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苏北盆地地热资源靶区优选
苏北盆地发育复杂的断裂构造格局,主要分为:
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地层。热储 1.3.1 北东向断裂系统
层主要为新近系 盐 城 组、古 近 系 三 垛 组、古 近 系 戴 南 组 和 寒 武
总体向东发散,向西南归为一束,呈右阶组合形式,显示右
系地层。
旋的应力场特征。 主 要 控 凹 断 裂 为 基 地 断 裂 发 育,长 期 发 育,
1 地热地质特征 1.1 区域构造特征
江苏省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苏北盆地。其位于扬子准地
台苏北坳陷区,北抵宿迁、响水相邻,西傍安徽省,东临黄海,南 至镇江、南通两 市。 研 究 区 内 地 理 位 置 优 越,交 通 发 达。 行 政 区划有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和淮安市。
苏北盆地属苏北 -南黄海盆地陆上部分,为中 -新生代形 成的典型陆相箕状断陷型盆地。该构造单元西侧为鲁苏隆起,
地热资源是 一 种 绿 色 低 碳、可 循 环 利 用 的 清 洁 能 源,具 有 储量大、分布广、清 洁 环 保 的 优 点,近 些 年,我 国 在 中 低 温 地 热 资源开发利用上 有 加 速 发 展 趋 势。 目 前,在 河 北、河 南 地 区 已 形成我国最 大 的 地 热 供 暖 城 市 群。 过 去,受 到 经 济 条 件 的 限 制,国家仅在黄河以北地区规定必须有采暖设施。江苏省处于 南北交界处,冬季没有取暖设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对建筑采暖有了迫切的需求。因此,本文调研苏北盆地地热 资源情况,以地温场特征、热储类型和热储分布特征为基础,结 合市场情况,优选 出 苏 北 盆 地 有 利 靶 区,为 江 苏 省 地 热 资 源 开 发提供基础性勘探资料。
3 热储类型与分布特征
苏北盆地内主要发育孔隙型热储[4],已开发的热储层主要 为新近系盐城组和古近系三垛组,井口温度在 40~60℃,推测 古近系戴南组亦有可能成为有利热储。其中,盐城组热储底板 埋深在 200~1800m,厚度 400~1000m,孔隙度高、储水性好,盐 城组的地热井井口水温 26~55℃,导水系数在 1.4~159.6m3/ d,储厚 比 平 均 为 15% ~35%。三 垛 组 热 储 顶 板 埋 深 80~ 1560m,厚度 0~1356m,地热井出口水温 40~73℃,导水系数 22 ~75m3/d。本区地热井揭露三垛组厚度在 200~300m,储厚比 22% ~33%。戴 南 组 热 储 温 度 较 三 垛 组 高,一 般 分 布 25~ 100℃,厚度 0~1051m。寒武系的碳酸盐岩热储主要分布在隆 起区,热储温度分布 40~90℃(图 2)[5]。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沉积模式研究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沉积模式研究刘金华;吴立峰;乔力;孙秀会;孙晓庆【摘要】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分析了形成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不同应力环境和特征.通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平面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随着边界断层真②断层和汉留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大出现的频率越高,发育程度越强烈,因而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频率与高邮凹陷深凹带的边界断层的坡度有关,变形构造的产生和分布受到古地形的控制.并且该类变形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始储层的物性和连通性.通过参考国内外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模式,提出了研究区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沉积模式,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发育于边界断层形成的斜坡区附近,从剖面上可以分为上部浅水区、中部斜坡区和下部深水区三个区带.【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4(060)005【总页数】7页(P1019-1025)【关键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微断层;液化变形;沉积模式;高邮凹陷;苏北盆地【作者】刘金华;吴立峰;乔力;孙秀会;孙晓庆【作者单位】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12;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12;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12;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12;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12【正文语种】中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由于差异压实、液化、滑移、滑塌等形成的变形构造。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通常由强烈的外力触发引起,这些外力除了地震以外,还包括火山活动、海啸、风暴、重力滑坡或滑塌等。
