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说课材料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 漂亮者犯抢劫罪,轻判; • 漂亮者犯欺诈罪,重判。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Sigall1975) 平均判刑(年)
罪名 欺诈 偷窃 5.10
吸引人者 5.45 2.80
不吸引人者 4.35 5.20
控制组 4.35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1、魅力 包括:相貌、能力、态度等 2、知名度 “名人效应” 3、自我表演 自我表现,如扬长避短
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2、行为者和观察者偏差 活动者易做出外在归因,观察者易做出内在归因。 3、忽视一致性因素 4、自我防御偏差
利己主义倾向 成功归于内因,失败归于外因。 有自我贬损的倾向。
(A
B
C)
(9)我交朋友的一般途径是: (A B C) A.经过熟人的介绍。 B.在各种社交场合。 C.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还相当困难。 (10)我认为选择朋友的最重要的品质是: (A B C) A.具有能吸引我的才华。 B.可以信赖。 C.对方对我感兴趣。 (11)我给人们的印象是: (A B C) A.经常会引人发笑。 B.经常在启发人们去思考。 C.和我相处时别人会感到舒服。 (12)在晚会上,如果有人提议让我表演或唱歌时,我会: A.婉言谢绝。 B.欣然接受。 C.直截了当地拒绝。
2、背景参考
第四节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二、印象管理的方法
•1.投其所好
– 称赞他人 – 遵从 – 自我表现
•2.与角色相一致
三、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
•1.交往者的倾向 •2.社会团体的声誉及个人的认同 •3.寻求社会一致的心理状态 •4.寻求社会肯定
大学心理学教案: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
大学心理学教案: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1. 引言在大学心理学课程中,了解和掌握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社会认知理论概述2.1 社会认知的定义和作用•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推断有关社会世界的信息。
2.2 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序贯一致性原则: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一种连贯性。
•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特征或情境因素。
•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影响着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如何表现以及积极参与其中。
•注目与记忆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多地注意和记住与自我的相关信息。
2.3 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如何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并解释他人的信息。
•社会记忆:个体如何存储和回忆有关他人的信息。
•社会推理:个体如何基于已有的信息来从事社交推断。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
3. 社会认知的应用3.1 认知偏差在决策中的影响•代表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类别成员的共同特征来进行判断,容易受到样本规模和表征度的影响。
3.2 偏见与歧视研究•默读、隐形配置等实验方法被用来研究人们在决策中是否存在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偏见。
3.3 决策与博弈理论研究•社会认知理论也应用于分析和研究决策者在不完全信息和风险环境下采取决策时所依赖的认知模型。
4. 结论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认知领域,并将其应用于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中。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本章学习目标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7.常见的归因偏差社会认知(),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
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
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于社会客体。
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
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
因此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一)选择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作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
社会心理学概念与应用的公开课教案
社会心理学概念与应用的公开课教案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本节课将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1.1 概念解析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它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多个方面。
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是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主观构建,而非客观接收。
1.2 应用案例社会认知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设计师会利用社会认知的原理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此外,在社交互动中,人们也会根据对他人的社会认知来判断其行为和意图。
第二部分:社会认知偏误社会认知偏误是指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
本节课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认知偏误,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策略。
2.1 错误一: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是指人们更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拒绝接受相反的信息。
这种偏误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判断产生偏差,并加剧观点的极化。
2.2 错误二:归因偏误归因偏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分强调个体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
这种偏误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不准确,产生偏见和歧视。
2.3 错误三: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决策中,个体的观点和态度会向群体平均观点和态度的极端方向倾斜。
这种偏误可能导致群体决策的结果偏离理性和客观。
2.4 应对策略为了避免社会认知偏误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例如,主动寻找和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等。
第三部分: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产生的影响力。
本节课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影响,并探讨其机制和应用。
3.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规定。
它分为明示规范和隐含规范两种形式。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3.2 权威影响权威影响是指个体受到权威人士或机构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教案
社会心理教案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了解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以及应对社交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中。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观念、偏见和态度的形成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的原理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群体行为对于教师来说很有帮助,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互动和学习。
