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基本知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85d8595b90d6c85ec3ac6f4.png)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630b374f46527d3240ce0db.png)
中古音
中古音是指六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以 《切韵》为代表。中古音是研究汉语语音 史的基础。《切韵》在唐宋两代经过多次 修订,书名也有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北 宋陈彭年等修订而成的《广韵》。《广韵》 与《切韵》在分韵上略有差异,但是音系 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切韵原本已经看不 到了,所以现在研究中古音实际上主要依 据的是《广韵》。三十六字母.doc
上古音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二、上古韵部 顾炎武:十部 段玉裁:十七部 江永:十三部 戴震:二十五部 孔广森:十八部 江有诰:二十一部 章炳麟:二十三部 黄侃:二十八部 王力:二十九部和三十部三十六字母.doc
上古音
三、上古声母三十六字母.doc 1、重轻唇不分(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2、舌上舌头不分(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与 端透定无异。” 3、“娘、日”归“泥” 章太炎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 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古书的读音
一、古书读音原则 二、古音通假 三、破读 四、特读 国名: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族名:吐谷浑、 荤粥、先零、吐藩、 地名: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铅山、番禺 人名: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姓氏:乐、仇、任、种、|解、万俟、尉迟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古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先秦两汉) 《诗经》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时代) 《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时代) 《中原音韵》 现代音 普通话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 :《淮南子》“蛟龙水居”,高诱注“蛟 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2、直音:《汉书》“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单 音善,父音甫”。
音韵学基础
![音韵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f72cb2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0.png)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41d73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4.png)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音韵学基础知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1)定义: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阿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附: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a,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b,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c,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d,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声母方面(1)关于声母的名称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2)对于声母的分析a, 五音,七音,九音(依据发音部位划分的声母类别)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成为五音,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而九音指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喉音,牙齿音。
b,清浊(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51490c1a417866fb84a8eeb.png)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
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1 / 36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
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第二,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第三,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2 / 36跟拼音基本相同。
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8c6412a02020740bf1e9b0a.png)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ʂ][tʂh][tɕ][tɕh]擦音:[f][s][x][ʂ]鼻音:[m][n][ŋ]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ʂ][tɕ]送气:[ph][th][kh] [tsh][tʂh][tɕ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ʐ]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doc](https://img.taocdn.com/s3/m/0a849c40c850ad02de80412a.png)
《音韵学基础》第一节概说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生时的语音是什么样的?现在无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文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音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音古今差别很大。
古今汉语语音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比较中窥测到一斑,因为语音的地域差别正是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目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
三家分期大同小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五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高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力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用王氏分期,是因为王氏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把语音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音史的四期,同时也适用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而高氏、罗氏则主要是从语音史角度提出的分期;其二,王氏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用于一般语言文字工作者,高氏、罗氏分期比较细密,适用于专门从事语音史研究的工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音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文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文。
前者需要上古音知识,后者需要中古音知识,而学习上古音又必须以中古音为基础。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文字学、训诂学一样,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音韵学和语音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
音韵学资料
![音韵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071b38bd64783e09122bb3.png)
音韵学资料(一)概述一、音韵结构二、声母1、36字母2、五音、七音、九音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
所谓“五音”,就是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就是所谓“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唇音、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
