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通枢纽布局
交通枢纽课程设计
![交通枢纽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fc1d7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d.png)
交通枢纽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交通枢纽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交通枢纽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及其地理位置、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交通枢纽的空间布局和交通流量。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式,对某一交通枢纽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改善交通枢纽运行效率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通过学习交通枢纽相关知识,增强对我国交通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课程性质为实践性、探究性。
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课程以交通枢纽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关注身边的事物。
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交通枢纽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交通枢纽概念与功能- 介绍交通枢纽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现代交通枢纽的概述”2. 交通枢纽的构成要素- 阐述道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在交通枢纽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交通枢纽的构成与布局”3. 我国主要交通枢纽介绍- 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及现状。
- 教材章节:第四章“我国主要交通枢纽介绍”4. 交通枢纽的空间布局与运行效率- 探讨交通枢纽的空间布局对运行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布局。
- 教材章节:第五章“交通枢纽的运行与管理”5. 实践活动:交通枢纽调查研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分析当地交通枢纽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道路交通规划第三章-2
![道路交通规划第三章-2](https://img.taocdn.com/s3/m/eafdcdb41a37f111f1855b9a.png)
环形绕行式
切线绕行式
分离式
穿过式
高等级公路与城市连接的主要的四种形式的图形演示
2、 出行情况的变化
在经济水平较低时,居民出行距离以近距离为主;出 行的目的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而出行方式:近距离 以公路为主,远距离以铁路为主。 在经济水平较高时,不同地区间经济的联系相对较多, 因此居民的出行半径有所增加;同时当人民的生活水 平提高后,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比较注重,旅游出行 的人次大大增加;在出行方式上,人们追求目的有所 变化,以舒适、快捷为目标,因此,一部分近中距离 出行由铁路改为公路出行。 最为明显的是沪宁高速公路投入运营后,相当一部分 沪宁铁路上的客运量向高速公路单位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长度,计算公式为
DP=L/P
车辆密度(km/百辆) 单位车辆占有的公路里程长度,计算公式为
DN=L/N
经济密度(km/亿元) 单位经济产值占有的公路里程数,计算公式为
DG=L/GDP
式中L为区域内公路总长度,A为区域国土面积,P为 区域总人口,N为区域车辆保存量,GDP为区域国内 生产总值。
C=
L A N
式中:A-区域面积,N—节点数
当C值接近1.0时,路网布局为树状;C值为 2.0时,路网布局为方格网状,节点多为四 路连通;当C值略大于3.0时,路网布局为 三角网状,节点多为六路连通。 当公路网受到河流、湖泊、铁路分隔的现 象较多时,公路网络的连通度通常较低。
苏州市现状路网计算得到的连通度为1.14,表明目 前全市尚有较多的公路节点为两路或三路连通。苏 州市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拥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大 小湖泊300多个,沪宁铁路横穿中部,公路网受到河 流、湖泊、铁路分隔的现象较多,地形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公路网络的连通度。
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与布局
![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与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88f113093968011ca30091fe.png)
第二章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与布局一、交通枢纽概述交通枢纽: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储存、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速度的关键环节。
单式交通枢纽:服务于一种交通方式的枢纽,例如单一的铁路枢纽、水运枢纽、公路主枢纽、航空枢纽等。
(图)综合交通枢纽:服务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的枢纽,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网络相邻路径的交汇点,是拥有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及城市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所连接的固定设备和活动设备为一体的运输空间结构,对所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综合交通枢纽对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桥梁和纽带,并与城市交通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趋势:(举例说明)1.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复合性(多元化)。
2.综合交通枢纽内涵的演进性。
3.网络经济的发展将综合交通枢纽纳入全球性的物流配送体系中,它加强了综合交通枢纽与整个运输网络体系的联系。
4.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呈立体化和综合化。
二、交通枢纽规划的主要内容交通枢纽规划: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上级规划基础上进行的专门规划。
交通枢纽规划的主要内容:枢纽的总体布局规划和枢纽的规划设计。
1.交通枢纽的总体布局规划:属于长期发展规划,对交通枢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起宏观指导作用。
1)关键问题:交通枢纽与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的协调性、与城市布局的协调性,⏹枢纽规划布局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是否合理紧凑、各站点布局分工协作是否恰当,⏹旅客转运换乘、货物中转是否便利等。
