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乡村美丽田园建设指南》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说明一、规划背景“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对“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浙委办〔2010〕141号)和《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12〕1号)等意见中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

全面实施县委“四大战略”部署,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努力建设一批全省领先“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最终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

本次天台县山头下村的村庄整治工程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二、场地概况1、项目名称:天台山头下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项目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为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东淀村。

场地背景资料:天台县隶属于台州市,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

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北界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

天台地处浙东丘陵南部,山地占县总面积82.3%,人称“八山半水分半田”。

本案山头下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该村北临雷马溪,东靠始丰溪,南依鲤鱼山和金山。

三、规划依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2012.01.13)◇《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浙委办〔2010〕141号)◇《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12〕1号)◇《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T 82—99 ◇根据项目需要调查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和设计基础资料。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逐渐面临着人口减少、土地荒废等问题。

为了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各地纷纷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云南作为中国的山地丰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云南山地乡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1. 地理环境复杂性。

云南山地乡村分布广泛、地形多样,包括高山、丘陵、河谷等地貌类型,这使得乡村的景观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规划。

2. 民族文化多样性。

云南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乡村风貌,因此在景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展示。

3. 生态环境敏感性。

云南山地乡村的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景观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确保乡村可持续发展。

1. 依托自然景观进行规划。

云南山地乡村充满自然美景,景观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可以依托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进行规划,打造山水相融的乡村风貌。

2. 强调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是乡村的宝贵资源。

景观规划应注重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修复传统村落、保留传统建筑风格、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展示乡村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3.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云南山地乡村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景观规划应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

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有机农业、开展环保教育等措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4. 支持农民创业就业。

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风景的美,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美。

景观规划应关注农民的生活需求和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云南山地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等多个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才能打造出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山地乡村景观。

《山地旅游 特色农业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编制说明

《山地旅游 特色农业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编制说明

《山地旅游特色农业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编制说明前言: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国土面92.5%。

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发展山地旅游是切实可行之路;此外,贵州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十二五”期间,全省确定的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除生态畜牧业以外,其他产业发展规模均大幅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粮经比从54:46调整到40:60,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一定优势地位,茶园、辣椒、薏苡、火龙果和刺梨种植规模居全国首位,马铃薯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二位,中药材、荞麦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三位,蓝莓种植规模和大鲵存池数居全国第四位,我省已成为我国以夏秋蔬菜为主的产业大省之一。

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突破口和主渠道。

在农业功能拓展上,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与加工业、休闲旅游、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着力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根据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我省十三五期间农业区域功能布局划分为黔中都市现代农业区:主要包括贵阳市、贵安新区、安顺市的16 个县(市、区);黔北大娄山现代农业区:主要包括遵义市14 个县(市、区);黔西北、黔西乌蒙山现代农业区:主要包括毕节市和六盘水市的12 个县(市、区);黔东北武陵山现代农业区:主要包括铜仁市的10 个县(市、区);黔东南、黔南苗岭生态现代农业区:主要包括黔东南州和黔南州的28 个县(市、区);黔西南喀斯特现代农业区:主要包括黔西南州的8 个县(市、区)六个区域。

我省今后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业和特色优势种植业(主要指蔬菜、茶产业、马铃薯、精品果业、中药材、核桃、特色杂粮、油茶)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和农业产业化,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大力打造“美丽乡村”走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旅游,大力推进农文旅一体化。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一、引言本说明书旨在对乡村地区进行规划,以打造美丽乡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本规划涵盖了乡村的整体布局、建筑设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通过全面的规划,我们将实现乡村发展的多方面目标,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

二、乡村整体布局针对乡村整体布局,本规划提出以下措施:1.制定乡村规划总体方案,统一规划乡村的建设和发展,确保乡村整体布局协调有序。

2.划定生活区、农业区、生态区等功能区,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最佳的土地利用效益。

3.增加乡村交通设施,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便于居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的配套设施,确保乡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三、建筑设计为了使乡村的建筑更加美观、符合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本规划提出以下建筑设计原则:1.倡导以传统乡土建筑为主,突出乡村特色。

