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__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分析一、引言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案例教学的定义、优点以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案例教学的定义与优点1. 案例教学的定义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真实或虚拟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协作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初中化学案例教学设计实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设计一个初中化学案例教学活动。
1. 案例引入:讲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如果草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时产生了大量气体,造成了实验室实验器具爆炸的事故,引发学生的兴趣。
2. 问题提出: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草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二是怎样控制反应速率,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和分析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
4. 实验实施: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解释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讨论如何控制反应速率。
6. 总结和归纳: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总结出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因素以及如何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
四、案例教学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初中化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1. 学习效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案例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2.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3. 掌握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其特点;难点: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2. 讨论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组织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区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1. 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化学组成和性质可将化学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分别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特点。
3. 详细讨论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化学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比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加深对化学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五、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我们认识化学世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选择一个化学物质进行研究,了解其性质和应用。
七、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物质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开拓学生对化学领域的思维和探索。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全套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全套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2. 物质的性质3. 化学实验4. 化学反应5. 化学方程式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 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4. 化学方程式的表达和解析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视频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2.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3.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溶解实验、沉淀实验等;4. 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达和解析等知识点;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解决一些有关化学实验和化学反应的问题;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及时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2. 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2. 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否清晰明确,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3.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如何,是否需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选取以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1.第四章《生活中的化学》: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第七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通过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实验教学法: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案例分析1.案例一:《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实践在讲解第四章《生活中的化学》时,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食物的腐败、铁的生锈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案例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教学实践在讲解第七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特点。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初中化学教研专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背景,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描述1.教学对象:某初中一年级学生,共50人。
2.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3.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掌握变化过程中的相关概念。
4.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3)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
(5)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1.教学策略分析(1)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实验教学:教师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知识拓展:教师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学习效果分析(1)兴趣度:学生对实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参与度: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活跃。
(3)掌握度: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基本掌握了物质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概念。
点评初中化学教案
点评初中化学教案
教案题目:物质的变化与反应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反应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物质的变化与反应,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反应物与生成物、
反应类型(加热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反应能的概念等内容。
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实验演示、讨论、练习、作业”等教学方法,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在实验演示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自主分析和推理得出化
学反应的过程,并能理解反应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练习和作业的巩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探索产生兴趣。
总体评价:本节课设计合理,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值得肯定和鼓励。
希望今后教案设计可以更
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而在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
一、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明确在进行任何一堂化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
知识性目标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化学知识和理论,而能力性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教学内容安排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化学的内容繁多,但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结构。
3. 教学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知识的讲解;在巩固和拓展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化学教学中,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的化学实验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二、课堂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的表现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与同学的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初中化学的教案评析
初中化学的教案评析
教案名称:化学实验: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
2. 掌握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方法
3. 运用实验方法验证溶液的性质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
2. 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方法
教学难点:
1. 区分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方法
2. 判断未知溶液的性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酚酞指示剂、甲基橙指示剂、亚甲蓝溶液等
2. 实验物质:氢氧化钠、硫酸、盐酸、未知溶液等
3. 教学PPT或实验板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或呈现图片等方式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演示:老师展示如何测试酸碱中性溶液的方法,并解释其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性质。
4. 总结归纳:根据实验结果,整理酸碱中性溶液的特点,并总结测试方法。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酸碱中性溶液的理解程度。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酸碱中性溶液的知识,拓展视野。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实验操作规范性
2. 知识点掌握情况
3. 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化学学科的教学是一项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化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文将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分析为例,阐述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实践体会。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选取的是初中阶段“化学反应”这一章节的内容。
该章节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2.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能够识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化学反应现象?”通过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解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可安排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例如,通过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化学反应的相关问题。
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化学反应的实质,总结判断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烧碱制玻璃、金属的腐蚀等,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为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秉承“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打造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化学课堂。
二、课程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内容安排1.物质组成与分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念。
2.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掌握基本反应类型,理解反应规律。
3.溶液与浓度: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制备、浓度计算及溶液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使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有机化合物: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6.化学实验: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启发式教学: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1.课堂讲解:清晰、简洁、生动地讲解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验教学: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一、分析教材(备教材)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