2)交通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调查与分析、发展预测、交通枢纽场站布局优化、枢纽系统设计、社会经济评价、建设项目实施序列计划和资金筹措等工作。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21ce930dd36a32d737581b1.png)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不可避免要出现大规模地下空间,其消防和 安全问题往往成为制约方案的控制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设置适当的 下沉广场,有利于丰富空间效果,明晰功能界面,更可提高消防及安全性能。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 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客流、商流、经济贸易的重要汇 集点,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以枢纽为依托的城市商务区或城 市副中心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其中大型、超大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城 市乃至区域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由枢纽引发的新一轮城市建设成效日 益显著。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因此,如何理顺上述各大交通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布局成为枢纽设计的重点。 高速铁路与虹桥机场同样是服务于国内的中长途旅客,故之间的换乘关系并 不是很密切,但高铁与虹桥机场旅客绝对数量很大,发生的换乘量为中等水平; 磁浮车站则担负着浦东国际机场“前厅”的功能,与高铁的城际部分、虹桥机场 均有着重要的换乘关系。
枢纽内交通设施规模呈现不断扩大化趋势,大量的社会车、出租车,公交 车辆停泊,对枢纽内部空间,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加大,地面的土地资源已不能 满足这种扩大化的需求,特别在城市中心区的枢纽改造工程,面临土地更为紧 张的困境。向地下发展,实施交通设施立体化可以有效解决土地与规模之间的 矛盾,地下空间在枢纽建设中的大量开发使用充分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
虹桥枢纽剖面示意图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由此可见,磁浮车站在换乘关系中处于比较关键的位置,它应该与高速
铁路、虹桥机场取得便捷的换乘关系。 由此形成了如下的场站空间关系:
交通港站与枢纽
![交通港站与枢纽](https://img.taocdn.com/s3/m/b4155129b90d6c85ec3ac619.png)
第一章交通枢纽概述公路:国家高速(全封闭)、地区高速、一级公路(控制出入口)、二级公路(无中央分隔带)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外公路(国道五纵七横、高速7918)国道G——一般国道编号为3位数,G107(首都放射线)、G207(南北线)、G315(东西向)、国道主干线G4(京港澳)、横纵线G60(沪昆)、绕城线和联络线G0410(长沙绕城)省道S、县道X、乡道Y、村道C城市道路:快速路(中央分隔带,四车道以上,控制出入口,60-80km/h)、主干道(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40-60km/h)、次干道(承担主干线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具有服务功能)、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铁路: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合资铁路、专用铁路、铁路专用线高铁:250km/h以上专线综合交通枢纽:是多种运输方式(至少两种以上)交通干线的交汇与衔接处,共同为办理旅客或货物的发送、中转、到达所需的多种运输设施及辅助服务功能的有机服务体。
是国家或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形式目前有两种,主体式(居多)与综合式。
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属性:时空性、社会性、综合性交通枢纽:两条或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与衔接处,是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生产组织基地,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交通枢纽六大功能:运输组织功能、中转换乘和换装功能、物流功能、多式联运功能、信息流通功能、辅助服务功能交通枢纽规划布局三个历程:单纯的数学物理方法、运筹学、现代交通流理论与现代交通规划学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四个内容:枢纽站场的数目、地理位置、规模、与其他枢纽的相互关系重心法:求几何重心,一元,可作其他方法的初始解微分法:系统最优,克服重心法缺点,系统总成本最小,一元数学物理方法:一元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决策的本质未变,层次性考虑不足重心法、微分法——连续型成本分析法——简单的离散型一元问题0-1整数规划:m个交通需求发生点,n个交通需求吸引点,k个交通枢纽备选点目标函数:发点到备选枢纽点运费+备选枢纽点到吸点运费+发点直接到吸点运费+枢纽点建设费用(涉及到0-1变量问题)+中转费用X——发点到选择枢纽点的流量即吸引规模Y——选择枢纽点到吸点的流量即发送规模Z——直接从发点到吸点的流量即分担率W——选择的枢纽点即枢纽的数目运输规划模型:A个产地,产量为a,B个销地,销量为b,产地到销地运价为C目标函数:发点到备选枢纽点的运费+备选枢纽点到吸点的运费+发点到吸点的运费+中转费用双层规划模型:最终用户利益与系统整体利益的分配问题CFLP法:设施容量限制的选址问题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以UE原理为基础采用“四阶段法”模式进行配流即网络模型,第二阶段采用运输模型求解。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三讲-交通运输业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三讲-交通运输业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9b78b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8.png)
(3)航空港的区位选择 ◇ 有开阔平坦、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 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 天气条件较好。 ◇ 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高速公路相通。 ◇ 周围无高层建筑或障碍物。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典例精析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例1 (2018·北京卷,节选)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 铺轨。读下图,回答问题。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实施CFG柱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 B ) A.冬季冻土膨胀 B.软土地基沉降 C.过多地占用耕地 D.洪水毁坏路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4.沪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交通运输压力明显减轻的是( D ) A.铁路运输 B.长江水运 C.航空运输 D.城际公路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解析】第(1)题,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区域之 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力 量雄厚,交通建设越有技术条件保障。从图中可以看出,津、京两个城市是重 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线密度较大。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地质条件 复杂,工程量大。
