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遗传转化方法

合集下载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引言: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用作物之一,其主要利用部位为地下块茎。

地下块茎中主要储存的是淀粉,淀粉的品质和含量直接影响马铃薯的食用和加工价值。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在淀粉的合成和积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改良马铃薯的淀粉性质,研究人员尝试将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导入马铃薯,通过遗传转化的方式实现马铃薯的基因改造。

一、马铃薯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编码的酶参与了淀粉的聚合和支链的形成,对淀粉的颗粒结构和性质有直接影响。

在马铃薯中,淀粉是地下块茎的主要成分,通过导入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可以改变马铃薯淀粉的性质和含量,提高马铃薯的实用价值。

二、马铃薯的遗传转化技术马铃薯的遗传转化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马铃薯细胞中,使其表达产生新的性状或增强原有性状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遗传转化技术包括农杆菌介导的转染法、基因枪法和电穿孔法。

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但具体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基因的表达效率、稳定性以及转基因植株的安全性等因素。

三、基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染法将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导入马铃薯,经过筛选和鉴定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通过PCR、Southern blot等方法验证了外源基因的整合和稳定性,并通过RT-PCR分析了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成功地导入了马铃薯细胞,转基因植株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淀粉性状变化。

四、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淀粉性质的影响经过长期培养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的导入对马铃薯淀粉的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

转基因马铃薯的淀粉颗粒更为均匀,颗粒大小更为一致。

马铃薯转基因步骤

马铃薯转基因步骤

马铃薯转基因步骤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作物之一,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来源。

然而,马铃薯也面临着许多的病虫害威胁,这些威胁影响着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转基因技术被用来改善马铃薯的品质和抗病性。

本文将讨论马铃薯转基因的步骤。

1. 确定目标基因马铃薯转基因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基因。

这个基因可能是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也可能是与马铃薯的营养价值相关的基因。

确定目标基因是转基因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2. 克隆目标基因一旦确定了目标基因,就需要克隆它。

这个步骤通常涉及到DNA 插入和PCR放大等技术。

克隆目标基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转基因过程。

3. 构建载体为了将目标基因引入马铃薯细胞内,需要构建一个载体。

载体是一个DNA分子,可以将目标基因插入到其中。

常用的载体包括农杆菌和病毒等。

4. 转化马铃薯细胞将构建好的载体引入马铃薯细胞中,从而将目标基因引入到马铃薯细胞中。

这个过程通常使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

农杆菌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可以将外源DNA插入到植物细胞中。

5. 筛选转基因植株一旦转化成功,就需要筛选出带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这个过程通常使用基因检测技术和抗性筛选等方法。

只有成功筛选出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株才能进一步培育和繁殖。

6. 验证转基因植株的品质和安全性需要验证转基因植株的品质和安全性。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对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生长性能、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测试。

只有通过严格的验证程序,才能保证转基因马铃薯的品质和安全性。

总结马铃薯转基因的步骤涉及到目标基因的确定、克隆、载体构建、转化马铃薯细胞、筛选转基因植株和验证品质和安全性等环节。

这些步骤都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在每个步骤都严格把控,才能成功地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HAL1基因遗传转化研究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HAL1基因遗传转化研究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HAL1基因遗传转化研究盐碱地是巨大的潜在资源,绿化盐碱地是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植物,是利用盐碱地的一条经济而有效的途径。

HAL1基因是酿酒酵母中的重要耐盐因子,其表达参与调节细胞内离子浓度。

尽管HAL1基因本身不是转运蛋白,但在盐胁迫下能与ENA1基因协同作用促进Na+外排,与其它转运系统协同作用增加K+的吸收,保持细胞内低的Na+/K+比,以减轻Na+毒害,因而在植物耐盐基因工程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研究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HAL1基因转入马铃薯,探索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转基因马铃薯的耐盐性进行评价。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克新12号、克新13号、东农303和早大白4种马铃薯试管苗茎段为材料,进行了各品种茎段的离体再生研究。

结果表明克新13号和克新12号的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2mg/L+2,4-D1mg/L ,东农303为MS + 6-BA2mg/L + 2,4-D0.5mg/L,早大白为:MS + 6-BA 2mg/L + 2,4-D0.5mg/L,愈伤诱导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0%。

克新13号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4.0mg/L + NAA0.1mg/L +GA3 1.0mg/L,克新12号为MS+6-BA2.0mg/L+NAA0.5mg/L+GA31.0mg/L,东农303为MS + 6-BA2.0mg/L + NAA0.1mg/L +GA31.5mg/L,早大白为MS + 6-BA2.0mg/L + NAA0.5mg/L + GA31.0mg/L,分化率分别为80%,90%,100%,76.7%。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确定东农303为下一步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

