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中国建筑史课件—寺庙建筑(佛教)
北京昌平县丰台区 长辛店乡云岗村镇 岗塔,为砖结构实 心花塔。
⑦ 过街塔和塔门
修建在街道中或大 路上的塔,下有 门洞可以通行。
元朝开始出现。
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塔座(元)
一、塔的渊源和类别
(二)塔的分类
3. 按材料分:
①木塔②砖石塔③砖木混合塔
4. 按结构分:
①空筒式②塔心柱式③套筒式
二、嵩岳寺塔
第十二章 寺庙建筑(佛教)
第一节 寺庙建筑概况 第二节 寺 第三节 塔
第一节 寺庙建筑概况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 的传播状况 二、寺庙建筑概况 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 中国的传播状况
1.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创建时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公元前485)
1. 寺庙建筑庭院构成的自由度较大
城市型寺观、山林型寺观
2. 寺庙建筑往往形ຫໍສະໝຸດ 了寺庙区四大佛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
3. 寺庙建筑是多功能的建筑
美术馆、剧院、市场、旅游建筑
4. 寺庙建筑的寿命很长 5. 寺庙建筑是外来文化的载体
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
早期佛教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 砖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 [北魏正光四年(523)] 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 523),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塔的实物,也是唯一一 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 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 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 达到了成熟水平
二、嵩岳寺塔
砖砌密檐式塔 全高39.8米
二、嵩岳寺塔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它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汉时期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建立,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方文明,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此时的佛教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其他艺术遗产,如佛塔、石窟、雕刻、壁画等,而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是哲学思想的主流,佛教与玄学合流,在玄学的认同下很快得到张扬并流播天下。
寺庙、宫殿、石窟的建筑与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及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与繁荣。
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繁盛时期,多数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
统治者大力倡导佛教,社会上崇佛成风,儒释道合流,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
始建于魏晋南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及敦煌石窟经过隋唐时期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融合的建筑奇葩。
一、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佛教文化与皇权思想的融合对中国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ThethoughtcharacteristicsandstyleofChineseancientBuddhistarchitecturedesign□任留柱,何淼淼(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三个阶段,其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思想的影响。
就阶段风格而言,早期以汉代的白马寺为代表,基本为印度、西域式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则在吸收印度、西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木构架建筑风格更加鲜明;而隋唐五代的佛教建筑设计风格已经基本中国化,形成了本土化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
浅议我国佛教寺庙建筑
式、 形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带有较强的中国文化 筑。 印度佛教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带有“ 塔式” 风格 , 的特 色 。 和西方 宗 教建 筑相 比 , 二 者具 有 明显不 同的文 塔因此成为印度佛教建筑的集 中体现。 因而 , 早期中国 化 意蕴 。 佛教 寺庙 因袭 了印度 佛教 寺 庙建 筑 的这一 特点 ,也 带 有塔 , 并 且往往 将 塔放 在 中心 的位 置 。 魏 晋南 北朝 时期 的佛教寺庙基本上都是以“ 塔” 作为中心建筑的, 例如, “ 寺庙" 的 由来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寺庙 ,通常指的都是一种 白马寺中心就是一个大型的木塔 ,在其周围建有各种 宗教活动场所 ,但从历史上来看 , “ 寺庙 ”是分解开来 殿 堂等 。 2 . 殿 式寺庙 建 筑 时期 。 的。所谓 “ 寺” ,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 当时普遍把 这 一时 期 主要是 指唐 朝 及其 以后 的朝 代 。随着 佛 官府接待外员的场所称为“ 寺” , 是一种官署名称。 到了 教在 中国的传播 , 佛教文化和建筑逐渐融人中国元素 , 东汉 时 期 , 由于 佛教 引入 我 国 , 当 时把从 印 度来 的佛 教 高 层安 置 的地方 也称 为 “ 寺” , 久 而久 之 , “ 寺” 就 成 为佛 体 现在佛 教 寺庙 的建 筑 上 ,就是 塔 为 中心 的佛 教寺 庙 家寺庙建筑的代名词。 而对于“ 庙” 一词 , 《 说文解字》 中 逐 渐受 到冷 落 ,而殿 式佛 教 寺庙 建筑 逐渐 受 到上 至天 下 至普通 百姓 的认 可 和追捧 。 因此 , 自唐朝 开始 , 佛 给 出 了这样 的解 释 : “ 祭祀 祖先 的地 方 , 即祖庙 。 ” 可见 , 子、 教 寺 庙 建 筑 经 历 了塔 殿 并 存— —殿 为 主 体 的 演 变 过 “ 庙” 最初用来指供奉祖先的神圣之地。随着历史的发 著名的河南少林寺 , 就是佛教殿为主体建筑 展, 具有佛家意蕴的“ 寺” 和具有供奉祖先 、 神灵意味的 程。例如 , “ 庙” 逐 渐结 合在 一起 , 慢慢 演变 成 了寺庙 这 一称谓 。 的寺庙代表 。在少林寺中 , 佛殿就是主体建筑 , 而佛塔 中 国历 史上 第 一座 佛教 寺庙 ,可 以追 溯 至东汉 时 均 被安 置在 少林 寺之外 。 期 。 当时 , 佛 教 开始 传 人我 国 , 也有 印度 的高僧 来我 国 弘 扬佛 法 , 宣 传佛 教 。 摄 摩 腾和 竺法 兰就是 较 早 的两位 三、 中国佛 教寺庙建筑的形制特点 来 我 国宣扬 佛教 的高僧 , 当时 , 两位 高 僧被 安 置在鸿 胪 佛 教寺 庙是 佛 教 中人用 来修 行 、供奉 神 灵和 僧侣 寺内 , 后来 , 官府在雍 门外的街道旁为这两位高僧建立 们休息 、 居住的场所 , 因此 , 不 同的佛教寺庙建筑都带 了专 门的住 所 和宣扬 佛 法 的场 所 。这 就是 我 国历史 上 有一定的文化及地域特点。 考察中国的佛教寺庙建筑 , 著名的白马寺 ,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建筑 。 不 难发 现 ,在我 国境 内 ,基 本存 在 三种类 型 的寺 庙建 筑, 即汉 地佛 教 寺庙 、 藏 地佛 教寺 庙 和汉藏 混 合佛 教寺 二、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的历史演 变 庙。 每一 类 型的佛 教寺 庙 的建筑形 制都 有不 同 的特点 。 1 . 汉地佛教 寺庙 。 众 所周 知 , 佛教 发 源 于印度 , 我 国的佛 教也 是从 印 度“ 舶来 ” 的, 因此 , 我 国最早 的寺 庙 建 筑 , 较 为 明显 地 所 谓汉 地佛 教 寺庙 , 顾 名思 义 , 就是 以汉 族 为主体 带有外来佛教建筑的色彩 ,后来随着和中国文化的不 聚居地 的佛教寺庙。 汉地佛教寺庙分布范围较广 , 其建 断结合 , 佛教建筑逐渐与 中国文化形成有机融合 。 综合 筑形制呈现以下特点 : ( 1 ) 以中轴线为准 , 寺庙殿堂和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2 o 第 O 0q 1 1- 期
