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运用
在中医英译中借鉴英文写作原则探讨
![在中医英译中借鉴英文写作原则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79e90a7e53a580216fcfeaf.png)
1136 环球中医药2016年9月第9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 2016,Vol.9,No.9Clarity and Grace)[6]的基础上,针对欧洲委员会的文件起草和翻译活动,编写了手册以指导欧盟内的文件写作与翻译㊂手册包括10个Hints 以及Online EU draft aids,从文本角度介绍篇章结构㊁句子㊁语态以及用词等要求,其中Hint2:Focus on the reader;Hint 6:Cut out excess noun;Hint8:Prefer active verbs to passive 等章节从新的角度诠释了文本翻译,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中医翻译㊂2 用英文写作的原则指导中医翻译理想的译文,应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就像用母语直接写出来的那样㊂也就是说,应当把翻译看成一种写作的方式,只不过译者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人的思想㊂既然翻译也是一种写作方式,那么所有的写作原则都应适用于翻译[7]㊂读者阅读中医文献的目的往往不是词㊁句,而是阅读整部文献,因此从语篇角度规约文本的写作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医翻译㊂2.1 读者为本手册中Hint 2:Focus on the reader,强调以读者为本㊂手册写到: always bear in mind the people you’re writing for:not your committee,your boss,or the reviser of your translation,but the end users.”任何译者在翻译或写作之前,首先要考虑读者是谁,并根据读者的需求,采取适合读者需求的写作或翻译策略,也就是译者应有 受众意识”㊂中医文献的受众大致分为三类:(1)海外中医从业者;(2)中医爱好者,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但很有限;(3)潜在的中医受众㊂第一类人员,主要为海外中国医师和华侨,外国人主要是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员,母语为中文或精通中文;第二㊁三类人是中医受众的主要部分,其母语是英语,这一部分人群也是中医翻译的主要目标人群㊂中医是融合了文学㊁哲学等多种中国文化元素的人文医学㊂在当前形势下,中医除本身的医学功能外,还是 中国文化的先行者”,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㊂怎样翻译中医文献,特别是中国文化负载词与中医特有的概念,一直是翻译研究与争论的焦点㊂中医翻译策略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归化”与 异化”两方面㊂ 归化”:以目的语为依归㊂把中医特有概念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尽量变为西方的东西,使读者能够接受,缺陷是弱化了中国文化; 异化”: 以我为准”[8],传达中医以及中国文化精髓,对于没有对等词的中医特有概念,多采用音译,译文生硬,较难吸引潜在的读者㊂对中医翻译而言,翻译策略不是简单的 归化”与 异化”,而是以读者能够读懂㊁接受的方式传达中医文化㊂译文应以修补改善西方普通大众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 缺点”为出发点,根据受众和相关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巧妙设计译文话语,在满足受众预期的同时,给予他们新的预期,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华[9],是一个双赢的过程㊂如: 气”译语的形成过程㊂→chi→air→refined substance→vital energy →material force→etherqi”气”指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道家 气”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属于中医文化独有的概念㊂学者们(极有可能是早期进入中国的西医学者)最初在介绍这个概念时,由于无法找到对应语,只得采用音译chi ,作为一种保全异质文化的译法㊂虽然译者主观上想全面传达 气”的概念,但当时世界对中医知之甚少,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没有中医背景的读者,无法从这个译语上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达到中西医交通的目的,因此逐渐被淘汰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译语air,虽然这个译语并不准确,但对于国外读者,比chi 容易理解㊂随着中医影响逐渐扩大,人们开始关注中医,研究 气”并逐步改善译语,refined substance 侧重 精微物质”;但 气”所包含的意义不止这些㊂随后出现vital energy,译语侧重核心概念 气机”,较之前几个译语有了较大改善,但 气”与自然的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体现;随后出现ether 以及其他侧重宇宙万物的译语,最终形成了能为读者普遍接受的音译qi,在受众接受的条件下,较完整地传达了中医文化概念㊂气”的译语最初与现在都是音译(chi →qi),有时也用Qi㊂从最初不能接受音译到音译成为固定译语之间是一个异化→归化→异化的过程㊂最初音译chi,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以及缺少中医氛围的影响,读者不能理解译语所传达的意义,译语被淘汰㊂之后采用的都是 归化”译法,阐述了 气”的特质,有些译语并不准确,但读者凭借它对中医进一步了解,之后对译语不断选择修正,直至相对精准以致 异化”的过程㊂读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满足了其心理预期,译者也实现了传达中医文化的目的㊂从 气”的译文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不考虑跨文化因素以及读者的认知情况,直接采取 异化”策略,译语显得生硬㊁可读性差,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最终被取代㊂对异质文化的接受,是读者对异质文化有认同,并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实现的㊂费孝通教授指出: 今天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一个关键,是努力了解 他人’的语言㊁传统,做到设身处地地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这本身就是对 异文化’的尊重和对 异文化’开放的心态㊂”[11]读者为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并促使受众接受中华文化,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㊁态度或行为㊂为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译者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的说服手段㊂中医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译者精心设计,了解如何针对特定受众调整自己的话语以达到翻译目的,采用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积极加以引导,扩大受众视域,达到双赢㊂2.2 使用动词,减少多余名词,使句子简洁手册Hint 6:Cut out excess noun verb forms arelivelier 中写到: Verbs are more direct and less abstract than nouns.”强调在行文中使用动词,这里说的动词也包括非谓语动词㊂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侧重使用名词以及名词短语,译语往往较长㊂如:在较为流行的几部汉英中医词典中, 辨证论治”和 八纲辨证”分别被译为determination of treatment based环球中医药2016年9月第9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2016,Vol.9,No.91137on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和analy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athologic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当这些术语用于句子以及文献翻译时易产生文本译语冗长㊁层次不清㊁译文歧义㊁文本可读性差等问题㊂英语动词的主要功能是担任谓语以构成句子㊂非谓语动词虽然不能担任谓语,但其具有动词的特点,例如及物动词后接宾语,并有各种时态语态等;名词是事物的名称,是静态词汇㊂当句子中名词成分过长时,句子没有层次,语意不清㊂因此在翻译中使用动词以及具有动词特征的非谓语动词可以突出句子结构层次,使句子各成分之间指代清楚,避免歧义,增加译文的可读性㊂手册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 by the introduction of→by introducing;submit an application for→apply for等㊂下面请看两个例子㊂2.2.1 实例一 原文: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它(中医)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2]㊂原译:Under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and through long term medical practi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into a unique medical system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healthcare cours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改译:Influenced by classical Chines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and improved through long term medical pract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a medical system with unique theory,contributing a great deal to the healthcare of Chinese peopl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注解:本句的变化主要通过把under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of和made great contributions短语转化为influenced by和contributing,并增加了improved,使得主句修饰成分由主句之外三个分词短语引导,因而变得更加清晰㊁有层次㊂2.2.2 实例二 原文: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13]㊂原译: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medica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 as its principal theory,the viscera and channels as its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basis,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s its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features.