2.以东农303试管苗茎段为材料,建立了较为理想的再生体系。

教学课件 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张美玲

教学课件 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张美玲

• 三、学科意义作用及其发展动向
•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 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质资源;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 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 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 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还在其 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 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
概述
• 一、作物进化与马铃薯的遗传改良
•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Nhomakorabea• 各种作物都是从野生植物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为 进化过程。
• 所有生物,包括野生植物和动物的进化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 遗传、变异和选择。
•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而人工进化则是人 类为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 其中也包括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 作为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自然进 化的人工进化,其进程远比自然进化为快。马铃薯的育种 也是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结合现代人工选择以创造和培育 出新品种。
• (二)遗传改良在马铃薯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 遗传改良是指作物品种的改良。从野生植物驯化为栽培作 物,就显示出初步的、缓慢的遗传改良作用。
• 3.细胞工程育种
• 细胞工程育种主要是指利用花药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 体细胞融合与杂交等技术进行育种的方法。
• 我国已经利用细胞工程学育种选育出不同特点的优良品系。 细胞工程育种的实施,为马铃薯远缘杂交育种带来了光明 的前景,因为它能够解决远缘杂交中存在的技术上的难题。 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属间,属、种间以及种、种间的杂交 不育的问题。

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创造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抗病新材料

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创造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抗病新材料

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创造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抗病新材料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型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史,其抗病育种工作一直倍受关注。

但由于马铃薯栽培种具有同源四倍体遗传分离的特性,常导致雄性不育和自交不亲和。

因此,通过常规杂交育种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育成具有抗性的优良品种。

通过新兴的基因工程技术向马铃薯中导入有效的抗性基因,为马铃薯的抗病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实验对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使转化体系更加简便,且转化频率更为稳定。

利用这一体系把抗真菌的双价基因GLU-CHI和具有广谱抗菌性的抗菌肽基因SPCEMA导入马铃薯中,均得到了转基因的马铃薯新材料。

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马铃薯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对受体材料和转化条件的比较实验,建立于马铃薯栽培品种“台湾红”的最适转化条件:取生长健壮的马铃薯试管苗茎段和叶片在MS1:MS+BA2.5mg/L+2,4-DO.5mg/L上分别预培养4d和8d;以OD<sub>6</sub>00值为0.5~0.8左右的农杆菌液感染外植体5min;在MS上,23~25℃,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d;常温下,在120rpm 的摇床上用无菌水脱菌30~60min;在诱愈分化培养基MS1(附加Kan50mg/L和Cef300mg/L)上进行15~20d的抗性愈伤的诱导和筛选;在芽分化培养基MS<sub>2</sub>(MS+BA2.5mg/L+GA<sub>3</sub>5.0mg/L+ZT<sub>1</sub>.0mg/L,附加Kan100mg/L和Cef300mg/L)上诱导抗性芽,20~40d即可获得抗性芽;对抗性芽进行生根及茎段、叶片再生的Kan抗性检测。

2.转基因植株的检测本实验用双价基因表达载体pBIGLU-CHI转化“台湾红”叶片135个,茎段115个,分化出抗性芽的外植体分别是18个和47个,转化频率分别是13.33%和40.87%;用单价抗菌肽基因表达载体pBISPCAME转化“台湾红”茎段120个,得到抗性芽12个,转化频率为10.00%。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淀粉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淀粉是大多数植物当中主要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它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80%左右,是由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具有分支结构的多聚糖,而直链淀粉是由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聚糖。

目前在生产上推广的马铃薯栽培品种,其淀粉糊化温度、粘度、冻融稳定性都不太理想。

因此,选育出更适合于加工业领域的马铃薯新品系,对于马铃薯的淀粉加工产业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aMV 35S 和块茎特异型表达启动子CIPP驱动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基因导入到马铃薯栽培品种克新1号和克新4号中,获得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为进一步明确SSⅢ基因在淀粉合成中的功能和获得淀粉改良的马铃薯新种质提供基础。

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克新1号和克新4号的试管薯为供体材料,分别用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aMV 35S和块茎特异型表达启动子CIPP驱动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基因干扰表达载体pBI-SSⅢ-RNAi和pBIC-SSⅢ-RNAi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65株转化植株。

通过PCR检测初步表明有31株中SSⅢ基因的干扰片段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

2.将PCR结果呈阳性的马铃薯转基因植株移栽至温室蛭石中,4个月后收获微型薯。

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初步说明有19株中SSⅢ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已受到了抑制。

3.对转SSⅢ基因马铃薯淀粉颗粒形态、支/直淀粉含量及淀粉中磷含量进行了观察和测定。

结果表明有9个转基因植株的淀粉颗粒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淀粉颗粒中心出现裂痕;这9个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中直链淀粉含量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增加,其中直链淀粉含量最低为14.55 %,最高为17.59 %,比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增加了2.68 %~29.05 %;与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的支/直淀粉比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相比,克新1号的6个转基因株系的淀粉磷含量降低了9.94 %~58.36 %,克新4号的3个转基因株系的淀粉磷含量降低了34.76 %~56.04 %。

马铃薯PPase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研究

马铃薯PPase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研究

马铃薯PPase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研究马铃薯PPase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研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全球的领先地位。