理 论 研 究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古勇 (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 050 ) 60 0
摘 要 :佛 寺 建筑 从 佛 教传 入 开始 一 直发 展 到 近 代 ,经 历 了 个 漫长的 过程 ,这 个过程 既是 佛教 不 断 中国化 的过程 ,也 是佛 寺建 筑不 断摆脱 印度 建 筑影响 而逐 渐 中国化 的过程 。中 国古代佛 寺建 筑无论 是在 单体 建筑 的形 式上 ,还是 在群 体 建筑 的组合 布局 上 ,都 具有 中国古代 建筑 的特 点 ,并体现 出一 定 的时代 风格 。就 单体 建筑形 式来 看 , 中国古代 建筑 所有 的单体 建 筑类型 都 能在佛 教 寺 院 中找 到 其 典 型代 表 , 中 国古代 建 筑 以 典型 木 构 架 结构 为 主 ,梁柱 交错 ,斗拱 支撑 ,人 字形 两面坡屋 顶 ,上铺 青 瓦 ,琉 璃 瓦或 鎏金 铜 瓦 ,这 些 建筑 特 点 几乎 被 佛 寺 建 筑 完全 地 继 承 了 下
一
意 义上来 说 ,佛寺 建筑 是 我 国孤 岛宫殿 建筑 的翻 版 明清 时期 , 在藏 传佛 教盛 行 的地 区西藏 地 区还 出现 了一种 自由式 布局 ,既没 有 明显 的主轴 线 ,根据 地 形 自由的 安排 寺 院的各 种建 筑 ,也不 再
来。
关键 词 :古代 ;佛 教 ;建 筑 在 南 北朝 时 期 , 由于 “ 宅 为 寺 ”之 分 大 盛 , 一些 皇 亲 国 舍 戚大 官 巨贾甚 至皇 帝献 出 自 己的宅 地 、王府 以及 行 宫御苑 作 为寺 院,使 佛教寺 院 的布局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以佛塔 为 主的 佛寺 的布 局 开始变 为 以佛殿 为 中心的 纵轴 式院落 布局 。这 种新 型 的寺 院布 局 ,通 常是将各 主 要殿 堂布置 在 一条纵 轴线 上 ,每 个殿堂 前方 、 左方 、右 方各 建一 座配 殿, 形成三 合或 四合 院落 ,这 种佛 寺布 局 的典 型代表 就 是唐宋 以后 禅 宗所提 倡 的 “ 蓝七 堂 ”。所 谓 “ 珈 珈 蓝七 堂 ”是 指其 七 种不 同形式 的建 筑物 ,通 常包 括 山门殿 ,天 王 殿 ,佛殿 ,讲堂 ,方 丈 ,食堂 ,浴 室 ,东司 ( 所 ),其 布局 情 厕 况是 在 中周 线上 由南 向北 依次 为 山 门殿 ,天 王殿 ,大雄 宝 殿 ,法 堂 ,藏 经楼 等正 殿 ,在正殿 左 右对 称 的分布 有珈 蓝殿 ,祖 师堂 , 观音殿 ,药 师殿 等 为配殿 ,大 的寺 院还 建有 钟鼓 楼 。而僧 房 ,香 积厨 ,斋堂 等生 活 区则大 多居 于 中轴线 的左侧 ( 东部 ) ,外事 活 动场所 如接 待四方 来客 的禅堂 则居 于 中轴 线 的右侧 ( 西部 )。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 “山门”。由于“天下 名山僧占多”,寺院多 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 征“三解脱门”即空门、 无相门、无作门。中间 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 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 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 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天王殿
天王殿是山门殿内的第 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 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 韦驮天尊,面向北。
¡ 受小乘佛教教义的限定,殿堂只贡释迦牟尼像 及其遗物、舍利、佛塔和菩提树等。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南传佛教寺庙
德宏州罕撒 寺
遮勒大金塔 寺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汉藏混合型寺庙
普乐寺
承德普宁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寺庙的整体布局特点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 坐北面南,从山门起沿一条南北 向中轴线,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 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 围绕起来。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 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 法堂或藏经阁、观音殿。大雄宝 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 堂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 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香 积厨(厨房)、斋堂、职事堂、荣 堂。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 在中轴线西侧 。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宫殿和佛殿
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的居
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
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
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
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
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伽蓝七堂
佛拜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
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
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
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
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
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
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
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
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