在建设乡村房屋时,鼓励沿袭传统建筑风格,保留乡村特色的元素,如灰瓦、红砖等。

2.引入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乡村的建筑具有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增加公共建筑和休闲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运动场等,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场所,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四、环境保护为了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本规划提出以下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保护水源地和水资源,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严格控制乡村污水排放,确保水源的清洁与供应。

3.鼓励植树造林和绿化乡村,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气温,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五、文化传承为了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本规划提出以下文化传承措施:1.保护乡村的历史建筑和古迹,修复和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策划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传承乡村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增加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 美丽乡村整体规划方案(精品村)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 美丽乡村整体规划方案(精品村)

美丽乡村整体规划说明书目录第1章目标定位篇 (1)1.1. 项目背景 (1)1.2. 总体要求 (2)1.3. 发展条件分析 (2)1.3.1. 自然地理现状 (2)1.3.2. 社会经济现状 (2)1.3.3. 现状资源条件 (5)1.4. 主要问题 (13)1.5. 规划思路 (13)1.6. 规划定位与目标 (14)1.6.1. 总体定位 (14)1.6.2.规划目标 (14)第2章策略与规划篇 (16)2.1. 总体结构 (16)2.1.1.“一廊” (16)2.1.2.“两线” (16)2.1.3.“两区” (16)2.1.4.“多主题” (16)2.2.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葆山理水,夯实美丽乡村生态本底 (16)2.2.1.划定禁建区,严格管制,依山构筑绿色脊梁 (16)2.2.2.分类保护,逐步修复,充分挖掘滨水地区利用价值 (17)2.2.3.两点两线,有机互动,大力增加美丽乡村地区森林覆盖率 (22)2.2.4.产业转型,创意修复,大力推动采矿地区环境改善 (23)2.3.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礼佛牛首,寻梦江宁,打造XXX都市圈外围旅游热点 (24)2.3.1.核心引领,带动周边,充分挖掘美丽乡村的旅游潜力 (24)2.3.2.交通串联,区域联动,构建特色旅游交通体系 (30)2.3.3.挖掘特色,彰显魅力,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31)2.3.4.完善配套,提升服务,积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31)2.4. 现代农业振兴策略 (34)2.4.1.因地制宜,规模整合,全面落实农业1115工程 (34)2.4.2.农业观光,特色加工,大力增加农业附加值 (39)2.5. 聚落整合提升策略——以点带面,考核推进,构建合理的大都市近郊聚落体系 (41)2.5.1.突出特色,差异发展,构建美丽乡村的核心示范 (41)2.5.2.服务均等,品质提升,全面改善乡村地区的落后面貌 (46)2.6. 特色风貌营造策略——显山露水,乡土风韵,避免城市化的景观侵蚀美丽乡村 (48)2.6.1.抓牢三点,分区塑造,构建特色风貌基本框架 (48)2.6.2.提亮一线,梳理两网,打造特色风貌独特体验 (52)2.7. 综合交通策略——完善路网,增加特色,打造独具一格的美丽乡村交通体系 (58)2.7.1.内通外联,快慢相宜,提升美丽乡村的交通可达性 (58)2.7.2.公共交通,鼓励慢行,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乡村公交体系 (59)2.7.3.精心选线,特色体验,打造旅游特色体验道路 (60)2.8. 历史文化振兴规划 (62)2.8.1.总体原则 (62)2.8.2.深入挖掘,分级保护 (62)2.8.3.创新传承,延续文脉 (63)2.9. 用地布局规划 (64)2.9.1.总体思路 (64)2.9.2.原总体规划优化原则 (64)2.9.3.国土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65)2.9.4.土地利用规划 (65)第3章行动篇 (70)3.1. 行动计划 (70)3.1.1.景观塑造工程 (70)3.1.2.旅游提升工程 (71)3.1.3.农田水利工程 (72)3.1.4.特色村庄建设工程 (73)3.1.5.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73)3.1.6.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73)3.2. 考核体系及实施办法 (74)3.2.1.指标体系 (74)3.2.2.考核体系 (76)3.2.3.实施办法 (77)3.3.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办法 (81)3.3.1.工作组织 (81)3.3.2.投融资体系 (81)3.3.3.运营系统 (82)3.3.4..营销模式 (82)第4章标准与指引篇 (83)4.1. 旅游大道沿线景观设计指引 (83)4.1.1.规划理念 (83)4.1.2.指导思想 (83)4.1.3.规划原则 (83)4.1.4.规划策略 (83)4.1.5.旅游大道景观分区及指引 (85)4.2. 美丽绿道建设指引 (90)4.2.1.绿道概念及基本构成 (90)4.2.2.建设目标 (91)4.2.3.美丽绿道类型 (91)4.2.4.“美丽乡村”绿道选线依据 (91)4.2.5.规划建设指引 (91)4.3. 村庄风貌指引与提升 (94)4.3.1.空间环境与景观 (94)4.3.2.建筑群体与单体 (103)4.4.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108)前言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1 村庄规划 (3)1.1内容 (3)1.2 要求 (3)2 村庄建设 (3)2.1 房屋建造 (3)2.2 生活设施 (3)2.3 生产设施 (4)3 产业发展 (4)3.1 经济指标 (5)3.2 产业经营 (5)3.3 就业服务 (5)4 公共服务 (6)4.1 医疗卫生 (6)4.2 农村教育 (6)4.3 社会保障 (6)4.4 公共安全 (6)4.5 便民服务 (6)5 文体建设 (6)5.1 文体设施 (6)5.2 文体活动 (7)5.3 文化传承 (7)6 乡风文明 (7)6.1 宏扬文明风尚 (7)6.2 开展文明创建 (7)6.3 提升文明素质 (7)7 生态环境 (7)7.1 环境整治 (7)7.2 生态管理 (8)7.3 资源利用 (8)8 基层组织 (9)9 长效管理 (9)9.1 制定标准体系 (9)9.2 拓宽村级财源 (9)9.3 强化公众参预 (9)9.4 建立管护机制 (9)10 术语和定义 (9)10.1 (9)漂亮乡村beautiful rural (10)10.2 (10)农村污水rural sewage (10)10.3 (10)乡土树种native tree (10)10.4 (10)常规能源conventional source of energy (10)10.5 (10)清洁能源clean energy (10)11 基本要求 (10)1 村庄规划1.1 内容根据乡村的不同类型,按照《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的要求,编制漂亮乡村建设规划。