然而,由于各种逆境胁迫(如盐碱、干旱等)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提高马铃薯逆境适应性的方法。

一个有希望的策略是通过遗传改良来增强马铃薯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磷酸酶(PPase)是一种关键酶,参与细胞内磷酸盐代谢的调控以及离子转运。

PPase酶可分为两类,分别是酸性PPase(V-ATPase)和碱性PPase(PPi-Pase)。

前者是维持细胞内pH的平衡,后者则调节细胞中无机五磷酸(PPi)的水解,分解出无机磷酸盐(Pi)。

研究表明,PPase基因在植物对环境逆境的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通过克隆和遗传转化研究马铃薯PPase基因,有望提高马铃薯的耐逆境能力。

为了克隆马铃薯PPase基因,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在马铃薯基因组中寻找到目标基因的序列。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已知PPase基因的序列信息来筛选潜在的候选序列。

接下来,他们将使用特定引物和PCR技术来扩增目标基因的DNA序列。

通过PCR扩增后,研究人员将纯化目标基因的DNA片段,并进行测序确认。

通过这些步骤,马铃薯PPase基因成功被克隆。

在遗传转化研究方面,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将目标基因导入到马铃薯的基因组中。

这种技术基于农杆菌与植物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天然能力,通过将目标基因植入到农杆菌载体中,再将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中。

之后,研究人员将农杆菌接种到培养的马铃薯愈伤组织上,允许细菌进入植物细胞并将目标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

随后,通过抗生素筛选和分子检测等方法,筛选出带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

通过马铃薯PPase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转化研究,研究人员希望可以获得具有增强逆境抵抗能力的转基因马铃薯品种。

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马铃薯遗传转化

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马铃薯遗传转化

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马铃薯遗传转化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马铃薯遗传转化植物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农艺性状,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其中,CryⅢA基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虫基因,在植物遗传转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其在马铃薯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CryⅢA基因。

CryⅢA基因来自于一种土壤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它编码了一种具有杀虫活性的晶体毒素。

CryⅢA毒素主要对披蓟马等多种害虫具有杀灭作用,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导入农作物中,提高作物对害虫的抗性。

为了实现CryⅢA基因的遗传转化,需要构建一个能够稳定表达该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植物表达载体是一种能够在植物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的DNA分子。

构建CryⅢA基因表达载体的第一步是采集CryⅢA基因的DNA序列,并进行PCR扩增。

然后,将扩增得到的CryⅢA基因片段与植物表达载体进行连接,产生一个含有CryⅢA基因的表达载体。

这个表达载体还需要包含适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以确保CryⅢA基因能够在植物细胞中得到高效的转录和翻译。

将构建好的CryⅢA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细胞中的过程称为遗传转化。

目前,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枪法。

在马铃薯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最常用的方法。

首先,将构建好的CryⅢA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一种常见的农杆菌,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培养,使其携带CryⅢA基因表达载体。

然后,将经过处理的农杆菌与马铃薯离体组织接种,使其与马铃薯细胞进行共培养。

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含有CryⅢA基因的DNA会随着细胞的遗传物质被传递给下一代细胞,并最终形成CryⅢA基因转化的马铃薯植株。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有前景的农作物改良方法。

CryⅢA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马铃薯遗传转化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抗虫策略。

马铃薯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马铃薯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马铃薯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作者:***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03期摘要為优化马铃薯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鄂马铃薯3号茎段外植体在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下愈伤组织及分化情况,获得最佳愈伤组织及分化激素配比,再采用根癌农杆菌的遗传转化进行筛选,获得最佳转化体系,为马铃薯优质品种的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下愈伤组织及分化率差异较大,其中2.0 mg/L ZR+0.1 mg/L IAA 激素配比下可高效再生出芽,出芽率高达100%,芽长势粗壮。

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以GV3101为介导菌株,预培养2~3 d,共培养2~3 d,350 mg/L羧苄青霉素,50 mg/L卡那霉素筛选浓度转化效果较好,转化效率可达65%,其中转化苗在0.8 mg/L IBA+0.2 mg/L NAA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中可形成再生植株,再生率达80%,苗茎粗壮,根系发达。

关键词马铃薯;茎段;激素;遗传转化;转化率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3-0035-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3.009Optimization of High Efficiency Regeneration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in Potato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efficient regeneration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potato, the effects by using stem segment of Hubei potato No.3 as explants were studied in different hormone concentration ratios, and the optimal callus and differentiation hormone ratio were obtained. Then, th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was used for screening to obtain the best transformation system, 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breeding of high quality potato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llus and differentiation rate were great different under the ratio of different hormone concentration. The hormone ratio of 2.0 mg/L ZR and 0.1 mg/L IAA could regenerate the buds efficiently, the germination rate was as high as 100%, and the bud growth was strong. By constructing expression vector pCambia1301 in plant, GV3101-mediated strain, pre-cultured for 2-3 days, and co-cultured for 2-3 days, and 350 mg/L carbenicillin, and 50 mg/L kanamycin to scre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better.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could reach 65%. The transformed seedlings could form regenerated plants in the medium of 0.8 mg/L IBA and 0.2 mg/L NAA hormone. The regeneration rate could reach 80%, the stems were thick and the roots were developed.Key words Potato;Stem segment;Hormone;Genetic transformation;Conversion rate马铃薯(Solanun tuberosum L.)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1],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排在小麦、玉米、水稻之后占第四位[2]。

