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梅艳)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篇1(1969字)【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

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⑴“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⑶“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⑷“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⑸“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研读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提问:“你们觉得大自然中有什么语言?”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运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4. 探究大自然语言的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短语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表现,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2. 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包括拼写、意义和运用。

3. 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打印稿。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2)提问:你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疑问或想法?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互换阅读,讨论课文中的内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解释。

(2)每组汇报自己的实践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语言,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2. 邀请专家或有相关经验的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大自然的语言》的初中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的初中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学会从大自然中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2)如何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PPT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作业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环境,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景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分享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4.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从大自然中寻找examples of language。

(2)学生汇报观察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中语言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观察、感悟或想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备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备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备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自然现象的分类:气象、地理、生物等自然现象的特点:自然形成、相互关联、规律性等2. 第二课时:天气与气候天气的概念和特点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天气和气候的关系3. 第三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第四课时:自然界的规律自然规律的概念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探索自然规律的应用5. 第五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现象的分类、特点、天气、气候、生物与环境、自然规律等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保护自然的意义,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2. 课件:PPT、图片、视频等3. 实地考察器材:望远镜、指南针、记录本等4.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论文、新闻报道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第1-2页)导入新课,介绍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气象、地理、生物等自然现象的分类。

分析自然现象的特点,如自然形成、相互关联、规律性等。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和语言的美。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和语言的美。

2. 学会生词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 学会生词生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到大自然的情境中。

2.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的美。

3.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词生字卡片。

4. 分组讨论的小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到大自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生词生字的发音,让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的美。

3.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大自然的奇妙和语言的美感的认识。

4. 讨论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自然的奇妙和语言的美,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可以是描述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家长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和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

2.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

学习重点1.整体把握文意,领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结合具体段落、语句品味文章精当严密又富有情趣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教师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物候现象。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并简介作者古人有云:“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在勃发生长,正如这个诗句所言,那清澈的河水,繁盛的树林,芬芳的春花,还有那漫天飞舞的蝴蝶和辛劳的蜜蜂,它们都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是一篇有关春天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教师也可根据本地自然特征自己拍摄一些春景图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教师过渡: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作者在文章开始就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感悟告诉我们:大自然有自己的语言。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及对这些自然现象所做的科学阐述。

1.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与引导。

2.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及科学阐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哪些是作者亲眼所见?哪些是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作者在阐述这些自然现象时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严密?试用自己手头的资料或自己的语言帮助作者进一步阐明文中阐述不清晰的地方。

(2)在感受作者准确、严密的说明性语言特点的同时,标画出你认为作者用词精妙的地方并加以品析。

(提示:可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等角度考虑)3.学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评价并明确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特点;(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2)运用小组合作、汇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特点;(2)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大自然中不常见动植物的认知;(2)学生对大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大自然中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和实物模型。

2. 学生准备:(1)提前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记录下感兴趣的自然现象;(2)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展示大自然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教师讲解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式,掌握大自然的现象和特点;(3)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3. 巩固与拓展:(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大自然的现象;(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2)评价学生在讨论、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

2. 学习成果评价:(1)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大自然现象的认知和描述能力;(2)学生自评、互评,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收获。

3. 教学反馈:(1)根据评价结果,总结教学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自然现象的认识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2. 第二课时:生物的特征教学重点: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第三课时:生态系统教学重点: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第四课时:季节的变化教学重点:认识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5. 第五课时:自然灾害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教学难点:掌握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2.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3.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近大自然。

5. 小组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识:结合教材,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会通过大自然语言来观察和了解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正确朗读和理解。

2.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3.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大自然语言的识别和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语言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小组讨论活动安排。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一些语言现象,如动物的叫声、植物的花开花落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吗?它们是怎样传达信息的?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语言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 观察大自然,举例说明自己发现的语言现象,下一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观鸟、识植物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语言的奇妙,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课程内容的介绍。

2. 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

教学难点:1. 课程内容的导入。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章节二:声音的语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感知。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声音的分类: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鸟鸣、流水、风吹等。

3. 声音的作用:讲解声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传递信息、警告危险等。

4.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演示自然界中的声音,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章节三:动物的语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通讯的方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动物通讯的方式和特点。