(40 words)改译:The idea of organic wholeness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physiolo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based on the states of the viscera and channels,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35words)注解:改译后的句子字数与原句字数相差不多,只是把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用动词体现,处理为一个定语从句,把原译中主句的修饰成分融入从句中,使原文在一个主句㊁一个从句中展开,层次清晰㊁意思简洁㊂李照国教授在论中医翻译时提出 中医翻译简洁性原则”,指出 中医用语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将其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理应保持这一特点”[14]㊂中医翻译的基础 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主要是将其译为名词以及名词词组,因此在篇章层面上,适当使用这些术语的动词及其变体是实现中医翻译简洁化的一种有效策略㊂使用动词,减少多余名词不仅有助于句子简洁㊁清晰,也在一定程度上简洁了文本,达到手册强调的Keep it short and simple原则,并为翻译词汇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医翻译的简洁性原则,对中医英语翻译具有较大启示作用㊂2.3 使用主动语态手册Hint8:Prefer active verbs to passive,提出在写作与翻译时多用主动语态㊂被动句虽然有突出主语的作用,但易造成句子结构失衡,影响理解㊂重要的一点是在某些场合下被动语态会有混淆㊁逃避责任,模糊概念之嫌,如:In decocting,the routine procedures were neglected,此句中,作者为了避免说出谁破坏了程序而使用了被动句㊂现代科技英语中,使用主动语态已形成一种趋势㊂主动语态可以明确动作的实施者,并在语篇中起到句式变化的作用,使文献具有一种 素雅之美”㊂‘美国医学协会编辑手册“(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Manual of Style)指出 In general,the active voice is preferred,except in instances in which the actor is unknown or the interest concerns what is acted on.”[15]㊂由于国内医学写作信息相对滞后,相当部分的英语语言学者仍认为被动语态的使用是医学英语的一个显著语言特征[16]㊂中医文献隶属医学范畴,中文的 意合”语言特质使中医翻译积极使用被动语态以彰显其医学属性㊂中医原文中经常出现的无主句等句式,一般都译为被动句,但事实上主动句也是可接受的㊂下面就以倪毛信和吴连胜㊁吴奇父子的两个‘黄帝内经“著名译本中‘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里的一句话举例说明㊂2.3.1 实例一 原文: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㊂译文1(被动):The growth of all things is called the trans⁃formation,when the growth develops into its extreme stage,it is called the change,when the change of Yin and Yang becomes unanticipated,it is called divinity,when the property of the divinity is changing constantly,it is sacred[17].译文2(主动):Within the dynamic principles lies an intelligence that is difficult to know.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e myriad things we call hua.Growth to the extreme point we call bian.The mysteries of Yin and Yang are not graspable.We call this shen.To be able to grasp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and to1138 环球中医药2016年9月第9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2016,Vol.9,No.9be capable of applying them flexibly is called sheng.This means sage or wise ones[18].注解:译文1按照中文句式主要采用被动句式,并按照排比关系展开,有较强的修辞韵味;译文2没有完全遵循中文句式而是将译文处理为主动句式㊂两个译文各有所长,接受度都很高㊂因此,中医翻译时,可根据需要把中文的特殊句式译为英文主动句式,丰富译文句式,提高译文可读性㊂Hadllid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主位(theme)是已知信息,通常是句首的主语,述位(rheme)是未知信息位于主位之后[19]㊂Mona Baker认为述位的语篇价值比主位更高,因为信息核心内容都在述位[20]㊂从这个意义上讲,采用主动句,可突出研究发现,使表达更加简练㊂强调使用主动语态,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被动语态㊂But you don’t have to avoid passives at all costs.They can be useful,for example when there’s no need to say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ction because it’s obvious.而应根据译文需要灵活选择句式㊂请看下面的例子㊂2.3.2 实例二 原文: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译文:Question one:All the twelve meridians have their own corresponding arteries,why only cunkou is selected for diagnosing visceral diseases and making prognosis as well?注解:本句 取”穴之人,人所共知,因此,采用被动语态则更为简洁㊂从语篇层面上看,在翻译中医句子时,有些句式可根据需要以主动语态译出,使文字简洁㊁清晰㊁表达有力㊂在医学文献中不单纯依赖于某一句型或语态格式,交替使用主动㊁被动语态以及其他句型,既能满足意义表达,又避免了频繁使用单元句型或语态,提升译文质量㊂3摇结语在理论层面通过对手册中主要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手册同样对中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㊂目前中医英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术语的翻译上,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研究也集中在词和词组的翻译层面㊂手册从语篇角度审视译文的段落㊁句子以及词汇,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如:使用动词;使用主动句式;用词具体㊁不要抽象等,为中医翻译的研究与术语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㊂手册中的重要观点与中医翻译理论㊁跨文化交流理论与语言学相关理论相契合,在指导中医翻译上有一定学术价值㊂翻译是写作的一种形式,英文写作策略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global与local的关系,从写作角度指导翻译侧重整体表达,而翻译策略更侧重具体词句,二者结合能够促进中医翻译质量的提高㊂中医翻译研究在实践层面较少具体的指导,因此手册的具体规定对中医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如:读者为本(reader first),制定了译文的最终走向;使用动词,减少多余名词(cut out excess noun)使译文简洁;使用主动语态可对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有新的认识;用词要具体不要抽象,明确了选词的原则等㊂此外手册还对文本的长度㊁句子的字数等提出具体要求,对中医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中医药出口文件的制备也有重要参考价值㊂参考文献[1] 牛喘月.再论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3):235⁃238.[2]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3]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Directorate⁃general for translation,European commission.Fightthe Fog:How to Write Clearly[S].http://ec.europs.eu/translation,2010.[5] Martin Cutts.The Plain English Guide[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6.