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流技巧

跨文化沟通: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流技巧概述跨文化沟通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的情况下,跨文化沟通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交流技巧来缩小这些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1. 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上,西方国家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而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则更注重集体责任和社会秩序。
2. 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中西方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国人更注重建立个人关系和信任,而西方人可能更加直接、注重结果。
3. 沟通方式与表达风格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也会因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在表达风格上,中国人可能更加委婉和间接,而西方人倾向于更加直接和明确。
4. 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弹性安排,而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准时和效率。
跨文化沟通技巧1. 学习和尊重对方文化为了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并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社交礼节等方面。
这可以通过阅读、参加跨文化培训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来实现。
2. 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在跨文化沟通中,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友善、耐心地与他人交流,并尽量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意图。
3. 沟通方式灵活适应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沟通方式的差异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并尝试适应对方的表达风格。
4. 尽量避免跨文化误解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跨文化误解很常见。
我们需要注意措辞、表达方式和非语言信号的差异,并不断寻求澄清和共识。
5. 注重建立联系和人际关系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建立稳定的人际网络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支持系统或与当地人合作,可以增强联系和了解。
结论跨文化沟通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三、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
在很多老外看来,朋友意味着彼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思想、兴趣和爱好;对双方而言,
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而绝不是
义务和责任。
中外友谊各自的优缺点
华人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 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 朋友两肋插刀;而很多老外对待朋 友的态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中外友谊的换算公式
华人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朋友
北美老外
一般没有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认识的人、经常一起 说上几句话的人
朋友
二、华人朋友的直言不讳
华人朋友之间更直言不讳,朋友之 间更能听到有关个人生活方面的真 话。
老外朋友在生活中赞美有余,而建 议和批评不足。
三、华人朋友的情深意长
留面子VS直言不讳
案例:“没问题”等于“拒绝”
一、中西方面子的比较
中西方的人士都好面子,但是程度和表现方 式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作为华人还是老外,如果你伤了一 个老外的面子,多半只是这个老外怨恨你而 已;但是如果你伤害了一个华人的面子,有 可能导致一个群体怨恨你、你可能会激怒了 一大群认识和不认识、相关和不相关的人们。
¤你去哪儿了,为什么才来? ¤你好像感冒了!多喝水、多穿衣服。 ¤刚才你在给谁打电话? ¤你吃的东西没有营养,别吃了! ¤为什么坐地铁,乘出租车多方便。 ¤你的衣服颜色太艳了! ¤吃点儿吧,对身体有好处! ¤你该减肥了! ¤你太胖/瘦了! ¤你的发型不好看。 ¤天太冷了,多穿衣服。 ¤你显得很疲倦。
写推荐信
学到的工作经验、取得的业绩、
工作中建立的声誉和口碑,是任何雇 主也永远夺不走的,这些才是你我可 以永久依赖的财富。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区别中西方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虽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等,但文化间的差异并不能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地理空间的距离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和传播,但客观上也为中西方文化独立发展提 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便产生了文化差异。
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孔、孟等古代哲学家的 思想精华及伦理道德观念,而西方人则将黑格 尔、康德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这种 传统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民的世 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
❖ 团团圆圆
聚会
❖ 热热闹闹
在餐厅
❖ 西方:看
旅游
中国:纪录
排队
❖ “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折射出资源的丰裕状况。
人际关系
❖ “多个朋友多条路”,也反映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
时间观念
❖ 西方:时间观念强
中国:相对较弱
意见
❖ 多思、慎言、慎行。Fra bibliotek末的街景❖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与否。
❖ “父母官”
领导
❖ 西方:个性张扬
自我
中国:谦虚、含蓄
❖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层次不同。
处理问题
❖ “不撞南墙不回头” , “不可直中取,只可曲中 求”。
❖ 西方:率直
对待愤怒
中国:隐忍
生活方式
❖ 很早实现工业化,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独立。 ❖ 农业大国,群居意识强,注重集体力量。
对待孩子
❖ 于丹说“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 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保有。”
想象中的对方
❖ 清朝的装束,喝的是茶水,吃的是大米饭; ❖ “卓别林”,吃的是火腿,喝的是啤酒。
❖ 边际效用递减。
时尚
三餐
❖ 西方:喜欢吃冷餐
中国:喜欢吃热餐
胃疼时的饮品
❖ 西方:可乐
中国:热茶水
❖ 西方:白天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其中必然存在着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社会在交际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交际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习惯用语。
中西方社会文化对待礼仪和礼貌的态度也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追求实用和效率。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讲究礼貌和尊重,注重面子和礼节,往往需要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直接否定或伤害他人。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中西方社会对时间的理解和应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有限的资源,非常珍贵,需要高效利用。
人们往往比较看重时间的准确度和限制性,遵守时间的约定很重要。
而在中国,时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强调人际关系和人情味,时间的延伸和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不那么强调准时和晚到的问题,而是注重情感沟通和信任的建立。
中西方社会的环境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西方,人们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对绿色环保的意识比较高。
而在中国,由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但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祖国观念、思想、观念和伦理观能够强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音乐节奏的差异语言和音乐在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音乐中,通常采用多重节奏和复杂节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情绪和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抒情和纯净的情感,强调音乐的自然和平和性。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

语境: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即沟通中大量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手段( 如表情、动作、背景等)传递的。在这 种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察言观色,理解
