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第九章 人际关系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九章

组织行为学第九章

第九章(第十版)理解工作团队一、为什么团队如此普及团队在当代如此盛行,原因何在呢?事实表明,如果完成某种工作任务时,需要多种技能、经验和判断,那么通常由团队来做效果更好。

团队还有另一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这就是激励的作用.因此,团队如此盛行的另一种解释是,它们是管理层增强组织中的民主气氛、提高工人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团队与群体:二者有何不同群体定义为: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工作团队则不同,它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队员努力的结果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从图9-1中可以看到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

三、团队的类型组织中可能遇到的四种最主要的团队类型:问题解决团队、自我管理团队、交叉功能团队和虚拟团队。

1、问题解决团队①定义:这些团队一般由来自同一部门的5~12名计时工组成,他们每周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来会面,讨论如何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等问题。

我们把这种团队称为问题解决团队。

②质量圈:他们定期会面,共同讨论质量问题、调查问题的起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采取纠正性的行动。

2、自我管理团队①定义:自我管理团队通常由10~15人组成,队员之间或者是工作业绩息息相关,或者是从事相互依赖性的工作。

他们承担了最多以前由主管承担的责任。

一般来说,他们的责任范围包括:计划和安排工作日程:给各成员分配工作任务;总体把握工作的步调;做出操作层面的决策;对出现问题采取措施以及与供货商和顾客打交道。

研究总体上表明,实施这种团队形式并不总能带来积极效果。

3、交叉功能团队①定义:这些团队由来自同一等级但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

同样,由来及多个部门的成员组成的委员会是交叉功能团队的另一个例子。

②作用:交叉功能团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它使组织内部(甚至是组织之间)不同领域的员工交流信息,它激发人民采用新办法解决问题,并使人们共同合作完成复杂的项目。

作业—组织行为学中的人际关系

作业—组织行为学中的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我们要掌握这种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

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

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

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

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

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这种人际交往能力呢?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

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故意封闭自己。

其次要注意社交礼仪,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要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

(完整word版)名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名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组织(organization)是由一定的人群构成,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来实现组织目标的开放性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组织内部的个人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自身的运行状态。

组织环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和现象就构成了组织环境。

利益相关者(party interested)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与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各人称为利益相关者。

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技术技能包括专门知识和技能水平。

是指管理者对业务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是指与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conception skill)管理者必须具备心智能力去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是指管理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通过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洞察事物,分辨各种因素的作用,认清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是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驱使人们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个体而言,动机往往是一以愿望、兴趣、意图、信念、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要因素,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理论)(9)主要论点: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人际学说的新观点:1)员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

2)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提高生产率梅约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与工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取决于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2.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

2)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质等。

3归因理论(45)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内在:能力与努力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外在:任务难度与机遇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4.气质的类型、理论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51-54)气质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不可抑制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弱型1)多血质(活泼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1)强平衡,高灵活。

(2)敏捷好动,易适应环境。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九章_权力与政治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九章_权力与政治
Legitimate power
专家性权力
Expert power
参照性权力
Referent power
法定性权力是在遵循组织规则的范围内行使。它代表 了控制和使用组织资源的正式职权,最经常的途径就是一 个人在组织结构中的职位。比强制性和奖赏性权力更宽泛。 这种权力来源于知识,有时也会被称为智慧的权威。 这种权力建立在其他专家对该领导人专业水平认可的基础 上。 这种权力取决于领导人个人的才能和魅力。人际关系 的处理技巧和他人的感情支持是这种权力的资源。下属愿 意学习、模仿上司的言行。
拥有权力的人矢口否认,追逐权力的人尽力掩饰,而那些擅长 获取权力的人则对如何获取权力为莫如深。 ——斯蒂芬· P·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英国阿克顿伯爵,《自由与权力》
文章写作顺序解读
任何人都知道,对一个统治者来说履行诺言、生活廉洁、不高欺诈是多么 值得称颂。然而经验证明,在我们的时代,君主们不关心遵守诺言,并且用 欺骗的手段迷惑人民,但是他们得到了许多东西,因此,他们结果反而比那 些诚实的人们过得好。 因此,一个君主并不需要我们上面提到的所有优良品质,但他必须装得 似乎拥有它们。我甚至敢大胆地说,如果君主真的拥有这些好品质,并且总 是按照它们行事,那么它们将伤害他。反之,如果他几乎很少有这些品质, 那么,没有它们他差不多可以事事如意。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里(1469-1527 ) ,《君主论》
6.引发政治行为的因素
政治行为影响因素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和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内控者是指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时机和成功的人,而外控者 则认为自己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当然完全的内控者和外控者很少存在, 多数情况下,都是某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马基雅维里主义(Machiavellianism):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注重个体的实 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只要行得通,就采用它”这是马基雅维里主义 者一贯的思想原则。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指是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 体能力。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方面表现出相当 高的适应性,他们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 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差异。