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重点(1)初中化学知识点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
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第五章燃料”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一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课题: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与定位课型:新授课一课时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三、教学设计方案四、教学流程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探究活动中的化学反应。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使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引入新课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讨厌的现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总结归纳练习使用化学用语实验探究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多识一点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3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提醒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讨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试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分没有思索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局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试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讨论、利用什么方法讨论物质并不清晰。
在毫无化学根底、从来没接触化学试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试验第一次亲切接触,怎么进展试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试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推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终原子弹的爆炸进展评述。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3. 离子和分子的概念;
4.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5. 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示范实验;
2.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3. 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新知识:教师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并进行示范实验;
3. 深化认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实践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并设计化学反应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5. 总结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组内讨论,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录本文详细记录了一堂初中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以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为主讲教师。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空气质量,珍爱生命。
2. 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制备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2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3.1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案例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制备方法。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初中化学教案点评
初中化学教案点评教案名称:化学实验——硫酸与铁的反应教案编写人:张老师教学目标:1.了解硫酸与铁的化学反应过程;2.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结果的方法;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记录能力。
教学内容:1.硫酸与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硫酸、铁片、试管、试剂瓶、酒精灯等实验器材;2.实验记录表格;3.安全措施说明。
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实验的主题;2.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结果;3.数据记录: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4.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化学反应机理;5.总结归纳:老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意见,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评价点:1.教师引入环节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实验操作安全规范,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3.学生能够准确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4.学生讨论能够积极参与,提出合理分析;5.总结归纳环节能够明确总结学习成果,巩固知识。
改进建议:1.增加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2.设置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水平;3.引入更多相关实例,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4.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保障实验安全。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新颖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清晰,讨论分析逻辑清晰。
教师引领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但还需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这一课堂导入设计不仅 能引导学生定向于新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而且创 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 注意力。
fgfh
16
案例研讨 “氮气”一节的结束设计
在氮气一节结束时,请同学们自己总结氮气 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后,教 师讲述,“我们知道空气中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 的78%,氧气占21%,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可以供 给呼吸……,氧气的功劳、氧气的用途可谓大也, 人类生活不能没有氧气,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 而氮气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在空气中性 质又很稳定,好像是可有可无的,那么是不是氮 气在空气中就没有什么用处呢?请你以“假如空 气中没有氮气……”为题,写一片短文。
fgfh 7
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
学习需求分析
课 程 标 准
课程总教学目标
课 程 教 学 设 计
单元(主题)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的分析
学习者的分析
目标体系的确定
适合自主学习 自 主 学 习 教 学 设 计 适合课堂教学
学习策略的选择 学习资源的选择 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fgfh
教学策略的选择 评价 设计方案的实施 教学媒体的选择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 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 述方式, 好的典型例题, 好的演示方法及 适宜的辅助练习等, 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 的不足。
例如初中化学 “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结 合课本,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 “海啸”和 “飓风”等的形成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 加有关, 因此在上课导入时, 采用幻灯把 “海 啸”和 “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 学面前, 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他们 引起的原因, 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欲望。
8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优化教学设计:
1、教学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3、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1)重视实验教学(观察活动、探究活动)。
(2)将科学探究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4、体现推进性。
• 开展“同课异构”活 • 动 学案式教学
fgfh 9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
兰州二十中学
fgfh
严萍
1
从教育的根本属性上说,化 学教学是一种经验的传递过程, 但是这种传递绝不是灌输,也不 像讲授那么单线,它必须充满积 极、能动、丰富的学习活动。 ——王 磊
fgfh 2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
二、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三、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 四、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的评价
fgfh
3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提出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 系统决策过程。 教学设计的发展:直观设计——经验设计—— 试验辅助设计——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即现代 教学设计。
fgfh 4
• 教学设计活动具有下列特点: (1)智力性。是以智力活动为主,以人的智
fgfh
14
• 案例研讨
“燃烧与灭火”一节课的导入 • 老师讲述或播放CCTV-10《烈火毒车》的录像片 段:2006年8月29日17点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 陵区消防中队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在207国道 的一辆货车上发生了火灾。18点零4分,20多名 特勤消防官兵赶往了事发现场,当消防车行驶到 距离着火地点还有几百米的地方时,战士们就已 经能看到远处车上冒出的滚滚浓烟,经了解知道, 在发生事故的车上装载着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 千克的白磷。此时正值盛夏,并且室外温度高达 40摄氏度,情况非常紧急! •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消防战士,你会怎么办? (同学讨论)
慧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活动。
(2)创造性。可以创造出新的教学活动方式
和成果,在设计中需要创造性思维。
(3)可重复性。可以重复产生一定的活动方
式和成果,有其现实性基础。
fgfh 5
二、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要依据新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 发展。将课程目标具体化,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分 层次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可操作性。 2、教材 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 和难点,抓住教材所呈现的蕴含价值。不能仅以教材 内容传递知识信息 ,还要注意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 的整合。 3、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深度、广度和梯度,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 教学原则的教学案。 4、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借助信息技术设 fgfh 6 计各类学生活动。
三、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意义
是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二)化学教学设计实施的基本要求
1、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一切言行——为实现教学目标 2、正确选择并运用各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在——各个环节 fgfh 4、把握好不同的教学模式
fgfh
10
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
1.导入刻意出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出新,但是不能 为了出新而出新,更不能牵强附会刻意出新,出新 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做到 简短、清新、自然。 2.教学过度开放。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存 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扶得过多,不利于学生 主体地位的体现,放得过多,教学则会茫然无序。 设计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处理好“扶”与“放”的 关系。 3.媒体代替实验。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 科,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型,设计教学时,我 们都要尽可能地去挖掘实验资源,体现学科特点。 觉得现场实验麻烦、有风险,不如实验录像来得爽 快,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媒体代替板书。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媒体 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改进作用, fgfh 11 但这种作用不能无限放大。
12
5、落实好教学策略——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处理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6、发挥好教师自身的教学机智,调控教学——课堂 教学中,教师对偶发事件迅速而又巧妙的处理能 力 7、精心设计语言与板书 8、增强直观,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9、灵活使用教学案
fgfh
13
(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和顺序 三部分 五环节 第一部分 开始 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第二部分 中心 讲授新课 第三部分 结尾 总结巩固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