对方的言外之意。
低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 即沟通中更注重言语本身的信息传递。 重要,有助于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 解和冲突,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观点,不过多依赖非言语手段。
在中东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们更可 能采用“弹性时间”,即计划和安排常常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人际关系进行调整。
空间观念:私密性与开放性
私密性空间观念 • 例子
开放性空间观念 • 例子
重视个人隐私和独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尊重个人的隐 私权和空间需求。
美国的办公室和住宅通常设置有独立的办公室或工作空间,以 及独立的卧室和洗手间,强调个人的隐私和独立性。
• 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 国际政治等全球性问题需 要各国合作,对跨文化交 际提出更高要求。
个人行动计划:如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与积累
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跨文化 交际经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反思与总结
定期反思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 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 善自己的交际技巧。
实践与交流
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如 参加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 等,提高实战能力。
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 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和误解,因此了解 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有效交流和避免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误解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
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 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 一词, 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 张老、王老、李老更是尊崇有加;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 和别人谈话时, 年龄越大, 资格越老, 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 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 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 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 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 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 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 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 而此时,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 是多么地年轻。
2、社交礼节用词的不同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 或Hi 如果不理解其涵义, 美国人会认为, 这种打招呼是说“: 没有吃的话, 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 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 汉语中的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 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以plea“se 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please, 一般说: After you , 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 这是不对的。
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 一般用Help yourself( to sth.) , 也不用please。
3、导致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逾越语言规约致使语用失误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如在词汇层面使用者“误将汉英词汇一对一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同于汉语,误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蒲小君)。
例如颜色词就是如此。
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
如,在西方,人们习惯用红色一词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表示革命。
同样,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表示纯洁、天真无邪,人们在结婚时穿上白衣裙,white day是吉祥日,但在中国白颜色被用来象征恐怖,象征死亡;在句法层面“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意义,混淆同一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何自然)。
如表示答谢的礼貌用语。
当要向对方表示谢意时,人们有必要做出适当的回答。
但是中国的学生经常会说“Never mind”,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母语中的“不用谢”,“没关系”在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方式是“You are welcome”, “My pleasure”, “Don’t mention it.”等;在语篇层面,叙事顺序不符合所使用语言规约(向二兰),“会话参与者在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类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
”(俞洞明)试看一位中国学生写的请求函:Dear Helen,How are you!A friend of my sister’s, Alice, is planning to go to London for a year and looking for a job. I would be very much obliged if you are kind enough to take the trouble to help me in that matter.这封请求函表面看无语法错误,简洁明了,是典型的“问候-叙事-请求”式的结构。
但是英语请求函叙事顺序并不和汉语一样,一般要求开门见山提出要求,在陈述情况。
由此可见,该语篇用的是英语语言,行文结构却依照汉语习惯,其原因是套用母语模式。
二、跨文化交流应遵循的原则1、尊重的原则( Respect)尊重是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正如上文所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礼貌系统。
你若想与之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 你首先要尊重人家的文化。
比如说, 中国人送客人喜欢送出大门口, 有时甚至送出好几条街, 以此来表明对客人的尊重。
而在美国, 人们一般不会把客人送出门口, 他们只是站在门里跟客人讲再见然后随手把门关上,他们认为这才是对客人尊重, 因为在他们看来客人在家里与自己相处多时, 耽搁了人家许多宝贵时间, 此时也许会有些不愿被人看到的私事需要处理, 比如剔牙、打嗝等不雅观的行为举止等。
因此当有美国人到你家做客时, 你如果以中国人的送客方式来对待人家, 人家不但不会觉得被尊重, 反而会觉得很尴尬。
因此我们该尊重人家的习惯, 不要把我们的习惯强加给别人。
只有先尊重别人, 才有可能被人尊重。
2、保持自己的个性( Identity)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指自我, 包括自己的个人形象、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等等。
在对外交往中, 我们有的人只看到一些外国留学生和不拘礼仪的某些游客身上的某些表现, 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举止都很随便, 就盲目效仿, 结果犯了既不了解别人又忘了自己行为规范的大错。
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就是十分看中“面子”或者说“体面”。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情感、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 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在交际中不能单纯的信奉“外国的月亮是圆的”。
上文所提到的、尊重的原则是有前提的, 即保持自己的个性。
3、文化适应( Enculturation)所谓“文化适应”是指狭义上的社会化。
当今有一种说法, 就是认为今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世界上七、八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说, 今后世界的冲突是文化冲撞, 而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冲撞则成为焦点, 甚至有人预言, 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必定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战争”。
文化适应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
比如说一个雇员新到一家公司工作, 第一天上班他发现他的着装方式与公司其他同事不同, 那么很有可能他会考虑这件事儿并在第二天上班时做出改变。
这种观察其他人行事并使自己与之协调、适应的行为的过程就是文化适应。
要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你需要学习共享文化( shared knowledge) , 并对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