马铃薯StGRAS基因家族鉴定与StGAI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

马铃薯StGRAS基因家族鉴定与StGAI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

马铃薯StGRAS基因家族鉴定与StGAI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马铃薯StGRAS基因家族鉴定与StG基因克隆及其遗传转化摘要: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马铃薯中的StGRAS基因家族以及其中一个成员StG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通过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首先确定了马铃薯基因组中的StGRAS基因家族。

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代表性基因StG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包括该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分析以及对遗传转化的植株的性状观察。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引言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全球重要的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品安全价值。

马铃薯的食用部分主要是地下的块茎,是主要的淀粉来源。

然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许多调控因素尚未完全理解。

最近的研究表明,GRAS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旨在对马铃薯中的StGRA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中一个成员StG基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2.1 数据获取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马铃薯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已知的GRAS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出所有潜在的StGRAS基因。

随后,根据其蛋白质结构域的保守性和亲缘关系,对StGRAS基因家族进行分类和命名。

2.2 基因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本研究选择了StG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RT-PCR方法从马铃薯的根茎中克隆出StG基因,并通过测序验证其正确性。

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StG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2.3 遗传转化与性状观察将克隆的StG基因构建到适当的表达载体中,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其导入马铃薯中。

转基因植株的生成后,将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研究。

观察转基因植株的性状变化,包括植株高度、块茎大小和产量等方面。

3. 结果与讨论3.1 马铃薯中的StGRAS基因家族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鉴定出马铃薯基因组中共有X个StGRAS基因。

农杆菌介导IP-10基因遗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

农杆菌介导IP-10基因遗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

农杆菌介导IP-10基因遗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本论文利用马铃薯微型薯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激素组合试验,优化了东农303品种的高效再分化体系。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IP-10基因导入马铃薯基因组中,并通过PCR、RT-PCR、GFP蛋白荧光检测,验证了目的基因已转入马铃薯基因组中。

另外,探讨了转基因植株试管薯形成的最佳条件。

1.利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茎段、叶片和薯块为试验材料,通过IAA、NAA、GA<sub>3</sub>、IBA、6-BA、ZT的不同组合,进行了再分化试验。

结果表明,诱导茎段愈伤的最适培养基为:MS+IBA 0.1mg/L+6-BA 0.5mg/L,愈伤诱导率为86%;但其出芽率较低;诱导叶片再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ZT 10.0mg/L+NAA 0.1mg/L+GA<sub>3</sub> 0.2mg/L,出芽率达150%;薯块再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IAA 1.0mg/L+ZT 3.5mg/L,分化率为120%。

2.对农杆菌侵染并通过潮霉素筛选的转基因植株,进行了IP-10基因和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的PCR扩增,分别获得了276bp和602bp所需目的条带。

通过进一步的RT-PCR反应和GFP荧光蛋白的激光共聚焦检测,最终获得3
个转基因株系。

3.探讨了KT、B9、CCC等激素和蔗糖浓度对转基因株系形成试管薯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KT浓度为100mg/L,B9的浓度为150mg/L,蔗糖的浓度为8%时试管薯形成量较多,其MT/Plantlet分别为1.4,1.5和1.6,表明KT、B9和蔗糖均为转基因试管薯诱导的可选试剂。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的研究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的研究

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的研究本研究对马铃薯再生培养基、基因型、外植体类型进行了系统筛选,并对影响再生率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一个适于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高效受体系统,同时对几丁质酶(chi)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

实验采用茎段和薯块两种外植体类型,茎段最佳愈伤培养基为MS+0.1mg/12,
4-D+1mg/1BA,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mg/1ZT+1mg/1GA<sub>3</sub>,较适宜侵染时间10min;薯块最佳愈伤及分化培养基均为MS+2mg/1ZT+1mg/1IAA,较适宜侵染时间5min。

杀菌剂选用进口头孢噻肟钠,在浓度为200mg/1时,既可完全抑制菌的生长,又对外植体再生无影响。

选择剂卡那霉素(Kan)在愈伤形成和生根阶段最适浓度分别为50mg/1和75mg/1。

实验共接种转化1395个茎段和363个薯块外植体,获得4株转chi基因东农303抗性再生株,经PCR检测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有3株呈阳性,转化率为3.2%。

马铃薯转基因技术应用研究

马铃薯转基因技术应用研究

马铃薯转基因技术应用研究摘要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转基因马铃薯终将进入商品化生产,为此需要在理论、技术和材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介绍了转基因马铃薯的应用范围,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因素,评价了转基因马铃薯的生物安全性,展望了未来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马铃薯;转基因技术;应用植物转基因技术使得物种界限被打破、不同物种间的基因得以交流,因此成为现今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并且受到全世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转基因植物于1983年首次获得,并且一直蓬勃发展,最终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且逐渐进入商业化。