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因素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
气候 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的大小、路
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的强度来设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区位因素
影响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
经济 公路国道线的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 要的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外缘经过;省道等地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45a353e83c4bb4cf6ecd107.png)
商业区衰落。
(2)随着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现代城市商业网 点多配置在 城市边缘 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
返回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1)商业网点的形成:
返回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不同点
地区
自然
环境
交通 闭塞 方便
人口 稀少 稠密
商业网
点密度 小 大
(
)
②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③“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 ④北方
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块状分布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图中①地的交通通达度最高,最容易形成城市。交通便
利的地方,有利于商贸活动,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聚落密 集区,对交通的需求大,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A (2)A
商业网点的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呈现出南北带状分布特点。 [答案] D
返回
点击进入 创新演练
返回
晨背关键语句
第 三 章
第 三 节 第
考向一
把握热点考向
考向二
应用创新演练
返回
返回
歌诀法记忆城郊商业中心出现的原因
市中发展建筑密,道路狭窄市场利。
市郊布局在高速,交通最优低地租。
返回
返回
[自读教材· 抓基础]
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1)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 交汇 处。 (2)城市形态:沿河流 带状 发展,城市用地多 沿河 布置。 (3)航运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信息,回答(1)~(2)题。
(1)图中杂货铺的布局符合商业网点布局的 A.交通最优原则 C.经济最优原则
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d02f1689eb172dec63b7c9.png)
二、影响区域的界定
1、确定调查区域范围 2、确定交通分区
三、样本的选择
样本的选择是根据抽样方法和抽样率确定的。
1、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2、计算抽样率:分层比例抽样
分群抽样
1、路边询问调查 2、明信片法 3、工作出行调查 4、车辆牌照调查 5、公交站点调查 6、购月票填卡调查 7、境界线出入调查 8、货物流通调查
第三节 交通枢纽规划流程
确定枢纽目标、功能和布局原则
相关因素分析(人口、社会经济、用地规划、城 市功能分区、城市对外交通、生产力布局等)
前期准备阶段
规划区域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枢纽站场现状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
布
枢纽站场规划布局
局
方 案
提出各种布局方案
调
规划设计阶段
整
枢纽站场个数
枢纽站场规模
枢纽站场选址
既有方案的评价和优选
货运: ➢ 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联合运输道路,出现了货物集散点,即各种运输方式的换装点; ➢ 到50年代末,开始出现货物流通中心; ➢ 60年代,出现集拼、分发、中转、存储货物等综合性联运服务设施; ➢ 70年代,一些国家建成了新型的货物流通中心; ➢ 80年代货物流通中心更加完善,可承办各种零担货物的转运,服务更加现代化。
四、调查方法
数据处理步骤如下: 1、资料编辑 2、分组归类 3、编码制表 4、资料分析
五、调查数据的处理
第四章 交通枢纽运输需求预测
第一节 预测思路及原则 第二节 交通枢纽运输需求预测
一、基本思路 二、预测原则 三、预测方法分类
第一节 预测思路及原则
第三章(交通枢纽规划布局)
![第三章(交通枢纽规划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a566c6b05a8102d276a22f86.png)
2.微分法 1)产生背景
在重心法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最优的理念,提出系统总费用最小化。
2)方法思想
各产生点到决策点间的费用和构成系统总费用,在连续的平面区域内,要 使得总费用有极小值,则可依托求偏导数的思想解决问题。
2)前提条件
该方法实质上就是要求以下几点 即可求解: ➢ 定义一个几何平面系统; ➢ 各点的坐标(点是指在区域内 相互间有业务量的点); ➢ 点到点的运输量; ➢ 运输费率。
一般重心法求解结构图
3)模型表达
x
n
C jW j x j
j 1
y
n
C jW j y j
j 1
n
C jWj
j 1
n
C jWj
货运系统——货物运输最求目标(在枢纽内作业费用最少或完 成运输花费成本最小)
技术作业系统——设施设备运行最求目标(最大的作业能力) 约束条件(st.): ① 业务需求约束(客货源)
② 投资约束(枢纽点运行前期投资成本) ③ 运营费用约束(后期费用约束,是难点) ④ 其他约束(如用地约束、与周边衔接约束等) 注:① 旅客在枢纽内的停留时间主要包括购票、候车、托运、换乘或其他业务 所需时间等; ② 旅客出行时间花费包括枢纽内停留时间、其他方式乘车时间等; ③ 货物运输在枢纽内的作业费用主要包括装卸费、换装费、办理相关手续 时间消耗费用等; ④ 货物完成运输成本包括枢纽内作业费用、运输过程费用等。
等)。
可求得的解:a.选择的枢纽点—— WK(决定枢纽的数目);
率)。
b.发点到选择枢纽点的流量—— X iK(决定枢纽的吸引规模);
湘教版高中 地理 必修2 第三章第2节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 地理 必修2 第三章第2节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c14d709f78a6529647d53f4.png)
阅读教材P82页
比较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差异:
位置
组织 形式
交通条件
主要职能
城市和地区 的物资集散 中心和综合 服务中心
商品 专业 种类 性能
商 便捷;对 区域核 商业街、 业 心位置 商业小 交通运输 中 要求高 区 心 商 业 网 点
多
突出
散布于 居民区 若干个 对交通运 输要求低 或广大 商店 乡村
时期 北 方
南 方
聚落形状
交通 方式
聚落分布 沿陆路干道附近
临水分布 沿铁路线、公路线 发展
举例 丝绸之路上的 城市、邯郸等
古 代
多呈团块状 陆路
多呈带状 水运
现代
铁路、公路兴文明古国是哪些? 世界古代的多数城市主要诞生在哪里?