组织行为学 第九讲:沟通

组织行为学   第九讲:沟通


(2)起源:

情境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过滤和反馈双重机制; 情境模棱两可;

导致人们焦虑;

小道消息

控制

信任

自我利益
(3)弱化小道消息不良影响的建议


公布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
公开解释那些让人觉得不一致或隐秘的决 策和行为;

对于当前的决策和未来的计划,在强调其 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指出其不利的一面;

2.有效沟通的障碍
(1)过滤: 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受者更为有 利。

(2)选择性知觉:
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 及其他个人特点有选择地去看或者去听信息。

(3)信息过载

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
2.有效沟通的障碍
(4)情绪 接受者在接收信息时的情绪感受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 解释。 5)语言


2.通道类型:

由组织建立的、用于传递有关员工的专业活动的 信息的渠道 用于在组织里传递个人或社会信息。

(2)非正式通道:

3.沟通过程的8个主要部分:


发送者(信息源)
编码 信息 通道 解码 接受者 噪音(干扰) 反馈
4.沟通过程模型:
5.沟通的方向

自下而上
9.3 人际沟通

1.口头沟通(oral communication)

优点: 快速传递、快速反馈 缺点: 信息失真 优点: 有形、可核实 缺点: 耗费时间、缺乏反馈 优点: 提供其它沟通支持,使情感和感受可观察 缺点: 对身体语言和动作的理解会影响对接受者对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9章 群体间的动力学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9章 群体间的动力学
心理因素:认识障碍、态度障碍和情绪 障碍
物理因素:自然障碍、机械障碍、距离 障碍和信息过量的障碍
5、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容忍不同意见 良好沟通十戒
二、群体的合作与竞争
1、群体合作的概念
合作是社会化劳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 现共同的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配 合的一种行为方式。
第九章 群体间的动力学
一、群体间的沟通 1、沟通的概念 2、沟通的模式
明确传送意念 编码 传递 接受 译码 反应行动
3、沟通途径的分类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下行沟通、上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4、影响沟通的因素
文化因素:语义的障碍、经验障碍和文 化程度的障碍
社会因素:地位障碍、职业障碍和组织 结构的障碍
3、群体凝聚力 凝聚力的概念 凝聚力与群体工作绩效
4、环境因素 首先,如工作的组织、工人的空间位置 和时间安排——将决定谁跟谁相互影响、 哪些人能结成群体 工作性质或场所本身的要求 管理思潮

5、合作、竞争与工作效率 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 群体间的竞争与合作
三、群体间的冲突与协调 1、冲突的概念 2、对冲突的正确理解 3、冲突的原因
人的本性 信息原因 认识原因 价值观原因 本位原因 个性差异原因 争权夺利
4、群体之间冲突的结果 冲突对群体内部的影响 冲突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
5、冲突的解决方法 协商解决法 仲裁解决法 权威解决法
6、群体的协调
影响群体协调的因素:外在因素与内在 因素
组织关系的协调:与上级关系的协调、 与下级关系的协调、与同级关系的协调
人际关系的协调:平等、诚信、利益、 形象
四、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1、群体成员的构成