开发出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基因是目前该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现就马铃薯转基因技术应用展开研究,从转基因技术的优化以及提高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一些观点,以期提供技术参考。

1 转基因马铃薯的应用范围1.1 抗病基因工程马铃薯种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重视,尽管现已培育出大量供食用加工的优良品种,但其仍不断遭受病毒、真菌和细菌性病害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是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病毒病[1]。

1.2 抗非生物逆境基因工程除了有害生物威胁,马铃薯种植还会受一些非生物逆境如低温、干旱、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抗非生物逆境机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2]。

1.3 改良马铃薯品质马铃薯的高产、优质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现已克隆了一些有关基因,这些研究工作为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基因工程作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2 农杆菌介导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农杆菌介导法作为马铃薯转化的主流方法,转化效率高、单位点插入比例高。

一些学者对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和共培养条件等[4-5]进行了诸多研究,使转基因体系不断优化。

2.1 基因型及转化受体农杆菌介导马铃薯转化最重要的是基因型。

由于马铃薯具有再生频率的品种有限,而且培养条件,尤其是外源激素的使用,用一种或几种培养基并不能适合所有的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和评价研究

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和评价研究

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和评价研究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蔬菜品种之一。

但是由于其受病害影响较大,为了保证作物的安全生产和健康消费,迫切需要提高马铃薯的抗病性状。

本文主要讨论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和评价研究。

一、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1. 应用遗传学优化选育遗传学是遗传变异规律和遗传作用机理的研究。

在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可以应用遗传学手段,通过优化选育来获得更好的抗病性状。

例如,利用品种杂交、单倍体植株诱导、基因工程等手段,选择具有高抗性和环境适应性的马铃薯杂交群体,然后根据遗传规律进行杂交、自交、后代选择等方法,筛选出带有抗病能力的马铃薯新品种。

2.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善抗病性状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直接改变生物体内特定基因的序列,来实现遗传改良的方法。

在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马铃薯基因组进行改造,使其获得更好的抗病性状。

例如,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马铃薯中与病原体感染有关的基因进行编辑,使其在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基础上,提高抵抗病原体侵染的能力。

二、马铃薯抗病性状的评价研究1. 病害鉴定病害鉴定是对马铃薯种质资源和新品种中抗病性状的评价研究。

采用定量、定性、形态和病理等方法对马铃薯中的病原体进行鉴定,确定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致病力等,为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选择、评价和改良提供依据。

2. 抗病性格评价抗病性格评价是对马铃薯新品种中抗病性状的定量评价。

采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表型学等方法对马铃薯中的抗病性状进行评价,确定其遗传效应、表达机制和适应性等,为马铃薯抗病性状的选择、改良和应用提供依据。

3. 抗病性行为评价抗病性行为评价是对马铃薯新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抗病行为进行定性评价。

采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马铃薯在不同环境中的抗病行为进行评价,确定其抗病强度、抗病稳定性和适应性等,为马铃薯抗病性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

马铃薯转基因步骤

马铃薯转基因步骤

马铃薯转基因步骤
马铃薯转基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基因克隆:选择合适的基因进行克隆。

这个基因可能是从其他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的。

2.构建转基因载体:将目标基因插入载体DNA中,然后将这个DNA装载到细胞质或细胞壁进行转录。

3.转化:将转基因载体导入马铃薯细胞中,使其成为转基因物种。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例如基因枪、农杆菌介导转化等。

4.筛选: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查转基因马铃薯细胞是否真正包含目标基因。

5.验证功能:通过注入转基因马铃薯中的基因是否实际功能验证转基因是否成功。

6.田间试验证:经过实验室验证成功的转基因马铃薯再进行田间试验,以验证其是否适合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使用。

7.商业化生产:经过田间试验后,经认证的转基因马铃薯可以投入商业化生产中。

LycB转基因马铃薯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LycB转基因马铃薯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LycB转基因马铃薯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马铃薯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成为马铃薯品质改良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的组织培养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成为此项研究的基础。

以三种熟性不同的马铃薯为实验材料,形成了诱导率为100%的试管薯诱导体系;优化了茎段再生体系,其中大西洋的愈伤诱导率高达91.2%,早大白和东农303的愈伤诱导率分别为84.3%、71.4%;建立了试管薯再生体系,其中大西洋和早大白的再生率为100%,东农303的再生率为92.3%。

同时,筛选了三种马铃薯的最佳遗传转化体系。

利用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β-lycopene cyclase,LycB)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LycB,通过根癌农杆菌侵染茎段和试管薯两种外植体,获得大西洋、早大白、东农303的转化苗,其中茎段转化率依次为28.1%、35.6%、36.2%;试管薯转化率依次为17.4%、45.6%、43.1%。