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区, 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 江的汇合处。但是,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 大的城市呢?请想一想。 分析: 1、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 很长,航运价值小。 2、河口处大量泥沙淤积,建港条件和海运能力极 差,且黄河下游历史上多次改道,泛滥成灾,因此入海 口未形成大的城市。
石家庄的形成与发展
石家庄市原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 庄,当初京广铁路修到正定县时,把 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 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 京广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 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后 来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 人口已经超过100万。
填充图册P61
三、(1)位于石太、石德线与京广线的相交 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
为消费者 提供日常 购物服务
少
较差
请看中国商业中心
回答: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8fbe831d90c69ec3d5bb751e.png)
② 旅客出行时间花费包括枢纽内停留时间、其他方式乘车时间等;
③ 货物运输在枢纽内的作业费用主要包括装卸费、换装费、办理相关手续 时间消耗费用等; ④ 货物完成运输成本包括枢纽内作业费用、运输过程费用等。
5.枢纽规划布局的一般流程
确定枢纽目标、功能和布局原则
相关因素分析(人口、社会经济、用地规划、城 市功能分区、城市对外交通、生产力布局等)
确定一个整体交通供需平衡 系统(如图),存在m个交通需求 发生点,n个交通需求吸引点,k 个交通枢纽备选点,发点可直接 到枢纽点,也可直接到吸点(不 经过枢纽点),发点可从枢纽点 中转后到吸点,枢纽点可直接到
B1 A1 D1
Ai Dq
Bj
Am
Bn
吸点。可以看出,该交通网络需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枢纽布局网络需求结构图
第三章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
3.1 交通枢纽港站规划布局概述 1.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
交通枢纽布局是指枢纽内部各种交通设施的合理配置,以实现整个交通枢纽的 运输效率最大化的目的。交通枢纽所在区域,由于受到交通发生吸引源的分布、交 通运输网络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同样的地域范围和同样的交通运 输网络上,布局不同的枢纽站场,会导致不同的交通运输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因 此,交通枢纽的合理布局,是根据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的预测结果,利用交 通规划和网络优化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交通发生吸引源的分布情况、交通运输条 件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对①枢纽站场的数目、②地理位置、③规模、④与其他枢纽 的相互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控,实现整个交通枢纽运输效率的最大化。
2.微分法
1)产生背景
在重心法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最优的理念,提出系统总费用最小化。
2)方法思想
各产生点到决策点间的费用和构成系统总费用,在连续的平面区域内,要 使得总费用有极小值,则可依托求偏导数的思想解决问题。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二册:第三章 第四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二册:第三章 第四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4f2ff501f69e31433294c8.png)
第四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一、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1.交通运输(1)概念: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利用运输工具将货物或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01空间位置发生转移。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2.交通布局(1)概念: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包括□08交通线网的布局和站点、□09码头的布局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
(2)任务:通过合理布局,实现运输合理化,在兼顾□10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判断正误。
(1)铁路运输适合短途运输。
(×)(2)交通布局仅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从大庆运输一批石油到大连,目前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B.管道运输C.海洋运输D.公路运输答案 B解析石油属于大宗的液体货物,适合于管道运输。
3.在武汉、重庆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提示与内河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的经济联系。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01发展水平。
2.是交通运输发展的□02动力。
,1.判断正误。
(1)交通运输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
(√)(2)交通运输可扩大城市的辐射范围。
(√)2.对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保障的因素是()A.地形B.科技C.经济D.国防答案 C解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决定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3.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网稠密,交通站点众多,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需求量大,因而交通网稠密,交通站点众多。
02、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实践运用任务探究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
新一代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新一代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f4cc7b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2.png)