教师可以运用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学习,并解决群体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三、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常常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决策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社会影响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过程,并教授他们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应对他人的影响。
四、解决冲突社会心理学知识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解决冲突的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和谐的社交环境。
五、培养情商情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情商是指个体在情感、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情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技巧,并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结论:社会心理学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交问题,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
通过教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群体行为能力和解决冲突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1.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13).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 Pearson.2. Baron, R. A., & Branscombe, N. R. (2014). Social psychology (13th ed.). Pearson.3. Myers, D. G., & Twenge, J. M. (2017). Social psychology (12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
4.2.3 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或好好坏的印象后,
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4.2.4 信念固着偏见
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第一印象,以后不仅难以改
变,他们还会寻找更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尽管 以后这个人所表现的特征或行为并不符合原先的印象,人们 仍然要坚持,这就是信念固着偏见。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
5.2.3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n (2)叠加法则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
(3)加权平均法则 印象=(f1信息1+f2信息2+理学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
5.2.4 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2)社会印象综合了各种社会认知,始终有想象、联想
参与其中,具有综合性,但社会认知是单一、零散的。 (3)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不容易被理性说 服,有一定的固执性,而社会认知改变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
5.2 印象形成
5.2.1 印象形成的维度
(1)评价(好——坏) 个体自身的价值 (2)力度(强——弱) 个体将来有机会学习或接受训练时可能达到的程度
3.1.1 知识经验 认知者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他对于认知信息的深入分析 和判断,从而左右认知的正确性、深刻性和客观性。
3.1.2 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的倾向性影响认知者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
3.1.3 需要与兴趣 凡能满足认知者的需要与兴趣的社会认知刺激往往容易 成为认知的对象;反之,与个体需要与兴趣无关甚至相背的 社会刺激,则不易成为个体社会认知的对象。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 经济价值 • 理论价值 • 权力价值 • 审美价值 • 社会价值 • 宗教价值
态度产生于价值 取决于价值 态度是价值的核心
态度的种类
• 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 • 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 • 认知性态度 情感性态度 行为性态度
态度的特征
• 后天性 • 对象性 • 相对稳定性 • 内潜性
态度的功能
• 社会认知功能 • 调节功能 • 自我防御功能 • 价值取向功能 • 效率改变功能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Sigall1975)
平均判刑(年) 罪名
吸引人者 不吸引人者 控制组
欺诈 5.45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社会刻板印象45
概念: 原因: 社会基础 信息简约化 以群体特征概括群体中的个体 突出特征更容易留下印象 改变:46
影响社会认知的主体因素
加:信息简约化的表现
情感 知识 人格特征
态度形成的研究理论
• 1、条件作用论 • 2、社会学习论 • 3、诱因理论 • 4、认知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 态度就是习惯,态度通过学习原理形成。 • 霍夫兰德 • 联想、强化、模仿 • 简单的态度习的理论
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 社会态度是对社会对象进行好坏 评价的倾向性,通过学习强化而 获得。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学习理论的研究
Kelly认为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 •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 • 区别性信息——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 外因与内因 ====奖赏或惩罚 • 稳定与不稳定====行为预期 • 可控与不可控====情感反应
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案:社会认知和互动
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案:社会认知和互动概述这份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案将深入探讨社会认知和互动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它将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决策机制以及与他人互动的行为。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1.1 社会信息处理模型•社会感知:通过观察、解释和记忆他人的行为,来构成关于他们的印象。
•社会推断: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断并给出其他人的内在特质和意图。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有关的信念与价值观。
•交往目标:个体对与他人互动所期望达成的目标。
1.2 社会判断偏见•隐性偏见:基于不经意或不可意识到的态度,对其他群体或个体产生偏见。
•明示偏见:明确表达出来或者公开持有的对其他群体或个体产生偏见。
•影响因素与后果:文化、教育、媒介等因素对判断偏见的影响,以及其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互动与合作2.1 社会影响力•社会规范:规范性行为与描述性行为。
•从众效应:个体在决策时受到他人观点和态度的影响。
•权威与服从: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和密尔格拉姆实验,探讨权威对个体服从的影响。
•尊重和合作:互助行为、共享资源、社会信任等方面的研究。
2.2 群体决策与冲突解决•小组动力学:小组结构、领导风格、团队绩效等方面的因素对决策质量的影响。
•冲突管理:不同种类的冲突、解决冲突的策略以及协商与调解技巧。
第三部分:应用案例分析本模块将通过针对现实生活中社会认知和互动问题的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例如:•非言语沟通对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别人意图的影响;•刻板印象在组织内部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公共场合中人们的互动行为研究。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扎实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并掌握社会认知和互动领域的关键概念、原理和应用。
这些知识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群体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生心理学教案:了解社会认知理论
大学生心理学教案:了解社会认知理论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感知、记忆和理解社会信息,并如何对社会情境作出决策和行为反应。