由此可见:早大白、东农303的试管薯转化率优于茎段,大西洋的茎段比试管薯更适于进行遗传转化。

采用HPLC检测过表达LycB的转基因早大白马铃薯叶片,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LycB-L1中的β-胡萝卜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8.7%和13.4%。

β-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的下游产物,玉米黄质、新黄质、叶黄素等也都有所提高。

本文同时研究了组培过程中频繁发生的玻璃化现象,它导致马铃薯组培苗的生理紊乱,且严重降低大田种植时的成活率,实验通过激素、离子和支撑物三个因素,探究培养基对马铃薯组培苗玻璃化的发生及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此现象的主导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激素在玻璃化现象的发生及恢复过程中均发挥较大的影响。

通过正常苗、玻璃化苗、恢复苗的生理生化数据探究此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植物的生理和抗氧化物酶活性测定可知:玻璃化现象与氧化胁迫相关。

马铃薯反义PPO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转基因植株PPO活性、同工酶的分析

马铃薯反义PPO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转基因植株PPO活性、同工酶的分析

马铃薯反义PPO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转基因植株PPO活性、同工酶的分析通过农杆菌介导对马铃薯进行遗传转化是获得转基因植株的重要途径,由于转化材料的生理状态、外植体类型、农杆菌侵染时间及培养基的激素配比等对转化效率都有影响。

故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另外,转基因植株是否取得了定向改变,其在大田中的表现如何,本文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获得了以下结果: 1.利用农杆菌介导PC3-ASPPOqc 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Atlantic、Shapody、陇薯3 号、甘农薯1 号、甘农薯2 号及双单倍体品系83-8 进行遗传转化。

结果表明:(1)茎段和微型薯的最佳愈伤组织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分别为MS+0.5mg/L NAA+2.0mg/L 6-BA 和MS+5.0mg/LGA3+2.25 mg/L 6-BA+3mg/L Zeatin;(2)叶盘预培养2d,共培养3 d,侵染10min 时,抗性愈伤组织频率最高为43.74%;茎段和微型薯预培养3d,共培养3d,分别被侵染8min 和10min 时,抗性愈伤组织频率高达50 %和56.25%。

外植体预培养或共培养超过3d,侵染大于10min,容易发生褐化并停止生长,抗性愈伤组织频率明显降低;侵染时间在8~10 min,外植体的污染可被Cef(头孢霉素)有效抑制,愈伤组织出愈率和转化率也相对较高;(3)不同的外植体采用的卡那霉素(Kan)选择压不同。

叶盘采用25mg/L的Kan 浓度,茎段和微型薯均采用50mg/L Kan 浓度;(4)外植体不同,抗性愈伤组织和转化率不同。

其中,试管微型薯的抗性愈伤组织频率和平均转化率为27.56%和5.4%;茎段的抗性愈伤组织频率和平均转化率为23.8%和3.01%。

另外,基因型不同,抗性愈伤组织频率及转化率也不同; 83-8 的抗性愈伤组织频率和转化率最高为22.5%和1.63%,Atlantic 的次之(21.5%,0.7%),而陇薯3 号和Shapody的分别为16.3%和0.37%、19.5%和0.5%。

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无机焦磷酸酶基因导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无机焦磷酸酶基因导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无机焦磷酸酶基因导
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无机焦磷酸酶基因导入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遗传改良一直受到限制,
主要原因是其具有多倍体染色体基因组,难以进行基因定位和分离。


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马铃薯进行遗传改良是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建立高效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能够为马铃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和遗传改良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解决马铃薯遗传改良的难题,本研究将针对马铃薯遗传转化体
系的优化进行研究,以提高马铃薯遗传转化的效率和稳定性,并将无机
焦磷酸酶(IPP)基因导入马铃薯中,以验证转化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1)优化马铃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条件;
(2)优化媒介和转化技术;
(3)基因鉴定和筛选。

2.马铃薯中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导入
(1)构建IPP基因导入载体;
(2)将IPP基因导入马铃薯;
(3)筛选IPP基因转化的马铃薯株系;
(4)PCR及Southern blot鉴定。

(二)研究方法
1.优化马铃薯遗传转化技术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Ti质粒,通过菌液注射的方式将构建好的IPP基因导入马铃薯中。

2.基因筛选与鉴定
基因筛选和鉴定主要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技术进行验证。

三、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建立高效、稳定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同时完成对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导入和筛选,为马铃薯的遗传改良提供可靠的分子遗传学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Steve Millam摘要:马铃薯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农作物,其块茎作为营养丰富的食物,产量很高。

马铃薯之所以成为大量研究的焦点,是因为它既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又能作为所关注的化合物的潜在重要来源。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用于马铃薯上,并以此来引进基础且实用的新奇目标特征。

本文描述了一个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与平常的转化相比,其转化效率可超过40%。

基于核酸印迹法的平均值计算,证实了每个外植体切片在转基因上的独立性。

将节间切片与农杆菌一起培养,然后在卡那霉素的筛选下,经历一个双阶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出芽系统。