内容基本涵盖:村庄基本情况、建设概况、规划总则、总体目标与布局、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体建设、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1.2 要求1.2.1 编制规划应深入实地调查,保障农民参预、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

美丽乡村游项目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游项目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游项目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某县某美丽乡村游项目(施工)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
件。

2、某县某美丽乡村游项目(施工)建设工程施工图。

3、标前会议、现场考察、现状和企业现状及工程条件。

4、《招标文件》、《设计图纸》所涉及的施工规范和标准。

5、《建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公司企业质量标准文件及标准化现场施工管理的有关细则。

7、《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其它建筑施工各种规范标准。

9、其它建筑施工各种规范标准。

二、招标文件的响应
根据本工程地理位置、结构和装修要求,按照该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施工经
验,在建设中必须本着“以质量求社会效益,以管理求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精心施工,精心组织,精心指导,以达到保质、保量并提前交付使用的目的,在实施中,公司各个部门都要全力支持施工。

在施工中按文明安全施工要求组织施工。

在组织实施施工时,公司生产经理及技术负责人亲临现场领导,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全权负责该项目实施,使项目班子真正承担起该项目的施工,做好前后方的协调工作,做到解决问题及时;建立组织好项目领导班子,实行加强施工作业的具体领导,抓好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及效益。

从而保证合同条款及招标文件中工期、质量及其它条款的要求。

1、工期:60天
2、质量标准:合格
3、响应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的其它内容。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模版(2014年)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模版(2014年)