深入了解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发展个人关系以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大学生将能够: 1. 理解社会认知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 掌握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和内部心理机制;3. 了解社会认知理论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关联。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指研究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思考、感受或行为进行主观性评价和推断的心智过程。
二、社会认知过程1. 注意与感知•注意力的调整: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焦虑;•感知的特征:初印象和第一印象的形成。
2. 社会记忆•事件记忆:自动与努力性记忆;•自我效能:比较他人和社会身份。
3. 推理与判断•归因理论:外在因素与个体因素的权衡;•刻板印象的形成:认知经济原则。
4. 决策与行为反应•概率判断:风险偏好和避免损失;•行为预测:期望模型和行为意图模型。
三、社会认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自我认识了解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包括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通过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提高自信心,并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
2. 发展个人关系社会认知理论提醒大学生注意他人的非语言表达和微妙信号,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及解决冲突。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活幸福感,并帮助应对各种社会挑战。
3.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了解社会认知理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有效沟通、合作与协商的技巧。
通过掌握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准则,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需求、调整自身行为,并在团队合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教学方法与活动1.授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该理论的整体认识。
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社会心理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以及个体认为如何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个体如何感知、处理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他人和社会情境的。
【小节一】人的认知构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人们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个体认知的。
从认知模式、注意力选择到信息加工,我们将深入探讨人们是如何根据个体经验和社会环境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小节二】社会知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们是如何感知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
社会知觉涉及到人们是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并通过认知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倾向来解释他人行为。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他人对个体行为、情感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影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
【小节一】顺应和服从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个体是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产生顺应和服从行为的。
通过经典的顺从实验和社会规范的研究,我们将探讨个体是如何被他人的行为和期望所影响。
【小节二】群体行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我们将探讨面对群体,个体是如何做出决策、表达态度和采取行动的,并深入讨论集体决策和群体思维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社会关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
【小节一】人际沟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际沟通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从非语言沟通到言语表达,我们将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沟通与他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小节二】亲密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核心品质)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 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 汇: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6.首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指的是最后的印象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cognition):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是暂时的。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演示文稿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自利归因与防卫归因 防卫归因:使我们不受脆弱以及难免一死等
感受困扰的解释。 公平世界的观念:防卫归因的一种,认为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30页,共30页。
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表达
第12页,共30页。
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表达
第13页,共30页。
身体语言与触摸
身体语言常揭示他人的情绪状态,大量的动 作表明了情绪的唤起。
触摸可以表示爱情、有性的兴趣、控制、关 心甚至攻击。如果触摸是适当的,被触摸者 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第14页,共30页。
案例研究
芭蕾舞的身体语言?
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然后才会 想到可能的情境因素,进而可能会对原先的 内部归因做出调整。 第一阶段是自动化的;第二阶段需要有意识 的注意。
第27页,共30页。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 偏好做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 加重视情境因素的倾向。
差异原因: 知觉显著性。 当事人与旁观者获得信息的差异。
第28页,共30页。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自利归因与防卫归因 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结于内部人格因
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自利归因? 大多数人会尽可能维护其自尊; 我们都希望别人觉得我们很棒; 这和人们拥有的信息种类有关;
三、追根溯源:因果归因理论
归因过程的本质 归因理论: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起因的
方式的理论 海德归因分类 内部归因:一个人行为的原因与人格、状态
或个性等内部因素有关。 外部归因:一个人行为的原因与所处的情景
有关,大多数人在这一情境下回有相同的反 应。
大学心理学教案:介绍社会认知理论
大学心理学教案: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简介本教案旨在向大学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介绍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人们如何感知、解释和推断他人的行为以及社会情境。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内容: - 社会认知的定义和概述; - 主要的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1. 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了解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过程及其作用; 3. 掌握社会认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1. 社会认知的定义和概述•定义:什么是社会认知?为什么它对我们理解他人和应对社交情况非常重要?•发展历程:简单介绍一下社会认知领域的发展历史。
