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合集下载

《管理信息系统》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处理方案
未超过 限额
立即贷款
客户贷款数
<2万
可以贷款

超过 限额 还款记录 不好
贷款额
≧2万 拒绝贷款
拒绝贷款
决策规则号
条 件
贷款额﹤限额 还款记录 好 贷款额﹤2万
1
Y Y Y
2
YN N
5
N Y Y
6
N Y N
7
N N Y
8
N N N
应采 贷款 取的 行动 拒绝贷款 决策规则号 条 件
联机实时处理方式的特点是面向处理,数 据直接从数据源输入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 计算机即时作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传给用 户。特点是及时,但费用较高。
通常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需要反 应迅速的数据处理; (2)负荷易发生波动的 数据处理; (3)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 理。
第二节 研究和确定管理模型

管理模型——系统在每一个具体管理环节 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
一、综合计划模型
综合计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规划。 常用的综合计划模型有两类:
1、综合发展模型。这是企业的近期发展目 标模型,包括盈利指标、生产规模等,常用的模 型有:企业中长期计划模型、厂长任期目标分解 模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结构调整模型、中长期 计划滚动模型。
P
P1
P2
P1.1 P1.3
P1.2
P2.1
P2.2
五、数据属性分析
1、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
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是对新系统所需要处理的数据 的属性进行分析。数据的静态属性有数据的类型、长度、 范围和使用频率等。
2、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 数据的动态特性是指数据值的变化特点,其动态特 性一般有固定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和随机变动属性。 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其值是在一定的时间周期 内基本不变。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是指对于总体来讲,该数 据具有相对固定的个体集合,但是,其值是变动的。 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是指其个体不仅是随机出现的, 其值也是变动的。

第五章结构化分析与建模

第五章结构化分析与建模

结构化分析模型

系统模型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表述系统:


从外部来看,它是对系统分析上下文或系统环境建模; 从行为上看,它是对系统行为建模; 从结构上看,它是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系统处理的数 据结构建模。
系统行为模型:


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模型有:

数据流模型,用来描述系统中的数据处理过程。 状态转换模型,用来描述系统如何对事件做出响应。

数据流图举例
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 其中开发小组通过进行进一步的需求调查,明 确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学籍管理,包括 学生报到、入学、毕业的管理,学生上课情况 的管理。 通过详细的信息流程分析和数据收集后,生成 了该子系统的数据流图。
将0层 DFD中的加工“1.0报到”分解成1层DFD中的3个子 加工:“ 1.1 核对录取通知书”、“ 1.2 核对体检结果”和 “1.3同意入学”。保留0顶层DFD加工边界中的7个数据流。 随着加工的分解,新增两个数据流“已核对的录取通知书” 和“已核对的体检结果”。


数据流图举例:飞机机票预订系统:旅行社把预订机票的旅客信 息输入机票预订系统。系统为旅客安排航班,打印出取票通知单 (附应交的帐款)。旅客在飞机起飞的前一天凭取票通知等交款 取票,系统检验无误,输出机票给旅客。
旅行社
订票单 分类并检查
有效订票单 订票
航班 取票单 有效取 票单 记账文件 机票准备 账单 记账 取票通知单 航班目录
旅客
机票
机票文件
旅行社
数据流图举例(分层)


设一个工厂采购部每天需要一张定货报表。定货 的零件数据有:零件编号、名称、数量、价格、 供应者等。零件的入库、出库事务通过计算机终 端输入给定货系统。当某零件的库存数少于给定 的库存量临界值时,就应该再次定货。 数据流分析:

课件—UML系统建模与分析设计(5)