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
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
(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
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
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
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
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
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
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
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概述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和宇宙的崇敬与理解。
本文将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为主,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二、佛教建筑佛教在中国传入后发展迅速,带来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主要特点包括寺庙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1. 寺庙山门寺庙山门是佛教寺庙的入口,通常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牌楼式建筑,上方雕刻着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佛教经文。
山门两侧常常有金刚力士、天王像等守护神的塑像,寓意着护法庇佑。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陀的圣像。
大雄宝殿多为木结构,屋顶翘角高翘,雕梁画栋,华丽而庄重。
殿内常有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佛塔佛塔是佛教寺庙内的重要建筑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或圣物。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梯形塔、宝塔、舍利塔等。
塔身常常是多层的,层层相叠,寓意着修行者渐次超越世俗之苦,修成正果。
三、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道教建筑以庙宇为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
1. 道观道观是道教的主要宗教场所,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体现。
道观以山为依托,建筑仿佛山水之间,兼具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厢房和道士居所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求得心灵宁静的思想。
2. 神桥神桥是道教寺庙中重要的宫观建筑,通常横跨于水面或渊涧之上,架起连接外界与庙宇的桥梁。
神桥的建筑造型独特,常常是石拱桥,桥下布置有千年古树和奇石,寓意着去除世间尘嚣,登堂入室的过程。
四、儒教建筑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教建筑则主要以学堂和书院为代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佛教与中国寺院建筑的历史以及结构布局
佛教与中国寺院建筑的历史以及结构布局从两晋开始,佛教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中国佛教所接受,而是把佛寺与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来。
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思想的是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一个建筑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宫殿、官邸如此,祠堂、民居如此,庙堂、道观也是如此。
所以中国佛寺从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祭祀祖宗的元素,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齐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
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
寺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
隋唐以后,造巨型佛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院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
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
明代以后,伽蓝七堂制度已成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
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厨房、斋堂、茶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禅堂、云水堂等,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用。
此外,隋唐之后,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为普遍。
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
这种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的山水人文气息,使佛教寺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活力。
寺院建筑的艺术处理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
佛教 建筑分析
平川式
汉地佛寺以“精舍”为主,寺内设置依次为山门、天王 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 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精舍”多建在城市 街道和郊区,或山脚山间风景佳丽处,将佛寺与园林融 为一体。存的名刹如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 山寺,镇江金山寺,南京鸡鸣寺,宁波国清寺等。
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 ”两种。
“支提”式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另一种 形式叫毗诃罗洞
依山式
汉式的“支提洞”多在新月形山脉的陡峭山崖上开凿佛 像,或向深纵凿洞用于凿造佛像和藏经,主要分布在佛 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丝绸古道上,如甘肃的敦煌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另外,像四川乐山大佛,大 足石刻,虽无洞穴,也属于这种类型。后一种“毗诃罗 洞”多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狭小,仅供一人容身 修炼,讲学、集会的功能基本丧失,但苦修的意识更浓 。如少林寺的达摩面壁洞,三祖寺的僧璨面壁洞等。
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 铜、琉璃等材料建造。
