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

合集下载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 产生作品”。
四、文学介入的原则
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单纯描述,而是对 现实世界的否定、超越,艺术作品必须是 “以未来的名义对现实的审判”,提出了 文艺应当介入生活。
“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 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 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写作的自由包含着公民的自由,人们不 能为奴隶写作。”
“有朝一日笔杆子被迫搁置,那个时候作 家就有必要拿起武器。”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文艺思想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 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 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真理 的本质》、《林中路》等。
“此在现象学”:超时空的纯粹先 验自我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 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与他人共在 的具体个人,即“此在”。
(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及其主体性原 则)
作为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的语词是一般化 的、图示化的,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读者 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化活动:
读者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想象,从作品的许多可 能的或可容许的成分中选出一些成分来填补各 种未确定点。这种选择的做出通常并没有自觉 的、明确的意图。他只是任凭其想象力纵横驰 骋,以一系列新成分来补充客体,从而使客体 显得好像是充分确定的。
与凭据,语言所到之处即是人的存在之处。 语言是存在的言说,思(哲学)与诗(艺术)
是两种最基本的言说方式。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对立于“技术地栖居”,人不
是万物的征服者而是看护。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学
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 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 (1960)等。

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美学1. 简介现象学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的哲学学科,它以现象学的方法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经验以及审美感知。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现象学美学中,我们关注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感官经验和主体参与来产生审美效果。

2. 美的本质现象学美学认为,美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体验。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因个体差异而异。

然而,现象学也强调了共享的审美经验和普遍性原则。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观察和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普遍性特征。

3. 艺术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艺术经验涉及到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观者会通过感官接收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并产生情感、思考和反思。

艺术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

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然而,艺术家通过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是普遍性的,观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去感知和理解。

4. 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现象学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审美感知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以及情感、思维等心理过程。

在审美感知中,我们通过直接观察艺术作品来获得信息,并通过情感参与来产生审美效果。

艺术作品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思考和反思。

5. 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现象学美学研究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绘画以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为表现手法,通过平面的形式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

音乐以声音、节奏等听觉元素为表现手法,通过时间的流逝传达出情感和思想。

舞蹈以身体动作和空间布局为表现手法,通过肢体语言展示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戏剧以演员的表演和剧本为表现手法,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来传达出深层次的意义。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于美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现象学与感性学的显现观比较——以张祥龙与泽尔的美学观为例

现象学与感性学的显现观比较——以张祥龙与泽尔的美学观为例

现象学与感性学的显现观比较——以张祥龙与泽尔的美学观为例蔡祥元【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35)2【摘要】张祥龙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显现的发生机制,阐明它就是原本的美感体验。

这一以现象之显现为美的主张与泽尔的显现美学之间存在着呼应。

双方都主张原本的知觉体验中就包含美。

但是,与张祥龙接续、深化胡塞尔现象学不同,泽尔的显现美学传承的是鲍姆嘉登的感性学思想,他在阐发和论证显现观的时候诉诸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麦克道尔的知觉观,反而刻意回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

因此,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参照背景,可以更清晰地分辨两种显现观的差异。

张祥龙顺着胡塞尔思路进行拓展,将概念化认知还原到前概念化的意向构成,并结合海德格尔的思想,将意向构成进一步还原为境域构成,悬置意向对象的认知功能,以此展示一种纯意向的构成之美。

泽尔与之不同,其显现之美来自概念化认知的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严格说来依然暗中依赖于概念化认知,只不过是它的一种无目的的应用。

泽尔理路的相关困难进一步体现在他的时间观中。

由于泽尔没有借助胡塞尔有关现在点与现前域的区分,其关于显现的当下性的刻画便经常陷入相互冲突的描述之中。

张祥龙的时间描述则充分吸收了胡塞尔的时间晕思想,对两种时间以及两种经验的差异做出了更为清晰的说明。

【总页数】9页(P56-64)【作者】蔡祥元【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69【相关文献】1.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观及对西方美学的拓展2.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一)3.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4.接受美学与语用学在文学语言上的契合——以伊泽尔文学语言观为个例5.“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一、美学是一门年轻有古老的学科1、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有审美意识,后产生美学思想,到了近代美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起来。

审美意识指的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的自觉的、有一定普遍性、理论性的思考,并通过语言加以表述而产生的理论性成果。