用这种描述的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幼芽再生率,而且经过2次继代培养后,离体茎段从伤口末端生根,保证有95%的外植体被转化。

这种转基因状态可以通过分子分析来证实。

马铃薯的块茎生长也促使了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研究。

1.介绍马铃薯是最早用于遗传转化的植物之一。

Ooms等人在1986年用农杆菌浸染马铃薯Desiree品种的组织并使组织再生,这成为马铃薯转化的直接证据。

转基因品种Desiree和Bintje所用的农杆菌由Stiekma等人提供。

de Block报道了一种以叶圆片作为靶组织,且与基因型无关的转基因方法。

Visser等人以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提出了包括再生和转化在内的两步法,并作为目前众多已使用的实验方案的基础。

各种马铃薯组织相对容易的根系再生也支持了这些已经报道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

目前许多正在使用的实验方案都报道了一个两步再生法,及先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再进行根系再生。

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通常会尽可能避免马铃薯体细胞突变。

第一步通常是加入1-5mg/L的玉米素(zeatin)或者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并结合低浓度的生长素(通常是的萘乙酸(NAA)或者吲哚乙酸(IAA)),以此促进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

第二步,将玉米素浓度降低20%,将生长素浓度降低10倍,同时加入赤霉素来刺激根系再生。

每个外植体的再生速率都很高,经过4-6周可生出第一批根,培养10-12周后可每个外植体都会长出至少10条根。

以卡那霉素(kanamycin)或者潮霉素(hygromycin)作为筛选标记可以很容易地用肉眼进行分析,然后切除可能与转化无关的根。

那些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苗将会很明显从茎的切口处长出根,而那些非转基因的苗将不会生根或者从不定位点生根。

使用不同的栽培品种或者组织,其转化效率也不同。

但是根据重复实验的记录显示,从最初的外植体到确定的转基因单株的比率在40%到100%之间。

尽管马铃薯通常是四倍体,但也经常使用双单倍体品系进行转基因研究。

此外,野生的二倍体植株也用此方法进行转化。

虽然许多的初步报道都基于模式植物的研究,但转化成功的基因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众多马铃薯品种中筛选具有转化潜力的品种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转化效率与转化潜力无关。

最近几年,马铃薯的研究重心将集中到转基因的发展,包括赋予抗病虫害能力,提升块茎质量,以及提升淀粉产量。

2.材料.植物材料马铃薯Desiree品种的试管苗(来自苏格兰农业科学局[SASA],网址是或其他机构)确保最初使用的是脱毒苗。

脱毒苗可以选择用马铃薯发芽的块茎培育的试管苗,或者温室中长势相同的马铃薯植株。

.生长调节剂母液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生长调节剂母液用于配制16×250mL的完全培养基。

母液先用过滤方式消毒,然后分装到无菌离心管中,并置于-20℃中保存,可以保存6个月。

1.萘乙酸(NAA)(Duchefa):将20mg NAA溶解到1mL 1N的NaOH溶液中,再加蒸馏水定容至20mL,配成1mg/mL的NAA母液。

NAA母液可于4℃保存6周。

2.赤霉素(GA3)(Duchefa):将20mg GA3溶解到20mL 50%的乙醇(乙醇与蒸馏水的比例为1:1)中,配成1mg/mL的GA3母液。

GA3母液可于4℃保存6周。

3.米素核苷(ZNR)(Duchefa):将20mg ZNR溶解到1mL 1N的NaOH溶液中,再加蒸馏水定容至20mL,配成1mg/mL的ZNR母液。

ZNR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抗生素母液1.头孢霉素(Claforan,Cefotaxime powder,Roussel,Uxbridge,England):用蒸馏水配制125mg/mL头孢母液,并用过滤方式消毒。

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2.卡那霉素(Duchefa):用蒸馏水配制50mg/mL卡那霉素母液,并用过滤方式消毒。

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3.利福平(Sigma):用甲醇配制50mg/mL利福平母液,不需要过滤方式消毒。

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培养基所有的培养基都准备了250mL,分装至Durand bottles中,并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同时对抗生素进行过滤消毒。

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中,先将生长调节剂母液加入培养基中,再分装至10个9cm的培养皿中。

1. 植物生长必需培养基(BM):1×MS基本培养基加上维生素混合物(Duchefaproduct ),20g/L蔗糖,用蒸馏水定容至1L,并调节pH至。

加入L的琼脂粉,经高压蒸汽灭菌后,于4℃保存。

2. MS20培养基:即液体BM培养基,成分和上面相同,但是不加琼脂粉。

3. 共培养基(CM):在BM培养基中加入L的NAA,L的GA3,L的玉米素核苷(ZR),8g/L的琼脂粉。

4. 第一阶段再生培养基(CMC):在CM培养基中加入500mg/L的头孢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

5. 第二阶段再生培养基(CMCK):在BM培养基中加入L的NAA,L的GA3,2mg/L的玉米素核苷(ZR),500mg/L的头孢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50mg/L的卡那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