美丽乡村规划说明书模版(2014年)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总则 1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1二、规划编制依据 2三、规划指导思想 2四、规划基本原则和规划理念 2五、规划发展目标 3第二章村庄现状概述 5一、地理位置 5二、基础设施 5三、特色产业 5四、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5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 5一、产业发展定位 5二、农业发展规划 6第四章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6一、建设现状 6二、功能定位、村庄发展规模 7三、总体布局规划 7四、住宅建设 9第五章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10一、道路广场规划 10二、给水排水规划 10三、电力电信规划 10四、清洁能源利用规划 11五、环卫环保规划 11六、防灾减灾规划 11第六章村庄治理规划 12一、建筑与庭院整治 12二、绿化美化与村容村貌治理 12第七章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13第八章工程预估 14前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五”期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针对在前进中存在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问题,集中力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特色,加快生态市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工作的是:以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共同协调发展。

山地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指南编制说明贵州标准

山地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指南编制说明贵州标准

DBXX/ XXXXX—XXXX?起草说明?山地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指南一、编制背景以上,这为贵州发展山地旅贵州属典型的山地省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 90%游,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提供重要条件。

山地旅游发展中,公共设施与服务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旅游目的地综合经济效益,旅游者体验质量的高低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虽加大了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为贵州山地景区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然而,贵州山地旅游景区内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旅游步道等微观旅游设施不顺畅,部分景区停车场数量不足;标识系统完整性不够,有些标识系统不够清晰;个别景区公共设施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国家虽然已颁布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但与贵州山地的省情以及山地旅游的特征与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制定贵州山地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指南,旨在建立山地旅游公共设施建设规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更好的向游客提供优质的山地旅游服务。

综上,有必要根据贵州省山地旅游的实际,制定一个适用于山地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指南,为山地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提供依据。

二、任务由来贵州山地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已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山地旅游需要,个别景区公共设施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推动贵州山地旅游快速发展,尽快解决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等突出问题。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编制《山地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指南》,以期对贵州山地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形成规范化管理。

1DBXX/ XXXXX—XXXX三、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四、标准制定过程2DBXX/ XXXXX—XXXX五、编制原则(一)规范性原则:符合国家及贵州省标准制定的程序及规范。

(二)统一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以及山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适用性原则:立足贵州山地旅游实际,标准的制定符合山地实际情况。

《山地旅游 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

《山地旅游 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

山地旅游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标准编制说明编制说明1、标准编制的意义和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养生日益关注,催生了康养这一朝阳产业,国家旅游局在2016年1月份正式颁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并确定了首批5个“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正式将“康养旅游”确立为新的旅游方式,并纳入我国旅游发展战略,拉开了康养产业的大幕。

贵州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孕育了多样的山地景观和动植物资源以及民族文化,非常适合康养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有森林康养地方标准出台,并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

基于康养种类的多样化,在发展康养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无标准可依,各自为政,建设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无监督、约束和评价机制等。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针对贵州地方特色的康养基地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使各种康养基地建设更为规范,从而全面提升康养产业的整体质量。

制定本标准目的是针对贵州的山地特色,寻找各种康养模式的共性问题,制定一套康养基地的建设、验收、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从制度上为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2、标准编制过程工作过程的时间节点(立项时间、成立编制小组、标准工作稿、征求意见稿的完成时间);应包含成立起草小组,明确起草小组人员分工与任务;收集并学习与编制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国行地标内容,确定标准结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完善的情况。

本标准立项时间为:2018.9.26成立编制小组时间:2018.10.1标准工作稿完成时间:2018.11.7征求意见稿完成时间:2019.9.9起草小组成员:黄娅、杨炯蠡、李云冀、张李楠、张英佳、王喆。

工作分工:杨炯蠡负责统筹,黄娅主持编写,李云冀进行文献综述,张李楠负责查阅相关标准、张英佳负责与文化有关内容编写;王喆负责与环境有关的内容的编写。

收集到的相关法规、地方标准等主要包括: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9664-1996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3-2001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5-2014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918-20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50763-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0001.3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3部分:客运与货运GB/T 10001.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4部分:运动健身符号GB/T 10001.5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5部分:购物符号GB/T 10001.9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26354 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HJ 6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LB/T012 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LB/T021 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指南LB/T034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047-2015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LB/T 051-2016 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行业规范DB52/T 1198—2017 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范3、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人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旅游者的舒适感是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是制定本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本标准贯彻的主要原则。