人对于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观念上进行概括和辨析,标志着人类对美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类的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地自觉的演变过程。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相当粗糙,器型很不规整,多为一器多用;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体上明显趋向光洁、规则,并富有秩序和韵律感,功能上开始分化;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所制作的石器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据用途定型化。

这种从拙到精,从粗到细的不断追求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隐藏了人们追求非功利的视觉形式快感的审美意识和动机,已包含着原始的审美内涵。

原始人的装饰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最初的精神产品—装饰品。

利用兽的牙、骨,以及贝壳等进行雕磨、钻孔,以期创造并美化生活。

原始艺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诸如绘画、雕刻、歌谣、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

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

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

有意味的形式美的历程有意味的形式:美的历程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美始终是艺术家和思想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古希腊的雕塑到现代的抽象艺术,从中国的山水画到欧洲的巴洛克建筑,美的历程穿越了时空,展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创造。

在这段历程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始终是核心议题,本文将探讨这一关系在艺术发展中的演变。

一、古代艺术:形式与意味的初步融合在古代艺术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初步显现。

以古希腊艺术为例,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美。

在雕塑艺术中,人体被赋予了完美的比例和形态,如著名的《断臂的维纳斯》。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体美的形式,还蕴含了古希腊人对神和英雄的崇拜之情,形式与意味在这里实现了初步的融合。

二、中世纪艺术:形式与意味的神秘化中世纪艺术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呈现出神秘化的特点。

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其独特的尖拱形窗户和飞扶壁展现了形式上的创新。

而在意味上,这些作品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如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其复杂的图案象征着上帝的智慧和宇宙的秩序。

形式与意味在这里达到了一种神秘而和谐的统一。

四、现代艺术:形式与意味的多元化进入现代,艺术的形式与意味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以抽象艺术为例,艺术家们通过颜色、形状和线条等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而在意味上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表达。

如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其看似随意的线条和色彩,实际上蕴含着艺术家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五、当代艺术:形式与意味的融合与挑战在当代艺术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如数字艺术和装置艺术。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而在意味上则更加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的问题。

如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其独特的波点图案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也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从古代到当代,艺术的形式与意味关系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0844)《音乐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844)《音乐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844)《音乐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批次2:第二批次3:第三批次4:第四批次5:第五批次6:第六批次1:[论述题]3、当代综合主义音乐表演的美学观念。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一、要求在音乐表演中把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这两种美学观念加以综合,既要忠实于原作,这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和基本风格,而不是拘泥于乐谱记号,同时又要充分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使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表演创造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要求音乐表演更加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更能激动当代人的心灵,因此要求音乐表演要具有一种新的现代的精神和风格。

三、在表演曲目上要求更加多样化,在仍然十分重视“大块文章”如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的同时,也要求恢复演奏各种类型的小型作品,包括一些早已被新古典主义音乐表演弃之不用的器乐小品,从而把音乐表演的严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一满足当代听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2:[论述题]2、音乐表演者的专业学习应包含哪些内容?参考答案:答案要点:音乐表演的技术与技巧是以对本专业的基本表演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基本功的掌握为基础的。

这些基本功,如声乐的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钢琴演奏中的触键运指、音色力度、踏板运用,弦乐演奏中的持琴按指,揉弦换把、弓法变换等。

音乐表演基本功的掌握必须有正确的方法,现代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专业领域里都已经形成一套系统而科学的训练方法。

因此,音乐表演基本技术的学习,必须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按步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音乐表演的基本技术,即基本功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基本技术灵活地运用于艺术表现的能力,或者说是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这才是音乐表演技巧的真义之所在。

3:[填空题]1、音乐表演者要具备的特殊才能有⎽⎽⎽⎽⎽⎽⎽、⎽⎽⎽⎽⎽⎽⎽⎽⎽⎽⎽⎽⎽、⎽⎽⎽⎽⎽⎽⎽⎽⎽⎽⎽。

参考答案:奥地利卡拉扬4:[填空题]2、__国指挥家___是"现代指挥家”的代名词。

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审美心理学的起源审美心理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问题。

他们试图理解美的内在属性以及美的欣赏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因素。

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学理论,但这些哲学家的思考为后来的审美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世纪的审美心理学19世纪,审美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个体差异。

他们研究了人们对艺术作品、自然美景等方面的欣赏和感受,试图揭示审美经验的内在机制。

这一时期,审美心理学的发展逐渐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例如:感伤主义、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等。