[6] Joseph M.Williams.Style:Toward Clarity and Grac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7]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9⁃50.[8] 李贵生,张德福.宣传中华文化应 以我为准” 对‘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一文的商榷[J].中国翻译,2011,(4):84⁃87.[9] 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2):95⁃100.[10] 王彬,叶小宝.中医典籍中 气”的源流与翻译探析[J].中国翻译,2014,(2):107⁃110.[11]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533.[12] 李照国.中医常用语句英译探析(一)[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107⁃110.[13] 李照国,朱忠宝.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28.[14] 牛喘月.再论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3):235⁃238.[15]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Manual of Style(9th edition)[M].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8:191.[16] 赵娟,吴涛.中外医学论文中被动语态㊁主动语态使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34⁃737. [17] Ni Maoshing.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M].USA:Shambala Publications,1995:127.[18] Wu Liansheng&Wu Qi.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InternalMedicine[M].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7:26.[19]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mold,1994:36.[20] 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2:125⁃131.(收稿日期:2015⁃11⁃21)(本文编辑:韩虹娟)。
英汉翻译中逻辑分析的应用
![英汉翻译中逻辑分析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25d6a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f.png)
英汉翻译中逻辑分析的应用李晓丹【摘要】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逻辑思维上的差异,从语言结构、语言意思判断和语言意思推理三个方面,分析英译汉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应用,可以帮助后学者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特色,进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28-29,111)【关键词】逻辑分析;语言结构;语言意思判断;语言意思推理;英汉差异【作者】李晓丹【作者单位】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 046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英语翻译能力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能力。
英语翻译虽非易事,但由于英语本身的特点,在翻译中还是有很多规律可循。
译者在翻译中常常会出现理解错误以及翻译转换过程中的转换错误。
为帮助译者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大一教材(上)中由威廉姆·卡尔森所著的原文《T he College Experience》为例,阐述逻辑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点拨译者发现原有问题,以便提高英语翻译水平,减少翻译中的困难。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传达感情、思想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思维的体现和表达。
而翻译则是在不同语言间进行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要借助于逻辑思维,需要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等一系列的抽象思维。
而这一逻辑思维的关键,是要转换成符合译入语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的思维过程。
本文阐述的逻辑分析就是对语言的分析,即在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怎样通过逻辑分析来达到有效、更佳的翻译目的。
(一)语言结构的逻辑分析英语在书写表达时较注重语言结构,即英语重形合。
在一个句子里,尤其是一个长句里,英语常常会使用“and、but、or”等连词,“of、about、on”等介词,还有“which、w ho、that”等引导词,来连接、说明以及引出句子。
英语通过这些词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句子,写出一个信息量很大的长句,而这就注定英语在书写表达时更加注重句子的结构。
从形合与意合看中医英译中的逻辑衔接
![从形合与意合看中医英译中的逻辑衔接](https://img.taocdn.com/s3/m/e7ff904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6.png)
从形合与意合看中医英译中的逻辑衔接
中医英译中的形合与意合体现为:
一、形合
1、严密的语句构造
中医英译中,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达准确的中医概念,还要注重语句结构的紧凑性,考虑到接近汉语句法结构的可接受性,使译文中的句子具有声调、结构上的完整性,充分发挥英语表达性,体现形合。
2、衔接适当的标点符号
通过合理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语句更加紧致,清晰,从而避免译文的转折句子过于长及繁琐,过长的句子会增加译文的歧义,从而影响正常的意合语句的衔接,使目的语译文更加有条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3、合理的句型布局
中医英译中,在衔接相关语句时要注重句型水平的一致性,句型的一致性是语句之间的形合连接,特别是在同一译文块中,要求句式尽可能保持一致,有助于把文章衔接起来。
二、意合
1、充分考虑语境
翻译中要注重到语境,考虑当前语境下译文能否表达准确,将理论和语境融合在一起,不仅掌握纯理论概念,更要熟知汉语句法结构,有助于更快更准确的衔接语句,实现意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使译文思路清晰。
2、注重言语表达的完整性
从句子意义上把握语句的完整性,增加个别句子之间的衔接性,将中医概念中的细节进行翻译,提高译文的实效性,使译文在语法和语义上更加完整,更加准确。
3、充分利用表达转换
在译文的衔接中,利用表达转换,有助于各句之间的衔接,把控译文的长度,决定了译文有助于意合的结构,这个步骤是翻译中的关键,因为它既能保持翻译的完整性,又能确保高质量的表达效果。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英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可以通过以上方式体现出来,要做到实现形合与意合,需要译者结合汉语思维,将各个句子衔接起来,使合理性贯穿始终,有利于更准确,更真实地传达中医概念,体现中医特色。
[中医]逻辑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逻辑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eb79ac1711cc7930b716d7.png)
逻辑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分析
传统逻辑学主要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假言推理以及命题逻辑。
假言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逻辑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先天的逻辑能力,就是逻辑学发展的基础,后期的逻辑学的发展都是以假言推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三段论的逻辑作为最初的推理,任何逻辑思维都是离不开它的。
在《内经》中,对于三段式推理的应用,也有很多。
例如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这段也是用大前提小前提的方法,最后推出假言命题。
此种推理的方式,在医学的应用中比比皆是。
但是传统逻辑的应用过程中,面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的问题,人们在认知上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逻辑是有民族性的,中国人所讲的逻辑并非西方的三段论逻辑推理,中国人的逻辑更应该注重类比和归纳,而非演绎的推理方式,这是由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所决定的,古人们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目标是修身,齐家,平天下。
他们在广阔的土地上劳作,仰天地观宇宙,把自己以及周围的事情视为宇宙的一部分,把自然和人自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总结了许多农谚二十四节气啊什么的。
这就是中国的智慧的结晶,中国的古代逻辑。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起源于近代实验科学发展之时,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所以,中医学的发展中,很多经验的总结都是和中国的古代逻辑分不开的,都是从个别到一半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逻辑分析法在英语长句翻译中的应用
![逻辑分析法在英语长句翻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df57f8433d4b14e852468d1.png)