新一代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一章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概述 (2)1.1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背景 (2)1.1.1 经济发展与物流需求 (2)1.1.2 政策支持与行业规划 (2)1.1.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3)1.1.4 提高物流效率 (3)1.1.5 促进产业协同 (3)1.1.6 优化物流布局 (3)1.1.7 保障国家安全 (3)1.1.8 提升国际竞争力 (3)第二章智慧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3)1.1.9 总体思路 (3)1.1.10 具体要求 (4)1.1.11 安全第一原则 (4)1.1.12 效益最大化原则 (4)1.1.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1.14 创新驱动原则 (5)1.1.15 区域协同原则 (5)1.1.16 开放共享原则 (5)第三章物流枢纽布局规划 (5)1.1.17 选址原则 (5)1.1.18 选址因素分析 (5)1.1.19 选址策略 (6)1.1.20 功能分区原则 (6)1.1.21 功能分区设计 (6)1.1.22 功能分区优化策略 (6)第四章仓储设施建设规划 (7)1.1.23 仓储设施类型 (7)1.1.24 仓储设施规模 (7)1.1.25 仓储设施布局原则 (8)1.1.26 仓储设施布局优化措施 (8)第五章运输网络规划 (8)第六章信息平台建设规划 (10)1.1.27 总体架构 (10)1.1.28 技术架构 (10)1.1.29 数据采集模块 (10)1.1.30 数据处理模块 (11)1.1.31 数据存储模块 (11)1.1.32 数据交换模块 (11)1.1.33 数据应用模块 (11)第七章绿色物流建设规划 (11)1.1.34 绿色物流理念 (11)1.1.35 绿色物流实践 (12)1.1.36 绿色物流设施 (12)1.1.37 绿色物流技术 (12)第八章物流安全与监管设施规划 (13)1.1.38 物流安全设施概述 (13)1.1.39 物流安全设施建设内容 (13)1.1.40 物流安全设施建设策略 (13)1.1.41 物流监管体系概述 (14)1.1.42 物流监管体系建设内容 (14)1.1.43 物流监管体系建设策略 (14)第九章智慧物流产业链协同规划 (14)1.1.44 协同目标 (15)1.1.45 协同策略 (15)1.1.46 协同实施 (15)1.1.47 资源共享目标 (15)1.1.48 资源共享内容 (15)1.1.49 资源共享措施 (16)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运营管理 (16)1.1.50 项目启动阶段 (16)1.1.51 项目实施阶段 (16)1.1.52 项目验收与总结阶段 (17)1.1.53 运营管理策略 (17)1.1.54 维护管理策略 (17)第一章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概述1.1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背景1.1.1 经济发展与物流需求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量逐年增长。
《交通港站与枢纽》课程教学大纲
![《交通港站与枢纽》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624ffe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4.png)
《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raffic Port Station and Hub课程编号:021030180总学时及其分配:总学时24(20+4)学分数:1.5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任课学院、系部: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一、课程简介《交通港站与枢纽》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课程以交通中的各类枢纽(站场)为研究对象,重点讲述交通枢纽的基础知识,根据运输的需求,从交通枢纽的布局选址、规模分析、布局规划、工艺设计、客货站生产作业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枢纽的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各类交通枢纽的组织方式、工艺设计过程、平面布局及未来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了解港站枢纽与运输网络之间的关系,枢纽港站在综合运输当中的地位、不同运输方式下的港站枢纽设施以及港站枢纽的职能作用。
第二章城市交通场站与枢纽规划基础理论(2学时)从辐射范围、区域社会经济水平、运输结构等方面分析影响交通港站的因素,并了解运输港站规模及其适应性的调查分析方法。
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入手,掌握综合运输需求的预测方法、运输需求结构的预测方法以及各方式运网基础设施发展预测方法。
第三章城市交通场站与枢纽设计基础理论(4学时)了解交通枢纽港站布局的原则与思路,熟悉数学物理模型与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筹学模型法及交通规划理论优化布局模型,并掌握交通港站的选址与优化方法。
了解交通枢纽规模的描述方法,熟悉公路主枢纽规模的确定思路,掌握枢纽组织量与适站量分析方法和枢纽规模的确定方法。
第四章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场站与枢纽设计(4学时)对现代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现状、发展趋势,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介绍。
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
![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0a154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4.png)
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第一章:引言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各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地,也是城市的重要节点。
如何科学规划和设计一个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探讨。
第二章: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原则一个良好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应当基于以下原则进行设计:1)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和体验,创造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2)合理布局:合理规划各种交通方式的布局,确保互联互通;3)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交通资源,提高设施利用率;4)可拓展性:考虑未来交通需求的变化,进行灵活规划,以便后续的扩展。
第三章: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流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流程主要包括:1)需求调查与分析:了解区域交通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2)设施选址: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便于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3)交通流分析与模拟:通过交通流模拟,评估不同方案的交通运行效果;4)布局设计与功能规划:根据需求和分析结果,设计枢纽内的各项设施和功能分区;5)交通组织与调度:制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确保交通流畅;6)环境与景观设计:考虑枢纽周边环境和景观,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第四章:综合交通枢纽设计的要点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场站设计:根据交通流量和需求,合理规划车站和候车区域,确保流线畅通;2)换乘设计:设计方便快捷的换乘通道,减少换乘时间;3)停车设计:合理规划停车场,提供足够的停车位;4)公共空间设计:创造美观舒适的公共空间,提升使用者体验;5)设施配置:配置合理的服务设施,满足乘客需求;6)安全防范:加强安全监控和应急预案,确保枢纽的运行安全。
第五章:案例分析:北京南站以北京南站为例,介绍一下其规划与设计。
北京南站是北京地区的一个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汇集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
该站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乘客出行的需求,设置了多条出入口,并合理规划了站内的交通流线,便于乘客的换乘和行走。
第三章 交通分析
![第三章 交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71ad6210661ed9ad51f3b1.png)
第三章交通分析3.1 常德市运输系统概况近年来,常德交通发展迅猛,先后建成了长常高速城市道路、207 国道常德绕城城市道路、临岗城市道路、澧东城市道路、湘北干线及沅水一、二、三桥等骨干城市道路和桥梁,及常张、常岳、常吉高速城市道路等一系列重点交通项目。
常德市境内现有319、207 两条国道,有S205、3226、3227、8302、5303、8304、3306 等多条省道,有沅水、澧水等多条通航河流,多项交通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位居湖南省第二,是湖南除省城长沙外唯一一个水路、铁路、城市道路和空运等各种交通方式兼备的城市。