三、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派崛起,对审美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知觉经验是有组织的整体,而不是各个感觉元素的简单组合。

这一观点在审美领域的应用,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艺术作品的整体美感和形式结构,而不仅仅是单个元素的分析。

四、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理论对审美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潜意识情感的表达,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可以揭示个体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这一观点推动了审美心理学对艺术作品内在意义和创作者心理状态的研究。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审美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价值和情感体验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学派对审美心理学的影响表现在关注个体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的发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审美经验是个体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情感表达的自由流露,通过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个体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和内在和谐。

六、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在审美领域的应用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过程在审美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

这涉及到对作品意义的建构、记忆的形成以及审美判断的做出等方面的研究。

00037《美学》全书知识重点——通过必备

00037《美学》全书知识重点——通过必备

第一章绪论【知识解读】“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人类的知识大体可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美学不是科学,即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其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单一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知识解读】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是人类诞生以后才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最先形成审美意识,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美学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不是从人类诞生之前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美学产生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真正意义上成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于18世纪中叶诞生。

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逐步积累的基础上诞生的,这是美学研究者们的共识。

它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以及审美意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审美意识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内容,人的审美意识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促成了新的美学思想的产生,同时也促成了美学这门特殊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识记“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知识解读】(1)美学的原初意义。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

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

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常常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

审美理论的演变

审美理论的演变

审美理论是关于美的研究和认识的学术领域,它关注的是人们对于艺术、自然和生活中美的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和理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审美理论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这导致了对美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的不同看法。

最早的审美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世俗事物的神圣和永恒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对艺术和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获得美的经验。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基督教对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思想家认为美是上帝的创造力和完美的表现,艺术应该用来向人们传达神性和信仰的信息。

这种观点主导了几个世纪的西方艺术和审美理论。

然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审美理论的传统观念。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感知和体验,他们把人类的世俗经验放在了中心位置。

艺术家们开始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真实表现,追求真实和平衡的美。

这种思潮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一直延续,并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审美理论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美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和感情上的满足,还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和理性准则。

康德是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客观美”和“主观美”的概念,认为美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喜好,而是遵循普遍规律的普遍人类理性的审美标准。

进入20世纪,审美理论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艺术家们可以追求独特的表达和创新。

一些艺术家,比如毕加索和杜尚,通过颠覆传统的审美观念,挑战艺术的边界。

在后现代主义中,审美理论变得更加多样和包容。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普遍的标准,只有个体的经验和观看者的观点。

他们提倡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的审美,关注艺术中的身份、政治和社会问题。

至今,审美理论仍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的看法不断扩展和转变。

关于现象学美学史分期的初步设想——从马里翁-亨利的还原观出发

关于现象学美学史分期的初步设想——从马里翁-亨利的还原观出发

关于现象学美学史分期的初步设想———从马里翁-亨利的还原观出发方向红 黄子明【摘要】现象学美学史的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现象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参照现象学内部的范式转换并结合美学自身的特点对现象学美学进行分期。

法国新现象学家马里翁和亨利从现象学还原角度概括现象学运动史,提出三种还原的类型,即胡塞尔的超越论还原、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和“新现象学”的给予性还原,最终达到实事的自身给予。

现象学美学史据此分为三个时期:(1)德国现象学美学阶段,实现了超越论还原和生存论还原;(2)法国现象学美学阶段,实现了对两大还原的综合并发展为身体现象学美学;(3)德法“新现象学”美学阶段,在对生存论还原进行还原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了生态转向和神学转向。

现象学的范式转换影响着现象学美学对美及其显现方式的理解模式的更新,二者的历史分期是高度重合的。

【关键词】现象学美学;历史分期;还原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2)05-0111-07作者简介:方向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黄子明,(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法国‘新现象学’研究”(21AZX011)一场延续一个多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已蔚然大观,一部现象学运动史也早已问世,可与现象学运动几乎同期展开的现象学美学运动却至今缺少一部严格的现象学美学史,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也许还是在于现象学美学史的分期问题。

我们知道,凡是历史都涉及到分期问题,而分期的依据是相关的理论设定或学术范式,现象学美学史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缺乏一种俯视现象学美学史的目光,目前已出版的各类现象学美学史的文章或著作鲜有对这个问题作过全面的反思。