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 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 ,一般与塔层相等。有的内设暗 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
(二)每层均有门、窗、立柱、 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 外有平座、栏杆。
(三)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 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 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 南、日本等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 教并列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 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 自中原传入。13世
佛教建筑
发展历史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 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 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 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
一般布局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 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 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 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潭柘寺一副对 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身后为韦驮将军。韦驮为四天王座下 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一般有 两种塑像:一是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横杵于两腕间,表示该寺不接待外来云游僧人;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 插腰,左脚略向前立,表示欢迎接待外来僧人(也有与此相反之说)。一般来说,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 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 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 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 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却 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最后香火断绝。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佛塔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佛塔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影响了中国社会、思想和艺术。
佛塔作为佛教建筑的代表,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佛塔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文化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接纳佛教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得到汉朝皇帝的支持和赞同。
佛教教义的普遍性和对人类解脱的承诺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信仰和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精神寄托。
2.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融合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影响和融合。
佛教与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义、修行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交融。
中国佛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文化。
二、佛塔的特点和历史意义佛塔是佛教寺庙中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佛塔的建造和形式多样,每种佛塔都代表着特定的佛教教义和纪念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佛塔形式及其历史意义。
1. 佛塔的形式和构造佛塔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宝塔、石窟、大佛像等。
宝塔是一种多层的建筑,通常由砖石等材料建造而成。
宝塔的每层都有特定的形状和意义,如下层表示地狱,中层表示凡间,上层表示天堂。
石窟是由山崖岩石中开凿的洞窟,内部壁画和雕塑多用于佛教仪式和教义的宣传。
大佛像是指用金属、石材或其他材料制造的高大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象征。
2. 佛塔的历史意义佛塔不仅是佛教建筑的代表,也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教义的历史意义。
它们作为文化遗产,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塔通常被视为佛陀的降世地,也是修行和礼佛的场所。
佛塔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和信仰安慰,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
三、佛教文化与佛塔的现代影响佛教文化和佛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而“文化又是旅游的灵魂。
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民风相交汇融合,其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佛教建筑在东方地平线上已经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
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佛教;建筑;审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与旅游接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雄伟大气更是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
在我国,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龙门窟)等四大石窟名扬天下,陕西宝鸡法门寺等佛教圣地都是旅游文化精品,都放射着历史文化灿烂的光芒,展示出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一、佛教建筑历史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
从早期佛教到唐朝初,中国的佛家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
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势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式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