2. 社会认知过程2.1 感知与编码•怎样从他人的外貌特征、语言、肢体语言等信息中获取线索?•编码是指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心理表征的过程。
2.2 解释和推断•我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推断是基于有限线索作出合理推测的过程。
2.3 认知控制与修正•情绪、注意力以及相关经验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认知控制与修正指根据个体内部因素调整和纠正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3. 社会认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刻板印象:什么是刻板印象?它是社会认知中常见的偏见形式之一;•多元思考:多元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他人;•社交技巧:社会认知能帮助我们提高社交技能,包括情绪识别、沟通等方面。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讲授社会认知理论: 1. 讲授:通过课堂演讲和PPT展示来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定义、概念和重要性; 2. 示例分析:使用具体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社会认知过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应用社会认知理论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 案例研究:给学生布置一个个案,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社会认知理论来分析和解释。
考核与评价为了评估学生对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掌握程度,考试将包括以下方面: 1. 定义与概念:测试学生对社会认知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具体案例; 3. 基于场景的表述题:考察学生对于社会认知过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能力; 4. 讨论与个案: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提交个案报告来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心理学认识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认识社会心理学教案:心理学认识社会心理学导语: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行为、情感等心理活动的科学。
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群体行为以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等来探索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特性和规律。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增强他们对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理解。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500字)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自我认同:指个体对自己的特征和身份的认同感,它是个人价值观和群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认知: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信息的处理、理解和解释的方式。
3.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影响。
4. 人际关系:个体与他人建立和维护的相互关系。
二、社会认知与信息加工(500字)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信息的处理、理解和解释的方式。
社会认知的重要概念包括:1. 知觉:个体对于他人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社会心理学中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获取信息和中介实现社会互动。
2. 判断与决策: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他人和事件做出的评价和选择。
3. 归因: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的过程和结果。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主观判断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三、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500字)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影响。
社会影响的重要概念包括:1. 社会规范: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规定。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引导个体按照规范行为。
2. 遵从与顺从:个体在社会中遵从权威、顺应社会规范的行为倾向。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如何表现出这种行为倾向。
3.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人类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亲社会行为维系人际关系,以及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本章学习目的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3.社会认知的根本范围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根本形式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7.常见的归因偏向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ve),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爱好、须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探讨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别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别人或自我的印象。
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听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
20世纪60年头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别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想和推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
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及性质更加明确,避开及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相识活动一局部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在及别人的交往过程中,视察、理解别人并形成推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探讨着眼于对人及人及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此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于社会客体。
社会客体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别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
社会心理学所感爱好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别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及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穿着、相貌等等,还须要对客体的很多内在特点,如动机、实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推断,形成完好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本章学习目标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7.常见的归因偏差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ve),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
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于社会客体。
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