课件—UML系统建模与分析设计(5)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对象动态交互模型
动态模型主要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控制结构。动态行 为包括系统中对象生存期内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 的转移,对象之间动态合作关系,显示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 以及交互顺序,同时描述了为满足用例要求所进行的活动以 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 在动态模型中,对象间的交互是通过对象间消息的传递来 完成的。对象通过相互间的通信(消息传递)进行合作,并在其 生命周期中根据通信的结果不断改变自身的状态。
16
5.2.1 一个简单的顺序图例子
17
顺序图有两个坐标: 垂直坐标--时间(从上到下),水平坐标—对象。
对象
生存线
时间
18
激活期
消息
顺序图和用例图、类图的关系
19
5.2.2顺序图的主要元素:
(1)对象:顺序图中所包含的每个对象用一个 对象框(短式)表示,对象名需带下划线。
对象图
(2)生存线:对象框下画的一条垂直虚线,称 为该对象的生存线,表示对象的生存时间。 (3)激活期:对象生存线上的一个细长方形框, 表示该对象的激活时间段,即活动期间。一 个激活的对象要么正在执行自己的代码,要 么等待另一个对象的返回。 (4)消息:对象之间消息的发送和接收用两个 对象生存线(激活期)之间的消息箭头线。
28
5.3
对象之间的同步与异步操作
1.对象之间的同步操作
同步消息的发送者把进程控制传递给消息 的接收者,然后暂停活动,等待消息的接收者 放弃或返回控制; 同步消息的接收者执行所请求的操作,如 果需要的话,可以把控制传递给另一个对象角 色,请求做某个操作,并且当该操作完成后把 控制返回给原来的同步消息的发送者; 同步消息的接收者也可以直接返回或发送 信息给原来的消息发送者。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结构模型化技术)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结构模型化技术)
S和在S上确定的某种二元关系集合Rb来共同表示系统的某 种基本结构。
✓ 系统构成要素中满足其种二元关系R的要素Si、Sj的要素对 (Si,Sj)的集合,称为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记作Rb,即有: Rb={(Si,Sj)|Si、Sj∈S,SiRSj,i,j=1,2,…,n},且在一般情况下, (Si,Sj)和(Sj,Si)表示不同的要素对。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第三节 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第四节 状态空间模型 第五节 系统工程模型技术的新进
2021/2/23
1
2021/2/23
第一节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
❖ 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形态称为“实体” (即原型)。为便于实验、分析和预测,总是 先把所需研究的系统结构型态或运动形态变成 易于考察的形式,即转化为“模型”。
✓ 2、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只应包括系统中与研究目的有 关的信息;
✓ 3、考虑准确性:收集的用以建模的信息要准确;
✓ 4、考虑结集性:将一些个别的实体组成更大实体的程
度。
用户订货
生产管理部门
原料 采购部门
制造车间
装配车间
成品 装运部门
2021/2/23
13
五、建模一般过程
✓ (1)明确建模目的和要求; ✓ (2)弄清系统或子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3)选择模型方法; ✓ (4)确定模型结构; ✓ (5)估计模型参数; ✓ (6)模型试运行; ✓ (7)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 (8)对模型进行必要修正。
2021/2/23
19
系统结构分析
✓ 系统结构分析的具体内容: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
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 定及其解释。

《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作用1: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 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洁的、 形式化的。
作用2: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 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作用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总之,模型研究具有经济、方便、快捷和可重复的特 点。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2)
模型的概念:模型是现实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 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 展起来的。
构建模型时,要兼顾现实性和易处理性。考虑到现实性,模 型必须包含现实系统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易处理性,模型要 采取理想化的办法,即合理简化。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与模型化的定义(2)
系统模型是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 某种确定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表、数学公式 等)提供关于该系统的知识。
注:对同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建立 不同的系统模型;另一方面,同一种模型也可以代 表多个系统。例如:y = k x ( k为常数 )
几何上:代表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代数上:代表比例关系 设 k = 2π , x 代表直径,则 y 表示圆周长 设k 表示弹性刚度, x 表示伸长量,则 y 表示弹簧力大小 设 k = a 表示加速度, x = m 代表质量,则 y 表示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的分类(1)
系统种类繁多,作为系统的描述—系统模型的种类也是很多的。 系统模型的第一种分类方法分为物理模型、文字模型、数学模 型三大类。
系统模型
物理模型
文字模型
数学模型
现实 比 相 实体 例 似 系模 模 模 统型 型 型
网 图 逻解 络 表 辑析 模 模 模模 型 型 型型

第五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第五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系统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张庆普第五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5.1概述模型及模型化的定义¾模型是现实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应反映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立模型不仅需要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也需要实践的经验和技艺。