逻辑分析法在英语长句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陈海峰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5期英语长句的翻译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让众多英语学习者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难题。
鉴于此,英语长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就成了英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英语长句的翻译不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到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而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任何英汉翻译理论、技巧都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相互对比的基础之上。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汉语的思维模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惯于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系统中就形成了以神统形的特点,汉语重意合。
有的语言学家以“一根竹竿”来形象地比喻汉语句子,一节一节的竹竿代表着汉语结构中紧密相连的一个又一个的简短分句,中间只用逗号隔开,几乎不用任何关联词就能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而无拖沓繁琐之感。
相比之下,英语则以“树式结构”而著称,以基本句型为主干,主干上有分枝,枝上有叶,由于分枝与分枝的关系有时是并行的、有时是从属的、有时是加以点缀的,由此构成了英语的并列句、复合句等。
英语长句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结构层次多、修饰语多。
显然,汉语和英语各有自己的一套扩展句子的规则,连动式和兼语式为汉语所独有,而并列法、潜入法、主从法在英语中比较常见。
从扩展的方向看,汉语是向左扩展,英语是向右扩展。
这种差异来源于说话人对情景加以概念化的不同,而概念化是受注意观支配的。
中国人说话倾向于把说话人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即信息焦点放在后面,形成“头轻脚重”的语义结构;而英语的语义结构则是“头重脚轻”,信息重点在句首,越靠后的内容越不重要。
二、英语长句翻译重在理解英语长句之所以难翻译,主要是长句结构十分复杂,其中包含多个从句或短语,一个段落有时只由一句话构成,一句话长达几页在英语中也时有出现,乍一看,给人一种云遮雾罩的感觉,令人一时不知从哪儿下手。
谈逻辑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doc
![谈逻辑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doc](https://img.taocdn.com/s3/m/1a62ba2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png)
谈逻辑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谈逻辑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导读:(二)笔记阶段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口译笔记在记录上有以下几个要求。
1.纵向延伸;2.逻辑词记录明显;3.横线分割在口译笔记训练中。
1.纵向延伸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目光移动,节约阅读时间。
另一方面,易于体现信息之间逻辑关系。
2.逻辑词记录要明显,我们在这里倡议逻辑词换行记录,这样每一层次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可见,并且对译员能形[摘要]逻辑思维是口译思维理解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不同专业领域口译工作的基础。
逻辑分析成型于良好的听辨理解中,同时也体现在包含着“连接”和“符号”的笔记中。
因此口译听辨、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逻辑分析,而逻辑分析的产物则是笔记和译文。
[关键词]口译;逻辑分析;听辨;理解;笔记;记忆1006-0278(2014)01-245-01口译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始终是口译研究关注的理由,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源语,从而使得译语表达更为准确顺畅。
文章主要说明口译中逻辑分析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在听辨、笔记和翻译阶段提高逻辑分析能力的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一、口译中逻辑分析的重要性口译是将听到的或读到的一种语言(源语:source language)信息即兴地以另一种语言(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来表述。
译员需要对源语进行听辨、理解、分析、记忆以及语言代码转换,然后用目标语表述,表述必须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
(一)听辨与理解阶段中逻辑分析的体现口译程序的关键第一步——听辨理解是一个即时又复杂的过程,包含听取源语、理解含义和逻辑分析。
此理解程序的是一种在整体层次上对语义信息的逻辑分析和信息合成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逻辑关系。
(二)记忆过程中逻辑分析的体现众所周知,记忆是口译的核心环节之一。
对于译员来说,我们需要经过长期记忆的背景知识去理解源语信息,而短期记忆则能作为提示,帮助我们回忆和再表达。
我们必须要对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分析段落和句子之间的关联,那么就能更深刻得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思路,并且还能适当得对后文进行大胆的预测。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13aab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e.png)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术语的标准化英译已成为迫切的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术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语料库和规范化的翻译方法,并通过实践向中医翻译领域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语料库,规范化引言中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实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和接受。
然而,由于中医术语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医术语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如译名不统一、不准确等。
为了促进中医在国际间的交流与推广,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化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医术语的特点与存在问题中医术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民族特点:中医作为中国民族独有的医学体系,涉及到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药物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医学理念。
3.概念特点:中医术语的概念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涉及到"气血"、"阴阳"等概念的翻译。
这些概念在西方医学中不存在,因此需要特殊的英译方式来准确传达其内涵。
中医术语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一词汇多译问题:由于翻译者对中医术语的不同理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个中医术语常常会有多种不同的英文译名,给学习者和研究者带来困惑。
2.译名不准确问题:由于中医术语的特殊性,有些术语在英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译或误导,导致学习者和研究者对中医术语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方法为了解决中医术语英译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1.语料库的利用:通过建立中英文中医术语的语料库,收集和整理各种中医文献和英文翻译文献中的术语及其译名,以确定术语的准确英译。
通过对语料库中的术语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词频和常用译名,从而建立一套统一的译名规范。
隐性逻辑视角下中医术语翻译词典的误译分析
![隐性逻辑视角下中医术语翻译词典的误译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9787c26bec0975f565e228.png)
隐性逻辑视角下中医术语翻译词典的误译分析作者:郑超凡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摘要:文章选取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中医术语翻译词典为对象,从隐性逻辑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医学背景知识,从辨证术语的语义和结构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术语翻译中因忽略隐性逻辑关系而出现的误译现象,进而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中医术语;误译;辨证;隐性逻辑关系doi:10.16083/ki.1671-1580.2018.10.046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177—03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推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中医翻译一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于中医语言的特殊性、文化哲学内涵的深刻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尽管中西方学者和译者已做出诸多努力,但当下的中医药翻译标准和体系仍不完善,还处于探索阶段。