说到现象学美学史,当首推塞普(HansRainerSepp)和任沛德(LesterEmbree)合编的有着广泛影响的著作《现象学美学手册》①,但即使在两人合作撰写的导言中,现象学美学史也没有任何分期,他们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并结合地域对现象学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逐一作了介绍。

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儒道两派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对峙的。

但是它也包括审美教育,主张仁学教育并⾮摒弃情感⽽⼀味强调道德,他始终强调诗教、乐教。

作为道家学派创始⼈的⽼⼦是根本否定任何功利,以“⽆为⽽⽆不为”的哲学原则,即“道”取代之,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问题。

儒家强调功利的审美教育,道家主张超功利的审美修养,各有⽚⾯性,⼜可能互补。

这两学派的审美教育思想,对汉代以后封建制度的审美教育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物”,所谓“完全之⼈物”,是指在“⾝体能⼒”和“精神能⼒”两⽅⾯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的⼈。

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和美学家,提出审美教育理论,审美教育,蔡元培称之为美感教育,⼜称之为情感陶养,是应⽤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的,并且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他在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五育”并⾏的教育⽅针。

从历史上关于美育的种种界定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点启⽰:1、美育具有通过情感陶冶使⼈成为完全的⼈的养成功能;2、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教育既相联系⼜有区别,是⼀种具有独⽴性的教育活动;3、美育的实施必须应⽤美学理论和各种审美现象。

这些启⽰都是宝贵的,它能使我们从不同的侧⾯更准确、更完备地去认识美育也更科学地界定美育。

将美育作狭义和⼴义的两种界定:狭义的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指以陶冶⼈的情感、培养⼈的审美能⼒为⽬的的⼀种教育。

⽽⼴义的美育则指美的教育,是运⽤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爱美、审美、创美素质及能⼒的⼀种教育活动。

四、美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学与美育是相关⽽不相同的学科。

美学是对⼈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具有⾃⾝独⽴完整性的理论学科,⽽美育则是运⽤审美原理在教育⽅⾯的⼀种实践及其概括和总结,是美学与教育学交叉渗透所产⽣的应⽤学科。

美学是美育的母系学科,美育的实施有赖于美学理论的指导。

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

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

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作者:戴筱筱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莫里茨·盖格尔是现象学美学的重要开拓者,他对研究方法的具体论述打开了现象学美学研究的突破口。

他认为首先要还原现象才能从中发现审美价值,其次要依附于现象,从个别例子中直观地把握到普遍性本质,而这一过程中,不仅客体需要符合适当条件,主体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关键词: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方法纵观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胡塞尔的弟子莫里茨·盖格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理论研究虽不及英伽登、杜夫海纳等人的具体深入,但他为现象学美学建构起了大体的框架。

在盖格尔看来,方法比结论更重要。

因此,盖格尔在他的著作《艺术的意味》中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现象学美学的研究方法。

而同时,他总能以浅白的文字和生动的例子分析艰涩的理论,这对现象学美学在学界的接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盖格尔首先成功打开了现象学美学研究的突破口。

一、通过还原现象来确立审美价值盖格尔首先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区别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特征,他明确指出“美学是一门价值科学,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形式和法则的科学”[1],因此,审美价值是现象学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审美价值则必须通过对现象的还原来实现。

盖格尔认为“审美价值或者其他任何一种价值的缺乏,并不属于那些作为真实客体的客体,而是属于它们作为现象被给定的范围”[2]。

他对举了构成某种和谐音的音响与构成空气振动的音响、一座雕像与一堆石头,来说明前者是作为现象的客体,而后者只是前者的自然或物理性的真实实在,并不具有审美价值。

实际上,这种审视对象的方法就是现象学的还原法,首先通过悬置,即“把所有有关客观事物和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把一切存在判断都括在括号里,存而不论、不予考虑”[3],在这一基础上,审美主体的地位上升了,主体能通过直观直接领会对象的现象,以此认识到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

所以只有作为现象的客体才是审美对象,才具有审美价值,对美的研究也就必须以还原现象作为出发点。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三级考点,单选、简答)L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要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龙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3.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珑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空Jt室也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5.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型组更Jt越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6.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区别:一是西方的悲剧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悲剧里崇尚的实际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与此相关,西方美学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

而中国古代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的审美意识。

7.【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

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

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life ontology;20世纪中国有两种类型审美主义, 一是文艺审美主义, 另一个是美学审美主义。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讲义一、19世纪西方美学19世纪的西方美学呈现多层面、多向度发展的趋势,流派繁多,观点纷纭。