模型研究具有经济、快速和可重复的特点。

¾模型有三个特征:①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②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的;③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¾模型反映实际,又应高于实际。

一个好的模型要兼顾到现实性和易处理性。

模型必须包含现实系统中的主要因素,还要采取一些理想化的办法,对一些过程合理简化。

¾模型化就是为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用一定方式(数学、图像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

简言之就是构模的过程。

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¾本质。

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似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用模型来代替原型,研究得到关于原型的一些信息。

¾作用。

①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②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¾地位。

只有在和对客体系统内容研究相配合时,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由模型得到的结果,必须再拿到现实中去检验。

模型的分类一般分类如下:¾概念模型是通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形成的。

它们在形式上可以是思维的、字句的或描述的。

(思维模型、字句模型、描述性模型)¾符号模型用符号来代表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模型是抽象模型。

它通常采用图示或数学形式,一般分为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

¾形象模型是把现实的东西的尺寸进行改变(如放大或缩小)后的表示。

这种模型有物理模型和图像模型。

¾类比模型和实际系统的作用相同。

系统工程导论 第五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 第四节系统仿真概述

系统工程导论 第五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 第四节系统仿真概述
统),或在扩展时间内研究系统的详细运行情况。
5.4系统仿真概述
仿真的缺点:
(1)开发仿真软件,建立运行仿真模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2)系统仿真只能得到问题的一个特解或可行解,不可能获得问题的通解 或者是最优解。
(3)仿真建模直接面向实际问题,对于同一问题,由于建模者的认识和 看法有差异,往往会得到迥然不同的模型,自然,模型运行的结果也就 不同。
仿真(Simulation)就是利用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的过 程。但由于安全上、经济上、技术上或者是时间上的原因,对实际系 统进行真实的物理实验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时,系统仿真 技术就成了十分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我国,仿真技术最初是用于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等少数领域, 后来逐步发展到电力、冶金、机械、电子、通信网络等一些主要工业 部门。现在,系统仿真已逐步扩大应用于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生态 环境、武器装备研制、军事作战、企业管理等众多领域。
第三,系统仿真的输出结果是在仿真过程中,是仿真软件自动给出的。
第四,一次仿真结果,只是对系统行为的一次抽样,因此,一项仿真 研究往往由多次独立的重复仿真所组成,所得到的仿真结果也只是对真实 系统进行具有一定样本量的仿真实验的随机样本。因此,系统仿真往往要 进行多次试验的统计推断,以及对系统的性能和变化规律作多因素的综合 评估。
5.4系统仿真概述
仿真优点: (1)可以研究哪些不可能正确地用解析方法计算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的 复杂的、带有随机因素的现实世界系统。 (2)系统仿真采用问题导向来建模分析,并使用人机友好的计算机软 件,使建模仿真直接面向分析人员,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研究问题的内部 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而不是计算机编程、调试及实现。 (3)仿真允许人们在假设的一组运行条件下估计现有系统的性能。 (4)仿真比用系统本身做实验能更好地控制实验条件。 (5)仿真使人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研究长时间范围的系统(如经济系

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模型化PPT课件

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模型化PPT课件
第25页/共103页
• 考虑结集性
建模时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因素是把一些 个别的实体组成更大实体的程度。例如,在工 厂系统中,上述图的描述形式能满足厂长的工 作需要,但是它不能满足车间管理人员的需要, 因为车间管理人员是把车间的每个工段作为一 个单独实体的。对于活动的表示,也应考虑到 结集性。例如,在导弹防护系统的研究中,有 的项目并不需要对每次导弹发射进行详细计算, 只要用概率函数表示第2多6页/次共10发3页射所得到的结果就
29
第29页/共103页
模型化的基本方法 1、理论分析法(“白箱”系统) 2、实验法、数据分析法(“黑箱”系统+实验观
察、数据分析) 3、类比方法 4、利用“人工现实系统” 5、程序设计方法
第30页/共103页
1、理论分析法
• 理论分析法就是深入剖析问题,研究系统内部细节 (结构、函数关系)。
• 利用逻辑演绎方法,从公理、定律导出系统模型。 • 例如,研究某物体的运动规律
dx ax dt
该模型是用线性微分方程表示的动态、线性、 连续时间模型。而且,该模型中参数a为常量, 不会随机改变,因此也是确定性模型。另外该模 型不考虑年龄、性别、国籍、出生率、死亡率等 因素,故而也是非常笼统的宏观模型。
第12页/共103页
修正的人口模型
在现实生态系统中,人口少则可利用的资源多, 人口增长速度就大,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态系 统饱和,人口增长速度又将下降,因此在人口模型 中,用a(1-bx)代替a更合理。
概念
符号 形象 类比 仿真
思维 描述 字句 图示 数学 物理 图像
图 模型分类
5
第5页/共103页
数学 模型
根据特性 分类
根据描述 形式分类 符号 模型