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作者:陈晓霞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地从民间及域外建筑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
宗教建筑包括佛教寺院、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等,他们建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以大量的木构、砖、石建筑体系,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还是在繁华热闹的都市村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墙青瓦的佛殿和高耸入云的宝塔。
这些佛教寺院建筑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佛教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寺院作为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供奉佛祖与菩萨的神圣的殿堂,还是曾任居住,修行之地,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同时具有供养、祭拜、念经、修行和僧人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
佛教传入中国,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的传入,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接触的佛教人士,他们是佛教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把佛教更详尽的传播到中国,为佛教在中韩国的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的信徒日渐增多。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基于朝野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和频繁的译经,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国的佛寺开始大规模的兴建。
相传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到洛阳,住在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的鸿胪寺中,因为鸿胪寺不便久住,就在洛阳西门外另建一座房屋,专供两位高僧居住以及安置佛像和经书,并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取名白马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僧人的修行和居住之地,称为“寺院”,也称“寺庙”。
中国的佛教寺庙大都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幽静秀美的自然名胜处。
寺院主要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还设有塔院、禅房、僧舍等多处附属建筑,组合成建筑形式丰富的佛寺建筑群,并且每座院内,大都分别供奉着佛像,以表达多他们的忠诚,而且还方便对佛教交易的阐述。
中国古代建筑史09—宗教建筑(佛教建筑)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观音阁 A.面阔五间,进深四架八椽 B.外观二层,腰檐平坐,内部三层 C.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 D.在底层斗拱 古 代 建 筑 史
2)观音阁 A.面阔五间,进深四架八椽 B.外观二层,腰檐平坐,内部三层 C.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 D.在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斜撑
4)宋代: 以殿阁为主的寺庙形制基本定型 5)明清: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四)实例 1.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夏峻嵩 路瑶
唐大中十一年幢 万善堂
佛殿
祖师塔
关帝殿 香风花雨楼 客堂 文殊殿 枷蓝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夏峻嵩 路瑶
祥符四年幢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4.大同善化寺(辽金)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雄宝殿 A.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四阿顶 B.减柱造。 C.斜拱,当心间60度,左右次间45度 D.斗八藻井和平棋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5.西藏布达拉宫(清)
5).屋面平缓,斗拱宏大,出檐深远; 6).色彩简单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河北正定隆兴寺(宋)
弥陀殿 大悲阁 转轮藏阁,慈氏阁 戒坛
摩尼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山门 照壁 大觉六师殿遗址
1)摩尼殿 A.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四面出龟头屋 B.内外两圈柱,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用普拍枋
韦陀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东大殿: 1)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佛教建筑层出不穷,而且建筑形式各有特色,例如佛教石窟、佛塔、寺院等。
佛教建筑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传播和文化传递,而且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和艺术风格,从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佛教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佛教建筑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代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奥的佛教思想通过现实的佛教建筑形式进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透过这些佛教建筑可以学习和体验到佛教的文明,而佛教的建筑艺术也推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佛教主要是通过以下具体的建筑形式进行传承的:1、佛塔。
中国古代的佛塔是体现佛教思想的一种特有的方式,依照佛塔不同的建筑材料,佛塔可以分为很多的种类,例如木塔、金属塔、琉璃塔、砖塔等。
按照形状划分,佛塔可以分为密檐塔、金刚宝塔、楼阁式塔等。
不同的佛塔的用途也有很大的不同,各种形态的佛塔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佛塔是由地宫、基座、塔身以及塔刹组合而成,主要是方形或八角形,塔的层数为单数,一方面寓意佛教僧人终生不娶,另一方面认为单数吉利,所以佛塔一般为三、五、七层等,而其中的七层塔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的由来。
早期的佛塔是作为坟墓而建,后来又经过历史的变迁,佛塔被作为佛教的一大象征,不仅是为了显示佛教的功德,而且是对佛教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些佛事活动也经常在佛塔处进行,用于祈福、祭祀、礼拜等等,例如开封的铁色琉璃砖塔、玉泉寺铁塔、大雁塔等。
