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第二位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是一位贤惠善良、纯朴Leabharlann Baidu女性,她对堂姐 留下的儿子如同己出,“爱出于天”,她虽然没有王弗的超凡智慧,却是在苏轼仕途道路上经 历入狱遭贬、聚然升迁等大起大落的生活,她随东坡 25 年,是苏轼同患难、共命运、危急 存亡、相儒以沫的贤妻良母和“糟糠之妻”,她以自己的真情融入了苏轼的生活。以致苏轼
誓言,死后“唯有同穴”。 4)苏轼红颜知己王朝云,
第三位妻子是歌妓出生,原是他人赠与苏轼的侍女。入苏家时才 12 岁,她不仅绝顶美 丽,而且心性纯良,沉静稳重、聪颖好学,“敏而好义”,她对苏轼崇拜、敬爱、忠贞,了解 苏轼。一次,苏轼上朝回家,他指着自己的肚皮问身边的仕儿,你们说我这里装的是什么, 一个仕儿说:“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个仕儿说:“满肚子都是识见”。苏轼仍不以 为然,朝云却说:“学士一肚皮不合适宜”,苏轼捧腹大笑:“知我者朝云也”。朝云与苏轼处 处心灵相通、知己知音。在苏轼遭贬蕙州,“树倒狐孙散”之时,只有朝云坚决跟随,他们 相依相伴,穿越原始森林,他们之间有一种超越时空,超越肉体之外的情感,她深深的融入 了苏轼的生命之中,是苏轼的知音,属于最“傻”的一种,她为之献出了 34 岁的生命。苏 轼为朝云创作的作品达九篇之多,记述他对朝云深深的爱。 5)在苏轼的生命和仕宦生涯中,有两位特殊的女性,那就是曹太后和高太后。
苏东坡才华之我见 盖世全才无人望其项背 高洁人格建树前无古人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天奇才怪杰。他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语言文字学、书 法、绘画、品石、饮食等众多艺术领域都堪称宗师巨子。他性情放旷高逸,为人豪爽风趣。 尽管才高招嫉,仕途坎坷,但始终不变其情、不改其志,而又能做到“进亦乐、退亦乐”。 这种人格魅力不知倾倒了历代多少文人骚客。可以说,苏轼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杰出的代表。 “才”,成就了无数英雄的功业,也铸就了许多名土的悲剧命运。苏轼有云:“人人生儿 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虽是调侃之辞,却也在一个方面道出了他命遭坎坷的原因。唯 其有才,他才能在词、文、诗、书、画、品石、文论以及参禅、政务等诸多领域都成就斐然, 让时人、后辈难以望其项背;唯其有才,他才有资格恃才傲物,才敢于不阿世俗,生出他那 “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这在那时局动荡、党争激烈的年代,自然不免遭人嫉恨中伤。于是 他被一贬再贬,最后一次竟被流放到当时人称“域外”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差点儿老死 在那里。 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多词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首最好的中秋词。 3)在中国书画史上,苏轼也称得上是一代巨子。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上,苏轼以“墨竹”闻名。他与朋友米芾、李应磷、黄庭坚等经常在一起创作、切磋, 在“文人画”形成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书画,不同于苦练求工的匠人,而是发自天赋才 气,为书作画一如诗文,随兴所至,精神情趣自然地渲泄挥洒于毫端,从而形成了不拘形迹、 极力写胸臆的风格。苏轼以其高绝的才华、旷逸的气度、高洁的人格和前无古人的建树,赢 得了世人广泛的倾慕和景仰。在当时就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为代表
这首词以豪阔的时空为背景,以故人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与自己壮志空怀的遭遇形成对 照,抒发了深沉顿挫的不平之气。全词才气涌流,其豪放足为词林典范。
苏词中也有以婉约见长的。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是悼念亡妻王弗的作品,感情细 腻真挚,境界深远悠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的另一篇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 思念弟弟苏辙时所作,词的境界虚实旷渺、清阔神奇,格调恬淡回旋,娓娓浸润,令人回味 无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的一大批文人紧随其后,开一代文风之盛;后代文人也无不从他那里吸取丰富的营养。毫不 夸张地说,苏轼和他的创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4)苏轼今存诗 2700 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 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令人感动之欧阳修的高风亮节 苏轼 21 岁时,就与父亲、弟弟一道,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正是那篇流 传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的作者、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的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令欧 阳修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不同寻常,感叹道: “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提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这个叫苏轼的人的。”欧阳修为苏轼的才气 所震撼,他为大宋朝能出现苏轼这样的才子连呼“可喜、可喜”。在欣喜之余,欧阳修感慨 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今天的我们应该为欧阳修 900 多年前阅卷时的那双慧眼感叹,为苏轼能碰到欧阳修这 样善于识才的伯乐感到庆幸,更要为欧阳修“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的高风亮节击节 叫好。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10 年生死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离世已经 10 年了,六年前他已娶了王弗的堂妹 为妻,还写下这首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杰作,有了新欢没有忘记旧情,“小轩窗,正梳 妆”,何等的细腻,动情。倘若王弗地下有灵,她也会被丈夫的爱所感动。 3)第二位妻子王闰之贤妻良母