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有含混不清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宫、商、角、徵、羽”来比附发音部位。
3、清浊传统音韵学“清、浊”的概念也有指韵方面的,但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作分辨的。
清浊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就是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清、浊”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韵镜》以“清”与“次清”相对,以“浊”与“清浊(次浊)”相对,则狭义的“清”是指“全清”,“浊”是指“全浊”。
而广义的“清”是包括“全清、次清”的,广义的“浊”是包括“全浊、次浊”的。
三、韵母1、“韵”及有关概念韵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韵:韵腹、韵尾、声调韵目: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也就是韵的名称。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中,“声类”是反切上类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
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即韵基相同)的,是同一个韵部。
韵摄:“摄”是有关韵的最大的概念。
等韵学家把《广韵》206韵中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为一类,称为韵摄,把206韵归并为16摄。
从音理上看,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2、两呼和四呼一般认为,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22音韵学常识
![22音韵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de64693bceb19e8b8f6ba43.png)
上古(周秦两汉时代)、中古(魏晋 南北朝隋唐时代)、近古(宋元明清 时代)和现代等四个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系统 声母在音韵学中称为 “声”“纽”“声纽”。古代没有现代使 用的音标系统,在归纳出声母系统后,从 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为代表给该类 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该类声母的标目 字。人们把这些标目字称为字母。字母又 简称“母”。如“端母”或“端纽”,就 是指声母为“d(t)”的字,“端”就是 这类字的标目字。
上古音韵部表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乙类 乙类 乙类 丙类 丙类
阴声 入声 阳声 (一) 之 职 蒸 (二) 支 锡 耕 (三) 鱼 铎 阳 (四) 侯 屋 东 (五) 宵 药 (六) 幽 觉 冬 (七) 微 物 文 (八) 脂 质 真 (九) 歌 月 元 (十) 缉 侵 (十一) 叶 谈
三、古音通假
1.同音通假 就是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
韵部均相同。如: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蚤”通“早”,均属精母幽部。 ②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 豳风· 七月》)毛传: “壶,瓠也。”段注:“《七月》传曰:‘壶,瓠也。 ’”此谓假借。“壶”通“瓠”,均属匣母鱼部。 ③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 成公七年》)“罢 ”通“疲”,均属并母歌部。 ④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 隐公元年》)“寤”通 “牾”,均属疑母鱼部。
《广韵》按照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二
卷,上、去、入声各一卷)。平声五十七 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 ,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 四韵。每韵标一个韵目,同一韵目的字同 韵,只是韵头(介音)不同,所以同韵的 字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如东韵包括“东 ”“蓬”两类不同的韵母),在《广韵》 中分开排列。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1](https://img.taocdn.com/s3/m/6b745e8cb9d528ea81c7794d.png)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音韵学
![音韵学](https://img.taocdn.com/s3/m/cb67147602768e9951e7386a.png)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反切与韵书(一)古代注音方法:先秦时期,“士”们还没有意识到汉语音韵的特征,还不能把构成汉语音韵的基本要素—声、韵、调剖析开来。
汉语音韵的研究在汉代开始萌芽。
宋·郑樵在《通志·七音略》里批评他们:“汉儒知以说文解字,而不知有‘子’、‘母’,生字为母,从字为子,子母不分,所以失造字之旨” 。
◇古代注音方法:当时的学者对汉字的注音常采用一些粗疏的方法,主要有:1.直音:是借用音同的通晓字直接加以注音。
如《左传》:“次于陘”。
《经典释文》注“陘,音邢”2.读若:主要是借用音近的文字加以注音。
如《说文》:“趹,读若決水之決。
”3.譬况:是在借用音近的文字注音的基础之上,再加以文字说明。
如《吕氏春秋·慎行篇》:“崔纾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注:“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又如《释名释天》:“风,兖司豫冀横口合唇言之,…氾也;青徐言凤,蹙口开唇推气言之,…放也,。
”4.反切:反切的产生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直接关系。
受梵文的影响,魏晋学者终于懂得把汉字字音拆分为“声”、“韵”两部分,分别取两个与声韵相同的汉字加以标音。
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反切下字代表韵母。
反切注音方法无疑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注音方法,它的产生为汉语音韵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辨析声韵调的发音及其类别的重要依据。
何谓反切?“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如:红, 胡笼切攀, 普班切劝, 去愿切唐, 徒郎切刊, 苦寒切毁, 许委切音韵学基础知识(二)韵书简述:韵书,是汉魏以后,继反切注音法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字书。
它的编排体例是:凡同一韵的字收集在一起,用反切注音,并注明字义,再按照“韵”的先后排列,取其中一个代表字作为韵目。
以《广韵》东韵为例:东,东方也。
…德红切。
十七。
菄鸫倲蝀……同,齐也。
…徒红切。
四十五。
……古代韵书,本来是为方便写作诗文而编录。
由于它是当时汉字实际语音的书面描写,真实地保留了汉字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语音面貌,因而韵书又成为研究古代实际语音的重要工具。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9e9b6a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6.png)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音韵学重点整理
![音韵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6fd78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0.png)
音韵学重点整理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e9b5991da300a6c30c229fda.png)
第一节音韵学概述一、音韵学的内容(1)什么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音类的分析和音值的构拟。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古人己经作古,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大致可为四个时期:a、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称为古音学。
b、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的《切韵》音系为代表,陆书只存残卷,现存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保存了它的原貌,称为今音学。
c、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它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d、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在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的形式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
如《韵镜》、《七音略》等。
(4)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不同点,一是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二是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