同时,还是国家高速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确定的国家高速城市道路网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湖南省的高速城市道路交通枢纽。
3.2 交通调查与分析3.2.1概述交通量调查是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采集所需基础数据的最基本手段。
其目的是了解项目影响区域道路交通运输的特性、构成以及客货运输的流量、流向,使后续的交通量预测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为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项目计划、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应服从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通过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加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调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确定未来建设项目交通量,以及最终确定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标准的重要依据。
因此,较准确地分析区内过去、现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是论述建设项目必要性的基础。
该项目所在区域位于常德市江南城区,拟定项目影响区为沅江南岸一定区域,通过建立合理的交通模型,对特征年的道路交通量进行预测和描述,并通过交通起止点和整体交通流量分布特征,反映该项目在北城区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2.2交通量调查点的布设交通量调查点的选择,对调查数据、区域路网流量分析、拟建项目交通量预测有着直接的影响,是整个交通量调查的关键。
本报告交通量调查路段及其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1.根据拟建项目特点及其区域路网交通流特性,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布点;2.调查点远离城镇,尽量避免城镇内部交通及短途交通的影响;3.调查点选择在路基较宽、视距远的路段上,同时要保证上行与下行调查处之间留有不少于150m的距离,以免造成交通阻塞。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b41ed65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0.png)
交通枢纽是城市或区域内的交通 核心,承担着大量的客流和物流 中转、换乘功能,是实现高效、 便捷、安全交通的关键环节。
规划布局的目标与意义
规划布局的目标
通过对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提高交通效率,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布局的意义
合理的交通枢纽规划布局有助于提高城市或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的优化,提升城市或区域的综合竞争 力。
分析现有问题、调整交通流线、提升运行效率
详细描述
某区域原有的交通枢纽存在交通拥堵、换乘不便等问题。为了提升运行效率,对交通枢纽的布局进行 了优化。通过分析现有问题,调整了交通流线,优化了换乘流程,使得交通枢纽更加高效便捷。同时 ,还增加了公共空间和绿化设施,提升了整体环境品质。
案例三:新型交通枢纽规划布局探索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
目录
• 引言 •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原则与策略 •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案例分析 •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交通枢纽的定义与重要性
交通枢纽的定义
交通枢纽是城市或区域内的主要 交通节点,包括铁路、公路、航 空、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 点。
交通需求与预测
交通需求
了解现有及未来的交通需求,包括各交通方式的客流量、流向、出行时间等,是 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
预测方法
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如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等,对未来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
交通方式与换乘需求
交通方式
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合理规划各种交通方 式的衔接与转换。
换乘需求
总结词
铁路枢纽总布置图
![铁路枢纽总布置图](https://img.taocdn.com/s3/m/3c1d9c661ed9ad51f01df229.png)
牡丹江枢纽
2、立体疏解布置 ①.线路别立体疏解布置
适应于本线车 流较大而转线 车流少的枢纽。
②方向别立体疏解布置(如图)
可保证有较大作业灵活性和通 过能力,适用于转线车流较大 的一站枢纽。
3、适用条件
一站枢纽适用于引入线路数少,城市规模较小,无改编中转列 车占较大比重,没有必要设置几处车站的情况。
顺列式铁路枢纽
枢纽内的所有车站都顺序纵列布 置在枢纽内同一条伸长的通道上。 多数是受地形的影响,使枢纽不 得不布置在傍山沿河等狭长地带 而形成。
兰州枢纽
并列式铁路枢纽
D
编组站
客运站
A
B
货运站
C
特点:编组站与客运站平行布置, 衔接铁路线先按线路方向引入枢 纽,再按列车种类分别引入平行 布置的编组站和客运站。
•枢纽类型 3、既有机务车辆设备尽量利用 •枢纽设备 4、既有客运站改建为客车整备所 •穿越城市铁路与城市规划的配合
第三节 铁路枢纽布置图形
一站铁路枢纽 三角形铁路枢纽 十字形铁路枢纽 顺列式铁路枢纽 并列式铁路枢纽 环形铁路枢纽 尽端式铁路枢纽 组合式铁路枢纽
枢纽站(一站铁路枢纽)
无调中转为主,有调为 1、特征 辅——枢纽区段站 • 客、货集中在一个综合性车站办理 有调中转为主,无调为 • 3-4条引入线路 • 办理的作业有两种类型: 辅——小型编组站
④ 设备集中设置,便于集中管理,设备利用率和作业效 率高。也便于采用先进设备,实现作业自动化,提高设备 能力,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安全条件; ⑤ 节省车站定员,减少运营费用。 集中作业也具有下列缺点: ① 对枢纽内地方车流的作业带来不便,枢纽范围较大、 装卸点分散时可能增加小运转车流的行程; ② 可能延长直通折角车流在枢纽内的走行距离;增加列 车公里支出; ③ 整个枢纽作业的弹性系数小,不够机动灵活; ④ 改编作业能力较小,不易适应枢纽运量增长和远期发 展的需要。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设计与布局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设计与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9de94f9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4.png)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设计与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与布局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交通的纽带,也是城市发展的支撑点。
本文将从交通枢纽规划的设计与布局角度,探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设计原则和布局模式。
一、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性:1.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节点,起到连接不同交通方式的作用。
它将公交、地铁、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交通效率。
2.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枢纽,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个良好的交通枢纽能够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3. 交通枢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个现代化、便捷、舒适的交通枢纽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交通枢纽规划的设计原则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原则:交通枢纽规划应该综合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以满足市民出行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通枢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2. 便捷性原则:交通枢纽应该设计成便于市民出行的场所,包括方便的换乘设施、合理的布局和便利的服务设施等。
