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https://img.taocdn.com/s3/m/e3b5272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6.png)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6ebfffc1c708a1284a4434.png)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1卷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1卷试题和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9645c18762caaedd33d463.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5b93951cfe4733687e21aae5.png)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b8dddb4028915f804dc299.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6e562187c24028905fc302.png)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913e4b763231126edb11a7.png)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017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
![2017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2b58506f1aff00bed51ec1.png)
2017年山东语文高考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凋零【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寒流”后应用“席卷”,“版图”与“扩展”搭配恰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杂糅,C搭配不当,D成份残缺。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c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
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
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
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奇: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不一般。
1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吗“乃”,都是副词“于是”A项,前一个表判断,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B项,前一个,人称词“你”,后一个表假设“如果”;D项,前一个:于是,后一个:凭借、依靠。
1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
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
然后寻找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1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不正确。
13.【答案】(1)谢贞推测叔陵将会有叛离的心意,趁机与阮卓在叔陵处疏远自己,每次有宴会游乐,就以疾病托辞,不曾参与。
学科网叔陵非常恭谨敬重他(谢贞),不怪罪他。
(2)礼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爱交好,等谢贞病情严重时,姚察前去看望他(谢贞),问他后事。
【解析】试题分析:(1)关键词:度、因、辙辞以疾(定语后置句)、雅;(2)关键词:友善、笃、省、后事。
14.【答案】(1)①斗、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65bd31cf84b9d528ea7af2.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a4108726fff705cc170ad9.png)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
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5.【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
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
学科@网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2017年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bce948ee06eff9aef807fc.png)
2017年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II卷)+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II卷)+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bcefac6529647d272852d8.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6.【答案】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d53682a6c30c2258019e49.png)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a230e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1.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6f3dbb02768e9950e7382f.png)
2 0 1 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 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8a84a7ce2f0066f4332202.png)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33eddf8a1c7aa00b52acb7c.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质量分析报告2017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调整之年、深入之年,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深化后鲜明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时代主题,突出优秀文化,注重能力素养,强化语言运用。
并且今年的语文命题衔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导向语文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学转向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一、试题特点(一)创新点1.调整试卷结构,优化组合方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根据新的“考试大纲”,语文试卷将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都设为必做题,有小说、有新闻、有时评,实现了对考生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和语言运用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覆盖,对思维方式有别、素养构成不同的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查,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均衡,有利于综合素质高的考生脱颖而出,也扭转了以往“重传记,轻文学”的倾向。