乡村解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

乡村解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

乡村解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布团体标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T/UPSC 0004-2021),确立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原则,对其相关建设内容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指南》指出,特色田园乡村是指以“特色”、“田园”、“乡村”三要素为核心,以重塑乡村魅力、推动多元参与、实现综合振兴为路径,立足乡土社会、彰显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富有持久活力、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乡村。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范围包括村庄和周边关联的田园、山水及其他自然生态空间组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区域。

其建设内容包括空间格局、农民住房、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绿化景观、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各地根据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建设重点。

来源 | 绿维农旅融合与村庄规划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布团体标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T/UPSC 0004-2021),确立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原则,对其相关建设内容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指南》指出,特色田园乡村是指以“特色”、“田园”、“乡村”三要素为核心,以重塑乡村魅力、推动多元参与、实现综合振兴为路径,立足乡土社会、彰显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富有持久活力、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乡村。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范围包括村庄和周边关联的田园、山水及其他自然生态空间组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区域。

其建设内容包括空间格局、农民住房、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绿化景观、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各地根据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建设重点。

01空间格局《指南》要求妥善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保留乡村风貌,不随意砍树、填占水域(包括池塘),保持村庄与山水林田湖草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关系。

合理控制村庄规模,避免建设规模过大。

以现状地形地貌和景观特色要素为脉络,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庄布局和形态。

利用地形变化和建筑组群营造村庄丰富空间界面。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解读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解读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解读
佚名
【期刊名称】《新农业》
【年(卷),期】2015(000)012
【总页数】1页(P7-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解读 [J], 应珊婷;郑勤
2.美丽乡村建设之随想--我读《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 [J], 李正权
3.《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解读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指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技术逻辑解读 [J],
4.《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白内障》《眼科临床指南解读内斜视和外斜视》出版 [J], 李海凌
5.《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白内障》《眼科临床指南解读内斜视和外斜视》出版 [J], 李海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1总则1.1编写目的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实路径,指导和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围绕人居环境改善、设施配套完善、空间品质优化、地域文化彰显、乡村活力提升等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本《指南》。

1.2指导思想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人居环境提升和配套设施完善为基础,以村庄和山水、田园的整体塑造为重点,以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乡土特色的挖掘彰显为突破,通过美好空间环境的营造促进产业发展、文化复兴、生态改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1.3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其他类型的乡村建设可参照使用。

1.4使用方法各地应根据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意愿,因地制宜使用本《指南》。

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应遵从其相关规定。

2术语和定义2.1特色田园乡村characteristic idyllic countryside指以“特色”“田园”“乡村”三要素为核心,立足乡土社会、彰显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富有持久活力、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乡村。

“特色”指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指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乡村”指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2.2村庄village指农村居民聚居和集中建设的地区,也称自然村。

2.3乡村rural指村庄和周边关联的田园、山水及其他自然生态空间组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区域。

2.4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村庄各类物质要素的三维空间关系的总体反映,包括几何形态、规模尺度、布局形式、空间组织等。

2.5公用设施municipal facilities指村庄中给水、排水、能源、通信、环境卫生等设施。

2.6公共设施public facilities指村庄中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等设施。

2.7标识小品sign items指在村庄中既有实际功能,又能对空间景观起到点缀作用的设施或物品,包括指示牌、道路标志、座椅、灯具、雕塑、垃圾箱等。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美丽乡村”是指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多种措施,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美、文化传统美、产业发展美、民居人居美等多方面的美化目标,提升山地乡村的整体形象,增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在这一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策略,以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

一、生态保护策略云南山地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

为保护山地乡村的生态环境,需要制定以下几方面的策略:1、建立生态保护区制定生态保护区规划,选取生态保护的区域,保护植被资源,避免采伐和开荒,禁止污染排放,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开展针对农民、学生和游客的生态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了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并提高其经济收益,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进行保护和补偿,从而调动农民保护山地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二、文化传承策略云南山地乡村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存在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制定以下几方面的策略:1、开展文化活动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和民俗节日庆祝活动,保持传统乡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当地的文化自信心,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和文化继承能力。

2、建立文化展示中心针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建立起专门的文化展示中心,让游客和当地人民更好地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与发展历程,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