(一)传统美学的延续1、理念说——黑格尔(1770-1831)《美学》、《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

“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

艺术发展经过三阶段: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2、现实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别林斯基(1811-1848):《文学的幻想》《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

“艺术是宇宙的伟大理念在它的无数多样的现象中的表现”,“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理想的诗“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理想的诗须与情感协调”,现实的诗“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诗人要在今天达到成功,单凭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时代精神中的发展”;“熟识的陌生人”,“每个人物都要用他所属阶层的语言来说话”;现实美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小说中)这些事实既然提升到理想,即洗净了一切偶然的和个别的东西,就比现实本身还更真实”,现实高于艺术,艺术高于现实。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况》、《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等。

“美就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现代美学的前奏1、社会学派——丹纳(1828-1893),认为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而在艺术家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最终形成艺术欣赏的客观标准。

美学第一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美学第一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自考《美学》主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美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代表人物: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我们认为,美学的对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美,也不是与对象毫无关系、完全由人决定的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从逻辑上说,先有了审美关系然后才有美于不美,也才有了进行审美的人,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如: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和日常生活中的美都是因为有了人与对象发生了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才产生的审美现象。

同样,丑、荒诞、惊颤等现象也是因为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转化为美的形态,具有了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摘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哲学家,也是一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在近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不可忽略,实现了对传统美学主体主义特性的超越。

海德格尔的美学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带有明显的反主体性色彩,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弊端使艺术逐渐堕落成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艺术的本质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海德格尔试图用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方式唤醒迷失的艺术家,试图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他美学思想中最伟大的一点。

关键词:主体性;美学;存在;艺术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了解其哲学思想是通向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美学和形而上学一样存在着主客二分的弊病,且艺术的美学化倾向日益加深,艺术品变成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任意评判,但艺术本来并不是作为一个对象被人们所感知经验的,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某一特定世界的显现和象征,在这一特定世界中它通过与人的相互联系而作为存在者存在。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且也为近现代中西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想了解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便首先要深入其哲學世界,尤其是他对形而上学的追问和研究,不夸张的讲海德格尔全部哲学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论的确立,使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有了明确的区分,与此同时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调,人们开始把一切与人无关的事物当作是认识的对象,试图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观看本质,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并没有在笛卡尔奠定的哲学线路中有大的突破,直至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提出,需要注意超人并不是指神人或者非寻常人,所谓的超人指的是对以往的人的超越和克服,他颠覆以往哲学家对理性的重视,表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本能和欲望。

海德格尔受尼采哲学的启发,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彻底远离了真正的形而上学,甚至声称传统形而上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遗忘史,他提出要回归原始的形而上学,从此在入手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他认为把这个在作为最值得追问者来经验并理解,专为这个在来追问,这就不折不扣地叫做:追问在的意义。

4现象学美学

4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美学第一节罗曼·英伽登的美学一罗曼·英伽登简介罗曼·英伽登(Roman lngarden,1893—1970),当代波兰哲学家、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受教于里沃夫、哥廷根和弗赖堡等大学,曾先后师从特瓦多夫斯基和胡塞尔。

英伽登1918年在弗赖堡大学以论文《柏格森的理智与直觉》获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先后在里沃夫和克拉科夫等大学教授哲学。

但是从1949年到1956年,由于他的学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波兰政府禁止他在大学教学,但仍允许他在克拉科夫的波兰科学院继续他的研究。

从1956年起他又被允许在大学执教,并代表波兰出席国际美学会议,英伽登在生前就有五卷波兰文的文集出版,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和《经验、艺术作品与价值》(1969)等。

作为一位具有实在论倾向的现象学哲学家,英伽登始终徘徊在尖锐对立的实在论和现象学之间。

一方面英伽登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和建立严密科学的信念,另一方面他又力图抛弃胡塞尔的先验原则,希望确立独立于意识的实在,在意识和实在之间建立以实在为基础的对应性关联;从而以实在论的常识性信念来弥补现象学的偏颇。

为此,英伽登强调被胡塞尔束之高阁的“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认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都必以本体论的研究为依据。

正是在此一思路上,英伽登展开了自己创造性的理论探讨,终于完成了他独具—格的现象学美学体系。

二艺术本体论1 与胡塞尔哲学的基本区别现象学的基本任务是凭借所谓“本质直觉”在内在直观中把握和描述意识“意活动以及由意识活动构成的对象——“意识客体”,或称“意向性”对象。