实用类文本,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题目也运用了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对考生搜寻、锁定、分辨、提炼、整合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运用部分增加逻辑推断题(第21题)。
这种题型多年前曾单独设立,近年来一直以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形式出现,今年强势回归。
写作命题增加“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写作要求。
这都是为了强化考查的全面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今年语文试卷阅读量增加8%左右,客观题数量、分值较往年有所增加,单选增加了3题,多项选择增加了1题,总分增加了14分。
这巧妙地解决了阅读量增加、试卷长度扩展带来的问题,虽然考生的书写总量下降,但是阅读思维含量没有降低,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2.强化阅读,突出考查重点,聚焦阅读“关键能力”。
今年的命题基本上都围绕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展开。
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的第2小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对论证的分析。
小说和诗歌阅读突出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能力,诸如艺术效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句子含意理解等,涉及全文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突出文体特征,不刻意出新,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1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1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ca1fd889eb172dec63b705.png)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82ef9c56f7ec4afe04a1df40.png)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一、命题变化变化1选做题:大题必做,小题选做,如作选做“我和高考”、“我看高考”其中之一。
变化2客观题:从32分增长到43分(2017年)变化3阅读量:从2016年的600~7000字增加到2017年的800字启示:阅读量增加,答题量减少是趋势选择题的难度大,容易拉开差距,阅读的时候要细致如何引导学生根据体信息快速抓关键信息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快读阅读抓关键的能力(熟悉各种体,充分挖掘教材)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圈点勾画,抓住关键,快速做题可以有意识地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变化4材料选择①材料类型:尽量丰富国际阅读项目PISA阅读测试:非连续性本、混合型本生活语言类/书面语类第6题、选择题19题眉青神中学的方法,对国际国内的新闻进行筛选编辑,每天要读新闻、看新闻材料非常丰富,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然后再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
②材料的覆盖面论述类、学类、实用类——全覆盖材料功能多样化——以前人物传记多,今年多样化启示:高一、高二要阅读,太多做题磨灭了学生的阅读敏感性依托教材、训练学生把各种体读会,然后到会读高一、高二要阅读,高三才有冲劲厚积才有薄发。
高一高二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时间,也就是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不要急功近利地教书。
高中是三年,教师要有整体思考,要把眼光放长远。
③选材特点a特别关注时代主题:年内的热词语要能用,对学生以后上大学会不会有用(教育部领导)b国家战略:语地位提高——国家语语要变得有用启示:语要引导学生关注宏观问题(多看社论、时评)语核心素养的三大支柱: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传统化每年都在强化启示:重点关注传统化的当代价值和未价值让学生多读这方面的eg:留住“乡愁”(呵护、活化)d综合性今年在往年的基础上有强化材料不再只是单纯的,而是现代与传统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如:17题~20题;实用类本)、城市和乡村的综合(兼顾城市和农村)、中国和外国的综合(17题成语有两个选项有所体现)启示:以后对学生的训练要注重综合性材料的阅读建议要每天安排时间让学生看新闻,写时评。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5c996a02768e9951e7386e.png)
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故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故选C。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错误。
故选D。
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内容、情节、主旨。
B项,“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
5.【答案】做裁缝是辛苦的;无论做什么职业都是辛苦的;人活着为了生活而奔波都是辛苦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解答即可。
8.【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题中,A 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说法无中生有。
D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二中“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的说法不同。
E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三中“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的说法相悖。
9.【答案】①可以依托博物馆的藏品研究历史、研究文化、进行考古科研等,并获得丰富的科研成果。
②博物馆可以针对藏品的研究,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从而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
③博物馆可以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④博物馆可以向社会提供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文物巡展或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方面的产品或服务#学科¥网。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在科研方面的作用”一语在三个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比如,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一”中“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依据可归纳出答案第④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李小刚
一、基本特点
2014年是湖北省宣布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为了实现平稳过渡,试卷的结构、分值、难易度及试题的基本立意和价值取向都与传统高考基本一致,体现的是“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
因此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整体而言,难度偏高,强调基础,立足教材。
但是作为地方出题,此次试卷的亮点就是彰显了深厚的文化蕴涵、高雅的审美追求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二、具体分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整体平和,难度适中