(第五章)机械系统建模_OK

(第五章)机械系统建模_OK

• 转动
T 1 mv2 2
T
1 2
J 2
T x2 Fdx t2 F dx dt t2 Fvdt t2 mvvdt
x1
t1 dt
t1
t1
v2 v1
mvdv
1 2
mv22
1 2
mv12
T
1 2
J
2 2
1 2
J12
20
• 消耗能量:阻尼元件。
能量公式
• 功率:做功的速率。
W x2 Fdx x2 bxdx t2 bx dxdt t2 bx2dt
2
1
1 2
k2( y2
y1 )2
拉格朗日函数
y1
y2
f
c1 M1
c2 M2
k1
k2
L
T
V
1 2
M1
.
y12
1 2
M2
.
y22
1 2
k1
y
2
1
1 2
k2( y2
y1 )2
拉格朗日方程
d dt
L
.
y1
L y1
c1
.
.
y1 c2( y2
.
y1
);d dt
L
.
y2
L y2
f
.
.
c2 ( y2 30y1 )
h
U 0 mgdx mgh
U
x
Fdx
x kxdx 1 kx2
• 弹簧中储存的势能与弹簧受拉或压0无关。 0
2
U
x2 Fdx
x1
x2 x1
kxdx
1 2
kx22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知识点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知识点

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1、模型是实现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展起来的。

模型的三个特点:(1)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的(3)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互相关系2、模型的作用与地位 P36作用:(1)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2)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3、模型的分类P364、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书P37:(1)建立方框图(2)考虑信息相关性(3)考虑准确性(4)考虑集结性课件:1.现实性 2.简洁性 3.适应性 4.强壮性5、建模的基本步骤P38(1)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以便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偏差。

(2)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3)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关系和函数关系),以便使模型准确地表示现实系统。

(4)确定模型的结构(5)估计模型的参数(6)实验研究(7)必要修改课件:1.形成问题 2.选定变量 3.变量关系的确定4.确定模型的数学结构及参数辨识5.模型真实性检验6、模型的简化方法 P40(1)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2)改变变量性质(3)合并变量(集结)(4)改变函数关系(5)改变约束条件7、系统结构模型化------计算题P41-54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邻接矩阵A的元素a ij可以定义如下:a ij= 1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有关系0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没关系可达矩阵R是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度。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2区域划分
先行集A(Si) 系统要素Si的先行集是在可达矩阵或有
向图中可到达Si的诸系统要素所构成的 集合,记为A(Si)。其定义式为: A(Si)={Sj|Sj∈S,mji=1,j=1,2,…,n}i=1 ,2,…,n
2区域划分
共同集C(Si) 系统要素Si的共同集是Si在可达集和先
解释结构模型—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
一、结构模型化技术
要素、结构、功能
A
B
C
AB CD
A B
C D
1.结构模型
a. 定义:结构模型就是应用有向连接图来描
述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要
素集合体的系统的模型。节点:系统的要素
S1 有向边:要素间所存在
3
4
4,5,6
3,4,6
4,6
5
5
3,4,5,6 5
6
4,5,6
3,4,6
4,6
7
1,2,7
7
7
7
2区域划分
因B(S)={S3,S7}
且有 R(S3)∩R(S7)={S3,S4,S5,S6}∩{S1,S2,S7}=Φ
所以,S3及S4、S5、S6,和S7及S1、S2分属两个 相对独立的区域,即有: ∏(S)=P1,P2={S3,S4,S5,S6},{S1,S2,S7}。
级位划分的基本作法是:
找出整个系统要素集合的最高级要素(终止集要 素)后,可将它们去掉
再求剩余要素集合(形成部分图)的最高级要素 依次类推,直到确定出最低一级要素集合(即Ll)。
3级位划分
为此,令L0=Φ(最高级要素集合为L1,没有零级要素),则 有: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知识点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知识点