向性”是现象学的中心概念之一。

“意向性”(intentionalitat,intentionality)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即“指向性”或“相关性”,意思是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种对象或与某种对象相关。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摘要:作为经验美学和哲学美学的代表,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审美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审美教育中,表现为各自的美育过程、方法以及功能的不同。

关键词:完形心理学;现象学美学;审美观;美育;差异所谓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

就某个美学流派而言,其审美教育观是与其基本的审美观相对应的,或者说是其审美观决定了美育观。

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分别作为经验美学和哲学美学的代表,二者在审美观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差异的揭示,找出两大流派在美育观上的不同,从而能在对比中对各流派思想做更进一步的领悟。

一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审美观上的差异(一)完形心理学美学的审美观完形心理学美学,又名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当代美国主要美学流派之一。

完形心理学强调主体对客体认识反映的整体性,这一原则运用到美学上,就体现为完形心理学美学所倡导的“同形同构说”。

“同形同构”认为: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同形关系。

“艺术形式结构被看作和主体审美心理——情感结构相对应的形式结构,它们在性质上是相异的,在结构上却是相同的(同形)。

”每当外部事物和艺术形式的结构和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同形时,对象就成为审美对象,主体就进入审美状态。

“同形同构”原理的建立与完形心理学美学把物理学的“场”运用到心理研究方面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场’,知觉也是一个‘场’。