作为一种常见的沉积构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最早的相关研究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曾出现过软岩石变形、沉积物变形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等多种称呼,并且早期研究多停留于理论研究或者简单分类等研究层面(Lowe,1975;曾允孚等,1986;赵澄林等,1988;Wheeler,2002)。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东部斜坡带阜宁组三段沉积层序及砂体预测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东部斜坡带阜宁组三段沉积层序及砂体预测Ξ刘 欣,陆永潮,周 韬(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59) 摘 要: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东部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属于古近系充填层系中的晚古新统层系组,为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沉积相组合为三角洲前缘相-包括前缘近端坝、远端坝、分流间湾相砂体夹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互层。
反演结果表明,砂体波组在侧向上具不均一性,指示了自东向西进积沉积特征。
砂组空间分布具有继承性。
关键词:溱潼凹陷;阜宁组三段;三角洲前缘;近端坝;远端坝 中图分类号:TE 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1—0123—041 区域背景苏北盆地为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其南北分别以苏南隆起和鲁苏地盾为界,西至郯庐断裂,东与南黄海南部坳陷相接,它包括盐阜涟坳陷、建湖隆起和东台坳陷。
溱潼凹陷是东台坳陷中部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是在中、古生界对冲推覆构造体系基础上拉张形成的后缘凹陷,为南深北浅、南断北超、南厚北薄、中间开阔、东西收敛的箕状断陷,由南往北可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五个次级构造单元[1]。
溱潼凹陷古近系经历了二期大的走滑伸展裂陷成盆演化和沉积充填过程[2]:下部为走滑伸展断坳盆充填演化阶段,包括二幕:泰州组和阜一段为充填一幕,主要为初始或快速走滑伸展断坳盆—滨浅湖-半深湖盆充填;阜二、三、四段为充填二幕,主要为走滑伸展最大断坳盆—深湖-半深湖盆充填;上部为走滑伸展裂陷盆充填演化阶段,包括二幕:戴南组为充填一幕沉积,主要为冲洪积平原(河道)—滨浅湖-三角洲充填沉积;三垛组为充填二幕残留滨浅湖盆-三角洲充填-冲积平原充填-沉积。
溱潼凹陷东部斜坡带是一长期大型构造隆起高带,紧邻时堰深凹是油气长期动聚指向,北东东向及北东向断层发育,断层与隆起形成有利圈闭群。
阜三段是主要的储集层段,其砂体沉积特征和空间展布研究对于该带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张振克1,2 田海涛1(1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摘要:苏北断陷盆地中、新生代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的沉积体系,沉积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复杂的地质构造变动影响和沉积环境变化过程。
早、中三叠世苏北盆地以海陆过渡相、海相沉积为主;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苏北盆地地表抬升,进入陆相沉积环境。
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及早、中侏罗世太平洋板块与中国东部大陆板块开始碰撞,造成中国东部地势抬升强烈,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山脉系统开始形成,由于断裂活动引起的不均匀快速隆升,苏北构造盆地雏形在早侏罗世开始出现,砂砾岩快速沉积。
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加强,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平移,推覆构造发育,苏北断陷盆地与盆缘山地之间地势差异达到最大;晚白垩世郯庐断裂两侧发生伸展,断陷盆地发育,苏北盆地的箕状断陷特征加强,呈山盆地貌景观。
晚白垩世末到早第三纪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东撤,苏北盆地构造活动减弱,外力风化剥蚀与消高填低的夷平作用活跃,地势大幅度降低,并遭受短时间尺度的事件海侵。
晚第三纪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苏北盆地整体坳陷,盆地边缘山地有所抬升,火山活动加强,第四纪以来苏北盆地继续沉降,在冲积和海积作用下,现代苏北平原形成。
分析了苏北盆地早第三纪海侵的特点,指出了可能的海侵通道;恢复了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古地形变化过程。
1.引言中、新生代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环境变化[1],中国东部“宏伟的中生代高原-山脉系统”的形成、消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诞生,奠定了中国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
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研究和地表系统物质循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青藏高原隆升使得高原成为欧亚大陆的大河之源,以青藏高原为源地的巨型河流系统向世界大洋提供了大约70%的陆源悬移质沉积物[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E1f4段泥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E1f4段泥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E1f4段泥页岩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得出E1f4段泥页岩整体为超咸水海相沉积环境;纵向上,E1f4段整体上表现为水体盐度逐渐降低。
对泥岩V/(V+Ni)值分析,初步认为研究区E1f4段整体为较强的还原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关键词】微量元素泥页岩高邮凹陷1 区域地质概况苏北盆地位于苏北—南黄海盆地陆上部分,位于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东部的天长地区,东部宽,呈喇叭口形向海张开(如图1)。