中医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是建立完善的中医药翻译体系的基石。
想要翻译好中医术语,首先应从分析术语的基本特点人手。
“由于中医药学的历史性,名词术语多为古代汉语,有时字即是词,”有时其中的某一个单字或词就能表达极其深刻的含义,所以,由这些字或词组成的中医术语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语义逻辑关系,是具有连贯性的最基本的语篇单位。
自1976年韩礼德(M.A.K.Halliday)和夫人哈桑(Ruqaiya Hasan)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衔接理论起,衔接这一概念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当中。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语篇连贯性不仅需要形式上连接手段构成的显性衔接,如连词、代词等,还需要省略了形式上的连接但借助语义逻辑上的隐含手段而构成的隐性衔接。
隐性衔接是基于语篇内的短语、句子和段落之间存在着语义逻辑关系这一假设而形成的,是指在没有连接性词语或语篇标记的情况下,由于信息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内在逻辑关系,或是上下文语境提供了必要的提示,语篇的语义还可以是连贯的。
逻辑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逻辑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797279401f69e3142329473.png)
逻辑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逻辑教学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变得广泛起来。
在中医学教学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来引导教学,不仅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中医各个学科之间的建设也起到重要影响。
文章从逻辑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对逻辑推理方法的应用进行概括,从辩证的角度探讨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标签:逻辑教学;中医教学;应用效果逻辑方法指的是根据相关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在运用中通过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并通过相关的概念、推理以及对事物的判断等方式来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方法。
逻辑方法还可以分为形式上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辩证法上的逻辑思维方法。
中医学一般被认为是擅长意象的思维模式,较多的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但是中医学严密的逻辑定义以及繁杂的推理过程也是其存在不足的地方[1]。
中医教学必须通过准确的概念和推理才能向学生介绍中医学的相关知识,因此,逻辑方法在中医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笔者从逻辑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对逻辑推理方法的应用进行概括,从辩证的角度探讨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的应用效果。
1 中医学概念的界定准确的概念是传授知识的前提条件,中医教材对概念的正确划定重视还不够,部分概念还有疏漏的地方,比如在中医学特点划定的整体观念中,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其还没有明确的划定,可能会使学生误认为整体观念是人的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是相统一的。
应表述为整体观念是通过联系的观点来实现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又把这个定义称为整体思维,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人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中发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正治和反治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重要概念,《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述正治是通过病情的性质进行逆向思维治疗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反治是顺应病情的现象而治疗的一种方法。
从中可看出,正治法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定义过宽的问题,其概括范围超出了其实际达到的治疗要求,而反治法的定义也出现了定义过窄的问题,即没有较为完整的概括出其所包含的范围[2]。
逻辑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21b738b90d6c85ec3ac63f.png)
翻译 的过 程 是 止 确 理 解 原 文 和创 造 性 地 用 另 外 一 种 语 言 再 现 原 文 的过 程 。 由 于汉英 语 言 分 属 印欧 和汉 藏 两 大 不 同 的 语 言体 系 , 者之 间 的差 异 大 于共 性 。 是 人 类 的思 维 特 征 存 ■ 但 在 共通 性 ,这 使 得 不 同 语 言 之 问 的交 流成 为可 能 。匈 牙 利 拉 多 ・ 尔 吉 曾 指 出 翻译 是 逻 辑 活 动 , 久 翻译 作 品是 逻 辑 活 动 的 产
竺
逻 辑 分 析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陈瑞玲 吴 飞
4 10 ) 6 0 0
(午 学 院 外 围语 学 院 , 南 许 昌 }吕 河
摘 要 :汉 英语 言分 属 两种 不 同 的语 系 . 者之 间存 在很 二
大 的差 异 , 者 经常 需 要 面 对双 语 转换 过 程 中 的一 些 障碍 然 译 而人 类 的 逻辑 思 维 有共 通 性 , 者 可 以运 用逻 辑 分 析扫 除 翻 译 译 中的一 些 障 碍 本 文从 理 解 、 达 和校 核 三 个 阶段探 讨 了逻 辑 表 分析 在 翻译 过 程 中的 重要 作 用 关键 词 : 逻辑 分析 汉 英 翻 译 理 解 表 达 校 核
2 消 除 语 言 “ 义 ” . 歧 。
任 何 一 种 语 青 里 都存 在歧 义句 。译 者 可 以通 过 上下 文来 消 除歧 义 , 也可 以用 逻 辑 分析 的方 法 消 除歧 义 。
② Iia o d os tan vrtm l . ts o reh t ee u be g h s s
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bc342d1711cc7931b716fb.png)
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席淑华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1期摘要: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及医疗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科学,其说理工具主要是先秦哲学思想,传承及对中医的发展,主要能够对其加以正确理解其古代医者的临床思维模式。
而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进行实际应用能够将医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促进。
基于此本文则主要就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加以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逻辑方法;中医教学;作用逻辑方法主要是结合着逻辑学基本规律在抽象和概念以及判断等思维形式上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能够将其分成辩证逻辑及形式逻辑方法。
人们通常认为中医比较擅长形象以及意象思维,中医教学要能够在准确概念及正确推理基础上向学生进行讲述,在这一过程中的逻辑方法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 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及特点分析1.1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应用是中医学扬长避短及创新的必经途径,医学科学有着共同逻辑基础,而中医逻辑又和西方医学的逻辑有着思维上的不同这一特征,这正是中医的独特风格,对中医见长于整体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一思维的女方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是相互契合的,但中医思维在形式逻辑上较为薄弱,这些又对中医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基本的范畴和概念没有明确的确定,临床诊断有着不稳定性,所以将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进行实际应用就较为重要。
1.2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分析中医的逻辑思维方法有着辩证及形式逻辑统一又以辩证逻辑为主的特点,这些独特风格主要是由《黄帝内经》所奠定及通过《伤寒杂病论》加以补充的,同时又经历了医家进行充分的发挥及完善形成的。
从《黄帝内经》的阴阳说逻辑思维模式能够看出,其中的一个总纲是医学最为根本的理论基石,其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英译句子逻辑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英译句子逻辑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51f610cc175527072208c6.png)
一 ~ . = ● 译一 英~ 中一 医~ : ◆ .