通过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可以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3. 安全性原则: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安全性,包括交通流的分流、行人通行的安全、设施设备的安全等。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安全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环境友好性原则: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环境友好性,包括降低噪音、减少尾气排放、提供绿化空间等。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措施,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三、交通枢纽的布局模式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1. 集中式布局:将不同交通方式的站点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个大型的交通枢纽。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253c5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7.png)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第一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3)1.1 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3)1.1.1 定义 (3)1.1.2 特点 (3)1.2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历程 (3)1.2.1 起源 (3)1.2.2 发展阶段 (3)1.3 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 (4)1.3.1 信息技术 (4)1.3.2 通信技术 (4)1.3.3 控制技术 (4)1.3.4 计算机技术 (4)1.3.5 传感器技术 (4)1.3.6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4)第二章城市交通现状与挑战 (4)2.1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2.2 城市交通污染问题 (5)2.3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 (5)第三章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6)3.1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6)3.1.1 概述 (6)3.1.2 基本原理 (6)3.1.3 技术特点 (6)3.1.4 应用实例 (6)3.2 智能交通诱导 (7)3.2.1 概述 (7)3.2.2 技术手段 (7)3.2.3 应用实例 (7)3.3 智能交通监控与调度 (7)3.3.1 概述 (7)3.3.2 监控技术 (7)3.3.3 调度策略 (7)3.3.4 应用实例 (7)第四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 (8)4.1 公共交通优先策略 (8)4.2 公共交通信息发布 (8)4.3 公共交通调度与优化 (8)第五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规划 (9)5.1 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规划 (9)5.1.1 引言 (9)5.1.2 大数据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9)5.1.3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9)5.2 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 (9)5.2.1 引言 (9)5.2.2 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10)5.2.3 交通需求分析 (10)5.3 交通网络优化与布局 (10)5.3.1 引言 (10)5.3.2 交通网络优化方法 (10)5.3.3 交通网络布局策略 (10)第六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设施 (10)6.1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0)6.1.1 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11)6.1.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1)6.2 智能交通设施维护与管理 (11)6.2.1 设施维护 (11)6.2.2 设施管理 (11)6.3 智能交通设施技术创新 (12)6.3.1 5G技术 (12)6.3.2 人工智能 (12)6.3.3 车联网技术 (12)第七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法规 (12)7.1 交通法规的制定与修订 (12)7.2 交通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3)7.3 交通法规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协同 (13)第八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安全 (13)8.1 智能交通监控与预警 (13)8.1.1 监控系统概述 (13)8.1.2 监控技术及设备 (14)8.1.3 预警机制 (14)8.2 智能交通处理 (14)8.2.1 处理流程 (14)8.2.2 报警与定位 (14)8.2.4 善后与理赔 (14)8.3 智能交通系统的安全评估 (14)8.3.1 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14)8.3.2 安全评估方法 (15)8.3.3 安全评估实施 (15)第九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环境 (15)9.1 智能交通系统与节能减排 (15)9.1.1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15)9.1.2 智能交通系统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15)9.2 智能交通系统与环境保护 (15)9.2.1 环境保护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地位 (15)9.2.2 智能交通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9.3 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绿色发展 (16)9.3.1 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16)9.3.2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绿色发展中的应用 (16)第十章智能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 (16)10.1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16)10.2 智能交通系统的挑战与对策 (17)10.3 智能交通系统的创新应用 (17)第一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1.1 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与特点1.1.1 定义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称ITS)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交通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技术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枢纽规划布局的概念模型
基本思想——建模求解;结合网络设计和规划求解(运筹学)的基本手段和 理念,可以构想,通过构建一模型,设计算法,定能求出枢纽布局的数目、设计 到发量(规模)、具体位置等。 问题描述如下:
目标函数(obj.):客运系统——旅客的最求目标(在枢纽内停留时间最短或完成