苏北盆地是燕山期末仪征运动期塑造的箕状断陷盆地,构造上称苏北坳陷。
坳陷中,建湖隆起横贯东西将盆地分割成两部分,北称盐阜坳陷,南称东台坳陷。
高邮凹陷位于东台凹陷的中部,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20-32km,面积约为2670km2。
高邮凹陷是整个苏北盆地诸多凹陷中沉降复读最大、沉积最厚、地层最全的凹陷,自上白垩统至第四系,有7000多米厚的地层。
高邮凹陷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整合接触,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阜一段、阜二段、阜三段和阜四段,其中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发育,而阜二段与阜四段主要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烃源岩(如图1)。
2 微量元素2.1 硼元素(B)与相当B含量通过硼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得出,泥页岩的硼的含量与盐度间有着线性相关性,不同的组分对硼的吸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其中以伊利石的吸附能力最强,高岭石最弱。
硼元素一般在海水与内陆盐湖中有着较高的含量,淡水中却一般不会含硼。
根据Walker等(1963)总结出来的公式:(常数8.5%是指岩石中没有其它含钾矿物时,纯伊利石中K2O的理论值,即纯伊利石中硼含量称为“校正硼含量”)伊利石中硼元素含量与K2O含量有关,为了在同等条件下对比,需计算相当于K2O含量为5%时的硼含量(称为“相当硼含量”)(2)。
根据表1的换算曲线求得泥岩中的相当硼含量,以此判断沉积介质的盐度:相当硼含量在大于400×10—6为超咸水沉积;300×10—6—400×10—6之间为海相沉积;200×10—6—300×10—6之间称为半咸水沉积;小于200×10—6为淡水沉积。
构造演化
溱潼凹陷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1 区域概况苏北盆地是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面积32800km2。
盆地西邻郯庐断裂,北接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缝合带,南依扬子褶皱系,其形成和演化直接受郯庐断裂的控制,与望江、潜山、无为、沭阳等盆地同期发育于白垩纪-第三纪,并以同向走向(北东),右行雁行排列,为同一应力场控制的盆地群。
苏北盆地西南窄(约80km),东北宽(约120km),盆地轴线与郯庐断裂呈30o交角,其构造发育与郯庐断裂的右行活动密切相关,经历了中、新生代二期裂陷旋回和坳陷的演化过程,属中、新生代形成的中国东南部陆地上最大的近海复合含油气盆地(图1)。
图1 苏北盆地构造位置图Ⅰ-苏北盆地Ⅰ1-东台坳陷Ⅰ2-建湖隆起Ⅰ3-盐阜坳陷Ⅰ4-滨海隆起Ⅱ-望江盆地Ⅲ-潜山盆地Ⅳ-无为盆地Ⅴ-沭阳盆地Ⅵ-南陵盆地Ⅶ-宜城盆地Ⅷ-南渡盆地Ⅸ-常州盆地苏北盆地是前震旦陆壳和扬子古地台双层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复合盆地,盆地的构造格架明显受到郯庐断裂、鲁苏隆起、苏南隆起三个区域构造单元的影响,其中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对苏北盆地的“多凸多凹”的网状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凹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具主控作用(周荔青等,2006)。
大量地震测线已揭示了北东向断裂是盆缘和盆内坳陷区与隆起区的主要分界断裂,也是形成单断坳陷和单断凹陷的主断裂,这些断裂延伸长度一般大于50km,长者可达200km;断距多在1000m以上,小者也有600m,最大可达4000m,普遍具走滑-伸展和同生生长性质。
近东西向的“一隆二坳”由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两坳陷又由八个凹陷与十个凸起、低凸起构成。
盆地内二、三、四级断裂极为发育,两组断裂呈近东西向及北东-北东东向,形成南北、东西分块。
受基底起伏影响,盆地内发育北北西向构造高带,又起到东西分带作用。
因此,苏北新生界盆地具有构造分割性强的特点,单个凹陷面积900-5000km2,并均可划分出断阶带、深凹带、内斜坡带、枢纽带、外斜坡带和低凸起带构造单元。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邱海峻1,许志琴2,乔德武苏北盆地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总体走向北东(图1)[1],延伸长度大于260km,面积约38000km2。
盆地西界为郯庐断裂,北接苏鲁造山带,向东伸入黄海,南以扬州—如皋一线为界。
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证实,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厚度超过11000m,其中古近纪断陷沉积厚度超过6000m,新近纪坳陷沉积厚度1000~1300m[2]。
盆地自形成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构造分割性强的特点。
盆地内发育近东西向的“一隆两坳”的构造格局,自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2个坳陷又由数个单断裂谷式凹陷所组成[3]。
在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属下扬子构造-沉积区的一部分。
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使该地区保留有丰富的古构造信息和物质记录,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的逐渐丰富,不同学者对其构造演化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1苏北盆地基底特征1.1盆地基底苏北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南缘,嘉山-响水断裂带将二者分隔。