组织行为学9企业文化

组织行为学9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作用(续)
文化人的作用
身价高些 本领强些 执着些 个性强些 修养好些
企业文化的作用(续)
企业的精神财富(无形资产) 企业的两个无形网之一 企业的形象特征,识别作用,广告作用 企业凝聚力的来源 保证企业的行为的一致性 增加对企业的信任 对企业的约束作用 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 厂容,厂貌,建筑风格,绿化,美化 产品的特色,式样,品质,包装 厂旗,厂服,厂徽,厂花,厂歌 企业造型 企业的纪念品 企业的文化媒介:广播,报纸等
四. 企业文化的建立
物质条件:衣食足,知荣辱 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错误观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企业高层领导人的支持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来自社会的压力 来自员工的要求
三.企业文化的结构
物质层 制度层 精神层
1.企业文化的内核(精神层)
企业精神 企业最高目标 企业经营哲学 企业风气 企业道德 企业宗旨
2. 企业文化的制度层
一般制度
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分配制度等
特殊制度
职工民主评议干部,干部五必制度等
企业风俗
年度运动会,集体婚礼,赛歌会
3.企业文化的物质层
3.企业制度的建立
什么是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 什么是知识,条理性的信息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保证 企业制度
责任制 5S 工具到位 奖惩分明
4.企业价值观的建立
企业的理念 企业的社会职责
股东与风险共享者 守法与符合道德
经营方式:目的vs手段 企业内部的风气
5.企业家在建立企业面广 有明显的主题 以精神因素为主 也可以通过物质来体现
二 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个人只有钱行不行? 一个企业只有利润行不行? 一个人只有钱,另一个人只有文化你要哪一个

组织行为学-第9章专题知识讲座

组织行为学-第9章专题知识讲座
职责和任务----信息和渠道.
五. 沟通障碍
• 5.组织层次旳影响。信息旳“过滤”和 “失真”。积累损耗。
• 6.信誉不佳,阻碍沟通。-----个人信誉 与组织信誉(公正性)
• 7.组织气氛---提防、猜疑;平等,尊重, 开诚布公、相互信赖。 社会文化(群体规范)
• 8.条件不清,弹性太大。政策、制度、方法旳 合用边界。隐含前提,默契。
息线索(语言、体态、面部表情、手势、语 气)、即时反馈(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以 及亲身接触。 • 信息:常规,非常规。
4.沟通方向旳可逆性分类
• 单向沟通:朝着一种方向旳沟通。特点速度快、 秩序好、无反馈、无逆向沟通,缺陷:实收率 低,接受者轻易产生挫折、抱怨和抗拒。
• 双向沟通:来回反馈式旳沟通。发送者与受讯 者之间旳位置不断互换。特点是速度慢、气氛 活跃、有反馈、实收率高,接受者能体现意见, 人际关系很好;但传达者有心理压力。
良好沟通旳十诫
---美国管理协会提议
• 沟通前澄清概念 • 检验沟通旳真正目旳.目旳----内容 • 考虑一切环境情况——背景、社会环境,过去
情况, • 计划沟通内容时,尽量取得别人旳意见。 • 注意内容,同步注意语气 • 尽量传送有利旳信息—有利事情,最易记住。 • 必要旳反馈跟踪与催促。 • 要着眼于目前,还应着眼于将来。 • 言行一致 • 成为一种“好听众”——尊重别人,了解意图。
策和行为。 • 对目前旳决策和将来旳计划,强调其主
动一面旳同步,也指出其不利旳一面。 • 公开讨论事情可能旳最差结局,这肯定
比无言旳猜测引起旳焦急程度低。
3.信息沟通旳方式
• 语言、图画和动作,非语言(信号,体态),电