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
因此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一)选择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作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
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如果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带来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
相反,对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逃避或置之不理。
另一方面,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
一般说来,刺激量越大,越易引起认知者的注意,而微弱的刺激作用则可能使人毫无知觉。
(二)互动性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被知觉者影响知觉者,而且知觉着也会影响被知觉者,从而使社会知觉过程的发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三)防御性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获得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防卫机能息息相关。
个体在情绪困扰的状态下对于社会客体的反应,与在中性情绪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换言之,情绪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
因为个人是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辨明刺激物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决定应否逃避。
个人的认知防御,主要目的在于维持自我的完整。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这种倾向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似乎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诚实的又是虚伪的,既是热情的又是冷酷的时候,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这个人。
我们总是无法容忍自相矛盾的判断。
桑普森把这种判断的出现称为“认知分离”。
他认为个人智力和知识的局限性构成认知的剥夺体验,造成个人认知和认知对象之间的分离。
为了消除这种分离,个人一方面会加强其探求信息的欲望和动力,寻求更多的信息,摆脱认知剥夺。
同时可能向幻想化的方向发展,即利用想当然的办法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使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图式(scheme)或曰基模(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观点看来,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明认知过程,社会认知的图式就是这种研究的成果之一。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 Crocker)区分了四种图式,即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和社会事件图式。
人的图式(person schema)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例如,“愚蠢者图式”和“聪明者图式”等,就是典型的个体。
人们的心目中对特定的认识对象存在典型的形象,即特定的图式,人们对认识对象的判断,通常是套用典型图式的结果。
自我图式(self schema),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例如,我们关于自己的图式可能包括“聪明的”、“独立的”、“外向的”等特性。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为归入某一个类别之后,就成了一个很“图式化”的个人。
例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很有男子气时,就会以男子气的图式办事。
角色图式(ro1e schema),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色的心理类型。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和社会生活中的固定模式很相似,每个人都有关于性别、社会阶层、专业群体的图式。
例如,有人认为女人是“很有感情的”、“心肠软的”,亚洲人是“工作勤劳的”、“有技术的”等。
事件图式(event schema),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事件图式包括社会事件在发生前后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
例如,“去约会”这一事件图式,典型地包括开始会见、到餐馆吃饭、看电影、送回家、道晚安等。
事件图式主要即指社会事件发生的一定顺序和内容。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图式对于社会认知有重要作用,人们利用图式加工信息、解释环境。
当我们处于一个新环境时,我们并不是重新认识它,而是利用过去相似情境中的知识作出解释。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图式帮助我们加工信息。
图式能帮助人们快速、经济地加工大量的信息。
如,它能帮助人们记忆信息、解释新信息、从信息中作推论;它还能通过建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期望来帮助人们为未来做准备。
图式式加工的优点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
下面仅对图式式加工的几个优点进行简要介绍:1.图式能帮助记忆当我们对过去的人或事物形成图式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
在科恩(Cohen)的一项研究中,让被试看一个女人和她的丈夫坐在家中的录像,一半的被试被告知这个女人是个图书管理员,另一半的被试被告知她是个女招待。
这个女人既有符合图书管理员的图式特征,如,戴眼镜、弹钢琴;也有女招待的特征,如,房间里没有书架,吃巧克力蛋糕。
然后让被试回忆录像的细节。
结果发现,不论是马上回忆还是一周后回忆,被试对与已知图式一致的细节的记忆较好。
这并不意味着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通常就记忆得差。
研究表明,与图式一致及不一致的信息都比与图式根本不相关的信息记忆得好。
有时与图式矛盾的信息比一致的信息的回忆效果更好,这在图式相当完善或相当不完善时尤为明显。
2.图式帮助自动化推论认知者无须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就会自动产生一些与图式相关的推论。
如,如果你遇到一个极其友好的人,你可能会自动把与“友好”有关的其他特征赋予他,如热情、善良,而你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
当环境中的信息强烈暗示一个特定的图式时,或当图式涉及你极其关心的个体或生活领域时,这些自动化的效应最可能发生。
3.图式增加信息图式能帮助我们填补知识中的空缺。
如,当我们阅读一个有关医生的故事时,不知道他穿的衣服,但我们根据医生的图式,会认为他穿着白大褂。
4.图式包含情感特塞尔(Tesser)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仅在头脑中想象具有图式的客体,就能强化个体对客体的情感。
例如,如果你认为老师对你在课堂上的发言不满意,那么你想这件事的时间越长,你的心情可能越低落。
但图式加工也有缺点,以这种方式进行信息加工,可能产生错误的解释、不正确的期望和僵化的行为模式。
5.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启动效应最近使用的图式在接下来的不相关情境中再次被使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
如,你刚刚听了一位教授批评当今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缺乏执著精神的讲座,走出教室后刚好遇到了你的好朋友,她告诉你,她刚刚参加了学校舞蹈队。
在先前的讲座的情景下,你可能会将她的行为看作是与学习无关的、浅薄的。
与此相反,如果你刚才听的是强调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讲座,你可能会将她的行为看作兴趣广泛。
启动效应的前提是先前激活的图式应用在新信息中是有意义的。
当新信息与激活的图式无关时,启动效应就不会发生。
启动效应显示了社会认知的一个要点——内隐性。
在很多情况下,过去的经历的痕迹会影响个体对当前情境中社会客体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而个体对这一影响又是无意识的,这一过程即是内隐社会认知,即,在个体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图式的指导下的判断、行为和决策过程。
启动效应是内隐社会认知的一个例子。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社会认知基本上包容了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肉眼可见的特性。
其中表情一般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合称非言语表情)和言语表情。
(一)仪表的认知仪表(appearance)是人的各种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人的具体形象。
初次和一个人接触,我们先看到的是这个人的衣着、高矮、胖瘦、肤色以及肢体是否有缺陷等等。
将这些属于物理方面的特征加以整合,我们就能直截了当地对对方作出某些判断。
仪表认知虽然以有关他人的感受材料为基础,却不只是凭感觉器官的活动来进行的。