苏鲁造山带南缘主要出露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锦屏岩群(Pt2-3J)和云台岩群(Pt2-3Y),向北过渡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东海群/胶南群。
在连云港锦屏山、云台山地区出露有较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岩层。
下部锦屏岩群的原岩为一套含磷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夹碱性玄武岩,属初始裂陷海槽沉积;上部云台岩群的原岩为一套细碧-石英角斑质和碱流纹质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弧后张裂边缘海环境[4,5]。
苏鲁造山带南侧主要为北东、北东东向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向北西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及其间强烈的褶皱[5]。
苏北盆地夹持于苏鲁造山带和江南隆起之间,不同程度地保留着震旦系—中三叠统海相沉积盖层,在皖中保留有这些盖层,但上古生界已剥蚀殆尽[6]。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殷庄-台兴区块阜宁组三段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殷庄-台兴区块阜宁组三段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吴展【摘要】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殷庄-台兴区块阜宁组三段自上而下分为I、Ⅱ、Ⅲ、Ⅳ4个砂组,沉积相组合为三角洲前缘相--包括前缘近端坝、远端坝、分流间湾相砂体夹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互层.各砂组在分布上具有不同的形态.广山、殷庄、台兴、戴南地区发育的三角洲前缘近端坝和远端坝为有利储集相带.【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1(035)001【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溱潼凹陷;三角洲;沉积微相;近端坝;远端坝;江苏北部【作者】吴展【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溱潼凹陷是苏北盆地中一个三级构造单元,是在中、古生界对冲推覆构造体系基础上拉张形成的后缘凹陷,为南深北浅、南断北超、南厚北薄、中间开阔、东西收敛的箕状断陷,由南往北可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5个次级构造单元(翁秋兰,2003)。
殷庄—台兴区块位于溱潼凹陷东部外斜坡带,发育一系列的反向正断层,区域上属于茅山—史家堡—殷庄扭动构造带,已发现台兴、殷庄等油田。
溱潼凹陷属于典型的断陷型盆地,殷庄—台兴区块具有坡折带层序地层的主要特征(朱平等,2008)。
根据钻井揭示,溱潼凹陷殷庄—台兴区块阜三段纵向上由上砂组、中部泥岩段、下砂组3个岩性段组成。
自上而下可进一步细分为Ⅰ、Ⅱ、Ⅲ、Ⅳ4个砂组,其中,Ⅰ砂组对应上砂组,岩性以砂泥岩互层为主;Ⅱ砂组为中部泥岩段,岩性以厚层泥岩段为主,偶夹薄层砂岩;Ⅲ、Ⅳ砂组对应下砂组,岩性为砂泥岩互层段。
根据录井、测井和岩心等沉积特征综合分析,殷庄—台兴区块阜宁组三段主要发育远源三角洲和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其典型沉积亚相组合为:三角洲前缘组合——包括前缘近端坝、远端坝、分流间湾相砂体夹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互层。
3.1 三角洲沉积3.1.1 分流间湾分流间湾为水下分支河道之间相对凹陷地区,当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的楔形泥质沉积体,称为“泥楔”,沉积以粘土沉积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构造演化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1 区域概况苏北盆地是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面积32800km2。
盆地西邻郯庐断裂,北接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缝合带,南依扬子褶皱系,其形成和演化直接受郯庐断裂的控制,与望江、潜山、无为、沭阳等盆地同期发育于白垩纪-第三纪,并以同向走向(北东),右行雁行排列,为同一应力场控制的盆地群。
苏北盆地西南窄(约80km),东北宽(约120km),盆地轴线与郯庐断裂呈30o交角,其构造发育与郯庐断裂的右行活动密切相关,经历了中、新生代二期裂陷旋回和坳陷的演化过程,属中、新生代形成的中国东南部陆地上最大的近海复合含油气盆地(图1)。
图1 苏北盆地构造位置图Ⅰ-苏北盆地Ⅰ1-东台坳陷Ⅰ2-建湖隆起Ⅰ3-盐阜坳陷Ⅰ4-滨海隆起Ⅱ-望江盆地Ⅲ-潜山盆地Ⅳ-无为盆地Ⅴ-沭阳盆地Ⅵ-南陵盆地Ⅶ-宜城盆地Ⅷ-南渡盆地Ⅸ-常州盆地苏北盆地是前震旦陆壳和扬子古地台双层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复合盆地,盆地的构造格架明显受到郯庐断裂、鲁苏隆起、苏南隆起三个区域构造单元的影响,其中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对苏北盆地的“多凸多凹”的网状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凹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具主控作用(周荔青等,2006)。
大量地震测线已揭示了北东向断裂是盆缘和盆内坳陷区与隆起区的主要分界断裂,也是形成单断坳陷和单断凹陷的主断裂,这些断裂延伸长度一般大于50km,长者可达200km;断距多在1000m以上,小者也有600m,最大可达4000m,普遍具走滑-伸展和同生生长性质。
近东西向的“一隆二坳”由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两坳陷又由八个凹陷与十个凸起、低凸起构成。
盆地内二、三、四级断裂极为发育,两组断裂呈近东西向及北东-北东东向,形成南北、东西分块。
受基底起伏影响,盆地内发育北北西向构造高带,又起到东西分带作用。