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1、模型是实现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展起来的。

●模型的三个特点:(1)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的(3)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互相关系2、模型的作用与地位P36作用:(1)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2)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3、模型的分类P364、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书P37:(1)建立方框图(2)考虑信息相关性(3)考虑准确性(4)考虑集结性课件:1.现实性 2.简洁性3.适应性4.强壮性5、建模的基本步骤P38(1)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以便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偏差。

(2)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3)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关系和函数关系),以便使模型准确地表示现实系统。

(4)确定模型的结构(5)估计模型的参数(6)实验研究(7)必要修改课件:1.形成问题 2.选定变量 3.变量关系的确定4.确定模型的数学结构及参数辨识5.模型真实性检验6、模型的简化方法P40(1)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2)改变变量性质(3)合并变量(集结)(4)改变函数关系(5)改变约束条件7、系统结构模型化P41-54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邻接矩阵A的元素a ij可以定义如下:a ij= 1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有关系0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没关系●可达矩阵R是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度。

8、图解法:它主要用于变量不多(2-3个)而欣喜也不充分的条件下分析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

系统工程(3.2)--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习题

系统工程(3.2)--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习题

2,3,5
P L0 L1 L2
1 2
1,2,5 2
5
2,5
P L0 L1 L2
1
1,5
L3
5
5
P L0 L1 L2
1
1
L3 L4
A(Si )
1 1,2,5 1,2,3,5 1,2,3,4,5 1,5
1 1,2,5 1,2,3,5 1,5
1 1,2,5 1,5
1
1,5
1
(P) L1, L2 , L3 , L4 , L5 {4},{3},{2},{5},{1}
8 0 0 0 0 0 0 0 1 1
9 0 0 0 0 0 0 0 0 1
9814 6 2 357
9 1 0 0 0 0 0 0 0 0
8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4 M (L) 6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2 1 1 0 1 0 1 0 0 0
第三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一、简答 1.简 述 模 型 化 的 作 用 答:① 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观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
洁的、形式化的。 ② 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
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 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总之,模型研究具有经济、方便、快速和可重复的特点,它使得人们可
③提取骨架矩阵
C(Si )
2 4 4
C(Si )
1 3,6
5 3,6
7 1 3,6 3,6 7 1
E(Si )

系统工程导论

系统工程导论

第一章概述(简答题)1. 钱学森对于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a.系统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b.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c.由于这些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3. 系统的特征:a.整体性b.集合性c.层次性d.相关性e.目的性f.适应性4. 系统的分类:a.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b.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c.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d.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e.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

5.系统工程的内涵:系统工程是以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为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思想、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等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的联系起来,把人们的生产、科研或经济活动有效的组织起来,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及计算机等技术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成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从而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的,以便最充分的发货人力、物力的潜力,通过各种组织管理技术使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

6. 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模型化,系统的最优化,系统的组织管理,系统评价,系统预测与决策等。

第二章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计算题、简答题)1、线性规划问题:重点计算题2、整数规划问题:重点计算题3.分支定界求解整数规划的内涵:设有最大化的整数规划问题A,与它相应的线性规划问题(即在整数规划中去掉了决策变量的整数取值要求)为B。

从解问题B开始,若B的最优解符合A中的整数条件,则A 的最优解即为B的最优解;若B的最优解不符合A的证书条件,则B的最优解对应的最优值必是A的最优值Z*的上界,记为Z,而A的某一任意可行解的目标函数值将是Z*的一个下届Z。