• 3.1 语言沟通---书面、口头沟通 • 3.2 非言语沟通 • 3.3 沟通通道旳选择:通道丰富性---沟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
❖ 在组织中都能找到任何一种儿童状态的例子。
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自我状态”之间的平衡
❖ 三种“自我状态”之间的平衡,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人具有很强的批评的父母状态——他们被看作有权威性,但不体谅别人。 有的人成人状态较强——他们就比较有逻辑性和理性,但缺少自由儿童状态所具有的幽默。
❖ 裴尔内认为,我们在某一特殊时刻,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某一种自我状态的控制。所以,个体有 可能在不同时候暂时性的表现为批评的父母状态,或自由的儿童状态,但不会在同一时刻中出 现两种不同的状态。
❖ 更为普遍的反应是反抗的儿童状态——“他认为他是谁呀?”(这是在经过了非常短暂的“我做 错了什么?”的想法之后,最常发生的)。
TA交往方式的说明
在平行的交互作用中,发起者的自我状态成功地与对方相适宜的自我状态相连接,并从对 方那里引出相适宜的反应。
这些经验包括从爱的经验,到强制性的规则和约束的经验,以及制订标准的经验。
——这些经验内容形成“父母状态”。
2.“儿童状态”。 我们的记忆中也记录了自己对父母行为的反应,也就是孩子对父母的行为的感受,包括
像罪恶感、快乐、反抗等,——这些内容构成“儿童状态”。 3.“成人状态”
最后,大约从10个月开始,婴儿发展出独立性的对周围世界探索和试验的能力,在父母 的“教育”和儿童的“感受”之外,这时又形成了——“成人状态”的信息加工功能。
(AW) 我想人们待我 亲密和私人化
控制 容纳
图 中美人际关系倾向特征比较
情谊
主动容纳
16 14 12 10
8 6 4 2 0
被动容纳
中国 美国标准
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
被动期待 主动争取
主动情谊 被动情谊
交互不相容(reciprocal)

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学

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学

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学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它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容易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

2. 与人沟通与人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沟通的方式很多,如语言表达、身体语言、文字沟通等。

在沟通中,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尽可能做到听取和回答问题,以达到双方交流、理解和沟通的目的。

3. 建立信任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诚实守信。

通过自己的言行去获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

4. 处理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正确处理冲突能让人际关系更加稳定。

在处理冲突时,要首先保持冷静、保持客观,了解事实并挖掘问题的根源。

然后尝试寻找解决方案,寻求妥协,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二、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人、团队和组织的行为和决策的学问。

它涉及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团队与人际关系、组织文化和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1. 个体行为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涉及到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个体行为包括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等方面。

组织需要了解员工的个体行为,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2. 团队与人际关系组织的团队与人际关系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

团队要做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以达到团队绩效的最大化。

3. 组织文化与结构组织文化和结构对组织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价值体系、观念和信仰,而组织结构则包括组织的层次结构、权利结构、沟通结构等。

了解组织文化和结构,对于组织发展和绩效改善非常重要。

4. 决策与管理决策和管理是组织中最基本的职能之一。

正确合理的决策和管理可使团队和组织发展和壮大,提高组织的绩效。

《组织行为学》温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温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2、理论基础3、方法基础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发展背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对象、工作条件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公正、自由和竞争的社会原则相结合,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施展的空间更大。

这种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互相影响、推动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既不是知识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它叫做新商业经济。

2、发展内容(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它是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1、个体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模式:♪ a. 刺激反应机理♪ b.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 c.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2.知觉与行为♪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

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的作用)1.华生主义与新华生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行为)公式。