”根据“场”的理论,完形心理学认为,事物之所以象我们看到的样子,是由于近刺激的配置所引起的场组织作用。

而场组织作用在闭合、相似、接近、连续等原则下,把感觉刺激转变为一个个有组织的整体。

这种对刺激的被动反映在美学上表现为审美对象的产生与审美情感的生成过程。

1.审美对象的产生是由外部事物或艺术形式的刺激和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在对立中达到统一状态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盖格尔还对审美价值的 客 观 性 和 主 观 性 问 题 作 了 探 讨 "盖 格 尔 认 为 !审 美 价 值 是 有 客 观 性 的 !不 过 这 种 客 观 性 不 是 实 际 的 客 观 性!#我 们 决 不 能 把 一 种 现 象 所 具 有 的 客 观 性 44 现 象 学 的 客 观 性 44 与 具 体 的 客 观 性 或 者 实 际 的 客 观 性 混 为 一谈"&’()*+5(/现象学 的 客 观 是 一 种 在 主 体 意 识 中 的 客 观"尽 管 不同的意识主体在意向性中构造的对 象 是 不 同 的!但 是 意 向 性 行 为模式却是客观的"所以!尽管 由 于 审 美 意 识 的 不 同 而 导 致 审 美 价 值 的 相 对 性!但 是 #审 美 价 值 的 相 对 性 是 和 它 的 现 象 学 的 客观性相一致的"美对于主体 来 说 是 不 是 客 观 的!这 并 不 是
现象学的价值观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理论的基本
特 征 -728在 主 客 体 关 系 中 讨 论 审 美 价 值 问 题 07(8对 未 进 入 审 美 过 程 的 艺 术 作 品 的 价 值 与 审 美 过 程 中 的 艺 术 作 品 7审 美 对
象 8的 价 值 进 行 区 分 .但 是 ’现 象 学 的 价 值 观 与 整 个 现 象 学 哲 学 的 体 系 一 样’本 质 上 是 唯 心 主 义 的’它 远 未 真 正 实 现 主 体 与 客 体 的统一.在现象学中主体是先 验 的 主 体’客 体 是 主 体 意 识 意 向性的产物’因此在现象学那里主客关 系 的 决 定 性 根 源 在 于 主 体0现 象 学 虽 然 认 为 作 为 情 感 和 评 价 的 价 值 论 要 以 理 性 为 基 础’但 实 际 上 理 性’确 切 地 说 是 逻 辑 理 性 在 现 象 学 的 价 值 论 中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地 位 .胡 塞 尔 在 关 于 伦 理 学 和 价 值 论 的 讲 座 中 曾 明 确说道-=真正说来只有一种理性’它 判 断 并 且 说 明 判 断 的 理 由BB逻辑理性的这种万能 控 制 是 无 可 争 辩 的.>&+,7?A28现 象 学 价值理论的唯心主义本质和逻辑理性的根基为现象学美学的
审美价值观在形式上的主客统一背后的或将价值归于主体或
归于客体的倾向埋下了伏笔.
二 /盖 格 尔 的 审 美 价 值 观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价值理论 中’审 美 价 值 问 题 是 从 属 于 他 的 关 于 一 般 价 值 的 论 述 的’在 关 于 伦 理 学 和 价 值 论 的 讲 座 中’ 他直接把审美价值问题归于 形 式 价 值 论 的 范 围. 但 &+,7?:98 是’胡 塞尔关于审美价值的论述是零散的’以 现 象 学 的 方 法 对 审 美 价 值问题做出系统论述的是德国现象学家莫里茨C盖格尔.
美价值不存在于真实的客体的艺术作 品 之 中!而 存 在 于 审 美 主 体 与其意向性活动所产生的审 美 对 象 的 关 系 之 中"由 此!他 对 心理学美学把艺术作品看作是各种知 觉 的 复 合!从 而 把 审 美 价 值 归 于 审 美 主 体 对 艺 术 作 品 的 物 质 方 面 的 知 觉 表 示 了 不 满 "他 指出!心理学美学的这种观念实际上是 把 审 美 对 象 当 成 一 种 外 貌 和幻相!但是#一旦把这种幻相概 念 引 进 到 美 学 之 中 去!那 么 得到分析的就根本不是审美现象!而是 被 引 进 的 审 美 对 象 的 那 些实在的侧面$$一旦把这种幻相 概 念%这 种 关 于 给 定 的 实 在 与实际上的非实在之间的对照的思想 引 进 到 美 学 之 中 来!我 们 就离开了审美现象的领域"&’()*+,-./在此!盖格尔实际上对艺 术 作 品 和 审 美 对 象 进 行 了 区 分 "艺 术 作 品 在 他 看 来 是 物 质 性 的 实 在!它 不 属 于 审 美 现 象 的 领 域!审 美 对 象 是 审 美 主 体 对 艺 术 作 品意向性活动的产物!审美价值存在于 审 美 主 体 与 审 美 对 象 的 意 向 性 关 系 之 中 "其 次 !盖 格 尔 分 析 了 审 美 价 值 的 层 次 性 "艺 术 作 品 虽 然 不 是 审 美 对 象 !但 它 构 成 审 美 对 象 的 基 础 "因 此 !在 具 体对审美价值进行分析时!艺术作品的 实 在 方 面 在 审 美 价 值 的 构 成 中 又 有 了 存 在 的 必 要!这 就 是 审 美 价 值 的 第 一 个 层 次0形 式 价 值 "形 式 在 盖 格 尔 的 审 美 分 析 中 指 平 衡 %对 称 %比 例 %节 奏 % 和 谐 以 及 声 音%色 彩%线 条 等 外 观!盖 格 尔 把 这 种 形 式 称 之 为 #节奏韵律&或#和谐律动&!它在整个审 美 价 值 系 统 中 具 有 奠 基 性 的 意 义0#我 们 可 以 把 任 何 一 个 观 察 审 美 价 值 原 理 领 域 的 人 都 会 首 先 看 到 的 那 种 价 值 原 理!摆 在 所 有 各 种 价 值 原 理 的 首 位0也 就 是 说!把 人 们 所 谓 的%有 关 节 奏 韵 律 模 式!或 者 有 关 和 谐 律动的形式原理摆在首位"根 据 这 种 原 理!就 那 些 有 关 对 称 与和谐%节奏与平衡%比例和多样 性 中 的 统 一 的 事 实 而 言!那 些 没有获得统一形式的艺术和自然美是没有立足之地
盖格尔从现象学的价值理论 出 发’首 先 确 定 了 审 美 价 值 的 存 在 范 围 .在 盖 格 尔 看 来 ’=审 美 价 值 或 者 其 他 任 何 一 种 价 值 的 缺乏并不属于那些作为真实客体的客 体’而 是 属 于 它 们 作 为 现 象 被 给 定 的 范 围 .它 属 于 那 些 构 成 一 种 和 谐 音 的 感 官 方 面 的 音 响 ## 那些作为现象的音响’而不 属 于 那 些 被 人 们 认 为 构 成 空 气 振 动 的 音 响.>=因 为 审 美 价 值 不 属 于 一 个 客 体 的 真 实 的 侧 面’而是属于这个客体的现象的侧面.>&*,7D:@98现象学美学的 审
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 学 的