2. 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动物的行为和通讯方式,引发学生对动物语言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动物通讯的方式:介绍动物通过声音、体态、气味等方式进行通讯的特点和例子。

3. 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通讯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通讯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合作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章节一:引言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章节二:声音的语言1.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和作用,如鸟鸣、兽叫、虫鸣等。

2. 教学活动:学生听声音片段,分析其特点和含义,讨论声音在生物交流中的作用。

章节三:动物的信号1. 教学内容:讲解动物通过动作、体色、气味等方式传递信息的信号,如孔雀开屏、萤火虫的闪光等。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动物的信号行为,分析其传递信息的目的和作用。

章节四:植物的沟通1. 教学内容:探讨植物之间通过根系、花朵、果实等方式进行的沟通,如植物的共生、传粉等。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的沟通方式,分析其对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章节五:人与自然的交流1. 教学内容:讲解人类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获取信息,如天气预报、自然警示等。

2.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尝试解读大自然的语言,培养与自然的联系和敬畏之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章节六:天气的信号1. 教学内容:介绍天气变化对大自然的影响,以及动植物如何通过行为和生理变化来感知和适应天气变化。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生物行为,分析天气与生物的关系。

章节七:季节的变迁1. 教学内容:探讨季节变化如何影响大自然的语言,例如植物的开花和落叶、动物的迁徙等。

2.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不同季节的生物变化,讨论季节对生物的影响。

章节八:水流的信息1. 教学内容:讲解水流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动植物如何通过水流来传递信息和生存。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河流、湖泊等水体,了解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分析水流对生物的影响。

章节九:土壤的秘密1.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土壤中的迹象来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描述大自然的语言及其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观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提高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2)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语言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理解和感悟。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电子或纸质文本。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3)教学活动的相关道具或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语言的感悟。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2)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词和短语的用法。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大自然语言的展示活动。

(2)学生展示,其他同学观看并给予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描述大自然的语言及其重要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生物特征等。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四季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学会描述四季的特点和景观。

2. 第二课时:天气与气候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第三课时:生物的特征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

4. 第四课时:水的循环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了解水循环对地球的重要性。

5. 第五课时: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自然现象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规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4.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2. 多媒体课件:四季变化、天气与气候、生物特征、水的循环、地球的运动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3. 教学道具:四季图片、天气与气候卡片、生物特征模型等。

4. 参考资料:相关科普文章、自然现象案例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分别讲解五个课时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提供课文的电子版,方便学生阅读和查阅。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信息。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总结课文,让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4.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课文:15分钟分析课文:20分钟总结课文: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业和阅读笔记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2 教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案,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6.2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短文,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大自然、环保等方面的书籍、文章,拓展知识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及其研究意义。

2.理解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拟人手法在说明文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3.理解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3.讨论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难点解析: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物候学的重要性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物候学认识的小作文。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教案标题:《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大自然的语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运用诗歌语言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诗歌《大自然的语言》的复印件。

2. PPT演示或黑板。

3. 学生练习活动的素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细节和美。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语言是什么?自然如何用语言与我们沟通?3. 引入诗歌《大自然的语言》,播放音频或分发诗歌复印件,请学生跟读或默读。

核心活动:1. 合作阅读与理解1)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阅读并理解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和情感表达手法。

3)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可能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分享,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创作活动1) 给学生一些时间静心感受自然,观察自然界中的美景。

2) 引导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使用诗歌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3) 学生随机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巩固拓展:1. 分享文学赏析1) 选择一首与自然相关的名诗或散文,与学生一起朗读与欣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 环保意识培养1)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与自然的联系。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保观点和做法,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自然界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自然现象和规律,如季节变化、气象现象等。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大自然的语言》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描述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讲授法:教师讲解自然现象和规律,让学生掌握知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自然现象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2.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文字描述,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户外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 邀请一位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

八、教学反思:九、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大自然的语言》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

3. 参考书籍和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深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本单元的教学计划安排为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第1-2课时:导入和朗读课文第3-4课时:讲解课文和小组讨论第7-8课时:教学评估和扩展活动第9-10课时:教学反思和教学资源介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梅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梅艳)

大自然的语言重庆市綦江中学梅艳 19号【学习目标】1.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

2. 默读课文,按要求快速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条理清晰之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快速筛选信息并概括内容要点。

