代替,可译为“给”“替”)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何辞为.?(助词,表语气,无实际意义,一般译“呢”,读作wéi)6、特殊句式:⑪为击破沛公军为(我)击破沛公军⑫急击勿失急击(之)勿失(时机)⑬欲呼张良与俱去欲呼张良与(之)俱去⑭则与斗卮酒则与(之)斗卮酒⑮则与一生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⑯竖子不足与谋竖子不足与(之)谋⑰沛公奉卮酒为寿沛公奉卮酒为(之)寿⑱加彘肩上加彘肩(于其)上省介宾短语以上为省略句,其中⑪——⑰为省略句;⑱为省略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导学案(一)编写人:王贤波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写时间:2013-09-21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知识衔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
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
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
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项羽)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繇(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鲰()生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刀俎()啖()樊哙()二、整体把握全文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此其志不在小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2)为击破沛公军(3)皆为龙虎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3)范增说项羽曰(4)财物无所取(5)沛公居山东时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四、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距关,毋内诸侯(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4)秦地可尽王也(5)君安与项伯有故(6)项伯杀人,臣活之(7)吾得兄事之(8)籍吏民,封府库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2)为之奈何(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君为我呼入(5)约为婚姻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为之奈何(3)项伯杀人,臣活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五、【作业布置】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鸿门宴》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意”、“与”“因”“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口头翻译三、四两段。
2、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1、分析樊哙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难点】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方法】探究+讨论【学习过程】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令将军与臣有郤()2、因击沛公于坐(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所以遣将守关者(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籍何以至此3、得复见将军于此4、亚父者,范增也5、若属皆且为所虏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文段分析思考。
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其意常在沛公也因:(1)不如因善遇之(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因击沛公于坐(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拔剑切而啖之(3)劳苦而功高如此(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2)则与斗卮酒(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2)臣请入,与之同命(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窃为大王不取也(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2)常以身翼蔽沛公(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5)刑人如恐不胜(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7)此亡秦之续耳(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五)文段分析思考。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2、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六)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为何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让……进去B.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故:特意C.窃为大王不取也为:替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到……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②愿得樊将军之首以献秦C.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D.①臣请入,与之同命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