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 夫
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关 键 词 -现 象 学 美 学 0审 美 价 值 观 0发 展 轨 迹
的"& 审 ’()*+1(2/ 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是模仿价值"从形式价值到 模 仿 价 值!是 从 形 式 到 内 容 的 转 变!同 时 还 意 味 着 在 模 仿 价 值 中主观意味得到加强"艺术作品描写现实绝非纯客观的再现! 而 是 体 现 了 主 体 对 事 物 本 质 的 把 握 "第 三 个 层 次 是 积 极 内 容 价 值"这是盖格尔的审美价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种审美价值"所 谓 积极内容价值!在盖格尔看来就是0#能 够 使 我 们 从 中 感 受 到 人类的力量%人类的完美%人类的 丰 富%人 类 的 文 雅 的 精 神 性 的 和 至 关 重 要 的 生 命 的 东 西 &" 盖 ’()*+1.3/ 格 尔 的 审 美 价 值 三 个 层 次是按照主体意味的逐步强化排列的!主 体 意 味 最 强 的 积 极 内 容价值在整个价值系列中占有最高的地位"
$ 收稿日期-())(52(5): 作 者 简 介 -程 金 海 724A+58’男 ’湖 北 浠 水 人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文 艺 学 /美 学 研 究 .
C 4:C
8337年第 ,期
重 庆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6?
<<<<<<<<<<<<<<<<<<<<<<<<<<<<<<<<<<<<<<<<<<<<<<<<<<<<<<<<<<<<<<<<<<<<<<
重 庆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7社 会 科 学 版8
())+年第 9期
EFGHIJKFLMNFIOPQIORIQSTHUQVWFL?FUVUJIXYTKTZF[[GIQZJVQFIU
总第 :6期
\\\\\\\\\\\\\\\\\\\\\\\\\\\\\\\\\\\\\\\\\\\\\\\\\\\\\\\\\\\\\\\\\\\\\\
一 个有关本原的问题"因为美是 一 种 主 观 的 投 射!还 是 一 种 本 身 属 于 艺 术 作 品 的 特 性!这 个 问 题 可 以 保 持 悬 而 未 决 的 状 态" 我们几乎没有必要深入到那些个人之 中!去 调 查 他 们 赞 同 还 是 反 对美的这种特性"美是存在于 客 观 对 象 之 中 的 某 种 东 西!也 就 是 说!美 是 客 观 的!这 已 经 足 够 了"&’比()*较+52盖/ 格 尔 的 审 美 价 值 客 观性的说法与胡塞尔关于价值 客 观 性 的 说 法 44 #价 值 得 到 认 定!一 个 意 向 得 以 进 行!即0某 物 是 有 价 值 的 或 好 的!这 就 够 了"&’2)*67,/44 我 们 可 以 看 出!盖 格 尔 的 审 美 价 值 的 客 观 性 完 全 是 一 种 现 象 学 的 客 观 性 "另 一 方 面 !盖 格 尔 又 认 为 #我 们 必 须 承 认 客 观 性!并 且 与 此 同 时 通 过 艺 术 的 主 观 性 来 理 解 它"&#价 值是某种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是因为它 对 于 一 个 主 体 来 说 具 有 意 味 "价 值 是 在 客 体 方 面 的 一 种 客 观 投 射 !主 体 则 认 识 到 !这 种 客 观 投 射 的 意 味 是 由 于 主 体 才 存 在 的 "某 个 事 物 之 所 以 具 有 价 值!是 因 为 它 对 于 一 个 主 体 *或 者 对 于 一 些 主 体/来 说 具 有 意 味0某 个 事 物 是 一 种 价 值!则 是 因 为 它 已 经 完 全 获 得 了 这 种 意 味"& 与 ’()*+81./ 审 美 价 值 的 三 个 层 次 对 应!审 美 主 体 也 有 三 个 层 次 0生 命 的 自 我 *#纯 粹 的 自 我 &/!经 验 的 自 我 和 存 在 的 自 我 "自 我 的 这 三 个 层 次 是 按 照 精 神 性 从 弱 到 强 排 列 的 "生 命 自 我 是 构 造 形 式 价 值 的 自 我 "在 审 美 活 动 伊 始 !自 我 对 艺 术 作 品 的 色 彩 % 线条等产生的感官愉悦从而导致主体对艺术的形式价值的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