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考研《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7-3《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2006-3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2005-3《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病及子】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2009-2/2006-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2004-2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4-9/1996-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2001-8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新方八阵·补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篇一:《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
它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8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采用古文体系,有些篇章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读懂。
在阅读原文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和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原文的注释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译文。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对于《黄帝内经》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现代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也更能真实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内涵。
总体来看,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要点分析:本文侧重介绍《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分别从原文和译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用词正式、知识性强,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析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的一些具体问题。
作为一本古代文献,我们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该书写成于几千年前,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汉字功底。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中的术语和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理论和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内容。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通评虚实论》 “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ﻩ
《素问·至真要大论》
“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相互转化的含义ﻩ
《灵枢·论疾诊尺》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素问·灵兰秘典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ﻩ
《素问·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ﻩ
《素问·脉要精微论》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 考试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2分)A不清洁食物B不卫生食物C陈腐变质食物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正确答案E2.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2分)A体实者用攻法B实证用攻C虚证用补D虚证用攻E体弱者用补法正确答案D3.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2分)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正确答案E4.“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2分)A肺B脾C肾D三焦E肝正确答案B5.气机的含义为:(2分)A气的运动B气的运动形式C气的运动变化D气的升降运动正确答案A6.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2分)A心 B肺 C脾 D肝 E肾正确答案C7.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2分)A心、肝、脾、冲脉、督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正确答案E8.《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2分)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正确答案D9.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2分)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正确答案E10.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2分)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正确答案B11.腻苔多由什么引起:(2分)A 湿浊B 食积C 瘀血D 阳虚E 阴虚正确答案A12.三焦经的全称是()。
(2分)A 足少阳三焦经B 手少阳三焦经D 足太阳三焦经E 手阳明三焦经正确答案B13.下列哪一项既属于致病因素,又属于病理产物()。
(2分)A 外伤B 气滞C 六淫D 七情内伤E 瘀血正确答案E14.以下哪种情况最易说明阴消阳长的相互转化()。
(2分)A 一种能量转变成另一种能量B 水变成冰C 内转变为外D 云转为雨E 物质转化为精神正确答案E15.哪个脏腑病变可反映于舌根:(2分)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正确答案E16.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的哪一种关系()。
中医四大经典之《金匮要略》全80集——019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中医四大经典之《金匮要略》全80 集——0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 1 )视频字幕内容如下:黑板狐惑病第10 条论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和内服主方状如伤寒发热T不扬卜低匚病程缠绵----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焦虑不安,失眠,烦躁T湿热内蕴,肝、心病变为主——蚀〒于喉一一惑匚于阴一一狐病因病机:湿热毒邪循肝经侵淫〒上扰匚下注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一一湿热内蕴-困脾-脾运不健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一一乍―“或”蚀于上部则声喝ye4〒嗄sha4匚嘎gal甘草泻心汤主之生甘草,主药干姜、半夏一一辛开化湿黄芩、黄连一一苦泄(降),清热解毒、燥湿泻火人参、大枣一一安中化湿生炙甘草各半、马尾连同学们好,上次课,我们把百合病讲完了,这个病是临床常见病,也可以说,二十一世纪还有上升的趋势,所以要引起重视。
那么,通过第 1 条原文的分析,它是百合病的总纲,包括了病因、病机的分析,临床表现两组证候,一组是神志不宁证,一组就是精神恍惚证。
从误治里面给予提示,正治法,应该是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禁忌汗、吐、下法。
在第 1 条第二段落里,比较有争议,我们从中,把“头痛”、“头眩”和“淅然者”给提炼出来,补充了它的临床表现,仍然没有离开阴虚,肝阳偏旺,出现的“头痛”、“头眩”,而“淅然者”,正是那种“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的异常感觉,所以并不矛盾。
关于它“二十日愈”、“四十日愈”还是“六十日愈”,病程的长短,并不取决于排尿时的伴发症状,它们两者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说明这个病程可长可短,但是,临床我们看到,向愈快的人,基本上说,病程短,病情轻,或者他对这个疾病有信心,和医生能够合作,通过思想开导、心理调治,就好得快,如果从张仲景发病学的观点来看,那就是正气能够抗邪,就向愈快,如果正气虚弱,无力抗邪,病情就迁延。
我觉得第 1 条第二段,我们从这个角度分析,有临床的实际意义,供给大家参考。
也有的同学问我呢,说老师举的临床体会,都是情志不遂,五志化火的主要病因,那么,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实际上,这些年来传染病少了,感染性疾患,能够及时地得到控制,因此,这个的病例相对减少,而情志不遂为多见,这是当前临床的实际情况。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阴阳的基本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太过“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制约不及阴阳互根互用的含义《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一水湿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外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病因
1
第一节发病
第二节基本病 2
机
3 第三节内生五
邪
4 第四节脏腑病
机
5 第五节疾病的
传变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一内风 二内寒 三内湿 四内燥 五内火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功能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五脏
第一节概述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 之腑
第五节脏腑 之间的关系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的理论体系
谢谢观看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调和脏腑 六三因制宜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一脑 二女子胞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经筋、 皮部、别络
第五节经络 的生理功能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基础理论-(7)
中医基础理论-(7)1. 绕阴器的经脉是A.足厥阴经B.手厥阴经C.足少阴经D.手太阴经E.足太阴经答案:A足厥阴肝经的循环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
故选择A。