2、佛教石窟。
石窟是佛教早期的建筑形式,在崖壁上开凿,主要的用途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供以前的佛教僧人参禅打坐,因为石窟中冬暖夏凉,适合僧人们禅定。
二是存放僧人的骨灰,僧人死后要进行火化,而他们的骨灰就存放在石窟之中。
三是在石窟中建造佛像,供人们参拜。
佛教石窟中比较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
汉传佛教建筑发展历史浅析
汉传佛教建筑发展史浅析文摘:本文从汉传佛教的发展及其建筑的演变入手,分析汉传佛教建筑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希望深入探究汉传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并阐述自己的一些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思想。
关键字:汉传佛教中华文化建筑布局形式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
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
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1.东汉时期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
“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
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
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
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建筑⽂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佛教在传⼊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寺院建筑之美展⽰出宗教与⾃然天⼈合⼀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构建的⽆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流⽔和蓝天⽩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僧⼤德⼼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情怀。
⾃殷周⾄唐代的⼀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成的传统模式。
殿的位置是崇⾼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
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为准则、仪式、以及僧⼈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
佛教传⼊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
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
以“前厅为⼤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了深远影响。
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时。
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
到了宋代,以殿为中⼼的佛教建筑,⼜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
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门、西净、浴室等。
⾃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摘要:中国寺庙建筑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给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寺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样式各异,而且洋溢着深邃的文化意蕴与厚重的宗教氛围,因此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寺庙建筑佛教文化建筑布局1 寺庙建筑的起源与发展1.1寺庙建筑的起源寺庙是中国经典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盛行起来。
这些经典的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
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由于深受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宇宙观的影响,中国寺庙建筑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百分之七十是宗教建筑,而在宗教建筑中又以寺庙建筑居多,所以寺庙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如此,寺庙建筑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宗教氛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图1,图2)图1寺院建筑Ⅰ图2寺院建筑Ⅱ1.2 寺庙建筑的发展寺庙建筑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广泛传布,到唐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鸿卢寺,“寺”这一官署的名称由此被保留下来,而后逐渐成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宫室府邸的影响很大。
隋唐以来,王公贵族多有将旧宅赠给寺庙的风习,使神秘而严肃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间的生活气息,当时汉族地区的佛寺多以传统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
起初,多建于繁华的城市大邑,许多文人雅士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深谷幽林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净土,佛寺开始进入高山密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
2 寺庙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寺院建筑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中国的佛教建筑的历史进程——古建史论文
中国的佛教建筑的历史进程——古建史论文中国的佛教建筑的历史进程【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石窟的历史背景、发展、格局、类型、建造特点等等方面对中国佛教建筑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及汉化过程进行总结和解读。
关键词:古代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与东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也留下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从东汉、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再从隋唐时代到明清,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金碧辉煌的过程。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本土建筑的影响,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布局和形式风格。