令人感动之女性对苏轼的呵护 苏轼大才子,名气大,女人喜欢他的也多,但他并不好色,他为歌妓写过动人的诗句, 但没有他与歌妓风流的记载,在他的生命里,有几位重要的女性,正是她们无私的爱与呵护 才铸就了苏轼一生的辉煌。 古人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代文豪苏轼也不例外。有人把感情分为三种,一种 是情人的、子女的、朋友的、年轻的;第二种是丈夫的、妻子的、中年的;第三种是父母的、 爱人的、知己的、永远的。没有那一种更美好,更可贵。因为三种都是人所需要的,然而第 三种最傻,这是因为沉默的表达代价最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母爱无言,妻爱无私,知己 知音奉献生命”。她们对苏轼的呵护、体贴、挚爱都属于“沉默”的表达。 1)母亲关爱,沉默奉献 首先是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她出生富贵人家,她是苏轼生命运行的起点,她亲自教苏 轼读书,她说:读史明志,读书明理,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母爱,沉默 奉献。孩子后来中了进士,名动京师,她甚至还没有听到儿子这个消息就离开了人间。 2)妻子王弗参谋助手 苏轼的第一个夫人王弗,不仅知书达理,而且为人处事,胜过苏轼。成为苏轼出入仕途 的高参,她对苏轼的关爱、指点、劝导,远远超过了一个妻子的职责范围。遗憾的是她随苏 轼只有 11 年,过早的离世,才使苏轼写下了痛惜难当、倍思亡妻之情的千古绝唱:江城子
2)在词上.苏轼贡献更大。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 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 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 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一改词专 事抒写个人悲欢离合的柔情和缠绵婉转的格调,拓展了词的表现题材,开创了豪迈雄奇、音 调铿锵的豪放词风。《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开派作品。他在《与鲜于子俊三首》中说“近 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看来他自己对开宗立派是颇为自豪的。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 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他的散文珍品荟萃,不管是宏篇巨制还是杂文笔记,都充满灵性,含蕴隽永,极具 品味。各种文萃中常选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凌虚亭记》、 《放鹤亭记》、《超然台记》等,更是千古名篇,令人百读不厌。苏诗保存下来的有约四千首。 他的诗取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人物事件、风俗景观、喜怒哀乐、议论哲理无不入诗。 顺手拈来的日常材料,经他匠心巧缀,无不轻灵深蕴、情调盎然。林语堂说苏轼的诗永远清 新,这评价甚得苏诗真髓。
在书中,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 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 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 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 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 鸽子的温文。
司马光病逝后,苏轼成为朝中独占鳌头的人物。元祐旧臣认为苏轼恃才傲物,行为旷放, 不适合在重要的政治职位上,奏章弹劾苏轼。苏轼只好离朝,以龙图阁学士职衔出任杭州太 守。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押解京师。史书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顷刻之间, 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京城替苏轼说话的人很多, 苏轼这才获赦出狱,发配黄州。苏轼被政敌所害,囚禁在乌台时,他们想把苏轼置于死地而 后快。可太皇太后曹氏(仁宗皇后)一直惦记着苏轼,她病重后,皇上去看望她,太皇太后 却问皇上:“苏轼怎么样啊?”,“还好”,皇上没想到,太皇太后生命垂危之时还想到苏轼, 太皇太后又说:“以苏轼的诗攻击他,是小人所为。”皇帝哭着对太皇太后说:“我要大赦天 下,以延长太皇太后的生命。”太皇太后却说:“凶恶之人何需赦免,只要放一个苏轼就够了。
生平 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20 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 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 3 年(1066)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神宗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 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 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 谪贬黄州。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佑(1086),起用旧党 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先后 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 强边备。在元佑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 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 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 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七月死于常州。
事物的追求。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 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过节。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 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 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任性追逐、随缘放旷”是苏轼从年轻时代就追求的人生境界。诗人那率真欢乐的天性 和活跃的生命力,既是他的悲剧命运在性格方面的原因,又正是他伟大人格的魅力所在,也 是他艺术创作的不尽源泉和深厚的精神底蕴。他一生在众多的艺术领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 产。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之我见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文学/原创 分类: 情怀由笔
最近一直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精装本。一连看了两 遍,发现以前对苏轼的了解太片面了。看后,感想颇多。
大家都知道苏轼(1037~1101)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