分枝定界法就是不断将B的可行域分成子区域(称为分枝),并在每个子区域中确定A的上界Z和下届Z(称为定界)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张庆普第五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5.1概述模型及模型化的定义¾模型是现实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应反映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立模型不仅需要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也需要实践的经验和技艺。

模型研究具有经济、快速和可重复的特点。

¾模型有三个特征:①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②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的;③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¾模型反映实际,又应高于实际。

一个好的模型要兼顾到现实性和易处理性。

模型必须包含现实系统中的主要因素,还要采取一些理想化的办法,对一些过程合理简化。

¾模型化就是为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用一定方式(数学、图像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

简言之就是构模的过程。

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¾本质。

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似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用模型来代替原型,研究得到关于原型的一些信息。

¾作用。

①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②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¾地位。

只有在和对客体系统内容研究相配合时,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由模型得到的结果,必须再拿到现实中去检验。

模型的分类一般分类如下:¾概念模型是通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形成的。

它们在形式上可以是思维的、字句的或描述的。

(思维模型、字句模型、描述性模型)¾符号模型用符号来代表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模型是抽象模型。

它通常采用图示或数学形式,一般分为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

¾形象模型是把现实的东西的尺寸进行改变(如放大或缩小)后的表示。

这种模型有物理模型和图像模型。

¾类比模型和实际系统的作用相同。

这种模型利用一组参数来表示实际系统的另一组参数。

¾仿真模型是用计算机对系统进行仿真时所用的模型。

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¾建立方框图工厂系统方框图例子。

图中将每个车间(子系统)用一个方框来表示。

每个方框有自己的输入和输出。

图4-3清楚地表明了工厂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¾考虑信息相关性模型中只应包括系统中与研究目的有关的那些信息。

¾考虑准确性建模时,对所收集的用以构模的信息应考虑其准确性。

¾考虑结集性建模的基本步骤基本步骤如下:(1)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

(2)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3)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4)确定模型的结构。

(5)估计模型的参数。

(6)实验研究。

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进行真实性检验,以检验模型与实际系统的符合性。

(7)必要修改。

根据实验结果,对模型作必要的修改。

模型化的基本方法主要靠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创新性思考等。

¾分析方法分析解剖问题,深入研究客体系统内部细节(如结构形式、函数关系等)。

利用逻辑演绎方法,从公理、定律导出系统模型。

对于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利用逻辑归纳法导出系统模型。

数理模型方法是典型代表。

¾综合法既重视实验数据又承认理论价值,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推导统一于建模之中。

通常利用演绎方法从已知定理导出模型,对于某些不详之处,则利用实验方法来补充,再利用归纳法从实验数据中搞清关系,建立模型。

例如,从经济理论得知,由劳动力A和资本投入P可以得出产值Y,因此可知Y=f(A,P)这一步即是由理论推出模型结构。

假设是相加(广义)关系,则这里都是未知系数,利用统计数据就可以得出值来,得到一个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

¾老手法(主要有Delphi法)对于复杂的系统,特别是有人参与的系统,要利用以上方法建模是十分困难的。

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这样的系统认识不足,因此就必须采用Delphi等方法。

通过专家们之间启发式的讨论,逐步完善对系统的认识,构造出模型来。

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集中了专家们对于系统的认识(包括直觉、印象等不肯定因素)及经验。

¾辩证法其基本的观点是:系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是由矛盾的两方面构成的。

因此必须构成两个相反的分析模型。

相同数据可以通过两个模型来解释。

这样关于未来的描述和预测是两个对立模型解释的辩证发展的结果。

因此可以防止片面性,最终结果优于单方面的结果。

模型的简化(1)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

(2)改变变量性质。

(3) 合并变量(集结)。

(4) 改变函数关系。

(5)改变约束条件。

5.2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z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¾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¾结构模型化即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该过程注重表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复杂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¾层性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结构模型化过程中,对递阶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¾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

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¾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z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设系统由个要素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

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比较关系(如大小、先后、轻重、优劣等)。

二元关系是结构分析中所要讨论的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1)Si与Sj间有某种二元关系R,即(2)Si与Sj间无某种二元关系R,即(3) Si与Sj 间的某种二元关系R不明,即在通常情况下,二元关系具有传递性,即:,传递性二元关系反映两个要素的间接联系,可记作Rt (t为传递次数),如将有时,对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 Si 和Sj来说,既有,这种相互关联的二元关系叫强连接关系。