6. 选择培养基(SM):在BM培养基中加入500mg/L的头孢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50mg/L的卡那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

7. LB培养基:10g/L的胰蛋白胨;10g/L的酵母提取物;10g/L的NaCl,pH= ;18g/L的琼脂粉。

.细菌菌株和载体1.农杆菌菌株LBA4404。

2.DNA构建体:pBIN19的双元载体衍生物。

载体通过电击转化进入LBA4404中。

成功转化的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在含有100mg/L的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LB培养基上生长。

农杆菌菌液需加入甘油,置于-80℃保存。

.其他物品和溶液1.灭菌剂:10%的Dmomestos(Lever Brothers,UK),其有效成分为%的次氯酸钠。

2.混合肥:爱尔兰苔藓腐殖土(bedding grade),1200L;Pavoir沙,100L;石灰石(magnesium),;石灰石(calcium),;sincrostart基肥(William Sinclair,Lincoln,UK),;Celcote湿润剂(LBS Horticulture,Lancashire,UK),;珍珠石,100L;Osmocote控释肥(Scotts,UK),2kg;Intercept杀虫剂(Bayer),390g。

3.方法.培育试管苗所有的试管苗都置于18-22℃,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为80-110μE/m2/s),8小时黑暗环境下培养。

用发芽的块茎培育试管苗1.将块茎上的芽切下,并用自来水冲洗。

2.先将切下的芽置于加有2滴吐温20的70%乙醇中浸泡1分钟,然后用10%的Domestos浸泡15分钟,再用无菌水清洗5遍,最后放在BM培养基中培养。

3.用装有BM培养基的90mm培养皿或者组培瓶对茎段和芽尖进行继代培养。

用温室中正在生长的植株培育试管苗1.选择生长旺盛,且未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植株,将其茎段和芽尖剪下,并立即用自来水冲洗。

2.先将茎段和芽尖剪成5至10mm的小段,然后用加有2滴吐温20的70%乙醇漂洗1分钟,接着用10%的Domestos浸泡15分钟,再用无菌水清洗5遍,最后放在BM培养基中培养。

3.用装有BM培养基的90mm培养皿或者组培瓶对茎段和芽尖进行继代培养。

.准备农杆菌1.从用甘油保存的菌液或者含有100mg/L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LB平板培养基上挑取菌种,并置于5mL发酵培养基中活化。

2.将农杆菌加入5mL含有100mg/L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LB培养基中,然后放在摇床上,28℃,200rpm过夜培养。

3.过夜培养后,用250mL的锥形瓶将5mL的菌液转入50mL含有相应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用相同的条件过夜培养。

4.过夜培养后,测量农杆菌悬浮液的光密度(OD)值为600nm。

5.将菌液加入无菌离心管中,700-1000g离心15分钟,然后用15mLMS20重悬沉淀。

6.同时,用650μL之前摇的菌液和350μL甘油混合,配成1mL菌液,用液氮速冻后,置于-80℃保存。

.接种、转化和再生1.从生长3-4周的马铃薯植株上截取长约10mm,切面直径不低于的节间部分。

2.将外植体(数量不低于30个)放在装有MS20培养基的平板中,避免干燥。

3.在90mm平板培养皿中加入15mLMS20培养基,再加入1mL之前摇的菌液,然后将外植体放入培养皿中,用封口膜密封,置于细菌恒温摇床中,22℃,50rpm转化45分钟。

4.将农杆菌悬浮液倒入容器中,并使农杆菌失活。

5.用无菌滤纸将外植体表面的水分吸干,然后置于CM培养基上(每个平板上放30个外植体)。

将平板密封后,在18-22℃,弱光处(光照强度为20μE/m2/s)转化48小时。

6.然后将转化好的外植体置于CMC培养基上进行共培养,每个平板上的外植体应低于10个。

将平板密封后,在18-22℃,充足光照处(光照强度为80-110μE/m2/s)培养。

7.12天后,将CMC培养基中的外植体转移到CMCK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8.每14天更换一次新的CMCK培养基。

9.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在4周后出现,然后继续培养。

当大约第三次换CMCK培养基时,小心剪下5-10mm左右的丛生芽,然后置于SM培养基中。

10.继续每14天转移一次外植体,同时剪下后长出丛生芽,确保每个芽发育成单独的植株。

.选择和进一步生长转基因的丛生芽1.在SM培养基中培养14天后,移出存活的苗(即那些仅从芽的伤口处长出根的苗)。

剪取10-15mm的芽尖,然后放在新的SM培养基中进行2次筛选。

2.那些从切口处生根的植株可以认为是已成功转化的。

接下来就可以将这些植株放在SM培养基上进行共培养,最后转移到温室中进行培养。

Fig. 1. (A) 培养6周后从5mm的Desiree外植体茎段长出的丛生芽。

照片的放大倍数为3倍。

(B) 将可能转化的芽切下,放在含有50mg/L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14天后,可以看到左边的小苗长出根,因此推断是阳性植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