2. 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手太阳经B.手少阳经C.手厥阴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答案:C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经循行于上肢,足经循行于下肢;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分布于四肢内侧前缘的称太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中间的称厥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后缘的称少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前缘的称阳明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中间的称少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后缘的称太阳经。
故选择C。
3. 三焦经在上肢的循行部位是A.外侧前缘C.外侧后缘D.内侧前缘E.外侧中线答案:E经脉分布规律太阴、阳明在前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少阴、太阳在后缘;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少阳三焦经,在外侧中线。
故选择E。
4. 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肝经向下流注的经脉是A.膀胱经B.胆经C.三焦经D.心经E.肺经答案:E经脉的流注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故选择E。
A.下肢外侧后缘B.上肢内侧中线C.下肢外侧前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内侧后缘5. 患者疼痛沿三焦经放散,其病变部位在6. 患者病发心绞痛,沿手少阴经放散,其病变部位在答案:E经脉的循环下肢外侧后缘为足太阳膀胱经;上肢内侧中线为手厥阴心包经;下肢外侧前缘为足阳明胃经;上肢外侧中线为手少阳三焦经;上肢内侧后缘为手少阴心经。
7. 在奇经八脉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维脉E.阳脉答案:C督脉的循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阳脉,有交通一身阳气和调节肢体肌肉运动的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的是督脉。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国学梦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国学梦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源。
以下是相关原文和译文:《素问·五常政大论》。
原文:爰有治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家;治其国家者,必先齐其家;齐
其家者,必先修其身;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
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其知者,必先学多闻。
译文: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先从治理自己的家庭开始,治理家庭必须先
修心养性,只有正心诚意,充实知识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灵枢·本神》。
原文:神在心,形乎色,象乎声,志乎思,意乎神。
译文:人的神灵在心中存在,表现在颜色和声音上,受思想和意志所
支配。
《素问·阴阳离合论》。
原文:是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鬼神之纲纪也,生之本原也,死之
枢纽也,化之精华也,变之渊源也。
译文:阴阳是天地的规律,是鬼神之所在,是生命的基础,也是死亡
的纽带,是事物变化的核心所在。
以上是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展现了中医之源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国
学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原文考点总结
2006-5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 的是:【心神】
考点
肺 生理功能
脾 生理功能
肝 生理功能
肾 生理功能
原文
真题对比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
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 2004-9/1996-7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变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可 2001-8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孤 2005-14 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此为:【阳中求阴】
199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
间存在着:【互根互用】
情较轻浅。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 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典籍,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物、针灸等等。
下面是我根据已经给出的文段,继续续写下去。
原文:帝曰:愿闻脉之上下,何谓逆?何谓顺?岐伯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故寸口以应人迎,脉法也。
译文:黄帝问:我想听听脉搏的上下搏动,什么是逆脉?什么是顺脉?岐伯回答说:足部的三阳经,从头走向足部,足部的三阴经,从足走向腹部,因此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这是脉法的原理。
注释:这段原文是黄帝问岐伯关于脉搏的上下搏动的问题,岐伯解释了三阳经和三阴经的走向,并指出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
这是中医诊脉的基础知识之一。
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
它是由古代中国伟大的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多学科交叉的杰出代表——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准确译文及译文如下:1. 《黄帝内经素问》:这是一部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 《灵枢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著作,主要包括针灸学、推拿学、方剂学、养生学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中的针灸穴位名称、手法描述、药物名称等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叙述风格和逻辑结构。
3. 黄帝内经的翻译要求:由于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忠实原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避免随意增删或篡改原文内容。
(2)注重专业性:黄帝内经涉及许多中医专业术语和概念,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以下将对这些经典的原文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集中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灵枢》则主要探讨了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
这部经典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难经》《难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一,主要是讨论疾病发生、病机、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必求本因”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温病(指传染病)和其他常见杂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原始状态。
文章中提到了“人参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后来中医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6. 《灵枢·经脉》《灵枢·经脉》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经脉的分布、功能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为后来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经络理论奠定了基础。
7. 《难经·病能论》《难经·病能论》是《难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体质)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灵枢》所谓足阳明“气盛”的表现是( )(2011年第10题)A.足不收胫枯B.胃中寒胀满C.身以前皆热D.身以前皆寒栗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经典原文的熟悉程度,属识记型考题。
《灵枢.脉气》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故选C。
2.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 )(2011年第9题)A.离,入,出,合B.起,结,聚,布C.多交叉于十二经脉D.多从肘膝以下分出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经别的特点,属于识记型考题。
3.能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是( )(2011年第8题)A.经筋B.经别C.经络D.奇经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经别的作用,属于识记型考题。
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互为表里的脏腑,并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
这样,就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一脏一腑的内在联系。
故选B。
4.足刚明经“气不足”病机的表现是( )(2010年第10题)A.消谷善饥B.身以前皆寒果C.溺色黄D.狂癫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经典的熟悉程度,属于识记型考题。
5.其有濡养眼目,“分主一身芹右之阴阳”功能的是( )(2010年第9题) A.冲脉B.督脉C.阴、阳跻脉D.阴、阳维脉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阳脉的基本功能的特点,属于识记型考题。
阳、阴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1i月阳”之说。
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阳维维于阳”;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而与任脉相会;“阴维维于阴”。
6.其循行多从肘膝以下分小的经络是( )(2010年第8题)A.别络B.经别C.奇经D.经筋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十二经圳分出部位,属于识记型考题。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联系与区别的思考
