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综合英语课文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交际能力

1.引言

交际语言教学的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系统地关注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两者,形成一个更全面的交际观。

本节将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一语言交际观,旨在阐述外语教学的目标—交际能力。

2.语言的结构观与功能观

语言的结构观注重语法系统,描述语言符号结合的方式。例如,它解释了被动语态“窗子被打开”不同于主动语态“有人打开了窗子”的语言机制,并且,它也表述了语序的规则,使人们明白“女孩追求男孩”与“男孩追求女孩”这两句话有不一样的结构。直觉性的知识以及大量的语言事实和语言机制组成了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使他输出他想要表达的相应的的新句子。

语言的结构不可能替代语言的功能。可是,语言结构有时不能充分地解释语言是如何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的。让我们来看一个句子,例如,“你为什么不关门?”从结构的功能来看,这句话无疑是一个疑问句。虽然不同的语法可能会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它,但是没有一种方法能否认这是一个陈述句或是祈使句。但是,从语言功能上来看,这句话是有歧义的。在某些语境下,这句话可以是一个问句,比如,说话人可能真诚地希望他的伙伴去关门。在其他语境中,这句话的功能可能是个命令,像老师对一个没关教室门的学生说话。然而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理解它为一种请求,一个建议,一声抱怨。换言之,即使一个句子的结构是固定和明确的,它的交际功能也是多样的,并随着特定的情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就像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多种交际功能一样,一个单一交际功能也可以由多种语言形式来实现。举个例子,说话人想要某人把门关上,他就有许多种语言形式可以选择,包括“请关上门”,“请你关上门,可以吗?”,“你是否介意关一下门?”,或者“请问,能麻烦你关一下门吗?”还有一些语言形式,只能在某些特定社会情境下实现这种指示功能。例如,“你把门开着啦!”,就可以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指示,而不能是老师对校长说的。其他语言形式的语言功能的传达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交谈者对交谈情景的正确的认知,而且这些语言表达形式很容易被误解。(例如,你想让某人关上门时说“额……好冷啊,不是吗?)

3. 理解功能意义

一个老师想让学生从地上捡起毛巾并搭在栏杆上。他第一次尝试跟这个

孩子表达他的意思时,只让学生陷入困惑:

“你能帮我把毛巾捡起来吗?免得有人踩到它。”(孩子没有动)

“Jimmie,我们看到地上的毛巾,应该怎么做?”(还是没反应)

“好吧,你愿意把它挂起来吗?”(仍然无动于衷)

直到老师直接命令道:“Jimmie,去把地上的毛巾捡起来!”学生才理解老师的意思。

显然,从孩子的反应来看他并非是傲慢或者故意不合作。因此他前三次都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就有了三个可能的解释:

——头三个句子的结构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解释不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当然了,如果听众是一位外语学习者,这种说法就要另当别论了。

——在表达命令的意思时,孩子可能还不熟悉疑问结构的用法,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主要是用直接的命令式口吻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换句话说,老师的前三个句子可能没有超出学生的语言能力,但超出了他的交际能力。

——他可能没有掌握相应的非语言学知识,因而无法理解老师的交际意图。例如,他需要一些情景知识,涉及到毛巾在哪里和它本应该在哪;同样,他还需要一些社会知识,涉及学校的整洁公约(老师第二句话所明确诉求的一个公约)。

这些可能的解释强调了意义理解技能的三个相关方面:

——理解语言结构和词汇的能力;

——了解语言形式的潜在交际功能;

——能够把语言形式和恰当的非语言知识联系起来以理解说话者的特殊意图。

作为第三方面的一个重要补充就是,一个外语学习者仅仅掌握一些用于交际目的的固定语言形式是不够的。既然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是多样的,并只能在具体的情景下加以明确推测。我们必须给予外语学习者足够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够理解语言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4.表达功能意义

在上一节所呈现的老师与学生的案例中,教师与孩子之间产生的沟通障碍反应出了听者理解的失误。然而,交流是双方共同进行的过程,可以通过平等的交流探讨为什么说话者没有恰当地传递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由于他对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判失误,所以并没有如他所料的,选择出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形式。

我们说话时,为了择其言达其意,会不断地估测对方的知识背景和心理。例如,让我们假设房间里的人知道被邀请来吃饭,女主人可能只用一句简单的“准

备好了吗?”来示意他们入席。相反,如果客人们事先不知道女主人准备了晚餐,那么她就得将她的邀请表述的更详细,比如,“可以上桌用餐了吗?”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她都将自己的以及别人的共同信息纳入了考虑范围,并且在当时的情形下运用合理的、有效的语言以实现交际目的。至于那位老师,很显然,她可能发现她高估了听者的所有信息——当她说“准备好了吗?”,她的听众并没有理解出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要去吃饭。这一事例还是和上述老师的情况一样,此时的女主人应当及时根据客人们的反应来判断自己在语言交流上的失误并且重新组织语言加以补救。

用外语与人交流最具实效的,往往不是那种对语言结构掌握得最好的人,而是最擅长处理整个对话情境过程的人,这些人能够考虑到说话与对话人之间共享的背景知识(比如说,从情境中获得或从正在进行的对话中获得的背景知识),并且挑选出能够有效传递信息的话题。外语学习者需要一些机会去提高这些技能,例如多参与一些要求有效、节俭地使用可用资源来交流的场合。由于这些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即时交流的有效性,难免经常会忽略语法的精确性。

同样,为了方便理解,学习者不仅仅需要习得并储备语言知识,还需要掌握在实际场合中灵活运用语言的策略与方法。

5. 理解和表达社会意义

我们从前一部分可以看出,决定说话者语言选择的一个因素在于推测对方的知识水平,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他对谈话所处的社交情境的理解:语言不仅承载着功能意义,同时也承载了社交意义。

女主人从门内探出头对客人说:“准备好了吗”时,这时她不只是在推测己与客人之间对此的相关共识,而且也表明这是一个非正式场合。如果是一个正式的场合,比如,客人是生意伙伴而不是私人好友,她就会选择不同的语言,例如“你们这会儿方便过来用餐吗?”。而在一个更为正式的场合中,符合社交规范的语言应该是“女士们,先生们,晚餐已经准备好了”。这与先前讨论的交际功能相似,一个学生可能会对室友说:“把门关一下,好吗?”但是面对一个在火车上的陌生人,说“不好意思,您介意关上门吗?”可能更适当一些。

对室友用正式的语言或者对一个陌生人用非正式语,都有可能让对方感到不适。

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不至冒犯,说话者要使措辞符合语言学规则(更确切说是社会语言学规则)。他会在自己才能范围内挑选合适的语言,就像在自己的衣柜中挑选合适的衣服一样。这个过程按其他方式也行得通,然而,社交情境决定语言的性质,同时语言又决定了社交氛围。例如,老师语言的正式程度强烈地影响着师生关系中的正式程度。一般来说,运用非正式语言不仅能够反映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