广西 中医药 大学学报
・ l l 3・
,
◆
《 黄帝 内经 》 英译句子逻辑关 系研究
龚 长华
( 广 东药学院外国语 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摘 要: [ 目的 ] 研 究《 黄帝 内经》 英译 句子逻辑 关系。[ 方法 ] 分析对 比汉语与英语语 言句子成分 、 句子之 间的关系。[ 结 和张版语句则
相对 紧凑 , 倾 向于书面语 。在 内容上 , 三种译文差别 明显的有 两处 : 一是对经文“ 道” 的解读 , 另外一个是对 “ 治病必求 于本 ” 中“ 本” 的解读 。郭版将 “ 道” 译成“ 道路” , 将“ 本” 译成“ 根本” ; 刘版与张版对 “ 道” 的解读是相同的 , 都译成“ 规律 ” , 区别是刘 版将 “ 本” 译成 “ 病情阴阳变化 的根本 ” , 而张版译成“ 阴阳这个 根本问题” 。三种译本对“ 本” 的翻译 差别就在于前 面不同 的
语译 本。在中医典籍翻译过程 中, 译者一般选用特定校 注本 , 然后 再将典籍 翻译成外 语 ,这个 过程涉及语 内翻译 ( i n t r a l i n —
g u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 和语 际翻译 ( i n t e r l i n g u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 。语 内翻 译 就是在 同一语 言 内对典籍 文本 的理解 ; 语 际翻译就是将 典 籍 文本从源语 言转 换成 目的语 。由于译 者知识结 构 、 理解 能 力、 文化 内涵 以及 翻译水平 的差异 , 语 内翻译和语际翻译都有 可能对典籍 原文本的意义产生理解偏差 。
在社会实践报告中运用逻辑分析的写作技巧
![在社会实践报告中运用逻辑分析的写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05f45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b.png)
在社会实践报告中运用逻辑分析的写作技巧社会实践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写作形式,它旨在总结和分析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实践经验。
为了准确传达自己的实践观察和分析结果,运用逻辑分析的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如何运用逻辑分析的写作技巧。
一、清晰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在写作社会实践报告时,清晰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是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跟随思路的重要因素。
首先,应该合理划分报告的各个部分,如引言、背景介绍、实践经历、总结和建议等。
每个部分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并通过适当的转换词语和段落之间的过渡来确保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此外,在每个部分中,应采用清晰的逻辑结构来呈现观点和论证,比如因果关系、比较对照等。
二、明确的论点和论证在社会实践报告中,明确的论点和论证是关键。
在引言部分,应该清楚地提出研究问题或实践目标,并概括性地介绍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在实践经历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践过程,并借助逻辑分析的技巧来论证观点。
这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引用相关的研究结果或数据、进行比较和对照等方法来实现。
同时,在总结和建议部分,应该对实践结果进行准确的总结,并给出基于逻辑分析的建议。
三、合理的证据支持为了增强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合理的证据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可以通过引用实践观察的具体事实、统计数据、研究文献和专家观点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引用外部来源时,要注明出处,并确保所引用的内容与自己的观点相一致。
四、逻辑分析的技巧应用在进行逻辑分析时,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来帮助解释和支撑观点。
比如,可以使用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式来推理和总结观察结果,运用因果分析来解释实践经历中的原因和结果,使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来评估不同实践案例的优劣等。
五、精确和简练的表达精确和简练的表达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同样适用。
要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词语和句子,而应该选择准确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再现逻辑关系
![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再现逻辑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9fd075ecf84b9d528ea7afe.png)
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再现逻辑关系摘要:译文中是否能正确再现逻辑关系直接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因此,译者必须充分重视逻辑关系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帮助译者提高正确再现逻辑关系的能力。
关键词:逻辑关系;理解;翻译活动一、逻辑关系的理解逻辑关系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里说的逻辑关系,是个大概念,不仅指时空关系、因果关系、假设、让步、转折等,而且还指原文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的合理流露和表达。
换句话说,翻译既然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译文就不仅要再现原文的各种信息本身,而且必须把原文中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再现出来。
不理顺原文中诸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译文就读不懂,如果把关系反映错了,读者就有可能被引向歧途。
例如:Very wonderful changes in matter take place before our eyes to which we pay little attention.误译:我们很少注意的物质中那些奇异的变化都经常在我们眼前发生。
看到这句话,我们首先问到的问题是,paylittleattention(很少注意的)的宾语是什么?应该是“matter”(物质),还是“wonderfulchanges”(奇妙的变化)?事实上,在英语中这一点已经被指向得很清楚,不会引起歧义;可译文读起来却让人觉得意义模糊不清不明,所以,原因就在于这句话在语法上看似可以用二种办法进行翻译,但进行逻辑分析后,我们会发现“which”在这里应该指代“changes”(变化)。
所以,我们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物质中那些奇异的变化常常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尽管我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
由此可见,译者要通过文本对照批评,把握逻辑的尺度,避免谬误与疏忽。
二、正确理解和再现逻辑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一)首先要初步了解英汉语言结构的主要差异1.综合性语与分析性语。
英语属综合性语言,其标志为词的曲折变化形式。
逻辑方法在中医领域的应用研究
![逻辑方法在中医领域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b7cd4cd1f34693dbef3e3a.png)
逻辑方法在中医领域的应用研究【摘要】任何一种理论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使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
中医理论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自然、人体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因为中医思维遵循了一定的逻辑规律。
通过研究发现,逻辑方法的运用遍及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中医教学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逻辑逻辑方法中医任何一种理论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并将反映的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就必须使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