三是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5)音韵学的功用笫一、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例如:“家、见、间、解”等字在有些方言中读“g”声母,古代的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为何不同?第二、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例如:异读词审音问题,缔(di)(ti)二音,《广韵》属霁韵,与弟、第、递同,故读(di);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于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疾有阳平、去声二音,《广韵》秦悉切,属于全浊从母,入声当读阳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19719e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1.png)
音韵学基础知识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 四、宋人三十六: 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 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得: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得: 匣3、只有一四等得: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得: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得: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得: 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得: 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 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学知识
![音韵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37a8d433d4b14e852468c0.png)
音韻學常識一、概述1、什麼是音韻學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
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
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
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
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
”(詞法上的屈折變化)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
如:逶迤(w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
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
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
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55e7e01eb52acfc789ebc93a.png)
•
元明时代,声调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北京音系就出 现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个声调。
2、调值:指各种语言实际读音的高低升 降的形式。现汉使用五度标调法(刘复、 赵元任)。调类相同,调值不一定相同。 如同为阴平的“妈”,在北方方言读55调 值,而在天津方言读11调值。
明· 真空和尚《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3)古代的注音材料
铺,东晋徐邈注为“音敷”
4)谐声字:即形声字。使用相同声旁的字, 它们的读音也必定是相同或非常接近。如: “芒、妄、忘、忙”都是从“亡”得声,现 汉读音不同,但是在上古它们的读音相同或 相近。
5)古代的韵文材料
诗歌、辞赋: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6)古代的韵书、韵图 韵书:古人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汇集 在一起,使诗人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据之 选择韵脚的一种词典。 韵图:直观地将字的声、韵、调情况都 反映出来 7)方言材料、亲属语言材料
前人对中古音的总结 1、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 知徹澄日 牙音:见溪群来 齿音:精请從 審穿禅照 喉音:心邪晓 匣喻影 2、宋人三十六字母:
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
• (一) 《廣韻》的產生
•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 及唐人的增訂本《唐韵》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 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 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 《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 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 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 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 (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 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 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 麼變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音
6.1 概说
6.1.1 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韵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由于音韵学主要研究汉字字音的声、韵、调,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声韵学”,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历史语音学的范畴。 音韵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 始注意分辨汉字的字音了,出现了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 “舌头”、 “舌腹”等术语;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注音方式的名称,如“读若”、 “读为”、“读如”、“读曰”,有的专用于给汉字注音,有的兼释通假字。汉 末有人发现了一种汉字的析音方法——反切,主要用来给汉字注音。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分析字音的韵书,如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晋人吕静 的《韵集》,可惜这两部书早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这部书按四声分韵排列,把同音字编在一起。韵书的出现与发展,为音韵 学储备了资料,标志着音韵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开始了 对韵书的分析,根据韵书中的反切,寻找汉字字音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并绘 制成图表。进入明清时期,在对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研究的基础上,又开 始对周秦古音的研究。 鉴于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一般把它细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 学。“古音学”以《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诗歌及韵文和谐声字、异文 为研究材料,探讨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 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 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韵书中的反切,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分析发音 原理和方法,由于它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反切所反映出来的音系,有人 认为它属于今音学的一部分。除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之外,由于元朝以后 出现了以 《中原音韵》 为代表的反映北方音系的一系列韵书及反映近代音系的等 韵图,近代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于是形成了音韵学中较为年轻的一个门类: 北音学。
余予dia 台di 第二人称代词:尔 iai 若 iak 戎iwm 远 指 代 词:尔iai 匪piwi 近 指 代 词:之i 特 指 代 词:其i 第三人称代词:之i 其i 是ie 若iak
乃
然ian
彼pia
夫piwa
时i
此tsie
斯sie
兹tsie
厥kiwak