佛教建筑主要有佛寺、佛塔和石窟三大类。
中国的寺院深受中国传统礼制影响,以中轴线贯穿,按“佛、法、僧”三大块来具体布局,寺院的主要建筑有寺门、寺塔、大殿、高阁、法堂、钟鼓楼、廊庑、僧房等;佛塔最早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佛塔基本构造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塔、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到过街塔和塔门等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
我国很早就有了凿崖开窟并予以建筑处理的风俗,但作为佛教僧徒静修、顶礼的石窟寺,却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造型特点有三种类型。
穹隆式、中心塔柱式、殿堂式。
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地区的佛教石窟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
中国佛教建筑历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时间段论述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第一初期阶段(东汉一三国):东汉时期佛教处于萌芽期,也是佛教建筑的初创时期。
当时佛教文化尚不完备佛教建筑很少,统治者利用传统的坛庙之类祭祀建筑来进行佛事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摘要:从佛教的传入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出发,通过三个方面(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阶段,佛教建筑的三大分类,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装饰、外部环境等)来探讨中国佛教建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思想。
关键词:佛教文化思想建筑发展特点2500 多年前, 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从此, 佛教沿着漠漠黄沙的丝绸之路, 于公元前2 年向北传入东方文明古国中国, 形成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根据流行的地区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之小乘佛教。
一.佛教的文化思想总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出现与消亡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历史背景静精密相关。
梁思成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一文中说道: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
佛教所追求的是觉悟,由大彻大悟而脱离轮回之苦,最终进入涅槃世界。
“四圣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都是佛教倡导的理念。
佛教主要分为三大类: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而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
二.佛教建筑发展时期与布局特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融合器、昌盛期、衰落期。
1.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
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关中的经济衰落。
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当时皇帝以为天竺高僧驮经的白马命名了中国最早的一个佛教建筑——白马寺。
白马寺寺院的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
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都带着明显的印度及西域式样。
白马寺的平面布局就说明了中国佛教建筑的雏形是来自西域的。
佛教建筑都沿袭了古雅利安人的曼陀罗宇宙图示。
这种佛教思想用于建筑的基本形制就是以佛殿为中心,周边布置走道及房间,通常是以圆或者方为基本图形重复出现,数字4和8被重复运用于几何构图规则中。
中心的佛殿或者佛塔既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
这种思想在早期的藏传佛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例如,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把宇宙的中心以及4大洲和8小洲作了分开的平面布置。
这种佛教形制体现了佛教密宗的坛城、曼陀罗等思想。
汉末时期,在徐州兴建的浮屠寺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既是以塔为中心的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仍然采用的是印度样式。
但是浮屠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此塔的木楼隔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却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
这是最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初步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展。
“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
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因此北方崇佛以石窟造像为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方以平城到洛阳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
中国石窟的开凿始于动荡的五胡十六国,并且在北朝时期达到了高潮。
从石窟的形制上看,这一时期的石窟,多为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
敦煌、龙门、天龙山、云冈都造就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
一是以塔为中心的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
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皇室兴建的极富盛名的大刹。
永宁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且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方式。
其核心是一座9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绕以围墙形成矩形院落。
永宁寺和浮屠寺都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仍然强调了佛塔的重要性。
二是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亦很多。
这一时期“舍宅为寺”的现象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
王公贵族把自己的俯宅捐献出来作为寺院,“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塔式的佛堂不利于佛教徒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各种仪式,同时也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时间。