3、通过旅游开发保护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使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让旅游与文化保护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和文化的双丰收。

三、产业发展策略山地乡村的产业发展已经是当地民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靠。

为了促进山地乡村的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以下的策略:1、提升农业品质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实施现代化规模化种植,增加各种高效农业技术的投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地方标准《山地乡村美丽田园建设指南》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本标准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根据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同意立项制定<山地旅游术语>等51项省级地方标准的函》(黔市监标函〔2019〕40号)文件精神,以及国信咨[2019](32)014号成交通知书,浙江茗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正式组建项目编制组,启动编制工作。

(二)标准的起草单位及起草人本标准由浙江茗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员组成标准起草小组,负责起草。

(三)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2012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并进一步确立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2014年农业部在全国择优遴选和推介一批农事景观,培育一批美丽田园品牌,进一步激发各地发现和建设美丽田园的积极性。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美丽田园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旨在深化“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全面整洁田间环境,提升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贵州省针对美丽田园建设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一系列利好有效的产业政策有效推动了贵州田园建设的实施。

为实现贵州省美丽田园建设和“中国山地旅游省”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编制的主要意义有:一是有利于彰显贵州山地田园特色。

贵州省山地乡村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不同地域的独特性和乡土文化的多重性交相辉映,形成了众多山地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少数民族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

作为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这些农事景观已日渐成为贵州省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体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载体,成为城乡居民、游客体验耕作乐趣,缅怀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的重要场所,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为宣传推介山地农事景观,扩大影响,培育品牌,丰富山地农业发展类型,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游客休闲消费需求,以独特农事景观为主要内容的山地乡村美丽田园建设指南标准的编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规范贵州省美丽田园建设。

本标准的编制,将在现有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汲取国内美丽田园建设经验,结合贵州省山地田园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性地对山地美丽田园的建设提出相关要求,旨在引导贵州美丽田园的建设,以美丽田园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主要工作过程1、专家队伍的组建标准任务下达后,浙江茗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抽调业务骨干,由林震华院长亲自牵头,抽调多名经验丰富的标准化工程师组成标准编制组。

2、相关资料的收集围绕本标准的立项要求,课题组重点收集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a.国内外山地田园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b.国内美丽田园创建及田园综合体的实施情况;c.国内已经颁布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d.目前贵州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田园建设与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行业现状的调研一是现场调研,为了增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指导性与可行性,编制组集中时间赴贵州省调研具有代表性的田园景观,包括旧州山里江南田园景观、旧州古镇浪塘村田园建设、兴义万峰林景区村庄田园建设、哒拉仙谷景区大片田园景观打造情况等,并与相关负责人就美丽田园及美丽乡村的建设与经营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标准的建议。

二是召开研讨会,编制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顾问咨询会、编制组讨论会等会议,明确标准的编制大纲和核心内容,为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可操作性提供技术保障。

4、编制思路的研讨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组编写了本标准的基本思路,并在浙江茗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了研讨会,会议邀请了相关专家参加,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为了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可操作性提供技术保障。

5、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在编制大纲的指导下,编制组继续对本标准进行深化细化,并拿出比较完善的标准文稿,递交业界专家组进行内审,根据专家组对标准的框架、主要内容提出了的修改建议,会后编制组又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比较完善的征求意见稿。

6、送审稿的编制征求意见稿完成后,项目组于2019年12月底征求来至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的旅游标准化专家意见,专家组对标准的名称、主要内容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

会后编制组又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完善后形成送审稿。

二、标准特色与亮点(一)强化生态机制,加强标准的约束性标准强化田园生态环境方面的管控,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标准的约束性。

依据田园自然生态系统打造田园风光,提出包括土地平整、绿化建设、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环境管理。

为乡村田园建设者进行自我规范提供了一个标准指南,强调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及时评估田园建设发生过程中的生态风险,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保护田园原生态自然环境。

(二)体现文旅融合,凸显田园的文旅元素本标准按照“坚持文旅融合,弘扬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以贵州省建设美丽田园的契机,整合当地文化与田园资源,重点针对田园景观、设施、体验、产业发展等方面渗入文旅融合元素,提出文化性田园景观的打造,文化设施的布置、田园文化的保护和体验,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等。