组织行为学,第九章_领导

组织行为学,第九章_领导

Leadership
正式领导者: 正式的职位、 职权和职责
领导者: 产生方式不同
非正式领导 者:无正式 的职位、职 权和职责
Leadership
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二者之联系: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 资本主义早期以前,领导同管理并没有分离, 所有者既是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也是生 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没有分工,而是三权 集中,领导者与管理者没有分离,而是两位一 体。
Leadership
第九章 领导
Leadership
领导者概述
1.1 领导者的含义 关于领导者含义的狭义观和广义观 狭义观:领导者就是权力的执掌者,即他 是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依法享有职权, 并通过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 影响等活动,率领被领导者实现既定目标 的人。这种观点忽略了非正式领导者的存 在。 广义观:领导者就是其身后拥有追随者的 人。按照德鲁克的观点,领导者是无处不 在的,群众中的领袖人物以及没有正式职 位但仍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都可以称为领导 者。
Leadership
3 领导者的责任
权力同责任是对等的,有多大的权力就应承担多大的 责任。 职位责任:确定组织目标,制定远景规划;阐明领导立 场,传达组织目标;处理各种关系,使上下级保持良好 关系;做好组织工作,配置相关人员;建立各种激励机 制,为组织提供推动工作的动力;保证领导活动的连续 性,做好量度工作;控制和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化解组 织面临的各种危机;推动组织变革,并使组织成员不断 进步。 非职位责任:为自己的追随者提供希望;通过自己的人 格魅力凝聚一种组织的价值和精神;处理好各种非工作 关系,能够满足下属和成员的非工作需求;铸就新的领 导文化,为改正提供更多晋升的机会等。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人类社会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交互网络,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工作场所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对于组织的成功和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组织行为学中人际关系的研究,并探讨一些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

理论研究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关系的一种集中反映。

它涵盖了许多方面,例如沟通、信任、合作、竞争和冲突等。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际关系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人际关系的理论框架有许多,其中最知名的是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权力相关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相互利益和奖惩机制的。

当一个人为其他人提供资源或支持时,他有望在未来得到回报。

社会认同理论则关注人们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这对于组织中的员工激励和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权力相关理论则研究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影响力的形成过程。

这些理论为组织行为学家提供了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

实践研究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在进行人际关系研究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个体的特点、组织结构和环境等因素。

下面是一些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1.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观念对于团队合作和群体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同的作用。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引导组织中的员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领导风格领导风格对于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领导风格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相反,消极或者独裁的领导风格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和反感,使得人际关系恶化。

3.目标一致性在组织中使用共同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并且能够为实现共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4.相互信任信任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

在组织中,员工之间应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相互支持和帮助。

组织行为学+第九讲:群体人际关系与沟通

组织行为学+第九讲:群体人际关系与沟通

(三)人际关系在组织中的影响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 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们 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有重大影响。
1.人际关系影响组织的氛围和凝聚力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成员之 间沟通顺畅、感情融洽,组织活动就会积极、和睦,士气 高昂,组织目标也容易得到认同和实现。相反,人际关系 紧张、不协调,组织成员之间就会不信任、相互戒备,难 以沟通,组织就会涣散。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群体中成员与成员、成员 与领导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它反映了人们彼 此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和相互吸引或互相排斥的心理状态。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在其成员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所 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成员之间实现着信息、感情和个人 特征的相互交流和行为上的相互作用。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独具 的现象。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他选择一个先进班组与一个落后班组比较,A组是由12 人组成的小组。这个组在车间里生产情况是最好的。调查 显示其人际关系是:组内成员之间作了大量的肯定选择, 没有否定选择。得票最多的是班组组长和共青团小组长, 他们两个也彼此作了肯定的选择,这表明组内领导受到成 员的爱戴,领导人之间合作也很愉快。
D组由13人组成。这个组生产指标一直很低,经常完不 成生产计划。调查其人际关系状况发现:
第九讲:群体人际关系与沟通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经常受到各自的职务、心理特征的制约,并 伴随一定的心理体验和反应。这种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 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具 有重大作用。

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1. 简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以及组织如何影响和塑造个体行为的学科。

而人际关系则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人际关系在组织中的发展和维护对于组织的成功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定义、作用、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人际关系促进组织的成功。

2. 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联、相互作用与交流。

在组织中,人际关系是指员工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和互动的情况。

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可以促进组织的凝聚力、团队效能和创新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冲突,从而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3. 人际关系的作用人际关系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效率。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之间可以更好地共享信息、协调工作,减少工作中的误解和冲突。

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够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进而提高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

3.2 增强组织凝聚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加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认同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互相信任、支持和帮助建立起更紧密的关系,使员工更加愿意为组织付出努力,从而促进组织凝聚力的形成。

