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

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
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7524487.html,

区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

作者:余素芳陈靖徐伟

来源:《财富生活·下半月》201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区域产业发展受本地区GDP和相邻地区GDP正向的影响,而与相邻地區产业发展程度反向相关。说明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而且空间交互作用比较大。

关键词: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回归;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SSM空间模型的重庆主导产业研究”,课题编号:16SKGH105,项目负责人:陈靖。

前言

随着地区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区域的产业发展不仅取决于区域自身的要素禀赋、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而且受相邻区域经济因素的影响。而相邻区域哪些因素对本区域产业发展影响最大,什么因素对本区域产业发展产生了制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模型构建

就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因素而言,不仅本地区的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会影响本区域的产业发展,而且相邻区域的各种因素也会影响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本文构建一个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探索性检验。

模型中主要考虑了地区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程度两个因素,其中地区经济总量以变量GDP来表示,表示地区产业发展程度。此外,模型中引入空间权重矩阵W,表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程度不仅仅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而且与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程度有关。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方面,个个国家因为不同的因素走上了不同的发展到路。因为这些因素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使国家与国家发展程度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 2.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3.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 4.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第二,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市场经济要远远优于计划经济,民主自由的国家可以激发国民的创造力,促进科技进步、思想进步。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节约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制度因素,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因素,主要是从四大方面,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既,市场制度因素,产权制度因素,国家政体因素,法律体系因素,四个方面。 第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2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3 .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4 .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省市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各异,发展路径不同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内部因素中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区域空间结构。其中供给因素是指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需求因素包括消费和投资,而总需求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具有乘数效应。良好的区域空间结构能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中形成有效的分布,并达到效益最大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区域间要素流动与区域间贸易。区域间要素流动主要指人力资源迁移、资本流动和知识技术传播。影响区域间贸易的因素主要有区域间的相互需求及区域间的贸易障碍。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考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正式制度安排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和政府强制供给的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苏南模式本质是上一种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下的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是苏南乡镇政府强制供给制度的结果。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下,集体企业所属地的乡镇政府能够对企业的组建、经营进行干预和控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模式能够集中分散在农民手中的有限资本,及时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迅速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安排也逐渐暴露出弊端。浦东的开发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也主要得益于国家和上海特许的制度安排。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政策的束缚会抑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温台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个体私营经济只能是地下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政府偶尔对个体私营业主进行打击的警示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温台地区的经济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相反,有利的政策则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开放开发沿海沿江城市的政策,随之增多的贸易及人才、信息、技术的交流,刺激和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文本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在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有效形成素质水平 提高(人)、设备装置可靠(机)、工艺控制有效(法) 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的监管载体,通过严格的管理手段,不 断加强安全环节的细节化监管,以此达到可控状态,实现 安全生产目标(如图1所示)。 一、素质水平提高(人) 素质是一个人本身应该具备的当前性和潜在性的能 力,它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还是一种优势能力,更是一 种表现能力。能使一个人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事物而生存, 并能挑战其环境事物而贡献服务社会的能力总和。那么, 在人的素质提高上应侧重加强以下方面:

1、突出安全责任心教育 从事故统计分析看,由于责任心不强、行为性违章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5%以上。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装置性违章,亦有人员行为性违章。而行为性违章最关键的是职工缺乏工作责任心,那么事故就会伴你而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安全责任心教育,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安全、重视安全、想着安全。 2、抓好安全知识教育 分析发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原因可以看出:无知违章是因缺乏安全知识,失误违章是因操作技能不娴熟或设计不科学,故意违章也受经验和技术支配或存在侥幸心理,“三违”现象发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知识缺乏。因此,要加大对“三级安全教育”、“三不伤害”教育、特殊工种培训、班组安全教育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世界工厂网企业线上生态学院课程目录 一、企业线上生态分析 二、团队建设与管理 1.团队建设 2.团队管理 3.法务安全 三、企业线上总部建设 四、国内外贸易 1.B2B平台推广 2.SEO推广 a.产品发布优化技巧 b.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c.SEO推广计划表 d.关键词挖掘信息表 3.竞价推广 4.SNS推广 五、品牌互动营销 六、企业线上线下融合

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SEO从业人员其实每天都是相当忙碌的,不断地更新着网站内容,寻求着更好的外链,想着怎么截流,怎么争取更好的排名。但是很多站长都遇到过这个问题,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好几个月,排名就是上不去,一直在几十名开外甚至上百名开外徘徊,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了。 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工作中跳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那么导致关键词没有排名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一、外链的量 1、质量是不是低了 很多朋友每天需要抽出大把的时间来放到外链的建设上面,不管其网站和论坛怎么样,先发了链接再说,久而久之你的外链是很脆弱的,很多轻易接受外链的网站或论坛根本没有被搜索引擎收录的资本,甚至很多的网站和论坛都无人更新无人管理,你在上面发布再多外链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外链质量很重要,好的外链不仅可以给你的网站带来好的排名更可以带来流量,所以各位朋友在外链的建设方面要更多的关注质量是否够高,有没有价值。 2、数量是不是多了或者少了 一些SEO从业人员在给新站做排名的时候本着“内容为王,外链为皇”的江湖秘籍,一股脑的在X宝或者一些链接交易网站给自己的网站买几百几千个外链,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甚至很危险的,搜索引擎看到你是一个新站并且一夜之间冒出来成百上千的外链,就会判断你为作弊,有被K的风险。 当然外链太少跟不上节奏也没有效果,也有些朋友的外链建设就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有一个规律也不成方圆。建议各位朋友坚持每天给自己站做三到五条质量高的外链,长久下来你网站的外链数量和质量也是很可观的,排名当然也会上去了。 二、内链是否合理 内链是优化网站体验很好的方式,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次级需求,就像超市的电梯扶手旁为什么要放一堆零食,目的就是刺激消费。 内链建设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要充分的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哪些关键词可以做,哪个位置最适合做内链,是不是图文形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吸引力。都需要各位SEO从业者认真的从用户角度出发来建设自己网站的内链。分析内链是否合格就可以从跳出率入手,如果你的内链跳出率很高,那么就该想想内链是否有问题了。 三、关键词有无堆砌 很多站长为了让自己网站能快速的有排名,就在网站里到处散布网站关键词,这样也是导致关键词没有排名的重要杀手。关键词的堆砌第一是对网站的内容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就是搜索引擎同样会认为你是在作弊,有时候不仅不给你排名,更会用K站来警示你!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786元,黑龙江为10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 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 响因素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 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由其他资料可知,2014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增长率分别

影响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影响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分析 现实表明,当前影响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观念因素。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上来,对科学发展观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甚至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把坚持科学发展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割裂开来,轻视或淡化发展是第一要义意识;把重视文化和社会建设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割裂开来,脱离经济持续增长片面地强调文化和社会建设;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同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对立起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不能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同促进经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顾此失彼。凡此种种,都严重悖离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再比如,对坚持以人为

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实际的贯彻,一些地方存在着抽象化、空洞化和片面化现象。有的把坚持以人为本仅仅停留在会议中、文件里甚至口头上,缺乏具体的细化的落实措施;有的把坚持以人为本仅仅理解成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没有把以人为本有机地贯彻到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道路中去;有的把坚持以人为本仅仅理解成帮助群众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和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凡此种种,都没有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真谛与精髓,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二是体制因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体制和制度。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和长效机制,因而在工作落实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观性、随意性现象。如何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体制和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如何把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用体制和制度加以科学规范,从制度上确保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也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4939.38亿元,较上年增长8.9%(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