强化贵州山地稻作文化、梯田艺术、山地茶园、创意农业观光等山地田园特色,突出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田园文化的融合发展。

(三)凸显农耕特色,强化标准的引导性标准强化农耕产业发展和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使山地美丽田园的建设实现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美丽田园建设水平。

进一步规范了贵州省山地美丽田园基础设施建设、田园景观建设、田园文化建设、田园产业建设,进一步完善美丽田园生态化机制,带动农业+文旅的迅猛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并进一步联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乡村综合经济收入。

通过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为田园建设者提供了一个标准指南,对整个贵州美丽田园建设的发展方向有一定指引性。

三、主要内容(一)明确适用范围本建设指南规定贵州省山地乡村美丽田园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田园景观、田园文化、田园设施、田园产业、机构与人员、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内以村为单位的美丽田园的建设。

(二)界定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分别对美丽田园进行了定义,即以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定规模,提供多种体验方式、生态条件好、配套环境优,人文积淀深,能较好的体现农业生产条件、景色景观、旅游文化价值的田园景观。

(三)提出基本要求本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具有一定的田地规模和明确的区域,作物连片集中,布局科学合理;自然环境优美,田园原生态保持完整,环境整洁,交通便利;乡村文化浓郁,能展示山地乡村文化特色,传承农耕文明;有较高的农业综合效益,农文旅结合,配套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多功能。

(四)田园景观美本部分从田园景观建设和田园风光打造两部分进行了规定,其中对田园景观建设提出基本要求,是应考虑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景观特色,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并对田园景观、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从土地平整、环境绿化、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田园风光的打造提出具体要求。

(五)田园文化美本部分为田园文化的展示和体验,包括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两部分,内容涉及文化景观区的建设、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表达、田园景观的文化渗入、休闲观光活动的开展、田园休闲业态的设置、休闲度假产品的打造、田园文化互动体验和展示活动的开展等。

(六)田园设施美本部分对美丽田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一般性的规定,包括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管理用房、生产设施、休闲设施、标志标识等七方面的具体要求。

(七)田园产业美本部分对田园产业进行了相关规定,提出保障生产、三产融合两方面的要求。

包括用地、业态开发、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品牌、农文旅横纵向的融合发展、创新农业发展形态、“大数据+农业+旅游”的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

(八)机构和人员本部分对山地乡村美丽田园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进行了规定,提出应深化“三变”改革,明确三权权属,设置各类农业主体机构。

根据区域发展特点、田园状况等,适当流转,统一经营。

并对人员管理提出要求,包括应有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可配置专业互联网推广技术人员,根据服务产业规模需求进行服务人员数量配置,定期开展培训等。

(九)信息化建设本部分对农业信息化和旅游信息化分别提出要求,其中农业信息化包括应配备计算机等信息化工作设备和仪器,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

结合“大数据+农业”工程,提供智慧农业信息服务。

有条件的机构可创建农业大数据开发应用体系,实现信息化应用全覆盖,形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旅游信息化分别对无线网络覆盖、信息化讲解和服务、智能化服务与体验等方面做出方向引导。

四、本标准参照的国内相关标准本标准对以下10个国家、行业标准进行了引用: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10395.1 农林机械安全第1部分:总则GB 103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GB 16151.1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1部分:拖拉机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5566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一部分:总则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内容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并与参照采用的相关标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无七、作为推荐性标准或者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本标准为地方标准,并不涉及有关国家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环境质量要求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地方标准或强制性条款要求。

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为传承细化关系,主要条款设定没有冲突,因此,建议将《山地乡村美丽田园建设指南》作为贵州省推荐性地方标准颁布实施。

八、强制性标准实施的风险点、风险程度、风险防控措施和预案无九、涉及专利及知识产权情况无十、实施标准的措施建议(一)组织实施: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下,成立标准宣贯小组。

(二)技术措施:组织撰写标准宣贯材料,组织标准宣贯培训,争取标准颁布实施后尽快在全省推广。

《山地乡村美丽田园建设指南》起草小组2019年1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