3.3 促进组织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对于组织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信息的流动性。

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员工可以相互学习和启发,激发创新思维,帮助组织更好地适应变化和挑战。

4.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4.1 个体特征个体的性格、价值观、情绪状态等特征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开放性、合作性高的个体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孤立、冲突倾向较大的个体则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

4.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护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亲不如近邻”
• (2)相似性吸引:由于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 性或一致性的特征,如共同的态度、信念、 价值观、兴趣、爱好等产生的人际吸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3)互补性吸引: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 心理需要,当双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成为互补关系 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双方以互补形式满 足对方需要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相互认知方式
•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不仅要传递信息,还有相互 感受,相互分析,相互判断、互相传递的信息。 • 在这种相互感受、分析的过程中,就包括对他人 表情、性格、需要、目的和动机的认知。
(三)行为交往方式
• 行为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行为所实现 的相互作用。 • 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不同,人们之间的行为 交往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行为交往方式也可 以分为模仿、竞争、合作、利他行为等。
• 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
• 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 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 • 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 • 让别人保住面子
• 3.互利原则
• 4.信用原则
在管理中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 • • • • 1、发扬领导民主作风 2、员工参与性激励 3、信息交流渠道通畅 4、培养员工的个性 5、培养群体意识
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
A
+ + + A - - A - -
A

B

X B

X B

X B

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B喜欢A,A喜欢X,于是B也喜欢X; (2)B喜欢A,A不喜欢X,于是B也不喜欢X; (3)B不喜欢A,A不喜欢X,于是B喜欢X; (4)B不喜欢A,A喜欢X,于是B不喜欢X;
不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 A + - + A + -
是判断人际吸引的高境界。
• 二、人际吸引是对他人作肯定性评价的倾向。
人际吸引根据其吸引的程度,可分为:
• 亲和:接近他人的倾向。
• 喜欢:亲近合群。中等程度的吸引形式。
• 爱情:是人类最亲密的最高级吸引形式,是男女
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和依恋的一种特殊的强烈感
情。
人际吸引的规律
• (1)相近性吸引:交往的双方由于时间及空间 上的接近而产生的人际吸引。相近吸引一般发生 在交往的早期。
晚9点24分,由于能见度太差,因而无法保证安 全着陆。 52航班第一次试降失败。当肯尼迪机场指示 52航班进行第二次试降时,机组成员再次提到他们的燃 料将要用尽,但飞行员却告诉机场管理员新分配的飞行 跑道“不行”。晚9点32分,飞机的两个引擎失灵,1分 钟后,另两个也停止了工作,耗尽燃料的飞机于晚9点 34分坠毁于长岛。机上73名人员全部遇难。
• 2.相容原则
• 笑话: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 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 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 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 有人说:差异带来繁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 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承认差异,悦纳他人。 做到求同存异。
• (5)敬仰性吸引:交往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某种特征的仰 慕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球迷、歌迷,一般比较有特长 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敬仰而吸引别人。
宁给智者背包袱,也不给愚者当军师”
• (6)仪表性吸引,仪表包含先天和后天两部分,前者如 身材、容貌等,后者如衣着、打扮、风度等。仪表在人 际吸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今后的交往起重要的作 用,我们所讲解的第一印象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主要内容
• • • •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吸引 人际沟通 团队分析与管理
第一节 人际关系
• 一、概念 • 所谓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就是人与 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 人与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 它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和协同活动的 条件下产生的。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 远的影响。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 1.平等原则 • 萧伯纳有一次写作休息时,和邻居的小女孩一起玩耍, 当送小女孩回家时,他对小女孩说:“知道我是谁吗? 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萧伯纳。”小女 孩天真的回应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妈妈, 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 佩丝莱娅。”大文豪听了,不 禁惭然。后来,对朋友谈起此事,感慨到“一个七岁的 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中最好最重要的一课。一个人无论 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 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 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 程。 • 人际吸引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人际关 系开始建立时的一种必要条件。
包括两层含义:
• 一、人际吸引是以情感为主导的,有无感情投入
人际关系的作用
• 任何社会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 群体内成员的感情、行为,最终影响群体目标的 实现。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提高工作效率: • 2、创造良好氛围: • 3、促进心身健康: • 4、促进行为的改变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 ①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跟别人建立 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待人行 为有:交往、沟通、参与、容纳等,以及与之相反的孤 立、退缩、排斥、疏远等。 • ②控制的需求:是在权力上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 的欲望。其行为表现为运用权力、权威、控制、支配等。 相反的习惯难为有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配、追 随他人等,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控制的需求。
• 4、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性质可分 为 • (1)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的双方关系和睦、友爱 • (2)不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交往双方不和睦,对立和敌对等
• 5、美国心理学家霍妮的研究 • 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按照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的人际关系分 为三种类型: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 ①谦让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什么人,都首先想 到,他喜欢我吗?属于努力讨别人喜欢者。 • ②进取型: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种人总是想窥探对方力量的 大小,或其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 彩浓厚。 • ③分离型:特点是疏离他人。此类人经常躲避他人的影响和 干扰,与他人发生交往常常是迫不得已。害怕与他人建立过 分亲密的关系。这类人一般没有亲密的不分彼此的莫逆之交, 跟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通常此类人也很少有敌人。