4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上列代词,除了唇音类“彼、夫、匪”和第一人称代词自成系统,第二人称代词 和远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特指代词和近指代词分别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 系,它们不仅在用法上有联系,在语源上可能同出一源。这些字可能就是某个词 的历史的或地域的不同读音和写法。除此之外,如果要追索现代汉语代词“你” 、 “这” 、 “那”等的来源,也需要利用音韵学的知识。 具体分析其他类虚词的用法, 也要用到音韵方面的知识。 如 《诗经· 卫风· 伯 兮》 :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如果我们懂得现代汉语的 声母[t、t、]在中古和上古有一部分读[k、k、x],以及上古“之”部字的 读音,就知道上句中的“其”在上古读[i],也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 ,用 来表揣测的语气。 “其雨”就是“该下雨吧”的意思。 第三,有利于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为推广普通话服务。 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 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推广普通话服务。 我们知道, 汉语的方言相当复杂,而且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但是,这些方言和普通 话一样,都是有古汉语演变发展而来的,因此从语音上看,普通话、方言和古音 (主要是以《广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之间都有对应关系。例如中古“见” 母字,在广州话里声母绝大多数念为[k],但在普通话里既可以念[k],也可以念 [t],如“家”,广州话念[ka],普通话念[tia];“阶”,广州话念[kai],普 通话念[ti];“叫”,广州话念[kiu],普通话念[tiau]。如果寻求广州话和普 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 我们大致可以说, 广州话的声母[k]对应于普通话声母[k] 和[t]。如果进一步探讨广州话声母[k]和普通话声母[k]、[t]在什么条件下对 应,则要用到有关中古音的知识了。再如普通话中“际、寄、计、季、寂”是一 组同音字,都念j i,而在广州话中分别念[ti]、[kei]、[ki]、[kui]和[tk],在 声母、韵母、声调上均有不同。原来这五个字的历史来源并不相同:“际”在中 古属于精母祭韵字,“寄”属于群母寘韵字,“计”属于见母霁韵字,“季”属 于见母至韵字,“寂”属于从母锡韵入声字。可见,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对应关 系是相当复杂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韵学知识,才能解释这种复杂关系。 第四,有利于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3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家拂士”的“拂” ,是“弼” (辅助)的假借字。上古时期, “拂”属章母物部, “弼”属并母物部,两字同属一个韵部,读音近同。但现代一个读 fú(拂),一 个读 bì(弼) ,读音迥异。 第二,有利于分析古汉语语法中虚词的用法及其发展变化脉络。 音韵和语法的关系,初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显著,前人的论述也较少。随着古 汉语语法和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深入,音韵和语法的关系表现越来越明显。有些语 法现象如果不通过语音方面的探求,无法加以解释。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古汉语的代词和现代汉语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繁多;二是 词形完全发生了更替。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我们只能从语音着手进行探讨。上古 汉语代词在数量上尽管多,但却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也就是各类及各个代词之 间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系。依据郭锡良(1989)拟测的殷商音系,从声母的角 度可以把上古代词分为如下几类: 舌音“泥”母类:包括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尔、若、然、乃” 。 牙音类:包括第三人称代词“其、厥”和特指代词“其” 。 齿音类:包括第三人称代词“之”和近指代词“之、时、是、此、斯、兹” 。 唇音类:包括远指代词“彼、夫、匪” 。 为了清楚地显示上古代词的系统性,我们根据王力先生(1987)的拟音,把 上古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拟音列表如下: 第一人称代词:吾a 我ai 卬a 朕dim 乃 女 ia 汝 ia 而 i
5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历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韵文,往往需要押韵,讲究平仄。押韵有不 同的方式, 有的作品一韵到底, 有的作品中途换韵; 还有押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押韵标准。因此,要了解诗歌、韵文的押韵一定需要音韵 学的常识。例如《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中押韵字“鸠、洲、逑、流、求”属于上古幽部字,今天念起来还是押韵的; “得、服、侧”属上古职部字,“采、友”属上古之部字;现在念起来就不那么 顺口了。 再如《楚辞·国殇》中的一段: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 .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 诗中“弓” 、 “惩” 、 “凌”三字押韵。它们在上古时期,都是古韵蒸部字,韵部相 同,统读作[]。但用现代音读,它们的韵母却分别作ōng(弓) 、éng(惩) 、í ng(凌) ,韵尾相同,韵腹都变得不同了。 6.1.3 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初学者都认为音韵学难学,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 它不直接记录汉字的读音,因此要说明汉字的读音,需要掌握一套特殊的标音符 号。由于古代缺少为汉字记音的标音符号,只能用汉字说明汉字的读音,因此某 些术语、概念很难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 方法认真地学,还是可以学好的。 第一、掌握现代语音学的基本知识,熟悉普通话的声韵调及其结构特点。 第二、结合语音学原理,审定名词术语。 第三、熟悉音韵学的研究材料。 第四、注意拿古音与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语音进行比较。
2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为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一门,和文字、训诂并列。从现代语言学的观 点看,音韵学也是汉语史学科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学科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 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就不成其学科了,如 果我们忽视了该学科某个组成部分的学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一学科。音韵学 的功用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上,而且阅读古书,特别是欣赏古代诗 词和韵文,也要用到音韵学的知识。下面分开来谈。 第一,有利于认识文字运用上的通假现象。 古书中存在大量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不用本字,而是用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通假字大量存在的条件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的语音相同或相似,而 且还要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因此,如果不懂音韵,就无从掌握古书中通假字的 规律。明末顾炎武曾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清人王念孙亦 云:“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 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清人戴震也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 假借之意何得?”(见《六书音韵表序》)。他们的意思是说读经书,首先要从 考证文字开始,而考证文字,要从考证语音开始。通假现象,既是文字问题,也 是语音问题,应从语音的角度来探求。 例如:《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伪孔传:“方,四方也。” 此解扞格难通。王念孙谓,“方”读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方行天下” 言遍行天下也,如此,则怡然理顺了。“旁”从“方”声,“方”、“旁”古韵 同属阳部,声母同为双唇塞音,故可通假。如果我们懂得了“古无轻唇音”的条 例,就知道“方”、“旁”声母都读重唇音的道理。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里“直”通“但”,表示“仅仅”的意思。在阅读古 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上“但、直、徒、独、特”等字相通的现象,如果不 了解“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的条例,也就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上面几个字古代读 音相同或相近,所以能够通假的道理。 再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孟子·告子下》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