因此,苏北新生界盆地具有构造分割性强的特点,单个凹陷面积900-5000km2,并均可划分出断阶带、深凹带、内斜坡带、枢纽带、外斜坡带和低凸起带构造单元。
苏北盆地地热资源评价与区划
苏北盆地地热资源评价与区划闵望;喻永祥;陆燕;顾雪良【摘要】Research into geological and geothermal condi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wat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geotherm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xtraction of geothermal fluids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Basin were evalu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research was followed by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The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provide a scientiif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Basin.%苏北盆地是江苏省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本文基于苏北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系统总结研究区内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首次对该区的地热资源量、地热资源可开采量及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进行分层分温度范围的定量评价。
基于研究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水温分布特征等综合分析,对该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区划。
研究成果表明,苏北盆地的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地热资源量总计约为229.8亿吨标准煤,地热流体年可采量约为197000万m3,地热流体年可采热量约为618万吨标准煤。
热储层中的地热水理疗价值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演化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包汉勇;郭战峰;黄亚平;张罗磊【摘要】Basin thermal evolution is an immediate dominant factor for controlling source rock evolution and gas production. Two seismic profiles, g1 and g2, across the Subei Basin were studied with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modeling. With the aim to reconstruct the extension of the Subei Basin after Cretaceous, the thermal histor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extension stages. During the first extension stage (95-83 Ma), the basement heat flows from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in the Subei Basin were low and uniform. For the second stage (83-54.9 Ma), the basement heat flow value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values started to vary between the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In the last stage (54.9-38 Ma), the basement heat flows increased apparently, and many heat flows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in this modeling, while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revealed large differences. After the Neogene, these heat flow values of the Subei Basin were stable due to the slight tectonic inversion.%盆地热演化直接控制了盆内烃源岩的演化及后期油气的生成、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
苏北盆地阜二段地层底界划分
关键词 : 苏北盆地 ; 阜 二段 ; 岩性特 征 ; 电性特 征 ; 地层 划分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2 4 . 6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O 0 4 — 5 7 1 6 ( 2 0 1 5 ) 1 2 — 0 0 7 8 — 0 5 苏 北 盆地 阜 宁组阜 二 段地 层 为半 湖相一 深 湖 相沉 1 0 0  ̄2 0 0 m灰 黑 色泥 岩 夹 中一 薄层 泥 灰 岩 、 泥 云岩 、 油 页岩 , 构成 苏北 盆地 主要 的生油层 、 盖层。 1 . 2 阜 二段 地层底 界 划分标 准
积, 既是重要 的生油 层 、 盖层 , 也是重要 的储 集层 , 在油气
藏 的形 成过程 中起 了关 键 的作 用 , 是 江苏 油 田勘 探开发
的主要 含油层 系之一 , 研究 和分析阜 二段 地层具 有非 常
重要的勘探意 义。把 握好阜二段地层底 界的岩 电特征 和