中医理论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自然、人体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因为中医思维遵循了一定的逻辑规律。
虽然中医没有明确提出逻辑的概念,但却一直在不自觉地运用着逻辑的思维方法,遍及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中医教学等各个方面。
因关于逻辑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故笔者搜集近十年文献,作一综述,以期对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思路。
1 中医理论体系中逻辑方法的应用吴永贵等[1]认为中医学科学发现和理论构建的逻辑方法,既有通过归纳法发现一般原理,建立理论体系,也有通过类比、想象、提出假设、逐步验证而形成理论;认为中医学逻辑方法的基本特征是:①多向性和多面性一体的特征;②辨证思维的特征。
任秀玲[2]认为古医家运用中国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建构了中医理论体系。
“应之道”指导中医学认识和发现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构筑了生理之应、病理之应和天人之应的理论框架。
同时作者认为“应因之术”是以客观事物的实(实体)与形(形象、征迹)为基础,提出的解决名实如何一致、相符的逻辑方法。
刘�矗�3]认为类比推理方法贯穿于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认为脉、经、络的提出,是以类比法为依据的。
在经络生理方面,类比推理方法被用于说明阐释其功能作用。
文末作者综合地评价了类比法的应用价值,认为类比法在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中,一方面给予医家们在理论创新上以重要的指导作用,使经络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获得了形象的基础,促进了它的形成。
逻辑分析在翻译中的作用
![逻辑分析在翻译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7fc132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7c.png)
逻辑分析在翻译中的作用
李成明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问题,同时也涉及许多非语言因素.逻辑就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翻译不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分析和判断,而且在表达过程中更需要运用逻辑分析与判断.掌握逻辑学中的一些知识,自觉运用逻辑分析,对于透彻地理解原文,避免错误,提高译文质量和可读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李成明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中的作用与培养
2.逻辑分析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3.英汉翻译中逻辑分析的应用
4.汉英科技句子翻译中的逻辑分析
5.逻辑分析与综合在翻译中的决定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篇逻辑思维下中医典籍英译中的衔接明示与映现
![语篇逻辑思维下中医典籍英译中的衔接明示与映现](https://img.taocdn.com/s3/m/f64025e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d.png)
语篇逻辑思维下中医典籍英译中的衔接明示与映现李振【摘要】Cohesive means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ference and logic relation among sentenc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iscourse coherence of translated script of Chinese medicine.Different from English language,the discourse of classic script of Chinese medicine embodies such features as zero anaphora,frequent use of substitution and covert logic relation,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thinking pattern.With the help of contexts of situation and culture,the translator infers the contextual relations and clarifies such cohesive methods as additions of subject and logic conjunctions and clear expression of substitution,reconstructing the structure of source sentences based on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to guarantee the coherence and readability of target script.%衔接方法和推理及逻辑关系的建构是实现中医典籍英译本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中医典籍具有“零式指称照应”“替代词语频繁使用”及“语际间隐性逻辑关系”等语篇特点,与英语言语篇形成鲜明对比,而语篇差异的背后更是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译实践中,译者需借助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推理句际关系,明确衔接方法,通过“主语凸显”“替代词语明示”及“增译逻辑连接词”等译法,减少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逻辑推理障碍,结合中医基础知识对原句作适当调整,保证译文语篇的整体连贯性和可读性.【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3页(P122-124)【关键词】衔接;中医典籍;英译;语篇【作者】李振【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南京 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近10年来,中医译事研究如火如荼,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于中医学的世界传播和自身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465-470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3064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s of LogicalAnalysi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Texts for TCMYushu Yan, Rongzheng Ren*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Received: Jun. 9th, 2020; accepted: Jun. 23rd, 2020; published: Jun. 30th, 2020Abstract“Parataxis” of Chinese and “hypotaxis” of English seemingly has been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academic discussion on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Based on plent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I found that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actually lies in their distinct ways to express logical relations, which seem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barrier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logical relations could be a bridge of the huge gap between “parataxis” of Chinese and “Hypotaxis” of English. In this paper, I first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logic relations to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n the features of texts to publiciz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 well as the typical logical problems in these text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practicable suggestions and effective methods to make C-E translation of texts to publicize TCM easier and more readable by case studie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to clarify the logical relations in the texts.KeywordsLogical Analysis, C-E Translation, Publicity Texts for TCM, “Parataxis” of Chinese, “Hypotaxis” of English逻辑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运用严钰淑,任荣政*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通讯作者。