出行花费时间最短)
C W
j 1 j
j
4)特点分析
只能对一元问题求解; 解的实用性不强,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一般可作为其他方法的初 始解; 求解过程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很多问题都为考虑(如:系 统最优问题,节点到发问题,费率问题等)。
2.微分法
1)产生背景
在重心法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最优的理念,提出系统总费用最小化。
目标函数:发点到备选枢纽点的运费+备选枢纽点到吸点的运费+发点到吸点的 运费+中转费用
约束条件:1)发点到备选点流量+发点到吸点流量=总发量; 2)备选点到吸点流量+发点到吸点流量=总吸量;
3)发点到备选点流量+备选点吸引闲置能力=备选点吸引规模;
4)备选点到吸点流量+备选点发送闲置能力=备选点发生规模。
目标:
i 1 m
X iK YKj
j 1
K 1 m
YKj Z ij b j
i 1 n
i 1
X iK MWK 0 X iK ,YKj ,Z ij 0
目标:发点到备选枢纽点运费+备选枢纽点到吸点运费+发点直接到吸点运费+枢 纽点建设费用(涉及到0-1变量问题)+中转费用 约束条件:a.发点到备选枢纽点的流量+直接从发点到吸点的流量≤总的发量 b.备选枢纽点到吸点的流量+直接从发点到吸点的流量≤总的吸量
3.2.1 数学物理方法 1.重心法 1)方法定义
是一种模拟(平面几何)的方法,它将运输系统中的交通产生点看成是分布 在某一平面范围内的物体系统,各点的交通产生量看成该点的重量,物体系统 的重心就是枢纽场站设置的最佳点,用求几何重心的方法来确定交通枢纽场站 的最佳位置。
2)前提条件
该方法实质上就是要求以下几点即可求解: 定义一个几何平面系统;
2.运输规划模型 1)运输问题的提出(产销平衡、产销不平衡)
Ai个产地(m),产量为ai;Bj个销地(n),销量为bj,产地到销地的运价 为Cij。xij为产地到销地的运量。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in z C ij x ij
i 1 j 1
m n
s.t
m xij b j i 1 n xij a i j 1
规划区域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枢纽站场现状分析 布 局 方 案 调 整 枢纽站场规划布局 提出各种布局方案 枢纽站场个数 枢纽站场规模 枢纽站场选址
既有方案的评价和优选 N
方案满意 Y 推荐方案
3.2 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理论与方法
发展历程(三个阶段):单纯的数学物理方法——运筹学等——现代交通流 理论、现代交通规划学。
第三章 交通枢纽规 划布局
3.1 交通枢纽港站规划布局概述 1.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
交通枢纽布局是指枢纽内部各种交通设施的合理配置,以实现整个交通枢纽的运 输效率最大化的目的。交通枢纽所在区域,由于受到交通发生吸引源的分布、交通 运输网络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同样的地域范围和同样的交通运输 网络上,布局不同的枢纽站场,会导致不同的交通运输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因此, 交通枢纽的合理布局,是根据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的预测结果,利用交通规 划和网络优化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交通发生吸引源的分布情况、交通运输条件及 自然环境等因素,对①枢纽站场的数目、②地理位置、③规模、④与其他枢纽的相 互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控,实现整个交通枢纽运输效率的最大化。
2.布局的基本要求
服从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考虑运输网络整体的系统化); 保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通达性);
考虑生产力布局(在能力上留有余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不能造 成浪费);
方便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城市的不良影响。
3.规划布局遵循原则
充分考虑规划区域在全国运输网络中的地位;(定位问题,是干什么的?能够 满足市场需求不?等等。) 引导需求(“城乡一体化、区域组团、城镇体系化”衔接点等); 适度超前(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空间,但要考虑有序性、预期性); 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提高运输效率,规模化、系统化); 规划、建设、管理三位并重(规划合理、建设质量高、管理水平现代化); 遵从区域(城市)规划(顾全大局)。
求解:表上作业法(1、最小元素法求初 始解;2、闭回路法求最优解)
2)针对枢纽布局的运输模型
形成条件:在整数规划的基础上,不考虑枢纽站场建设成本,消除0-1变 量的影响 。
min F (CiK C K ) X iK C Kj YKj Cij Z ij
i 1 K 1 i 1 K 1 i 1 K 1
3.2.2 运筹学方法 1.整数规划模型 1)方法思路
确定一个整体供需平衡系统,m个发生点,n个吸引点,k个枢纽站场备 选点,发点可直接到枢纽点,也可直接到吸点(不经过枢纽点),发点可从 枢纽点中转后到吸点,枢纽点可直接到吸点。
2)模型的构建
min F CiK X iK CKj YKj Cij Zij ( FKWK CK X iK )
货运系统——货物运输最求目标(在枢纽内作业费用最少或完 成运输花费成本最小) 技术作业系统——设施设备运行最求目标(最大的作业能力)
约束条件(st.): ① 业务需求约束(客货源)
② 投资约束(枢纽点运行前期投资成本) ③ 运营费用约束(后期费用约束,是难点) ④ 其他约束(如用地约束、与周边衔接约束等) 注:① 旅客在枢纽内的停留时间主要包括购票、候车、托运、换乘或其他业务 所需时间等;
2)模型表达
Ci Ri d ijW j C j
j 1
n
C i — —第i个选择点的总费用; Ri — —第i个选择点的建设、运营 费用。
4.数学物理方法特点归纳
都只能对一元问题求解;
没有考虑产生点的到、发量(实际中有的区别很大);
没有考虑运输网络结构(已直线距离定义,实际中应该存在线路的选择问 题); 费率固定不切实际(费率是一个动态函数); 所求解可作为初始解,与实际应用有差距。
m
q
m
q
m
q
K 1 q
X iK Z ij a i
j 1
q
n
i 1,2,..., m j 1,2,..., n K 1,2,..., q K 1,2,..., q
s.t
K 1 q K 1 q K 1
YKj Z ij b j
i 1
m
X ik X K d K YKj YK e K
② 旅客出行时间花费包括枢纽内停留时间、其他方式乘车时间等;
③ 货物运输在枢纽内的作业费用主要包括装卸费、换装费、办理相关手续 时间消耗费用等; ④ 货物完成运输成本包括枢纽内作业费用、运输过程费用等。
5.枢纽规划布局的一般流程
确定枢纽目标、功能和布局原则
相关因素分析(人口、社会经济、用地规划、城 市功能分区、城市对外交通、生产力布局等)
3.2.3 现代交通规划模型 1.产生背景
前面方法不能基于网络一体化分析,实际联系性不强; 前面方法不能区别运输方式的差异性,在费用计算上过于笼统化。
2.方法思路
寻找一个基本交通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联系密切的,可调整余地较 大),运用现代交通规划理论,考虑网络特征,通过优化该方式的枢纽布局, 带动整个枢纽的优化(通常用公路)。
2)方法思想
各产生点到决策点间的费用和构成系统总费用,在连续的平面区域内,要使得 总费用有极小值,则可依托求偏导数的思想解决问题。
3)模型表达
F C jW j ( x x j ) 2 ( y y j ) 2
j 1
n
12
F — —系统总费用
n 4)模型求解 C jW j x j x j 1 n C jW j F 0 j 1 x 以 建立关于x, y的联立方程组,求得 n F 0 C jW j y j y j 1 y n C jW j j 1
c.总的发量=总的吸量(供需平衡)
3)模型求解
该问题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与纯整数规划的区别),可用“分枝定 界法”求解(对于整数规划求解方法有:分枝定界法、割平面法、隐枚举法 等)。 可求得的解:a.选择的枢纽点—— W K (决定枢纽的数目); b.发点到选择枢纽点的流量—— X (决定枢纽的吸引规模);
3.CFLP法(设施容量限制的选址问题)
首先假定交通枢纽布局方案已经确定,由交通枢纽的服务能力和需求分布 状况确定各暂定枢纽的供应范围,在各服务范围内移动交通枢纽到其他备选地 点,寻求可能的改进,比较新旧枢纽,费用最低代之,依次迭代,求最佳地点。
4.运筹学模型方法特点综述
对多元问题求解,过程一般比较复杂。 运输(交通)网络高度抽象化、简化(如静态配流); 对运输费用的把握程度不同(一般不准确,运输费用非线性的); 静态网络,与实际差距大(动态); 没有区别运输方式的不同(对综合交通枢纽影响大); 模型侧重于交通枢纽内部站场数量、规模计算,缺乏对交通枢纽和交通网 络一体化分析; 缺乏反馈机制分析(由于枢纽的规划布局,可能改变原有交通网络的交通 特性,模型无法反映)。
5)特点分析
弥补了重心法没考虑系统总费用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