一.设问导入:(3分钟)师:大自然有语言吗?请大家齐读诗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师:大自然有语言吗?从诗歌中你听懂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1分钟)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三、落实字词,积累基础(4分钟)竺可桢(zhú zhēn)翩然(piān)簌簌(sù)萌生(méng)农谚(yàn)草长莺飞(yīng)孕育(yùn):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nì):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注意多音字:载 zăi (登载)(一年半载)翘qiáo (连翘)翘首企盼zài (风雪载途)(载歌载舞)qiào (翘尾巴)四.研读活动:(一)研读课文,着眼全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条理清晰、非常讲究说明顺序的说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重庆市綦江中学梅艳 19号【学习目标】1.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

2. 默读课文,按要求快速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条理清晰之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快速筛选信息并概括内容要点。

一.设问导入:(3分钟)师:大自然有语言吗?请大家齐读诗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师:大自然有语言吗?从诗歌中你听懂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1分钟)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三、落实字词,积累基础(4分钟)竺可桢(zhú zhēn)翩然(piān)簌簌(sù)萌生(méng)农谚(yàn)草长莺飞(yīng)孕育(yùn):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nì):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注意多音字:载 zăi (登载)(一年半载)翘qiáo (连翘)翘首企盼zài (风雪载途)(载歌载舞)qiào (翘尾巴)四.研读活动:(一)研读课文,着眼全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条理清晰、非常讲究说明顺序的说明文。

(12分钟)1. 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一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浏览课文,勾画或概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关于物候学的科学知识?多媒体展示:(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叫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问:以上四部分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这篇文章从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说起,有序地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的意义。

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深入,结构自然精巧,采用了逻辑顺序。

是一篇条理清晰,讲究说明顺序的说明文。

(二)、精读课文6~10段,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主体部分也是条理清晰、非常讲究说明顺序的。

(18分钟)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1)这部分内容总体上是何种说明结构?第7、8、9、10段结构上有何异同?明确:总体上是总分结构。

由第6段的设问句总起,接下来四个语段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四个标志词连接,从四个方面分说,条理清晰。

同:都是首句中心句总起,然后具体说明。

异:前三段都是中心句——解说科学道理——举例;第10段中心句——举例。

每一段也都条理清楚,结构精巧。

(2)四个因素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不能调换。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的。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

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3)为了说明四个因素对物候来临的影响,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小结:主体部分为了说明四个因素对物候来临的影响,作者主要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结构精巧。

五.总结:让我们用这样一首小诗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1分钟)美哉,《大自然的语言》!美在……(条理清晰)美在……(结构精巧)无论……、……、……(全篇、主体、段落)都有着值得我们欣赏的结构艺术之美。

六、布置作业(1分钟)1.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课外搜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语言丰美之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生动典、雅准确严密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和科学性。

一.复习旧课(2分钟)具体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揣摩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典雅的特点:(20分钟)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背诵你喜欢的第1段或第2段部分句子。

(提示:注意时间顺序、首词提示法,时间3分钟)学生读背1、2段并指名展示。

2.说说第1、2自然段可以改成下面这段文字吗?为什么?多媒体显示:立春过后,大地回暖。

各种花都开了,燕子也飞回来了。

夏天,果实生长,秋天果实成熟,树叶也落了,昆虫也都过冬去了,一片凄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年年循环。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明确: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的语言之美及其表达效果?温馨提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般是比喻拟人句和描写句。

典雅指语言典范、高雅而不浅俗,有文化韵味。

如“次第”、“衰草连天”。

(1)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手法写春天到了,语言生动形象。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具体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用词生动典雅。

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运用拟人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2)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明确: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通俗易懂地介绍知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3)师:大自然在四季里写着极其丰富的语言,请充分利用第1、2段的内容,用诗意的语言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一首小诗。

学生独立写作后展示。

三、揣摩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2分钟)1.找出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并分析表达作用。

如: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包括一切,限制说明的范围。

说明所有近海地方都如此没有例外,如果去掉,会让人觉得个别近海的地方不是这样。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学生找出例子并分析,例如:(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4).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5).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四.拓展迁移(4分钟)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五、课堂小结(1分钟)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六、布置作业(1分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