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替换性。

以系统要素集合S及二元关系的概念为基础,为便于表达所有要素间的关联方式,我们把系统构成要素中满足某种二元关系R的要素Si, Sj 的要素对(Si,Sj)的集合,称为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记作Rb,即有:且在一般情况下,表示不同的要素对。

这样,“要素Si和Sj之间是否具有某种二元关系R”,也就等价于“要素对(Si,Sj)是否属于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Rb”。

至此,我们就可以用系统的构成要素集合S和在S上确定的某种二元关系集合Rb来共同表示系统的某种基本结构。

例4一1某系统由七个要素(S1, S2,…,S7)组成。

经过两两判断认为:S2影响S1、S3影响S4、S4影响S5、S7影响S2、S4和S6相互影响。

这样,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用要素集合S和二元关系集合Rb来表达,其中:2.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有向图(D)是由节点和连接各节点的有向弧(箭线)组成的,可用来表达系统的结构。

具体方法是: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用有向弧表示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

从节点的最小(少)的有向弧数称为D中节点间的通路长度(路长),也即要素Si与Sj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次数。

在有向图中,从某节点出发,沿着有向弧通过其他某些节点各一次可回到该节点时,形成回路。

呈强连接关系的要素节点间具有双向回路。

例5一1给出的系统要素及其二元关系的有向图如图5一5所示。

其中S3到S5, S3到S6和S7到S1的路长均为2。

另外,S4和S6具有强连接关系,S4和S6相互到达,在其间形成双向回路。

3.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1)邻接矩阵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若,则其定义式为:有了表达系统结构的集合(S, Rb)或有向图(D),就可以很容易地将A写出,反之亦然。

与例5一1和图5一5对应的邻接矩阵如下:很明显,A中“1”的个数与例5一1中Rb所包含的要素对数目和图5一5中有向弧的条数相等,均为6。

在邻接矩阵中,若有一列(如第j列)元素全为0,则Sj是系统的输入要素(只输出,没有输入),如图5一5中的S3和S7;若有一行(如第i 行)元素全为0,则Si是系统的输出要素(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如图5一5中的S1和S5。

(2)可达矩阵。

若在要素Si和Sj间存在着某种传递性二元关系,或在有向图上存在着由节点i至j的有向通路时,则称Si是可以到达Sj的,或者说Sj是Si可以到达的。

所谓可达矩阵(M),就是表示系统要素之间任意次传递性二元关系或有向图上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任意长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的方阵。

若M=,且在无回路条件下的最大路长或传递次数为r,即有则可达矩阵的定义式为:当t=1时,表示基本的二元关系,M即为A;当t=0时,表示Si自身到达,或也称反射性二元关系;当时,表示传递性二元关系。

矩阵A和M的元素均为“1”或“0”,是n x n阶0-1矩阵,且符合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即:0+0=0,0+1=1,1+0=1,1+1=1,0x0=0,0x1=0,1x0=0,1x1=1。

通过对邻接矩阵A的运算,可求出系统要素的可达矩阵M,其计算公式为:其中I为与A同阶次的单位矩阵(即其主对角线元素全为“1”,其余元素为“0”,反映要素自身到达;最大传递次数(路长)r根据下式确定:(5-2) 以与例5一1和图5一5对应的邻接矩阵为例有:其中主对角线上的“1”表示诸要素通过零步(自身)到达情况(单位矩阵1),其余的“1”表示要素间通过一步(直接)到达情况(邻接矩阵A)。

其中带圆圈的“1”表示要素间通过两步(间接)到达情况(矩阵)。

按照前述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在原式的展开中利用了A +A=A的关系。

进一步计算发现:由式(5-2)即有r=2。

这样,根据式(5-1),与例5-1和图5-5对应的可达矩阵为:(3)其他矩阵。

在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的基础上,还有其他表达系统结构并有助于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的矩阵形式,如缩减矩阵、骨架矩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