地 层划分 (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d i v i s i o n ) 是 将 油 田 内 的 钻
井地 层 剖 面 根 据地 层 接 触 关 系 、 沉 积 层 序或 旋 回和 岩
地层底界的划分标准, 可以提升测录井资料品质 , 强化油 气藏基础研 究工作 , 提高油 田勘探 开发整体效 益 。
1 阜二 段地层 及 其底界 划分标 准
性 组合 等 特 征 细分 成 不 同级 次 的地 层 单 元 , 并 建 立 全 油 田各 井 问各 级地 层 单 元 的 等 时对 比关 系 , 在 油 田范 围 内实 现 统 一 分 层 。主要 包 括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划 分 方 法、 生物地层划分方法 、 区域 年代 地 层 单 位 的 划 分 方 法、 矿物 地层单 位 划分等 方法 。 地 层 等时 格架 ( I s o c h r o n a l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f r a me w o r k ) 为不 同级 别等 时 面所 限定 的岩 性单 元 和地 层单 元 在二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古近系阜三段滩坝沉积特征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古近系阜三段滩坝沉积特征王旭影;姜在兴【摘要】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且存在争议,诸多研究仅局限于次凹,缺乏对整个海安凹陷的系统研究.利用研究区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粒度、沉积构造、电性、砂体展布等滩坝识别标志,分析其沉积微相类型、展布规律、形成条件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海安凹陷阜三段发育滩坝沉积,多发育于滨浅湖区,粒度累积概率曲线以两跳一悬式最为常见,跳跃次总体呈两段式,沉积构造以反映滨浅湖波浪成因为特征,砂体展布呈卵形或条带状平行于湖岸线分布.滩坝的发育受古物源供给条件、古地貌条件和古风(浪)动力条件的控制.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时期,盛行南风,波浪持续地由南向北传播,在建湖隆起南侧缓坡带形成了较广泛的波浪影响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高邮凹陷北部的浪控三角洲前缘砂体被再次分配,为海安凹陷滩坝沉积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8(025)005【总页数】8页(P57-64)【关键词】阜三段;滩坝;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海安凹陷【作者】王旭影;姜在兴【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海安凹陷勘探开发初期于上白垩统泰州组取得重大突破[1-3]。
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在古近系阜宁组三段(简称阜三段)又有新发现[4-5],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对于泰州组,关于阜三段沉积的研究较少。
冉怀江等在古近系沉积层序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研究中提出,海安凹陷阜三段发育高位体系域三角洲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最为发育,但未进行严谨的论证,也未对沉积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6]。
部分学者对海安凹陷南部的曲塘次凹进行了测井相和沉积相研究,但仍存在争议。
王静等通过测井相研究,认为曲塘次凹阜三段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7]。
调查报告
苏北地区农村民居调查姓名:马全飞周晓忠赵艳梅高园李伟杰苏北地区农村民居调查1.苏北地理概况苏北地区即江苏省北部地区之简称。
一般地理和社会意义上,将江苏省的长江以北的区域作为苏北。
目前当前区域共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八市。
而以上海人为代表吴语地区,则认为苏北一词涵盖所有操江淮官话的地区,包含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南京、镇江以及安徽省的皖南部分地区(包括芜湖、马鞍山等地),但不包括启东、海门等操吴语的江北地区,也不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北方地区。
苏北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区域,曾是一个行政区划。
传统意义苏北是指江苏江淮地区,以扬州,淮安,盐城,泰州为代表的区域。
2.研究意义江苏省经济发达,特别是靠近长三角地区在全国都能排的上号。
一些地区已经把农村改造成一排排高楼,失去了它原有的农村风貌和气息。
新农村的改造并非全部改变原有农村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些农村所具有的民居特色。
我们要把农村特有的民居风格保留下来,融合到新建筑中去。
去创造出真正适合农村人居住的建筑。
3.苏北的农村建设现状以苏北为例谈因地制宜的农村民居建筑。
新农村应该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内涵、新风貌的农村。
与传统农村相比其基本特点是五新:新技术环境(信息化时代等),新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体制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等),新分工环境(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居民主体(新素质和新观念农民等)。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在进行乡村民居建筑设计时陷入了误区。
其突出表现是,把新错误地理解成农村城市化,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趋同(如图1)。
于是经过设计的新农村反而失去了农味和乡土味,风土人情、田园风貌荡然无存。