《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联系与区别的思考※陈子杰张银柱翟双庆*【摘要】在回顾《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指出《内经》教学当中应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内经》属于理论提高课,所以《内经》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反映出自身的特色。
在实际教学当中,突出《内经》经文课堂讲解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注意《内经》经旨原文意境的特殊性与深入性,并希望对《内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关键词】教学;课程;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在我国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当中,《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内经》课程是培养中医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从而提高其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主干课程。
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1]。
由于《内经》教材编排内容体例等与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类似,使近些年来许多人对《内经》课的认识走进了一个误区,把《内经》当作中医基础理论的文言文,既重复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但又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的简明与流畅[2],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内经》教学的经验,谈谈在《内经》课程教学当中与《中医基础理论》在的联系与区别。
1 《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回顾《内经》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为历代医家学习医学的必读教材,其课程与相应教材出现较早,时至今日依旧作为学习中医药学理论的一门重要课程,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是在现代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开展以来,随着中医药教学活动深入开展而出现的一门课程,属于入门课程。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是中医名医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它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被誉为“伤寒论”的经典,成为了中医界的传世经典之一。
本文将结合《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对这部经典医学著作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第一条原文:“伤寒,发热,汗出,恶风。
”(1)译文:伤寒,指发热,出汗,对风寒的怨恨。
(2)注释:张仲景在该条中首先提出了伤寒的症状特点,包括发热、汗出、对风的厌恶。
这是对伤寒病的首要认识,为后续内容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条原文:“脉浮,弦,疼痛,拘急。
”(1)译文:脉搏高涨,有弦力,伴随着疼痛和拘急感。
(2)注释:伤寒病患者脉搏的浮、弦等特点,以及伴随的疼痛和拘急感,是病情的重要体征,也需要在治疗中及时予以关注。
三、第三条原文:“胸满,胁痛,呕吐,苦谷。
”(1)译文:患者感到胸部满闷,胁部疼痛,伴有呕吐,对口中食物有苦涩味。
(2)注释:本条中描述了患者的症状,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苦谷的感觉是伤寒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
四、第四条原文:“心烦,梦多。
”(1)译文:心情烦躁,多梦。
(2)注释:这一条中提到的心烦和多梦,也是伤寒病的常见表现,说明患者身心疲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五、第五条原文:“小便不利。
”(1)译文:小便不通畅。
(2)注释:小便不利是伤寒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判断疾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中需要给予重视。
......(持续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通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的全面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和表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为后世医生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参考。
这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能够为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医药的传统精华,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1/ 1995-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虚阴盛】
1999-13“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阴病治阳】
1994-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阳】
2005-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阴阳的基本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001-73《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五行学说认为,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说:“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总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2008-1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1995-75心为:【生之本】
1995-76肝为:【罢极之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可以导致猝然昏不知人,称为“气厥”。
2009-2/2006-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2004-2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五行的制化和乘侮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很好说明。
2008-4/2001-121/1994-1五行相乘,是指:【①气有余则制己所胜;②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2003-2五行相侮,是指:【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
2004-71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
2004-72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
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010-1/2003-1/1997-1/1992-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长平衡)】
1993-99气和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和互用关系】
1993-100寒和热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相互转化的含义
《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2007-1《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互根互用的含义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990-79“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1995-76肝为:【罢极之本】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1995-10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心主神志】
《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2000-2在情志相胜的关系中,正确的描述为:【①悲胜怒;②怒胜思;③思胜恐;④恐胜喜;⑤喜胜忧】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1995-75心为:【生之本】
2001-74《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2-2/1996-127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5-106《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的含义是:【①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②脾能转输水谷精微;③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2009-82肺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痿论》说:“肺者,脏之长也”;《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说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脾的转输与散精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过程。
2004-9/1996-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2001-8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学说,为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0-81根据五行归类,肺之变动为:【咳】
2010-82根据五行归类,脾之变动为:【哕】
2001-75脾之变动为:【哕】
2001-76心之变动为:【忧】
2000-73/1996-73肝之变动为:【握】
2000-74/1996-74肾之变动为:【栗】
1999-3在五脏变动中,正确的描述为:【①肝之变动为握;②心之变动为忧;③脾之变动为哕;④肺之变动为咳;⑤肾之变动为栗】
2007-7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其中肝之精气上注于:【黑眼】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未盛到逐渐充盛,由充盛到逐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2002-3《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法则,是指:【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