这种佛殿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
洛阳的建中寺就是这样的。
3.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佛教建筑的昌盛期。
隋唐时期政治、贸易以及文化的昌盛,将佛教的地位推上了至高点。
主要的佛寺分布于东汉末年的三个区域:东西二京为首的政治文化中心区,江南苏杭一带的经济文化发达区以及剑南成都府为中心的蜀文化区。
然而,佛教建筑在唐玄宗达到顶峰后,“安史之乱”的发生以及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使得佛教建筑被大量的破坏,除了个别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保留。
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是在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性化并且有所发展的。
延续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特点:中轴对称的多进式院落。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仿宫廷邸宅廊院式布局(在主体建筑两侧排列若干附属功能的院落)。
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塔在全寺的中心地位已经弱化、独立。
通常是在主殿前面点缀式的放置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唐代禁寺院击鼓,因而寺院无鼓楼。
唐代现存的大型塔均是楼阁式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平面砖塔。
典型的平面均为方形。
石窟的发展的明显特点就是: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材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
大佛像的风行使得塔楼和石窟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4.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衰败,佛教建筑的世俗化期。
宋代禅宗大盛,禅宗寺院布局有“伽蓝七堂”说,意指具备七种主要殿堂的寺院。
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倡导,使得藏传佛教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藏传佛教没有明显的整体规划的平面布局,也受汉文化传统建筑构思的影响,形成了较规整的中轴线布局。
这个时期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常位于最高处。
寺院也变得更加的社会化,某些位于大都市的寺院都会开设“庙会”、“戏台”等。
塔在这一时代的平面布局已经逐渐变为八角形。
砖塔发展到了高峰,北方流行密檐式,南方流行砖身木檐的混合式结构且多为楼阁式以便登临。
三.佛教建筑的三大分类佛教建筑能简单的分为三大类:佛塔、石窟、寺院。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1.佛塔佛塔主要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
窣堵坡原是古印度埋葬尸骨的坟冢:方形台基,半圆形覆钵,上置宝匣、相轮。
随着佛教的传入,这种建筑形式很快地和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阙、观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塔形式。
基本构造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2.石窟穹隆式:窟内主像特大,洞顶及壁面没有建筑处理,而窟外有木构的殿廊。
中心塔柱式:窟内平面呈方形,窟顶呈覆斗行或方形。
在窟洞的中央偏后立一方形石柱,其壁面布满精湛的雕像或壁画。
殿堂式:石窟内部呈三开间房屋式样,甘肃天水麦积山第4窟方形平顶。
外部前室仿木造轩廊结构,窟内使用复斗天花、藻井等,模仿中国的殿宇结构3.寺院院主要是随着时代平面布局的变化。
从以塔为中心的环绕式布局到以佛殿为主的中轴式布局。
寺院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式、庭院式、精舍式、洞窟式、零散分布的大型建筑群式(藏传佛教寺院)。
隋唐建筑风格浑然、雄壮、以木结构为多,宋元风格阴柔俊秀(使用砖石材料),明清风格则简化结构、利用大量的空间、使用园林建筑。
三.不同宗教的佛教建筑(一)汉地佛教寺庙汉地佛教寺庙分布在全国各地。
受古建筑形制影响,有下列特点:1.重要殿堂与佛像布置在中轴线上。
2.较大的寺庙在主体殿阁两侧,仿宫殿廊院式布局,对称排列若干个较小的院落。
3.主院和各小院均绕以回廊,廊内有壁画。
在中轴线重叠四合院的两侧,又对称地布置了重叠四合院,形成左、中、右三路齐头并进的格式,如河南少林寺和北京潭柘寺。
4.一些山中寺庙,受地形的制约,采取古建筑的形式,依山就势布局,做到错落有致。
中轴线虽不明显,但主要殿堂布置在主要轴线上。
(二)藏传佛教寺庙(喇嘛庙)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即佛教最初入藏之时。
随着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寺庙建设到清代达到极盛时期。
藏传佛教寺庙同汉地寺庙在建筑上有很大不同:1.单体建筑的经堂、佛殿、僧舍,为木柱支撑、密檐平顶的碉房式建筑。
墙壁厚实、收分大,剖面呈梯形。
墙面上修有许多音窗(假窗),并加上许多横向装饰。
2.在建筑群体上没有中轴线,没有对称的房屋布局,也没有层层重叠的四合院。
主体建筑为佛殿和扎仓,居于寺内的重要位置3.立面看,往往是开井空筒式佛殿建筑。
因藏传佛教寺庙的大殿内贡奉佛像高大,但进深很小,故内部呈空筒式,在空筒四周又修有层数不等的围廊。
各层围廊间,有楼梯相通,可以逐层上达。
4.重要藏传佛教寺庙,又是地方政府所在地。
5.藏传佛教寺还有少数圆墙围绕,中间是大殿或塔。
(三)南传佛教寺庙南传佛教寺庙分布在云南等地区。
受小乘教和当地民族建筑形式的影响,其寺庙主要特点是:1.南传佛教寺庙没有明显的庭院和中轴线形式,也无依山就势高台形式,而是以塔为主或以释迦佛像为主,以殿堂相配合,周围分布或分散布置房屋。
2.在佛寺建筑形式与结构上多受缅、泰建筑风格影响,屋顶高起,坡度较大。
有一部分受干阑式结构的影响,下面凌空,上建殿堂。
3.受小乘佛教教义的限定,殿堂只贡释迦牟尼像及其遗物、舍利、佛塔和菩提树等。
五.佛教建筑的装饰(一)塑像、雕塑、绘画、书法、匾额、楹联、石刻1、佛陀、菩萨、罗汉、伽蓝、金刚、护法神、二十四诸天2、《造佛量度经》、比例、造型(汉传、藏传、南传)3、石窟、石刻、壁画、匾联(二)佛教的装饰艺术——供具、服饰、器物、图案1、头光、背光、锡杖、挂珠、手珠、拂尘、如意、香案、香炉、供桌、家具、服饰、供具2、八吉祥物(法螺、法轮、宝伞、花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3、龙生九子(币戏、蒲牢、狴犴、睚眦、螭吻、叭夏、狻猊、椒图、饕餮)六.佛教建筑的选址与风水佛教经常借助风水确定寺址。
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四灵兽等相地方法一如世俗建筑。
但佛教也有其不同于世俗建筑的地方。
佛寺前殿部分祭祀性强,属于阴宅性质, 场气为阴。
而后院的藏经殿及僧房、灶房、库房, 则属阳宅。
因此整体论寺院, 是阴阳合二为一的中性偏阴的场气之所。
佛寺在选址上还有一个与世俗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 不避形煞, 如峭壁、怪石、山顶端等。
布局也是在尽量保证中轴线的前提下随地势自然分布。
藏传佛教的建筑选址与佛教建筑的功能有关,一般的藏传佛教建筑都带有政治性,因此宗堡建筑毫无例外是一组修建于山顶或者随山势布置的建筑群,占据制高点,军事防御功能十分明显。
但宗堡的选址最多考虑的是军事功能,一般都在突出于平原,不太高的小山之上,通常是背靠大山,面向河谷,建筑随山势布置,没有一定形制,有圆形、半圆形等多种平面。
小结:佛教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的,并且受到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平面布局,内部结构,装饰等等的都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