第1题考察字音,难度适中。
A项中的蓦“(mù)”,错误非常明显。
B选项考查了多音字的问题,例如“脂(zhǐ)肪”一词,应该念作zhī。
值得注意的是,干扰性较强的选项为多音字,例如“刀耕火种(zhòng”)和例如“咋(zé)舌”。
第2题考察字形,难度不大,没有出现生僻字。
A项中的“切蹉”应该是“切磋”,C项中的“时事”应为“时势”,D项中的“促不及防”也都比较容易识别出来。
试卷第3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所考词语尽管意思相近,有一定难度,需要根据语境来做辨析。
“滋养”比“滋润”多一层长期培养熏陶的意思,“湖北的国画创作”受到“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熏陶,所以这里“滋养”比“滋润”更加恰当。
“绚丽多彩”和“多姿多彩”相比,前者不仅能表示出姿采风格之多,还能表现出一种绚丽的感觉,用来形容文化会更加恰当。
“顽固”和“稳固”相比,前者带有贬义色彩,用“稳固”来形容“故乡的味道”更符合该主题的感情色彩。
“框定”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而“锁定”就是确定,根据上文的“定位”,这里的确定是没有范围的,所以选择“锁定”。
这一道题以任意两个词语作为切入点,用排除法不难出正确答案。
试卷第4题是语病题。
高考语病常考的有六种语病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这道题所考的句子分句较多,而且包含很多数字,学生需要耐心地划分句子结构才能辨析错误项。
试卷第5题是文学常识题,A项中的《孟子》和C项中的《雷雨》是学生熟悉的, B 项中的《明天》和D项中卡夫卡的作品《骑桶者》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
但实际上这道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因为《雷雨》这篇文章是学生在课本里学习过的,了解《雷雨》情节的学生基本都知道周冲最后不是因为绝望而主动选择死亡,而是为了救四凤意外触电而死。
(二)实用文:选文针对传统文化,题设主要考察细节分析,较往年来说难度有所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内容是宗白华的《艺术与中国社会》,这是一篇社科文,内容涉及很多文化与社会学的内容,所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理解的难度。
从选文来看,我们也能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
题目考察的是两道细节题加一道文意探究题。
考生需要把三道题的每个选项都回归原文,定位分析。
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加上细心,才能拿到全分。
第6题和第7题都属于细节题,两道题8个选项回到原文中定位,工作量较大,但是将原文和选项对比后会发现,两道题错误项的错因都很明显,主要是错在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上。
如第6题,A选项中偷换概念,“艺术文学”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而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
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那些带有绝对语气的词如“就是”、“全部”等。
第9题文意探究其实是对于细节题的一个拓展,按照细节题对应原文定位解析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三)文言文:题型稳定,难度适中
文言文阅读依旧是人物传记,考察方式与2013年保持一致,难度与2013年基本持平。
考查重点仍是文言实词、筛选信息、文意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
第9题考察“脱”字意思较少见(倘若),但其他几项为高中阶段多次学到的实词,根据课内所学知识迁移,运用排除法解答,同时,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检验,可得到正确答案。
与去年该题一个生僻字(浼)加三个课内习见词的考察方式一模一样。
第10题难度不大,注意题眼(“爱民”),圈定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内容,运用排除法可迅速解答。
第11题是对文章综合信息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湖北卷此类题设题点一般有“曲解文意”和“颠倒顺序”两种,今年此题考察点属于后者。
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段落,然后加以比对,很显然A选项错误(颠倒事件顺序)。
翻译题难度适中,但第一句“尔汝”表亲昵,高中阶段接触不多。
考生解答时候应逐字对应翻译,尤其注意关键字(如:乃、宣布、宁)和省略部分。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今年注重句式的考察,(1)否定句(2)疑问句(3)反问句,一定要翻译对句式和语气。
断句题的考察较去年而言,难度有所降低,把握住虚词(之)、官职(江阴侯)和连接词(已)等处,即可解答此题。
(四)诗词鉴赏:中规中矩,难度较低
古代诗歌鉴赏材料是诗歌,从赏析词语、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解答此题只要能按照解题步骤梳理语言就可。
第一题考察诗歌语言美感,结合全诗及注解可分析诗歌,有条理的组织语言即可答题得分;第二题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鉴赏词句,把握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把手法、意境和语言特色三个角度结合,进而整合答题。
(五)、现代文阅读:文体改变传统,微型小说登场
现代文阅读是今年湖北卷的亮点,近十年来,湖北卷现代文阅读都未涉及过微型小说。
今年的选文却大爆冷门选了一篇名为《六指猴》的微型小说,打破了现代文阅读试题散文一枝独秀的格局。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其中微型小说的人物形象典型,是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它的选材以小见大。
作者墨中白是我国当代青年作家。
小说用简短的语言巧妙的交代了人物关系,通过前后矛盾的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
整篇小说长短错落的分段和简洁的语言是最大的特色。
16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的理解与赏析,17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18题则着眼于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值得关注与深思的是19题,单题分值8分,重点考察考生对小说语言艺术的分析。
要做好此类文体的阅读,需要考生掌握小说要素,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典型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情节艺术。
3、分析典型环境,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品味语言特点、分析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只要考生耐心阅读,掌握分析方法,注意语言表达,这篇微型小说是不难应对的。
(六)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今年湖北省语文高考的亮点,但难度相比往年增大不少。
第20题通过四格漫画填写句子的形式,要求学生用两个七言押韵句描述会意字“从”、“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与2011年第22题题型一致,这种题型的重复与回归意味着同学们要注意往年真题的反复演练。
第21题要求学生围绕“《论语》读书会”的主题写一则赠言,侧面考查了学生对《论语》的理解与把握。
今年,针对一个主题写宣传语的命题形式在多套试卷中有所体现,要做好类似题型,需要厘清内容情境及语言形式的要求,从而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较难的是第22题漫画题,根据题中给出的两幅描绘“马”的书画作品来描写自己心中的奔马,要求使用比拟和比喻,而且诗或文的形式不限,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修辞手法的把握,鼓励文化底蕴深厚的同学勇于创新。
这三道题目呼应了高考语文改革重国学的目标,尤其是第21、22题更是代表着注重人文功底考查的大趋势,体现了湖北卷“彰显人文精神注重审美意蕴”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