以右侧这种不平衡状态为
A
+
B —
例,经过沟通后可能会出 现三种结果。
+
X
• 1)A改变对X的态度,使自己与B对X的态度相 一致,从而消除紧张,恢复平衡。 • 2)B改变对X的态度,使自己与A对X的态度相 一致,从而消除紧张,恢复平衡。 • 3)A保持自己对X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对B的态 度,这样也会达到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而这种 特殊的平衡实际上是AB关系的解除。
A
+ -
A -
B

X B

X B

X B

X
(1)B喜欢A,A不喜欢X,而B喜欢X; (2)B喜欢A,A喜欢X,而B不喜欢X; (3)B 不喜欢A,A喜欢X,但B也喜欢X; (4)B不喜欢A,A不喜欢X,B也不喜欢X(负相关)

三者相乘为正,则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否则不 平衡,此时会产生焦虑,驱使恢复平衡。 经过双方的意见沟通,可能会发现三种情况:
仪表的吸引 “ 第一印象”
• 外貌影响人们的吸引力与交往,不仅日常生活事实的观 察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社会心理学的严格实验也证明 了这一点。 • 西格尔等人通过巧妙的实验揭示,漂亮的女性比不好看 的女性更能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
• 另外,实验表明,对女性罪犯的的量刑有两种情况:一 是对于犯盗窃罪的有魅力的女性罪犯,会得到更多的同 情,判得较轻,而对于被认为同美貌有关的诈骗罪则倾 向于重判。

③感情的需求:是在爱情与感情上希望于他人建立并维 持良好关系的欲望。其行为表现是喜爱、亲密、同情、 热情等,其相反的行为表现为憎恨、厌恶、冷淡等。
• 这三个方面的 需求又分别可 分为主动的需 求和被动的需 求,于是修兹 在此基础上分 出六种基本人 际关系倾向:
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 控制 感情
主动与他人来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 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引导自 己
• 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决定 于交往双方彼此交往中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能否得到满足。因此,人际关系反映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需求倾向
• 美国心理学家修兹的研究: • 修兹认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每个 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他人。在 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人际关系 的基本需求倾向,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对他人 的需求内容和方式都不相同。 • 这种需求可分为三类:即相容的需求、控制的需 求和感情的需求。
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 1、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 2、阻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其他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 (一)人际关系平衡与改变 • (二)相互认知方式 • (三)行为交往方式
(一)人际关系平衡
•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 • 基本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由彼此的吸 引力和交往所决定,还要牵涉到第三者 • 基本变量: • A是一个认识的主体 • B是另一个认识的主体 • X是第三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事物)。
讨论:
1.导致这次空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飞行员与地面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在哪 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