严钰淑,任荣政收稿日期:2020年6月9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30日摘要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中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笔者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发现,逻辑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中译英最大的难点之一。
由此,笔者想到逻辑关系是跨越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鸿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本文探讨了逻辑关系之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意义、中医宣传文本的特点、存在的逻辑关系方面的典型问题,以及逻辑关系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运用以及使逻辑关系明确化的翻译技巧,旨在为解决由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巨大差异所致的翻译难题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思路和切实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逻辑分析法,中译英,中医宣传文本,汉语“形散意合”,英语“形合”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在英汉翻译研究领域中,强调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差异是最常见的话题之一。
但是大多数研究论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常常点到为止,而较少结合翻译实践深入地剖析,致使相关探讨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且比较笼统,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
笔者在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后注意到,在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差异中,关键之一是逻辑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
英语“形合”,主要体现为逻辑关系外化,并且比较明确,通常能使读者一目了然[1]。
特别是非文学性文本,通常逻辑关系清晰、通顺一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贯穿全文,体现了思维的连续和严谨[2]。
而汉语“形散意合”,主要是因为逻辑关系是内化的,隐藏不露,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感受,贯通[3]。
同时,汉语还常常存在思维中断和跳跃的现象;很多文章不注意前后的逻辑联系,自知其联系却未说明;有时则是混淆不同的逻辑联系,即用错了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有时因语序混乱而使关系错乱,或因不必要的重复形成循环论证。
汉语母语读者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会自动脑补,重建逻辑关系,所以不会产生阅读和理解障碍。
但是在汉译英时,如果不经过加工处理,直接译入英语,就显得逻辑混乱,使读者如坠云雾,甚至可能造成阅读和理解障碍。
事实上,这也给汉译英带来极大挑战,造成诸多困难[4]。
以往专门讨论逻辑关系的论文极少。
而笔者基于大量翻译实践发现,逻辑关系正是中英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探讨。
因为,行文中的逻辑是否明确,是否衔接自然而紧密其实体现了中英文思维方式上所具有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中英文表达方式转换的一个最大的难点。
而逻辑关系分析法和内化–外化之间的转化技巧就是解决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鸿沟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探讨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分析中文原文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并使之外化,严钰淑,任荣政从而降低中译英的难度,并提高英语译文可读性的方法与技巧。
2. 中医宣传文本的特点及中译英的难点首先,中医宣传文本在内容上具有全方位覆盖的特色。
这是因为中医学科本身内容繁杂,又与多学科交融,所以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词汇,诸如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武术气功、烹饪、音乐、气候学等多方面。
同时,内涵常多隐晦,很多内容在中文里尚且有不同的解释,甚至连中医术语的含义和表达尚未完全统一,会因学派而异。
这就导致了源语言层面存在理解差异和表述的不一致,因而难以实现标准化的问题。
在行文方面,中医宣传文本普遍具有偏文学化的特色,表达方式多迂回曲折,多言外之意,行文的篇章结构通常比较松散,前后句子逻辑不明显,思维存在跳跃中断。
汉语“形散意合”的特点体现得比较明显[5]。
不过,中医科普性宣传文本偏向于说明文体[6],以客观描述和解释中医理论、介绍中医特色诊疗手段及技术方法为主,内容专业度多为中低级别,学术化程度不高。
语言多采用介于正式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平实的书面语。
相对于中医文化宣传文本而言,科普性宣传文本语言简洁得多;篇章组织和句子结构更简单明了。
但因常常引经据典,文白夹杂,文学性较一般的科技说明文明显要强得多。
整体而言,中医宣传文本要转换成地道的英语思维和表达方式难度相当大。
3. 中医宣传文本中常见的逻辑问题及处理技巧中医宣传文本中常见逻辑关系不明确甚或错乱等诸多问题,主要由于内容过于专业化、缺乏必要的解释、缺乏衔接成分、语序错乱、表述错误、用词含义模糊所致。
但是,通过细读原文,理解并理清其中的思路和逻辑,并使用翻译技巧做恰当处理,则可有效降低中译英的难度,同时也使译文的逻辑更清晰,使译文表达更符合英语的习惯思维,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1. 由于使用了“行话”而又缺乏解释导致逻辑关系不明确。
例:某中医科普稿的一句原文:加之2019年岁运土不及,主运终之运少羽,客运终运太徵,//①也表明了2019年冬为暖冬,易发瘟疫,发病时间段为小雪至大寒。
因客气为少阳相火,火克金,//②容易出现肺系疾病。
分析:这句话思路明确,但内容过于专业。
原文摘自中医古籍,讲解的是“五运六气”的理论,已经译成了现代汉语,并经过了简化与改写。
据了解,原文本来是面向国内发行的,并非向国外宣传。
然而,即使在中医界,此类内容也属“小众”型研究对象。
显然,作者没有考虑到读者可能是“外行”,对中医一无所知的情况,因而对术语(岁运、主运、客运、终运、少羽、太徵、客气、少阳相火)的涵义均未予以必要的解释。
句中斜杠处存在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内容晦涩难懂,直译显然难以有效传达文意。
即使采用意译,要言简意赅地英译这些术语难度也相当大。
如果只译出其字面意思,恐怕读者仍然无法领会其间的逻辑联系。
按照英语思维习惯,作者有责任解释清楚意欲表述的内容,而不是让读者去猜“言外之意”。
而我国诸多作者却多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思路写文章。
如此句也是一种典型。
这就需要译者代劳,挖掘其深意,并视情况予以注解或补充说明,以明确逻辑关系。
当然,补充说明文字以简明扼要为佳。
考虑到篇幅和读者接受度,笔者对此句中会直接影响理解文意和前后语境逻辑联系的几个术语“少羽”、“太徵”、“客气”和“少阳相火”采用了括号加注的方法,给出简要说明。
鉴于原句偏长,所以在斜杠1处断句,并增译了关系引导词Such a combination以明确前后的因果联系。
而在斜杠2处,笔严钰淑,任荣政者增译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7],简略说明“金”对应肺系疾病,搭构出明确的逻辑联系,使语意连贯,帮助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