特别是一些地方随着撤乡并镇、移民并村,建成的新农村过于整齐划一。
单体与单体差不多,村与村相似,毫无个性。
一条马路向远方,两边两排小楼房;这个村和那个村差不多,这个乡和那个乡一个样,这是一些群众评价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 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
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
断陷东部狭窄,边界断裂活动强,火山活动频繁,构造复杂,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 构为主,随重力蠕动滑移,形成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的边缘地堑和反向调节断层。
仪征运动、吴堡运动、三垛运动这三次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控制着整个凹陷从断 陷形成、发展、消亡及向坳陷转化的全部过程,并构成了三个次一级的断坳转化过程,将新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一、区域构造特征
榛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
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
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
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
吴堡事件导致阜四段上部地层在大部分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其残留厚度在不同地区有 较大的差别。
表1-1-2溱潼凹陷地层简表
注:心武,士葩辉録岩■亠歳匸业油就△.见油(气)亂示
阜二段(Ef2)在榛潼凹陷中,与阜一段上部均为半深湖相暗色泥岩呈连续沉积,为一完
整的暗色泥岩沉积层,以灰黑色、黑色泥岩为主, 中下部夹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状灰 岩、油页岩及灰白色粉细砂岩, 属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西部的金湖凹陷大部分地区除了阜 二段上部的“脖子-七尖峰”外,多或少有砂岩或生物灰岩沉积,厚度为0〜35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其中阜一段与阜三段主要发育砂岩储层,阜二段与阜四段阜二段与阜四段主要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烃源岩。
按岩性特征和沉积旋回将阜一段划分为 4 个亚段, 阜二段划分为 3 个亚段, 阜三段划分为 3 个亚段, 阜四段划分为 2 个亚段[ 5]。
图1 苏北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研究区位置图表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地层简表第二章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2. 1 成岩作用类型及阶段的划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地层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及矿物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
由于溶蚀作用的影响, 虽然阜宁组地层已经埋深3 000 m 左右, 但砂岩储层尚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根据阜宁组岩石中自生矿物分布、形成顺序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粘土矿物组合及伊 - 蒙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 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及孔隙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及古温度[ 6], 结合阜宁组砂岩储层的成岩变化特点, 可以确定阜宁组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早成岩 B 期至晚成岩 B 期( 表 2) , 高邮凹陷阜宁组砂岩具有以下成岩特征。
2. 1. 1 阜宁组早成岩阜宁组砂岩在早成岩 B 期, 埋深小于 2 k m,岩石中矿物表现为石英的早期加大、方解石的早期胶结, 较高的 I / S 混层( 70 % ~ 5 0% ) 和高岭石。
表2 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作用阶段划分特征该时期石英早期加大边烃类包裹体的温度一般76~ 88 b C, 镜质体反射率 R o < 0. 6 % , 最大热解tma x < 435 b C。
考虑到该区藻类有机质早熟的特殊性, 该成岩期可能已进入低成熟阶段。
由于有机质的过早成熟, 使泥质岩的干酪根释放出大量的酸性水, 从而使储层水介质变为酸性, 造成铝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 7] , [ 8], 形成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和胶结物内溶等。
处于本阶段的储层在原生孔隙保留较多的情况下又经历了次生溶蚀作用, 因而砂岩储层结构较疏松, 多以点接触为主, 局部碎屑颗粒呈悬浮状的流体胶结状态。
面孔率一般 12% ~ 28 % , 孔隙度 2 5% ~ 32% 。
2. 1. 2 晚成岩A 期阜宁组埋藏深度小于 2. 8 k m 的储层处于该成岩演化阶段, 大致从 2.4 km 深度分界以及岩石中蒙脱石存在与否, 将晚成岩 A 期划分为晚成岩 A 1 期与 A2 期。
该成岩期形成的自生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 且以高岭石的高含量为特点。
粘土矿物中I / S 混层逐渐转化为伊利石, 混层中蒙皂石占50% ~ 25 % , 石英加大级别为Ñ~ Ò级, 加大边和微晶石英的有机包体均一温度为 8 0~ 12 5 bC。
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 镜质体反射率 Ro < 1% 。
该成岩期是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并存的时期[ 9]。
一方面, 干酪根的热降解可产生大量的CO 2 和低碳脂肪酸, 使水介质变用发育, 产生大量的次生孔隙[ 10]。
另一方面, 由于储层孔隙流体离子浓度的增加, 而使新的矿物析出。
成岩期的砂岩以点至线接触为主, 孔隙度基本在 20% ~ 30 % 之间, 面孔率 7 % ~ 28% , 孔隙发育具较强的非均质性, 同一岩心薄片微区内可存在多个孔隙区和致密区。
2. 1. 3 晚成岩 B 期该成岩期主要处于埋深大于 2. 8 k m 的阜宁组储层中。
主要自生矿物为石英、绿泥石和伊利石, 此外还有少量的高岭石和伊 - 蒙混层, 混层中蒙皂石占 25 % ~ 15% 。
石英加大一般Ò~ Ó级,局部达Ô级。
有机质处于成熟演化阶段, R o 大于1. 0% 。
由于有机质产酸能力降低, 使孔隙水介质中的酸性程度减弱而向碱性发展, 从而使胶结作用大于溶蚀作用[ 11]。
晚期石英加大和自生, 以及铁白云石胶结交代使次生溶孔被充填, 导致孔隙度降低。
主要次生溶蚀作用表现在长石和部分岩屑颗粒的溶蚀,这些骨架颗粒的溶蚀系碱性介质条件下有机络合剂的作用所致。
储层孔隙度一般 5% ~ 25 % , 面孔率一般 5% ~ 2 0% 。
陷阜宁组储层划分出以下 7 种不同的成岩相。
a . 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
该成岩相主要发育于浅埋藏早成岩 B 期, 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弱, 仅见零星方解石和白云石, 其他填隙或胶结物含量也低, 并以高岭石为主。
颗粒边缘具溶蚀特征, 发育原生孔隙和扩大的原生孔为主b. 碳酸盐胶结溶解成岩相。
主要发育于较深部埋藏晚成岩 A 1 期, 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胶结, 并见较强的溶解作用以及高岭石充填粒间溶孔的现象, 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 并时见碎屑颗粒发生共溶现象, 形成超大孔, 反映以酸性为主的成岩环境, 导致各类次生孔隙发育。
c . 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
主要发育于深部埋藏晚成岩 A 2 期和 B 期, 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为主的碳酸盐矿物强烈胶结、交代与充填, 同时溶解作用较弱或很少溶解, 常见于阜一、阜二段碳酸盐含量高的深埋储层中, 反映水介质酸性程度渐弱并向碱性发展, 胶结作用增强, 岩性变得致密。
d. 不稳定碎屑组分溶解成岩相。
主要发育于较深部埋藏晚成岩 A 1 期, 储层中不稳定组分如长石、碳酸盐质砂屑和碳酸盐胶结物等发生较强的溶解[ 13], 形成以粒内溶孔和铸模孔、粒间溶孔为特点的大量次生孔隙, 与此同时自生高岭石和石英次生加大也随之增多。
常见于碳酸盐含量较低的阜三段较深埋的储层中, 岩性较疏松。
e . 石英长石加大成岩相。
主要发育于深埋藏的晚成岩 A 2 期和晚成岩 B 期。
这类成岩相虽不多见, 但在北斜坡东边花 2、单 1、王 1 和瓦 1 井的阜三段储层中发育( 刘成杰等, 1994 ) 。
储层中虽见大多有溶解作用过的现象, 但石英和长石加大显著、普遍, 成为堵塞孔隙的主要因素[ 14]。
f. 较强胶结弱溶解成岩相。
主要发育于深部埋藏的晚成岩 A 2 期, 晚成岩 B 期也见有分布。
随埋深增大, 水介质中酸性程度渐弱并向碱性发展, 明显见溶解作用渐弱, 相对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增多[ 15], 并与晚期石英加大、自生共同充填次生孔隙, 使孔隙度明显降低, 岩石变得致密。
g. 粘土杂基支撑的成岩相。
主要发育于深部埋藏的晚成岩 A 期和 B 期。
这类成岩相的储层组分, 受原始沉积条件制约, 是在水动能较弱的环境下形成的, 碎屑颗粒细、泥质成分高, 呈粘土杂基支撑, 经早期压实已变得较致密。
深埋后虽多见晶间微孔隙[ 16], 但对储集性能已不起多大的作用, 实际上是储层中最差的一种成岩相。
2. 3 阜宁组不同层段成岩相类型分布通过阜宁组第三段典型层段成岩相图编制,可得出不同层段成岩相类型的分布特征。
阜三段第三亚段成岩相类型阜三段第三亚段( E1 f 33) 的沉积格局主要碎屑岩储集体均由北斜坡发育的三个较大型三角洲形成[ 5]。
它们复合、连片, 不但形成的储集体厚度大, 而且分布广泛。
该期成岩相图( 图 2 ) 表明: 北斜坡地区, 由发 4 井向北东经沙 X2 3 井、沙 X27 A井、沙 1 井南和吴岔 X 2 井一线为界, 界线以北为早成岩 B 成岩相区其中由北北东向展布的分流主河道与部分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的厚砂岩带如苏 15 等井区和吴岔河地区, 多为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分布区, 应是原生孔隙为主发育区。
而界线以南, 其中由三角洲前缘形成的砂岩厚带集状体,如卸甲庄地区、沙埝 - 河口地区和吴岔河南( 东33- 陈 2 井) 地区, 均属晚成岩 A 1 期成岩相区,并多为碎屑组分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成岩相分布,应是次生孔隙主要发育区; 其次, 凹陷西部高邮苏41 井区, 由滨坝形成的呈椭圆形展布砂岩带, 也属碎屑组分溶解成岩相分布区, 应是次生孔隙另一发育地区。
阜三段第二亚段成岩相类型继前期沉积之后, 该期北斜坡北东方向水系的能量进一步增强, 并沿斜坡形成多个三角洲体砂体向湖盆长驱推进, 它们在横向上互相拼接、复合连片, 广覆北斜坡; 与此同时, 南部富民一带水系也明显活跃, 并使形成的三角洲体向北进一步推进, 与北部三角洲体拼合叠加在一起, 在深凹部位扩大了砂体的展布。
该期成岩相图( 图 3 ) 与前期比较: 北斜地区, 早成岩 B 期与晚成岩 A 期的界线稍向南推移。
界线北早成岩 B 期, 弱胶结弱成岩相主要分布在东 56- 临 2 井区、苏 55- 柘 2- 东 59 井区、兴化- 单 1 井区和吴岔 1 - 东 33北井区的厚砂体位置, 构成原生孔隙主要发育区;界线南晚成岩 A 期成岩相区, 晚成岩 A 1 亚期碎屑组分溶解成岩相多分布在高邮苏4 1 井区、卸甲庄- 沙埝- 河口和陈家庄- 周家庄等地区, 它们都是三角洲前缘体或几个垛状体叠加复合的位置, 较前期( E1 f 33) 不但砂岩厚度大( > 30 m) , 而且向南延伸至深凹边缘, 分布广, 并构成次生孔隙主要发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